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有人支持李渊,但支持李渊的同时,并不一定是反对李世民,也有可能是支持李世民,保全李渊,比如在玄武门之变当天,陪着李渊钓鱼的俩心腹箫瑀、陈叔达。
玄武门之变,既是李渊和李世民的父子斗法,但也是两人结算矛盾最好的缓冲方法。
大唐建立,李世民功重,其他人都功薄,包括李渊,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且李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过度依赖老关陇贵族,轻视李靖、李勣(徐世勣)、长孙无忌这些新崛起的文武能人们。
久而久之,大唐的气运和决策集团就向李世民转移。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的民间粮产还有基础建设简直是天差地别,文治武功更是,背后就是不同政治团队的作用,事实证明,李世民的天策府集团,的确早已超越了李渊的关陇老队伍。
所以这就造成了秦王有着威胁皇权的基础。
而李建成,反而仅是李世民表面上的坎坷,要说是个大麻烦,也算是,可李建成的位置很尴尬。
他既还不是李家的家主,所以关陇贵族支持的是李渊不是他,另一方面,李建成没有通过大唐初的数次大战收拢人才,所以李建成在文武实力上,不足以和李世民、李渊相提并论。
李家山西起兵,这是李家人蜕变的转机,但这也是一家子分裂,渐行渐远的根源。
起兵之时,说不上一定会成功,每个人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李世民也好、李建成也好,没有想着什么兄弟夺权的事情。
大唐还没有一撇,走出了山西,说不准就会被人斩于马下,所以二人还算合心,在几次李渊想要退兵的时候,李世民跪求李渊,李建成也在一旁帮李世民说话,陈述利弊。
一路打到长安,李渊迅速找到了昔日同为贵族的朋友们,作为隋朝的文武中坚,关陇集团非常重要,而所谓隋炀帝的垮台,是关陇集团对杨家失望,从而投资李家的结果,这个说法并不为错。
这些人,渐渐成为了李渊的心腹,他们或许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姓名,但背后撬动的,是可以影响整个中原的力量。
李渊打下长安之际,众人看得出来,李世民的能力是独一档的,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冲锋陷阵,都不输于任何人。
但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情绪在众人的圈子里,因为李渊还未称帝,太子之位更没有说法,所以大家更多的是对李世民的欣赏。
武德元年,李渊还是决定自己把这个皇帝当一当,虽然外患重重,但是关陇贵族不可能再和杨家玩敷衍的游戏,于是支持李渊,重新建立起新的力量,这便是大唐。
大唐建立,有了皇帝,自然就要有太子。
李建成作为嫡长子,自然而然成为了大唐第一任太子。
其实这个时候,李世民的功劳又还没有大到说足以把太子挤下来的程度,大唐建立的一年前,李世民的确是表现得让人惊艳,可他还年轻,众人只知道这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勇武亲王。
李世民的地位改变,是在之后的一系列攻伐战中体现的。
在大唐建立之时,李渊最明显的心腹就是裴寂、李神通、李孝恭等人,而其中李姓、杨姓者居多,这反映了李渊选人的一种局限性,那就是太喜欢任人唯亲,而不是拓展发现人才的眼睛。
而这些心腹,在大唐遇到了西秦、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一系列强大的割据势力后,竟然没有了以往的摧枯拉朽,反而是数次受挫,其中裴寂和李神通,差点就成为了刘武周和窦建德的刀下亡魂。
在其中,刘武周派宋金刚攻打山西一役,对于大唐而言是危险至极,李渊一度绝望,声称要放弃山西,听天由命。
这个时候,李世民临危受命,带人出去平定刘武周,这正是著名的“柏壁之战”的前序,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游击战”战中,李世民击败刘武周,接触了大唐暂时的危机,也是这一战,李世民留下了气管炎的毛病,但也得到了后来的大奖,尉迟敬德。
刘武周是如此,窦建德、王世充也是如此,一次次李世民的救火,让李世民在军中建立的威望无人可及,李渊所封的“天策上将”,不是他爱儿子的表现,而是对于秦王军队的赫赫战功,李渊必须要安抚。
可李渊做到了安抚这一步,就没有了下文。
李渊最大的致命点在于,他的赏赐和成果,都分给了那些出力不多的人。
李靖、李勣、长孙无忌,这些人一开始不是没有被李渊拉拢的机会的,可李渊却每次都赏赐那些老贵族,比如裴寂,败战打得多,但却拿的比李靖还多,久而久之,他们在心里更加认同李世民了。
而李建成想要拉拢他们,却不上不下,他没有皇帝的资源,又没有李世民的军事能力和胸怀,时间长了,李建成就失去了优势。
朝中文武大臣不是没有眼睛的,看得出来这李世民太妖孽了,直接造成兄弟、父子关系出现危机,自古以来能做到这样的,也确实没谁了。
武德七年,杨文干事件爆发,李世民用阴谋正式和李建成撕破脸皮,这是李世民发出的第一次试探,李渊面对杨文干事件处理得气定神闲,但心里已经开始提防了。
