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都是儿子,但地位不同。

我们如今都说古代的贵族传承原则是按照“宗法”制来进行的。

但是宗法制,只是大概划分了亲属的范围,然后通过这个范围,来分封利益和领土,它本身不能够具体量化,这也意味着宗法制,也就是一个轮廓。

如果把宗法制看成一辆汽车,那么“嫡长子继承制”,才是燃料。

嫡长子:注定的人生赢家

闽南人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自古以来,闽南人少出皇帝,都是出海奔波为主,根本不知道中原王朝嫡长子们的快乐。

嫡长子们:“什么三分天注定,简直是十分天注定”。

古人喜欢讲轮回,轮回体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投胎,投一个好胎,是技术活,投得准不准,有没有意义,非常关键,就跟现在的篮球比赛一样,你投得准,那就能通往世界大道,你投不准,还老是砸到观众,那就只能回家耕田。

投胎投得准,叫做嫡长子,投胎投不准,就叫小农经济。

嫡长子继承制,耳熟能详,核心就是以嫡妻所生的长子作为一切的继承者,这种继承方式很讲究血缘关系,不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如果说某一个皇帝的嫡长子即便是傻子,不那么聪明,只要皇帝死了,他还没死,那他一样可以继承一切,当皇帝。

刘禅:“谁在艾特我”

在夏以前,中原大部落讲究的是“禅让制”,下一任首领不是由老首领的儿子来当,而是需要“传贤”。

可到了夏朝这里,却演变成了“家天下”,老子是首领,儿子也是,孙子也是,这种就叫做“世袭”。

而夏朝的统治者的继承就是最高等的世袭,最高等的嫡长子就叫做“太子”。

千万记住,人类沧海桑田,历史变化,连皇帝都不敢说自己是人生赢家,但太子,一定是。

嫡长子继承制,可以说是从人的本能出发,而后在社会环境下所派生的规则。

从欲望角度来说也好,从利益角度来说也好,古代的贵族及统治者阶级,配偶不仅是一个,孩子也不会只是一个。

生多一点孩子,本质是对劳动力的提升,这个劳动力,不分贵族,耕田的叫劳动力,回到家里继承亿万家产的也叫劳动力,而放在政治和财富的话语中,多生孩子,就是为了保证遗产的安全性。

但多生了孩子,肯定就会乱,孩子之间会因为生母的地位不同而不同,嫡妻生出来的孩子,肯定要比庶妻的孩子地位高,那么理所应当的,嫡妻的长子就应该是大部分的继承者,其余的庶子再去分小部分,这就构成了秩序。

这个传承过程中,嫡长子不需要什么证明,不需要什么能力,只要他是嫡长子,那这个理由就够了,要比他那些努力的兄弟更充足无数倍,而这套制度逻辑,也是我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内核。

嫡子:比不上亲大哥,看不上同父异母的兄弟

解释了嫡长子,那么嫡子也不难理解了。

关键是这个“嫡”,最早是如何定义的?

首先要说明的是,古今很多帝王,他们所深爱的女人,并不一定是“嫡妻”,甚至大部分都是旁系,所以嫡妻的选择,跟感情无关,跟观念有关。

有人说古代是一夫多妻制度,实际上,这个制度应该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子永远只能有一个,其他的不叫妻,叫做“妾”,也俗称“庶妻”。

古人是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门当户对是婚嫁的最重要的基础,感情不重要。

所以皇帝也好,贵族也好,他们结婚,更多是政治联姻,与联姻的妻子家族实力也是大致对等的。

嫡妻更多的时候要看实力和资格。

有了门当户对的家世,夫妻双方就有门当户对的基因,生出来一个双方家庭公认的优良后代,这就叫做“嫡子”,如果是夫妻双方所生的第一个儿子,那就叫嫡长子,如果是第二、第三,那就是嫡子,非长子。

嫡子们的地位自古以来都是很高的,为什么那么高,根本原因就是嫡子乃是被父母家庭所共同认可的,这个认可本身就值钱,首先是两个实力强大且相当的家庭,然后就是这两个家庭最优秀的男性和女性的基因。

