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因为在朱元璋派人把朱棣喊回来的时候,朱允炆暗中派人拦下了准备带兵进京的朱棣,要求燕王“单骑”进京奔丧,就这种情况,给朱棣一万个胆子他也不可能进城。
后世有说朱元璋在驾崩前就把朱棣叫回来,而且是密令召回,是准备把皇位交给朱棣,可实际上这个说法连牵强都算不上,只能说是随意拼凑的历史猜想。
朱元璋一生钟爱嫡长子朱标,又爱屋及乌,钟爱朱标的儿子,朱标死后,朱允炆毫无悬念成为太孙,假以时日,继承皇位。
所以朱元璋密诏朱棣返回南京,该从当时藩王的势力分布来看待,而朱棣为何不愿意“单骑”进京,根源也在这上面。
明太祖的太子朱标,在大明朝是名副其实的“二皇帝”,监国十数年,即便朱元璋自己都在南京,都依旧是让太子管理国事,如此培养堪称史无前例,也就是李世民病重的晚年才让太子李治摄政监国,但朱元璋一来身体倍棒,二来又没有什么贪图享乐的作风,所以他让朱标监国,就等于是强调朱标的地位和未来。
而当时朱元璋的所有儿子们,都很服从朱标这个大哥的领导,朱标为人很争气,也很有能力,最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是朱元璋的“反面”,他为人仁厚和善,遇到事情不是说以杀止杀,对待臣子、藩王兄弟们,他都是这样,因此众大臣,还有朱樉、朱棡、朱棣都很佩服这个大哥。
可以说,朱标在世时,不存在皇位的悬念,也不存在夺嫡的可能性。
但在洪武二十五年,悲剧发生了,朱标逝世,皇位的继承权,就不是朱标当时的嫡长子(排序是嫡次子)朱允炆能够兜得住的了。不说别的,和朱标感情最好的朱樉、朱棡都曾在朱标去世后问过朱元璋皇位的问题,言外之意就是他们想顺位成为太子,但都被朱元璋骂走了。
朱元璋的二子、三子摆明了对皇位有觊觎之心,这个时候的朱棣倒还没那么疯狂,但是作为最有实力的三个藩王,他们坐镇陕西、山西、北京,是御北的最强防线,必然都会对皇位有想法,朱棣肯定也不例外。
其实朱元璋对此就已经头疼过了,一边是自己的二子,一边是自己嫡长子的儿子,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会做这个抉择,这不是难题,而是一个残忍的选择。
但是命运,给了朱元璋和二子、三子不一样的安排。
洪武二十八年,明秦王朱樉被人毒死王宫之中,虽然说这件事不是朱元璋下手的,但是因为朱樉生前为人极其暴虐,虐待身边的宫人,最后也埋下了他被杀的祸根。而朱元璋知道朱樉为人暴虐,一直很讨厌他,直到朱樉下葬,朱元璋都要削减他的葬礼规格,由此可见,朱樉之死朱元璋没有怎么伤心,甚至还会有些庆幸,不必自己动手。
朱樉死后,悲剧未止。
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晋王朱棡忽然病逝,要比朱元璋离世提前仅一点点,自朱棡逝世,洪武年三大最强藩王已经失去了两个,他们的封地皆由后嗣继承,而这个时候,朱棣也已经屡次表现出了对朱允炆的不满,要说朱元璋松了一口气,那也算是,但还有朱棣虎视眈眈,朱元璋下一步会做出什么,让人难以猜测。
朱元璋也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开始身体不适,朱元璋平时很少得病,因此洪武三十一年这场疾病,让朱元璋有了更多的准备。朱元璋具体何时召回朱棣,不清楚,这个时间非常模糊,具体的时间不可考,但是朱元璋的确是密令召回,这个密令,十分耐人寻味。
收到密令,朱棣带着人马南下返回南京,但是在江苏淮安的时候,却被朱允炆派人拦下,朱棣因此卡在了淮安。而五月初十,朱元璋病重达到危急的时刻,朱元璋不知道朱棣已经被朱允炆拦下,连续问了身边的人,朱棣回来了没有,像是有遗言要对朱棣说,而身边的人还没想好怎么应付过去,朱元璋却被雨声吸引了。
朱元璋驾崩之时,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最后带着笑容驾崩,至此,朱棣都是没看到朱元璋最后一面。
这个时候的朱棣非常憋屈,先是朱允炆拦下了他,而当朱棣知道了朱元璋驾崩后,想要入宫哭丧,却被朱允炆忽然来的“遗诏”给弄晕了,朱允炆拿出朱元璋的遗诏,大概意思就是,诸位藩王不必进宫哭丧,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除了有重要的事情,或者被召见,不然不得入宫。
其实按照朱元璋最后几年的人生,他留下这么一封遗诏,可能性极大。要知道虽说朱樉、朱棡、朱棣三个人最强,可朱元璋还有几个也是不弱的儿子,比如朱权,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再比如朱橞,他更是狡猾到不行,所以朱元璋防他们趁机进宫作乱,下这个遗诏可能性很大。
但问题也来了,为什么朱元璋又特地召回朱棣。
