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北宋没有“大内侍卫”,只能打的,叫“侍卫亲军”。
其实到了唐代末期和两宋时期,“禁军”这个群体就不再单纯了,以前的禁军就是皇帝身边那一小撮人,武功盖世,个个飞檐走壁,是彼时当世最强的特种部队,但随着唐代后期的“皇权溃散”,禁军扩大,成为了“军队”。
宋朝建立于赵匡胤之手,可北宋的内核,却是后周,而后周,又是五代财产的继承,换而言之,北宋的“禁军高手”,其实都是来自于唐末遗产,这群人能活下来的,那可真的是厉害,年纪大不说,经验还很多。
当然啦,这群人的数量也并不多,主要的,还是夹在“唐”、“五代”之间被培养起来的年轻人,生于后唐,崛起于后汉,正处在人生的能力巅峰,最后在后周被收拢,郭威稳定大局,靠的也是这群人。
宋代禁军体系,其实大唐盛世精华的浓缩,大唐后期,地方节度使割据不断,但不管他们如何叛逆,内部的“团结”却是有保障的,就正是因为“亲卫”制度,和以往浓缩就是精华不同,这个时候的亲卫,人数比得上外驻部队。
所以五代开始,这种“坏习惯”就开始了,禁军人数暴涨,且进行“轮戍制”,也就是经常进行地方考核,把地方优秀的军士调往中央禁军,久而久之,禁军在人数上、质量上远超地方军队,压根就不怕造反。
赵匡胤作为柴荣时期的禁军长官,也是这样崛起的。
当年赵匡胤本人的“武艺”是很高强的,赵匡胤出身于武将世家,父亲和郭威当年有旧,所以赵匡胤一开始的起步很高,不靠着家里,也能跟着有前途之人建功立业。
在郭威去世后,赵匡胤在柴荣的手下表现更好,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舍生忘死,被柴荣看重,因此成为了禁军之中失去人手的“补位”,这个机会,也是赵匡胤日后篡夺后周的机会。
赵匡胤当年在军中推广了一套“长拳”,这个长拳是有着功夫的讲究的,打起来有着强身健体的作用,但更多的时候,拳法也是拿来御敌的,所以的的确确的,在北宋时期,“武功”的风气很重。
五代之人总是喜欢推崇自己的亲军,这些亲军无一不是武功高强之辈,到了北宋,军制再次被修改,禁军分为侍卫亲军和“殿前司”,赵匡胤此前,正是担任着“殿前都点检”的职位,不过殿前司更倾向于“军队”征战,真正的“高手”,还是看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看似管理多样,但在本质上,核心工作还是以保护天子为主,只是北宋早期战争繁多,军队根本不够打,侍卫亲军有时候也要上,才让皇帝的禁军、亲军看起来好似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区别还是很大的。
只可惜的是,在宋太宗北伐幽州一战中,士气失衡,导致耶律休哥大肆屠杀了北宋的禁军,赵匡胤此前保留着后周禁军力量所留下的班底,皆是在这一战中憋屈被杀,本来本事不止于此,但发挥不出来,也没有任何办法。
禁军大损,宋太宗只身逃亡,就连“亲军侍卫”都几乎全部折损,那么接下来就要“召兵”,北宋太宗时期,召兵数量是很大的,因为这是北宋中前期战争最为频繁的一个时代。
这个召兵的标准,也是沿用五代的标准,再经过宋太祖的修改,其实比之当时的大敌契丹都是有过之无不及的,因为北宋早期对“禁军”选拔,有着身高和力气的“要求”在其中,身高是为了分隔出士兵的档次,而力气,则是潜力。
当时选兵的“核定”在于俸禄,不是说劳苦功高,在一开始,不同身高的士兵加入其中,获得的“俸禄”都是不同的,其中“一米八”身高的是第一档,其次才到“一米七”的身高,这也是在身高的标准上,就选出了适合当禁卫军的人才。
但不管怎么说,身高都只是表象的东西,真要说高低厉害,还是要看实战,不过北宋少马,所以除了“易州”等地区会配备阻击大辽的战马外,就连皇宫里,马匹都是稀少的,因此以往选拔士兵的“骑射”,则被减去了“骑”,只剩下射箭了。
对的,说到这里,有心人倒是能看出来,大宋的“高手”,其实更多的不是李继隆、杨无敌这样的冲锋高手,反而是拿着远程武器的“弓手”、“弩手”。
后来的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对兵制进行了综合,从太祖以后,神宗以前,北宋的“兵王”的标准都是“九斗弓、三石力”。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
九斗弓,便是指弓本身的重量达到九斗,宋代的一斗大致为如今的“二十斤”,也就是说,当时的高手,拿到的弓都是在一百多斤以上的,这个重量,就不是一般人能拿得起的,不过九斗弓的人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斗弓”。
而三石力,则是指“拉开”弓弦时的劲力,宋时的一石,和如今的“一百斤”是有些接近的,三石就意味着拉弓开力就在“三百斤”左右,这个标准拉出来的伤害,骇人至极,当年岳飞的军中就有这样的人物,一箭就能把金朝最强大的单兵“铁浮屠”钉死。
