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和李世民看到这问题很愤怒,异口同声道:

“这是在挑拨我们兄弟俩的关系”

关于秦琼在李世民创业过程中的“起伏”,还有他的“官职”变化,一直是后世人猜测他们君臣二人关系很重要的依据。

秦琼因为是数次“跳槽”,让人自然地以为秦琼会受到李世民一定的“排斥”,所以在武德三年被李渊封为“上柱国”(正二品),在武德四年被封为“翼国公”(从一品)的秦琼,到了李世民登基后,不仅出场的“镜头”少了,甚至等于没了,而且身份也变成“左武卫大将军”(三品)

品级变化竟然是高开低走,有人就会感叹:

“嗟乎,秦琼这是被雪藏了啊”!

可事实上,秦琼的“品级”和“身份”,根本不可以这样去看,因为他的“上柱国”、“翼国公”、“左武卫大将军”这三个前缀,并不冲突,可以并存。

大唐的“散”、“职”、“勋”、“爵”四个官级维度。

按照大唐的官职常识来说,许多人知道的都是:

文官:九品二十九级。

武官:九品三十一级。

级数是以“正”、“从”、“上”、“下”来划分的,所以官职体系很明确,细节也十分到位。

但这就是大唐官职的“全貌”了吗?

并非如此。

大唐的“文武官职”,只能说涵盖了“散官”和“职官”,而“勋官”和“爵位”却没有覆盖到。

  • 什么是散官?

在古代历史中,我们能看到从秦汉发展以来,很多“高品位”的官职渐渐失去了实权,也就是被“架空”了,比如先秦和秦朝时期,三公的执政地位与官级相匹配,是为最高。

宰相的权力是很高的,太尉也是真正的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可随着皇权的增长,这些高品级的官职,渐渐变成了“虚职”,也就是空有品位,却没有了权力。

这种“架空”,就把这些官职变成了“散官”。

散官,渐渐地就变成了“荣誉”的前缀,并非权力的象征。

关于唐朝,人们都总说掌握有实权的,一般都是“三品”(一般都是三省长官)大员,比如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都是三品官员,却是实打实的“宰执”,而那些“太师”、“太傅”的一品官位,几乎没有实权,纯粹是“吉祥物”。

李世民在位时有过定义:

某官员干着五品官的实职工作,却因为某次大功绩被赐予“太师”之类的一品官位,这种情况就叫“行太师职”。

也就是说,实职的品级低,虚职的品级高,就叫“行某官”。

这便是散官。

  • 什么是职官?

职官就是跟“散官”相对的,有“实权”的官员。

比如某地太守、县令这些都是实权官,而最厉害的,当然是在京城的“三省长官”,武职方面,一般都要皇帝“钦差”,才能临时选出最高军事长官。

李世民还解释了:

如果某人本身就是“五品”的散官,却忽然被提拔去干了“三品”的职官,这种就叫“守官”,一般来说,这种人都是比较厉害的。

唐高宗时期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本质上就是为了“调节”散官、职官之间因为“品级”和“权力”失衡造成的矛盾而设置的,不得不说这个“平衡”做得非常好。

  • 什么是勋官?

勋官是一个很独特的体系,跟散官类似,却只存在于“军功”体系之中。

在先秦以前,国家有“上柱国”这个职位,是为国家最高军事长官,跟西汉时期的“太尉”是一个意思。

可是太尉的“崛起”,本质上就是为了压制“上柱国”,说白了,统治者每过一个时代,就会改变一下名称和套路,用来削弱原来官职带来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增强皇权,那么到了唐朝,上柱国更是没有什么实权了。

但没实权归没实权,以前的“荣耀”却还是要继承,就好比每个朝代,都有“齐王”、“秦王”、“晋王”这些封王一个道理,这本就是先秦时期的爵位体系,后世人沿用,就是为了体现这些人地位之高,有很明显的古今参照。

唐朝的“军功”根据“十二转”来定位“勋官”,转是一个单位,最高可达十二,而唐朝最高的“勋官”品级只有“二品”,那就是“上柱国”,在上柱国之上,不存在一品勋官。

所以说,勋官和散官有点像,但是散官还会跟着朝代的具体官职而改变,说不定某一天就被架空了,但勋官很明显的,百分百被架空了,空有荣耀,毕竟上柱国这个官职到了唐朝,已经被架空了上千年了,没有人会觉得上柱国有什么权力。

  • 什么叫爵位?