究竟是给朱棣安排任务,例如化解他和朱允炆之间的矛盾,忠心辅佐,还是干脆直接“解决”朱棣这个隐患,这一切随着朱元璋的驾崩成为了迷,而朱元璋驾崩前问的三次四儿子来了没有,这句话的用意也成了一个谜题。
再回到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和朱棣的对峙。
朱棣来到南京城前时,整个南京城都在哭丧,不管朱棣和朱元璋真实的父子感情如何,父亲去世,儿子在门前不得入,这种事情本身就非常荒唐。朱允炆此时再次宣布朱元璋遗诏,不允许燕王朱棣跨过河来给驾崩的先帝上香,而朱允炆自己的意思则是,朱棣进来可以,但只能一个人进来,不允许带部队。
层层条件锁死了朱棣,朱棣气到不行,本来想乘船强硬过河,但是被身边的人劝住了,朱棣看见情况已经成了这样,也明白此时的皇宫里,大概全部都布满了针对他的埋伏,即便他被抓住了不会被处死,但是软禁就跑不掉了,这件事也为靖难之役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所以回顾历史细节,在文献中可以发现一些朱元璋的密令还有遗诏的矛盾的蛛丝马迹,究竟朱元璋是不是禁止朱棣回宫,此事还存在着谜团,因为这个所谓朱元璋的遗命,极有可能是朱允炆“杜撰”的。
当然啦,也不可能一味地质疑朱允炆,其实要说朱元璋要朱棣回来秘密继承皇位,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不说别的,朱元璋运筹帷幄大半辈子,怎么可能最后关头心血来潮。
而且他宠爱太子一脉,直接立皇太孙,这是天下共识,所以做最坏的打算,朱元璋召回朱棣,很有可能就是为了帮孙子解决这个大隐患。
而在《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驾崩前问三次朱棣回来了没有,此事被后世一些文人认为是朱棣“加上去”的。因为加入了这个片段,就显得朱棣被朱元璋时刻挂念,这为他后来的登基加强了一些“合法性”,不过这也是不太严谨的猜测,并不能作为结论。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就立马开始了他的皇帝之旅,他提心吊胆,生怕叔叔们造反抢他的皇位,他就先开始进行削藩。朱允炆削藩,直接弄得朱家人反目成仇,最终燕王被逼反,自北京起兵,掀起了这场朱家人内部的造反。
公元1402年,朱棣光明正大进入南京,这一次,他是来当皇帝的,也不知道逝去的朱元璋若是知道朱棣以这种方式再次踏足南京,心里是庆幸还是无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今南京故宫),享年71岁。朱元璋的驾崩让大明王朝开启了第一次皇位传承。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这是一次失败的皇位传承。因为在朱元璋传位后,仅仅过了四年,皇位便易主了。
朱元璋一意孤行,选择隔代传位。朱元璋白手起家,踩着无数白骨和鲜血铸就了大明王朝。虽然朱元璋出身贫寒,文化程度不高,但对于其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王朝基业,朱元璋自然是极力呵护。其中,册立太子是稳固朝政、确立王朝正统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政策。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其在建国称帝时便第一时间册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确定朱标的地位的同时,也树立了大明王朝“嫡长子继承制”的皇位传承制度。朱标太子的能力才干、威望影响力都极为出众,是朱元璋理想的接班人。然而正值壮年的朱标却英年早逝,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安排。
朱标太子的死对于朱元璋影响巨大。但出于对太子朱标的喜爱以及对于后世执政理念的考虑,朱元璋执意选择隔代传位。空出来的太子之位很快被朱标之子朱允炆所取代。朱元璋封朱允炆为皇长孙,确立了朱允炆的地位。为了给朱允炆继位铺路,年过花甲的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将蓝玉等一众可能影响朱允炆皇权的开国功臣全部诛杀。
那么,朱元璋就没有考虑到他那些拥兵自重的众多儿子吗?对于年轻的朱允炆,这些藩王叔叔或许才是最大的威胁和隐患。
朱元璋临终前连喊三遍“朱棣来否”并非年老糊涂。朱元璋封藩诸子后,命令各路藩王到其藩地就藩,没有诏令,不得私自进京。除了当时的全国局势的确需要藩王镇守这个客观现实外,防止反正在朝中结党营私,保证皇储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既然有这个明确的规定,为何朱元璋临终前会连喊三遍“朱棣来否”?难道是老糊涂了吗?
