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从正史的角度来说,雍正完全没有除掉张廷玉的动机,和隆科多、年羹尧不同,张廷玉不是将领,也没有兵权,就光是这一点,张廷玉就足以在雍正身边安身。

张廷玉乃是“三朝元老”,张家也是望族,张廷玉之父张英当年乃是康熙朝的“宰相”,被任为文华殿大学士。

有了这一层关系,张廷玉的崛起之路就顺遂多了,他通过科举走进朝堂,一步步往上爬着。

因为张英当年又是胤礽、胤禛(雍正)等皇子的老师,张廷玉在这一批皇子中很混得开,毫不夸张地讲,九子夺嫡到最后,不管是谁胜出,张家都会继续陪着皇权走下去。

最后的胜出者乃是胤禛,而胤禛在即位之后,也第一时间重用了自己老师的儿子张廷玉。

虽然有一定程度是靠背景,但张廷玉在康熙年代,便是一个极具才华的文人、政治家。

在康熙中后期以来,张廷玉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康熙的赞赏,而这时的张英早已经退休回家了,所以张廷玉是有真材实料的,不仅不逊色,甚至要超越他的父亲。

康熙六十一年,长寿皇帝康熙驾崩,当时京城内有八阿哥等人对皇位虎视眈眈,而西北又有胤禵带着大军平定西北之乱,雍正的处境是很尴尬的。

也是这个时候,年羹尧、隆科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雍正的顶级心腹。

年羹尧当时管控着西北的粮草,如此一来便断绝了胤禵带着大军造反的可能性,而另一方面,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管理着京城的治安事务,实际上拥有着很重的兵权,两个力量的协助,竟稳稳地让雍正坐稳了皇位。

但隆科多也好,年羹尧也好,他们不是文治方面的大臣,要想发展,雍正还要解决内政的问题,找到适合的人才。一来二去,挑了挑就只能剩下张廷玉了。

张廷玉被誉为雍正的“贴身秘书”,登基之际,雍正身边的大小事,事无巨细都是交给张廷玉来办,多的时候,张廷玉一天要帮雍正下达数十道圣旨的文书命令,加上张廷玉办事能力很强,表达能力更强,很快帮雍正度过了前期不稳定的阶段。

在雍正登基的年末,张廷玉正式成为政治中枢。

与此同时,再将目光看向隆科多及年羹尧,隆科多因为是雍正的“嫡母”佟佳氏之弟,所以本来就和雍正有着亲戚关系,是为雍正的舅舅。而年羹尧,其妹年氏也进入了雍正的后宫,倍受雍正宠爱,所以年羹尧又算是雍正的“大舅哥”。

二人和雍正亲密的身份,加上为雍正立下不世的功劳,让这两个人有些“飘飘然”了,而雍正也在朝堂毫不避讳地夸赞这两个人是他的恩人,导致年羹尧回到京城,还要雍正带着文武百官出去迎接他,夸张至极。

但也是这种“盛宠”之下,两人走向深渊。

年羹尧掌有兵权,隆科多在京城有着极多数贵族追捧,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清代注重皇权,皇权才是不容侵犯的根本,如果二人愿意和张廷玉一样匍匐在皇权之下,那么万事大吉,可惜二人并不愿意,飞扬跋扈,一次次挑战着雍正的底线。

年羹尧结党营私,对于雍正的命令属于是听一半不听一半,虽然人在西北西南,但却对朝廷之事频繁干涉。

朝堂中有官员得罪了他,那么就会遭到年羹尧的打击报复,雍正都保不住,久而久之,朝堂中大多数官员都是年羹尧派系的,时人戏称为“年选”。

言外之意就是,朝堂的官员,都是年羹尧选的,实际上就是在讽刺雍正。

时间久了,雍正的不满积累到极点,所以他必须要做出对年羹尧的裁决,雍正二年,雍正和年羹尧还是和和气气的,但在雍正三年的年末,雍正忽然列出年羹尧的九十二项大罪,最终将年羹尧逮捕入狱幽禁起来。

