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鲁迅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拆屋效应”,他认为人总是对自己在谈判时所看到、听到的条件习惯性地讨价还价,既然如此,在谈判的时候干脆提出一个几乎不可能的要求,然后以此来慢慢降低,完成谈判。

其实鲁迅先生提出的这个效应,在古代人的生活里并不罕见,比如孙武在《孙子兵法》中的“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正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古人在政治交际里深知君王的“完美主义”,总是想着要最好、最万全的解决办法,那么为了让君王既信任自己已经提出了最好的方案,又能提出有实际意义的方案,便有了常见的“上中下三策”。

说白了,上策往往都是拿来让君王知难而退的,不得不选择中策,反正对于谋士来说,建议和方法他都给了,至于怎么选、怎么做,那是君王的事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很高级的政治智慧。

在古代占据主流的儒家思想里,对君王忠诚以及尽职那是文人的最高追求,但话是这样说,如果谁真的对君王“毫无保留”全盘托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就危险了。

比如遇到一件事情,君王问谋士意见,谋士思索一番之后直接把“最优”的办法给君王,当君王执行了之后,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总会觉得谋士没尽职,是不是其实有更好的办法,但是他没说。

因为这世上根本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的事情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解决问题的本身,大多数时候都是利益群体和另一个利益群体的博弈,赢的解决问题,输的出现问题。

输的一方可能不敢找君王的麻烦,但他肯定敢找谋士的麻烦,所以古代的顶级谋士,往往都是“不背锅”、“不全盘托出”,永远要留点余地给自己。

汉武帝时期,朝堂中发生了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的争执,因为魏其侯的好友灌夫在田蚡的婚礼上辱骂宾客从而被逮捕下狱,准备处死,可灌夫骂人是因为田蚡一方刻意挑衅引起的,窦婴觉得灌夫没罪,争执之下,双方都找到汉武帝主持公道。

但是窦婴和田蚡,都是汉武帝的亲戚、长辈,汉武帝不可能真的做决定,于是他很聪明地把问题甩给了御史大夫韩安国,问韩安国该怎么判,这两人到底谁对谁错。

韩安国可是个人精,面对汉武帝的甩锅,他也从容应对,于是韩安国在朝堂上指出,窦婴给灌夫辩护,说得很有道理,理应是窦婴对,可随后又接着说,田蚡为自己的宾客的尊严讨公道,也没错,也应该是田蚡对,不过到底谁对,我韩安国不敢定论,还是你汉武帝来定夺最好。

一番言论下来,韩安国等于是把汉武帝的皮球又扔回给了汉武帝,而且韩安国两边都不得罪,他不说双方都有错,而是说双方都有道理,这让别人听起来就很舒服,反正不管汉武帝最后怎么决定,人家也怪不到韩安国的头上。

所以说,这才是官场的顶级智慧。

也是因为谋士天生就有给君王背锅的风险在其中,君王问计,谋士会做的,也是让君王选,而不是替君王做决定,决定还是要由君王自己做。

西汉时期,曾经发生过黄河泛滥,影响百姓生活的事情,此事一发生,朝廷第一时间就要想办法治水,但在西汉时期,人口不多,工具也并不发达,治水不是什么小事情,于是汉哀帝就问自己的“待诏”贾让(汉武帝时期在内廷新设的官,相当于皇帝的参谋)该如何处理黄泛问题。

其实在当时,一般来说治理黄河泛滥根本没有太高效的方法,常见的就是派遣民夫和军士到黄泛区修筑河堤防水,而且需要年年修,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再高端一点的,则是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开渠引流,但这样做是有双重好处的,一是解决了黄泛区的水灾问题,二又可以将泛滥出来的河水引到缺水的地方,后面这个方法,往往都是治水的最好办法。

既然“分渠引洪”更好过于“年年修堤”,那么贾让该如何向汉哀帝表达自己的想法呢,是直接告诉汉哀帝用分渠引洪吗?

