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老子天下第一,孙子盖世无双”

这大概又是个“日常黑”朱元璋系列的野史。

这件事情的说法是这样的:

虽然朱元璋出身贫贱,但他的队伍里有了李善长后,朱元璋开始每天“补习”,偶又有刘伯温在旁边教导、开导,朱元璋进步得很快,闲暇之时,又喜欢“吟诗作对”,这也算得上是励志皇帝的模版了。

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的确喜欢在一些地方留下自己的“墨宝”,又喜欢和刘基等人对诗、对联,所以朱元璋这位皇帝的逆袭程度是从内而外的。

话说有一回,朱元璋在朝堂上跟各位臣子开会,这会开得很和谐,大家好聚好散,就当要散场的时候,朱元璋搞出了一个“会外节目”,那就是对对联。

朝堂上皇帝要大家对对联,那么这里的意思就有很多嘛,一是纯粹为了开心,朱元璋是一个喜欢文学的皇帝,大家都知道,第二一个,就有可能是一种“试探”了,虽然朱元璋喜欢文学,但朱元璋还是一个城府深的人。

那么第三一个,就是看朱元璋所做上联的字义是啥了,如果是具备“政治性”,那么又必须要答,但又不能乱答,得会学会看情况来答,不然的话,这小鞋子就是穿定了。

大家思索间,朱元璋就给出了上联:

“老子天下第一”!

众人一听,纷纷屏息,有聪明的文官反应过来了,不禁深吸一口冷气,这皇帝陛下竟然如此恐怖,给出了一个政治性、文学性、历史性都十分模糊的上联,要怎么解读这个上联,皇帝到底是什么心意,没人能猜到。

那么这个对联好不好对呢?

非常好对,此联的主语是“老子”,下半部分就是个成语,天下第一。不管是哪个部分,都是非常容易对仗的,但容易对就代表好完成了吗?恰恰相反,容易就代表朱元璋这次不是为了比拼文学了,而是有着其他求索。

在大明,做官面对事情,越容易就要越谨慎,况且还是面对着朱元璋,这个从平民一步步爬上来的人物,你说要是皇位上坐的是李煜,那么大家放宽心思来纵情对对,都没有问题,但,这是朱元璋。

大家就沉默了,思来想去,忽然这个时候,有一个“愣头青”就出声作答,皇帝陛下“老子天下第一”是吧,按照能够登上这个殿堂的文学水平和涵养,这个东西可太好对了,随即放声:

“孙子盖世无双”。

这位作答者满脸自信和自豪,虽然官阶不高,但是他的才华和反应快啊,合该他是家国的栋梁,大明的未来。

一番自满之间,群臣仍旧是噤声沉默,而朱元璋,也从笑意满脸忽然转为满脸阴沉,看起来好像是这个回答触犯了他的逆鳞似的。

这过程中,没有太多的言语交锋,朱元璋立马叫来人把这个作答者拉了出去,一句话就要处死他,作答者一脸惶恐,更多的是不知所以,但他的反抗和质疑是徒劳的,无人敢反抗朱元璋,也没有人帮他求情。

就这样,这位作答者官员成为了大明第一个“对对联”被砍头的人。

看起来朱元璋好像很残暴,但事实上,历史正史中根本没有对这件事有记载,这件事情在“野史”中都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清代的民间小说家杜撰出来的故事,文章的内容主旨,乃是对朱元璋一贯的“残暴”描写。

但是经过后人的解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觉得呢,朱元璋所说的“老子天下第一”,其中的“老子”,指的其实是道家的那个“老子”,而不是自称,之所以朱元璋会这样说,是因为道教在明朝地位非常之高,朱元璋说这个话,是在试探在大家心中的道教地位。

而说了这个话后,有人回答“孙子盖世无双”,甭管这个回答者了不了解这个“老子”的真实含义,但就是说出来了,若是站在“老子”的角度来看,“孙子”是谁啊?