只不过嫡子和嫡长子之间,差距也还是很大的。

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定义限制死了,如果是叫“嫡”子继承制,那也没关系,几个嫡子还能平分,但是叫了嫡长子继承制,注定这几个一奶同胞的兄弟,也只能眼巴巴看着大哥吃香喝辣。

可要说他们不幸运,那也不至于,因为比他们混得更差的兄弟也有,那就是庶子。

庶子,就是庶妻所生,也就是小妾生的。

说到了小妾,那地位就是低了,因为小妾的家庭肯定比不上夫家,这不是什么门当户对的东西,而且还要被“大房”压着,在皇帝的后宫里,就等于是皇后压制住其他的妃子,这种不对等,导致他们生出来的孩子,只能是血缘上关联夫家,在其他方面,就是陪衬的。

自古以来,唯有汉武帝的“推恩令”对这些庶子是有着很大的利益的,除此之外,任何时代庶子都混得不怎么样,即便是皇族,也有混着混着就变成了普通人的,这些变成了普通人的皇族,祖上十有八九就是庶子。

因此嫡子肯定要比庶子好,决定他俩地位差异的,就是母亲家庭的实力和地位。

长子:值不值钱看命运,投胎也要选肚皮

历史里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有人嫡子还没出生,长子却就出生,要注意的是,这种事情可不是矛盾的。

只要是第一个生出来的孩子,肯定就是“长”,儿子就叫“长子”,女儿就叫“长女”。

但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也有可能是庶长子。

汉朝高祖的第一个儿子刘肥就是庶长子,更荒唐的是,刘肥出生的时候,他的嫡妻吕雉还没有进门,这也就等于,刘邦是在单身的状态下,生下了长子。

这种事情,皇族的历史上是常见的,很多皇帝都是这样,因为皇后不能生育,又或者因为自己不喜欢联姻的皇后,更喜欢其他自由恋爱的妃子,所以才提前生下了长子。

庶长子的地位是很高的,虽然比不过嫡长子,但是作为第一个孩子,无论是汉高祖的长子刘肥,还是清朝乾隆的长子永璜都很受到宠爱,而根据历史规律,这种专属于长子的宠爱,随着嫡长子的到来,才逐渐减退。

所以自古以来,庶长子是不喜欢嫡长子的,如果没有嫡子,庶长子本质上就等于嫡长子,继承一切,可一旦有了嫡长子,明明是自己先出生的,宠爱却要被分掉几乎所有,放任谁都不能接受,嫡长子是犯规的,犯的,是人性里的规。

汉武帝最早就是汉景帝的庶子,地位还比不上汉景帝的庶长子,可是后来,汉景帝把汉武帝的母亲王娡立为皇后,汉武帝的身份一下子就飙升了,成为了“嫡长子”,于是身份就超过了所有皇子,名正言顺地坐在了太子的位置上。

因此对于长子而言,投胎投得怎么样,是最核心的技术活,如果投到了庶妻身上,那真的就是险之又险了,因为他未来混得怎么样,是好不说的,自古以来有“长兄为父”的说法,不管怎么样,他都有一个地位在那里,但如果父亲有了嫡长子,他以后就只能帮弟弟看管家产了。

这种事例不是没有的,明清时代很多江南地区的富商之家,都是嫡长子出去求学,然后在京城作诗出名,花天酒地,而大哥则是在家里管理家业,赚到的钱,多是供给嫡长子,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能有那么多风流才子的原因。

混得好不好,几乎不看脑,投胎投得好,才是真的好,古代的嫡庶制度的确是造就了很多不平等的典故,让人对于这个制度和观念的好坏有所微词,讲究人定胜天的中国人,很早就对这个制度不服气了,而那么觉得嫡长子继承制好得很的人,大多数,自己就是嫡长子。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长子就是男主人和小妾生的第一个儿子,也叫庶长子;嫡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嫡长子就是男主人和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举例来说,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嫡子,但他不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太子李建成。所以李世民的继位顺序不如李建成,他要靠政变才能上位。

还比如大明懿文太子朱标,他是嫡长子。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在明朝历史上,朱标的储君地位最稳固。跟朱标一样情况的还有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佑樘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是长子、嫡子、嫡长子,三重身份一肩挑,储君身份稳如泰山。