再之后,便是熟悉的,兄弟相残、父子相疑的剧情,这个时候,天下几乎被平定,束缚着李渊、李建成没对李世民下死手的根本原因是,北方还在虎视眈眈的突厥。
大唐建立数次突厥入侵,都是李世民挑梁子解决的,其中就包括了曾经击败了李渊的突厥可汗。
一边要保证突厥不能杀进来,一边又要保证李渊自己的皇权、李建成自己的储君之位,所以炮制李世民,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朝中但凡有能力的,几乎都对李世民有好感,比如陈叔达、箫瑀。
陈叔达对李渊扶持李建成、李元吉,排斥李世民的行为就曾多次劝解,不要去搞李世民,不然寒了人心。
但其实陈叔达心里清楚,李世民没有那么无辜,很多时候,李世民也是矛盾煽动者,换而言之,陈叔达在帮偏架。
箫瑀则更不用说了,李世民当年一口一个表姑父,箫瑀深知这表侄的厉害,所以多次也帮李世民说话。
他们二人都是前朝皇帝的亲子,太懂这种利害关系了,他们是李渊的心腹,但不妨碍他们欣赏李世民。
而玄武门之变,来得太快,让人措手不及,当世最强的智囊团都在天策府,文有长孙无忌、高士廉,武有尉迟敬德、侯君集,这些人本都是李渊可以拉拢的,但多次下来,偏心的分配反而让他们和李世民更加紧密。
于是乎这些人发动了政变,李建成的头都被砍下来了,李渊还在湖中坐船。
玄武门事变中,李渊的禁军元从禁军还有一部分帮着李世民去打李建成,由此可见,李世民的攻略工作真的是很出色,甚至说令人生畏,连皇帝的禁军都能策反,这心机也是前所未有。所以当尉迟敬德拿着兵器血淋淋地站在李渊面前时,李渊哑口无言。
一来,他的心腹没有能力翻盘,因为天策府这群人,真的是很难对付,二来,李世民的威望足以让文武大臣彻底倾斜,不至于说为了忠臣宁愿死也不愿意臣服李世民。
因而,李渊的“禅让”,不是李世民造成的结果,而是文武大臣类似于“投票”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关陇集团在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身上继续做的分裂投资。
当然啦,李世民即便做了皇帝,也不是高枕无忧的。
他不敢进入皇宫居住,贞观前三年,都是李渊在住,他作为皇帝反而住东宫,就是因为这场投资并没有最终落定。
一旦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动荡,这些人就会马上再次转投李渊,让他复辟再次登基。
大唐初的文武百官什么派别的都有,心里都是鬼精鬼精的,支持谁不重要,谁最给他们好处多才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李世民、李治和武则天都要削弱朝堂贵族的原因。
直到贞观三年后,李世民坐稳了皇位,李渊自知再斗没有意义,于是便开始了他的晚年退休生活。
不得不说,李渊成也贵族,败也贵族。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首先在权力面前,没有任何亲情可言。自古帝王家最是无情。为了帝位父子成仇,兄弟反目的数不胜数。皇帝也可以把女儿作为政治筹码随意嫁人,甚至是和亲。
回过头来看玄武门之变之前的形势。当时太子李建成坐镇东宫,领文官集团,而且李渊刻意扶植。其实,李建成颇有明君之风,奈何攀附他的人太不成气候了,什么李元吉,什么李渊后宫妃嫔的家族,以及太子自己的一些幕僚,都是典型的仗势欺人之辈,丝毫没有秦王幕僚那般低调。这些狗仗人势的人让李建成失了很多民心。
反观李世民,因为李渊的刻意打压,所以李世民及其部下都行事低调隐忍,这一点给李世民加了不少分。加上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让他给文官集团留下印象十分好。特别是虎牢关一役,天神下凡,以少胜多,一战灭两王,让李世民在老百姓心中彻底神话了。
古代造反,兵权至关重要。当时李世民虽然被封为天策上将,但却被变相的剥离了兵权,不过军队基本都是他的熟人。在古代想要在京城造反成功,第一步是要控制京城的防卫,只要京城守卫长官是自己人就可以了。如汉朝的执金吾,唐朝的金吾卫,清的九门提督。第二点至关重要,那就是皇宫的禁军。掌握了皇宫的禁军你不一定会造反成功,但是你可以轻易掌握皇帝的性命。李世民很幸运的,策反了当时李建成的心腹,玄武门守卫统领常何。因为常何曾在李世民手下为将,所以也有人说这是李世民安排的一招妙棋,是个致命的卧底。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这两位首领被诛杀,太子一党瞬间群龙无首,作鸟兽散。另一方面,李世民迅速控制整个皇宫守军,并派自己心腹加猛将的尉迟恭逼宫,将李渊软禁起来,李世民瞬间掌握了局势。李渊眼看李建成已死,大势已去,不得不选择妥协。可以说李渊的心腹还是很多的,比如说裴寂萧瑀陈叔达,这几人既是李渊至交好友也是武德年间重臣,京城外也有河间王李孝恭任城王李道宗等边关重将。他们之所以选择了妥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如果万一李渊掌握了局势,那么,李世民势必要被清算。李世民被清算了,李唐王朝可就后继无人了,李渊其它的儿子可是都过于幼小了。三国时东吴大帝孙权可就犯过这种蠢。李世民如果被清算,那么他的文武部下,如长孙无忌,房谋杜断,段志玄,尉迟恭秦琼程知节侯君集,甚至连李靖及李绩估计都无法幸免。这些人可都是大唐的栋梁,清算他们唐王朝势必元气大伤。可别忘了北方可是有虎视眈眈的突厥觊觎。
