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因为这事就不是刘邦应该做的,即便刘邦有这种想法,但执行的肯定不是他,而是下面的史官们。
刘邦和项羽的关系,非常微妙,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角度来讲,刘邦乃是得道者,项羽是失道者,在能力上,刘邦逊色于项羽,但在做人上,项羽却是远远不及刘邦,项羽的江山尽失乌江,看似是命,实则已经注定在鸿门宴的那次放松上。
从大泽乡起义讲起,大秦末世有着别样的精彩。
带着数百卒役前去渔阳(北京)报道的陈胜、吴广因为一场大雨改写了人生,大雨冲刷了大泽乡的泥土,也冲去了他们的懦弱,既然秦法“失期”便斩首,而前去服役也未必能够生还,横竖都是死,为何不为自己而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是一个时代的天问,也是这句话,让“农民起义”从此有了温度和色彩。
大泽乡的暴动传递得很快,此时的始皇帝已经驾崩,胡亥每天根本不懂政治,无所事事,赵高内心只想着消耗大秦,自己趁机登基当皇帝,整个帝国统治阶级三心二意,各怀鬼胎,覆灭之危机出现,是再正常不过。
天下群雄们也是惊诧,比如项梁,比如张良,他们一个人都已经犯过法,被秦律通缉,另一个人刺杀过始皇帝,被秦朝廷追杀,只是从未掀起暴动,除了他俩,天下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旧六国贵族“都在诧异:
“陈胜是谁”?
但不管他是谁,他做的事情终究是有代表意义的,陈胜是一把火焰,未必是最热烈的,但却是最燎原的,项梁顺势起兵,带着侄子项羽奔走天下,此时的项羽刚刚扛起了巨鼎,以武力慑服了投奔而来的武夫,张良寻找旧主,想要继承父祖的使命,振兴韩国。
而这场天命的主角刘邦,此时此刻却还在芒砀山中“逃亡”,每天被吕雉好吃好喝地送来饭菜供着,生活充满了想象,可人却毫无斗志。
要拿这个时候的刘邦和项羽比,那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项羽是项燕之孙,刘邦只是落魄的士大夫之后,本身已经是庶人,身份不仅有差距,做的事情还天差地别,也是基于这一点,刘邦从未在项羽面前说过张狂之话,他倒是很有自知之明。
不过刘邦不知道,他“醉生梦死”的生活即将要结束,如果天命有形,那么在陈胜起义的一刻,就应该成为了刘邦的样子。
大泽乡暴动的新闻传到了沛县,这群平时高高在上的官僚们此时此刻慌了神,因为大泽乡距离他们不远,而他们恰好就是陈胜的“死亡名单”,因为他们在老百姓眼中,就是“帝王将相”。
所以萧何和沛县县令等人开始谋划退路。
萧何说,其实官府也有响应造反的,咱们不应该死磕叛军,要学着变通。
县令听懂了这话,萧何的意思就是要响应造反,避免大泽乡起义席卷而来的杀祸,但是造反,总不能他们自己来,得需要一个“头面”,该找谁比较好呢?
