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他为什么会在洛阳被砸死?

死在自己举起的鼎下,这其实很符合秦武王为人的个性,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贾谊的《过秦论》里,就曾经说过大秦最终得到天下,建立帝国,是因为“六代人”的铺垫: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而这六代人里,也包括了“秦武王”嬴荡。

事实上,秦武王在这六代人里,他所表现出来的潜力是最大的。

他十八岁即位成为秦王,他没有昏庸,没有虚度光阴,虽然年少,但他深谙为君之道,重视人才的能力,也成功地完成了“联合魏国”、“打击韩国”的策略,当他到洛阳举鼎的时候,实际上已经等于在宣告秦国争霸中原的消息了。

假以时日,秦武王得以统一天下,提早完成大秦帝国的霸业也不是不可,可人嘛,总是无完人,是个人都有个缺点。

嬴荡的缺点就是,他有一种不是很安全的爱好:

大力士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之子,也是太子。

因为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所以秦国当年,是受过很多诸侯国的针对与打击的,而秦惠文王则是重用纵横家张仪在其中周旋,保全秦国的同时,也壮大秦国。

可年轻的太子嬴荡却不屑这种方法,他很厌恶纵横家,他认为纵横家就是靠卖脸、欺骗、洗脑来达到政治目的,看似联合起来了,可这种关系是脆弱的,所以嬴荡坚信武力,他认为强大的、绝对的武力,能够征服一切。

看,秦国竟然出了这么一个以“武”为尊的人,这种思想一般是茹毛饮血的草原才常有的,可大秦国就来了这么一个,还是个太子,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当太子期间,嬴荡网罗天下“力士”,凡是力气大的,骁勇的人,来到嬴荡身边,肯定会被重用。

要知道,自古以来的“人才”选择,都是以“文”为主,以“武力”为标准的选择,一直都被世人鄙夷,即便是后世,武科举出来的人才,都是远远比不上文科举出来的人才,因此嬴荡的选择标准是破天荒的,让很多民间的“力士”纷纷来拜。

嬴荡收获了很多力士,这些人成为了嬴荡的班底,其中三位,被嬴荡无比重视,很快就封官了,他们分别就是“任鄙”、“乌获”、“孟说”:

“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

靠“四肢发达”当大官,可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嬴荡打开了这么一个先河,在秦国内部,有一些人坚定地站在嬴荡身后,这也是嬴荡的智慧:

当莽夫莽到一往无前,将不再是莽夫!

不过一群力士,总要找点事情做,在没有战争的时候,总不会待在朝廷上混吃等死吧,文官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写不完的奏折,那么武官就应该无所事事被鄙视吗?

当然不可以,伟大的太子嬴荡殿下,决定给力士们搞搞“军训”,连连力气,至于用什么方法呢?

嬴荡一打响指:

“有了,就举鼎吧”

举鼎是先秦时期一种彰显力量的常态方式,后来的项羽征服江东子弟,靠的就是举起那让人看着就浑身发软的青铜大鼎,而秦武王心中有沟壑,且只相信力量,那肯定就要锻炼力量了。

就这样,秦武王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空闲之余,常常举鼎为乐。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嬴荡顺利即位。

即位之后的嬴荡,立马就拿张仪开刀,他很厌恶张仪充满政治谎言的外交方式,而嬴荡的心腹大臣们则天天诋毁张仪:

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群臣多谗张仪曰:“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而他们也说出了厌恶张仪的原因,那就是在秦武王等人看来,这些玩心机的人,能靠一张嘴祸害别人,迟早也能把自己的国家卖了,他们指责张仪“无信”,这导致张仪惶恐不已,主动提出要离开秦国。

嬴荡没有杀了他,同意他的离开。

当上了王的生活,是充实的,可聪明的嬴荡也开始意识到了很现实的问题,好像光崇尚武力,依旧无法解决秦国的问题,武力的确不是唯一的。

所以嬴荡,也试着向现实低头了。

他开始要和朝廷的文武官员商讨大计,不再任性了。

认识到了世界无法被他击垮,而他却会被世界按在地上摩擦的秦武王,开始有了转变。

秦武王在位时期,做到的一个壮举就是打开了秦国东进的路线,这让秦国后来问鼎中原,做了充足的铺垫。

秦惠文王时,秦国抢来魏国的崤函之地,设立并命名为函谷关,这是秦国进可攻退可守的重要支点,而秦武王想要完成从函谷关出兵东进的宏愿,就必须掌握当时属于韩国的重镇:宜阳。

没地就抢,没人就借,这是秦“六世”之烈的共同特征,为了拿下宜阳,控制韩国的三川之地,秦武王询问自己的叔叔樗里疾已经秦国的支柱将军甘茂,这两位也是当时秦国的“左右丞相”。

