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后人现在分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宗族十分庞大,是明朝以来传承较为完整的家族。二十年前,有一名江苏如东的初中人民教师徐永德先生,辞掉了老师工作,花费了将近二十年的精力,走南闯北,经商打工赚取经费,为的就是寻找自己同宗族人的痕迹,再一次地修订《徐氏宗谱》。
这位徐永德先生当时完成族谱的时候也已经77岁了,他说,中山王徐达的后人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二代传人。而在明代,因为徐氏宗族一直保全完整,错误没犯,颇受恩宠,并且是一门两国公,与大明始终,族人纷纷丰衣足食,开枝散叶,除了主脉的魏国公以及定国公以外,大量族人都在明朝二百多年岁月里,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
明朝徐家,是一个特殊的、成功的传世家族。
大明开朝,主要的国公之位有六个,分别是魏国公、韩国公、曹国公、郑国公、宋国公、卫国公,这六大国公又被称为大明六国公。
可是这六国公,在大明初因为格局动荡、君主高压专制,最后竟然凋零了五家国公之位,除了魏国公外,其他的国公之位最长的世袭都没有超过三代,而韩国李善长一脉,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被明太祖清算诛灭全家。
魏国公在明朝洪武、建文、永乐时期的稳固,可以说是奇迹。
不过这种奇迹也是有代价的,明朝建文帝时期,建文削藩,最终引起了燕王朱棣的起兵反抗,徐达长子徐辉祖站在了建文帝这一边,他是第二任魏国公的继承者。但是徐辉祖在当时的抵抗没有太大的意义,随着金川门之变,朱棣称帝,建文失踪。
徐辉祖的命运只剩下了永乐帝的囚禁,最终被囚禁致死,但是永乐帝深知徐家的功劳巨大,中山王一脉不允许断绝,于是没有因为政治斗争迁怒波及徐辉祖之子,让他继承魏国公之位,他就是明朝第三任魏国公,徐钦。
除了魏国公这一主脉以外,明朝永乐期间,徐家不仅没有衰落,还多了一支国公分支,是为定国公。初代定国公是徐达之子徐增寿,徐增寿选择了和兄长徐辉祖不一样的道路,他选择了投靠朱棣,但因为后来被建文帝发现他与朱棣燕军有勾结,因此被建文帝挥剑当场诛杀。
后来朱棣感念徐增寿的付出,于是再立定国公之位,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爵。
自徐家一门两国公起,徐家在明朝的发展就很稳定了,渡过了明初的动荡期,另外五国公家世的凋零,就和徐家的命运完全不同。而且徐家两国公的传承后人,在明朝并不是抱着混吃等死的心态过日子,他们在勋贵、公爵的基础上,还非常上进。
这种上进让他们在大明每朝皇帝中都有他们专属的官职和地位,如此这般,好处就是在于保证了每一代的魏国公、定国公后人都有着更好的生活水平和发展环境,如果魏、定两国公的嫡系传人都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过日子,那么除了嫡系传人以外,其他的支系则是会很快凋零,所以徐家人的努力,也是他们在大明从不凋零的根源之一。
往徐达四代开外数的子孙来讲,在明朝的职官、地位都是比较高的,一直很受朱家人的重视。
第六任大明魏国公徐俌,是为中山王徐达的四世孙,徐俌是明宪宗时期较为重要的官员,主要的工作是在南京进行守城管理,最后在南京官至南京守备,是为南京地区重要的军事领导人,事实上,整个大明朝,南京守备这一职位就是关照了魏国公一脉,从徐俌之父,第五任魏国公起就开始担任。
而徐俌在明孝宗、明武宗两朝再次让徐家的地位有所拔高,徐俌最终被追封太傅,在整个大明来说,这个已经是位极人臣的顶级待遇。也是因为徐俌的“中兴之举”,徐家延续了持久的贵族荣耀。
而徐俌之孙徐鹏举因为祖父的显赫,也继续继承了南京守备一职,后来在嘉靖四年被封为太子太保,也是嘉靖时期对朝堂有影响力的徐家人。
从徐鹏举起,一直到万历末年的徐弘基,南京守备的职位就没有断过,而徐弘基正好面临着万历时代的乱世,有着大展能力的机会,所以徐弘基在去世后,也被追封太傅,地位崇高。