其实爵位是最好理解,也是最常见的存在。

因为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爵位体系是几乎没有改变的,都以汉代(比较完善)的爵位体系为基准。

从亲王、郡王、国公、郡公等等一直往下封赏,爵位体系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世袭。

世袭是爵位最大的特点,而且有爵位者不一定有官身,假如在某个皇帝落难的时候,忽然给了他一碗白粥充饥,说不定他某天重回巅峰,就找到这个人给一个“爵位”,即便这个人还是只会种田放牛。

可以世袭是爵位“真金不怕火炼”的最大优势,散官也好、职官也好,甚至是勋官也好,那是没得世袭的,一代人风光完了,下一代人就要自己想办法去争,没有混吃等死的机会,可爵位体系给了这种机会。

而大唐的爵位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一直到后期崩塌,还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间。

再看秦琼的“官级”变化

讲完了唐朝的“四大”官级维度,想必对于秦琼的官级,大概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了解了。

秦琼初仕隋朝,后来因为各种缘故,频繁换老板,最终来到了大唐阵营。秦琼是个猛将,李渊得到他很高兴,但是李渊却把秦琼交给了李世民,一开始在秦王府当“马军总管”(最多是五品官,具体几品有争议)。

后来秦琼跟着李世民杀尽杀出,颇得李世民喜爱,因为李世民发现了一个同类,打仗不要命的狠人,所以他跟李世民是毋庸置疑过命的交情。

武德二年,刘武周借助突厥的力量,一度把李渊的内心打得崩溃,李渊手下的能人全部用上了,最后只剩下裴寂仅以身免灰溜溜地跑了回来,李家的大本营“山西”被刘武周侵蚀得只剩下山西的西南部分,李渊很无奈地宣布准备放弃山西。

这一年是大唐最危险的一年,而李世民此刻请战,出击刘武周。

这便是“柏壁大战役”。

秦琼在柏壁大战中最精彩的表现就是,在“美良川”之战中击败尉迟敬德,美良川小战是唐军被刘武周屡次击败后第一次小胜利,还钳制了刘武周这一边有力的将领尉迟敬德,这为后来李世民收服尉迟敬德提供了很大帮助。

柏壁之战中,李世民发挥了超强的军事天赋和“超人”一般的军事素质,两天不吃饭,三天不卸甲,亲自在山头上蹲岗,坚壁清野又咬着敌人不放,最终击溃宋金刚,让宋金刚和刘武周只能北逃,打出了完美的一战。

在归来后,秦琼被李渊热情接待,李渊以“十二转”之功授秦琼“上柱国”之“勋”,又让秦琼任亲王府的“右三统军”。

这一次册封,就涉及了两个官级维度:勋官、职官。

前面说过,上柱国是勋官,是大唐最高级别的勋官,正二品。

而“秦王府右三统军”乃是一军之长官,在战时任命就是“实权官”,因此是职官,此官的品级为“四品”官。

而勋官、职官并不冲突。

在柏壁大决战之后,秦琼第二度“飞跃”在于“虎牢关之战”。

武德四年,李世民出兵洛阳,围困王世充,而当打到王世充已经没有粮食只能在城中等死之际,窦建德带人来援,这是洛阳大战中最惊险的桥段,因为唐军本身就已经达到极限了,面对窦建德的十数万人,情况并不明朗。

可李世民仍旧毅然阻击窦建德,领着尉迟敬德、秦琼等人进驻虎牢关,最终靠着勇猛和突袭,抓住了窦建德,创造了奇迹,这个过程中,尉迟敬德和秦琼的功劳很大,数次冒死血战,是唐朝统一北方必须要铭刻姓名的人物。

窦建德被俘后,王世充只能投降,郑、夏政权破灭,大唐稳坐钓鱼台,回到京城后,李渊特以此功封秦琼为“翼国公”,此乃“从一品”爵位,秦琼这个时候有了很惊人的身份蜕变。

而虎牢关之战后,秦琼还参与了“第一次平刘黑闼之战”,在此之后,秦琼便是在“玄武门之变”才正式出现了。

根据秦琼后来的自述,他受的伤太多了,加上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之后,主要敌人也变成了北方突厥,不需要频繁作战了,因此秦琼从武德五年开始,就进入了“蛰伏期”。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秦琼也参与其中,但具体做了什么,史载不详,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一举超过秦琼,也是因为玄武门之变及秦琼的“退休”,等李世民和尉迟敬德诛杀了李建成、李元吉后,皇储大定,秦琼的“官职”被改为“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

升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的“勋官”没变、“爵位”没变,变的只是“职官”的品级,从四品升为三品,所以秦琼实际上还等于是“升官”了。

秦琼的左武卫大将军是“职官”还是“散官”?

