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乾隆朝结束时,国库还剩多少银子,应该以乾隆退位时的数字为标准,因为“乾隆退位”和“乾隆驾崩”并不是同一个时间和概念的问题,就拿嘉庆四年“和珅倒台”事件来说,和珅起码就为嘉庆的国库贡献了至少一亿两白银的巨额财富。

在乾隆六十年时,乾隆按照自己的计划宣布退位,皇位禅让给十五子颙琰,自己退居幕后当“太上皇帝”(比太上皇的权力要高),这一年乾隆的内心是满足的,因为他留了一个最“富足”的国库给嘉庆,他脸上有光。

对比起父祖,乾隆留给后代的家底属实是厚。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是2716万两,而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时,那一年的国库存银仅比康熙驾崩时增长了737万两,可是乾隆六十年的时候,国库就增长到了将近7千万两白银(具体是6939万两白银),这其中乾隆还花了很多钱完成了许多“壮举”,此等功绩,很难不让他沾沾自喜。

但这“厚厚的家底”,却没让嘉庆有多少开心,他反而愁得不行,因为权力他拿不到,甚至他的话还没有和珅的管用,朝廷真正的“老板”,还是太上皇帝乾隆。

最重要的是,在他的年号中,在他是皇帝的名义的几年时间里,大清爆发了一场“内乱”,国库存银在乾隆六十年,还是6939万两,可在第二年的嘉庆元年,就跌到了5658万两,最离谱的是第三年,直接再次暴跌,变成了2792万两,这意味着在嘉庆二年,大清经济国库直接倒退七十多年,回到康熙末年的水平。

这场内乱就是嘉庆年间著名的“白莲教起义”。

乾隆末年的白莲教起义:让大清国库回到康熙朝。

白莲教起义乃是清朝有名的一次内部农民起义,又称“川楚”教乱,波及数省之地,给大清的统治来了一次震感极强的撼动,而白莲教起义,则是让嘉庆欲哭无泪,因为白莲教起义的时候,乾隆已经摆脱皇帝身份了,这一笔“过”,是记在嘉庆头上的。

其实在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在河南就有一个著名的“混元教起义”,不过那时候朝廷力强,混元教很快就被镇压了,事实上混元教就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所以白莲教的“起事”乃是很多年前就有预谋的。

只是让嘉庆没想到的是,他刚登基,就背上了这个大黑锅。

嘉庆元年,白莲教将起事时间定在“三辰”(辰年辰月辰日),这个时间,正好是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嘉庆年号刚改不久,民间百姓的“祝福”没有迎来,迎来的是百姓们对清王朝不满的武器和愤怒。

而“白莲教”本身,就是“康乾盛世”背后阴暗真实的一个“凝聚物”。

早在白莲教爆发之前,白莲教的存在便已经让朝廷给“感知”到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四川”、“湖北”两地的税收,连续几年非常低下,但是这两个地方的人口,却是在乾隆后期大量涌入,一方面是暴增的转移人口,一方面是反而降低的税收数量,这些人想做什么,朝廷怎么可能感觉不到。

之所以四川和湖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子还是在于“土地兼并”。

就拿湖北来说,在顺治刚入关的时候,湖北地区的农民百姓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还能达到“一百二十亩”,可是到了乾隆五十年前后(这其中一百多年的历史),湖北的人均拥有量才仅是“三亩”,缩水了超过九成之数,可见人地矛盾已经很大了。

而且人地矛盾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在乾隆后期,乾隆对待政治偏懒散,手下的贪官污吏几乎没有被整治过,所以其他地区的百姓一旦遇到灾难就只能逃难,久而久之都集中到了四川和湖北地区,如此一来还加剧了人地矛盾,他们最终都被白莲教吸纳。

其实白莲教也没有太神秘的地方,所谓的口号和愿景,本质都是一种信仰引导罢了,在农民运动中,这种手段是常见的,所以白莲教本质就是乾隆朝留下的致命隐患,是乾隆的统治不当引发的“雪山隐患”,只要一声巨响,那么便会发生大面积崩塌。

或许乾隆“退位”就是那声巨响,让白莲教的火焰迅速点燃。

约定好的“三辰”时日到了后,白莲教起义的省份纷纷响应,爆发了对清王朝的痛击,一时之间,清朝廷内部一片紊乱,嘉庆欲哭无泪,乾隆还愣在原地,回过神后,太上皇帝下令镇压农民起义,可他没想到,救火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星火燎原的速度。