有人提议了,就找刘邦,刘邦有股子“气质”。
于是刘邦被这群官僚朋友们从芒砀山中找出来,官僚朋友们以拥护刘邦当皇帝的理想大饼来“诱惑”刘邦出山,刘邦欣然应允,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即便他们不“哄”刘邦,刘邦也一样会走出芒砀山,因为人终有一死,但一定要有意义。
刘邦出山,变为“沛公”,沛公西征,这是一条关于沛县众人“打怪升级”的征途。
说起这个团队,不得不让人发笑,领袖“沛公”以前只是个亭长,后来还自己犯事了,逃亡芒砀山,沛公的“近卫”樊哙以前是个卖狗肉的,听说还经常被沛公欠钱不给,他们的军师萧何反而身份还高点,以前是在沛县府上当干部的,算是中级公务员。
把这个团队拿去和项梁等各路“大神”相比,是人都只会觉得沛公就是“凑数”的。
不过沛公不在意,首先他没想着一步登天,该投靠投靠,该成长成长,世事可悲,只以成败论英雄,但世事也可喜,因为败了仍旧有机会可以反败为胜,狗熊也还能变英雄,英雄也会饮恨大江。
西征的刘邦一路吞并敌人,一直成长,沛县带出来的人都得到了巨大的锻炼,就连樊哙都能上场杀敌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刘邦遇到了第一个对他命运改变极大的人,那就是张良。
张良在韩国被灭之前,一直都不属于刘邦的部下,只能说是“外援”,可是张良很喜欢刘邦这种很多事情都不懂,又愿意放权的个性,张良信奉的是黄老之学,对这种脾性的刘邦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通过张良的“社交网络”(项羽的另一个叔父项伯和张良的关系极其亲近),刘邦得知了在吴中起事的“大势力”,楚国旧贵族项家很强大,于是刘邦决定先“投靠”项家,从而获得力量,打下自己的地盘。
就这样,刘邦跟随了项梁一段时间,不久后又经历了各路诸侯一起“拥立”了熊心为楚怀王,属于是“临时”的天下共主,也是因为拥立之事,让刘邦和项羽此时处在了同一“层次”,二人的地位趋于平等,只不过项羽此时的锋芒还被项梁压制着,并没有后来的事迹让人那么震撼。
彻底改变刘邦和项羽地位的,乃是“定陶之战”,这一战中,大秦最后的希望“章邯”带领着由囚徒为主的残兵败将直面项梁的军队,竟然以强大的战术击败了项梁,导致项梁战死,这一位继“陈胜”之后声望最高的起义领袖阵亡,顿时人心惶惶,天下暗流涌动。
定陶之战后,项羽因为家恨以及自己对楚怀王优柔寡断的不满,毅然决定斩杀主将,以自己的意志来对抗秦朝章邯的步步紧逼,于是便爆发了以少敌多的“巨鹿之战”,这一战,项羽以超凡脱俗的战法大获全胜,“破釜沉舟”,正是出自这场战争。
项羽以“破釜沉舟”之决心直面秦朝军队,在巨鹿之战中一战“封神”,也奠定了项羽成为了秦末起义军“第三代”首领的身份,而此时的刘邦因为项羽“牵制”了最强大的敌人,所以一路顺利西征,也是这个举动,让刘邦和项羽埋下了矛盾。
刘邦一路西进,顺利“恐吓”到了还在觊觎大权的赵高,赵高十分惶恐,唯恐刘邦要杀了他,此时的大秦早已经没有了防御的力量,于是赵高“放手一搏”,让人杀害了胡亥,自己想要登基当皇帝,却没有文武官员买账,最后他只能拥立“子婴”,却被子婴反杀。
此前的赵高已经秘密联系上了刘邦,隐隐要以刘邦为“新主”,而刘邦此时也被“皇位”冲昏了头脑,一路风行杀向关中,已经降格为“秦王”的子婴自觉投降刘邦,大秦正式宣告灭亡。
子婴此计实则是“阳谋”,他就是知道刘邦在多路诸侯中的实力并不强大,但是却非要给刘邦这种“荣誉”,为的就是引起刘邦的内心自大、项羽的不满,果不其然,进入了关中后的刘邦开始了“享受人生”,何人劝谏都没有用,直到张良来警告,才一语惊醒梦中人。
而张良的“警告”想来也不难猜测,那就是已经大获全胜,并且招降了秦朝最强大力量的项羽已经“气势汹汹”地赶来关中了,刘邦借着项羽大战的空档“黄雀在后”,以项羽的脾气,刘邦绝对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刘邦为了挽回自己的形象,他首先用“民心”作为保护,规定军队约法三章,以此来获得民心,自己也一改奢靡的风范,开始勤政,也继续招揽人才,和项羽来到咸阳后进行的“烧杀掠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的谋士不止一个,也不止一次告诉他一定要除掉刘邦,根源就是项羽太自傲了,也太小看百姓、民心了,而刘邦则是伺机而动,已经掌握了大部分民心,假如刘邦想要“占据”关中,那就是时间的事情。