在北宋,最优秀的士兵都在禁军之中,早期的西北军并不厉害,禁军因为皇帝的勤政,轮戍得很频繁,所以战斗力一直保持在一个巅峰,那个时候不讲究什么飞檐走壁,毕竟也没有,可这些“高手”们,的确都是远超常人。
而大宋禁军的没落,其实是在宋朝中后期的战争重心的转移,宋代禁军,是因为大辽给予的高压才保持着强盛的姿态,因此宋辽局势的颓废,并没有让大宋崩溃,可后来的和盟,却是让禁军宛如唐代的神策军,越来越颓唐。
到了北宋后期,禁军就真的没有什么能打的人物了,皇帝很少出宫,因为明面上的敌人只有西夏,所以保持巅峰的,反而是西北军,但西北军没有获得如同禁军的培养,终究比不过北宋的巅峰。
以至于“靖康之难”的时候,北宋禁军几近于无动于衷,比起武力衰弱更可怕的,乃是“斗志”的丧失。
虽然在北宋仁宗之后,大宋算得上是歌舞升平,可惜这里面代价是血性的衰弱,最终让禁军成为了“吉祥物”,以至于开封保卫战中,“六甲神兵”这样的荒唐事情都发生了。
到了南宋,“大内侍卫”却已经不是最厉害的了。
真正厉害的,反而是一系列地方军,而历史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武林高手的传说已经过去了,后世《水浒传》里面虚构到的武林高手,其实很多都是以大宋的“大内侍卫”为原型的。
而“大内侍卫”这个说法,正式出现是“清朝”,时人将皇帝的贴身侍卫称之为“大内高手”,他们往往武功高强,人数上少而精,走的是和宋朝有些不同的路线,但不变的是,武力值的筛选,这是最核心的原则。
总而言之,曾经兇勇的大宋禁军,是逐渐跌出了历史的神坛,那些曾经让人瞠目结舌的“名声”,最后竟是连亡国之君都救不了,所以比起禁军堕落更可怕的是,一个让人无法自拔的温柔乡。
埋葬北宋和北宋禁军的,正是那些让人沉醉不可自拔的盛世篇章。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大内侍卫的武功到底有多高?是飞檐走壁以一敌百,还是混吃等死专打酱油?”这个问题困扰了所有从小看武侠剧长大的同志们。笔者小时候和小伙伴看《天龙八部》,剧中西夏一品堂的高手可谓是存在感十足,相比之下北宋的大内高手貌似都没有出场机会……因此,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北宋的大内侍卫都在领盒饭”的种子,整整影响了笔者整个青少年时期。长大后才知道,有些年幼的种子是发不了芽的。北宋的大内侍卫,是一群可能不会套马,但绝对威武雄壮的汉子。
据宋杨亿所著《杨文公谈苑》中说,宋太祖身边的侍卫都是自己亲自培养的(赵匡胤自己的武力值就奇高),个个都是以一敌数人的武林高手。曾经有人献上猛虎,太祖挺高兴,“令以全羊臂与之”。老虎不知道受了什么虐待,饿得狠了,吃的太凶残,让骨头给卡住了。刚得的宠物被骨头卡死了,太祖丢不起这个人。在这个尴尬的时刻,侍卫李承训(不要和李建成的儿子搞混)挺身而出,为太祖分忧,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伸老虎嘴里把骨头取出来了,毫发无损。这胆识,这手速,分分钟把武松秒成渣。
不仅胆识过人,大内侍卫们的轻功也是一等一的棒。一次,太祖去五凤楼散心看风景,看见有鸟雀飞到了东南角楼的鸦尾上。这位太祖皇帝顿时灵光一闪,问左右随侍的侍卫:“有能取之否?”侍卫们估计在想:飞檐走壁小意思,必须给您长长脸。就有一不知道姓名的侍卫出来了,“摄衣攀屋桷以登缘,历危险,取之以献,观者胆落,盖试其趫捷也”片瓦不落就把鸟给捉住了,倒把围观群众吓了个够呛。大概古墓派的天罗地网功就是从这学的。如果到现在,还有人受到《天龙八部》的影响觉得西夏的一品堂的高手更厉害的话,笔者必须拿出这个事实来为宋宫的大内高手正名了。至道初年,西北党项首领李继迁派遣他的大校张浦来宋进贡。宋太宗赐给李继迁一张一石六的弓。党项人不干了,觉得这是宋廷有意示威。很明显,这弓没人拉得开啊!太宗觉得这个锅他不能背,就很诚恳的说,我的禁卫都能拉开的(所以我以为你们应该也能)。并且现场召集数百侍卫演示一下。“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侍卫们轻松引满弓,还有余力。这就很尴尬了……
北宋皇宫宿卫禁军,直接关乎皇帝及其家属的人身安全,也体现着天子的崇高地位与皇家的神圣威严,因此都是从军队几十万人中精挑细选出的佼佼者。再加上北宋一朝的帝王对于皇宫宿卫都非常重视,对于皇宫宿卫禁军的素质状况更非常关注。我们都知道,让皇帝重点关注的事情,弄不好都有点难。因此,北宋大内侍卫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参考文献
《北宋弓箭手若干问题讨论》《北宋皇宫宿卫禁军诸问题研究》《北宋东京治安研究》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一个番邦国家向大宋进贡了一只猛兽——大老虎!