这一次逮捕,不是做做样子,雍正是有着足够的底气消灭年羹尧,比如西北地区的军事,就交给了后起之秀岳钟琪,比如一直给年羹尧求情的年氏因病去世,雍正已经不需要顾忌什么东西。

也许死到临头,年羹尧有过幡然醒悟,整一个大清,皇权至高无上,年羹尧的行为就是在打皇权的脸,而且他位高权重,拉拢的派系过于深厚,被雍正最后消灭,无可厚非。

年羹尧是如此,隆科多也是。

雍正犯过数次“大忌”,那便是常常在朝堂中说某某某大臣是他的“恩人”,比如年羹尧、田文镜,对于隆科多,雍正更是热情,多次直呼舅舅,搞得隆科多都要飘起来了。

虽然隆科多不会造反,但事实证明,雍正太过不注意君臣界限,最终导致隆科多把雍正当作小孩子。

雍正在位时大力反贪污,而隆科多就带头贪腐,最后还私藏重要的玉蝶,即便雍正心里真的把隆科多当舅舅,此时也不能留下他了,因为和年羹尧的错误一样,这是对皇权的践踏。

有着如此两人的先后事,再看回张廷玉。

张家和雍正没有那么亲密的关系,就拿九子夺嫡来说,张廷玉没有表示过明确支持谁,他只忠于大清。

如此一来,雍正和张廷玉就没有那么“亲近”,但这种距离感是好事,因为和雍正保持距离,才能保持清醒。

张廷玉一直谨守着自己的底线,做好文臣。其实他文臣的身份,也是被雍正放心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帝王最忌惮的都是有着兵权的官员,对这些文政的心腹,却是没有那么忌惮。

皇权和相权虽然会发生矛盾和碰撞,可是这种矛盾并不是主要矛盾,没有皇帝和拥有着兵权那些将领的矛盾来得深刻。

在雍正初,张廷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时常和雍正最好的兄弟怡亲王一同商讨文政,自己也为大清在康熙之后的国家进行新的政治建设,在户部和吏部的舞台上,张廷玉是全能的,获得一众汉人文臣的敬重,同样也获得雍正的感恩。

不过雍正却没有对外说什么张廷玉是他的恩人之类的话,或许是因为经历过了隆科多和年羹尧,雍正真的开始学聪明了,也或许是在雍正的心目中,其实张廷玉达不到年羹尧和隆科多那么亲近的关系。

但谁知道,雍正下狠手的反而就是最亲近的关系。

直到雍正的中后期,张廷玉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和政治的巅峰,先是成为了文华殿大学士,也就是大清实际意义上的宰相,而文华殿大学士,一般来说要比张廷玉父亲张英当年的保和殿大学士地位更高。

又因为底蕴深厚,张廷玉成为了宝亲王的老师,宝亲王正式后来的乾隆,帝师张廷玉的名号就是来自于此。

雍正的中后期,他极其重视汉臣的作用,于是田文镜、李卫等人崛起,而张廷玉自然是更加被尊重。

到了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之际,他留下了张廷玉成为了乾隆的顾命大臣,既是乾隆老师,又是历经两朝的皇帝“秘书”,张廷玉就是被指定辅佐乾隆的文政。

作为清初的顾命大臣,张廷玉是为数不多的汉人,这个待遇可想而知,而雍正也立下遗诏,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这个待遇也是绝无仅有的。

可惜的是,雍正没有针对张廷玉,反而是张廷玉的弟子乾隆皇帝后来和张廷玉出现了矛盾,在乾隆朝初,本来乾隆还是和老师张廷玉相处得很好的,但乾隆后来利用张廷玉来和满臣做对抗,以此来形成党争,巩固皇权。

久而久之,两人也出现了矛盾,乾隆随着帝王岁月的累积,越来越心思难测,张廷玉的一些行为让乾隆十分不满,譬如他不允许张廷玉退休,后来还因为种种事情,差点削掉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

而关于张廷玉的一生,其实也算是圆满,但最后却因为乾隆造成了一些坎坷。

之所以几代皇帝都没有对付他,那就是真的没必要,毕竟回顾整个大清,又有多少个文臣是有着性命之祸的,倒霉的,都是有兵权的那些人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我是飞越沧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雍正其实并不是个杀人狂魔,他统治时期强制执行的官绅一体化,让官员、士绅们也要纳税赋服徭役,这得罪了许多读书人,因而被这些读书写文章的群体妖魔化,以致留给后世人的形像并不是太好。