能做到皇帝的参谋,贾让自然不蠢。

他也给出了“上中下三策”之计划,这三策分别是:

上策:将黄泛区的百姓全部迁移(主要是冀州),然后挑选一个地势落差大的方向开始挖一条河道,如此一来,就能让黄河“悬河”的问题得到比较彻底的解决,贾让说的是,能保证“千载无患”。

中策:分渠引洪。

下策:年年修堤,也就是得过且过的办法。

关于上策,虽然看起来思路和分渠引洪差不多,但事实上贾让提出的上策是会造成黄泛区的百姓田地、屋舍等等财产全部被毁掉,说白了,就是人给河让道,这说是“一劳永逸”,事实上就等于是把人搬走,没有人在这里生活了,自然也没有水患的概念了。

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

所以贾让的上策,看起来反而像是给河出的主意,像是帮助黄河解决“人患”,反正这一个所谓的上策,汉哀帝是根本不可能选的,看起来是可保证千年无忧的良策,实际上就是一种绝对理想化的策略,不切实际。

但这也是贾让的目的,贾让不可能让汉哀帝真的选上策,他一直以来想要传达给汉哀帝的策略,本来就是“分渠引洪”,也就是中策,至于下策,汉哀帝其实也可以选,但是选了就会年年反复,如此一来可能会引起百姓的不耐,所以一切选择的权力,都在汉哀帝手中。

聪明的贾让让事情解决了,但是自己却不会太过涉及其中,不管是未来处理得如何,贾让都不会背负太大的责任,没有太多的功劳,也不会有太多的骂名。

从贾让献策的角度来看,他所谓的“上策”,就是不可能完成之策,又或者是代价大于目的之策,其实这就是自古以来“上中下三策”的常态,其核心原理跟鲁迅先生所说的“拆屋效应”是一致的,给出上策,那是谋士不希望君王队中策犹豫,但如果直接给出中策,那么君王就会觉得是不是还有更好的策略。

不过历史上就没有人选上策了吗?

事实上是有的,但选上策的情况,跟环境、代价有着很大的关系。

东汉永平十六年,汉明帝派遣窦固、耿秉率军北击匈奴,在大破匈奴之后,朝廷考虑到战后要安抚西域地区的小国,于是以班超为假司马,带着三十六个随从出使西域小国: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本来这场出使活动进行得好好的,但谁知道到了“鄯善国”之后,班超等人遭到了鄯善国反复无常的态度变化,鄯善国先是热烈欢迎班超使团,后来又将班超等人给囚禁起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来到了鄯善国拉拢鄯善国王,此举导致鄯善国直接敌视班超等东汉使团。

在囚禁的时候,班超和手下的人商量该怎么办,于是班超的助手就给了班超三策:

上策:直接出手除掉匈奴使者,让鄯善国反应不过来,只要匈奴使者死在鄯善国,那么鄯善国自然就只能向汉朝靠拢

中策:在半夜逃跑,逃多远算多远,如此一来回到朝廷算不算有罪都是两说。

下策:待在这里坐以待毙,看鄯善的态度。

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班超可不是一般人,当下属提出了三策之后,班超毅然决定带大家执行上策,那就是破釜沉舟,杀掉匈奴使者,而班超等三十几号人一条心,在夜半的时候果然杀掉了匈奴使者,当鄯善国王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做什么了,只能礼待班超等人。

而关于班超所选择的上策,其实是一种“可行”的策略,因为当时班超和一众使团所处的环境很严峻,放手一搏并不是什么很难抉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推翻鄯善国做不到,但是除去匈奴使者总是可以的。

班超的下属提出三策未免没有把主要责任推给班超的想法,但事实上,这种责任就应该给班超,决定也确实该由班超来做才对,只是这三策并没有谋士那种“城府”在其中,都是很贴切实际的真话,假如班超的下属提出“推翻鄯善国”这是上策,那么班超可能第一时间先把这个下属给除掉。

“可行性”、“代价”,这两个因素是衡量上策实不实用的绝对标准,如果提出的上策可行性高,代价中等,但是获得的回报和效果翻番的话,那么这个上策就是真的上策,不是凑数的上策,也不是用来降低君王心里底线的上策。

可问题是,关于君王的问题,自古以来都不是什么小问题,例如古代朝堂经典的改革问题,所有的上策肯定包含了“阶级重塑”的成分,这种上策往往造成的反馈就是内部矛盾爆发。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就是商鞅数次献策之后最终定夺下来的法度,本来秦孝公是不能够接受商鞅给出的“废除世卿世禄”,因为秦孝公很怕这样做会导致秦国内部贵族离心,但商鞅给了几次凑数的方案之后,慢慢地打破了秦孝公的心理底线,于是选择了商鞅极端的变法。