这可能和赵匡胤本人喜欢猛兽有关,据说他当年打天下时曾遇到过一只受伤的拦路虎,不过宋太祖那时候以为猛虎要攻击他,所以一棍子把老虎给打死了。打死老虎过后才知道这只虎是腿部受了伤,趴在地上不能走,而并不是故意要拦住赵匡胤的去路,所以赵匡胤心里还是有点愧疚的。
这次赵匡胤看到这只进贡的猛虎,太祖龙颜大悦,很是欢喜!当即令人取了一只绵羊赏予大老虎吃,老虎一路奔波也确实饿了,一时间就狼吞虎咽了起来,哪知道吃的太快,羊骨头卡住老虎脖子了,正在那里“嗷嗷”的张开嘴巴大叫。
赵匡胤就看看身边的侍卫,就一个眼神,他身边的侍卫就跳到猛虎跟前,以一招“猴子摘桃”就把骨头给取了出来,自己毫发无损!这名侍卫的身法、动作、招数之快,令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而这名太祖身边的侍卫,就是本文的主角——“大内侍卫”,北宋时不叫大内侍卫,叫“御带”,也叫“带御器械”,他们是真正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功夫高手,专门保护北宋皇帝安全,可以佩剑,为武臣荣衔。
上面这个侍卫取猛虎喉咙中的羊骨头事件参考自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书上有写“令以全羊臂与之”,这名侍卫书中交代叫:李承训!
北宋“大内侍卫”武功有多强?先看看其严格的挑选机制!上面说过北宋初期皇帝身边的侍卫叫“御带”,是皇帝亲选的三班使臣以上的五官亲信或者内侍武王亲信者为自己的卫士,保护皇帝的安全,皇帝御赐櫜鞬(gāo jiān;弓箭的意思)与宝剑给他们配带,所以叫“御带”。
到了咸平元年(即公元998年)又改成叫“带御器械”,这个“带御器械”的标准比以前更高了,因为规定只要6个人,而且必须是人高马大、虎背熊腰、武功高强的武官才行。
北宋真宗年间有大约40万的禁军,皇宫有近3000侍卫,但是只有6名“带御器械”,要从40万禁军里面挑一些武将出来,以皇亲国戚有关的或者是名门之后的武将优先,其规格之高、挑选之严格,堪比皇帝选妃,可以说比选武状元还难。
这还不算,由于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所以身高形象也有要求,毕竟北宋皇帝也要顾及大国的面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又高又帅还要有本事,不得不说这是真正的精挑细选,万里挑一。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就说过:“枢密院有数十万的精兵,朕大内亦有数万兵马!”其实侍卫就几千人,他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这些人都有“以一敌十、以一敌百”的能力。
当然,“带御器械”最主要的还是看武功,那么他们的武功到底有多高?
一、能开300斤的弓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西夏党项首领李继迁等人都受到了宋太宗的恩惠,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就派了使臣带着贡品向宋太宗进贡,宋太宗收到礼物后很高兴,收礼也要回礼,宋太宗赵光义就很聪明的送了来使一张大弓,这张弓拉力达到一石六斗(宋代一石约97~98公斤,十斗为一石),按照现在的算法,这张弓的拉力达到了300斤出头,这位西夏来使看到这张大弓之后很疑惑,便问宋太宗:“这张弓有人能拉的开吗?”