只可惜的是徐弘基之子,世袭魏国公徐胤爵后来和南京守备赵之龙一起投降了满清,导致魏国公的荣誉在南明时期毁于一旦,但徐弘基之侄,徐仁爵却是在崇明岛战役中以身殉国,终究是以功抵过也。
而另外一脉,定国公一脉,则是没有魏国公一脉那么显贵,不过定国公一脉也是在嘉靖帝时期开始,被皇帝所恩宠。
第五任定国公徐光祚在明武宗时期领中军都督府,而后来又成为了迎接嘉靖帝进京的重要人物,因为这个功绩,徐光祚被追封为太师,地位崇高,随着徐光祚对定国公一脉的中兴,徐光祚的后人一直到明朝末,都有在五军都督府领职。
第七任定国公徐文璧在隆庆二年袭爵,而徐文璧也是明朝中后期的重要大臣,除了领后军都督府事以外,在明神宗一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明神宗“罢朝”多年,可以信任的,为数不多的近臣之一。徐文璧本身兼有太师和太子太傅的官位,本身地位不输给主脉魏国公一脉。
不过直到明朝末,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死于大顺军的屠刀下,有可能是与崇祯一同陨落在北京,定国公一脉的嫡系传人,做到了真正意义上和明朝朱家始终的程度。君臣二百余年的和睦相处,不得不说是一段佳话。
明朝两百多年的积累,加上嫡系两国公传人的努力,在大明官场中的不断耕耘,最终让这两百多年间的中山王后人都有了很好的归宿,即便大明最后亡了,但是徐家子子孙孙也早已在长久的和平盛世中开枝散叶,在清代还有徐达后人为官,数量不少,已经成为了庞大的宗族力量。
在清朝顺治年间,江南扬州府的徐俐开始修缮徐家族谱,自顺治修谱起,一直在清代、民国时期都不曾断绝,民国时期,徐达后人仍旧能够组织起来继续修谱,而上文提到的徐永德先生,更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又延续了这份工作,而他只是这庞大族群中的一个,可见中山王后人对先祖的敬仰。
而在如今的现代社会,身边曾接触了一些徐达的后人,经常能听说他们徐氏宗族还有着定期的族会,甚至在数十年前,还有专门的宗族的守陵人守护徐家先祖的陵墓,一如古代望族为了先人守陵的行为。这些行为其实和徐永德先生辞掉教师工作,走遍南北,重现徐家的荣光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总的来说,传世家族,延续荣光,这是每一个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但无奈的是,许多人已经对过去的祖先事迹有所遗失,一份坚固的传承,后人不忘传承,这是非常重要的。徐达后人的发扬光大,又自知出身,这靠的正是六百多年来祖祖辈辈的不断努力,传递火种。
自公元1368年徐达攻克元朝大都,覆灭元朝起,徐家传世六百余年,民族的英雄挥师北上,血脉的人潮络绎不绝。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这是明史当中对于徐达的记载,其中濠人指代的是濠州,说的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这也意味着他和朱元璋是老乡。由于家中世代为农,所以生活可能和朱元璋差不多,连块埋父亲的地都找不到。当年郭子兴造反的时候,徐达也加入了进来。在这个过程当中结识了朱元璋,成为了他的部下。
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徐达没事?接着就是正常套路,建功立业,成立明朝。但是建国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为何徐达能够躲过一劫?
其实如果你真的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虽然朱元璋杀了功臣,但是并没有传说当中的这么多。
这里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假设上面的罪名成立,朱元璋为何大肆屠戮功臣,又为何没有杀徐达?