白莲教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地区,一共有五省的“白莲教”一起行事,面对来势汹汹的白莲教,清朝的精锐八旗却尴尬了,优渥的生活和已经扔下多年的“武功”让他们和最初建国的八旗仿佛是两种人,已经腐朽的大清朝军队无力镇压十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农民起义军,多个地区的守军“败讯”蜂拥而至。

这注定了清朝廷要和白莲教开始拉锯战了,而拉锯战,就是需要钱。

忽如其来的暴动让嘉庆很担忧,整个朝廷唯恐他倒霉到底,明明当了皇帝,可是却没有太多的实权,最让他欲哭无泪的是,如果一旦输了这场内战,那么大清的“亡国皇帝”就不是乾隆而是他嘉庆了。

有趣的是,面对白莲教起义,嘉庆还不能做些什么,因为掌握大权的还是乾隆,镇压白莲教的命令下达者还是乾隆,可乾隆已经很老了,这种种因素都给了白莲教扩张的空间。

嘉庆元年,光是这一年,大清朝廷税收收入的一千万两白银就填进了镇压白莲教的战争之中,而且这还不够,国库中还得抽出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来支撑平定内乱,这是自乾隆三十三年以来,朝廷国库第一次由国库年年都有一点盈余,变成巨大的“赤字”。

这还不是巅峰的亏损,在嘉庆二年,白莲教的动静引起了大面积的生产瘫痪,大清朝廷能收上来的税收少了,而白莲教的掌控地区多了,也更强了,这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局面,所以这一年,国库中又搬出了近三千万两白银来支持平定内乱,这一年大清为了镇压白莲教,已经花进去了至少四千万两白银。

或许乾隆都没想到,他竟然在有生之年看着自己留给嘉庆的“家底”被自己用来平息农民起义而打光,所以为什么历史上的白莲教起义都说对清王朝造成沉重的打击,不说太细的方面,就光是税收和国库的盈亏来看,都能看到很明显的差别。

随着白莲教把大清朝廷拉入这个沼泽越来越深,乾隆都有心无力了,嘉庆更是很着急,他无时不刻红着眼睛盯着和珅,因为朝廷快没钱了,可是和珅这个“钱袋子”起码还有数亿白银的资产,就连镇压白莲教时候的大量花销,和珅都敢伸手贪污。

这也是为什么在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半个月不到,嘉庆立即处理了和珅,就跟年三十做团圆饭的厨子一样,起锅烧油,准备吃一顿硬菜疗养一年的伤痛。

和珅一倒,嘉庆吃饱,和珅被嘉庆清剿的财富高达数亿两白银,很多史料都说和珅的资产等于是清王朝十几年的国库收入,可都语焉不详,因为和珅的钱还没捂热乎,也不可能捂热乎,立即就得拿出去打仗了。

有了和珅的“援助”,大清朝廷终于占据上风,一直到嘉庆九年,彻底平定了白莲教起义,而嘉庆九年的国库,在年末统计出了一个让嘉庆手抖不已的数字:

2165万两。

大清朝的国库存银在乾隆朝走上巅峰,可钱多只是表象,里子坏了才是真相。

雍正朝的“国库”巅峰在雍正八年,存量高达6218万两白银,在他登基八年的时间里,国库就增长了三千多万两白银,这一切都是雍正坚持“反贪”的成果。

康熙朝中前期整体的国库存量都是在“盈余”的,可是在康熙后期,因为康熙本身所推崇的“奢靡之风”,让康熙朝后期的国库年年亏损,虽然只是小亏损,可苗头已经显露出来了,因此雍正朝,雍正要做的事情一定是反贪。

即便在雍正九年开始,一直到雍正十三年,国库年年都要亏,这都是因为“外战”的因素,在大清内部来说,吏治和官场环境已经被雍正大程度肃清、改善了,只要战争结束,大清朝廷就能迅速恢复过来。

可谁知道,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又开始学康熙皇帝那一套,大搞奢靡之风。

乾隆皇帝的潇洒自然不用多说,而乾隆皇帝的思维也是十分奇特的,他自己享乐还不说,仍不忘记慷慨地让下面的官员也一同享受,这种风气就渐渐养成了,最要命的是,乾隆还特别长寿,雍正皇帝所建立的“反贪体系”,都给乾隆给带垮了。