所以商鞅变法中,秦孝公选的正是“上策”。

而上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整一个商鞅变法期间,秦国的所有阶层都有所改变,贵族的地位被取缔了,平民百姓有了阶级进步的机会,这些巨变之下,也开始了“暗流涌动”,因为商鞅和秦孝公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立即被旧贵族处死。

再比如说西汉时期,汉景帝的“削藩改革”,因为给宗室的封地开始侵蚀皇帝本来直辖的土地,所以汉景帝决定削藩,其实削藩是个很大的命题,关于处理的办法也有很多种,想要“温水煮青蛙”,慢慢地削藩,这也行,想要快刀斩乱麻,直接削藩,同样可行,而晁错的“削藩策”,就是代价极大的上策。

削藩策代价很大,直接动手削诸侯王们的封地,此举其实距离将诸侯王废为庶人仅一步之遥,但是如果成功了,那么就是一劳永逸,而汉景帝也同样选择了“上策”,选择了上策就意味着和所有诸侯翻脸,代价不可谓不大,因此后来也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

后来还是西汉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镇压七国之乱,可是削藩策到最后也没有彻底实施,而那个提出削藩策的晁错则是被腰斩处死了,晁错很悲哀地成为了削藩的牺牲品,他的牺牲,很大程度就是在于他直接帮汉景帝承担了大部分责任。

所以凡是古代王朝关于“改革”的东西,一般来说君王选的都是上策,而上策是一种极为彻底的改革,不亚于重新开辟江山,同样的规律是,但凡是提出、执行这种上策的君王、谋士,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因为他们终究是得罪了一群既得利益集团。

当谋士三策出现时,反而意味着君臣对于一件事情都有着自己的“私心”在内,谋士不想背负太大的责任,而君王也没有勇气选择代价极大的上策,两者都彼此给了台阶下,所以严格来讲,谋士三策的本质,并不是积极的。

只是作为官场的智慧,谋士三策反映了相处之中的一种关系弹性和留有余地的运筹帷幄,这种理性的思维,终究还算是一种好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谋士故意为之,诱导其主公不选所谓的“上策”。

举个例子。历史上刘备和刘璋翻脸前,军师庞统曾献过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酌情选择。

上策是挑选精兵,星夜偷袭成都,乘刘璋还没反应过来之前,一举拿下成都。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中策是让刘备先给刘璋带信,假意说荆州那边有事,自己要回荆州。待刘璋见信,让沿途的官员送别刘备时,建议刘备趁机干掉蜀中名将杨怀和高沛。并吞并他们的部队。然后再围攻成都。

下策是别冒险,不打了,直接回荆州,以后再找机会缓图益州。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那么,刘备最终选的是什么呢?

他选了中策。

那么,为什么刘备会选中策,而不是上策或下策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庞统的上策、下策,虽然他说,一个叫“上策”,一个叫“下策”,故意在名字上做了区分。

但其实在刘备看来,都一样,没啥区别。

即:都只有一句话,没有操作的可行性。

比如上策,庞统让刘备偷袭成都。可他又预设了两个前提:“璋既不武”和“素无预备”。

万一刘璋有防备,预设不成立呢?后来刘备在围攻成都时,果然就发现刘璋并非是所谓的不武之人,成都也并非素无预备。刘璋在连吃败仗,兵源后勤消耗不少的情况下,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足以支撑一年时间。

从这就可以看出,如果刘备当时选了这个不靠谱上策,必然要倒大霉,怕是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再就是下策,庞统让刘备先回荆州,以后再缓图益州。可啥时候再来,庞统没说。这等于就是让刘备放弃夺取益州。

因此,这种所谓的上策、下策。说了就跟没说一样,刘备必然都不会选。

相比于所谓的上策、下策,中策虽然被庞统故意塞在中间,不起眼,但实际上,中策是最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因为中策最为详细,有具体的操作建议。相当于庞统手把手的在教刘备,你第一步应该干什么,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干。

刘备又不是傻子,他自然会对比。用《三国演义》里面,虚构的刘备的话说:上策未免太急了点,下策又感觉太慢了。只有中策让人觉得不快不慢,刚刚好。

PS:《三国志》中没有解释刘备为什么选择中策。只说“先主然其中计”。

虽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话是罗贯中虚构的,但如果我们感同身受,把自己带入到刘备当时的情景,其实也能理解。

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庞统干嘛不直接给刘备推荐中策,而要兜圈子,给出三套解决方案让刘备自己做选择呢?