所以说,并非没有人支持李渊,而是因为大势已去,也没得选择,他们选择了妥协。说白了是他们兄弟父子象征,不关其他人的事儿。公开支持李渊并不会有好下场。建文帝旧臣训斥朱棣造反,下场呢?看看方孝儒,齐泰,黄子澄就知道了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在历史当中,有不少的开国皇帝存在,这些开国皇帝会被后世所铭记,因为是他们建立了这个江山,是他们颠覆了之前的朝代,所以他们的功劳在后人看来自然也是无与伦比的,虽然同为开国皇帝,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受后人所景仰的程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就拿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来说吧,很多人对于李渊并没有太大的印象,大家都知道李渊的存在,但是最让他们铭记的却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算是一代贤君,他才华盖世,而且励精图治,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所以大家都深深的记住了他,不过李世民这一生也未必就是干干净净的,就拿玄武门事变来说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野心,可能有的人会说李世民此举也是迫不得已,因为那个时候兄弟争权,势必会你死我亡的,如果李世民不起杀心,那么对方也会杀掉他。话虽如此,但是能够杀掉自己的亲兄弟的也绝非善类。
或许这就是身在帝王家的无奈吧,帝王之家是没有亲情可言的,因为大家眼中只有权力,而且最大的权力只属于一个人,所以大家自然会争相夺取。不少人在关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李世民跟李建成,而且大家最关注的就是这两个人,可是大家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李渊,要知道自相残杀的可是他的儿子,为什么他当时没有出面制止?为什么大家没有想过他的存在?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大家就已经开始站队了,有的人站队李世民,有的人站队李建成,却没有一个人站在李渊那一边,可能不少人觉得非常奇怪,李渊当时是一国之主,为什么大家没有站在他那一边呢?其实说起来也非常简单,虽然李渊是皇帝,但是他的权力也即将失去,谁会站队一个即将失去权力的人,大家都知道,这大唐的江山将来是属于李世民或者是李建成的,所以选择站队这两个人相对来说才是最明智的。其实李渊也算是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他喜欢任人唯亲。也许在他看来,自己的家人才是最值得信任的,而其他人都不可信,不过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行为才让他的儿子们拥有了极大的权力,而他的儿子们都有自己的势力,所以儿子们的兵力都归儿子所有,而他自己却没有一个值得依靠的将领。从这一点来看,李渊是没有实权的。
第二点,错杀刘文静,大家都知道刘文静对于大唐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李渊却因为仅仅有人告其谋反,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杀害。虽然这件事情也没有引起多么大的轰动,但是在大臣们心中都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大家自然不敢太过忠心于李渊的。
第三,任由两个儿子争夺皇位,正是因为如此,才有玄武门事变的发生。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存在感极弱,还成了儿子的背景板,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正是因为他所犯下的这三个错误,让他无权干预这场手足相残,从此背上了“历史上存在感最弱的开国皇帝”这一名号。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玄武门之变不是没有人支持李渊,而是形势已经不允许了。玄武门之变其实是李世民的豪赌,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但是李世民运气好,硬是让他赌赢了。
当时出现了太白金星再次在白天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的天象。傅奕秘密上奏道:“金星出现在秦地的分野上,这是秦王应当拥有天下的征兆。"
其实我怀疑这个傅奕很可能是太子或者齐王安排的人,甚至可能就是李渊自己安排的。然后李渊就把李世民招进宫,把傅奕的奏章给他看,很明显是想剥夺李世民的权力,把李世民彻底打成一个没有权力的封王,绝了他的争储之心。