而说到秦国的“丞相”,又必须要多提一下秦武王的另一个“壮举”:改相国为丞相。

“二年,初置丞相,醿(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战国时期,各国的“相”都只是还叫“相国”,而不是丞相,但是秦武王很讨厌各国之间那种“外交”的作风,不愿意和他们为伍,因此把相国改为了丞相之位,这也是古代中国“丞相”的来源。

关于“伐韩”,夺宜阳,定三川,这是张仪在出走魏国前给秦武王出的主意,秦武王当时看似漠不关心,后来细细想之,觉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要完成王图霸业,必须要做这件事情。

但樗里疾却反对了秦武王的想法,他说韩国太远了,秦国的后勤和军队到了那里时,都已经是残兵败将了,不需要打,等于是自寻死路,可这很明显不是樗里疾想要的答案,他因此把重心放在了甘茂身上。

果然,甘茂是支持他的,而且非常支持,甘茂认为,打下韩国宜阳,需要三个要求:

一、需要秦武王同意他出使魏国,说服魏国不会趁秦国出兵之际偷袭,甚至最好能借魏国之力,一同伐韩。

二、需要和甘茂立下“誓约”,不管朝中有多少人针对甘茂,要求停止战争,秦武王必须信任且支持甘茂。

三、在伐韩的过程中,随时都要加兵加钱,秦武王一定要将补给做到位,不能半途而废。

秦武王同意了甘茂的请求,于是甘茂前往了魏国,说服了魏国组成“秦魏联军”,而后又与甘茂立下“息壤之约”,坚决支持甘茂,就这样,甘茂帮助秦武王开始进攻宜阳,拿下宜阳,控制三川。

这个战略带来的效果是巨大的,直接奠定了秦国此后的基础:

“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甘茂伐韩期间,果不其然,樗里疾和其他朝廷官员弹劾甘茂伐韩消耗太大,而且目前的情况是越来越糟糕,众人要求秦武王立即停止东进事业,可秦武王不仅没有停止,还加派了五万士兵增援,让他的大力士“乌获”带队。

得到了秦武王无限支持的甘茂也背水一战,把钱财大量地散给士兵,放手一搏,提高士气,最终秦国拿下了宜阳。

在这场战略中,秦武王也用了战国时期各国一贯的“合纵连横”,没有再坚持以往自己小看谋术的态度,但也发挥了自己一直坚持的“武力”理念,这场战略中,他的大力士乌获、孟说、任鄙就起到了大作用,被秦武王大肆封赏。

拿下了宜阳,控制了三川之地后,秦武王设置了“三川郡”,就决定一路前往东周的都城洛阳,在洛阳进行一定的“示威”行为,用来震慑周天子,也等于在震慑天下群雄,而这个做法,就是秦武王一开始的“借口”: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秦武王还是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当时说的是,只要能到洛阳震慑周天子,那么他自己连死都愿意,说得是让人振聋发聩,为之动容,可没人想到,秦武王真的会因此而死。

没人想到,秦武王不是死在了战争的利器下,不是死在了很群雄的争霸下,却是死在了自己的“鼎”下。

到了洛阳后,秦武王很兴奋,他想来想去,用什么方法来“恐吓”周天子呢?

他想了三种办法:

第一:拿刀直接威胁周天子

可秦武王细细想了想,如果真的拿刀架人家脖子上,那就会被其他诸侯找借口打上门来,秦武王已经过了冲动的年纪了,肯定不会这样做。

第二:直接要求周天子对他实行特权

若是在秦国没有僭越称王之前,这个办法还是可行的,但秦国已经僭越称王了,在名义上,秦武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他如果要求周天子对他赐予特权,不就是在默认他和周天子的从属关系吗,这又是落了下乘。

第三:最简单的办法,进行武力“展示”

要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是最早以“比赛”为借口来趁机展现武力的,那必然就是秦武王。

思来想去,秦武王决定还是用自己平时和大力士们最喜欢的活动“举鼎”来震慑周天子,那画面可以想象,那么重的大鼎,被他们举起来,周天子不得吓得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天子呢。

秦武王越想越兴奋,就决定了那样干,刚好洛阳有一个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就拿这个鼎作为比赛项目。

到达洛阳的某一天,洛阳的周王太庙前面,大家都在围观从秦国来的国君和他手下的几个大力士进行举鼎比赛,这盛况,堪称先秦时期第一“运动会”。

举鼎比赛中,孟说成功地举起了鼎,秦武王作为这群“大力士之首”,自然不能落下下风,于是拼尽全力举起龙文赤鼎,可谁知道,秦武王根本没有力气足够支撑这个鼎,举着举着,秦武王就力竭了,忽然垮下的重量让秦武王立马身受重伤:

“八月,王与孟说举鼎,绝脉而薨。脉者,系络脏腑,其血理分行于支体之间,人举重而力不能胜,故脉绝而死”

用司马光的说法就是,秦武王举鼎,导致全身经脉断绝,血液无法再输送,他的死因,是来自于举鼎的反噬,比起《史记》所说的“绝膑而亡”(意思是秦武王因为举鼎导致膝盖骨无法‬承受‬重量‬而死‬)更加具体合理。

秦武王大致是用力到七窍流血,这就是经脉断绝的体现,而周王太庙附近的人看到这个场面都是傻了眼了,秦国军队浩浩荡荡跑来洛阳示威,还借鼎来举,用来“恐吓”周天子,可谁能想到,他们连自己的国君都搭上了。

可这一幕在洛阳百姓的眼中,却又不是这样了。

因为秦武王此举本来就是有“羞辱”周王室之意,而且还在人家的太庙面前耍威风,这是不是有可能就是人家“先王”集体发力把秦武王给除掉了呢?

所以秦武王算尽了一切,却没有想到最后的这个行为,让自己反而成为了一个笑话。

在秦武王死后,他的大力士孟说被秦国治罪,最后处死,而王位的空缺,让秦国内部又混乱了起来,最终还是被芈八子(秦宣太后)和她兄弟魏冉拿下了王位,最后是赢稷即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昭襄王”。

不管秦武王的死对大家而言是笑话还是悲哀,秦武王在位短短三年内做到的事情,还是让大家很敬佩,对秦国的影响很深重的。

对于他崇尚武力的做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朴素的精神,有的人说秦武王“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明显就是对秦武王不够了解,他并不是头脑简单,头脑简单的人,也完成不了东进的计划,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想用这种方式,提倡秦国人人皆兵,从而强大本国的武力。

这其实和商鞅的变法核心,是一脉相承的。

商鞅变法,就是设立了二十等爵制,目的就是用爵位来激励秦国士兵奋勇杀敌,用这种方式来直接提高秦国战斗力,商鞅变法和秦武王举鼎的区别只在于,前者是制度性的,后者是精神性的。

所以说,秦武王的死,是秦国的遗憾,他也是六世之中最有潜力的那个人,举鼎而死时,年仅二十二岁。

说他为了自己的鲁莽而买单,这也算,可站在一个“武力崇尚者”的角度来讲,秦武王从小到大极爱力士,这怎么又不算是“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一种精神呢?

或许让秦武王再来一次,他都还是会选择用尽生命的力量举起这个鼎,这一次,不为了天下,不为了野心,只是为了自己,只为证明自己是最强的那个力士。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中国古代帝王中,有很多非正常死亡的,而其中又有不少奇葩的死法,有被戴绿帽子气死的,比如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有日夜操劳累死的,比如汉成帝;有做梦吓死的,比如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还有饿死的,被妻子用被子闷死的,吃错药死的……

而秦武王嬴荡则是奇葩中的奇葩,属于三千一年一开花,三千一年一结果的那种。他是被压死的,而且他创造了一项纪录,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体育比赛中,因赛而亡的举重运动员。

秦武王是个国君,也是肌肉男,更是个大力士,他特别喜欢争强好胜。公元前307年8月的一天,天很热,23岁的秦武王的脑袋比天气更热,他要与某人比赛举鼎。见过作的没见过这么作的,结果,这位九五之尊的国君,举起鼎后,两眼喷血,鼎落下把他的腿砸断了,晚上,这位搞怪作死的国君,就去见了先祖。(洛阳晚报 张宝峰)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嬴荡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一位君主,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第32位君主。秦武王即位秦王四年后,在公元前307年,年仅23岁的秦武王在洛邑(现今河南省洛阳市),和大臣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夏朝开国君主大禹所铸九鼎之一)时,出现意外,被大鼎折断了膝盖,最终气绝而亡,秦国一位重武好战的君主就此英年早逝。秦武王死后谥号为烈(悼),也称为秦悼武王或秦武烈王。

秦武王在出现意外后,并未在第一时间咽气,而是遭受胫骨、膝盖折断后所带来的疼痛长达半天之久,最终在当天晚上,气绝而亡,秦武王连一晚的时间都没能熬过去,可悲可叹!秦武王进行举鼎比赛是因为嬴荡天生力大无穷,自幼就喜欢和勇士玩一些关于力气方面的游戏,秦武王即位后就将一些大力士任命为高官,其中就有孟说,加上嬴荡争强好胜的性格,因此最终有了举“龙文赤鼎”的比赛,秦武王也因自己的喜好而意外丧命。