这其实就是古代谋士的聪明之处了。

古代的谋士,很多都是心理学大师,善于揣摩别人的心思。

刘备当时已经五十好几了,一生坎坷,此时的他,已经不是一个冒进之人了,所以他必然不会选上策。

而同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刘备,也没时间再搞什么缓图之。所以他也必然不会选下策。

庞统把刘备的心思摸的透透的。知道他并不是不想拿下益州,他的问题,在于下不定决心跟刘璋翻脸。总是有所顾忌。

所以这个时候,对庞统而言,难点,不在于怎么出谋划策,而是另外两方面。

第一,怎么让刘备下决心跟刘璋翻脸。

第二,怎么让刘备感受到决策成就感。

毕竟,庞统只是参谋,只是在幕后提建议供刘备参考的人。如果他只提一条建议,让刘备没得选。这个时候,他们两人的角色就会发生互换:庞统成了实际决策人,刘备反倒成了陪衬人物。

甚至于,他还有可能让刘备怀疑他,是不是背着自己搞小动作?

如果刘备不在意,那倒罢了。可一旦刘备心怀不满,产生不爽心态——难道他想篡位?

那庞统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说,很多时候。难的不是提意见,而是怎么让领导听进自己意见。以及不让领导有疑神疑鬼的心理,要主动给领导搭台唱戏。

我们仔细的看看庞统的三策,可以发现这个上中下三策,是一个从急到缓的变化。

上策最着急——恨不得马上取益州。

下策最不急——几乎是不取益州了。

中策最合理——有具体的操作意见。

刘备参与到了决策中,在心理上接受庞统的建议。最后拍板,下决心的是他。这就使得这是一个让他们都能双赢的结果。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也有很多。比如一些公司的采购员在交报价表时,往往会拿几份报价单给领导签字。

甲公司产品的质量最好,但报价最高。

乙公司产品的质量最差,但报价最低。

丙公司产品的质量一般,比乙公司好,不如甲公司,但它的报价也是不高不低。居中。

采购员在交报价表的过程中,只能提供解决方案。并不能替领导做主。如果一个采购员缺乏社会毒打,直接拿一份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报价单给领导签字。领导不在意,倒也罢了,如果领导疑神疑鬼,怀疑采购拿了供应商回扣。那这人可以直接卷铺盖走人了。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你有十块钱。

上策,买五注双色球。中了就有五千万。一辈子不愁了。

中策,买一注双色球,中奖就有五百万。不中还剩八块,还能吃包泡面加根火腿肠。

下策,两元买双劳保手套,两元买瓶大水,买五块钱馍头加一块钱榨菜,去工地搬砖。

你选那个?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说起这个问题,有人或许会认为是谋士们故弄玄虚,卖弄才学。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妥,更多的是,出于如下两种因素。

一,高明的谋士都有学识渊博的特点

我们知道,大凡古代有名的谋士,都有一个特点,他们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知天文晓地理,几乎无所不通,知识非常丰富。特别是对于军事战略战术,战争中的人性,研究得非常透彻。

比如战国时期的谋士、军事家孙子、孙膑;刘邦手下的谋士张良;刘备手下的谋士诸葛亮、庞统;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荀攸;孙权手下的谋士鲁肃;朱元璋手下的谋士李善长、刘伯温等,都有这样的特点。他们都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华。

他们在给自己的主公出主意时,总是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结合当时的现实因素,让主公至少可以采纳自己一个主意。假如出主意时,只有一个主意,没有别的选择,那只能说明这个谋士学识浅薄,知识面狭窄。也不容易让主公采纳。

要知道,一个人既然能够让大家拥戴,成为一个集团的主公,那也绝不可能是一件容易或者偶然的事。说明这些主公也一定有他们的雄才大略,具有常人不可比拟的长处。否则,他们也不可能成就大事而青史留名。

另外,每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方法,也不可能都一样。而提出几个主意,可以让主公有选择的余地,不至于出现君臣僵局。一个主公在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举棋不定的时候,往往需要谋士给他指出几条路。而他的谋士假如只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难免让主公产生怀疑,即使嘴上不说,心里也会犯嘀咕:“奥,闹半天,看来你也不过如此。你说的这个路子,我早就想到了。还用你说?”

