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这种事已经不足为奇了,我们身边就有好几个例子,我就讲讲其中的一个吧!

我儿子有个同学叫小勇,小男孩长得胖嘟嘟的,挺招人喜爱,小勇从幼儿园开始就和我儿子是同学,一直到小学毕业,我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认识了一直接送小勇的奶奶。

小勇的父母自己做生意,平时自家店里生意忙,都没时间照顾小勇,小勇出生以后,爷爷奶奶就从农村来城里帮儿子,儿媳妇带孙子。

小勇的爷爷奶奶是农村人,以前一直在家里种地,小勇出生的时候,小勇的父母让两位老人来城里帮忙,两位老人听到儿子和儿媳的召唤,一天都不敢耽搁,把家里的粮食和牲畜都处理完,就来到城里照顾孙子了。

来城里的时候,小勇的爷爷奶奶也就50多岁,也还年轻的,看到孙子可爱的样子,两位老人浑身都是劲,别提多开心了。

小勇一岁之前,两位老人一起照顾孩子,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天做好热腾腾的饭菜,等着儿子和儿媳回家一起吃。

到小勇一岁,爷爷奶奶想着总是花儿子儿媳的钱,心里过意不去,小勇也有一岁了,好带多了,奶奶主动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务,让爷爷出去工作,多一份收入。

刚好小区物业招人,爷爷就在小区找了一份保安工作,我们小区不大,这份工作还是清闲的,只是有时候上夜班熬人,一个月2000元,小勇的爷爷很珍惜这份工作,上班近,也不辛苦,他工作认真负责,和小区的业主相处很和谐。

爷爷有了保安这份工作,每个月自己有收入了,老两口的生活费不用花儿子和儿媳的钱,心里踏实多了。

小勇上幼儿园,一直都是奶奶接送,早上把小勇送到幼儿园,奶奶就去菜市场买菜,白天在小区里和一群奶奶散步,打牌,到了幼儿园放学的时间,奶奶准时去接小勇放学,孩子接回来以后,奶奶开始洗菜做饭,准备一家人的晚餐。

三年幼儿园我从没见过小勇的父母去接送孩子,都是奶奶接送,奶奶心疼孙子,总是把孙子的小书包拿在自己肩上背着,另外一只手拉着小勇,我们经常一起放学回家,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

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小勇和我的孩子都在一个小学,还分在了同一个班,真是太巧了。

六年的小学生活,小勇也是奶奶一个人接送,不管风吹雨打,奶奶从不抱怨,一到接孙子的时间,奶奶比谁都还急呢,每天奶奶最少提前半小时赶到校门口等着孙子放学。

从小到大,小勇都是奶奶一手带大,和奶奶感情可好了,有好吃的,小勇都往奶奶嘴里塞,奶奶心里乐开了花,总是夸小勇懂事。

小学毕业以后,小勇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寄宿制的中学,就不用家里人接送了,每周只有周末才回家,奶奶也就没事干了,就负责家里的买菜做饭,因为孩子不在家吃饭,小勇的父母也经常在外吃了饭才回家,家里就小勇的爷爷奶奶两个人吃饭。

这个时候,小勇的奶奶比以前轻松多了,在小区里和一群老太太跳跳广场舞,打打牌,有时还到小区旁边的公园里散步,几个处的好的朋友还去爬山,锻炼身体。

小勇的爷爷干了十多年保安,因为年龄原因,小区物业没有再聘用他,从此,爷爷失业了,也断了自己的收入。

不干保安以后,小勇的爷爷有点失落,觉得闲在家里没了收入,又要增加儿子的负担,心里还有点惭愧,奶奶反而想得开,安慰爷爷说:“不干就不干吧!我们都60多岁,现在孙子也上中学了,我们就在城里享福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有一天儿子和儿媳从店上回来得早,这种情况平时很少见,爷爷奶奶准备好饭菜,一家人吃完饭以后,奶奶收拾完碗筷,儿媳突然对两位老人说:“爸,妈,现在小勇也上初中了,你们来城里也有十多年了,年纪也越来越大,老人都喜欢落叶归根,家里房子宽敞,乡里乡亲的又多,你们回乡下养老吧!农村空气好,熟人又多”。

听到儿子这样说,小勇的奶奶一下子懵了,到城里这么多年,她已经适应城市生活,也喜欢在城里生活,这么多年,她在小区里认识了好几个老太太,都处成了好朋友,她心里不愿意回去农村生活。