再比如大清直郡王爱新觉罗胤禔,他是康熙长子(其实也不是长子,只不过前面的四个哥哥都夭折了,他是成年皇子的老大)。废太子胤礽是嫡长子,也是唯一的嫡子,但胤礽不是长子。康熙帝其余的儿子,都不是嫡子。所以当胤礽被废后,储君之争就乱套了。大家都觉得有戏,于是便演变成了清朝著名的“九子夺嫡”。

又比如汉高祖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比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出生的早。尽管刘邦非常喜欢刘肥这个儿子,然而嫡庶有别,刘邦再喜欢他,刘盈不死,刘肥也没有资格继位。

以上举例,基本上就是长子、嫡子、嫡长子的大致情况。那么,长子、嫡子、嫡长子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笼统来说:嫡子都有继承权,不管是不是嫡长子。但是嫡次子以下的嫡子,继承顺位要低于嫡长子。庶出的儿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祀和承袭父祖的地位,也就是没有继承权。但也不绝对。若家族当中没有嫡子,或者嫡子都死了,庶子可以继位。

说到这里,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正妻只有一个。如果正妻去世了,男主人可以再娶正妻,或者把小妾扶正。这情况叫“平妻”。

这种“平妻”所生的儿子,也称为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地位要低于原配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不能与原配所生的嫡长子完全对等。

另外,小妾在被扶正后,享受正妻待遇,生下的儿子也应该被视为嫡子。但是小妾在没有被扶正之前所生的儿子,依然要被视为庶出,不能“子凭母贵”。

比如说建文帝朱允炆,很多人说朱元璋立朱允炆是因为他是嫡长孙。其实并不是,朱允炆并不是朱标的嫡子。因为史料上记载的很清楚: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

其生母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11月被扶正为太子继妃;

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是庶出。即便其生母吕氏后来被扶正,他也一样是庶出。即便他不是庶出,即便他算作是嫡子,他的继承顺位也要低于朱标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这就是礼法。

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与朱允炆是不是嫡长子没关系。朱元璋考虑的更多的,还是外戚的问题。(朱允熥的母族太强大了,他的外公是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总的来说,嫡长子也是嫡子,所有嫡子的地位都高于庶子。嫡子中最长者为嫡长子,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是家族的下一任接班人。嫡长子与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在内)的权力地位有着极大的差别,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具有优先权。

优先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只有嫡长子及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这一系子孙才能叫做家族的正宗,其他的儿子都只能要叫做小宗。包括其他的嫡子。

第二、如果嫡长子不在了,他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的继位顺位也高于其他儿子。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

第三、如果正妻去世或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在继承顺位上要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

第四、如果妾侍生了儿子,然后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子的地位,按照他出生时母亲的身份高低来决定。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礼教等级森严,嫡庶分界明显。

正妻所生的长子与嫡长子是同一人,在此,有书君主要介绍庶出的长子与嫡子及嫡长子之间的区别。

首先,出身不同。

古代社会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虽都为服侍主子的女人,但地位悬殊,尤其是生下来的孩子,更是子凭母贵。

先看妻妾的区别:正妻,即明媒正娶的正牌老婆,通常是门当户对的女子,经三媒六证,用八抬大轿抬进门的。而妾即是有名分的小老婆。

嫡子是指家中的正妻生下来的孩子,如果是第一个孩子则为嫡长子,若不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则为嫡子;

长子,顾名思义就是家里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可能是正妻所生,也可能是妾室所生,在封建社会,注重长幼有序,长子在家也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其次,地位不同。

嫡子是尊贵、正统的象征,自带优越感。

而嫡长子更是嫡系中的战斗机,在家中地位尊贵,电视剧《独孤天下》中,由独孤家三姐们的关系中就可见一斑,独孤般若作为家中的嫡长女,年芳十五岁就掌管家中大小事物。

而作为庶出的独孤曼陀,虽集才貌于一身,却要处处低般若一等,庶出的身份还让她心里很自卑。

最后,享有的继承权不同。

古代社会在继承家业方面,不管是王公爵位还是皇帝即位,都是遵从“立嫡立长”的传统,虽是同父异母的手足。

但在继承家业时,嫡子继承是众望所归,庶出的孩子继承则是人生逆袭,嫡系的孩子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会继承家中的绝大多数财产。

