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他的诗作巅峰是不是就是这首?

唐朝代宗的大历年间,某一个夜晚,苏州寒山寺来了一位乘船而至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寒山寺这个地方,颇有由来,光是唐代,就有太宗皇帝李世民、玄宗皇帝李隆基先后来此,算是“圣地”,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寒山寺成为了一块“净土”,虽然天下大乱,但是人人有信仰,不敢妄动。

深夜到访,苏州河上薄雾蒙蒙,张继不觉有些寒冷,掖紧了衣裳,他这些年,一直过得很潦倒,大唐不复盛世的绚烂,看到夜里的寒山,大唐的命运如同白昼黑夜般的转折,从光芒到丝毫无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如是构思着。

天宝十二年,大唐的盛世到了一个极点,李白在人间流连忘返,时不时惊世作品,但李白终究不是科举学子,也不是政治高官,不为高层所追捧,这一年,长安的进士放榜,密密麻麻的榜上有着两个平凡的小字:

张继。

按道理说,一旦成为进士,在大唐都会衣食无忧。

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而考上了进士后,一般都会先放置几年再下放地方做官,可是张继这一批进士运气不好,因为再过三年,正是改变神州大地千年命运的动乱:安史之乱。

所以从张继中进士之后,一直到唐代宗收复两京,张继的记载就几乎没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他在做些什么。

张继有一个好友,名为皇甫冉,历史记载他俩“情逾昆弟”,而张继的好友皇甫冉乃是天宝十五年的状元,张九龄非常器重皇甫冉,从这个关系结构来看,张继所处在的社交层次并不低。

安史之乱发生着,唐玄宗被唐肃宗“强迫”尊为太上皇,以朔方为主西北军开始南下,扫荡安史叛逆,总的来说,实质已经分裂的大唐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肃宗年间,天下秩序基本恢复,代宗宝应元年,两京被收复,政治秩序恢复。

也是两京被收复后,张继再次出现在史书中,这也许是自他中进士之后,第一次“正式上岗”,历史记载为“录用”,张继被安排到“征西府”当员外郎,所谓员外郎,就是“郎中”的副官,张继这算是从进士的身份直接从了“武职”。

不过这个岗位没太久,张继继续转回了文职,进入了“盐政系统”的组织。

在洪州时,张继成为“盐铁”判官,管理这个地方的财税,拿着大部分的经济管理权,这也是张继职业生涯的巅峰了,其实根据张继的人脉和他的才华,在安史之乱后,朝廷急需用人,张继肯定未来前途不限。

可惜,张继在洪州任职一年多后就病逝了。

据当时张继的友人刘长卿、皇甫冉回忆,张继留下来的诗作为他们所知的,整理下来也仅是五十多首而已,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了原版,所以他们留下来的也不多了,张继的《金谷园》、《山家》、《上请词》就是这些仅剩的硕果。

而最著名的,让张继的名声流传千古的,还是送给半夜苏州的《枫桥夜泊》。

张继死后,刘长卿给张继写了《哭张员外继》,其中的开篇就感受到了刘长卿的悲伤: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

据刘长卿的说法,张继的生活其实非常拮据,时值安史之乱后,天下一片紊乱,在安史之乱时,张继是个穷书生,后来再当官,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个性,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他的妻子后来也跟他葬在一处,十分简陋。

写给“寒山寺”的诗,让死后的张继忽然名声大噪了起来。

当时的姑苏寒山寺,乃是一个让人心灵有所寄托的地方,张继本人是否信仰不可知,但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里面透露了一种夜半来客终有落脚处的安稳,寒山寺半夜仍然敲钟,苏州一片祥和。

跟他的好友皇甫冉不同,皇甫冉在安史之乱后,非常喜欢写“现实主义”,跟杜甫的风格是一样的,可当时这样写的人并不少,又是差了一些灵气,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了一种生活的灵气在其中。

不过张继也不是没有遇到“质疑”。

北宋欧阳修后来写文“抨击”张继,说张继写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乃是“强说词”,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半夜三更敲钟的寺,一时之间,被这位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批判的张继陷入了北宋人的“风口浪尖”之中。

而后来有有心人到了苏州寒山寺去考察,发现寒山寺果真是和别的地方不同,喜欢半夜敲钟,再问一下这些地方世代居住的百姓,他们都说这是寒山寺的传统,所以这件事情上,张继并没有为了韵律而瞎编,反而是欧阳修不知明理就随便批判。

张继本人在唐朝,到底算不上是名家,甚至在当时,人们对于《枫桥夜泊》也只是持欣赏的态度,也没有追究说这个作者是谁,当时的诗人,如果想要出名,还是要跟政治地位相符合,否则的话,就要特别才华出众。

