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杀降是白起的意思还是秦王的意思?当时的历史典故是怎样的?

秦国历代的大将,如果认真翻检《史记》里的记载,简直就是一群屠夫,而白起更是其中的首屠。整个秦昭王时代,《史记》有记载的斩首就不下百万之众。

秦昭王一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这就是有名的伊阙之战。

秦昭王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

秦昭王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这就是有名的华阳之战,负责指挥的是白起和魏冉。

秦昭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於长平,四十馀万尽杀之。

秦昭王五十一年,将军摎攻韩,取阳城、负黍,斩首四万。

《史记》里白起列传里专门有对白起残忍行为的描述: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於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如果你去《史记》里检索“斩首”两个字,绝大多数都跟秦有关,最早出现是在秦献公二十一年,“二十一年,与晋战於石门,斩首六万”,这时候还没有商鞅变法,从秦孝公开始,秦人斩首就开始大批量的出现,这不得不说是商鞅的催动作用,使秦国面对东方六国更加的暴虐。

那么秦国制定了靠斩首升爵位这种制度,延续了上百年,肯定有秦王的鼓动,如果秦王不鼓动,秦国的士兵怎么立功,怎么封爵位升等级。以高爵厚禄引诱秦国士兵去杀人,从而壮大秦国的国力和土地,秦王就是罪魁祸首。

白起临死时,曾有言“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自己承认自己诈坑赵国几十万降卒,但是言不由衷啊。

他杀这些人之前曾有言“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所以白起觉得,是赵国人反复无常,我才骗杀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不杀他们,他们还得作乱。那是为了谁做,当然为了秦国,为了秦国去杀了这几十万人,无论是不是秦王下的令,都是秦王本意。

赵军围困于长平之时,看看秦王做了什么?“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为了打赢这一仗,秦王自己都出马了,为了困死赵国这几十万大军,把国内十五岁以上的人都征集来了。

长平之战以后两年,白起病的不轻,秦王还想着驱使他去攻打赵国邯郸。等养好了病,白起说不好打啊,“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现在去攻打赵国,那些诸侯国联合起来,来个里应外合,秦军必败。秦王不听他的建议,他就装病不起。

另外多少可见此时白起这个大屠夫已经有点厌倦攻伐了。

说到底,还是秦王的驱使,秦国制度的引诱和逼迫。而白起只是那把杀人的刀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