秦武王,赢姓赵氏,是秦惠文王赢驷的长子,推行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嬴渠梁是秦武王的爷爷。从秦襄公赢开出兵护送周平王姬宜臼东迁,因功被封封侯,秦国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算起,秦武王嬴荡是秦国的第27位国君。嬴荡是秦惠文王和其王后惠文后的孩子,出生于秦惠文王9年(公元前329年),父亲秦惠文王在位27年后,于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46岁,嫡长子嬴荡即位秦王,是为秦武王。

秦武王天生便赋有比之常人几倍以上的力气,从小就喜欢做一些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也为嬴荡即位秦王后的意外死亡埋下了起因。战国时秦国著名的的大力士乌获(乌获据说能举千钧之重,一钧约等于30斤,千钧相当于30000斤,《战国策》记载:“今夫乌获举千钧之重”)和任鄙在嬴荡父亲秦惠文王时期因作战英勇得以重用,而嬴荡从小就喜欢和大力士玩游戏,因此在嬴荡即位秦王后,仍然重用乌获和任鄙二位大力士,将其封为高官。

《帝王世纪》:“秦武王好多力之士,齐孟贲之徒并归焉,孟贲生拔牛角。”

间接促使秦武王意外之死的孟说,在听闻秦武王喜欢大力士后,也随后闪亮登场,出现在秦武王面前。孟说又名孟贲,孟说原本是齐国人,因力气大的原因而闻名于家乡,之后因听闻秦国国君秦武王向各国招募大力士的消息,孟说感觉自己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了,于是便离开了齐国,去往秦国投奔秦武王,据历史记载孟说可以生拔牛角,秦武王测试后,得知孟说确实有真材实料,也遂将孟说拜为大官,但孟说是一个喜欢逞勇,最终也为其逞一时之勇而遭惨死结局。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王元年,与魏襄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之后就发生了樗里疾出使东周国为秦武王试举周鼎一事。秦武王嬴荡继位后,先是将魏章(战国时秦国秦惠文王时期将领)与张仪(秦惠文王时期被任命为相)一同驱逐回魏国(嬴荡在太子之位时就反感张仪等人),之后秦武王设立丞相,增设左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国与左右丞相同时并存,之后秦武王任命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战功卓著的樗里子(秦国宗室将领,姓嬴,名疾,是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赢驷之弟)为右丞相。

《战国策》记载:“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史记》记载:“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继位秦王四年时,秦武王想举东周的周鼎,之后便有了秦武王举“龙文赤鼎”之事。而周鼎是在周王畿,秦武王便命右丞相樗里疾前去东周试探,丞相樗里疾便领兵战车百乘先去往了东周国。樗里疾向周天子周赧王姬延说明了秦武王的意思,周赧王非但没有同意秦国丞相樗里疾所说之事,反而还严词拒绝了樗里疾的提议,周赧王此举惹怒了樗里疾,也为此遭遇了羞辱。

紫陌试想:樗里疾在得到周赧王的严词拒绝后,可能心想:“周赧王这位所谓的周天子,已经不在是周王朝辉煌时期的周天子,自己一点辖地都没有,反而还是居住在东周公国的封地,周王朝到了周赧王时期都衰微到可有可无了,你周赧王没实力了,你还拽什么拽。”于是樗里疾便直接将周赧王逐出了居住的王宫,然后强行将周赧王迁到西周公国的王城,周赧王此时可谓时“赔了夫人又折兵”。

《东周列国志》记载:秦武王“使右丞相樗里疾先往三川开路,随后引任鄙、孟贲一班勇士起程,直入雒阳。周赧王遣使郊迎,亲具宾主之礼,秦武王谢弗敢见,知九鼎在太庙之傍室,遂往观之。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果然整齐。”

秦武王在丞相樗里疾开路之后,便和任鄙、孟说等大力士启程前往洛阳,周天子周赧王便派遣使者在郊外相迎,而秦武王并不理会,知晓九鼎在周王朝太庙旁边的侧室之中,随即便前往观看(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建造者大禹将天下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贡献青铜,之后便铸造九鼎,来象征九州,九鼎将当时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鼎身,以一鼎象征一州)。

夏朝被商朝灭亡后,九鼎被商汤迁至商朝都城,在之后商朝被周朝灭亡后,九鼎被周武王所得,之后被周成王移到洛邑(洛阳)安放在明堂之中。秦武王观看九鼎之时,此时九座宝鼎在房间中呈一字状整齐排开,九鼎如同九座小铁山一般,不知道有多重。周武王看后,对九鼎赞叹不已,而九鼎的鼎腹分别刻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字,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叹曰:“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耳。”

秦武王便问守鼎吏曰:“此鼎曾有人能举之否?”