孙子就是孙武,在历史上的地位,虽然比不上老子,但在兵法的地位上,却是很高的,朱元璋一听自然是恼火,这聊的是道家,哪来孙子什么事,如果这人是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那也是该杀。

若是知道,而且还这么说,那么这个作答者也真的是混到了头了,既然摆明和朱元璋做对,朱元璋无论如何都是要砍他的头,所以当时看似这么简单的对联,却没有其他官员回复和作答,就是这个原因了。

反正都猜不出朱元璋的真实意图,横竖都是一个死,闭嘴还能安全“隐形”,不至于被发现。

这个说法乃是涉及了“信仰”的,可关于明朝种道教,这其实是在朱棣时期才开始的,达到顶峰也不是朱棣时期,朱元璋时代,根本不可能说拿道教的问题来为难一个人,他若是这样做了,自己都找不到理由站住跟脚。

除了这一个角度以外,还有后人看得更加简单了,他们觉得,朱元璋提出这个问题,不管谁来答,答得多好,那都是要被砍头的,因为这就是朱元璋的“清除”计划,之所以会有后人这样看待,正是反映了朱元璋洪武四大案里的一些“冤案”。

洪武四大案,个个案件看起来都是有理有据,可当牵扯的人太多了,那么很多事情不是说只一纸“证书”就能掩盖过去的,什么事情、都讲究一个逻辑,当一个“贪污”案就要涉及上万人砍头,事实就不再简单了。

而且大明开国的功臣那么多,一些人还获得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最后却还是不能善终,这就不得不让人对朱元璋产生巨大的质疑了。

所以这个“故事”被写出来,就被人认为是朱元璋杀人立威所用,朱元璋说“老子天下第一”,那么大家都只能应承“是”,但光说是,却是不行的,说错了就会得罪皇帝,但说不是,那也是完蛋了,还是那句话,横竖一个死。

此观念表述了一个既定存在的事实,那便是朱元璋无限拔高了“皇权”,在明朝,士大夫的地位降至历史的新低,在宋朝,这种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的,“刑不上大夫”,可在明朝,答一句话就要被砍头,让人讶异不已。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对于“野史”的臆想罢了,朱元璋固然是一个冷酷的皇帝,但要真想无缘无故杀人,而且还是功臣,那估计难度还是很大的,皇帝者,并不真的是靠天命,而是靠“心”,众人的心向着他,他才是皇帝。

因此洪武年间的“血雨腥风”,不能一边倒地质疑朱元璋,朱元璋有矫枉过正的嫌疑,可“矫枉过正”,前提是需要“矫正”了,需要矫正便是意味着有错误了,既然有错误,那么被杀的人就不应该说自己是无辜的。

关于朱元璋“对对联”杀人的故事,最早的出处已经不好寻,清代民间小说业发达,秀才、举人写书的大有人在,他们的笔下,前朝和过去的故事最是诱人,再加上这个“暴君”朱元璋的故事,自然是大受欢迎的。

写着写着,传着传着,这件事情就好像是真的了一样,虽说尊者不可辱,但是时过境迁,很多事情却不是人能够控制的。

终究一切只是“浮光掠影”,朱元璋的一生太神奇了,神奇的人,总是自带“绯闻”,后人如何回忆他,有好有不好,但更多的,肯定是不好。

或许朱元璋从来没有做过这件事,但根据他当皇帝的事迹来看,他真的做了和假的做了,其实没有区别,反正大家都觉得,这个朱元璋,肯定是把这个才子给杀头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朱元璋是一个奇迹,从来没有人像他一样能够从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出来,然后还只用了16年的时间便打趴了同时代的所有人,一手开创了明朝。

他发迹之前几乎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得几个字,可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能力却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是生而知之的,领袖也曾这么评价过朱元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只不过,朱元璋这个人黑料也多,原因或许在于他当时对待文人略有苛刻之处,因为他坐江山之后人手不够,所以不断地招揽人才,可是一部分人自恃有才,又怕朱元璋坐不稳江山,也在于看不起朱元璋的出身,所以也不愿入朝为官,将朱元璋气得不轻,为此还有不少人被砍了头。

这也是朱元璋背负了这么多黑历史的原因之一,毕竟得罪了手握笔杆子的读书人。

话说这一日,朱元璋又在找文官们的茬。

朱元璋虽然发迹之后看了不少书,腹中有了不少知识,可真想找文官们的茬,想为难为难文官们,还真不是一件易事。

想了好半天,他想出了一个对对子的办法。

又想了想,他想出了一个上联,于是开口说道:“咱给你们出个上联,你们给咱对一对,听好了,咱的上联是:老子天下第一!”