和珅就是乾隆朝最典型的一个贪污人物,最离谱的是,和珅还是乾隆最顶级的心腹,也是贪得最多的人。

乾隆的国库总量迅速增长期在乾隆三十三年开始,一直到乾隆四十二年,最巅峰的白银存量达到8100多万两,这是清朝最顶峰的数据,所以乾隆四十二年,就是“康乾盛世”的最大成果。

只可惜,这个数量暴增的背后,乃是“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事实的推动,比如在乾隆初期,乾隆六年的时候,天下总人口的数量才是一亿出头,但到了乾隆五十八年,人口却突破了三亿,这其中将近两个亿的增幅,对经济的推动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人口暴增也是白莲教起义“大规模”爆发的基础。

一方面是人口暴增,一方面是乾隆所推行的奢靡之风,另一方面则是连续不断的中小规模起义,这就无可避免地展现了乾隆时期的统治问题,是存在极大的缺陷的,所以乾隆的“国库”,注定注定短时间保持好看的数字,即便没有农民起义来消耗国库,迟早也会被整一个贪腐系统所吸干,最终还得需要一个反贪的皇帝才能从头到尾肃清,恢复正常。

所以说,乾隆朝是大清的巅峰,也同样是大清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个“由盛转衰”,正是一种习惯,一种政治体系内部崇尚“贪腐”的习惯,正是这种习惯,让大清仿佛被顽疾附骨,一直缠到大清朝毁灭。

乾隆的富有:封建皇权高度集中的体现。

乾隆自诩“十全老人”,他的确是有功绩的,但有些事情确实也没做好,这都是客观事实,假如他愿意按照雍正的路线往下走,那么大清朝在他的手上,将是一个蜕变,甚至是走向世界的局面,只可惜,最终还是演变成了“内斗”。

在历史上,关于盛世的标准,一是“国库充盈”,另一个就是“百姓安居乐业”,可真正的盛世,还包括了“藏富于民”。

国库充盈,这是朝廷有钱,但是一个朝廷想有钱的办法很多,光是朝廷有钱并不能够说明民间的百姓就过得好。

只有百姓既能够“安居乐业”,家里又还有存量,这才是真的盛世,如果只是朝廷有钱,那根本就不是百姓的盛世,那仅仅是中央皇权加强的背后,对百姓和民间的进一步剥削,很显然,乾隆朝数十年光景,人口暴增将近两亿且国库充盈的背后,就是一场场“收割”。

白莲教起义,就是这个客观事实最好的证明。

而皇权加强,乃是整个大清封建历史的主流命题,乾隆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的确做到了皇权所能做到的顶峰,如果乾隆后期少些奢靡的玩乐,多些勤政,那么大清的历史必将不同,但乾隆却不是如此,六下江南以及“千叟宴”的花销,就让乾隆的“消费”达到了历史君王之最,花过钱的皇帝,是很难回头的。

因此在乾隆朝之后的统治者,一方面又在竭力对朝廷乱象进行回到正轨的拉扯,一方面也难以消除这种皇权集中带来的“奢靡”习惯,再加上不久之后的外国侵略者搅局,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等因素,大清正式积重难返,最后的光景里,也只是皇族和西方侵略者互相妥协下的苟延残喘罢了。

结语:

只用一个皇帝的时候,就将一个王朝的“盛衰”都经历一遍,在古代历史上,这种事情是少有的,唐朝有唐玄宗,清朝就有乾隆皇帝。

但唐玄宗时代不同的是,唐朝民间百姓心向唐玄宗,即便是安史之乱都仍然如此,唐朝由盛转衰也是因为兵祸,而不是民乱,这都是因为唐玄宗时期,实实在在做到了藏富于民,国库的存银数量体面好看,百姓还有大量的盈余。

相比之下,大清统治者显然是更加追求奢靡,而乾隆一朝最遗憾的是,乾隆破坏了雍正所奠定的朝廷发展路线和基础,不仅让雍正的反贪功亏一篑,回到了康熙后期的贪腐破败环境,而且还愈演愈烈。

所以乾隆眼睁睁看着自己攒着的那些白银犹如流水淌走,这只能说是他的因果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康熙48年时的户部尚书希福纳上奏,每年全国地租,人丁税、盐税、关税等一切赋税,除了留在各省以及协助别的省外,中央一年收入为1300万两银,北京需要支出俸禄银900万,还有其他开支,这样每年的留存只有200多万两。历年正常开支,用兵于西北,到康熙驾崩时,库银留存有800多万两。因为康熙并不以库银有多少为目的,不注重当时财政的管理。