她刚要张嘴说话,在她旁边的小勇爷爷马上接过话说:“我们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只是一直没跟你们说,孩子大了,我们在这里也没有什么事干,回老家乡下还可以种点蔬菜,养点鸡鸭,就当锻炼身体”。

“爸,妈,那你们就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到时候我们送你们回去”,小勇的妈妈说着。

“好的,那就等周末小勇回来,我们和他见一面,你们就送我们回去吧”,小勇的爷爷说着。

当天晚上,爷爷拉着奶奶到小区散步,奶奶很生气地说:“我不回农村去,要去你自己去,我喜欢在城里生活,我已经爱上这里了”。

“ 老婆子,你怎么不识趣呀,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在农村,那里才是我们的根,这里永远都不会成为我们的家,你要想清楚,这是儿子和儿媳的家,现在刚好她们提出来,那我们就回老家养老,不也挺好吗?”

小勇的奶奶心里还是不舍得离开儿子家,在老伴的开导下,最终也想明白了,儿子的家永远不是自己的家,孙子带大了,两位老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周末的时候,小勇从学校回来,舍不得爷爷奶奶回老家去,爷爷奶奶还是坚持回自己的老屋了。

爷爷奶奶的房子是当年建的红砖房,简单收拾一下,还是挺好住的,冬暖夏凉,宽敞的院子里开垦了几块菜地,种点小菜,一年到头不用买蔬菜了,天然有机蔬菜。

爷爷奶奶又买了小鸡和小鸭自己养,还养了一头猪,春节的时候,两位老人还请人吃了杀猪饭。

春节,儿子一家三口回家陪两位老人过年,喜气洋洋的,儿子一家返程的时候,后备箱里塞满了爷爷奶奶种的蔬菜,自己家养的土鸡,还有自己家的猪肉,满满的都是两位老人的爱。

题主问:老人到城里带孙七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回去吧,人老了,落叶归根最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做人要有边界感,现在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把孙子带大了,也问心无愧,回家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不也挺好吗?

养儿防老已经不现实,儿女需要父母的时候,父母总是无条件帮助,随叫随到,当儿女不需要父母的时候,还是有点距离好一点,俗话说,距离产生美,的确是这样,生活在一起,容易产生矛盾。

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父母可以为儿女无私付出,儿女对待父母,又有几个能做到无怨无悔的付出呢?

把孙子带大,爷爷奶奶都六七十岁了,这个时候,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在农村生活,空气好,吃的蔬菜都是没有污染的,有利于身体健康,只要身体好,在哪儿都可以活得有滋有味。

如果老人带大孩子又回到农村生活,作为儿女,希望你常回家看看,心怀感恩,父母的付出你应该用孝心去回报。

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崔老师退休后城里带孙子,陪着孙子度过了整个小学生涯,孙子上初中后,崔老师想继续留在城里生活却被儿媳当做是累赘,没想到跟着崔老师长大的孙子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崔老师是村里唯一当过校长的老师,年轻时就因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受到很多学生的爱戴,也被一些家乡羡慕,最佩服崔老师的就是自己的同事,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在他手里没有不听话的。

崔老师21岁开始教书,他没有上过大学,不过当时高中就可以教小学了,不像现在很多大学生还达不到教小学生的要求,教书本不是他最初的梦想,而是因为他父亲。

崔爸爸当过兵,退伍之后修过铁路,在铁路上结交了一位过命的兄弟,没想到还是老乡,事情的起因是崔爸因操作不当被铁轨压住,还好被那位兄弟用木棍撑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等到救援。

这次经历以后,两个人就经常一起聊天,发现竟然是同乡,虽然说婚姻自由,两个人还是给未来的孩子结下一门娃娃亲,多年以后崔老师也是很不理解。

崔老师因为爸爸的熏陶,起初也是想去当兵,但因为崔爸结交的那个兄弟患了重病,老婆也改嫁,崔爸就让儿子娶了兄弟的女儿,然后好照顾那位兄弟。

在情怀面前,在父亲百般要求之下,只能放弃梦想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一边陪着妻子照顾岳父,一边用所学的知识培养更多的有才之人。

3年后,崔老师的岳父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于是带着老婆回到自己的家乡,因为有孩子不敢出门下海打工,加上有做老师的经验,就留在了村里继续做一名老师。