其实秦琼升为“左武卫大将军”被视为“降级”这个“讨论”并没有太大的争议性,最具争议的,反而是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到底有没有被“架空”?

众所周知,唐朝早期实行的是府兵制,而“十六卫”是很核心的军事体系,每一卫的最高军事长官乃是“大将军”,因此秦琼乃是“一卫”之最高长官,地位很高。

但问题来了,左武卫大将军是“散官”还是“职官”呢?

如果是职官,为什么秦琼在贞观年间一直到去世之前,都没有动静,如果是散官,很显然他被封的这个职位就不合适,因为纯属于占着茅坑不方便,那么秦琼是不是被“架空”了?

根据《唐书·职官志》来看,秦琼的确处在一个“职官”和“散官”的境界,比较特殊。

关于“十六卫大将军”,史书是这么说的:

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巡警、仪仗,统内、外府府兵。 多以宗室或武臣为之,皆空官无职掌。

十六卫大将军,原型是隋朝的十二卫大将军,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宫廷、京城地区的宿卫,而后还要经常“管理”府兵,也就是在战争时期,他们有资格领府兵出战。

可后面的一句话又说了,十六卫大将军,多数时候都是以“宗室”之人和武将担任,都是“散官”,没有实权。

这就导致了秦琼本身官职的矛盾。

但可以确定的是,根据大唐“战时体系”,战争时期的最高将领都是被皇帝直接任命的,比如李靖、李勣、侯君集等人都是如此,所以秦琼只要还想上战场,李世民还愿意用他,肯定也能给他临时安排一个“某某路行军大总管”之实职。

所以秦琼未必是被架空了,但的确进入了“退休”状态,而他的左武卫大将军,的确成为了一种更倾向于“散官”的存在,纯属是拿来领工资的了。

总结:

秦琼这个人是很具备“演义”特色的,因为他和李世民、尉迟敬德三人在隋唐时期的故事,都很有英雄色彩,真性情、敢爱敢恨,在后世的小说家眼里,是很饱满的“主角”人选。

他的一生,也算是圆满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多次跳槽的人几乎都没有好结果,可秦琼靠着跟李世民打天下,流下了那好几倍于自己的血,最终得封“上柱国”、“翼国公”、“左武卫大将军”,这已经是非常善终的结果了。

所以最后要强调的是,李世民不仅没有亏待秦琼,而且还非常对得起他了,不管怎么说,秦琼屡次跳槽这本来就是儒家文化中很厌恶的行为,但李世民还是坚持让他进凌烟阁,可见李世民和他的情谊十分之深,而秦琼,也在李世民的身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一品翼国公,和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不要看这个衣品和三品这两个数字,因为这两个职务并不是在同一个体系内。

唐朝的时候官职十分奇怪,怎么说呢?它是有自己的一套体系的,唐朝的官职品级虽然少,但是官职的分层却十分多,比如说正二品,从二品……唐朝的官员的官职大概分为九品30阶,也就是官职分成30个等级,大家想想在这其中密密麻麻的等级就被加塞到九个品级里面。

而这其中一品和二瓶除了几个特殊的官职以外,大部分都是散官,也就是虽然有那么一个名号,但事实上并没有实权,而真正掌握实权的大致都是要从三品官开始算起。

而秦琼所获得的这个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其实属于武将级别里面的佼佼者,唐朝的军队,占据主体的是16卫,当然关于这支特殊的军队我也曾经讲过,这里也就不多做赘述,而这些军队的将军,一个个都是掌握实权的大将军,也就是说一个大唐王朝16个兵团,而秦琼就是这16个兵团里面的一个兵团的兵团长,这个待遇和地位就已经不是那些稀奇古怪的官职所能比的,而且由于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兵变之前是一个二品官,所以唐朝官员的官职基本上超不过良品,秦琼这个官职可以说在大唐王朝的关职场里面可以横着走。

至于说秦琼的那个一品翼国公,这不是官职的名称,这是一个爵位,爵位和官职名称实际上是不挂钩的,有的人爵位很高,但是官职很低耶,有的人官职很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是爵位很低,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像秦琼这种爵位又高官职很高的人士,已经算得上是凤毛麟角了。

说起秦琼的这个爵位,实际上秦琼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个跟斗打上来的,在大唐王朝开国之初,秦琼就加入到了唐朝的阵营里面,并且一直在李世民的麾下奋勇作战。在李世民麾下的时候吕建勤工,所以秦琼在秦国军队内部的地位很高,也因此得到了一个上柱国的称号,并且在这之后又被加封成为一评议国公。