文官们一听,顿时愣住了,这什么破上联,还敢不敢在粗俗一点?心中虽然报怨,可嘴上不敢说呀!再仔细一想,朱元璋这个皇帝虽然谈不上什么文采风流,可他这么热爱学习,又学了这么久了,按说出一个好的上联,他还是可以的,难道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老子,说的是朱元璋自己呢?还是说的道家学派的鼻祖李耳?

想到这,文官们心里紧张了起来,恐怕朱元璋还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文字狱,朱元璋可没少弄。

所以,这时候朱元璋突然间玩起了文字游戏,不得不让文官们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一步走来,这才使得文官们一个个沉默了下来。

谁不怕祸从口出?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见没人回答,心里也有点不爽了,板起了脸,可正当他准备训斥他们的时候,却有一个年轻官员站了出来。

只见这人先是向朱元璋拜了一拜,然后气定神闲地说:“皇上,臣已经想出了一个下联,孙子盖世无双!”

这个下联对得好不好呢?算不上多好,毕竟上联已经有了“子”字,下联便不可再有“子”字了,可是因为“老子”二字既可指道家老子,也可指朱元璋自己,所以这个年轻官员才不得不保留这个瑕疵。

因为,孙子既可指兵家鼻祖孙武,也可指朱元璋的孙子,如此便能够完美相对了。

但是,朱元璋一听,脸色瞬间变了。

朱元璋怒喝一声:“来人,给咱廷杖此人!”

听到“廷杖”二字,这年轻官员瞬间吓得脸色苍白,廷杖虽然到了明朝中后期之后被清流视为荣耀,可在太祖时期却会真的要命,明朝开国功臣永嘉侯朱亮祖便因获事而被当廷鞭死,那叫一个惨。

见此情形,在场的所有人暗暗摇了摇头,此人到底还是太年轻了呀,这事若真这么简单,哪还轮得到他出头?

读书人身体本便瘦弱,哪经得起打?所以几下打过去,这个急于出头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抱负便一命呜呼了。

只不过,朱元璋听到这个下联的时候,为何发怒,又为何要砍了这个官员的头呢?

朱元璋的上联是在自夸,当然,他也确实有这个资格自夸,谁让他能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变成一个坐拥江山的皇帝呢?

他虽然曾经投靠过以明教起家的小明王,说白了红巾军本身便带有宗教性质,但他当了皇帝之后,实际上一直在打压宗教,尤其是明教,将明教定为妖教,将明教徒定为妖人,不许人们信明教,更不许明教传教。

因为他自己很清楚信仰所能够带来怎样的力量。

所以,他所说的“老子”不可能是指道家的李耳,只能是指他自己。

可是呢,这个官员没想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以为朱元璋所说的“老子”是两个意思,所以才对出了一个“孙子盖世无双”。

如此一来,朱元璋听着当然不爽了,别说你是夸咱的孙子,咱听着你就是在骂咱是孙子!

于是,这个官员也就因此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十分复杂矛盾的性格。他从底层的穷苦百姓,历经千万磨难,才成就了江山帝业。这样的一个人,他的骨子里必然与以往直接继承地位的君王,有着截然不同的一面。

他不缺乏农民的勤劳朴素,又丝毫不掩盖对富人的仇视和对贪官的恨之入骨。在朱元璋的身上,能够看到自信与自卑的两面性,能够看到薄情寡义与至情至意的共存,就能够看到他宽宏大度的一面,还有心胸狭窄的一面。

老子

然而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大多都体现了他矛盾复杂、心胸狭窄的性格。比如这个“老子天下第一”的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朱元璋的性格特征。

某一日早朝结束以后,大臣所奏之事并不多,闲来无事的情况下,朱元璋想起平日里群臣总觉得他肚中没有墨水,便给当朝文武百官出了一个上联。太监为他呈上了笔墨纸砚,朱元璋沉思一会儿,提笔写下“老子天下第一”的上联,随后便让太监拿着这幅上联面向群臣,看看在场的这些官员有没有人能够对得上。

朱元璋

底下的大臣面面相觑,随后都默不作声,朱元璋看到这幅场景,顿时骄傲感油然而生,随后便大笑着退朝。等到第2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又想起昨天没有对出的下联,便问群臣经过了一夜的思考,是否有人能给出答案?