这一做就是一辈子,在做老师这些年,他先后做过教务处主任,校长,校自由协会会长,最后因为年纪越来越大,学校里涌现了更多优秀的老师,他也从校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回到家里。

说起这个协会还是蛮有意思的,就是崔老师自己创办,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组织学生一起爬山,跑步,游泳,练字写诗等课外活动,也是因为校自由协会让很多学生对他特别敬佩。

崔老师的儿子叫崔符元,儿媳叫石垭,儿子上的是普通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去公司上班,而是回到县城创业,做同城媒体,其实就是喜欢拍照,做了一个宣传家乡的公众号,主要业务是帮其他同城传媒搞策划。

儿媳毕业于名牌大学,结婚后在县城里拿着结婚大学期间投稿赚的钱加上妈妈给他的嫁妆8万块在县城里租了两套公寓房打通创办了一个工作室。

这个工作室除了自己要用的一部分之外,他还做了10个工位,可以出租给一些自由工作者,目的也是可以给自己造势,至少像一个公司的氛围。

孩子出生以后,两口子各自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带孩子,因为符元的妈妈去世的很早他们就请了一个保姆专门看孩子,后来上幼儿园又送到了石垭堂姐的幼儿园,一切都由堂姐来管理孩子的生活跟学习。

可是在上小学后,两口子犯了难,一边是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一方面是各自的公司都很忙,也不可能关了公司专门带孩子吧!于是就商量把爸爸接到城里带孙子。

对于儿子儿媳的要求,崔老师当然是愿意的,自己刚好也退休了没事情做,待在家里也很无聊,除了看书练字没别的可以做,加上村里的老年人带孙子孙女的也越来越多,崔老师很快就来到了城里。

孙子上一年级后,崔老师每天早起做早餐,送孩子上学,然后再接孩子上学,白天就在学校外的公园溜达,或者去河边散步,晚上辅导孙子写作业,再看电视。

每天的流程都一样,但是崔老师却努力的让生活越来越新鲜,他是个老师,却没有一昧的让孩子学习,这跟培养自己的儿子还是有差别的,他发现管教的太严儿子依然没有考上好的大学。

所以在培养孙子这方面,他吸取了自己错误的教训,加上社会的变化,一代人跟一代人中间的代沟问题,了解这些后,他在孙子调皮的时候没有教训,反而是附和,到了晚上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崔老师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跟孩子说哪些是能做哪些是不能做的等话题。

久而久之,孙子习惯了爷爷带他的方式,每到晚上就让爷爷给他讲故事,崔老师特别累的时候会趁着周末带孙子出去玩,除了去孙子爱去的游乐场,还带他去当地的工业园去参观一些企业。

为的就是让孙子接受一些自己不常见的东西,带他去工厂孙子就会问这些人为什么要上班,这些机器都是谁发明的,为什么有的人穿西服跟爸爸穿的一样,为什么很多人都穿一样的衣服。

对于孙子的这些问题,崔老师都会结合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来回答,一来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二来也是为了让孩子知道工人的辛苦,以及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得让孩子有目标。

崔老师的退休金不多,但在孩子暑假的时候,还是决定带孙子出去旅游一趟,让他多见见世面,这一年孙子上三年级,崔老师就问孙子有没有什么地方想去,或者你在书本上都看到那些地方吸引你。

孙子回答说班主任经常说到武汉大学,一说到武汉大学他就停不下来了,说自己当初是怎么考上的,在学校经历了那些事情,还说自己老婆就是在武汉大学找的,让我们以后有机会可以去看看。

崔老师听到后哈哈大笑,说了一声好,爷爷带你去,正好也让你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是爷爷的退休金不多,只能带你去这一个地方,所以回来之后你要把你的所见所闻都写在日记本上,每天干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包括买了什么玩具都要记下来。

崔符元知道爸爸要带着儿子出去后,给他拿了两万块让他们出去好好玩一玩,崔老师把钱收下了但是没有去其他地方,因为他认为出去不是单纯的旅游,一方面是让孩子玩的开心,另一方面是让他知道现实的状况跟老师说的有什么差别,自己有一个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崔老师每个暑假寒假都会带孙子出去一趟,孙子也没有辜负他的嘱托,每次游玩期间都会做一些记录在本子上,回来再统一摘抄加上心得体会给他看,崔老师每次都是先夸奖再看孙子有没有一些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好帮助孙子让他尽量离梦想更近一些。