张继有才华,但确实是比不上李白、杜甫、王勃之流,但写千古名诗,却未必是需要惊艳千古的笔法,可能就是很平凡的事物,或者是抽象、反差极大的事物。

写了《枫桥夜泊》,如同写了一幅画,宋人们都觉得,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幅画,仿佛在眼前,很真实,触手可得,寒山寺完美至极,夜半敲响了钟声,船客到达了岸上地面,景色一派和谐。

也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跟“张继”就有了冥冥之中的关联,宋代王硅到寒山寺留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正是《枫桥夜泊》,但是这块石碑却在金人南下时,多次遭到破坏,最终“尸骨无存”。

到了明朝,汉人再次纪念起张继,于是重修寒山寺,文征明又给寒山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是“明代版”的《枫桥夜泊》,让张继和寒山寺产生了更深刻的联系。

可寒山寺命运多舛,在唐朝后仿佛更容易受人伤害,寒山寺在多年后发生了一场大火,再次严重受损,就连这块文征明写下的石碑,上面的字都已经没剩下几个了,也有好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时间到了清代,在光绪末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看着自己所管理的苏州寒山寺寸草不生,于是再次重修寒山寺,而后请来了“俞樾”再次写下了《枫桥夜泊》,内容还是千年前的内容,却跟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第三块石碑。

此后,石碑没有再被破坏,到了文艺色彩丰富的民国时期,寒山寺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这个张继,乃是民国的张继,他题下《枫桥夜泊》放在了寒山寺,在当时的人听来,这乃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今之张继写古之张继,二人同名同姓,却在不同的时空在同一个地点“留下”同一个诗篇,十分梦幻。

之所以张继的名气能传千古,还是因为这份不懈的传递,这份传递是需要运气的,“接力”的路上,少了一个人的传递都是完成不了的,也是不完整,这才有了张继在如今如此“华丽”又“忧郁”的诗篇。

只可惜的是,张继自己或许想不到这一幕,他竟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世间,在当时比他更出色的皇甫冉到了宋朝都几乎“无人知晓”了,而他还名气越来越大,这历史的背后,又何曾不是一场说不明白的人间乐趣。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有人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因为没有这首诗,世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号。这话听来虽偏颇,但在看过张继传世的其他40多首诗作之后,不得不感叹:事实的确如此。

张继的一生,虽只短短六十载,但却历经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这沉浮之间,才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国人喜欢这首《枫桥夜泊》,却不知道这首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极大的热捧。

这首诗作,甚至还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正因此,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户晓。因为这首诗作的魔力实在太强,1929年,日本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也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了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旁还立了一座市北,背上刻写着的正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此地,日本人还很有情怀地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说到底,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张继怀着忧愁途径苏州,在异乡,当船停在城外宁静的枫桥时,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后,顿时在被美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羁旅之孤独。

而恰恰在这时,划破静谧秋夜的钟声响起:“咚,咚,咚”,大概钟声是最能唤醒灵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张继竟突然在钟声的敲击下灵感乍现,写下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对比会发现,这首诗作与张继的其他诗作存在明显不同,张继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独这首却浑然天成。不信请看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问法》:

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

相比之下,风格迥异不说,连遣词造句都存在明显差异。

大概,人的灵感和情境是最相关的,离开这种情境后的张继此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如此佳作了。这与他后期的际遇有关。世人只知道张继在写作《枫桥夜泊》时是落第才子形象,却不知,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张继在这一年考上了进士。

考中进士以后的张继,立马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巅峰和同时代的很多才子一样,都是始于高中。高中进士以后,意气风发的张继就慢慢弃笔从官了。说实在的,文章憎命达,命太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很难触动人心了,要不怎么都说:悲剧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张继的人生最巅峰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这年的另一个秋天,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张继就经由“弃笔入仕”以后转为“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张继这个盐判官主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分掌财赋于洪州,用白话文讲就是管财务的。

张继的这个盐判官其实职务并不大,就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办公室主任,但这个职务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此时的张继也可以说得上是春风得意。然而,偏偏在这时候,命运又开始捉你欧诺个起了张继,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后,他病逝于任上了。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张继死后,尤其到了宋朝,他的这首《枫桥夜泊》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佳作。人红是非多,作品红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一度引发了各界的争议。

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提出了异议,他直言不讳地说:这诗有问题,“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显不对啊,哪有人半夜敲钟的?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但苏州当地人立马跳出来反对啦,他们说:寒山寺本来就是半夜敲钟的传统嘛!结果,这寒山寺还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钟。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这寒山寺敲钟每次都得敲108声,8秒一次,最后一次正好是午夜12点。图为寒山寺