很简单,就是因为衷心,而且两次给朱元璋表露过。比如说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老宅子送给徐达(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但是达固辞,意思是坚决不要。
先不说老宅子的事情,就单独以兄弟相称,可见朱元璋还是非常信任徐达。其实信任这种东西最廉价,这不可能成为朱元璋不杀他的理由,关键是徐达表现的足够忠诚。朱元璋有一次故意把徐达灌醉,然后把自己的被子给他盖上。等到徐达醒过来的时候,吓得魂都没有了,趴在地上大呼死罪。朱元璋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这是第一次试探。
除此之外,野史当中还有胜棋楼的记载。朱元璋有一次要和徐达下棋,并且不允许他让子。结果这盘棋从早上一直下到了中午,整个棋盘都摆满了棋,徐达突然停下来手中的动作。
朱元璋问他为何不继续下下去?徐达让朱元璋仔细看棋盘,原来徐达所执的黑棋,全部摆成了万岁的字样。朱元璋非常高兴,就把下棋的这栋楼赏给了徐达,并且改名为胜棋楼。
从这两件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徐达对于朱元璋的忠心。不过由于太子朱标实在是太过宅心仁厚,朱元璋不放心等他百年之后,朱能否镇住各位叔伯,于是开始了大清洗。
整个过程异常的惨烈,牵扯人数之广史无前例,不过徐达全部都活了下来。可惜最后还是不明觉厉的死掉了,史书上如此记载:
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意思是徐达后背长了一个疮,朱元璋派遣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过去看看,第2年徐达突然去世。不过民间当中的说法,还是认为徐达是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在徐达长子临走之前,给了他一只烧鹅,让他带给徐达。当时这种背部生疮,医书当中记载。需要好生休养,不能吃发物。
何为发物?比如一些过于营养和刺激性的食物,容易造成伤口病变。不过还要给这种说法打一个问号,毕竟明史当中后来这样记载:
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的后人如何了?从上面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徐达的,对于他的后人自然是优待处理。徐达一生留有四子三女,且看他的后人情况如何?
徐达的大儿子名叫徐辉祖,也是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准备着手削藩事宜。在燕王朱棣之前,已经革去了周王、齐王、湘王、岷王、代王等人的职位,燕王朱棣眼看造反在即。不过在真正造反之前,他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先行前往南京请安,假意表示自己愿意接受削藩,也是讲了礼。
当时就有人建议,先把他们三个扣留,这样燕王就不敢造反了。可惜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同意,但是徐辉祖认为这是最好的时机,又私下里去找朱允炆。
并且给他一个一个的分析这三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要知道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燕王,他还是这三个人的舅舅。这三个儿子当中,他最担心的就是燕王的二儿子朱高煦。给他的评价也是:
勇而且悍,异日不独叛君,抑且叛父。意思是朱高煦就算现在不背叛朱允炆,将来也会背叛他的父亲。根据后来的情况来看,徐辉祖说的可谓是非常之准。
朱棣登基之后,曾经让朱高煦前往云南,但是由于此地太过荒凉,和流放没有区别。于是朱高煦不愿意前往,朱棣非常生气的把他骂了一顿。但是朱高煦不愿意悔改,甚至是私自练兵,朱棣一气之下,把他贬成了庶民。最后朱高煦气不过起兵造反,结果在宣宗时期被其处死。
当然这都是后话,虽然话说到这个份上,但是朱允炆仍然没有同意。
由于徐辉祖是这三个人的舅舅,所以他们来京城的时候也是住在徐辉祖的家里面。然而徐辉祖面圣的消息被泄露,朱高煦连夜骑马逃走。
后来燕王起兵造反,徐辉祖前去阻击,可惜是一败再败。等到朱棣进南京的时候,徐辉祖待在徐达王府里面,不愿意出去迎接。不过朱棣并不好杀他,因为上面有人罩着。
第一是朱棣的皇后是徐辉祖的妹妹,小舅子这个关系放着。第二是徐达一家有朱元璋的免死金牌,朱棣反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元璋。所以只是囚禁了他,五年后徐辉祖病逝。
虽然徐辉祖气节可加,但是不代表徐达的所有儿子都这样。他的小儿子徐增寿,就曾经力保朱棣,也是他主张把朱棣三个儿子放走。也是他通知的朱高煦逃跑。
所以等到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召他进宫问罪,最后死在了皇宫的地板上。朱棣进南京之后,也是悲痛万分,给他追封了武阳侯。虽然留了个儿子,但是后来因为奢侈放纵,被扒去了官服。徐达的大儿子和四儿子都因为靖难之役而死,二儿子早年因为病重夭折。唯独三儿子还算好,一直在朝廷里面做官,最后也留了一个善终。
至于徐达的三个女儿,则是都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燕王朱棣,代王朱桂,安王朱楹。嫁给燕王朱棣是长女,之后被封为皇后。生了两个儿子,不过后来下场也不是特别好。