李世民这人也混,明白了老爹的意思,立刻向老爹告密,说太子和齐王给老爹戴绿帽子,睡了老爹的妃子。还说不信明天早上把他们招进宫来当成对质。李渊也是气糊涂了,居然准了。
这件事情李渊没有征信其他大臣的意思,因为毕竟是自己家里的丢人事儿。但是就这一晚给了李世民喘息的机会。
当夜李世民就部署好,自己早早的带人先控制了玄武门,埋伏好等待太子。太子还以为今天对质就能把李世民拉下马,所以没有当回事。虽然太子带着自己的护卫,但是按照规定,护卫的军队是不能靠近玄武门的,要在外面等着。当然李世民控制玄武门的人马其实也没有多少,据说只有几十名是自己的人,主要还是依靠收买的玄武门的将领控制下的玄武门守卫士兵。
在太子兵力极少的情况下埋伏击杀了太子和齐王,造成了既成事实。太子和齐王的护卫一看立刻攻打玄武门救主。太子和齐王的护卫远远高过李世民的兵马。关键的时候是张公瑾拼死一个人上去关了玄武门的城门,把大军挡在外面,不然李世民就被剁成肉酱了。同时李世民还派人去挡住了长安的守卫军队,说这是皇子们之间争夺皇位,咱们外人不好参与。还真把守卫军队的将领忽悠住了。这么大的事情,守卫军队居然没有到。就这差点儿都被太子和齐王的军队攻破了玄武门,最后是李世民拿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在城楼上给下面的军队看,下面的军队才彻底失去了斗争的信心。
然后尉迟恭进宫控制了李渊和宰相们,告诉了李渊既成事实。其实就是逼宫了,等于秦王李世民控制了皇帝和宰相。为什么李世民不自己去呢?我看尉迟恭就是充当侩子手的,如果今天李渊不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尉迟恭一定会杀了李渊。为啥李世民不自己去呢?不想背上弑父的骂名。
所以其实看起来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以小博大还让他赌赢了。假设李渊当初就不相信李世民的鬼话,即使相信了当晚不放李世民出宫,把李世民控制起来,假设玄武门的守将下面的士兵哗变了,假设太子小心翼翼就是不靠近李世民,假设张公瑾没有及时的拼死关上大门,假设长安的守卫军队没有被忽悠住。这里面任何一条没有做到都是致命的,可见李世民能成功,运气的成分是非常高的。当然也说明李世民前期的部署非常的好。
其实老二杀了老大和老三这事儿,一个是李世民自己的野心膨胀,再一个这事儿他也怪李渊这个当爹的。其实小的时候李家几兄弟的关系很好。李建成要比李世民大十岁左右,而且表现的也不错。李渊你既然早早的确立了李建成继承人的身份,那你就做好后续工作嘛。可是李渊每次让李世民出兵都是保证打赢了回来爹让你当太子,可是每一次李世民打了鸡血似的拼杀换来的却是老爹一而再再而三的食言。时间长了,老二心里要是没想法鬼都不相信。其次,李渊把老二封的太奇葩了,首都是长安,你把老二封了个秦王,你什么意思?而且秦王权力很大,有自己的幕府班底,而且手下兵强马壮。你这是要培养老二抢班夺权吗?要撸你就狠心的把老二一撸到底,可是每次他又心软了。都是自己亲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犹豫不决。
最后弄到老大和老二火拼,他这个爹当的真是无能。
其实当时朝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支持太子建成的,甚至皇族宗亲重量级的几个人物都是站在太子一边的。真正支持李世民的也只有他秦王府的班底,因为这些人和李世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办法了,只能跟着秦王干了。
所以你说没人支持李渊?不,不是没人支持。是已经成了既成事实了,谁也没办法。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玄武门之变,将帝王之家为了争夺帝王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赤裸裸的表现出来,而作为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在继承人的处理上是很让人不解的。唐高祖李渊,566年生,618年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然后逐步灭掉其他诸侯割据,统一全国。李渊称帝时,已经是52岁的高龄,自从617年太原起兵起,李渊也是51岁的高龄,古时60岁就是古来稀。