这是一位大臣站了出来,对出了“孙子盖世无双”的下联。听完这个对联,群臣纷纷表示称赞,这副对联对得极妙,古代的两位圣贤互相呼应,同时又称赞了大明王朝的继位君王是盖世无双之人。

朱元璋

听到如此精彩的下联,朱元璋不仅没有赏赐这位臣子,反而龙颜大怒,直接下令将此人拖出去斩首示众。明明大臣已经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对出了下联,为何又会被斩首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位大臣既没有清楚解读这幅上联的含义,更没有摸透朱元璋的心思。他本想着讨好君王,殊不知这马屁却拍在了马蹄上。朱元璋出此对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展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并不是肚中毫无墨水。如果他能出一个千古奇联,同时又无人能对出下联,这才能彰显他的才华。

朱元璋与大臣

然而这个大臣,仅用了一夜的功夫就思考出了答案,这无疑是给朱元璋脸上抹黑,像他这种脾气暴虐的皇帝,又怎么可能开心?除此之外,因为大臣对于上联所包含的含义理解的并不通透。

“老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古代圣贤老子,其二是象征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老者,说简单一些,其实朱元璋是自己在夸他自己天下第一,夸夸古代圣贤只是一带而过。

被斩首的官员

这位官员所对出的“下联”,如果朱元璋没有过分解读,其实就是在夸赞圣贤“孙子”。然而“孙子”在中国文化中也有两层含义,这第二层含义就是指家族后代,如果按照这层含义来理解,岂不是说朱元璋远不及自己的孙子厉害。或许朱元璋看到了这一层面的含义,同时又被这位官员对出下联顿觉脸上无光,才会突然大怒让这位官员人头落地。

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当年的放牛娃朱元璋当上了大明的皇帝,朱元璋的传奇一生就不在多说,就说当上皇帝的朱元璋由于少年时没有机会读书,后来参加义军虽然也学习过一段时间,但是知识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每当刘伯温等人在他面前拽文时,朱元璋是即羡慕又嫉妒,羡慕的是刘伯温等文人的才学,嫉妒的是自己怎么没有这样的学问啊。其实朱元璋也不止是嫉妒,甚至有点烦感,你们这些人欺负我老朱不认识字,不懂学问是不?所以朱元璋是比较讨厌刘伯温这样的人,要不然也不会只封了刘伯温个伯,依刘伯温的才能和功劳最起码也得是个侯吧。怪就怪刘伯温不会做人了。

正是因为朱元璋学问低,所以他对皇子的教育还是比重视的,平日常常监督皇子们的学习状况。有一次他看见太子正在学习对联,这也激起了他的兴趣,他在仔细研究以后,虽然不能说达到刘伯温的境界,可是也是略知一二了。

于是朱元璋就想对大臣们显露一下,上朝的时候就给大臣们出了几个对子,考考大家,可前面出了都被大家对出来了。老朱有点生气了,必须出一个难的,以显示我老朱的学问。

这时候他想起了太子前段时间读老子的《道德经》来,老子确实比较厉害,在很多朝代都被皇帝加了封号,后来更是被称为“太上老君”。老子西出函谷关,羽化成仙,更是牛气冲天的圣人。所以朱元璋立马想到了一个难对子,于是就脱口而出一句:“老子天下第一”。下面的大臣一听,连声称好,当然要给皇上面子啊,还有人说这是千古绝对,不会有人对出下联。

这个对子确实不错,老子是圣人,确实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因为连孔子都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再一个老朱也暗指自己是天下第一。最后真的没人对出来下联,老朱很高兴的宣布退朝,回家吃饭去了。

第二天,老朱觉得昨天还不过瘾,你们这些大臣不是老是拽文吗?昨天我老朱出的题你们都不会了吧!于是他再次提到了昨天的对子,问有人会不?

这时候一个很有才的官员说:“启禀陛下,臣有一幅下联。”朱元璋听后皱着眉头询问下联是什么,他脱口而出“孙子举世无双。”此言一出,全场大惊失色,这下联表面上是称赞孙武的才学,实际上却是骂当今圣上是孙子,虽然这个官员肯定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朱元璋可不这样想,朱元璋出身卑微,一直就觉得很多官员看不起自己。于是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当场处死这名大臣。

虽然这个故事是杜撰的,目的就是用来黑朱元璋的,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还是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启发一:伴君如伴虎,和皇帝说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时候是很容易祸从口出的。故事中的这个官员就是这样,他以为自己比别人有才,说出了下联,结果惹怒了皇上,这样的官员即使再有才也没用,因为他不懂的为人处世,注定是要出事的。

启发二:故事中的朱元璋很显然就是想显摆一下自己并非大老粗,他也是有学问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能够对出来也不要去出头。而别的大臣,都看出了领导人的意思,只有这个官员看不出来,最后惹得皇帝大怒,丢掉了性命。过分的显露自己的才能,并不能受到领导的重用,你得分场合,在领导要装一把的时候,你却揭了领导的短,还辱骂领导,领导不治你治谁?