当然在玄武门兵变里面,秦琼并没有站错队,而是选择跟李世民一起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所以李世民对于秦琼那十分感激。

在这个时候秦琼的绝味虽然已经一品,但是秦琼的官职仍然还是四瓶,所以李世民帮秦琼升了一下官职掌,他从四平升到了三品,在得到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这个职位的时候,他并没有放弃掉他的爵位,也就是说他仍然还是一品翼国公。

所以说秦琼不仅没有降职,而且还意外的升职了,并且获得了更多的权力。

当然这个时候的秦琼已经进入到了英雄默念也没有办法再提大唐王朝东征西战,所以秦琼也开始渐渐地淡出了秦国军队体系,将自己的位置留给了更多有才能或者是更加年轻的人。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秦琼自从追随秦王之后,屡立战功,史籍中也明确提到秦琼是玄武门之变的功臣,所以李世民不可能做过河拆桥的事情,至于品阶由从一品变为正三品,这主要是因为唐代官爵制度造成的错觉而已。秦琼自武德二年(619年)归唐后,便被李渊安排至秦王府任职,由马军总管做起;随李世民收降尉迟敬德后,被拜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平定宋金刚后又加封上柱国;破窦建德后又获封翼国公;宣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拜为左武卫大将军;去世后又被追赠徐州都督,改封胡国公,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的官制大致沿袭了隋朝,在官职上分为职事官和散官,职事官就是有实际职务的,而散官就是指有名无实的官职,二者都有对应的品阶。文散官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共二十九阶,武散官从骠骑大将军到陪戎副尉共四十五阶。在隋唐时期,凡九品以上职事官都会授予散官职称,当时有个很好听的说法叫本品,也就是说入流的官员都是国家最优秀的人才,但职事官就那么多,不能一一照顾到,所以会通过散官的形式照顾因小错被贬的官员、提前退休又被返聘的人才、或者未提拔的人才。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俸禄则按其散官品级,也就是说散官可以为官职较低的人带来更高的待遇。秦琼在张须陀帐下打工的时候只是军中一统领,甚至连正规编制都没有,所以在立功之后先授予了正六品的建节尉。

秦琼在张须陀战死后投奔了裴仁基,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招降裴仁基后,秦琼算是到了李密帐下,并与程咬金等将领一同统领李密的八千内军,官职则称帐内骠骑,这个官职如同后来的秦王府骠骑将军,属于规格较低的职官称呼,秦王府骠骑将军是有明确记载为正四品下,所以李密这个帐内骠骑不会高于正四品下。而在大业十四年,秦琼又投奔了王世充,被封为龙骧将军,这在汉末和两晋时期是有正式品阶的,荷坚就受过此称号,但到隋朝时就已经不在使用,所以王世充是因人设岗给了一个杂号将军称号。

秦琼正式投靠李唐是在武德二年(619年),入了秦王府便担任了马军总管,虽然这个马军总管在《职官志》中没有找到品阶,但有一个细节可以追寻。当时程咬金是与秦琼一起投奔的唐军,李密内军四骠骑中,秦琼与程咬金各占一席,到了王世充处,秦琼为龙骧将军,程咬金也是拜为将军,所以二人的官职一直相差不大。到了秦王府,程咬金是被授予了左三统军,品阶为正四品下,所以秦琼的秦王府马军总管也是正四品下,二人的官职也都是实授的职事官。

“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一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旧唐书.百官》

随李世民收降尉迟敬德以后,秦琼被拜为秦王府右三统军,这个依旧是正四品下的实职,而随着平定宋金刚的军功,秦琼则被加封为上柱国。说到这个上柱国,就涉及到隋唐的勋爵制度,隋唐的勋爵是“凡爵九等、勋十二转”,爵位从王至开国县男,是以《周礼》公、侯、伯、子、男为依据设定。且常理是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爵位系统的初衷是让宗室隔代降级世袭,也就是给皇族一个安身立命的分封。与此九等爵位相对应的是十二转军功勋,这主要是用来封赏立功的大臣,十二转功勋由上到下分别是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品阶从正二品到从七品上。所以秦琼此时的职位是正四品下,获正二品功勋,功勋与散官不同,它对应的俸禄是不会与本职俸禄相冲突的,所以秦琼的上柱国并不是正二品实职,只是多了份正二品的收入。