题目所说2716万两,应该是包括了留存在各省的银子。因为康熙的政策是藏富于民,经常豁免税收,对于拖延交税的也不严肃处理。

到了雍正时,开始整顿税收,都要计入国库。一次就追征江苏历年没有上交的地租800万两。又把火耗归公,并用部分火耗于养廉。还实行了几次捐输,就是可以用钱买官,但是一般给的是虚职。雍正7年时,因为与准葛尔交战,实行过几次。还增加了盐税。整顿关税,使得各官实报,关税开始有盈余上报。雍正还很节约,不造宫室,国库最多时候达到6000多万两。因为对准格尔再次用兵,用掉一半左右,到雍正驾崩时,库银还有3453万两,也差不多。

到乾隆即位时,库银还有2400多万两。

乾隆在位61年,版图再次扩张,伊犁入朝,南边攻打尼泊尔,东北到库页岛,乾隆22年平定新疆用去银子2000多万两,但是库银还有6000多万两。41年征服大小金川,虽然地方面积要比新疆小的多,但是却用去了库银7800万两。

乾隆还先后免除百姓钱粮4次,免漕运2次,他还7次下江南,到乾隆51年库银还有7000万两之巨。这主要因为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土地开垦,财源不断增加的结果。

乾隆说,我上位之时,国家库银不过剩余2000多万两,现在增加到了7000多万两,以后还会增加。因为,各地增加兵备,比如北京增加常备兵4900名,陕西甘肃增加常备兵12900名,其他省也要增加兵员,还要给官员部分养廉银,以后每年正常开支要增加300万两,是可以的。

当时有名将领阿桂上书提出自己的意见。说,我于乾隆年间,任职为库银郎10年,仔细查过账目,当时计算各项收入库银存留3000多万,康熙61年库银800万,到雍正年增加到2400万两,乾隆46年增加到7000多万两。收入是增加了,但支出也越来越大。以前开拓疆土2万里,陕甘用兵的费用都是添补。现在新增加陕甘兵12700名,西安旗兵2500名,北京兵4900名,核算要每年多支出100多万。武官给养廉银每年要300多万两。按20年计算,就需要7000万两,这个数字已经是库银数字了。我们还要平时救济灾民,修水利,新疆驻扎兵员太单薄,需要增加费用,其他的地方如福建、广东也要增加兵员,通盘计算,国家库银是没有多余的。

这个意见经过户部计算,给出答复,说每年支出有500万两结余,现在每年支出300万两,还多了200万两。于是阿桂的意见不被考虑。

乾隆以及户部的确没有全盘考虑,虽然人口增加,土地开垦多了,国库年年有余,但是费用支出也在增加。而且银价也在变化,开始银一两可以换铜钱700多文,后开始价值变化到4倍多。以前兵饷银一天5分,后来为一天2钱。又比如治理黄河,清朝初年治理黄河一次用银100万两,到道光咸丰时需要1000多万两。清朝财政于是开始困难。

乾隆80岁时才退位,做太上皇,开始训政,自名为10全老人,说有10大功业,先后平定了准格尔、回部、扫荡了大小金川、安定台湾、缅甸、安南,外蒙古。

但此时,白莲教兴起,八旗兵不堪用,蔓延数省,生产破坏,财源减少,官兵骄奢淫逸,军费还是要给,军费开始不断增加。连年征剿,国库支出8000多万两,于是又开始捐输,就是卖官收钱,而这又加剧了官员腐败。例如和珅成最大贪官。被抓住的白莲教首领处刑临时时,经常只有一句话:“官逼民反”,百姓苦不堪言。乾隆驾崩,训政也就结束。那么乾隆留下的库存应该是0或负数了。

嘉庆也就赶快把和珅给处理了,得其财产1亿多,很大部分是宝石、房产、金银器等。下面是部分收缴和珅财产名单。

综上,康熙开创是耕田的,打下了一个好基础,雍正是整理收割的,乾隆是来收获的,加上风调雨顺,人民土地增加,国家富强了,但百姓却日益穷苦,最后到嘉庆年间收了一个烂摊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清朝高峰过后,走下坡路,虽然平定太平天国后,有同治中兴,但又遭到来自西方的严峻挑战,国家日益主权丧失,人民生活一直困苦。最后日本干脆直接侵略,国家破碎。最后终于建立人民共和国,才开始自主发展,到现在。

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前言背景:参考相关数据得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国库银71474458两,钱70串;乾隆六十年(1795年)银69391990两,钱38串;也就是乾隆退位1796年(嘉庆元年)是6000多万两白银国库,要知道乾隆皇帝时期国库收入最高7000多万两,据历史资料显示,乾隆朝国库收入是清代最高。