根据朱元璋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诏:一是让朱允炆继承皇位,二是丧事从简,三是不让诸藩王入京祭拜,只能留在自己的封地。由此可见,朱元璋此时思路清晰,彻底杜绝了朱允炆在其死后顺利继位的隐患。
所以说,朱元璋那三遍“朱棣来否”并非他说的糊涂话,而是确有其事。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朱元璋秘密下诏让朱棣进京。
那么在朱元璋临终之际这种关键时刻,朱棣得到进京秘密诏令后,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必然会前往京城。可是,为何朱棣最终停在南京城外不进城呢?
朱元璋召朱棣入京唯一目的就是替朱允炆解决后患,朱棣看破朱元璋意图。朱允炆继承人的地位在朱标太子死后不久就被确立了。朱元璋不仅亲自教导这位皇长孙,还不惜再次大杀功臣,目的就是为了给朱允炆继位铺路。朱元璋既然考虑到了外部的威胁,对于内部的潜在威胁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理。不过碍于当时边防以及全国的局势,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对诸藩王有什么大动作,况且藩王们都是自己的儿子,不到最后时刻必然不会痛下杀手。
到了朱元璋弥留之际时,为了朱允炆的皇位坐的稳,朱元璋不得不出手了,因为再不出手就没有机会了。当时各路藩王中,就以燕王和宁王势力最大,而此时燕王又是朱元璋众皇子中最年长的,也是最有可能不服朱允炆的藩王。朱元璋召朱棣入京自然不可能是要改立朱棣,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要诛杀朱棣,以绝后患。
诛杀朱棣,既可以解决朱允炆继位后最大的威胁,还不会让朱允炆背负“杀叔”罪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临终前诛杀掉燕王朱棣,可以起到震慑其他藩王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不要朱元璋的狠辣,为了皇孙可以坐稳龙椅,为了大明的江山稳定,牺牲一个朱棣绝对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只不过朱元璋最终没有达成这个目的,因为他疏忽了两点。
- 1、朱元璋忽略了朱允炆的立场和想法。
朱允炆以皇长孙的身份继承皇位,若说没有心理负担那是骗人的。毕竟有那么多手握兵权的藩王叔叔,他朱允炆既没有威望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制,将来皇位能不能坐稳还两说。现如今,朱元璋突然秘密召朱棣入京城,第一反应就是朱元璋要更换继承人。包括当时在场的诸多大臣都没有回复朱元璋的问话,显然也是受这种可能性的影响。如果朱元璋在最后时刻更换继承人,那么他朱允炆又该如何自处?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面对皇位的诱惑,朱允炆不可能没有戒备。
- 2、朱元璋忽略了朱棣这个最像他的儿子。
朱棣历来被认为是朱元璋众儿子中最像朱元璋的一个。一样的心狠手辣,一样的文武兼备。同样的,朱棣也是极为聪明的一个人。朱元璋临终前只诏令他一个人回京,必然不可能是要传位于他。如果要传位,凭借朱棣的能力和势力,恐怕无需亲自面见,留下传位遗诏就可以直接将朱允炆摆平。换位思考,如果朱棣是朱元璋,必然要将可能阻碍朱允炆继位的威胁通通除掉,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元璋的想法,朱棣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自然也就知道这次入京必然有去无回。
朱元璋一心想要在临死前替朱允炆除掉最后的隐患;朱允炆则害怕到手的皇位不翼而飞;而朱棣则洞悉了朱元璋的目的。祖孙三人各有心思,最终让朱元璋最后的“安排”没有得以实现,也为后面“靖难之役”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我是月关略萌,以上是我的独家原创分析。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欢迎点赞和关注,感谢。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应天皇宫内,弥留之际的朱元璋在安排后事,他对大臣说,皇太孙朱允炆仁慈孝顺,适合当皇帝,让好好辅佐他;丧事要从简,不可用金子玉石等贵重物品陪葬;各藩皇子们只可留在藩地祭拜,不可进京。《明史》朱元璋在临终前真的喊“朱棣来否”了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喊?