武德四年(621年),秦琼在对窦建德的战役中再立军功,这一年也是李唐势力站稳脚跟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势力的时期,所以封赏也开始向大一统王朝发展,对功臣的提拔向宗室爵位靠拢,这才有了秦琼的翼国公。但这个国公爵位是有名无实,因为《旧唐书》中并未提及获封后的食邑问题,且在后来实授左武卫大将军时又说享受食邑七百户,这与国公级别食邑三千户明显相左,所以这个翼国公只是荣誉称号而已,都不能给算作从一品,同样的问题也如程咬金的宿国公。且在国公封立上,都以古代地区划分为依据,如唐国公李渊,因为唐是晋的古地名,所以李渊被隋朝封为唐国公,以至于大唐以此作为国号。而翼字被学者认为是臂膀的意思,秦琼受此封号,是取秦王左膀右臂的荣誉而已,并无实际意义。

而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的实职,这是十六卫大将军之一,品阶为正三品,职责是掌宫禁宿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权力相当大,要知道玄武门之变后,一直与秦琼官职相当的程咬金只授予了太子右卫率,品阶为正四品上,只是比秦王府中所任职位提升了两阶,随后才进一步提拔为右武卫大将军。所以秦琼的这个官职任命并不是降职,而是升职,且是连升三级职事官,仍享受正二品上柱国的额外俸禄。

到了贞观十二年(638年),秦琼病逝,史料中记载秦琼被追授徐州都督的职事官,如果单算徐州都督,只能算中都督,在唐朝是正三品官阶,这与其本位官阶相同,并无提升,显得追封毫无意义。而后来出土的秦琼之子秦怀道墓志铭解释了这个事情,其墓志铭中提到父亲在死后被追“赠徐谯泗三州都督”,这在唐朝为大都督,品阶为从二品,因此秦琼在去世以后是被追授为从二品职事官。次年,秦琼再次被改封为胡国公,这才有了胡地(陕西西北)作为食邑,并在贞观十七年被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可以说死后的秦琼是享受从二品大都督职事官、正二品上柱国功勋、从一品胡国公爵位。

综上,秦琼的晋升轨迹非常明朗,秦王府中是以正四品下职事官做起,随后加封了正二品军工勋,获得的国公称号实际上是虚衔,并不能算作从一品。而到了玄武门之变以后,秦琼的职事官提升为正三品,所以并不是降级,而是连升三级,并且超越了同时期的程咬金。真正的国公封立是在去世以后达成的,并同时获得了职事官阶的提升。

参考资料:《旧唐书》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翼国公是爵位,左武卫大将军是官职,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体系。而爵位和官职各有各的品级,这两个品级有相同点又有区别。这里要说到官职、爵位、品级三者的关系了。

先说官职,官职就是官员的工作岗位,官职的品级决定了你的岗位工资。所以,左武卫大将军是秦琼的工作岗位,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执掌宫禁宿卫和一些部队。这个正三品决定了他拿正三品的俸禄。那秦琼担任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是降职吗?不是,是升职。因为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也就是统领李世民的秦王府右军第三军,品级为正四品下。所以,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由正四品下的官职升为正三品,官职高了许多。

那为什么只有正三品呢?其实这不低了。官职分为职事官和散官两种。职事官是有固定岗位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唐朝,连宰相都只有三品官。一二品的高官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空、司徒等等,都是荣誉官职,是一种象征。获得这些高官的要么是宗室成员、皇亲国戚、要么是有极高的功劳和资历(比如长孙无忌,既是国舅,又是玄武门首功、凌烟阁榜首,故历任司徒、太尉等),不然就是死后追授。普通官员三品到头了。秦琼虽然有些战功,但毕竟只是一员普通武将,也不是军事统帅,所以没有资格封那么高的官。另外还有一种散官,就是没有具体工作,只是定级别拿工资。这种官职多给予那些退休的官员或者等候分派工作的官员。秦琼自然会被委以职事官,不可能给个散官养老的。

然后说说爵位,爵位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身份获得的,一种是由军功获得的。比如在唐朝,皇帝的儿子自然就是亲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亲王之继承子为嗣王,其余为郡公,可以进封郡王等等。另一种就是军功爵位了。军功爵位主要是针对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各种战功的,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县侯(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开国县男(从五品上)。国公是最高一级,除开国外,此后武则天大批封过一些国公(许多后来不被承认),李隆基封了一批国公,安史之乱后又封过几个。唐朝统共122位国公,品级都是从一品。

爵位和官职的区别是什么?三点,第一点,官职拿的是俸禄,死工资,而爵位是享受封邑,获得当地的税收钱粮等。比如国公就是食邑三千户。第二点,官职是工作,爵位仅享受待遇。如果有爵位无官职的话是不用上班的。第三点,官职不能传子孙,而爵位可以世袭。当然,唐代的爵位也是降级世袭的,国公之子一般是降为郡公,郡公之子降为县公,但依然可以享受相应的封邑。