雍正虽被称为冷面君王,却是个容易真情流露的人,他对待年羹尧、张廷玉的一些行为,是历代君王所没有过的。他的真情流露出来实在容易让人肉麻。

年羹尧和隆科多从宠臣红人最终祸至而身死,更多原因还是他们自身出现的原因而导致的。

第一宠臣年羹尧,不作死便不会死

年羹尧是镶白旗人,在康熙朝时就被康熙赏识,并被纳兰明珠拉拢,成为明珠的孙女婿,几乎成为八爷党。在康熙后期,年羹尧率军平定西藏和青海的叛乱,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重臣。。

年羹尧逐渐成为四爷党是在康熙四十八年,这一年,康熙把镶白旗划归雍正下属,并在康熙五十年时,把年羹尧的妹妹嫁与雍正为侧福晋,有了这双重关系,年羹尧才正式成为四爷党。

由于有了年羹尧这样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支持,雍正在九子夺嫡的激烈竞争中也是有了底气,在登上大位时,也才能从容的瓦解异己力量。雍正对年羹尧也是宠幸有加,圣眷不断,先是任川陕甘陕总督,又是封抚远大将军,一等公爵,太子太保,年家一大家子都被封了爵位,而年羹尧也是成了西北名符其实的土皇帝。

雍正大小事都要和年商议,西北地区上至总督下至知县的官员任免都是征询年的意见。年有个头疼脑热,雍正不惜千里之外,都时常下谕派人去问候赏赐医药,有了好吃的,像荔枝,为了让年吃到新鲜的,都命快马运送到西北给年羹尧品尝。甚至不怕肉麻的说道,“要我如何来疼你”,还感叹没能拥有十个像年羹尧这样的人来帮自己治理天下,雍正甚至还在谕中说,“希望能和年做个君臣相互知遇的千古楷模,”

在雍正几乎没有下限的恩宠下,年羹尧却是越加的狂妄而不知收敛,在西安行辕的时候,年羹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竟然大搞排场,吃饭的时候称“用膳”, 给人东西叫“赏赐”,而且辕门和鼓厅居然还画上了龙的图样,连总督、巡抚迎送他都要跪拜。

在他回京述职时,雍正用高规格来迎接他,文武百官不仅出城郊迎,而且王侯以下官员都要跪迎。年羹尧骑在马上对百官是眼睛都没扫一眼,只是对向他行礼的王公们微微点了点头。见了雍正也是大马金刀的坐下,毫无君臣之礼。

雍正对年羹尧的狂妄是一再容忍,也在给年羹尧的谕旨中不断提醒和警示,年羹尧对雍正的警示视若无睹,仍然我行我素,不守人臣之礼,最终雍正忍无可忍,抓住年在上表中颠倒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以藐视君上为由开始惩治年,最后调凭为杭州将军,最后下狱赐自缢而死。年的死更多的是自己在作死。

隆科多之死,与年羹尧有些类似

隆科多,一等公佟国维第三子,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从给康熙当侍卫起家,先是被授为一等侍卫,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在康熙五十年时,被任为步军统领,掌握北京的警卫力量。

隆科多并不像年羹尧那样早早的就是四爷党成员,反之,他一直是游离于四爷党之外,直至康熙去世前一刻才成为雍正的支持者。隆科多由于掌握的是京师的兵权,也一直成为各争嫡派系争取拉拢的对象,而隆科多也一直是持璧而估的态度。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这是雍正即位之初写给年羹尧的朱批,由此言语可见,连雍正自己都不知之前隆科多会拥立自己。

在康熙死后,隆科多宣布的康熙遗诏,由雍正继承大统,这才结束了夺嫡大剧。外有年羹尧,内有隆科多,都是手握重兵之人,才让雍正得以压服诸派不服的势力,得以坐稳皇位。

隆科多拥立雍正登位后,雍正也是投桃报李,封他一等公爵,加太子太保,总理事务大臣。赏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还在对他的诏书中,亲切的称呼其为舅舅,这也是开了诸朝皇帝对外戚之先河,可见隆科多之受宠幸,成为和年羹尧一样炙手可热的宠臣。