宋太祖微微一笑,对着身边的侍卫们点了点头,此时身后的六名侍卫逐一拉开了这300斤拉力的大弓,而且拉完没有手抖、没有脸红脖子粗,一切仿佛都是那么的自然,感觉没到上限,还有余力。
很显然这些“御带”们都是天生“神力”之人,平时也没少训练,这下可把西夏使者给吓到了,心想这大宋朝果然是卧虎藏龙,能人辈出。其实他哪里知道,宋太宗送这个礼物就是故意要在来使面前露一手,彰显大宋朝的国威!也好让他回去告诉李继迁,别和大宋为敌!西夏来使也不知道宋太宗身后的这几名侍卫,那是大宋朝武功最厉害的人。
不过有一说一,这几个“御带”的功夫确实是整个北宋加南宋时期的顶尖了,据《宋史》记载,抗金名将岳飞用的弓拉力就是300斤,说明这几名侍卫的拉弓能力持平了名将岳飞,真的很强。
二、轻功了得还是宋太宗年间的事情,这天宋太宗赵光义正在书房和丞相吕端讨论国家大事,忽然发现屋顶有一只小鸟在那里“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这只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太宗此时有点浮躁了,因为鸟儿太吵了。
于是,他就叫身边的侍卫把小鸟给抓走,但不要伤害到鸟儿,一名侍卫拱手说了声“是!”然后纵身一跃几丈高,那只鸟儿受惊想逃跑,侍卫在手搭到房梁后,一个急转身就朝着鸟儿逃跑的方向抓去,一下就把小鸟二逮住,然后开门给放了,这前后不过十秒钟的时间。这种轻功已经是飞檐走壁的境界了,可比现在的跑酷厉害多了。
三、宋朝“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从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也可以看出来。金庸武侠小说很多人物都是参考了正史的,否则不会那么有代入感、那么好看!在《射雕英雄传》当中,金庸先生就曾提到过北宋的“大内高手”,也就是本文前面说的“带御器械”。
《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大闹禁宫”——郭靖、黄蓉、周伯通、洪七公等人来到了郭靖的老家临安牛家村,在村中一个破败废弃的酒店里发现了一个密室,密室里发现了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场面:
地上整整齐齐的摆着一副死人骸骨,仰天躺着,衣裤都已腐朽。东边室角里又有一副骸骨,却是伏在一只大铁箱上,一柄长长的尖刀穿过骸骨的肋骨之间,插在铁箱盖上。根据郭靖观察,这两人衣服肌肉烂的干干净净,少说也有十年了。
后来这一行人发现了死者旁边的一块金牌,金牌上写着:钦赐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带御器械石彦明。
而另外一具骸骨的身份也被郭靖等人确认,正是东邪黄药师的大弟子曲灵风。
原来是曲灵风犯错了当年被黄药师打断双腿后,他化名在临安牛家村开了个小店做生意,然后经常偷偷跑到皇宫去盗宝,主要就是想把皇宫宝贝盗走献给恩师黄药师,以获得黄药师的原谅,哪知道这次被“带御器械”石彦明发现了,然后双双死于非命。
这里必须要交代,“带御器械”石彦明的武功要高于曲灵风的,因为黄蓉和洪七公做出了结论——
黄蓉问郭靖:“你瞧瞧这两人是怎么死的?”
郭靖仔细看了看,回答:“这人(石彦明)好像是要去开铁箱,却被人从背后偷袭,一刀刺死。地下这人(曲灵风)胸口两排肋骨齐齐折断,看来是被人用掌力振死的。”
黄蓉:“我也这么想的。”
洪七公:“看来那姓石的大官打死了你曲师哥,岂知你曲师哥尚未气绝,扔刀子戳死了他。”
这就很明显了,皇宫“带御器械”石彦明先用掌毙了曲灵风,以为他死了,哪知道曲灵风还有一口气,扔了刀暗杀了石彦明。
考虑到曲灵风双腿残疾,武功肯定没有之前健康时强,但是他也是黄药师门下武功最高的弟子,就算他身体健全,估计也不能和“带御器械”石彦明打成平手,要知道石彦明可是用掌力就把曲灵风打得只剩一口气了,并没有用兵器或者其他方面去伤他,这种功夫在整个《射雕英雄传》里除了“五绝”和裘千仞、周伯通等人,恐怕其他人都很难做到,换句话说,宋朝皇宫“带御器械”的武功极有可能和《射雕英雄传》里顶尖高手差不多。毕竟他们也是军队里“万里挑一”的高手,一共就6人,而“五绝”等人则是江湖顶尖高手。
(你怎么看?)
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虽说在各类武侠小说影视剧里,北宋的“大内侍卫”,经常是弱鸡般的存在。动辄就被“法王”“大侠”们一掌拍翻一大片。但放在两千年中国封建历史上,野史里弱爆的“北宋大内侍卫”,却堪称实战能力无比强大的“战斗天团”。
其实,北宋“大内侍卫”的正确叫法,应当是“宿卫禁军”,即保卫皇宫和皇家安全的精锐禁军部队。以北宋王朝“强干弱枝”的风格,大宋禁军本就是从全国军队里优中选优,“宿卫禁军”更是“禁军”里的精华,套宋太祖赵匡胤的自夸说,那真是“去其冗弱,又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锐。”个顶个都是摸爬滚打出来的强兵。
这严格选拔训练的理念,也贯彻到了北宋一百多年历史里。哪怕文恬武嬉的中后期,选拔“大内侍卫”的事儿,也是哪个皇帝也不敢含糊,每次选拔都是皇帝亲自把关,“非材勇绝伦不以应募”。其中既有“旌边有劳”的战斗英雄,也有“并马射弓一石力”的武力强人。没有真功夫夫?真不好意思往里面凑。
拥有如此“强人天团”,北宋的皇帝们自然也腰杆硬,碰上重大典礼,就常把“大内侍卫”拉出来秀肌肉。宋太宗年间党项遣使入贡,宋太宗故意赐给党项一石六硬弓,气的党项使者连呼拉不动。却见宋太宗微微一笑,接着一群大内侍卫上前,人手一张一石六硬弓,分分钟就轻松拉满。吓得党项使者当场腿就软了:固已逃遁,岂敢拒敌?——见了您这么强的“大内侍卫”,俺们不得赶快逃命?