民间一农民自称是徐达后人?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位于江苏如东的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他自称是徐达的后人,并且还拿出了家谱作证,上面确实从明朝开始编纂,如今已经是22代人了。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他自己只知道是徐达的后人,但是并不清楚是哪一脉。当年是由于靖康之变,才搬到了如东,如今只剩他们这一脉人。为了纪念曾经的祖辈,特意修建了一座宗祠。
徐永德以前家里面比较穷,不过父亲还是咬着牙把他送到了私塾,就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17岁的时候成为了一名扫盲教师,后来在如东县的一所初中教书,一直到退休。他是在偶然之间,到村子里面徐永泉的家中做客,看到了一本清朝版本的家谱。在这份家谱当中,他看到了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于是寻根究底,发现自己这一脉竟然是徐达的后人。
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并不好考证。因为在明清交际时期,民间习惯攀龙附风,经常篡改自己祖籍,说成自己是某一个名人的后人。
大学中挖出一座古墓,竟是徐达后人?这件事情发生在2011年的4月19日,地点是在南京林业大学的新校区。在校区建设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座墓穴。不过陪葬品比较磕碜,只有几件还算精美的瓷器。
根据考察研究发现,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来自于明朝时期。要知道在明朝的时候,能够把墓留在南京的人,可谓是非富即贵。不过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还是发现了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瓷器。
最后经过研究发现,这座墓的主人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佥事徐君叙,此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后来经过推测,这座墓穴距离徐达的墓穴不足几百米距离,很有可能就是他的后人。
岗村宁次竟然和徐达有关?这种说法比较鬼扯,大家就当做是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较真。意思是说在明朝灭亡之后,徐达的后人逃到了日本,投奔岗村的家中。
日本当时还只是有名无姓,只有地位高的人才有姓的权利。而岗村家是中下级的武士,相对来说还是有可能收仆人的。具体情况如何,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其他人的回答,有人也说了冈村宁次确实是徐达的后人,不过我还是那个观点,听听就好。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共有四子四女,如今他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日本,据说还有人自称是徐达的后人。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年仅22岁的徐达,应同乡好友朱元璋的邀请,参加了起义军,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徐达征战四方,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达一生的功绩颇多,其中最大的一件,莫过于攻克元大都,收复了丢失几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正因为如此,在明朝建立后,徐达被朱元璋封为魏国公,成为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
徐达共有四子,分别是长子徐辉祖,次子徐膺绪,三子徐添福,四子徐增寿,另外,徐达还有四个女儿,其中长女就是朱棣的妻子徐皇后。
而今,徐达的后人遍布全国各地,比如在江苏如东,就有徐达二十二代的传人,并且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姓,除此之外,据说在日本,还有人自称是徐达的后人。
徐达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自草根靠着奋斗起家的典范。
徐达是安徽濠州人,他是朱元璋的同乡,都是土里刨食出身的穷苦孩子,因此,在小时候,徐达就和朱元璋的关系很好。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并在回乡募兵时,邀请徐达加入,对于同乡好友的邀请,徐达是欣然前往,自此,也就开始了一生征战的生涯。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在打下和州城后,被同为起义军的孙德崖抓走,危急时刻,徐达主动提出,将自己作为人质,来换取朱元璋,朱元璋脱险后,对徐达十分感激,这件事也奠定了徐达和朱元璋的感情基础。
采石矶大战中,徐达和常遇春二人身先士卒,大败元军,并乘胜追击,攻克集庆(今南京),为朱元璋定都扫平了障碍。
洪武元年七月,徐达率军攻克通州,八月初,攻克元大都,至此,丢失了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再次回到中原政权的掌控之中。
总之,在明朝建立前后,只要是重要的战役,均有徐达的参与,并且鲜有败绩,可以说,徐达和常遇春,是当时大明朝的“帝国双壁”。
虽然功勋盖世,但徐达向来低调,对于朱元璋这个曾经的同乡好友、如今的皇上,徐达时时刻刻都摆低姿态,这也是他能在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大清洗中活到最后的主要原因。