但一切在雍正三年风云突变,隆科多开始失宠,先是罢免了他的步军统领,接着又是削去太保及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到雍正五年时,最终被幽禁于畅春园旁,一年隆科多便幽愤而死。

雍正处置隆科多,在于隆科多和年一样,得宠后也开始恃宠而骄,专横妄为起来,吏部司官对他“莫敢仰视”,唯命是从,以至于时人称由他主持的铨选为“佟选”。 在清算“八爷党”的问题上,隆科多为与他交好的人开脱,这让雍正极为不满。在年羹尧获罪被调任杭州将军时,隆科多又与年有暗地勾连的举动,这让雍正更是大怒。

隆科多甚至有参与弘时与弘历的太子之位之争,这是触了雍正的大禁。这也是隆科多从宠臣一举成为弃臣的原因。

反观张廷玉,为人臣楷模,知进退懂收敛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雍正的老师,这也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近,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在康熙朝时就受到赏识。雍正继位后,对这位能臣也是宠幸有加。先是提拢为礼部尚书,又调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

雍正帝在临终时,任命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还遗诏,让张廷玉有配享太庙,这可是终清一朝,唯一享此殊荣的汉臣。

张廷玉与年羹尧、隆科多同为雍正时的宠臣,不但完满度过雍正一朝,在雍正临终时还受重托,享受到更隆重的恩赐,这是因为他懂得收敛知道为臣之道,知道如何回避君王的猜忌。

首先,张廷玉能够完满的配合雍正的工作,雍正为政时细致繁琐,对文字工作也要求极高,张廷玉又是个出色的文秘高手。由于工作配合融洽,君臣感情关系也好,一次张廷玉生病,休息了两时,病好后进宫,雍正对近侍说,“你们知道朕连日臂痛吗?”近侍一脸懵逼,雍正解释道,“大学士张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这不就是我臂痛吗?”。雍正这种真情流露,对年羹尧、隆科多、张廷玉都有过。这也说明,雍正对身边的近臣还是很交心的。这就要看这些得宠的近臣会不会处理好这种关系了。

在雍正十一年时,张廷玉回家省亲,走了几天后,雍正就开始想念张廷玉,写信给他说:“朕即位十一年来,朝廷之上近亲大臣中,只和你一天没有分离,我和你本是君臣,但情同密友。”

雍正和张廷玉的关系确实是超超了一般的君臣关系。

而张廷玉也很是知道进退,做人是一向谨小慎微,不事张扬,他这种性格也很合雍正之意。他的大儿子张若霭考取了一甲三名探花,张廷玉却请求雍正降低其儿子榜上名次。他的理由是“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应占天下寒士之先。”雍正闻后自是龙心大悦,赞赏张廷玉的高风亮节。

一次,雍正突然要赏给张廷玉两万两银子,张廷玉连忙跪倒谢恩辞谢,雍正却颇动感情地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领赐勿谦。”在拉帮结派走门串亲混杂的朝廷关系中,对张廷玉的评价是,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样的张廷玉,对自己毫无妨害,又怎会让雍正去处置他呢?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真是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年间的地位并不像电视剧《雍正王朝》所描述的那样,是什么上书房大臣。实际上,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的身份还仅仅是一个吏部左侍郎,副部级官员。加之又是汉臣,其实际拥有的权力其实非常有限,压根儿就没有资格涉足储位之争。张廷玉的真正发迹,其实是从清世宗(雍正)即位之后才开始的。

张廷玉,康熙十一年生于北京,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二十八岁的张廷玉以进士身份入仕。此前一年,其父张英正式成为文华殿大学士,位列宰辅。但是,康熙四十年,张英便以年迈多病自请致仕,退休了。之后张廷玉一直在中枢系统工作,充当秘书之类的角色。康熙五十五年,四十四岁的张廷玉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成为副部级官员。之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张廷玉一直在礼部、刑部、吏部等多个部门的副职上轮转,始终没能更进一步。