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队伍蜂拥而起,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孤立了。晋阳令刘文静、晋阳宫监 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刘文静密谋起兵。起兵造反的计策确定后,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想实情相告,又担心李渊不听。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议,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然后,裴寂把李世民的谋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说:“安排宫女侍奉,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机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开始时坚决不同意,还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过一会儿李渊还是答应了起兵,对李世民说:“我爱护你,怎么忍心去告发你呢!”上文说李渊的年龄,只是想说明,李渊起兵,是被他的次子李世民逼的,而李世民在反隋,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次子李世民的风头、能力、威望都盖过长子李建成,这使李渊很矛盾,也屡次对李世民说将立他为太子。不管是后来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主导了言论,还是历史真有其事,而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将李渊和李世民的矛盾赤裸裸的表达出来。
历史上,难道李世民只在玄武门杀了两个兄弟,对李渊没有采取措施嘛?非也,当时,居然敢在玄武门动手,应该也在皇宫内对李渊采取了措施,只不过,因为后来李世民夺得天下,历史由他写,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当时,为什么没有人支持李渊?应该有,也一定会有。不过,李世民非寻常之人,而在他的周围,又围绕着长孙无忌、独孤彦云、侯君集、秦琼等,使李世民喧宾夺主。
玄武门之变,尘埃落定之后,李渊要么传位给李世民,要么被李世民赶下台,你想,把兄弟都杀了,对于父亲,还怕下不了手?所以,李渊立马传位给李世民,然后去当太上皇。
而支持李渊的人,有的惧怕李世民,敢怒不敢言;有的识时务为俊杰,去效力于李世民;有的应该也被李世民罢官、杀头或收服了。
玄武门之变中众臣为何没人支持李渊?
李渊有支持者李渊是唐朝的创始者,唐朝第一位皇帝,怎么可能没有人支持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之变”时,朝廷中大部分力量也是支持唐高祖李渊的。
其实大家存在着一个误区,因为李世民政变成功,所以感觉李渊和李建成作为失败者,自然而然的没有支持者。这是因为李世民即位之后是对史书内容,特别是“玄武门之变”前后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所以才会给大家造成一种李渊、李建成十分无能的假象。
但是如果大家去看当时人所写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会发现,李渊是十分厉害的,他才是起义的核心人物,而不是李世民。所以唐朝初期很多人之所以投靠唐朝政府,很多是因为李渊,李世民扮演的作用是比较低的。
回归正题,也正是因为朝中力量是掌握在皇帝李渊手中,而李建成又是长子,又是太子。李渊毫无疑问是支持李建成的。李世民作为次子,虽有大功劳。但从李渊的角度而言,从王朝继承的稳定上来讲,李建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朝中支持李世民的人很少,所以他才会发动政变所以李世民才会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家一致以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精心准备的,这是错误的,“玄武门之变”是在李世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发动的,史学界也这么认为:
“玄武门之变”是六月四日发动的,但是在六月一日的时候,出现了“太白经天”的天象,在古人的世界里,“太白经天”是天下大乱,改政易王的征兆,
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利用了这一天象,向李渊建言李世民要发生政变,导致李渊要降罪于李世民。同时李元吉也借着统兵的名义,要将李世民身边的军队调走。
这对于李世民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信号,皇帝已经不信任他了,他也即将没有武力支持,如果他再坐以待毙,那么只有死路一条。
但是知道此时,李世民仍然犹豫不决,幸亏长孙无忌等人的力建,最后使得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兵变。
所以,并不是李渊没有支持者,而是李世民没有,如果朝堂都是李世民的支持者,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还要打动兵变呢。同样的例子在唐代还有,唐睿宗和唐玄宗也是一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