那爵位的品级是什么意思?官职的品级定的是待遇工资,爵位的品级也相应定的是封邑多少。但同一品级官职俸禄基本是一样的,但同一品级的爵位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郡王、嗣王、国公同为从一品,但郡王、嗣王食邑五千户、国公食邑是三千户。所以,比封邑大小更准确的说法是,品级代表的是地位高低。

于是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了。秦琼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官职正四品下,爵位从一品;玄武门之变后,爵位还是从一品,官职正三品。那爵位和官职品级不一样怎么办呢?很简单分开看。在工作中,正三品,还是要听官职更高的(当然一二品的官一般也不管事);在参与各种朝会仪式时走在从一品队伍中,所穿官服所用仪仗等按照从一品。至于待遇,享受国公的封邑和正三品俸禄。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题主这是没有完全搞清楚唐朝的官职和爵位体系。翼国公(从一品)是爵位,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是职事官,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一、唐朝的爵位和官职体系

唐朝的爵位,主要包括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子、开国男等,是自成体系的。

而唐朝的官职,可以细分为勋官、散官和职事官,勋官用于酬劳军功,散官无具体职责、只享受相关待遇,职事官有具体职责及权力。

二、秦叔宝的爵位和官职

具体到秦叔宝,武德年间秦叔宝归唐后,爵位定为翼国公(从一品),此后,一直到贞观十二年(638)秦叔宝去世,其爵位一直没变过,只是在其去世后的贞观十三年(639)从翼国公改封胡国公。

(秦叔宝)

而秦叔宝的官职,在武德年间归唐之初,被授予秦王府右三统军(正四品下),后升为秦王府护军(品阶不变,还是正四品下)。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升为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此后直到贞观十二年(638)秦叔宝去世,一直都担任左武卫大将军。

三、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

对于题主提出的问题,究其用意,我认为是想讨论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或者更进一步说,是讨论秦叔宝是否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用讨论,因为史书记载非常清楚,我们逐项来看:

(一)秦叔宝是否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参加了!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

(武德九年六月)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

(玄武门之变)

(二)秦叔宝是否在玄武门之变中立功并得到赏赐

立功受奖了!史书记载如下:

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旧唐书》秦叔宝传)

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新唐书》秦叔宝传)

(三)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中,是否有具体战斗表现

有表现!据《旧唐书》长孙顺德传及《册府元龟》卷384记载:

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这里所谓的“建成余党”,指的是当时由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率领的结阵进攻玄武门的二千余东宫齐府兵。《旧唐书》忠义传记载的“隐太子建成之诛也,其余党冯立、谢叔方率兵犯玄武门”可为明证。

而据《旧唐书》李建成传记载,“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良久接战,流矢及于内殿。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遂败散”。结合上文记载来看,这里的“太宗左右数百骑”,指的就是秦叔宝等人率领的骑兵。

四、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封赏

网上有不少人觉得秦叔宝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封赏太低,进而衍生出很多阴谋论,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

(一)职事官

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由秦王府护军(正四品下)晋升为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这是连升三阶(正四品下——正四品上——从三品——正三品)。

同时,横向比较来看,武德九年(626)七月,尉迟敬德和程知节也均晋升为十二卫大将军,“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

可见,从职事官角度看,秦叔宝因玄武门之变连升三级,而且与尉迟敬德、程知节的晋升水平一致。

此后,秦叔宝在左武卫大将军的位置上一直工作到贞观十二年(638)去世。

这个职位很重要,负责京师及皇宫的宿卫,也就是保护李世民的安全。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一直有意保留一部分嫡系将领在京师,作为十二卫大将军保卫自己。在贞观前期,承担这一职责的主要是秦叔宝、柴绍等人,贞观十二年(638)秦叔宝、柴绍去世后,换成了宇文士及、段志玄等人,贞观十六年(642)宇文士及、段志玄去世后,贞观十七年(643),李世民把程知节从幽州都督任上调回,“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旧唐书》程知节传)。

(程知节)

因此,秦叔宝这个职务很重要,他贞观年间事迹不显,一方面是因为他身体多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叔宝履职得当,京师没出现什么危害皇帝的大事。

(二)实封

武德九年(626)十月,太宗李世民初定功臣实封,秦叔宝获得实封700户。

对此,很多人觉得低,主要对比的是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获得实封1300户。这种对比没有意义,尉迟敬德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功劳是其他人很难企及的,他诛杀了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一命,仅凭这一功劳,难道不值这多出来的600户实封吗?别说多600户,就是多1600户也完全可以理解吧。