而庶出的孩子,只有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能按长子、次子的顺序进行递补。

在最近热播的《延嬉攻略》中,乾隆皇帝弘历在富察皇后生下第一孩子后,给嫡子取名永琏,并秘密将其立为储君,以弥补自己庶出即位的遗憾。

连皇家都尚且如此,可见嫡子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绝对的继承权。

看完以上介绍,有书君不禁感叹,还是生活在新社会好,高度文明的社会形态,给我们每个人都创造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只要你肯努力,就会拥有想要的人生。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所谓嫡子、庶子,实际上是相对于生母的地位而言的。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正是因为妻妾地位上的不平等,才出现了儿子的嫡庶之别。

所谓嫡子指的是妻生之子,而庶子指的是妾或者外室(即没有正式纳进门、没有名分的妾)所生之子。所谓长子,指的是男性主人的第一个儿子,不论生母的地位。如果长子为妾或者外室所生,则被称为庶长子。而妻生的第一子,无论行几,都被称为嫡长子。换句话说,所谓嫡长子、嫡次子、嫡几子,仅仅是针对妻生之子而言的,是嫡子的排行,不论其在所有儿子中的齿序行几。举个例子,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因为其母曹氏的身份是汉高祖微时“外妇”。因此,虽然年长于汉惠帝刘盈,但他却只是庶长子。而汉惠帝虽然行二,因为是汉高祖原配吕后所生,却是嫡长子。再举个例子,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行九,因为是唐太宗原配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因此又是唐太宗的嫡三子,其宗法地位远在其他诸多庶出的兄长之上。

古代嫡子和庶子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在平常人家而言,老爷子去世之后,只有嫡子才有参与分家的资格,而庶子是没有资格的。庶子充其量只能在老爷子活着时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或者由继承老爷子地位的嫡子给予一定的财产,另立门户。在参与分家的嫡子中,同样是存在一定差别的,以嫡长子最为优先,通常情况下祖宅、祖产是要划归嫡长子名下的。如果是在贵族和帝王之家,还涉及到爵位和皇位的继承问题,在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通常承袭爵位或者继承皇位的,只能是嫡长子,即便是嫡次子也没有资格。当然,诸如清朝之类的朝代,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但是,爵位的承袭和皇位的继承,通常情况下还是嫡子优先的。例如清世宗的铁杆十三弟怡贤亲王胤祥,他的怡亲王爵位承袭者弘晓和宁郡王爵位受封者弘皎,皆为胤祥嫡福晋兆佳氏所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弘晓实际上齿序在弘皎之后,也就是说,怡亲王爵位的承袭并没有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齿序靠后的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爵位。但是,无论怎么说,承袭者都是嫡子,而不是庶子。

除了嫡庶之间的差别,嫡子之间实际上也是存在差别的。这就涉及到嫡妻、继妻和平妻的问题。所谓嫡妻,即通常所说的原配。嫡妻所生之子是最正宗的嫡子,其地位无人能够挑战。因此,中国古代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只要原配皇后有儿子,通常其中最年长者都会被册立为皇太子,特例除外。

所谓继妻,指的是嫡妻去世或者被休(帝王之家即废后)之后,男性主人续娶之妻。其地位同样是妻,待遇也与嫡妻基本相同。当然,如果与原配嫡妻同时出现,继妻仍然要排在原配嫡妻之后,这种情况主要涉及祭祀、丧葬等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继室在原配灵前执妾礼”,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但大致是这么个情况,而继妻所生之子同样是被视为嫡子的。继妻通常是明媒正娶之门当户对之女,而帝王之家则存在不少侧室扶正者。当然,民间也存在这类情况,但相对较少,因为民间很多侧室多为出身低微者、甚至不乏娼妓出身者,而帝王之家则不同,很多侧室同样出身官宦、贵族之家。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侧室未扶正之前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这种情况历朝历代处理不同,商周时期,侧室扶正之前所生之子是被视为庶出的,这就是著名的帝辛(商纣王)之于胞兄微子启、微仲衍的嫡庶之别。后世多数王朝是将继妻扶正之前所生之子认同为嫡子的,但是其宗法地位在原配所生嫡子之下。明太祖朱元璋则采取了最为粗暴的方式,将原配与继妻所生之子一视同仁、只论齿序,而这正是明惠帝朱允炆跨越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嫡妻常氏所生之子朱允熥而继承皇位的法理依据所在。