刘邦也知道自己的“生死存亡”之际来临,关中岁月,这可以说是刘邦最为煎熬的日子,面对项羽他打不过,还被项羽喜怒无常的性格威胁着,直到“鸿门宴”的邀请,才让这个事情有了“结尾”。
鸿门宴是一场为了除掉刘邦而专设的宴席,只是因为项羽本身的好面子,项伯的帮衬,刘邦最终得以逃脱,这一逃,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此前已经被封为了“汉王”的刘邦,开始经略自己的基本盘。
恰好这个时候,刘邦遇上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他就是韩信。
韩信的兵法一绝,曾经跟随过项羽,但是韩信的脾气很傲,项羽也是同样的人,两者意见经常相左,可项羽毕竟是强势的,一回两回韩信的计谋不被重用,也就心灰意冷了,最终他离开了楚军,投奔了这个“实力”并不怎么强的汉王。
得到了韩信后,才可以说是刘邦人生“扬眉吐气”的时候,因为韩信的还定三秦,再次把关中拿下,也让刘邦有资格“跻身”最强的诸侯势力之一。
从此,“楚汉”争霸正式开始。
西楚霸王项羽虽然人格有些偏执,但能力确实是很强的,在这点上,刘邦即便是当了皇帝都不曾否认。
但是刘邦最喜欢用的另一个因素来说道理,就是“天命”。
刘邦认为天命可以击败一切智慧和利益关系,不然的话,为什么比他强的敌人都输给了他,又为什么这些大臣们在跟着刘邦受罪的时候没有出过一句“怨言”,刘邦就觉得这是“天命”导致的,他也注定当皇帝。
刘邦第二次被项羽“打怕”,则是多诸侯国联军的“彭城之战”,刘邦以数倍于项羽的军队攻打项羽老巢,这样都还被项羽击败,彭城之战,刘邦连老婆和老爹都丢了,后来也是项羽主动归还,二人才安全归来。
或许从释放“家眷”的角度来说,刘邦是值得“感谢”项羽的,这也可能是刘邦在后来也没有说过一句项羽的谣言的根本原因。
而彭城之战之耻,还是韩信过来给刘邦报仇回来的,在此战之后,天下诸侯纷纷转而投靠项羽,最后却被韩信一个个打服、打灭,这一下子就把天下完成了基本的“一统”了,剩下的只是汉王和西楚霸王的交涉。
只可惜交涉的结果显然不好,后来两方继续开打,这些战争中,主角一直都是韩信、项羽,直到韩信在垓下“包围”项羽并且让士兵唱起了楚歌,让楚军开始念乡投降,不久之后,楚军士气尽失,这场战斗以项羽失败告终。
失去了一切的项羽在乌江之畔冷漠地看着一切,他嘲笑天命,天命让他走到了这一步,而经历了一番厮杀后,项羽选择不返回江东重新再起,要原地自刎,此以来表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看到项羽自刎的刘邦,内心也必然是大受触动。
他越来越庆幸的“天命所归”,比如他得到了韩信,这个原本是项羽部将的军事天才,假如没有韩信,刘邦自己也知道是永远没希望拿下关中的,更别说当上皇帝了,所以在历史中,韩信的“出现”,乃是刘邦的转折点,而刘邦则认为自己能遇上韩信,也是“天命”在帮助。
因此汉朝历史中,有人记载项羽残暴,有人记载项羽喜怒无常,却没有人说过项羽的能力不行,成者王侯败者为寇也懂得这个道理,他选择给他的对手最大的尊重。
在刘邦的最后岁月里,他还因为平定英布叛乱被射中了一箭,这一箭,要了刘邦的命,在临终前,刘邦选择“不医不救”,他坚信天命如果在他自己,那么不需要救治也一样能好,但如果天命不在了,那么如何挣扎都是无意义的。
所以刘邦很信“天命”,也最终败在了他所认为的“天命”之下。
从刘邦的思想再去看待项羽,他也许一样觉得,只是“天命”不在项羽罢了,他那么强大又那么适合,最终却还是当不上皇帝。
结语:刘邦的思想中,项羽从未弱小过,而刘邦自己也从来没有“冒充”韩信的功劳说自己强大,刘邦一直都在强调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如项羽、韩信,却还是当上了皇帝,事实上刘邦也是在强调自己的“唯一性”、“神圣性”。
不污名化项羽,反而是刘邦一种更高超的手段,他已经不需要抹黑对手来给自己造势,明明对手都那么强了,自己都还能获胜,这才更说明了他理应坐上这个位置。
后来者都会自己掂量掂量,和项羽相比自己如何,假如比不过,那么也不敢对刘邦的位置有何“非分之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代开国集团系列,属西汉开国派最为坦荡。夏代初期和商代初期没有文字,不好记载。