但是,多年中枢系统的秘书生涯练就了张廷玉过硬的文案功夫,成为了其后来发迹的优势之一。据说,张廷玉每每代笔拟旨,皇帝随想随说,内容非常散、乱,且以白话为主。但是,张廷玉凭借过硬的文案功夫,通常情况下,皇帝的话刚说完,张廷玉以正式行文的格式拟出的圣旨也已经写完了,而且几乎全部都合乎皇帝的心意,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来的。

正因为这过硬的文案功夫,张廷玉最终进入了刚刚即位的雍正眼中。加之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和雍正又有师生之宜,张廷玉的性格也非常对雍正的脾气。而且,张廷玉也的确有两把刷子。因此,雍正即位之后对张廷玉大加重用。最终,张廷玉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位列宰辅。并且成为了清朝最早被授予伯爵的文臣之一(清初,文臣授爵者很少,且爵位偏低,就连范文程这样的文臣领袖最终也只是得到了精奇尼哈番,也就是子爵的爵位),而且还成为了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到这里提问中的问题就明了了。为什么雍正除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却没有除掉张廷玉。因为雍正初年,张廷玉的地位并不高,而且也没有涉足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正是雍正对他的重用,才使得后来张廷玉成为了文臣领袖之一(另一位是满洲官员鄂尔泰)。那么,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呢?雍正之所以除掉隆科多和年羹尧,说到底还是他们手中握着兵权,加之位极人臣的地位和高调的行事风格,已经对皇权造成了掣肘、甚至威胁。张廷玉作为文臣,首先手中根本没有兵。而且,张廷玉从事的基本还是中枢系统的文职工作,对雍正的皇权非但没有产生掣肘和威胁,反而起到了帮助和补充作用。试问,雍正为什么要除掉张廷玉?

再者,张廷玉和另一文臣领袖鄂尔泰一直面和心不和,汉臣和满臣以二人为中心,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党争之势,而这一点正好可以达到中枢权力平衡的作用。如果雍正除掉张廷玉,必然会使得鄂尔泰一家独大,这绝对不是雍正愿意看到的。那么,雍正就更没有除掉张廷玉的必要了。

此外,张廷玉在雍正朝的十三年里,是非常低调的。否则,以雍正的性格,张廷玉如果过于高调的话,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但是,雍正去世之后,形势急转直下,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乾隆)对于张鄂党争本就反感,加之老臣当权已然对乾隆的权力造成了掣肘。张廷玉最终还是遭到了乾隆的无情清洗,被乾隆折腾得死去活来,甚至罢免了雍正赐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但是,乾隆对张廷玉过往的功绩应当说还是认可的,整归整,却没有要了他的老命。而且,张廷玉死后,乾隆最终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在雍正眼里,年羹尧、隆科多与张廷玉是不同作用的棋子,有些棋子用完必须得弃,否则,留在棋盘上会碍手碍脚;有些棋子用起来顺手,而且没有副作用,所以可以继续留在棋盘。

年羹尧的万丈深渊

年羹尧很早就是胤禛的门人,他年纪轻轻就能成为四川巡抚,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胤禛的运作。然而,年羹尧这位年轻的巡抚却不是很安分,对胤禛这位主子也没有做到忠心不二。

他在四川期间,时刻关注着夺嫡之事,可能是对胤禛继位没有信心,于是开始多方下注,居然与三爷的门人孟光祖搅和到一起。没有哪个领导希望看到自己的属下与其竞争对手通“关节”,事发后,胤禛大怒,但鉴于时局,在敲打后还是原谅了他,但这次事件也成了君臣不合的预演。

在雍正继位时,年羹尧功不可没,成功牵制了胤禵。

青海之战后,年羹尧成了朝廷炙手可热的明星。雍正多次强调年羹尧是“朕的恩人”,并相约永不负,还希望能树立一个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

言犹在耳,两人的关系却急转直下,翻脸起来比翻书还快。这场君臣冲突,由三个原因酿成:

第一,许多朝廷大员,皆出自年羹尧门下。

雍正继位之初,曾对封疆大吏进行大规模洗牌,而年羹尧在其中发挥很大的作用。换言之,他干涉了雍正的人事权。

陕西的范时捷、直隶的李维均、江苏的何天培都由年羹尧举荐,四川、甘肃的人事也是他主导的。封疆大吏的人事任免权,向来都是皇帝专属。年羹尧强势介入,必会引起冲突。

二,西北之王,割据一方。

青海之战,年羹尧已经成了西北的“土皇帝”。他是抚远大将军,统领十几万士兵。同时,他还兼任着川陕总督,其权势甚至可以媲美吴三桂等藩王。

为了让年羹尧安心打仗,雍正还将西北的人事权也下方给他,因而出现“年选”。

在打仗时,雍正可以迁就。仗打完了,年羹尧如果继续独霸一方,就会与朝廷相冲突。

三,过多地参与机密。

秘密工作干多了,很容易引起领导猜忌,甚至因此而消失。

雍正上位的前两年,年羹尧参与许多重大机密,尤其是对雍正对手的处理、重大案件。

年羹尧还有一张很大的私人“情报网”,特别关注京城的消息,在写给雍正的信里面,都会提到雍正的安全。这会让雍正感觉自己就在年羹尧的眼皮底下,也会对他感到可怕。

此外,年羹尧敢担当,个性强烈,雍正多疑又喜怒无常,君臣的性格特点也形成强烈反差。雍正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直男,觉得年羹尧没利用价值,又令人讨厌时,就会让他成为一颗弃子。

隆科多被整顿

隆科多是康熙遗诏的唯一“见证人”,也是雍正顺利上位的得力助手,因而获得丰厚酬劳,又是袭爵,又是加官。这种康熙传位遗诏,是一个天大的秘密,涉及到雍正的合法性问题,只要隆科多变脸,雍正对天下都没有一个交代。

在雍正继位之初,隆科多参与机密,与雍正关系铁要不得了,还经常陪他喝酒。大红之日,往往就是大悲之时。

雍正二年,隆科多步军统领的职务由他的对手接管,这是一个不友好的信号。隆科多也觉察到,雍正不会永远信任他,君臣更像是临时性质的合作,因此,他很快连财产也转移出去。

在年羹尧被清理后,隆科多也就顺势成为雍正要打击的“第一号”权臣。雍正先给他安排一个差事,派他去阿尔泰岭,用意非常明显:一是先把他挂起来,要下手时再让他回来;二是远离京城,割断与朝廷的联系,为打倒他造势。

隆科多刚刚离京,胤祥就开始弹劾他。胤祥是雍正的铁杆兄弟,由他出面,说明隆科多影响力不一般,别人不敢轻易弹劾。这也给了外界一个信号,隆科多倒台已经成了定局。

后来,隆科多被人举报,又牵涉到“玉牒案”。玉牒是皇家档案,事关重大,隆科多居然敢私自收藏。雍正在打击兄弟的时候,对玉牒进行过篡改,是不能见光的。隆科多的行为,给雍正的感觉是要挟。

最后,雍正定了隆科多“四十一款大罪”,将其囚禁于畅春园。

张廷玉的青云直上

张廷玉和年羹尧是康熙三十九年的“同榜进士”,不同点在于,他比年羹尧更低调,更会做人。两人同进翰林院后,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就提醒张廷玉,年羹尧个性强,将来必会出事,劝及时远离。后来,年羹尧被雍正清理时,张廷玉能够置身事外。

张廷玉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人深谙“人臣之道”,几乎就是臣子的楷模。年羹尧仕途升迁速度很快,其实张廷玉也不差,只用了十二年,就从七品做到了正二品的礼部侍郎。

雍正继位后,对张廷玉特别欣赏,说他“气度端凝,应对明晰”,很快就将其提拔为礼部尚书。

张廷玉能够让雍正离不开他,几乎所有的朝廷政务,雍正都会找张廷玉商量;张廷玉生病了,雍正会说自己“胳臂疼”,以表示他是自己的股肱之臣;张廷玉回老家探亲,雍正都会在其奏折上表达思念。