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北宋“大内侍卫”的“肌肉”,也是照秀不误。北宋猛攻幽州的血战上,宋太宗特意叫自己的“大内侍卫”们,各个光膀子扛重剑出场,大咧咧在幽州城下表演剑舞,把城头上的辽国兵将都看呆,差点连仗都忘了打。接下来宋太宗瞎指挥惹祸,酿出高粱河大败后,也幸亏刚“秀完肌肉”的“大内侍卫”们浴血苦战,护送着身受重伤的宋太宗乘驴车突围。这硬功夫,绝非花架子!
可是,北宋中后期后,文恬武嬉的大宋国防,早已是烂兵弱兵成堆,所谓优中选优的禁军,也常见跑几步路就气喘。北宋中期的枢密使田况更吐槽说:保卫边疆的北宋骑兵,能把箭射出去就算好兵,骑马不摔下来就是走运。如此纸糊国防,纵是“大内侍卫”强大依旧,也不过是一块遮羞布。
甚至,就是在北宋王朝经过连番自作死,终于要迎来“靖康之耻”的前夜,北宋的“大内侍卫”们,依然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抉择:金军猛攻汴京时,诸多“宿卫禁军”将士们慨然登城作战,多次把凶悍金兵杀得抱头鼠窜。好些“宿卫禁军”还发起小分队奇袭,一度把金军摆在城外的攻城器械都烧毁。可是,当将士们正在浴血苦战时,昏聩的北宋宰相何栗,却轻信骗子郭京的瞎忽悠,派出郭京拼凑的“神兵”出战,结果一触即溃,铁壁坚城的汴京瞬间沦陷,浴血多日的“宿卫禁军”,这些闻名天下的“大内侍卫”,就此伤亡殆尽。
多少忠勇将士的强大本领,浴血护国的壮烈一幕,却终抵不住,北宋王朝最后的昏聩无脑!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公元979年,有“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驾着一辆驴车,两天时间跑了几百里,缓过气来一看,身边妃子侍女侍卫踪影全无,孤家寡人的他不禁仰天长叹,但还没感叹完,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并且传来声音说:就在前面,快追上!这可把累得够呛的赵光义吓得魂不附体,哆哆嗦嗦地爬上驴车,车还没动就被追上了。
赵光义只好躲进了驴车箱内,没想到一杆长戟挑开了门帘,赵光义和来人同时惊呼起来,缓过神来的赵光义,发现来人虽然灰头土脸的,看不清真面目,却穿着宋军的战甲,这才定下神来,随着对方忽然跪下高声说:官家,可找到你了!
赵光义才认清来人竟是侍卫高琼,激动的赵光义当即扶起高琼,说了一句有你在身边,我啥也不怕了!高琼啥也没说,驾着驴车护送赵光义找个地方养伤,两人才聊起这几天发生的事。
原来两天前,本来势如破竹的宋军,却因为长期围困幽州不成,反而被辽国三路夹击打的大败,看着溃不成军的宋兵,宋太宗眼见情况不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驾着一台驴车逃之夭夭。
此时随身侍卫还有几人,本来宋太宗是被他们护送,可宋太宗在奔逃到涿州半路上,差点被辽国的追兵追上,大腿和PP还中了箭,他想再这么下去,肯定给辽兵追上,便让侍卫高琼留下,让他领着大内高手组织阻击,用意则是吸引辽军的主力,拖延辽军给宋太宗逃走争取时间,
宋太宗一路奔袭,跑到了涿州城,见城内守备空虚,想都没想,就绕过了涿州城,向这金台屯奔去,可他没想到的是,后来汇聚了残兵败将的涿州城,竟然在宋军的团结一致拼命抵抗下,竟然让阻挡住了士气正锐的辽国铁骑,自此宋辽之间“高梁河之役”由此宣告结束,
高琼受命拖延辽军,但是却被辽国铁骑重重包围,不过幸好作为宋军中精锐中的精锐,高手中的高手,他一个打十个,竟然杀出了辽国铁骑的重围,率领剩下不多的侍卫吗,安全突围到了涿州,可是一打听,宋太宗压根没来过涿州,当时谁也不知道宋太宗在哪里
而在涿州城城内,还流传着各种的传言,说宋太宗在幽州已经阵亡了,当时谁也不知道消息的真假,因此打算另立武功郡王赵德昭(赵匡胤长子)为帝,高琼当时想着是宋太宗的安危,没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他自觉宋太宗应该是往大后方跑了,就沿着大路一路地追,最终追上了宋太宗,但是身边的卫士大部分已经逃得没影了,