吏叩首对曰:“自有鼎以来,未曾移动,闻人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谁人能举?”

秦武王看见著名的九鼎之后,便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但秦武王想看看手下两位力士的表现,便问一同前来的大力士任鄙、孟说能否举起这鼎,而任鄙知晓武王是一个争强好胜之人,便很机智连忙推辞掉,表示自己只有百钧之力,而这鼎有千钧之中,不能胜任,而大力士孟说可谓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有点中二的样子,便请求上前一试,为此有了秦武王和孟说举“龙纹赤鼎”的比赛。

孟说先是将腰带束紧,袖子挽起,在做好准备之后,拼尽全力大喝一声“起!”,龙纹赤鼎离开了地面,孟说将鼎举至离地半尺后放回了地面,但是由于自己用力过猛,导致眼眶都迸裂流血。不过该说不说,孟说这力气确实非同一般。之后秦武王表示“孟说费了这么大的力气,能举起龙纹赤鼎,自己还能不如孟说吗?”此时任鄙这时候又聪明的劝谏道:“大王万乘之躯,不可轻试”,但秦武王早就想举此鼎,哪里还听任鄙的劝阻。并表示:

““汝自不能,乃妒寡人耶?”鄙遂不敢复言。”出自《东周列国志》

秦武王将锦袍玉带脱下,做好准备之后,大喝一声“起!”,鼎离开了地面半尺,秦武王此时的结果和孟说相同,然而秦武王并不满足于此,要举起鼎之后走几步才算成功。秦武王刚想挪动脚步的时候,但此时秦武王并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气力松懈,此时突然大鼎轰然坠到地上,而正巧不巧的砸到秦武王的右脚上,随即发出蹬蹬一声后,秦武王的胫骨被砸断了,秦武王大呼“痛哉”!

随即秦武王就晕倒了,然后被侍从扶到了床上,之后秦武王右腿所流之血将床榻血染,秦武王醒来之后疼痛难忍,最终熬到半夜时气绝身亡!年仅23岁。而和秦武王比赛举鼎的大臣孟说因为自己的逞勇也活到头了。秦武王死后,因为并未留下子嗣,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继承了秦国的王位,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即位后便追讨相关人的责任,而孟说没有阻止,于是被右丞相樗里子处以车裂之刑,并被诛灭其族,而任鄙最终被推荐担任汉中郡守。

秦武王因为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最终死在了周王朝的王城洛阳,而间接造成秦武王之死的孟说也因自己的逞勇而被五马分尸。如果孟说也向任鄙那样推辞秦武王的询问,秦武王也不会强行举行大鼎之后欲准备行走几步,很大可能只是将鼎举起后便放下,既能满足了秦武王争强好胜之心,也不会出现意外而死的情况,孟说要是如同任鄙那样通晓秦武王的性格,不逞一时之勇,也不会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不过该说不说秦武王的力气确实是大,按照《东周列国志》中记载,龙纹赤鼎有千钧之重,而根据古代重量单位“钧”换算下来是30斤,而千钧就是30000斤,15000千克。秦武王若是能凭借着血肉之躯举起一口15000公斤的大鼎离地可为“神力”也!不过古代的重量转换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所不同,和现今的重量单位更是不同,千钧很大可能是达不到现今的30000斤,不过秦武王的力气也确实非同一般!

从秦武王因喜欢争强好胜而举鼎而亡中,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做不到的事情,切不可争强好胜,负担自己无法承担的重任!

大家对秦武王举鼎意外而亡如何看?对间接导致秦武王死亡孟说如何看?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史记》、《东周列国志》、《战国策》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嬴荡是比西楚霸王项羽还要神勇的一代猛人。嬴荡是秦惠文王嬴驷的长子,一个胡女所生,由惠文后亲自扶养长大一位王子。因为惠文后无子,所以嬴荡成了惠文后法律意义上的儿子,有了嫡长子的权力。

嬴荡天生神力,酷好兵事,所以少年时代的嬴荡在军队中度过,他的老班长就是赫赫有名的白起,而他的战友则是大力士孟贲,乌获。司马错领兵灭巴蜀,白起、嬴荡等人是排头尖兵,在灭巴蜀的战争中立有军功。

嬴驷死后,嬴荡继承王位,他酷爱兵事,因此把大将军司马错放归老家修养,把搞外交的丞相张仪驱逐出境,他想用秦军强大的武力直接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掌握大权后,嬴荡派丞相兼上将军甘茂领兵伐韩,打通到周王室的路,他要先灭周王室取德天下共主的名分。