张廷玉在朝廷发挥的才能,不同于隆科多与年羹尧功高盖主,他虽然位置也很高,但主要是充当雍正的秘书。雍正发布圣旨,都是口述,张廷玉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其转化为正式文案。此外,张廷玉的满语水平也特别高超,这一点对于他进入决策层极其重要。对于一个贴心秘书,雍正没理由拿下。

张廷玉处理事情没有明显表现出私心,在功名利禄面前也低调。既有过人的才能,让别人无法替代,也能谦让,为皇帝着想。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儿子本来被点为探花,他知道后,立刻进宫向雍正谦让,说要让给普通人。雍正听后,大为感动,于是将其子降为二甲头名。然后,又专门发布谕旨,表扬张廷玉公忠体国。

张廷玉为官异常谨慎,周密小心,不图虚名。他有一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句话堪称是做人做官的精华,少说话,就能少犯错。他为雍正工作了十三年,几乎每一项重大决策都有他的参与,但整部《清史稿》却又没有关于他特别大的功绩。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将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了雍正名下,而不提自己的付出。

秋媚说:年羹尧与隆科多的悲剧,是两人个性与行事作风的问题激化了君臣矛盾,让雍正不得不下手。张廷玉是朝堂的“老江湖”,将为臣之道领悟透了,多放照顾雍正的面子和立场,自己甘心当绿叶。他没有侵犯雍正的“领地”,所以能够躲过雍正的猜忌。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年羹尧是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他的妹妹是雍正的侧福晋,所以他是雍正的大舅哥。隆科多是九门提督,相当于卫戍区司令,是康熙的旧臣,雍正是由孝懿仁皇后抚养长大的,而孝懿仁皇后,正是隆科多的姐姐,所以雍正应该管隆科多叫舅舅。

年羹尧和隆科多是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拥立雍正当上皇帝,年羹尧保证雍正坐稳皇位。可以说,两个人的功劳都很大,又都是亲戚,亲信,于是居功自傲。他们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使雍正感到了威胁,为了大清朝的江山稳固,雍正才杀了年羹尧和隆科多。

年羹尧和隆科多都是旗人。张廷玉是个汉人,和年羹尧隆科多比,出身低。他是康熙39年进士,侍奉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他为人特别谨慎,据说每次上朝时站的地方都不变,两个脚印儿都是固定的。

张廷玉的谨慎是出了名的,有这样一件事儿,说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张廷玉对乾隆当然也会有不满,于是乾隆想利用文字狱收拾一下张廷玉,派人抄张廷玉的家时,特意交代,好好查一查,看有没有对乾隆不满的文字,结果却一无所获。文人都爱写东西表达自己的看法,张廷玉却没写一个字,因此逃过一劫,不然结果可想而知。

张廷玉对雍正尊敬有加,从来没有越礼的时候。而且张廷玉有一个特殊的才能,他按照雍正的口述拟订诏书,又快又好,几乎不用修改,雍正用的是特别顺手,所以特别喜欢他。这和武则天用尚官婉儿差不多。上官婉儿很有才干,武则天用着很顺手。上官婉儿曾经犯死罪,武则天要用她的才,免她死罪。犯罪都可免,更何况张廷玉是一个谨慎的人,又没有犯罪。

张廷玉是汉人,在朝廷中根基不深,虽然官做的不小,但不掌握军权,对于朝廷不会带来威胁,雍正没有必要杀他。实际上,雍正也是一个很讲情义的人。他对张廷玉非常好,答应张廷玉百年之后,可以配享太庙。

有一句话叫做,小心行得万年船。张廷玉就是这样的典型。

我是豫有得,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欢迎评论留言关注!

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尧和隆科多,为何没有除掉张廷玉?