时间过得也很快,一晃就是六年,所以也马上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孙子的叛逆期也慢慢到来了,石垭担心公公这样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孩子在初中时代的成长,加上公司已经不用自己每天都去管了,有大把的时间来管孩子。

于是石垭在没有经过跟符元商量的情况下,就单独的找到公公谈话,跟他说现在自己有时间来管孩子了,您老就回村里老家好好的养老吧,我跟符元每个月都会给你送养老钱去的。

崔老师内心一下就凉了半截,说实话自己是打心底里不想回去的,在城里呆了六年,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种种生活,每天跟孙子一起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种方式。

现在让自己离开他回老家,肯定不能心甘的,留在城里好歹能经常看见孙子,回到家就是孤苦伶仃一个人,加上村里的房子多年没住人,肯定是要重新修缮才能住人。

但是崔老师不敢直接跟儿媳说,只是简单的回答了两句,说自己先考虑一下,儿媳也没有让公公为难,只是退掉了在外面租的房子,跟老公一起搬回了城里的家。

现在两个人事业有成,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而崔老师想跟孙子周六周末出去玩也不行了,孩子的业余时间要么被儿媳安排了大量的补习课,要么被儿子带去游乐场俱乐部疯玩。

有时候崔老师一个人坐在公园里,看着在旁边玩耍的小孩,不禁回忆起了孙子上一年级那会儿,那时候孙子还小,根天真很活泼,什么都不懂,看见什么都会问他一个为什么。

一个月后,崔老师依然没有跟儿媳说出心里的想法,但是儿媳却开始在家里表现出各种不舒服,看崔老师的眼神也不一样了,崔老师叫儿子儿媳吃饭,儿媳总是一种听不见的样子,等吃完才说自己要出去吃,家里的菜吃不习惯。

但是崔符元却从不关心老婆跟爸爸的关系,可能他觉得年轻人跟老年人有代沟正常的,只是说让爸爸管好自己就行了,崔老师知道儿子也不好做,想着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每次出去聚餐时,孙子都要带上爷爷一起,刚开始崔老师都会跟着去,慢慢的儿媳的眼神越来越难看,在饭桌上每次崔老师想夹菜,儿媳就转动桌子,表面上玩手机什么也看不到,其实在崔老看来就是故意的。

这样大概僵了半年,崔老师终于忍不住了,但他为了孙子跟儿子,选择自己郊区的养老院,自己也总结了去养老院的一些好处。

好处一:在养老院自己可以随时约孙子出来玩,!尽管他已经上初中了,进入不愿学习贪玩心更重的时期,但是他们的感情根基很深固,自己不去看他他也会来看自己的。

好处二:养老院基本上都是同龄人,相处沟通没有代沟,加上自己也会很多老年人的娱乐方式,跟大家玩起来也会合群,解决自己孤单的问题。

好处三:在城里这些年,自己习惯车水马龙,还有街上深夜的霓虹灯,睡不着的时候可以走走,而在农村空气固然不错,也有很多好处,只是自己习惯了这里的一切,有牵挂也有感性。

这天晚上,崔老师把全家聚在一块儿,说出了自己的决定,儿子说你要怎样就怎样吧,反正我钱不会少你的,你要是不够用了就跟我说,这时儿媳说话了……

石垭说:我们的意思是让你回老家,房子坏了我们可以重新修,但是去养老院绝对不行,让人知道了搞的我们不孝敬你似的,我可不喜欢别人在我背后说风凉话,你年龄这么大了,就不要再害我们不好做人了。

崔老师听到儿媳这么说,一言不敢发,几个人沉默了大概一分钟,孙子说:我跟爷爷出去租房子吧,爷爷陪伴了我六年,他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乐意跟他一起生活,你们就忙你们的工作,我是不同意爷爷去养老院的,我想跟爷爷在一起。

石垭想让孩子别说了,但是没想到孩子一下就难住自己了,非得让自己做一个选择,自己已经做成这样了,只能答应儿子的想法,等以后时机成熟点再把他们接回来。

老人带孙七年,不想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我认为可以按照以下这几点建议来做,因为儿媳跟公公婆婆是千百年的话题,尤其在当今社会表现的最为厉害。

第一点:去城里的养老院或者老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就像崔老师说的那样,老年活动中心可以租到很便宜的房子,那里有定点的医疗服务站,方便定期做体检,周围都是一些爱娱乐的老年人,交流起来更容易。