除了欧阳修之外,以各种方式质疑这首《枫桥夜泊》的人,还有很多,但不管人们怎样争议,始终也改不了这首诗被经久传诵的事实了。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困顿一生的张继,终于在当了一年多的盐铁判官之后,驾鹤西去。生前的功名利禄,死后的荣辱得失,与他再无任何联系。

不知道他临死之际,是否会想起十年前那一段紧张时刻。

高堂之上,唐明皇危坐龙椅,杨国忠侍立一旁,他的姐姐杨贵妃坐在黄帝的侧身。大殿里,跪着几个等待铨选的进士,张继赫然其中。

几十年来他无数次参加科举考试,又无数次落第。这一次他终于如愿得以考中进士了,他怎么能不紧张?胳肢窝的冷汗顺着肋骨流下,粘在衣服上,湿了一大片。他跪在大堂不敢抬头,浑身哆哆嗦嗦的,甚至听不清皇上在说什么。

啰嗦一大堆之后,皇帝陛下金口一开,一串儿名字脱口而出,张继并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他懵逼了,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落第了,吓得瘫坐在地上,不知所措。

杨国忠使了一个颜色,明堂之外进来几个金甲侍卫,把张继架出宫殿,扔在外面。秋天的风真的和煦啊,太阳照在脸上暖洋洋的。间或还有一丝丝的桂花香飘在鼻子里,这是他家乡的味道,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他没脸回去。

长安居、大不易,他不过是一个落魄文人,又怎能在都城过日子?终究,他还是背着一身行囊,离开了他梦寐以求的朝堂。

南下的路艰辛而漫长,比来时更难走。狼虫虎豹已无所惧,张继甚至祈求路上跳出一个强盗把他杀了,或者草丛里跑出来一只老虎把他吃了。他没有勇气自杀,却一次次躲过了他杀,唉!命运啊,造化弄人。

分岔路口,张继再一次迷茫了,蹲在地上嚎啕大哭。张继本是书香门第,因得罪权贵,家道中落,为了重振张家,张继一心想进入仕途。这次考中进士,可能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机会了,可是他失败了。

无人的旷野,哭声震天。可是老天爷在忙着伺候当朝皇上,皇上在与杨贵妃嬉戏游乐,没有人会关心这么一个失落的文人。

哭是没有用的,泪水流干的张继,拍拍身上的泥土,向东走去。东边这条路通向苏州的,年轻的时候,张继也曾走过这条路。当年何等风光!现如今,穷的连个买路钱都没有了。

行至苏州,已是夜幕。张继窝在河边等渡,可是身上全无一文钱了。船家将舟摆过,看到他是一个落魄文人,顿生怜悯,把他请上船留宿。唉!唉!唉!同情穷人的,在这个世上也许只有穷人了。

月上枝头,张继惆怅的无法入眠,起身站在船头,写下《枫桥夜泊》。

此时的大唐已是千疮百孔,奸臣当道、风起云涌,一场阴谋已经悄然酝酿,只待一个临界点。张继来到苏州时,安禄山纠集史思明,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安史之乱爆发。

自大唐开国以来,百姓安居乐业,从未有兵戎之祸。今日忽闻战乱,张继怎不愕然?失落的张继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他投笔从戎,加入了征讨叛军的队伍。

终于,经过几年的南征北战,大唐的军队收复失地。因战功,张继被提升为盐铁判官,穷了一辈子的他,竟然被人测试人品,让他去管钱!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张继虽然在这判官任上,不贪不枉,两袖清风。

一年之后,张继死在任上。好友刘长卿来祭拜他,看到张继的尸体就摆在庭院当间,家徒四壁,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便纠集几个好友,发起了众筹,要给他买一副棺材。让人意外的是,众筹并不顺利,钱没那么好哄。

张继死的时候,大唐有太多的文人陨落,比如李白、杜甫等等。大家都很穷,到底该接济谁是个大问题!张继无名无姓,看客还不紧着诗仙诗圣的棺材买?

等到开始给张继众筹的时候,他已经凉了好几个月了。据说张继被埋在苏州,又有传说他被埋在襄阳,一千多年过去了,无人祭拜张继。世上关于张继的传说,只剩下那个秋夜,只有那个失落惆怅的落魄文人。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人,唐朝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不甚可考,据各家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及第。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其俊朗之气,为后世稳赞。所作诗篇,大多散佚,流传下来的大概五十来首。

张继赴洪州任途中,经过苏州,感慨自己的身世,在寒山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绝句____《枫桥夜泊》。在洪州任上一年多,张继便病逝了。而这一首≤枫桥夜泊》,便足以让张继名流千古。其中乌啼山,愁眠山,也因张继的诗而传开。有《张祠部诗集》传世。