道路打通后,嬴荡亲率大军到洛阳王室灭周。周王室打起了道义牌和感情牌,嬴荡隐隐约约觉得灭周不合时宜。于是他想把九鼎搬回洛阳,命乌获举雍州鼎来威慑王室。结果乌获力绝而亡,孟贲又来举鼎,亦力绝而亡。

这下嬴荡愤怒了,他不好灭周,但鼎也搬不回,秦国的面子就没有了。于是嬴荡不顾老班长白起的苦苦相劝,也不顾群臣的死命劝阻,硬要举鼎明志。嬴荡不亏是天生神力,重达万钧的雍州鼎硬被嬴荡举了起来,但天公不作美,皮带断裂,力气耗尽,鼎砸下来把赢荡小腿削断,流血如注。当晚嬴荡给甘茂和白起传命,王位传给稳重的弟弟嬴稷,因为嬴荡没有孩子,之后溘然长逝!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秦武王嬴荡(可不是淫荡)之死,实属可惜。他是在洛阳举鼎,失手,鼎滑下来,把腿砸折,挂了!

嬴荡(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前311年—前307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死后谥号为秦武烈王、秦悼武王。

秦武王在位时,颇有作为,并不是一介莽夫。

秦武王嬴荡在位时间不长,满打满算也就三四年的功夫,这么短的时间里,嬴荡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内修政务,一样也没落下。

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见于临晋。处死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去魏国。伐义渠、丹、犁。二年,开始设丞相,羑里疾、甘茂分别任左丞相和右丞相。张仪死于魏。三年,与韩襄王会见于临晋外。南公揭死,严君疾到韩国为相。武王对甘茂说:“我想开辟车道直通三川,一睹周室,就是死了也不遗憾。”当年秋天,派甘茂和庶长封攻打宜阳。四年,攻占宜阳,斩首六万。渡黄河,修筑武遂城的城墙。魏太子来朝见。—《史记-秦本纪》

从《史记-秦本纪》中对秦武王嬴荡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在位期间还是很有作为的。

秦武王的志向显然不是平定蜀乱、夺取韩国宜阳,置三川这么简单,他是要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然后来到大周王室的洛邑,问鼎中原,纵横天下,至死无憾!

秦武王举鼎大有深意,觉非一时冲动。

武王有气力,喜欢竞技,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做了大官。王与孟说举鼎,折断膝盖。八月,武王死。灭孟说之族。武王娶魏国女子为后,没有儿子。立武王的异母弟为君,就是昭襄王。—《史记-秦本纪》

嬴荡天生神力,他当了秦王后,像任鄙、乌获、孟说等大力士都做了大官,跟随秦王身边。

韩国的宜阳拿下后,通往东周洛邑的道路被打通,嬴荡带着这几个大力士和文武百官来到了洛邑。

嬴荡去洛邑,不是为了朝拜东周天子周赧王的,而是奔着象征天下的九鼎去的。

此九鼎乃夏朝的大禹所制,代表天下九州,是天下的象征。去之前嬴荡就跟左丞相甘茂说过,我就是要到周室去看看九鼎,即使死了都值得。

既然九鼎象征着天下,那么他嬴荡举鼎,就是让天下的诸侯国看看,他就是要把代表周王朝的大鼎举起来。这只是一个象征,并不是嬴荡要逞强显摆自己的力气大。

可惜的就是,嬴荡是举起了大鼎,也许高兴过度、也许是后劲跟不上,没成想大鼎失手滑落,砸折了嬴荡的膝盖,嬴荡因此而亡。

秦武王死的时候没有子嗣,他写遗诏让弟弟赢稷继承他的王位,这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嬴荡死后的谥号,充分佐证了他不愧为一个大有作为的君王。

嬴荡死后被谥为秦武王

截止到清朝,历朝历代被谥为的君王并不多,比如:

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清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等等,他们不是历朝历代的开国君王,就是开疆拓土的皇帝。

所以,秦武王嬴荡能跟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实力不俗,更何况他在位时间还不到四年。

凭着嬴荡的雄才大略,如果他能像赢稷一样长寿的话,也许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会大大提前。

当时秦国在他的治理下,重用能臣良将,上下一心,内外兼修,他如果对外扩张的话,没有哪个诸侯国可以抵挡。

看来,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冒险,因为一旦失手,危及性命事小,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事就大了。

果不其然,正是因为秦武王的突然死亡,仓促间立了还在燕国为人质的赢稷为接班人,造成了秦国持续多年的内忧外患。

如果秦武王不去逞强去举鼎,就不会有生命危险,没有生命危险,之后的所谓内忧外患都不会出现,后面的结果会不会像我说的秦国提前统一六国呢?