到了西周初年,姬发把歌颂商朝文治武功的历史记录几乎全部销毁,向外宣传周朝开国的正统合法以及功德美名。把纣王形容成无恶不作的暴君,把自己和姜子牙等功臣夸大功绩。隋唐跟风,李世民污杨广和李建成就像西周污商,史官们按照当朝君主的想法写,当然君主们不会扭曲历史大背景。宋元明清仿照的也不少。
只有西汉开国派系,刘邦,韩信,萧何,英布等这些人不会那么在乎虚名,按照真实情感行事。为什么他们敢这样做,不怕后人议论是非吗?这就要追溯到领头人的性格了。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小游于楚国外地,从青年开始就有一股游侠精神,那个时候天下很多名人喜欢养客,刘邦经常去串客,他崇拜信陵君,信陵君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影响了刘邦。回到家乡后,跟乡里人打成一片,从来不会顾忌太多,也不会在意那么多虚名,凭着豪迈坦荡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官吏。
这些人以后跟随着刘邦建立汉朝,当然也不乏中间加入刘邦集团的很多人才。这些人都被刘邦的性格魅力吸引,不会搞那么虚的一套。
所以灭项羽之后,刘邦绝不可能去污项羽,项羽的气魄和本事也深深地震撼过刘邦,刘邦虽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但厚葬他也在情理之中。再补一个后话,几十年以后,司马迁被刘邦曾孙阉割,太史公难免会对皇族有点介怀,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也带有一点点的个人感情色彩,他都时不时把刘邦写成善于用人,豁达大度的角色,那可见真实的刘邦心怀之大。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很多人说刘邦是市井无赖,是泼皮,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样的人可成为流氓天子。他夺得天下,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像项羽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没有赢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呢?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正是由于刘邦的豁达和大度,才造就了项羽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本人也成为了始皇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在我看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项羽是盖世英雄,刘邦是绝代雄主。可以这样说,正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叫盖世英雄的存在,才衬托出了刘邦更加伟大。项羽确实英雄,出身将门之后,成为灭秦的主力。没有项羽,就谈不上亡秦,同样没有刘邦,就谈不上兴汉。项羽终结了秦朝的暴政,而刘邦平定了楚汉的乱世。他们属于同一历史时代,不同阶段下最伟大的人。他们很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让他们相爱相杀,又成就了英雄之间的心心相惜。
二、刘邦性格的一个突出特征:豁如。刘邦这个人特性格特点里,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豁如,也可以用现在的双赢思维来解释。刘邦这个人利己,但并不损人。在他的内心之中,对于项羽这样的人充满了敬佩,而并不是他表面上说的莽夫。刘邦在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年轻时一直被压抑,而无法爆发出来的愤懑和力量。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自己在中年的时候,遇到了年轻的项羽又何尝不是遇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呢?