第二点:自己租房子,这一点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倘若说老人跟儿媳的关系僵到崔老师的经历那样,必须要出去住一段时间,等缓和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后退一步看如何发展更合适家庭关系向前进一步。

第三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不要用可怜委屈的方式说出来,一定要把自己留在城里的优势讲出来,你留在城里有什么好处可以做什么都要讲清楚,这样儿媳就会思考到你在这里不是为了养老而已。

因为在子女当中,在哪里都可以养老,但是在身边住在一起的话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加上现在很多老年人不修嘴德坑害了很多年轻人,这应该也是儿媳考虑到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老人首先要做好自己,在家里不要参与子女的工作和隐私,在外面不要背后说话,说别人家的孩子也不行,修好嘴上的德行不会得不到年轻人喜欢的。

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回农村吧!

活了一把年纪了,应该懂得一个道理

很多事情,由不得自己的心境。

如果实在不想回去,又有点钱

租房,买房都行

别跟儿孙住一起了

距离产生美

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老人既然完成了任务,不需要你了,再呆下去也没好果子吃,还是回自己的家好,但是这七年佣人不能白当,算清账了,结账走人。

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老人都给你带了7年孩子了,不想回农村也是能理解的,一是舍不得儿子、孙子;二是习惯了城里生活了,可以跟着儿子享天伦之乐这真的挺好的。做儿子儿媳的应该懂感恩。7年都过来了,与儿媳也是能相处的嘛。现在读小学了可以不用带了,老人是物件?利用完了儿媳就想扔?这说不过去的呀!如果老人自己执意要回老家,那还好。现在老人不想回老家做儿子儿媳的怎么能“婉拒”(赶)?就算老人从来不帮你带过孩子,他们想跟儿子一起也是可以的。做儿媳的应该把心放大放宽了,一家人好好相处吧!祝家和万事兴!

老人到城里带孙7年,现在不想再回农村,被儿媳婉拒,怎么办?

我是媳妇,我也有一个进城带了多年孙子的婆婆,我觉得不论年龄,人的有些情感是相通的,我站在媳妇的立场上说一下我的想法。

孩子生下来带到7岁,可以说在媳妇需要的时候你帮了她们,这是情分,再加上儿子本来也有照顾老人的义务,所以你有跟孩子一起住的想法,说明你已经把孩子的家当成家。

如果媳妇接受了你的帮助,到她付出的时候,她就想把你赶走,那说明你的儿子和媳妇都不怎么样。

我是远嫁到安徽的农村家庭,在婆婆出来帮带孩子之前,她从来没有离开过老家,除了走距离不远的亲戚家,她就没有出过门了。

她在外面一直不能适应,不是生活上,就是心理上不适应。孩子3岁前,跟她在老家,偶尔我特别想孩子,会让她带孩子到城里来住段时间,一个月是她的极限,到时间了说什么都得回老家。

为这事我还跟婆婆别扭了一次,那一次没有吵闹,她就说要回老家,我就给她买了一张票让她回去了,我又给我妈买了一张来的票,那一次我婆婆肯定感觉到我虽然好说话,但我也是一个有脾气的人。

直到孩子上幼儿园,婆婆一次可以待上四个多月,放假又把孩子带回去。后来她找到了一个公司保洁的工作,然后暑假也不肯回老家了,干了一年多,那个公司倒闭她才停下来。

后来我想通了,她不能适应的根本,跟我们无关,还是缺少安全感,那时我们确实没钱,帮儿子带孩子,除了偶尔给她买些衣服鞋子之外,我们没有额外给她钱。她还有一个小儿子没结婚,她人闲着心却总是为钱操心,只有挣钱才能给她安全感。

孩子上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她在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没有找到活干,除了下午接孩子,别的时间都无事干,看她的样子整天提不起劲,我们就把孩子送了晚托,让她回老家了,毕竟老家还有公公,她们两人还能说说知心话。

不过再回去时,尝过一月挣几千的滋味,她在老家也待不住了,她又托人给她在市里找了个工作,就是要挣钱。现在老二也结婚了,她又盘算着给自己挣养老钱,反正是只要有工作机会,保姆她也不嫌,人家要她,她就肯干。

我婆婆算是能挺能干的女性,在老家干农活没有比较,在外面靠着勤劳和一股子韧劲,她更能找到价值感。

在婆婆帮忙带孩子的几年中,虽然也有过不开心的时候,但我觉得她跟我就是一家人,她在关键时候帮了我,她老了我一定会好好对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