曾经有一次,徐达和朱元璋一块下棋,徐达故意每次都输给朱元璋,但被朱元璋发现后,便命令他必须全力应战,最终,徐达虽然赢了朱元璋,但却把棋盘上的棋子走成了“万岁”二字,令朱元璋龙颜大悦。
还有一次,朱元璋为试探徐达,故意将他灌醉,并扶他到龙椅上休息,待到半夜徐达醒来后,得知自己在龙椅上睡了半天,马上对着龙椅跪在台阶上朝北拜,三叩首后才离去。朱元璋在听说后,认为徐达“仓卒间乃有许大主张,非特恪谨”,因此对他更为信任。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徐达因病去世,关于徐达的死因,历史上说法不一,其中有一种说法认为徐达在晚年患有背疽,此病不能吃发物,而朱元璋却赐给徐达一只蒸鹅,最终徐达在吃完后,病发身亡。
徐达究竟是不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并无定论,但在他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并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荣誉。
徐达的儿子
徐达一生共有四个儿子,除三子徐添福早夭外,其余子女活到了大明立国之后。
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本名徐允恭,后为避建文帝朱允炆名讳,朱元璋亲赐“辉祖”一名,由此可见,徐辉祖深受朱元璋的喜爱。
根据史料记载,徐辉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并且颇具将帅之才,在其父徐达病亡后,徐辉祖承袭父爵,并在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成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
不过,靖难之役让徐辉祖的命运因此改变,在燕王朱棣起兵后,徐辉祖选择站在了朱允炆这一边,并多次带兵迎战朱棣,但最终,朱棣打进南京,朱允炆被迫下台,不知所踪。
朱棣登基后,对于是否杀徐辉祖十分犹豫,因为徐辉祖和朱棣,不仅仅是同年的玩伴,还是亲戚,朱棣的妻子徐皇后,正是徐达的长女、徐辉祖的妹妹,因此,朱棣还得叫徐辉祖一声“大舅哥”。
最终,朱棣念及亲情,没有杀掉徐辉祖,而是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禁锢在南京的家中,永乐五年,徐辉祖郁郁而终。
在他死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徐辉祖之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徐辉祖这一脉自此传到明末。
不过,十分讽刺的是,明朝的最后一任魏国公,也就是徐达的第十一代孙徐允爵,却在清军入关后,很快投降了满清,算是辱没了自己祖上那种气节。
次子徐膺绪
徐膺绪是徐达的侧室所生,在史料中记载极少,只知道他在朱棣登基后,担任中军都督佥事一职,并在永乐十四年因病去世。
四子徐增寿
徐家一共出了两个公爵,除了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外,徐增寿也被封为定国公。
不过,徐增寿的定国公,是拿生命换来的,在朱棣起兵后,徐增寿选择了与大哥徐辉祖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坚定地站在了朱棣这一方。
包括在朱棣起兵期间,徐增寿就多次向朱棣传递京城的消息,并且,在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几乎被扣在北京当人质时,正是徐增寿的帮助,这三兄弟才得以脱身。
但徐增寿的举动,惹得建文帝大怒,最终,建文帝将其斩杀在朝堂之上,相比于朱棣只是将徐辉祖幽禁,朱允炆这一点做的确实不太厚道。
朱棣登基后,对自己这个小舅子的死十分悲痛,不仅将其进封定国公,还让其子徐景昌继承爵位,且世袭罔替。
徐增寿的定国公,一共传了九代,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北京后,由于其坚持抵抗且不愿投降,最终被大顺士兵杀害,与末代魏国公投诚满清相比,定国公一脉就显得更为壮烈一些。
徐达的女儿
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除三女是侧室所生,其余的女儿均是正室所生。
长女徐皇后
徐皇后名为徐妙云(一说为徐仪华),自幼天资聪颖,并极爱读书,待嫁闺中时,就有”女诸生“的称号,深得徐达的喜爱。
在其十二岁时,便被选入宫中,侍奉马皇后,并在这期间,结识了还是燕王的朱棣,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其被册封为燕王妃,与朱棣完婚。
徐皇后共为朱棣生下三子四女,包括朱高炽、朱高煦,均是徐皇后所生。
由于朱棣的登基,所以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自明仁宗朱高炽开始,一直到崇祯帝朱由检,都可以算得上是徐达的后人,毕竟徐达还是朱高炽的亲姥爷。
次女、三女、四女
徐达的次女徐妙清,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朱桂,而三女徐妙锦,据说朱棣十分喜欢,有意纳其为妃,却被徐妙锦拒绝,最终出家为尼,四女则在史料中并未记载其名姓。
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2016年前后,江苏省如东县的一位77岁的老人,找到当地媒体,自称他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后人,并出示了他耗时十年编撰而成的《徐氏宗谱》。