我们看看其他人的实封。程知节的实封也是700户,与秦叔宝一样;高士廉对于李世民来说,是“故旧情深,姻戚义重”(李世民语),而且,高士廉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实封也是700户;萧瑀作为右仆射(从二品)、封德彝作为中书令(正三品),位居宰相,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李世民,其实封只有600户;屈突通作为工部尚书(正三品),也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实封只有600户;李靖在武德年间有平定萧铣和辅公祏的大功,且与李世民关系密切,但当时身处灵州前线,未参加玄武门之变,其实封只有400户。

(李靖)

和这些人相比就可以发现,秦叔宝的700户实封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三)爵位

现在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秦叔宝去世后,其子孙未能袭爵国公,只得到一个县公。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根据《唐令拾遗》封爵令规定,“公侯伯子男,身存之内,不为立嫡。亡之后,嫡袭爵”。

可见,根据唐令,秦叔宝去世后,其嫡子自动袭爵,因此,除非秦叔宝没有嫡子,否则,他的国公爵位必然会得到继承。

而根据《秦利见墓志》来看,秦叔宝是有嫡子的,名叫秦()道(墓志阙字),官至右卫左郎将(正五品上),因此,秦叔宝的国公爵位必然是被其嫡子秦()道继承了。

此外,就目前资料看,秦叔宝还有2个庶子,一个叫秦善道,官至左清道率、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一个叫秦怀道,官至常州义兴县令。

网上流传的所谓秦叔宝的儿子只封了个县公,指的是秦怀道,据其墓志记载,他被封为历城县公。请注意,秦怀道是庶子,按照唐令,本来是什么爵位都不应该有的,但他却被封为县公,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李世民对秦叔宝的额外赏赐。据《册府元龟》卷130记载,贞观五年(631)九月,太宗李世民下诏,给部分功臣除嫡子之外的儿子封爵,“(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各封一子郡公,(高)士廉、(侯)君集、(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各封一子县公”。正是因为有了李世民的额外赏赐,秦怀道才得到了历城县公的爵位。

(四)凌烟阁排名

秦叔宝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最后一名,因此,网上不少人觉得李世民亏待秦叔宝。

实际上,凌烟阁功臣排序,是根据官阶、以及贞观令规定的班次来排序的,基本原则是:

官阶高的排在前面;官阶相同的,班次靠前的排在前面;官阶、班次都相同的,逝者排在生者前面。

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进行过详细分析,文章叫做《浅析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序规律》,有兴趣的可以去读一下。

这里只说一点,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而尉迟敬德直到贞观十六年(642)仍在夏州都督任上。如果画像时尉迟敬德仍是夏州都督,那么,根据上面的排序规律,尉迟敬德作为活着的州都督,要排在去世的州都督秦叔宝的后面,光荣位列二十四功臣的最后一名。

只不过事情比较巧合,就在贞观十七年(643)二月画像凌烟阁前几天,尉迟敬德申请退休获得批准,李世民给了尉迟敬德一个退休大礼包——开府仪同三司(散官,从一品),所以,尉迟敬德的排位一下子就窜到第7名了。

(尉迟敬德)

有幸运的,就有倒霉的。李世勣,堂堂兵部尚书,就是因为班次的问题,排在了第23名,可就在画像凌烟阁2个月后,贞观十七年(643)四月,李世民给李世勣加授特进(散官,正二品),如果那时候再画像,李世勣就可以排到第10名。

(李世勣)

可见,二十四功臣的排序,是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的,完全不用太过计较,凡是能进二十四功臣的,都是与李世民关系极好的人。

综上所述,秦叔宝与李世民关系极好,积极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并立功受奖,李世民在贞观年间给秦叔宝的待遇也非常高。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关注,共同讨论。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

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秦琼为什么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众所周知,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有贴门神的传统习俗,门神也是中国历来信仰群体最多的神祇之一。民间流传最多的武将门神,当属开唐名将秦琼和敬德。这种特有的民间文化,反映了人们崇拜好汉,敬重英雄的善恶观。

据新旧唐书记载,在隋末唐初,秦琼每次随李世民征伐,秦琼单枪匹马常将敌将斩杀于万众之中,可谓是战功累累。秦琼不但勇武而且忠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典故就是从秦琼这里来的。但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从一品翼国公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让人迷惑不解的到底是升了还是降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其实,这和唐代的官员体制有关系,具体情况还要从这里说起。