各位小伙伴觉得这个官员该不该杀呢?可以从下面留言啊!

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网上关于朱元璋的黑历史,真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不,又出来一个对联的故事,据说这是发生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当时徐达和李文忠第一次北伐,基本肃清中原地区的蒙古残余势力。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非常高兴,于是一时兴起就脱口而出:老子天下第一。

这是朱元璋出的上联,在他看来,这上联简直太完美,既可以表达他当时的心情,又完美的展现出他自身的实力,更关键是,这个老子又可以寓指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这位老子是天下第一并不过分,因为他确实有这个实力,而是朱元璋当时本身也非常推崇道家。

因此,朱元璋对他的上联非常满意,他忍不住在心里叹道:“自己虽然没读过书,却竟然可以想出这么完美的上联,简直不要太能干。”接着,朱元璋又让下面的大臣们出下联,看有没有人能够对得上自己这完美的上联。

对于朱元璋的这个要求,那些官场老油条一时也不知道朱元璋葫芦里到底卖得是什么药,但多年来得官场直觉告诉他们,枪打出头鸟,所以他们就都选择以静制动,假装思索了半天,最后齐声声告诉朱元璋,这个上联太完美,自己才疏学浅,对不上来。

对此,朱元璋更是满意得连连点头。然后,就在朱元璋眉笑颜开之时,有一位年轻的官员突然站出来说出了下联:“孙子举世无双”。

客观来说,这个下联对得很工整,堪称经典,和上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暗指兵家孙武,同时此番北伐的徐达和李文忠,也属于是兵家之人,正好可以表达明军横扫蒙古的威武。

因此,这位年轻的官员那是自鸣得意,内心还在为自己的聪明而沾沾自喜。但是,他却不知道,朱元璋在听完这个对联,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官员是在骂他是孙子,朱元璋觉得这位官员内心里瞧不起他,因此才会这样出言不逊。

本来,朱元璋就对自己的出生非常自卑,平时都不允许别人提他过往的不堪经历,就是生怕别人瞧不起他,觉得他不配当这个皇帝。

现在这个年轻的官员竟然还敢骂他是孙子,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于是,朱元璋直接大骂道:“好一个狂妄之徒!”说吧,他便让士兵将其拖出去处死。

最后,这个故事被传得是有鼻子有眼睛,但其实它并不是出自正史,甚至在野史中都很少有记载。关键是,从逻辑上来说,它也是禁不起推敲的。

因为,历史上的朱元璋,从来就没有因为自己的出生而自卑,他曾很自豪的说过一句名言:“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由此可见朱元璋的底气,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出生而自卑呢?

其次,朱元璋虽然杀过很多大臣,但杀他们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官员们自己贪污腐败或结党营私,他很少会因为这种小事情来杀一个朝廷大臣。要知道,明朝可没有文字狱,朱元璋可不是康熙和乾隆。

最后,这个所谓的“老子天下第一”,实在谈不上什么好的对联,充其量就是个打油诗或口头禅,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在争夺天下的几十年中,汇聚在他身边的人,那都是当世最杰出的人才。

说句不好听的,朱元璋身边,什么样的才子没有,就单说宋濂、刘伯温,那都是明初最杰出的文学家。朱元璋天天和他们呆在一起,经过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他即便再蠢,基本的欣赏水平还是有,决计不会这样傻缺。

况且,朱元璋的文学水平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差,大家可以仔细翻看朱元璋所写得一百多首诗,虽然质量确实不算太高,但基本的文学修养还是具备,而且他的诗词都非常有气势。

从这层意义上说,朱元璋就不可能因为说出一句“老子天下第一”而自鸣得意,更不会因为别人说一句“孙子举世无双”就将其杀掉。这更多应该是后人的杜撰而已,大家权当民间故事来看即可。

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群臣三缄其口,一才子对出下联,为何被杀?