大家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经过15年的刀光剑影,最终建立大明王朝。可是他最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却去世了。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他的性格和马皇后极为相似,宽厚仁慈,从小就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导。
朱标对弟弟们宽爱有加,每当他的众弟弟们闹矛盾要打斗时,他都和颜相劝,在朱元璋面前替弟弟们说好话,让他们免收责罚。朱标的弟弟朱㭎被人告发谋反,朱元璋要处死他,朱标痛哭流涕,替弟弟求情,使朱㭎免死。所以他在众皇子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大臣们也为他的宅心仁厚拥护他。可惜他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感染风寒去世了,年仅37岁。
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诸子心中不满朱标的死给了朱元璋最沉重的打击,64岁的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一向不认命的他,曾一度把命运交给上天安排。朱元璋极度伤心,痛定思痛,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而朱标的长子夭折了,朱元璋就立了朱标的次子,自己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聪明温和有教养,非常孝顺。朱标生病时他日夜悉心照料自己父亲,寸步不离朱标左右,整整两年,完全颠覆了“久病床前无孝子”的说法。父亲朱标死后他过度哀伤,变的非常消瘦,这让朱元璋心生爱怜,非常喜欢朱允炆。朱元璋把对朱标的爱和思念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朱允炆又缺少勇武,性格太柔弱,腼腆,过于温顺。当朱元璋选他当皇太孙时他的叔叔们根本不服尤其是朱棣。但是他的出身又让他心存芥蒂。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元朝的一位妃子,这位妃子在元朝灭亡时,被朱元璋收为帐下,封为碽妃,据说她在成为朱元璋的妃子前就怀上了朱棣,这引起朱元璋的怀疑,尽管朱棣文武双全很有能力,朱元璋还是不怎么爱朱棣。
朱棣后来娶了大将徐达的女儿,又受到徐达等将士们的精心辅导,作战勇敢,善于用兵,变的越来越狂傲,目中无人。1392年朱元璋册封他哥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让他当太子,燕王朱棣明显露出失望的表情。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怎么样,即使不满也只能埋在心里。朱元璋弥留之际朱允炆已经21岁,但他没有治国的经验和能力,朱元璋死后有些官宦对他失望,转而投向朱棣。而他的叔叔朱棣智勇双全,善于谋略,会笼络人心。
藩王手握重兵埋下隐患。之前朱元璋为御侮防患,曾两次分封诸子(25个儿子)为 藩王。据《明史·诸王传》中记载,
“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太子朱标在世时,众藩王已各拥重兵,坐镇一方,特别是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太子 朱标死后,朱元璋感到他这几个儿子会有不臣之心,他为朱允炆担忧。所以不防大胆假设一下:
如果弥留之际的朱元璋真的呼唤朱棣,那绝不会是传皇位给朱棣,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朱棣他早传了,不可能等到自己要咽气的这一刻钟,所以朱元璋唤朱棣很可能是要除掉他,为爱孙朱允文扫清障碍。
如果朱元璋连呼2遍,得知朱棣没有来。朱元璋应该是放心了,他怕诸皇子进京闹事,危害到国家安全,危及到朱允炆的帝位。
既然没有来,朱元璋就因此立下遗诏,自己死后不许诸藩王归京。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各藩王拥兵自重,朝廷权威难立,朱允炆继位后对诸王的势力深感忧虑,于是实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早就用招降蒙古士兵的办法扩充了他的部队,同时他又和不满新皇帝的宦官内外勾结起来。幸好朝廷用他的三个儿子在南京作为人质,确保他不乱说乱动。
可是足智多谋的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出尽鬼把戏,装病、装疯,利用朱允文的仁慈,想博得同情。1399年6月朱允炆果然上当准许他的几个儿子回到他们父亲身边——历史学家们把这一决定称为愚不可及;2个月后,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最终坐上了皇位。
朱棣改历史朱棣的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建文帝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开始篡改历史,他不承认建文帝的年号,将建文四年,直接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令解缙、姚广孝两次重修《明太祖实录》,还顺手把专门记载朱家血脉传承的《玉牒》也改了。
《明太祖实录》改成:
“皇长子朱标、皇次子朱樉和皇三子朱棡都是明太祖嫔妃所生(庶出),只有皇四子朱棣和皇五子朱橚是马皇后所生(嫡出)。”成祖朱棣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从一个妃子所生的历史事实篡改成马皇后所生。想以嫡出的身份来正名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因此他的亲娘碽妃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样一来他的高明之处:他上面的皇子(一、二、三)都死了,又都是嫡出,下一个皇位的继承人就理属老四朱棣了。