二,为什么有“上中下三策”

1,一般来说,上策,都具有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特点。这种主意,大多数都是从战略高度考虑的。如果成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事一步到位,就可以解决。

但是,就像做买卖,上策,很可能会投入大量金钱、人力、物力,做成的难度较大。一次成功,当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成功,很可能前功尽弃,就连以前的战果都会失去。

故此,但凡上策,都既有很大的诱惑性,但也有很大的风险性、不确定性。这就好比赌博。资金大,赢得多,但风险也大,弄不好,很可能倾家荡产。这就要求,上策具备很多其他外在因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一个正在创业的主公,很难接受这样的主意。因为他不想担太大的风险。

2,下策,大概具备很一般的条件就可以办到。既然条件一般,那么,得到的结果,即使赢了,胜了,也没有多少诱惑性,收获不大。

仍然以做买卖为例,投入很小的本,赚取的利润必然也很小。捡漏的机会毕竟微乎其微。对于古代战争中的主公们来说,下策大概属于很微小的战术,就可以做到;那么,得到的东西估计也没有多少诱惑性。因此,主公们一般也不会采纳。

3,中策,既考虑了战术需要,又兼顾到了整体战略上的部分决策,对于主公们来说,所获得的战果,既大于下策,又低于上策,但又没有上策的较大风险,或者说在道德上也说得过去。

因此,主公们大多数都会喜欢这个中策,而不选上策。

在《三国演义》六十二回,刘备与刘璋决裂,庞统曾给刘备出过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选精兵,昼夜兼程奇袭成都。中策是:杨怀、高沛乃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主公假装回荆州,二将必来相送,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向成都进发。下策是:退到白帝城,连夜回荆州,以后慢慢再想办法攻取益州。

刘备认为,上策可以一举成就大功,但是未免风险太大,也太急;如果成功,当然是好事,假如不成功,很可能陷于危险之中,他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其实,事实也正像刘备预料的那样,西川早有防备。就是“即便差人告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不许放荆州一人一骑入关。

下策尽管稳妥,但又没有任何利益,这一趟益州之行,就算是白来了。

而庞统给出的中策呢,既不快,也不慢,比较稳妥。只要杀了杨怀、高沛,就既可以占据涪水关,暂时有一个立足之地作为跳板,进取西川。因此刘备采纳了中策。

另外还有一个外在因素,也是刘备之所以没有选择庞统上策的原因。这时的刘备,已经和刘璋决裂。刘璋在成都已经做好了各种应对措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刘备明白,这时候选择庞统的上策,风险太大,不容易得手。但他为什么没有责怪庞统呢?因为之前庞统和法正都曾给刘备出过一个主意,那就是在宴会上杀了刘璋,让西川群龙无首,这就是一个擒贼擒王的好主意。刘璋一死,西川必然大乱。加上刘备当时在西川民众中的威望,又是“皇叔”身份,很有可能直接替代刘璋。

即使刘备暂时不能顺理成章成为西川之主,也可以搅乱西川平衡局面,大大有利于他西取西川的战略构想。

但刘备因为顾念兄弟之情,没有采纳庞统的主意。他这时候,心里一定非常后悔。如果他当时听了庞统的主意,这时候,他备不住已经成为西川之主了。

孙子兵法里,也提到过上中下三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也就是说,孙子主张不通过战争手段解决问题,这是上策;其次,如果通过外交能够解决问题,也不失为好主意;再次,就是通过战争解决问题,这样的手段,即使最后是胜了,必然也是以双方的巨大伤亡为代价。不符合“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的原则。

三,结论

但是,在现实中,不通过战争手段想要得到所要的结果,又何止那么容易?故此,上策尽管诱惑力很大,却不太容易做到。下策即使胜了,代价巨大,收益较小;中策,以外交手段,劝说双方接受各自的条件和要求,大家都退让一步,往往最容易让人接受。

不过,很多时候的现实,根本不容你选择哪一个策略,大多数时候,是残酷的现实在逼迫你必须接受一种方法。

比如上世纪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越边境战争、中苏边境战争,都并不是我们首先挑起的,而是对方已经攻了进来,无论你是选孙子兵法中的上策,还是选中策,那都是白日做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在抗日战争前期,蒋介石集团就是试图采纳孙子所说的上策、中策,解决问题。结果怎么样呢?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英美,采取的都是“绥靖政策”。一边大量出售军火给日军,纵容、默认日军到处侵略的行径;一边又假惺惺地以国际调解人面目到处现身。使对国际社会原本充满希望的民国政府最终还是大失所望。

最后,我们只能选择下策,以战争的手段解决战争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出兵。如果不出兵,就等于自动放弃了领土主权。哪容你仔细考虑什么上中下三策?至于说具体怎么打,那就属于战场上的战略战术问题,临阵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了。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我以为首先需要明确几点,才能明白所谓的“上中下三策”是什么?