这位老人名叫徐永德,是如东县的一位退休老教师,据他所讲,他是徐达的第22代传人,其祖上,按照宗谱显示,是徐达的一个孙子。
不过,宗谱上尊称这位先祖为““贵八公”,至于是徐达哪个儿子之后,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这位“贵八公”,曾经在建文帝朱允炆手下效力,并在南京城破后,由于害怕朱棣诛杀,因此带着全家一路逃亡至江苏如东。
如今在江苏如东,徐姓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大姓,这位徐永德老人,也是在退休之后,凭借一己之力,走遍全国多个地区,收集整理了自己的族谱,并公之于众。
除了江苏如东之外,包括江苏省的江阴、泰兴等地,都有多个以“徐”命名的村镇,这些地方据考证,都与徐达的后人有一定的关系。
甚至包括湖南、安徽、河南几个省份,类似于“徐家庄”、“徐家村”这样的地名也为数不少,并且,在当地都有关于徐达后人的说法。
还有一个更为有意思的说法,说日本的冈村宁次,也是徐达的后人,这个说法是在他的回忆录中被提及,他称自己的祖上是徐达一个名为徐青山的后人,明朝灭亡时,此人隐姓埋名,逃亡到日本,并在当地定居,不过这种说法只是出自于冈村宁次自己口中,实际上无从考证,因此不值得相信。
小结:
作为大明朝的开国功臣,徐达的一生与朱元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包括他的家族,也和明朝的兴衰紧密相连,而一门出了两个国公,也是在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殊荣,只不过两个末代国公却相去甚远,经过满清一朝以及近代,徐达的后人已经遍布各地,多个地区均有徐达后人的说法,不过究竟真假程度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人,和朱元璋是老乡。徐达最早追随郭子兴造反,结识朱元璋,并在其手下南征北战,朱元璋称帝后,徐达因功位高权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后期屠杀功臣,徐达因此幸免于难。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四子即徐辉祖、徐添福、徐膺绪、徐增寿。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因“靖难之役”忠诚而被囚致死。说起徐辉祖之死这事还得从头说起,朱允文称帝后削蕃,起初,朱棣为了试探朱允文,故意派三个儿子去南京面君,如果被朱允文扣为人质,自然是针对朱棣,朱允文和徐辉祖也料到了这一手,徐辉祖建议扣留一个,说实话他们都是自己外甥,但为了朱允文的江山,徐辉祖不徇私情。但是,建文帝踌躇不决,最终还是决定 “旨着三子还国”,下决心要放他们回去了。燕王起事之后,徐辉祖也奉旨出征。
徐辉祖带兵力战。但最终建文帝兵败,朱棣进占南京,徐辉祖守节不降,他呆在徐达王府里,拒不出迎。
朱棣称帝后想杀大舅哥徐辉祖,但朱元璋曾颁给徐家免死铁卷。朱棣无奈,只好把徐辉祖终身监禁于此,五年后去世。
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姐夫朱棣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朱棣夺位后被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
徐达的另两个儿子随着南京城破而四处奔逃,自此消失在民间。
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说到徐达后人现在在哪居多这个问题,查资料说是江苏南通如东县的徐姓占比例较大,也不知道是否属实。如果有那个地方的朋友请留言是否确有其事。
据说有个老人出具了徐达后人族谱,族谱年久失修,破破烂烂,但字迹清晰,能够证明是徐达后人。
(文/秉烛读春秋,👍点赞点关注。)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 (1332年—1385年),汉族, 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农家出身。元末,他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1363年大败陈友谅。1364年,朱元璋任命他为左相国。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1368年攻入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以后又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死后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
徐达是怎么死的?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达病逝于北平,享年54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时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为徐达辍朝以表哀悼,并亲临灵堂祭奠,伤心欲绝,朱元璋下诏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其三代皆封王爵,赐葬于钟山之北,徐达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亲自写的,称赞其为"开国功臣第一"。明朝的开国功臣真的就这样死了吗?这中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呢?