朱棣把朱元璋在弥留之际的场景改编为:朱元璋呼喊“朱棣在否?”而且还连呼两遍,让人误以为朱元璋要把皇位传给他。这样他就有了被朱元璋立为太子的事实证据,篡位就不能说成篡位,而是正大光明地“继承”。关于朱棣的生母是碽妃,这方面史学家也多有论证。这个事实被记于主管礼仪的机构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书遗失,却在后来的《国史异考》、《三垣笔记》中所提及。据说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报恩寺,目的为了纪念其亲生母亲碽妃。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朱元璋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后来朱元璋忙不过来了,只能把军权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无疑是给朱允炆埋下了定时炸弹。
朱元璋临终前喊了三遍朱棣来否?原意是放不下这个四儿子,因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辅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为身体虚弱终究是没能等到朱棣的到来驾崩了。
朱元璋在立储这方面很注重长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标终究是没活过朱元璋。最后无奈只能立长孙。朱允炆很像他父亲比较仁爱,这点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样杀虐,坏人他做,希望后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可以说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镇得住他的这位四叔么?
朱棣在从南京赶来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唤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临时假传圣旨让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觉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变卦想要传皇位给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为自己后面埋下了炸弹,他们爷孙俩也是真够做的,这个误会也让朱棣误解了,他觉得本来是要传位给他的,是朱允炆从中作梗,导致他不能见父亲最后一面还错过了皇帝宝座。怎么说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军十万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赶到时只有被烧焦的尸体,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个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继位后,杀戮更胜于他的父亲。朱棣将一批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活人下油锅,他们的女眷沦为官奴,被军队里面的士兵轮着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这三声叫唤改变了历史,他本意无人能理会,当初要是直接将朱棣灭了也不会有靖难之役,曾经朱元璋就对朱棣起过杀心,但是马皇后不忍父子相残,朱棣是马皇后抚养长大,马皇后失去了长子把朱棣视为己出,所以说妇人之仁有时候真的是影响颇广。
朱允炆在位时期,实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严刑苛律。当然朱棣继位后又恢复了。减少税赋,将土地还给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还是太天真了,他动了僧侣和当官的蛋糕,还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实。说他的侄子违犯了《祖训录》;为他提供了对皇帝进行“惩戒行动”的理由。
由此可见,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执政生涯也会遇到困难,毕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阶级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说是在自挖坟墓。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朱元璋为了能让自己的宝贝孙儿朱允炆安安稳稳地继承皇帝宝座,确实是操碎了心。
不过,朱允炆也确实够废,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烂。
朱元璋为了让自己放心,曾经试探过朱允炆,他对自己的宝贝孙儿说:你的叔叔们被我打发去了边地,将来即便会有外敌来犯,也是你的叔叔们挡在前线,让他们给你抵御外敌,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当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听了,心中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想了想后,说:叔叔们抵御了打上门来的胡虏,可是,如果打上门来的是我的叔叔们呢?他们如果造反,谁去抵御他们?