第一点:什么是古代谋士?古代并没有谋士这个职业,却有事实上从事这方面功能的职位。正因为有些人总是向自己的主人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让主人去选择、抉择,甚至让主人有了一定的依赖性,所以被称为了“谋士”。历朝历代,不同身份的人,充当谋士角色的人物,比比皆是。而主人也习惯于就某些问题,咨询一些他认为有能力的人,去作为自己决断的参考。问题不同,咨询的对象便不同。所谓的古代谋士,是一个通俗的叫法,而不能明确为那一个人,只是不同历史时期一些特定的人群。

第二点:充当谋士角色的人,习惯性提出“上中下三策”,也是现实需要。一个人,要想得到主人的认可,并因此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或是得到某些现实利益,都需要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而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又不出现越权震主的嫌疑,自然就会在建议中提出多个选项,让主人去最后定夺。这既体现了自己的能力,又把最终的决定权和最后的成就感,还给主人。这是为人之道,也是古代人的为臣之道。真正的智者,会把问题分析透彻,然后引导主人去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方向。这就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第三点:君王或是主人选择时,并不是在意谋臣的三策顺序,而是统筹考虑现实需要和最终目标。主人是不是选择上策,做为一个有独立主见的人,不是主人考虑的根本问题。主人考虑的是:咨询了你,希望得到你的合理化建议,但如果抉择却是需要通盘考虑的。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些谋臣的建议,或许是站在某种立场上提出的看似合理的建议,但真正的实施,需要和最终的目标相一致,还要考虑全方位的利弊得失。所以主人选择时,更倾向于适合自己的路线,而不是谋臣的策略权重。

当然,所谓的谋臣提出建议,君王或是主人做出选择,都是建立在臣是忠臣,君是明君,主人是明白人的基础上。如果君主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把控局势的能力,在好的建议,都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感谢分享阅读,小知识,大智慧。我是空山,专注中原地方史志三十年,让我们一起品味山水人文历史,探寻方志民俗脉络。敬请关注@空山俚语,欢迎留言交流。

古代谋士为何总爱提“上中下三策”?君王为什么总是不选上策?

答:中国古代历史上,每逢遇到关键大事时,当局者也就常面临一个重大抉择:如何选择“上中下三策”?

尤其是叫多少读史者唏嘘的是,每每此时,那些满腹经纶的谋士们,就会脑洞大开,送上思维缜密的“上中下谋略”,其中的“上策”,更往往直叫人拍案叫绝,看上去无比完美的方案,足以让吃瓜群众们生出各种美好畅想。但也往往就在此时,面对“上中下抉择”的当局者——那些“主公”“君王”们,往往大手一挥:不选。

肉眼可见的“最优上策”,为什么有些“当局者”,哪怕兵败覆灭,也坚决不选?难道身处其中的历史人物们,真的比旁观者“傻”?其实,“不选上策”这事儿,也分各种情况。首先一种情况是:上策很美好,奈何实力不允许。

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公元1122年,北宋那场堪称神操作的“联金灭辽”之战。

今天说起北宋“联金灭辽”,大家都会笑北宋蠢。但事实证明,当“大宋名将”童贯率领的“灭辽大军”威风凛凛出征,向着“收复幽燕”的大目标进军时,北宋是仔细做过军事计划的。宋徽宗的“团队成员”们,不但认真思考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还为“灭辽大军”精心准备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大军压境,迫使幽燕军民主动投降。中策是招降镇守幽燕的辽将耶律淳,下策当然是打,不过也要尽量兵不血刃,轻松拿下。

对这“上中下三策”,当时的“大宋名将”童贯,信心相当爆棚,甚至还给宋徽宗谈起了“激励条件”:等我收复了幽燕,皇上您不用赏我别的,把您身边的俩妃子赏我就行。大军出发后,童贯倒也积极选择了“上策”,不但一路拼命造势,动员幽燕军民投降,还派了两个使臣,吹吹打打去幽州劝降。上策中策全都选,满以为上了双保险,谁知接着就被打了脸。