徐达在北平身患背疽,这是一种恶疮,很难治好,朱元璋派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带着书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达回南京疗养。相传朱元璋当年怕他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鹅。但皇帝所赐,君命难违,徐达最后涕泪交流之下,当着内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但也有的史书上作了考证,认为"赐食蒸鹅"是野史中歪曲事实真相有意贬斥明太祖。
首先说那个说那个蒸熟了鹅纯粹野史,有点政治脑子的也不会再毫无缘由的时候去杀一个国家大臣,徐达的精力和生命基本在开国那些恶战中消耗光了,死了也正常。再就说了,徐达如果不死,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得,功高震主,特别是朱元璋这样的恶主。文臣武将开国的除了汤和那样的庸才,基本杀光或者借刀杀了,刘伯温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杀他们都是有原因和借口的,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等等。所以徐达是病死的应该没错,但就算不死想必朱元璋也会送他去死。
倚天屠龙记有讲到,徐达与张无忌一起找胡青牛治病,徐达为了让胡青牛给无忌治病,自己放弃胡青牛治病的机会,导致疾病拖延。后来无忌学了胡青牛的一些皮毛之后,乱给徐达吃药,导致种下病根,当时,胡青牛曾给无忌说过,若不给徐达好好调养,必然折寿。在这后面备注,写到徐达确实身有不适,但是豪放之人,不把这些小病放在心上,终至早逝。朱元璋那一说,也不可全不信,古来帝王都是如此,朱元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对谁都不会太信任,所以有可能是想确定徐达确实已死。
徐达死后,朱元璋果然没有再加害他的全家,并追赠徐达为中山王。
徐达死后,他的后人结果如何?
徐达作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他的家族也真正做到了与国同休,终大明王朝276年,始终是大明第一勋贵。
徐达的家族有“一门两国公,一后两王妃”的荣耀。徐达一共有四子三女,四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徐辉祖,次子徐添福(早夭),三子徐膺绪,四子徐增寿。
长子徐辉祖继承了徐达的爵位魏国公,由于靖难之役忠诚于建文帝,朱棣夺取天下后,将徐辉组“罢为民”,圈禁致死。但仍让徐辉组的长子继承了魏国公爵位。
而徐达的四子徐增寿,由于在靖难之役与朱棣勾结,被建文帝处死。朱棣有感于徐增寿的功劳,将其子徐景昌封为定国公,从此,徐氏家族有了“一门两国公”的荣耀。
徐达的三子徐膺绪,曾任尚宝司卿、中军都督佥事、世袭指挥使等职,最终善终。
徐达一共有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当时的燕王、代王和安王。后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徐达的长女更是成为明成祖的正宫皇后,徐皇后也以贤惠仁德著称。徐达的另两个女儿,作为王妃,也享受一世荣华富贵。
但徐家对徐达的死因心知肚明,朱元璋的阴狠险恶令他们十分恐惧,于是就有一支徐达的子孙为避祸而隐姓埋名来到修武烈杠营村。
今烈杠营徐氏祖坟有一座墓碑,为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立,上书“曾祖耶耶四公之墓”,没有通常墓碑上的名讳,且按世系推算,这位“曾祖”四公的年龄与徐达之孙相近,与徐达受害后子孙四处流散之史吻合。
总结:烈杠营徐氏在明清时期曾是当地的显赫大族,广有田地,家蓄武丁,世代好武,这又与徐达的武将家世相照。
由此推断,烈杠营徐氏应为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人。据烈杠营《徐氏家谱》记载,其自明至今已历12世。
大明第一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如今在哪里?