我想,也许会吧。那样的话就没有秦始皇什么事了。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秦武王嬴荡为什么在洛阳被鼎砸死了?

中国古代的帝王们,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死法,有吃丹药毒死的,如唐朝的好几位皇帝,有被宫女闷死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有被饿死的梁武帝萧衍,还有因为占有儿媳妇被儿子杀死的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甚至还有自己把自己砸死的,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而秦武王嬴荡,就是那个自己把自己砸死的倒霉鬼。

提起秦武王,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举鼎把自己给砸死的那个家伙,觉得这个武王真是有点不靠谱,没有一点王者风度,怎么和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随便呢?

其实,光凭印象,秦武王还真是有点儿戏,但实际深入了解,你的印象就会发生变化,原来秦武王并不是单纯的一介武夫。

我们还是先看看太史公是如何说秦武王举鼎而亡的吧。

据太史公《史记·秦本纪第五》记载: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啥意思呢?就是说秦武王力大无穷,喜爱比武角力,有几个大力士都在他那里做了大官。有一次秦武王与大力士之一的孟说比赛举鼎,结果失手砸断了膝盖骨,然后就气绝而亡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秦武王嬴荡是在和人比试举鼎的时候失手致死的。

那么,贵为一国之君,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要从当时周王朝与诸侯国的关系,尤其是秦国的争霸野心与秦武王的个人性格上去分析。

秦武王在位时,正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赧王姬延当政期间,此时周王室在战国七雄面前的威信早已经没有了,仅存的一点点优势,便是还没有被诸侯夺去的天下共主地位,但也仅仅是徒有虚名罢了。

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与历代君主的锐意进取,早已经从当初貌不惊人的西垂偏国,成为最有能力问鼎中原的最强大诸侯国之一。

到了嬴荡执政时期,这个酷爱比武,特别迷信拳头的秦武王,更是立下了更大的志向,那就是问鼎中原。

我们看看,大家印象中不靠谱的秦武王是如何说的: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这话,是嬴荡对秦国名将、左丞相甘茂说的。

啥意思呢,秦武王说了,甘茂啊,寡人有个心愿,就是想开条路坐着车,通过三川之地(也就是洛阳地区,黄河、洛河、伊水相交谓之三川),去在洛阳的周王室那里看看,就是死在那里,也不后悔啊。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不幸的是,秦武王自己就是个乌鸦嘴,后来居然一语成谶。

表面上看,秦武王的意思就是去旅游了,就像现在的人们向往大都市一样,但实际上甘茂很明白,秦武王不是为了旅游,而是相中周王室坐的那个天下共主的位置了。可见,此时秦国想统一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不再遮遮掩掩了。

那么,赵国七雄个个实力雄厚,秦武王凭什么觊觎周王室的位置呢?

实际上除了前几代秦国国君的不懈努力外,这个接了秦惠文王班、看似玩世不恭不靠谱的秦武王嬴荡也实实在在地做了不少事情。

诸如连横魏秦、联越制楚等等外交手段,运用的也是炉火纯青。秦武王最值得夸耀的功劳,就是平定了川蜀之地,打义渠、丹犁。平定川蜀以后,秦国开始对这里实施直接管辖,把富庶的蜀地变成了支撑秦国统一六国的后方后勤基地。

在秦武王以前,丞相一职都叫相国,他当政以后驱逐了纵横家张仪,把相国改成了丞相,后来更是设立左右丞相职位,这个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后世王朝沿用很久。秦武王对民生也非常重视,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等等这些事情,一样都没有落下。

可见,不论是在内政外交,还是军事上,秦武王嬴荡都是很有建树的,并不是一个五大三粗类型的一介武夫。

攻打韩国,立息壤之盟,秦武王窥视周王室之路

前面我们说了,秦武王想去洛阳的周王室一窥究竟,但实力强大的韩国横亘在路上,那是绕不过去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拿下它。

当然,毕竟,兵者国之大事,开战前秦武王还是询问了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的意见。

对秦武王的想法,右丞相樗里疾认为不妥,劳师远征不说,万一被人赵、魏两国借机偷袭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而甘茂则是心领神会,攻打韩国势在必行,咱大秦国现在有实力有能力,干就完了!韩赵魏联盟怕什么,破了就完了,说服魏国的事情,就交给俺了。

秦武王一听甘茂的话,自然是大喜过望,于是就让甘茂出使魏国。果然,甘茂没有辜负秦武王的期望,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和魏国结成了暂时的联盟,韩赵魏联盟自然就名存实亡,秦国也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甘茂是个很有预见能力的名将,知道韩国是块硬骨头,并不是那么容易啃的,一旦战事不利,加上朝中反对甘茂的人也多,怕秦武王中途变卦,就和秦武王立了个"息壤之盟",那意思就是说,无论如何,大王你要支持我。秦武王自然是支持的,盟约当然是没问题的。

于是甘茂就领兵攻打韩国去了,宜阳之战十分艰苦,甘茂大军打了五个月也没有拿下。这下子秦国国内可吵大发了,一个个地嚷嚷着要甘茂退兵,这么久都没有打下,实在是劳民伤财啊!