另录张继一首五律吧。

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唐*张继

寂寂讼庭幽,森森戟户秋。

山光隐危堞,湖色上高楼。

禹穴探书罢,天台作赋游。

云浮将越客,岁晚共淹留。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一首诗歌传千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首《枫桥夜泊》被收录进《唐诗三百首》里,成为了千古绝唱,还成就了如今风景名胜寒山寺的风光。还被后人编成了现代歌曲“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明天的你我,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由此可见,张继的这首诗歌,影响之深远。那么,写这首诗的张继,那时那地那景,他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双璧人空遗恨

天宝十二年,张继中了进士,但是铨选时落第,只能满怀惆怅地回乡,途经寒山寺时,看到月落,听见乌啼,看见到处都结霜,心里的愁闷更加浓郁,便随笔写了《枫桥夜泊》,抒发了自己因落第而产生的烦闷和惆怅。失意之人最容易出精品诗歌,他也不例外。

其实写了这首诗后,张继在宝应元年的时候,也就是时隔9年后,他被朝廷录用,在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使,于是由一位儒雅和诗人,变成了讨论战事、甚至要驰骋沙场的战士。因为才能,一路升官,从检校员外郎到检校郎中,再到洪州,也就是现在江西南昌的盐铁判官。

可惜的是,当判官一年多,就与世长辞,死在了江西南昌,张继的妻子不久后,也随他而去,殁在南昌。

唐代诗人刘长卿听闻好友张继去世,写了一首《哭张员外继》,在这首诗里他注释说,张继和张继夫人都是诗人,都是金辉玉洁之人,为官也是清廉,两袖清风等。

两个都是诗人的一双璧人——张继与其妻,年纪不大就离世,留下作品也不多,只有48首,而收录进《唐诗三百首》的也就《枫桥夜泊》一首而已。但就这一首,足以让后人景仰他的才华。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一枚。编故事写小说,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我的文字,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谢谢。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后来怎么样了呢?

从一部电视剧对张继开始感兴趣

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命运的承诺》,是由傅彪和吴樾主演的(那个时候,吴樾可真漂亮,时间真是把杀猪刀!)。

这部电视剧根据作协副主席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中国高考报告》改写而成,是讲述一所中学内,高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如何面对即将面临的高考,选择自己的命运。

我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最后一集里面,傅彪演的语文老师,在高考前上课的最后一天,为学生们朗诵了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他为了让学生们以轻松的心态面对高考,他告诉学生们,张继这首诗流传千古,但是张继这个人一辈子都郁郁不得志,穷困潦倒。

但是,千年以后,人们早已经忘了当时披红游街的状元是谁,却永远记得这首不朽的名诗。

正是因为这个情结,后来我查看了张继的相关生平。

张继一辈子留下资料非常少,史书都没有他的介绍

老实说,张继这一辈子,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全唐诗》里面就仅仅收录了这一首,甚至连官方史书新旧《唐书》里面都没有他的传,由此可见,在当时,张继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关于张继的生平,主要可以参看钟国本的《唐代诗人张继诗歌初探》和王辉斌的《张继生平订正》的文章。

张继,字懿孙,关于他的出生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湖北襄州人,一种说他是南阳人。

根据《唐诗纪事》的记载,张继曾“登天宝进士第”,查看《唐才子传》的说法,应该是在天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753年。诗人刘长卿曾写有《曾张继司直适越》,诗中称张继为司直。

司直是干什么的呢?它是一个六品官,主要奉旨巡查四方的案件,看看有没有冤案,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巡视组成员。

三年之后,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攻陷。于是,张继开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根据他的诗“浮云将越客,岁晚共淹留”,可以知道,他当时并没有官职。

张继也曾想继续报效国家,但是报国无门。

《枫桥夜泊》应该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张继最后死于洪州

张继内心也越发的愁苦。在他游览吴地的时候,当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内心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情同时涌现,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那么,这首诗究竟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根据考证,应该是在天宝十三年到至德二年(757年)期间所写。因为根据相关诗词的证据,他应该在这个时候游览吴地。

我认为,应该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都有销禁也就是夜晚不许出行的制度,如果不是安史之乱打破了朝廷日常的运转,可能张继也没有办法在晚上还能自由的出行。

后来,根据史料记载,张继还在武昌洪州任过职,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在古代,盐和铁都是国家垄断,负责当地盐铁收购、运输事宜,也并不是很大的官。

张继的生卒年也不详,不过根据刘长卿的《哭张继员外》这首诗的记载,“公及夫人相次没于洪州”,可见,最后张继一家最后死于任上。学者推测,时间应该是在大历末年,也就是779年之前。

我们根据史料所了解的张继资料也就只有这么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