徐达同朱元璋一样,也算是草根变凤凰的典范,家中世代为农,自然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在当时身处乱世,也顺势抓住机遇,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最终也建立了一番功勋,成就了一番伟业。
身为大将军的徐达,是深得朱元璋信任,纵观那段历史,老朱面前信任仿佛不值一提,任何部下都有可能产生信任危机问题,但好在徐达算是朱元璋众多开国元勋中,难得的善终之人。
徐达大将军这一生共留下子嗣七人,4个儿子,3个女儿,也算是沾了父亲的光,受到当时大明朝的恩宠与优待。大儿子名叫徐辉祖,对于大明王朝的衷心和父亲无异;
二儿子早年因为身患重病,不治身亡提前夭折;
三儿子算是其中最幸福的一个,同父亲一样,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四儿子名叫徐增寿,恰恰与他的大哥截然相反,大哥是朱允炆绝对拥护者,但他对燕王朱棣却颇有好感。
朱棣有难时也屡次出手相助,后来朱棣起兵造反,自然也就引起了朱允文的怀疑,当即抓他去宫中对质,迫于兴师问罪的压力,也最终丧命于皇宫之中。
关于大儿子徐辉祖的故事也没有结束。他也被卷入了朱允炆与朱棣的党派斗争,徐辉祖算是一个矛盾集合点,他坚决拥护的是朱允炆,但他的三个妹妹却有一个嫁给了朱棣,算是朱棣的大舅哥,自然对于朱棣的那点事儿,还是有所耳闻的。
何况当时朱棣的儿子们都已经不小了,每当去京城玩耍,也都会在这个舅舅家里住上几日,一来二去,他知道的信息可不少呢。
其实徐辉祖当时并没有直接挑明,而是在朱允炆面前旁敲侧击,变相的告诉他真相,但当时的朱允炆太过于年轻,宁可相信自己也不愿意相信徐辉祖,徐辉总直接说的太明了,自然也容易惹火上身,有挑拨离间的嫌疑。
从朱允炆开始削藩的那一天起,徐辉祖就再也没有安宁过,整体来说,徐辉祖对于整个政治格局的把握相当到位,他对于朱棣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那三个小外甥,算是了如指掌,不止一次建议朱允炆,让他明白控制朱棣3个儿子的重要性,但最终还是被朱允炆错失良机。
后来朱棣真正起兵造反,徐辉祖临危受命前去阻击,但他压根不是朱棣的对手,尽管他一再反对朱棣称帝,凭借着与朱棣的那层关系,你在一次次挑战着朱棣的底线,最终也被朱棣无奈囚禁,仅仅5年就病逝离去。
关于徐达的女儿,她们都甚是好命。因为朱元璋与徐达的关系,他们也被依次嫁给了朱元璋的三个儿子朱棣、朱桂和朱楹。后来随着朱棣登基,徐达的长女也被封为皇后。
徐达后人徐永德。数百年的历史变迁,很多关于徐达后人的故事都无从追溯,就目前的证据来看,只有江苏地区有一位自称徐达后人的老人。
通过他手中的家谱可以了解到,明朝初年的编撰佐证,无疑见证了这22代人的发展历程,这位名叫徐永德的老人,对于先祖的变迁,也了解的不甚详细,但是为了纪念先祖的伟大功,他还特意为祖先们修建了一座祠堂。
尽管是徐达后人,但徐永德也是后来才知道的,由于他的父亲相当重视教育,所以他也有幸能够读书,后来他到同村徐永泉家中做客拜访,却不料有了惊人发现:根据他家中保存的族谱,仔细研究才发现,他们竟然是徐达后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