雍正杀掉年羹尧和隆科多,不能看作是简单的“卸磨杀驴”,在一定程度上年羹尧和隆科多“咎由自取”。

年羹尧和隆科多可以说是雍正能够顺利继承皇位的两位最大功臣。

先来说说隆科多。

毫无疑问,隆科多的功劳绝对是要排第一位的。隆科多作为康熙的外戚,同时在当时担任着九门提督的职务。康熙去世之时,在康熙身边陪同的人员中,只有他不是康熙的皇子。而就在康熙去世后,隆科多随即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天时间。

要知道,康熙去世的时候,雍正正在天坛祭天,从雍正得知康熙去世的消息,到雍正来到畅春园,中间凭空消失了十多个小时,在此期间,只有隆科多能够顺利出入皇宫和畅春园,而康熙临终的安排也只有他知晓,将这些结合在一起就不难发现,之所以雍正登基能够留下如此众多的历史谜团,答案实际上全部都在隆科多身上,也就是说,不管雍正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招夺位”,决定性的因素完完全全都归结于隆科,因而隆科多说是雍正继位的第一功臣,一点不为过。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登基之后称呼其为“舅舅隆科多”,更是将其评价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

年羹尧作为雍正的藩邸旧人,又是雍正的大舅哥,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雍正一边。而在康熙去世的时候,身为陕甘总督的年羹尧极大的牵制了出任“大将军王”,在西北统领十万兵马的十四阿哥胤禵,进而帮助雍正稳定了外部局势,也藉此成为了雍正继位的大功臣。

而年羹尧对于雍正最大的贡献在于,在雍正刚刚继位时,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年羹尧前后用时三个多月的时间,已非常小的消耗和代价平定了叛乱,帮助雍正稳定了皇位,雍正也同样把年羹尧称为自己的“恩人”。

而隆科多与年羹尧被雍正所杀的原因,也几乎是如出一辙。

首先是居功自高,目无君主。

隆科多是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皇帝的“舅舅”,不仅一次的炫耀自己在雍正登基之时发挥的作用,甚至还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年羹尧也是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且不说“用膳”、“翻牌子”这些在《雍正王朝》剧情中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他甚至在雍正面前盘腿打坐,完全没有把雍正放在眼里。

其次是二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两人逛街党羽,并且利用雍正皇帝对于他们的信任与器重,控制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员的“佟选”,以及地方官员的“年选”。

再次就是贪污腐败,网罗财富。

隆科多和年羹尧此时已经是非常的贪婪,不仅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并且生活奢靡,铺张浪费,引得雍正对于二人的极大不满。

由于年羹尧和隆科多的行为直接是在挑战皇权,挑战的是雍正作为帝王的威信,功高震主,只知进而不知道退,落得问罪被杀的结局,也就在所难免。

历史上的张廷玉,在康熙朝时期以及在雍正朝初年的影响力远远不及年羹尧和隆科多。

张廷玉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进士,与年羹尧是同一年考中,并且同年羹尧依靠父亲年遐龄的背景进而立足于朝堂的情况类似,张廷玉最初也是因为他的父亲张英的关系,逐步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开始担任六部官员。

但是与此时担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以及担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相比,张廷玉是地位和影响力还是非常的有限,根本没有办法左右“九子夺嫡”的进程。

而在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之后,雍正内阁总理事务大臣,掌握核心权力的是怡亲王胤祥、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八阿哥胤禩以及隆科多。张廷玉是在八阿哥胤禩、隆科多、年羹尧等人先后被处死,马齐被雍正撵走之后,才开始崛起,并且真正为雍正所重用是要到雍正成立军机处之后。此时的张廷玉充分发挥了其在文秘专业上的过人之处,为雍正所倚重,成为了雍正的股肱之臣,进而在雍正去世前,不仅安排其成为乾隆朝的辅政大臣,委以“托孤”重任,还赐予了其配享太庙的殊荣,成为大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汉族官员。

张廷玉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谨慎,勤政清廉,因而不仅没有为雍正所记恨,反而受到了极大的信任与重用。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在乾隆朝受到了乾隆皇帝疯狂的打压,最终凄凉而终。

作为汉族官员的代表与领袖,张廷玉在乾隆年间也开始与鄂尔泰为首的满洲官员进行党争,而乾隆皇帝在鄂尔泰死后,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力和影响力,开始疯狂的打压张廷玉。

在张廷玉请辞回乡之后,张廷玉依然没有逃过乾隆皇帝的打击,自己也受到学生的牵连,为乾隆抄没家产,最终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病死在家中,享年八十四岁。乾隆帝最终还是遵照雍正皇帝的遗诏,命张廷玉配享太庙,也算是对张廷玉以及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有个交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