宋太宗勃然大怒,嚷嚷着要处罚这些侍卫,这时高琼却站出来劝宋太宗说:陛下,你就消消气,这些人哪个不是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当初他们打下太原,可都是战功赫赫,但却还没拿到赏赐,就跟着你长途奔袭的打幽州,
而在幽州城下战败,跟他们也没啥太大关系,你这样处置他们是没有道理。宋太宗一听,估计这才消气,此时高琼发现宋太宗大腿上中的两箭,虽然对无生命之忧,但战场上的传言,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对于这段历史,在《默记》就记载了高梁河战役后,宋太宗的狼狈: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由此可见当时的确不是很多人知道,宋太宗跑到了哪里,更没人知道他是生是死。
虽然辽军在涿州不再寸进,但宋太宗综合考虑了许多因素,最重要的还是怕手下真的认为他挂了,另外以拥立一个新帝,因此他急着叫崔翰带着自己的圣旨,让镇守涿州宋军的禁军精锐都班师回朝。
这样的做法,引起了一个连锁反应,为宋军在其他战线的溃败埋下了伏笔,特别是导致一代猛将杨业中了埋伏,为国捐躯在李陵碑前。
但是赵光义可没管那么多,回到了开封府后,立刻追究伐辽失败诸将的责任,由于这样的做法引起了满朝文武的不忿,武功郡王赵德昭就劝道:“当先行太原之赏,再行幽州失律之罚。”
可赵光义一听,就来气了,想到在金屯台,自己差点没了这个帝位,便指着八贤王赵德昭:“待汝自为天子,赏未晚也!”赵德昭一听,二叔这不是话里有话吗?可这恰好又曾经是事实,他无法说得明白,退回府中左思右想,觉得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证明自己,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便拔剑自刎了。
和其他人不同,许多人都被宋太宗追究了责任,但唯独高琼却是得到了升迁,而高琼也是宋朝历史上,不多的一位在历经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从一个平凡的侍卫升到了禁军统领的名将。
这在崇文抑武的宋朝是非常难得的,“高梁河之役”后,高琼被宋太宗任命为天武军都指挥使,领西州刺史,不过一年的时间,他又被宋太宗升迁为神卫左廂都指挥使,领西州团练使。
宋朝的天武军那可是厉害了,是禁军步兵的主力。分为两部分,主要的工作就是保卫京城安全,不但是皇帝仪仗队,还是宋朝保龙一族。
天武军分为左右厢,管辖人数为2000人,这些人个个都是宋军层层挑选中的精锐,天武军都指挥使就是他们老大。
神卫左廂都指挥使更厉害了,这是宋朝禁军步兵的精华。同样分为左右厢,每厢其下管辖四军,每军约有二千多人,高琼管辖的合计有过万的宋朝高手,而这些都是因为高琼护驾有功,宋太宗在战场中,看到了高琼对宋朝和自己的忠心,才让他做禁军统领,其下掌握了一万多士兵。堪称可以一挡百,这一万人结合起来的威力有多大,只有高琼才清楚。
可能有人听到天武军都指挥,神卫左廂都指挥使有点头晕,所以做一个和现代的对比,高琼从一个大内侍卫,一下子就跃升为天武军都指挥使(等于是现在的团长),而不到一年时间,升迁的神卫左廂都指挥使(就类似于现在的师长)。
在武侠小说中,北宋的禁军侍卫给我们的印象都很LOW,比不上西夏党项的一品堂,辽国的黄龙府,相比明朝的锦衣卫差距更大,宋朝的禁军侍卫给人的感觉很弱。
但真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宋朝的禁军侍卫比起历朝历代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宋朝禁军侍卫的挑选,就是历朝历代最严格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不同,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还是一等一的高手,
身手不凡的赵匡胤当年也做过禁军侍卫,是柴荣的铁杆侍卫,在后世的点评中,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武功最高的就是赵匡胤,而赵匡胤有鉴于五代十国不断的更迭,吸取了唐朝藩镇强大的教训,采取了强杆弱枝的模式,
因此建立的皇家直接管辖的军队,都是全国范围内挑选的精英组成,而这里面禁军更是精英的精锐,但是禁军之上还有的就是皇城司,这是宋朝最强的勇士,可以说凌驾于禁军之上,他们是宋朝皇帝掌握在手中的一张皇牌。