朱元璋也不是没有想过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总不能让他为了让朱允炆安安稳稳当皇帝,或将自己的儿子们贬为庶民,或砍了自己儿子们的头吧?
他看着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够想出一个更为完美的办法,问到:对此,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
对此,朱允炆也没什么高见,毕竟他也没真正处理过什么政事,只是听了几节所谓“帝师”讲的课,所以他也只能给朱元璋一个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的答案:我会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们,我会用礼法去约束我的叔叔们,可是,如果道德和礼法起不了作用的话,我便削夺他们的封地;还不行的话,我也可以废了他们的爵位;再不行的话,我发兵灭了他们!
这显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除了先礼后兵,也只能先礼后兵了。
朱标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这摆明了是在告诉所有人,将来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里,谁不想坐到那个位置上去?不管别人想不想,总之朱棣很想。
后来,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在几年时间里先后死去,朱棣这个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儿子中的“老大”,同时他在北方立了不少军功,手里也握着不小的军权,在军中颇有威望,所以俨然成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继位当皇帝这条路上最难迈过的一道坎,迈过去了,自然坐稳了皇位,迈不过去的话也只能从皇位上摔下来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临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在自己死后顺利登基,朱元璋临终前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儿子们呀,你们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着,不用赴京奔丧了!
朱元璋的这份旨意,实际上说白了是发给朱棣的,他以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没办法趁机夺位,只要朱允炆顺利即位,朱棣便会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终究没有那么的了解自己的四儿子。
当时,朱棣原本已经从北平出发,在赶来北京的路上,却突然接到了这个圣旨,所以只好停了下来。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独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为什么这边下了“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的命令,那边却又在嘴里念叨了三遍:老四来了没有?
难道,朱元璋临死之前,突然改变主意了,要废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着朱棣来京之后,将他软禁?
朱元璋憋足了气,问了三遍之后,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人敢回答他这个问题,然后他便一命呜呼了。
实际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许来奔丧”的圣旨和他临死前嘴里念叨着的“老四来了没”是矛盾的,既然已经说了不让藩王来京,为什么又要问朱棣来了没有?
然而,这种是是非非的意思却是朱棣所需要营造的假象,他让朱元璋临死前念叨“老四来了没”是在说朱元璋最后真正想传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来,朱元璋临死前所下的不许藩王赴京奔丧的圣旨便可以推翻了,因为那是朱允炆的阴谋,是朱允炆矫诏!
同时,朱棣又说自己当时正在奔丧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声,不是自己不孝,实在是他朱允炆骗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发起“靖难之役”了,也可以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便着手修改了部分史实,包括朱元璋的圣旨下达之时他的行踪,以及朱元璋临死之前所喊的三声“老四来了没”。
所以,朱棣当时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静待消息,没有动身前往南京奔丧,更不用说什么已经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这个废柴也够傻,用了几个自诩读了几本破书便能够安邦治国的文人,结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将好好的一个皇帝宝座让给了朱棣。
朱棣对朱允炆的狠也很彻底,他根本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毕竟如果承认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话,便是在说自己确实造了反,所以他连谥号庙号也没给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几个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儿的反!
朱元璋临终连喊三遍朱棣来否,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进城?
朱元璋临死前,特嘱所有的孩子都不要来京城。 却又单独传旨,让朱棣来见自己!朱棣自然快马加鞭,风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矫诏即还。
但还没到南京城,有人伪造了皇上的圣旨,让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圣旨”,只好调转马头一言不发地赶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为何不让进城”相问,并坚持要见皇帝的话,很可能会“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关押或杀掉。
朱棣是聪明人,可以说,他一看“圣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伪造这份圣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当时朱棣骤然南下,身边又无武装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会一命呜呼的!
其实,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见太祖,因为朱标大哥英年早逝后,太子的位置没轮到自己身上。所以,这时朱棣肯定已经动了谋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临终前会见自己,发现自己有了反意,十条命也不够赔的!
事过境迁,朱元璋为何临终要见四儿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惯战,所有儿子里面他能力最强,太祖肯定有了他将来会谋反的担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没死前白纸黑字地立下永远不反的承诺。试想:如果朱棣签了承诺,那么后来的靖难之役就师出无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