此外,民间还存在平妻之说。所谓平妻,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头大”。最初的平妻是指商人长期外出经商时所娶的外室。清朝中期之后,逐渐演变为“兼祧”婚制的特殊形势。兄弟中有一房绝嗣,其余一房兄弟之子兼祧两房、甚至多房。这个儿子可以娶平妻,平妻所生之子名义上属于不同的房头之后,而平妻理论上也属于妯娌关系。例如清废帝溥仪,他的身份就是过继给堂大爷清穆宗(同治)为嗣子,兼祧亲大爷(名义上的堂大爷)清德宗(光绪)。如果是在民间,他这种情况是可以娶平妻的,平妻所生之子,一支为清穆宗之后,一支为清德宗之后。但是,溥仪生在帝王之家,皇位正统只有一个,因此不存在这样的可能性。更何况,溥仪根本没有子嗣。这里仅仅是以溥仪作为一个例子而已,切勿深究。

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平妻又演变出了另一种形式。即所纳之妾因为出身或者其他原因,不愿委身为妾,因而作出变通,以平妻之名明媒正娶进门,名义上为妻,实际上还是妾。梅兰芳先生的二房夫人福芝芳女士就是这种地位,因为福女士是旗人出身,女方家长不同意其以妾的身份进门,因此,梅先生最终采取了变通的方式,在争得原配王明华女士同意之后,以平妻的形式将福女士娶进了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件事情,那就是无论纳妾还是娶平妻,理论上都是必须争得原配夫人同意的。当然,这仅仅是理论上。在古代的男权社会里,实际上,即便是原配嫡妻,相对于男性主人,也仅仅是从属地位而已。再说回原话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问题。平妻所生之子的地位理论上也属于嫡子,兼祧婚制分属两房,不存在矛盾。晚清、民国时期变通的平妻所生之子理论上仍属于嫡子,也同样拥有继承权。但是,地位要排在原配所生嫡子之后。当然,最重要还是要看娶平妻的那个男人的态度了。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

在中国古代,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尽管制度般不可逾越,但这也仅仅局限于皇家或王公贵族,而且继承地是王位或爵位,并非是完全的财富。由于民间没有爵位可继承,尽管也言长子优先,实现上父辈的财产是平等继承的。

在古时民间,一般平民财产很少,财产的继承实行公平继承,也就是说每个儿子,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人人有份,平均继承。当然,私生子除外。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在中世纪的西方更为严格。大家都知道“北欧海盗”之说,之所以在八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形成北欧海盗在欧洲的横行,其根源之一就是因为旧时的北欧地区,更为严格地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家族的财富完全由嫡长子继承,没有其他儿子的份,这样就形成其他儿子无财产继承的局面,这不仅仅在王公贵族家,就是普通人家也是这样。大量的男丁无财产可继承,就成众结队地有组织到海外去抢劫,于是就形成灾难性的“北欧海盗”现象。

古代的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由于儒教中的公平公正思想和普世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财产继承问题上,讲的是人人有份,并未如西方中世纪那样,财产只能由嫡长子继承。中国古代的继承方式更有利于社会稳定,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更为漫长的原因之一。世界上的事物,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正因为继承制更为公允些,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社会从封建制进入资本制度之前行的羁绊。

前面说了,中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只局限于皇家及王公贵族,继承地是王位或爵位,并非是完全的财产,而在民间,财产的继承是毎个儿子都有份的。

那么,什么是嫡长子,什么是长子,什么是嫡子,他们是怎样确立的,他们有何区别?其实很简单,古时可以一夫多妻,讲的是一妻多妾,“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就叫“嫡长子”,余下的皆是“嫡子”,而妾生地就是“庶子”,假设“妾”们先生了头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长子”。需要指出地是,“儿子”中早夭地是不能列入儿子辈排列序列地。他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主要指的是皇家及王公贵族家),皇位王位爵位由嫡长子继承,如出了事故,嫡长子不能继续了,由顺序的嫡子继承,以此类推,只有无嫡子的情形下,庶子才有继续权力,而且需将其母扶正。古时皇家更为复杂,这里就不细说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古代的长子、嫡子和嫡长子有什么区别?