宋朝皇帝给皇城司很高的权限,皇城司直接听命于皇帝,日常主要给皇帝干三样事,第一负责宫禁宿卫,第二:刺探监察,第三:负责处理各种宫廷琐事。
赵匡胤为了避免滥竽充数,因此制定了非常严格的选拔方式,首先对禁卫军规定只有两种,一,就是在厢军抽出勇悍者,另外一种,则是寻找民间出名的高手。由于禁军待遇相对比较高,所以对于禁军的武功也有很高的要求。
身高必须在五尺五寸以上。而且不同的身高,也决定是否能享更高等级的待遇。但是由于初期·人员还是参差不齐,因此还规定,按照每个人的臂力和能拉多少石的弓,还有弓马的纯熟度,箭术的高低进行衡量。还将禁军和侍卫细分为若干个不同等级,不同等级待遇差异很大。而即便是有幸脱颖而出,成为了禁军中皇城司的一员,却不能因此放弃努力。
因为宋朝皇帝,害怕这些人拿着高待遇,但是却疏忽训练,因此定期会进行拣选,在拣选时,如果出现了不达标的侍卫,那么这些人将被除名或者降级,待遇也随之会降低,因此在宋朝皇宫当侍卫,可不是简单的差事。
高琼就是这些人的代表人物,高琼其实是一位不良少年,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强盗,练就一身的武艺,被捕获后被安排了秋后处斩。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当年的夏天,雨下得非常大,他趁着看守不防备,想办法扭断了铁锁逃了。后来幸运地遇上了王审琦,宋太宗还没发迹的时候,见过他身手不凡,知道他很勇猛,便把他召到身边成为了近身侍卫。
历史记载中,他曾经在赵匡胤面前露过一手,当年赵匡义和赵匡胤兄弟喝的高了,醉的模模糊糊的,赵匡胤担心赵匡义。便送赵匡义到殿外,这时高琼还有几位高手,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在外面等着赵匡义,
高琼见宋太宗醉得很迷糊,便左手拉着马靮,右手执着马镫,太宗安然的乘马而上。要知道要把一个醉酒的人,骑在马上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高琼竟然做得如此好,让宋太祖颇为赏识,还赐给他一些宝贝,勉励他要好好的保护宋太宗。
他的箭法也很高超,他曾经在地方做过一段时间的官员,一年遇上一个名叫青脚狼的民间高手,占据了一座城池聚众起事,两人互相搭弩对射,高琼想让他一箭,自己则后来居上一箭将青脚狼射穿。可见民间的高手面对宋朝禁军的侍卫是云泥之别。
而在历史记载中,宋朝的侍卫高手,更是露脸过三次,从不同维度,体现了宋朝皇帝贴身侍卫的个人能力,
其中一位体现了轻功,据说宋太祖一次出现游玩,简单高墙上的一只小鸟在欢快地叫唤,忽然来了兴致,跟身边的高手说,你们能取它下来吗,在侍卫里面,走出一位无名的高手,身轻如燕的一跃,攀上墙头瓦砾,轻轻一抓把小鸟夺在手心,捧给了赵匡胤。赵匡胤龙颜大悦,当时围观的人很多,所以这事被记载了下来。
另外一个体现了敏捷的身手,这是据说赵匡胤获得了一头番邦进献的猛虎,可猛虎狼吞虎咽的的时候,却卡住了喉咙,这让赵匡胤非常尴尬,此时一个侍卫走上前,一把扯住猛虎,迅速的取出卡在它喉咙中的骨头,毫发无伤的退入班内,让赵匡胤也不得不拍手叫绝。
还有一次,则是展现了侍卫们的臂力,但是西夏派使者进贡,赵匡义给了西夏使者一把非常重的弓,西夏使者拉不开,以为是赵匡义故意在贬损他们,可赵匡义却很无辜的说,你们竟然拉不动,我身边的侍卫每个都可以拉开啊,这倒是很奇怪了!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不是在自吹自擂,当场让几个侍卫拉弓给西夏的使者看看,
西夏使者见他们一个毫不费力的拉满了弓,便知道这不是天生神力,而是日常训练的结果,次日就灰溜溜的走了,再也不敢轻视宋朝的侍卫。
小结:
一直以来宋朝的侍卫知名度不高,主要还是受到了宋朝总体战绩的拖累,同时他们所做所为都是围绕保护皇帝,还有处理一些皇室公务上为主,并没有锦衣卫一样给民间造成太大影响,也因为太过于低调,因此才会让人觉得宋朝的宫廷侍卫不强,其实综合来说宋朝的侍卫,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群高手中的高手,甚至比明清的侍卫武功都要高强。
北宋的“大内侍卫”武功到底有多高?