(一)乾隆历史功绩:乾隆创立了“金瓶掣签”的制度,平定了西藏地区的叛乱,完善了朝廷对西藏的统治。1757年,乾隆派兵灭准噶尔汗国,1759年又收复了新疆,平定天山南北。廓尔喀反击战,清缅战争、清越战争等内外战争维护统一和国家版图,乾隆中国完成了大统一(新疆、蒙古、西藏、外西北、外东北等)。乾隆时期中国的领土达到了1316万平方公里(加上清代藩属国得有1500万平方公里),历史第二版图,仅次元朝,超过唐朝12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有《皇舆全图》、《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和《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巨著问世。后世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统治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盛世。

(二)清代乾隆过失:

大兴“文字狱”,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乾隆晚年贪图享乐,宠和珅贪官,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六次下江南等,晚年乾隆傲慢自大,看不上英国🇬🇧马戈尔尼使者新型工业革命产品。在西方国家开始发展重工业的时候选择了闭关锁国,直接导致了大清朝走向衰败。最后等到嘉庆继位时,国库已经寥寥无几。也是历史变迁的变迁,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时代把晚清统治者打醒,1840年鸦片战争,被迫近代化和近代社会开始,这是后话,可惜,可叹,可悲,可气……

结语:欢迎路过的看官,留下您有趣的思想,斧正指摘在下的一家之言,历史需要唯物史观的辩证法看待,您说呢?

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1755年,乾隆出兵西域,打败了准噶尔汗国,收复了新疆边远地区。从那以后,在清朝三代皇帝的统治下,中国实现了伟大的统一。乾隆年间,中国领土面积达1453万平方公里,是历史上人口最多的时期。后人称康雍乾三代的鼎盛时期为“康乾盛世”,代表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后的繁荣时期。

然而,在乾隆末年,它并没有继续保持这样的繁荣局面。为了限制人们的思维,乾隆提倡文字狱,使文人恐慌,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到了老年,他开始寻欢作乐,花费大量资源修建圆明园,先后六次在江南花巨资,然后再利用贪官和珅,让腐败之风再次袭来。而且,清末的乾隆是傲慢自大的。西方国家开始发展重工业时,选择了闭关自守,这直接导致了大清王朝的衰落。

但即便如此,乾隆时期的经济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康熙雍正时期。乾隆除了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农业外,还注重工商业的发展。沿海地区的手工业特别发达。同时,农产品出现了过剩,票号、贷款、钱庄、商会、连锁票号等商业资产开始发展。到乾隆三十年,国库已达七千万,比康熙、雍正时还要多。

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清朝是一个有争议的王朝。很多人误解了这一点,认为清朝的实力好差,清末朝廷太弱,受到别国的压迫。事实并非如此。清朝有康乾盛世,是一个让其他国家向其进贡的大国。康熙,清朝第四代皇帝,继承王位时只有8岁。他这么小就控制不了所有的官吏。当时,朝廷由鳌拜指挥。康熙知道以他现在的能力无法控制他,所以他选择了扮猪吃虎。装作是只关心玩耍的稚童,其实暗中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终才会成功把鳌拜给关押了。康熙帝上台后,以雷霆万钧之势,压制住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大臣们。他不敢有别的想法。之后,康熙镇压了三藩,统一了台湾,驱逐了沙皇俄罗斯,镇压了准噶尔。当时,清朝拥有最大的领土,国家繁荣昌盛。康熙去世后,给雍正留下了2716万元存款。

康熙死时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剩3453万,乾隆剩多少?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有过盛世的一面,而评价一个朝代的经济兴衰与国泰民安,往往可以从朝廷国库的剩银来观测。诸如清朝时代,中原几乎没有对抗清军的势力,处处歌舞升平,大清得到很好的太平发展,百姓上缴的田赋税银也很稳定。

据说在康熙驾崩之时,清朝国库就剩有2716万白银。后来雍正称帝,勤奋治业,把清朝推向一个更昌盛的时期,当他死时清朝国库约剩3453万白银,那么到了乾隆盛世,在他执掌下的清朝国库到底能剩下多少银两呢?