“三妻四妾”通常被用来形容古代男子的婚姻状况,即妻妾众多。但这并不是古代所有男子的福利,实际上这只是有权有势男子的特权,但也并非是三妻四妾,而是一夫一妻多妾,而更多的百姓只有一个妻子,即一夫一妻。

所谓一妻就是只有一位妻子是明媒正娶的,是男子的原配正妻,也就是嫡妻,其他的妾并不是明媒正娶,大部分时候就是直接抬进家中,因为本质上来说妾还是奴婢,只不过比正儿八经的奴婢高级一些,不管多么受男主人的宠爱,还是不能改变妾是奴婢的这个事实,只能让她享受到的权力多一点而已。

而正妻是被家族承认了的,是掌管中馈之人,是家中的女主人,对妾室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地位自然是最尊贵的。在讲求孝道和礼仪的古代,宠妾灭妻是非常不可取的,尤其是官宦世家,妻就是妻,妾就是妾,高贵和低贱的区分是相当明显的。而她们生下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都是男主人的孩子,但因为生母的身份不同,因此一出生就是不一样的。

正妻生下的儿子是嫡子,女儿是嫡女;妾室生下的儿子就是庶子,女儿就是庶女。嫡庶之别是很难跨越的一道坎。有了嫡庶,就有了长子、嫡子和嫡长子以及庶子的区分。

简单来说,嫡子就是正妻所生,而庶子是妾室所生,长子就是男主人的第一个儿子,而嫡子就是正妻的第一个儿子。不管正妻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是男主人的第几个儿子,都是嫡长子。嫡长子有家业甚至爵位的继承权,而皇室从西周开始到清朝之前实行的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能够长大并且没有犯错,就会成为太子,进而成为下一任皇帝。不过帝王家争夺皇位的斗争时常发生,嫡长子从太子一路做到皇帝的并不是特别多。

而在皇室,只有皇后生下的儿子才是嫡子,其他的妃嫔,即便是贵妃的儿子也只能是庶子。如果正妻去世,男主人又娶了继室,则继室的儿子也是嫡子。妾室的儿子想从庶子变为嫡子,除非妾室能被扶正。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妃嫔成为皇后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这里举皇室的几个例子来形象的说明长子、嫡子和嫡长子的区别:

隋文帝杨坚只有嫡子,独孤迦罗生下的五个儿子都是嫡子,嫡长子就是杨勇,而杨广只是嫡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杨勇最初就被立为太子,做了二十年的太子,最终还是被杨广夺去了太子之位。与这个情况差不多的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李渊有22个儿子,其中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是嫡子,其余的都是庶子,而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在最初被立为太子,最终被嫡次子李世民抢得了先机,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李世民顺理成章做了太子接着做了皇帝。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长孙皇后生下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是嫡子,其他的十一个都是庶子,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一开始就被立为太子,但后期他和嫡次子李泰争权,最终两败俱伤,之后嫡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治比较仁弱,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有一次提到要立李恪为太子,但也只是略微一提,并没有付诸行动,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是庶子,这个身份已经注定了他无缘于太子之位。

在上面这几个例子中,杨勇、李建成、李承乾三人既是嫡长子又是长子。再来看看唐高宗李治的儿子们,李治有八个儿子,最初的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因此李治的前四个儿子都是庶子,其中李忠是庶长子,也是长子。王皇后被废之后,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就是嫡子,其中李弘作为李治的第五个儿子是嫡长子。

一开始李治因为无嫡子,因此庶长子李忠被立为太子,武则天成为皇后后,原本只是庶子的李弘成为嫡长子,李忠被废,李弘成为新的太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