三、刘邦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刘邦也好,项羽也罢,他们的形象都是通过史家的笔在进入我们的眼帘的。刘邦是个政治家,而不是个文人,武文弄墨并不是他的特长,说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是他的兴趣。他的精力要用在治国平天下上,而不是用来议论项羽的短长。项羽不过是自己平定天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对手罢了,至于项羽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就让后人去评说吧。但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和对一位伟大敌人的敬意,刘邦对项氏家族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对他们恩宠有加。我并不关注在史家和文人的笔下,我究竟是英明的君主还是无道的昏君,我关注的只是我一手创立的大汉天下是否能够传承有序,天下的黎明百姓是否能够过上太平安详的日子罢了。至于项羽这个人,我只记得我们曾经是兄弟,是对手,也是敌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这个和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有很大关系。因为抹黑污蔑,污名化,丑化都是读书人常用的手法,而刘邦是混混出身,是一言不合就开干的那种人,自然瞧不上读书人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刘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瞧不起读书人,甚至在儒生来投靠他的时候,刘邦还将儒生的冠取下来,在里面尿尿。甚至连当时郦食其去见他,刘邦就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食其来见。郦食其进去,自报家门是儒生,是读书人,结果被刘邦破口大骂赶了出来。最后郦食其改变了说辞,不得不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没有那么文绉绉,繁文缛节那一套的,就接见了郦食其。
刘邦瞧不起读书人,也瞧不起读书人一套摸黑污蔑他人的东西。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徒有虚名,夸夸其谈,尤其是秦朝的儒生,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混一宇内,对儒家非常优待,在朝廷里设立的博士的官职,让天下的儒生前来做官。可是儒生们当了秦始皇的官,吃了皇粮,还向往西周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不好,而分封制是最好的。而且言语里厚古薄今,讽刺朝政,结果儒生在朝廷辩论中输了,秦始皇趁机焚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所以刘邦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所以也知道读书人的尿性,而且历史上刘邦是有名的不读书就成功的人,他就是混混出身,不种地也不读书,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就是刘邦不读书。
所以刘邦比较反感这些儒生大言欺人,好发表一些乱七八糟,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见解。他当然为不会用儒生这一套抹黑污名化的下三滥招数。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我国古代历史上摸黑污蔑前朝那是非常有一套的。尤其是秦始皇遭遇的污名化,摸黑污蔑是最多的,在古代王朝中评价里秦始皇就是个暴君。到了明朝李贽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变好是从近代开始的。
刘邦因为不喜欢读书人,也看不起儒家,反而得罪了后世的读书人,他们眼里看不起读书人,看不起儒家就是原罪。于是刘邦被污名化了,被丑化了。刘邦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君王,他由一介布衣当了皇帝,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而且刘邦平秦灭楚,推翻了秦朝暴政,约法三章,没有搞过屠城,也没有滥杀百姓,创立大汉四百年江山,在我国王朝开创者来说没有人比他更优秀。
可是在儒生的操作下,平民身份的刘邦成了混混无赖,骗吃骗喝,到处赊账,还不给钱。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了英雄,什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贵族气节等等事情都出来了。可是要知道项羽可是搞过屠城,屠杀百姓,屠杀降卒的事情。
只不过刘邦和项羽后来形象发生变化的区别在于刘邦看不起读书人,要破口大骂,甚至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而项羽却没有这样的记录。