人们对北宋的印象,多多少少受到靖康之耻以及宋朝的一些丧权辱国条约的影响,人们都觉得宋朝是重文抑武,所以宋朝的军队以及士兵肯定都很弱,甚至连宋朝的大内侍卫,一定也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人。
实际上宋朝的士兵确实很多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尤其是北宋中后期,那些士兵大多连马都骑不住,打仗的时候,能够拉得动弓箭都算是不错的了,可是对于保护皇帝安全的大内侍卫,也许我们的看法需要改变一下,因为他们的武力值可一点都不低。
北宋大内侍卫的选择标准北宋时期的大内侍卫,并不叫大内侍卫,而是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宿卫禁军”,这些专门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人士,选择起来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赵匡胤时期,赵匡胤就要求这些宿卫禁军必须是身经百战,并且能够拉满一石弓方可。
因为要求严格,所以这些宿卫禁军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才万里挑一被选中的,就像今天的特种兵一样,或者说更像中南海保镖一样,需要拥有绝对的实力和武力值,才可能有被选中的机会,要不然断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说北宋时期,自从赵匡胤开始,就已经有了重文抑武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是总结了唐朝最后被安禄山拥兵自重导致衰落,后来更是因为潘镇割据导致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赵匡胤觉得武官拥有的实权太多,对自己的江山社稷安全有影响,因此从杯酒释兵权之后,就开始重文抑武了。
重文抑武的好处是保证了国家内部的和平统一,坏处就是导致久而久之,北宋的军队战斗力太弱,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办法抵御外敌,但是不管军队战斗力如何,皇帝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永远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些精挑细选的宿卫禁军,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不信我继续通过实例来认证一下。
彪悍的宿卫禁军,总能给皇帝长脸在宋太祖赵匡胤尚且在世的时候,就有很多关于宿卫禁军的经典故事,比如有一次赵匡胤得到一头猛虎,想要给外来使者参观一下,结果这头猛虎可能是被惊吓到了,就吃骨头卡到。
使者已经到来,猛虎却萎靡不振,赵匡胤实在有些尴尬,这个时候,一个宿卫禁军冲进关猛虎的地方,三下五除二就把猛虎的嘴掰开,还把卡住猛虎的骨头给拿出来了。速度之快与动作之娴熟,关键还是一头猛虎,要是一般人估计早就被吓死了,根本不可能压制一头猛虎,从它的口中把骨头拿走。
除了这个经典故事之外,到了宋太宗时期,更是有很多关于宿卫禁军的传奇故事。比如在宋太宗赵光义年间,一个党项使者来拜见宋太宗,为了表示友好,同时又彰显一下自己国家的实力,宋太宗送了党项使者几把一石六的弓箭。
党项使者拿过弓箭一试,这根本就拉不动啊,于是就对宋太宗说:“这个弓箭也没有人能拉得动,你送给我是几个意思呢?”宋太宗没有解释什么,只是告诉使者:“我身边的侍卫每个人都能拉得动啊,不信给你展示一下。”
说罢,宋太宗就叫身边的宿卫禁军出来去展示了一下,结果确实每个人都能轻松拉满一石六的弓箭,感觉力气还绰绰有余,这可把党项使者吓坏了,拿着弓箭纷纷离开,再也不敢惹北宋。
还有一次是宋太宗与自己的侄子赵德昭去北伐幽州,结果在高粱河之战中,宋太宗战术错误,以至于大败,慌乱之中,宋太宗不知去向,当时大家都被吓惨了,一时间手足无措,后来有人建议让赵德昭暂时代替宋太宗当皇帝。
正当一切已经商量妥当之后,宋太宗却突然出现了,原来是宿卫禁军在乱战中誓死保护宋太宗,从而在对方数以万计的军队中,将宋太宗救出来,足以见得这些宿卫禁军是多么强大,可是就因为这件事情,回去后那些劝诫赵德昭当皇帝的大臣以及赵德昭都被宋太宗收拾。
赵德昭更是在事后觉得害怕,担心宋太宗会将自己灭口,所以就自杀而亡了,赵德昭死后不久,他的兄弟赵德芳也生病去世,就这样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全部去世,宋太宗终于可以安心当自己的皇帝了。
北宋灭亡时宿卫禁军的壮举原本是一群十分彪悍的宿卫禁军,可是面对北宋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在宋徽宗专心研究琴棋书画的过程中,金人不断强大起来,最后带兵直逼汴京,宋徽宗将皇位传给宋钦宗,希望宋钦宗能够力挽狂澜。
可惜宋钦宗心有余而力不足,宋钦宗与宋徽宗躲在都城之内,宿卫禁军誓死保卫二帝安全,金人被勇猛的宿卫禁军所吓到,以为北宋的军队都是这么强悍的,谁曾想原来只有这么几个厉害角色而已,剩下的士兵与将士,不仅能力不足,还屡出昏招,最终数量稀少的宿卫禁军还是无能为力,金人冲进汴京都城,二帝被俘虏,北宋就此灭亡。
带着无尽的悲伤与耻辱,金人给北宋来了一场靖康之耻,让后人想起来就觉得尴尬,可是在这场腥风血雨中,一开始就坚守阵地的,就是那些宿卫禁军,他们试图改变些什么,终于因为北宋的昏庸无能,导致宿卫禁军战死其中,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尊严,还是被宋徽宗与宋钦宗二帝给狠狠摔在了地上,任金人踩踏。
结语就算拥有再强大的宿卫禁军,要是皇帝与保卫家国的战士不给力,一切也终将只是一个悲剧,因为对于一个朝代而言,除了皇帝自己的安全之外,还有整个国家的安全需要考虑,并非皇帝安全了,国家就能安全,反之,要是国家都不安全了,皇帝自然也就距离灭亡不远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