1、唐朝爵位、官职、品级三者的关系

爵位,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身份获得的,一种是由军功获得的。比如在唐朝,皇帝的儿子自然就是亲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亲王之继承子为嗣王,其余为郡公,可以进封郡王等等;另一种的军功爵位主要是针对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各种战功的,按照级别高低分为国公(从一品)、开国郡公(正二品)、开国县公(从二品)、开国县侯(从三品)、开国县伯(正四品上)、开国县子(正五品上)、开国县男(从五品上)。国公是最高一级,除开国外,此后武则天大批封过一些国公(许多后来不被承认),李隆基封了一批国公,安史之乱后又封过几个。唐朝共122位国公,品级都是从一品。其中,秦琼的一品翼国公就是靠军功获得的,也是最高级别的。

唐代官职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其中一品二品多为散官,也就是不管事的象征性官职,如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全都是正一品,三师表示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三公表示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其实根本就不管事。

官职的品级定的是待遇工资,爵位的品级也相应定的是封邑多少。但同一品级官职俸禄基本是一样的,但同一品级的爵位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比如郡王、嗣王、国公同为从一品,但郡王、嗣王食邑五千户、国公食邑是三千户。所以,比封邑大小更准确的说法是,品级代表的是地位高低。

2、忠肝义胆秦琼的功绩。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投唐后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但也因此浑身是伤。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

正史《旧唐书》记载,秦琼投奔了李渊后,李渊将他安排在了李世民的手下。自此跟随了李世民之后,他才真正地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秦叔宝跟随了李世民之后,立下了数不清的大功,破宋金刚于介休,被授予上柱国,征讨王世充时,秦琼每回皆为前锋。李世民征讨窦建德之时,秦琼仅以数十骑便杀入敌阵,杀得人仰马翻。在平定王世充后,秦琼又被授予了翼国公。后来又平刘黑达等等。

正史记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

意思是,每当李世民在打仗的时候,遇见敌方厉害的骁勇猛将耀武扬威的时候,李世民便会调派秦琼来迎战,而秦琼来后也不辱使命,总是提枪前往,刺杀敌将于万军之中,每次皆成功。获得大功后的秦琼曾被李渊赠与了金瓶,用来奖励他。并安慰他说,你可以不顾一切过来投奔我,舍弃了那么多,我给你这么多是不足挂齿的,这也侧面的说明了秦叔宝对于李渊和李世民来说多么重要,以及秦叔宝立下的赫赫战功。

秦叔宝不但是在功绩上面无得挑剔,在交友方面更是体贴入微,秦叔宝再有一次路过两肋庄的时候,在岔道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十分犹豫,但后来他为了救自己的朋友于水火之中而选择去登州,两肋岔道这个故事体现了秦叔宝为了救自己的朋友,而甘愿以身冒险,情深义重,这个故事后来被大家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这也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两肋插刀的由来。

3、从一品翼国公变成了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是升了还是降了?

一是唐朝非宗室武将最高的爵位就是“国公”加上“上柱国”再加上“十二卫大将军”。秦琼的一品翼国公是爵位,享受从一品待遇。玄武门之变前,秦琼已经被李渊赐予了翼国公、上柱国的爵位,再加封的话就是王爵,王爵只能由李渊本家的人才能获封,所以秦琼已经被加封到顶了,也可以说是没有职位再封了,因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就只能加封他一个十二卫的大将军。

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和左武卫大将军都是武职,武职最高也就正三品。在玄武门之变前,秦琼的工作岗位是秦王府右三统军,也就是统领李世民的秦王府右军第三军,品级为正四品下。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的工作岗位是左武卫大将军,也是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执掌宫禁宿卫和一些部队,官职是正三品,官职高了许多。所以,秦琼是升职了,升到了最高武职。

三是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从一品翼国公变成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这种说法是偷换概念,真实的是,玄武门之变后,秦琼的爵位仍然是一品翼国公,并加十二卫的大将军衔,官职由正四品下的秦王府右三统军变成了左武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是正三品。

所以,秦琼不但没有降职,反而是升职了。

4、 秦琼成为门神的传说。

据传,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

秦叔宝立马说愿意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想着这样应该可以镇压这龙王了吧。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其中执锏者即是秦琼。

所以,总而言之,一代名将秦琼,忠肝义胆,武功高强,不愧为一代战神,不但辅佐明君李世民成就了帝王之位,而且在玄武门之变后,从一品翼国公到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秦琼不但没有降职,反而是升职了。而且其官职和爵位在唐朝也是最高的,其英勇事迹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