这秦武王本来也是信心满满,但这么久没有打下来,加上群臣在耳边不停地投诉,秦武王耳朵就软了,信心也有点动摇,就想让甘茂撤兵了。

这个时候,甘茂一句话,大王,你还记得咱们的"息壤之盟"吗?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这甘茂果然非常人,有先见之明,早就挖好坑等我呢。

醒悟过来的秦武王不但没有让撤兵,而且还增派了援军助战。得到了秦武王的信任,这个甘茂也不是小气之人,更是把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奖励士兵。

这下子,本来已经有些疲惫的秦军,瞬间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不久就攻下了宜阳,斩首六万韩国士兵。

秦武王顺利进"京",窥九鼎力举而亡

公元前307年,甘茂破了宜阳城之后,武遂也被秦军夺取。大获全胜的秦军大部队渡过黄河后,秦武王率领大部队浩浩荡荡地直奔梦中的三川之地而去。

这次秦武王可是要大摇大摆地一窥对周王室究竟了。他让右丞相樗里疾为先遣队,带着百辆战车轰轰隆隆地开进周天子所在的都城洛邑,这周赧王听说秦军来了,急忙出城迎接,天下共主的地位实在是太不堪了。

这一段历史,《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樗里子就是樗里疾。

九鼎想象图

秦武王干嘛去了呢?他带着那几个和他一样的大力士,也就是任鄙、乌获、孟说等人去看周王室太庙的镇国之宝九鼎去了!

这九鼎是什么呢?就是禹王划分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等九州时所铸的鼎,每一个鼎上都铸有相应一个州的名字,比如秦武王的秦国,就是"雍"字,也称"雍州鼎"和"龙文赤鼎"。

秦武王的目标就是这个代表雍州的龙文赤鼎。

秦武王本身就是个大力士,擅长什么就喜欢什么,就如现在的体育爱好者一样,力大无穷的秦武王自然喜欢举重了。

看到这个雍州鼎后,嬴荡的一股子豪情壮志那是油然而生啊!于是,嬴荡放眼四顾,对着几个大力士说,咱们去举一下比划比划谁的力气大吧?任鄙、乌获这两个人一看这个鼎,重量可不一般,先不说是否能够举起来,就是能够举起来,那也不一定能拿捏得住啊。于是二人就劝秦武王咱们还是别举了,太危险了。

这个时候秦武王就对另一个大力士孟说讲,他们不敢举,那就咱俩比试比试吧。

这个孟说就没有那两个大力士有眼色,二话不说,一把就把雍州鼎给举起来,然后又放了下来,但代价也不低,眼睛都蹦出血了,可见使了多大的劲。

嬴荡一看这小子居然能举起来,俺岂能落后。于是,上前一步,准备举鼎。这个时候任鄙又劝他,大王您可以万乘之躯,不可轻易冒险啊。这个时候的秦武王那里听得进去这话,你举不起来,难道寡人也不举吗?自信心爆棚的秦武王,力贯丹田,大喝一声,一下子就把雍州鼎举了起来,谁知道这个时候悲剧发生了,可能是力竭了也可能是没把握好,雍州鼎居然脱手落了下来,一下子砸在了秦武王的腿上,膝盖骨也被砸碎了。重伤的秦武王嬴荡,不久就死去了。此时的嬴荡才23岁,当国君仅仅4年。

而那个没有眼色和秦武王比试的大力士孟说呢,也没有好下场,被五马分尸加夷族了。

那么,明知道举鼎很危险,那秦武王为什么非要固执己见呢?一方面这和他争强好胜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不排除其向周赧王示威的意思,那就是说,这鼎,早晚是我的,你的天下共主位置也一样!

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或许周王室的气数还没有尽吧,嬴荡的冒险行为有点超前,就把自己玩死了。

当初秦武王自己那句"窥周室,死不恨矣"话,终于应验,嬴荡可以瞑目了。

秦武王嬴荡虽然因为举鼎意外而亡,但并没有阻挡后续秦王继续一统江山的雄心壮志,到了秦王嬴政时期,终于完成了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