先是童贯派去劝降的二位官员,到了幽燕后话都没说利索,就被耶律淳大手一挥砍了头。接着是这支威风凛凛的“灭辽大军”,在宋辽边境招呼了几下,就被辽军杀得落花流水。出兵没一个月,“灭辽大军”就全线崩溃,被刚刚挨了金人大的辽兵摁住了暴揍,从雄州到定州的战线上“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计”,如此惨败,可不止是给大宋现眼,更拉开了接下来几年,北宋从挨揍到亡国的序幕。

难道是这“上中下三策”有毛病?仔细盘盘,其实真没毛病:此时辽国正连战连败,被金人一路追打,燕云以北的国土几乎都要丢光,正是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时候。北宋如果想趁机捞一票,不管是劝降还是招抚,都有大把好牌能打。但前提是你要有实力:多年文恬武嬉,北宋军力衰退严重,“灭辽大军”往北走了两步,就露出了虚弱的花架子。这样的废柴军团,辽国就算再困难,也不能跟他认怂——丢不起这人。

所以,谋略再好,上策再诱人,没有基本实力,那也是镜花水月,不是不选,而是做不到。

而与“实力不允许”类似的情况,就是“环境不允许”。这一条上十分有发言权的。就是明代大英雄戚继光。

公元1567年,是39岁的戚继光事业如日中天的一年,他与他亲手打造的戚家军,一洗东南明军多年来孱弱无能的耻辱,以数场“低伤亡团灭倭寇”的经典战役,终于彻底肃清了十几年来窜犯东南的日本倭寇。但此时大明朝的边防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北方的鞑靼、土蛮等部落持续侵扰,作为北京“家门口”的蓟州,也时常被鞑靼骑兵光顾,新即位的隆庆帝忧心如焚,也终于下了决心:调戚继光。

对于这次工作调动,当时的戚继光也是信心满满。在他看来,所谓镇守北方,击退鞑靼,于他只是个小目标。以他诗作的话说,此去一定要“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也就是书写汉朝霍去病那样的辉煌功业。

为这大志向,戚继光也热情饱满,给明朝提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给我十万大军,只要我把这十万人练好,不止能防御边关,还能高调北伐,一战定乾坤。中策是给我五万大军,出去北伐不大够,但也能歼灭敌人有生力量,打出几十年和平。至于下策嘛……给我三万人,我也能把边疆守好。

以明朝当时的国力,给戚继光十万大军是可以做到的。以戚继光的能力,“直欲捣祁连”的大功业也是指日可待的。但问题是,这个上策,明王朝是绝不会选的。此时的明朝,重文轻武已是风气,武将被猜忌也是常事儿。整个大明朝防武将,比防贼还认真。于是戚继光的“上中下”三策一提出,接着就招来一堆口水,可怜满腔热血的戚继光,进京后一度被闲置在一边儿,别说“捣祁连”,工作都不给安排。

好在朝中还有张居正、谭纶等明白,在他们的支持下,戚继光先做了蓟辽保定昌平练兵总兵官,而后长期担任蓟镇总兵。虽然“练兵十万”的上策一直没实现,但获得充足支持的戚继光,至少还实现了“下策”——打造了三万多人规模的十二座车营,修起了稳固的长城防线,揍得北方鞑靼部落痛哭流涕求投降,曾经战火纷飞的蓟镇,获得了持久的和平。而戚继光苦心打造的这支铁军,也打出了明朝的军威,撑起了国威军威。

以这个意义说,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戚继光最终执行了下策,但以结果来说,也算是超水平发挥。看过这样的下策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戚继光的老友张居正过世后,劳苦功高的戚继光会遭到朝中各位“精英”的围骂,这位一生不败的战神,晚年竟然要靠焚毁自己的诗稿避祸,明明穷困潦倒,却还为“安然退休”庆幸不已。

所以就更能明白,为什么戚继光穷尽心血打造的戚家军主力,会在戚继光去世后遭尽排挤。其中作为主力的蓟镇南兵,更在一次次为国扬威后,反遭明朝官员设计伏杀。这样的明朝,也在末期时落到兵力孱弱,遭到双线吊打的境地。这个时候,不会再有下一个戚继光挺身而出,献出救国的上中下三策了。就算有,这样的明朝,哪怕“上策”也救不了。

参考资料: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范忠义《戚继光评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