清朝康熙帝在位共61年,期间清廷每年的赋税约为一千三百万白银。根据户部尚书大人希福纳启奏,当时的税务包括各省各地的盐税、粮税、人口税、关税等等,这些上缴上来的税银部分留给各省调用外,全部如数归入清朝国库。

而康熙执政下的清廷则每年下发给全部官员俸禄白银约900余万两,加至各种开销和宫廷皇族开支,扣除这些大花费后,国库银两实则剩余约200余万白银。那么康熙在位这么多年,每年的剩余银两,又支往战事,特别是西北战事,所损兵力资源甚重,如此算来到了康熙帝驾鹤西去时,清廷国库存银,其实只剩下800多万两。

而说2716万两其实是包括了各省各地的银库银两在内,有人说康熙执政时,施行各种利民利商政策,使得民间百姓商人渐渐富裕,藏了不少银子,而康熙还动不动就减免各种税赋,有时对不交税拖税的行为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故此使得各地存银甚多。

另有一说是,康熙晚期由于太过纵容官员和施行的政策失误,导致朝纲腐败,各职官员都有腐败贪贿白银现象,这种腐蚀行为导致清朝国库的银两收入大幅减少。根据我国经济类历史研究书籍统计,以清朝历代国库收支统计对比,得出康熙在位60年后,国库剩余下3262万白银,到了第六十一年,康熙老迈,皇位面临接替,使得内外动荡,以及多种因素导致,使得原有国库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失,当他死时,仅剩2716万两白银。

康熙死后,雍正上位,他一改清朝腐败风气,大力打击贪腐受贿官员,对于政策方面更是收紧,律令按时缴税补税,派钦差大臣负责调查有贪腐嫌疑的大小官员,一经落实罪名,就对腐败官员抄家,所抄财物一律冲归国库。这时才使得部分库银回流。而雍正在历史上一直是个勤奋的皇帝,对于治理政务十分用心。

诸多事务都是亲力亲为,一天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政务上,睡觉约为4-5个小时。所以他的勤奋治理之下,清朝从内到外,一改康熙时期的纵容风气,变得人人勤劳起来。在农业方面,雍正还大力推行各种政策,对农夫有优待鼓励规定,诸如种田种得好的老百姓可以赐予八品官职,还赐封“老农”称号,因此在雍正时期,被称老农的百姓,都是一个模范户,是受国家所赞扬和扶植的。

具体来讲,雍正时期税赋得到很大的改良,从小地区到省城的税收都要充归国库。当时就连江苏这种富裕地区都会欠缴巨额地税,在雍正的政策下,官员很快对江苏以往未交到位的税赋给予追收,竟一次性追回来了近八百余万两。

在“火耗归公”的政令里,经过数次捐输,准许百姓用钱买官职,可一般都是有名无权的职务,图个虚名,但买官显摆的有钱人也不少,倒也给清廷赚了不少白银。之后,雍正时期曾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准格尔人开战,因此朝廷就借机整顿各种税收,要求各省地各关口的负责官职务必如实统计上报,如有舞弊不从者立判严刑,最终使得关税开始转亏为盈。为此虽然清军在与准格尔战争中,差不多耗费了2500多万白银,但在雍正死之际,清廷国库还剩余3453万两白银。

那么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国库又能剩余多少银两呢?

有记载称,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国库余银共上涨到7800万余两。比之前雍正、康熙时期还要多出数倍。乾隆帝上位后,力图大清版图扩大,发兵开始南征北战,兵至尼泊尔地域,以及东北方的库页岛。

还要分兵去打西域新疆。而乾隆二十二年,光用在新疆平复战事中的白银就多达两千万两。可当时的国库存银还有六千多万。可是之后在处理大小金川问题上,清廷损耗的白银却是巨大的,据说为了征服蜀地西北部地域和藏族部落集聚地,清军差不多花费了近7000多万白银。

再者是,乾隆上位后并没有像雍正一样勤劳治政,当时他一上任,就迎来丰盈的国库,国力强盛。因此乾隆还下令降低农户的田税,且大搞水利工程设备,耗费不少银子在修建水利方面。

在乾隆执政期间还有这样一句话:“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可见当时的战事频繁,乾隆也不负众望,成功扩大了清朝版图,从原来的面积提升到1453万平方公里。虽版图面积大了,但繁荣盛世在乾隆时期并不能维持多久,他设立的文字狱,祸害了不少文人墨客,导致人心凌乱,整个清朝因此步入停滞发展。加上乾隆用人非贤,重用和珅这样的大贪官,遂被对方捞走不少油水。所以当乾隆八十岁退位后,其实国库存银已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还留给嘉庆帝一大堆麻烦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