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皇帝等都是话题度非常高的皇帝,而其中的朱元璋和乾隆皇帝身上最是各种野史故事数不胜数,乾隆皇帝故事多多半是因为他的自嗨,而朱元璋的故事多则与他的奋斗史有关系,他从一个乞丐变成明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就是极度励志的故事,后来他称帝后又杀了那么多的官员,更增加了他身上的故事性。

朱元璋自小过着贫穷的生活,曾经有过给地主放牛谋生的经历,也曾当过和尚、要过饭,混迹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成年后参加了一场推翻元朝的起义革命,并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着建功立业,最终在1368年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成为皇帝后的朱元璋努力做一个好皇帝,他做了多项政治改革,不断加强皇权,将权力牢牢握在手中,他惩治贪官污吏,真正想打造一个好的朝廷班子,让大明江山永固,但朱元璋又是非常的狠辣,他杀了太多的官员,很多都是开国功臣,这也是他最为人诟病的地方。

回首相望,过去的岁月犹如闪电一闪而过,朱元璋从最初的放牛郎,摇身一变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从最底层走到了金字塔的最顶端,朱元璋经历了一般人所没有经历的人世沧桑会让世态炎凉,这也导致了他的性格复杂多变,既是自信与自卑的矛盾共同体,也是宽宏大度与心胸狭窄的双重人格的象征。总之他是一个极其别扭又性格有些扭曲的皇帝,这样的一位皇帝注定是很难伺候的。

朱元璋并没有上过学,并不认识几个字,这让他的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要知道过去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才高八斗,智慧超群,朱元璋对于自己的才学浅陋总是耿耿于怀,心中不免认为朝中官员有瞧不起自己的时候。面对自己学问上的缺憾,它想通过孩子们来弥补,所以他很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

有一次他看见皇子们正在学习对联,这也激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仔细揣摩,也算是懂了其中的诀窍。后来在一次朝堂上,当和大臣们谈论如今越来越强大的大明帝国时,大臣们对朱元璋赞不绝口,朱元璋更加飘飘然。一时起兴,便和臣子们对对联,朱元璋沉吟片刻出一联“老子天下第一”,朱元璋对于这个对联很是自信,要知道老子不仅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李耳,也指朱元璋自己这个皇帝,可谓一语双关。

此联一出,大臣们犯了难,开始后悔刚才的阿谀奉承,对于这个对联不知如何是好。这个对联对于朝堂上的恨过官员来说,实际上是小事一桩,因为他们自小享受荣华富贵,接触古今文化,但众人皆知这对联表面指老子德高望重,受世人尊敬,地位很高,实际上则是说皇帝自己的地位至高无上,千古一帝,学问高深。

大家都知道当朝皇帝喜怒无常,一旦不顺心意,杀人不眨眼睛。大臣们三缄其口,纷纷称赞这对联出的极妙,都以才学浅陋来推辞。朱元璋自然很开心,但有一年轻的臣子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便大胆地说出“孙子举世无双”。大臣们都低下头露出了嘲弄的神色,嗤笑这个人不懂得察言观色,涉世太浅。

这个对联对的如何?单纯就对联来说当然是好的,这对联表面是赞赏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兵法才学,实际上又是称赞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优秀。和朱元璋出的上联完美契合,但是朱元璋却生气了,并直接让人把这名官员拖出去斩了。其中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个:

其一,朱元璋出对联本就是向臣子展示自己的才学,臣子们最好都对不上来才显得他才高八斗,而这名臣子偏偏揣摩不到圣意,以为这正是自己升官发财的大好机会,以至于惹恼了朱元璋。

其二,即便对联中的孙子可以远指孙武,近指朱允炆,但是“孙子”这个词有时候又是骂人的意思。比如“谁不去谁是孙子”,所以朱元璋非常生气。

其三,夸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优秀不是不可以,相反,朱元璋自己也很喜欢自己的孙子,但是说朱允炆“举世无双”,那朱元璋呢?他还没死呢,怎么可能忍得下这样的对联?所以这名官员被杀的不冤枉。

当然这只是野史,并不存在于真正的史籍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出现,不过是想说朱元璋是一个残忍好杀的皇帝,诚然他确实杀了很多的官员,也确实性格复杂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朱元璋仍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