实际上刘邦才是重用读书人和儒生的人,刘邦对郦食其言听计从,拿下了陈留。在天下平定后,听从了陆贾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言论,后来在朝廷里请叔孙通来制定礼仪。
而项羽对读书人可是下过毒手的,当时有人向项羽提建议,认为项羽应该建都关中,因为关中的地势非常好。当然从这个建议来看,这个人就是对天下大势十分明白的读书人。
可是项羽听了吗,项羽没有听从,反而说什么人富贵了要衣锦还乡。这个人听了就说项羽的坏话,沐猴而冠。结果就是项羽听不得容不下反对意见,杀了这个人。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读书人儒生就是贱骨头,明明刘邦养着他们,给他们饭吃,还让他们可以发表朝政,记录历史。结果读书人儒生是怎么对待刘邦的,在记录刘邦的时候夹带私货,将刘邦塑造成了混混无赖。
而容不下读书人儒生,那个连任底裤都输掉了,不承认自己失败的项羽竟然成了正气凛然的英雄。
而胜利者刘邦到最后却在历史记载中成了混混,他没有去抹黑项羽,反而被儒生所抹黑污蔑。这真是天大的不公。也说明了读书人不能得罪,读书人掌握笔杆子,也就掌握了话语权。
而刘邦没有污蔑抹黑项羽,是因为项羽本来就黑,根本就不用抹黑。项羽搞过屠杀百姓,坑杀降卒的事情,还杀了楚怀王熊心,连投降的秦子婴也被杀了,分封诸侯也不公平,连他的军师范增也被他气走,刚愎自用,不听良言。
项羽身上的污点实在是太多了,而刘邦干的那些事和项羽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汉朝初年,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干的事情,但是他们未必知道刘邦干的事情。所以刘邦不需要去黑项羽。
还有汉初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刘邦没有精力去搞这些事情。汉初内部诸侯林立,外部匈奴为患。刘邦的皇位坐不稳当,刘邦不是在平定异性诸侯王,要么就是在去打匈奴,要么就是如何让自己儿子刘盈坐稳皇位。
这些事情本身就比抹黑项羽要复杂的多,严重的多,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必须立马解决。所以刘邦一直在解决这些紧要的事情,没有顾得上。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这个人性格上宽容大度,对很多事情并不计较的,连死对头雍齿都被封为什邡侯,所以他不会对一个死去的项羽做文章。
刘邦当了皇帝后,不仅派人去给秦始皇守陵墓,而且还给失败的陈胜修建了坟墓,也派人守陵墓,给了陈胜一个谥号“隐”。
刘邦这个人在历史算是被低估的,也是被后世文人所歪曲的。但是从很多事情上可以看的出来,刘邦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但我认为,以下三点可能是重要因素:
1、刘邦有胸襟,已经得了天下,没必要污名化项羽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但是最终取得天下的是刘邦。刘邦既然已经取得了天下,就没必要去污名化项羽!污名化项羽,只会贬低刘邦自己的身份,没这个必要。
2、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项羽残忍霸道,高下自见,没必要污名化项羽从人格魅力角度讲,刘邦宽大厚道,平易近人,从善入流;而项羽刚愎自用、凶狠残暴、一意孤行。高下自见,没有必要刻意贬低项羽,因为本来项羽就不如刘邦。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在楚怀王准备派人攻取关中之时,怀王的诸老将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为人凶悍暴躁、狡黠狠毒。项羽曾经攻打襄城,城中没留下一个活口,全部被坑杀而死。他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残杀毁灭的。不可派遣”;但对沛公刘邦的评价是:“沛公是宽大厚道的长者,可以派遣。”所以楚怀王派刘邦去攻打关中。
由此可见,刘邦和项羽在反秦将领中中的人格魅力,已高下自分,刘邦还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吗?
3、从用人角度,刘邦善用人才,而项羽自大,不善用才,污名化项羽会让别人寒心,没此必要。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一次酒宴上问群臣“我刘邦为什么会取得天下,而项羽却丢了天下?”
大臣回答说:“项羽傲慢,好侮辱人,陛下仁慈,爱护他人。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
刘邦回答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帷幄,谋划在帷帐之中,而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道路运输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尽管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打败的原因。”
所以从用人角度,项羽不如刘邦,刘邦有必要去污名化项羽,而让自己的大臣寒心吗?
结语从这三个方面讲,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必要,您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