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刘伯温出殡有人嘲笑放鞭炮,这其实是影视剧《朱元璋》里的剧情,并非真实历史。不过这个桥段,却是反映出了当时洪武朝中,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矛盾,刘伯温之死,也成为了胡惟庸案的一大铺垫。
根据历史线来走,明朝于1368年建立,在洪武三年,诸功臣才被封爵,但是那个“神算”刘伯温,却仅仅是封了一个诚意伯。其实“浙东集团”这个概念,本质上是不明显的,因为力量实在薄弱,朱元璋本身就是“淮西”的一员,手下的李善长为首,成为淮西帮的领袖,后来胡惟庸接棒。
之所以在洪武朝的时候,李善长、胡惟庸与刘伯温针锋相对,而刘伯温一个言官能和两位丞相先后交锋,就是因为朱元璋把刘伯温推到台前,可以说是削弱淮西帮的垄断。例如朱元璋当年问过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谁当宰相合适,刘伯温首先就说了杨宪不行,其次又分别说了汪广洋和胡惟庸的缺陷: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后面这俩人评价一个不如一个,刘伯温说汪广洋还不如杨宪,胡惟庸则更是完蛋了,如果让他开大明这辆车,那么可能连轮子都要毁掉。这场对话把刘伯温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大家会想,刘伯温都能和皇帝讨论谁当丞相合适,那他肯定也很厉害啊,实则不然,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一把刀。
实际上刘伯温最高的官职就是到了太史令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可能好理解,就是搞监督的,算是排名比较靠前的言官,但是太史令是什么职位?
就是个搞天文研究的,早在唐代有太史局,皇帝家天天就看着“天父”有什么指示,毕竟皇帝只是天子,代天牧民,虽然随着搞唯物主义的大儒越来越多,“天父”这种敬畏就少了,可还是要有个神神叨叨的官员来干这个事,你看,刘伯温就很适合嘛,什么《烧饼歌》、《天文书》的。
因此,刘伯温在官职的本质上,就是为了制衡淮西帮才被推到那么高的位置,在《朱元璋》剧中,朱元璋哭着说那等于是咱毒死的刘伯温啊,其实即便不是朱元璋毒死的,他早先激化了李善长、胡惟庸的矛盾,然后又让胡惟庸去赐药,这跟毒死还真的没区别,让黄鼠狼去给鸡拜年,黄鼠狼能不干点坏事?
历史上刘伯温被药死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因为《明史》本身就记载了这个案件,丞相汪广洋,就是因为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案隐瞒不报,被朱元璋流放,然后又赐死。不过不同的是,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是在喝下了药后,过了一段时间才逝世,属于慢性死亡,而且他当时的儿子刘琏、刘璟都在,临终的时候总不会太孤独。
再回到刘伯温出殡时还有人放鞭炮欢呼的问题上。
别看这几个放鞭炮的人闹得跟个地痞流氓一样,其实这几个人大有来头。后来在给朱元璋的汇报中,说了主要的三个人,分别是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不说别的,这三个人本身的爵位就要比刘伯温高,其次,这三个人都有很明显的共性身份,都是安徽人,而且前两个还是濠州的,妥妥的淮西帮。
从理论上来讲,即便历史上没有他们三个给刘伯温出殡的时候放鞭炮,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仨对刘伯温肯定是没有好感的,因为他们的头头就是李善长,后来胡惟庸在李善长退休后,成为了淮西帮的代理人。刘伯温一死,意味着朱元璋的天平失控,在剧中,朱元璋说了一句:
“咱给收网了”
既然天平失控,那么大家都不要再虚情假意地玩这场游戏了,直接全部搞死,因此,接下来在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就是第一次对淮西帮的清洗,害死刘伯温的头号敌人,胡惟庸全家被处死。
而陆仲亨、唐胜宗、费聚仨人呢?
他们还没有那么快,反正朱元璋根本不会放过他们,之所以还没有处理他们,很有可能是因为淮西帮的精神领袖,李善长根本没有倒下。要知道,胡惟庸是造反才垮台,可是他造反的时候,去问过了李善长,李善长表态,你们要造反的话,等到我死后再说吧。
这就代表着,李善长不准备阻止,这种态度就很危险了。
这仨人据历史的说法是,一开始没有暴露出来,朱元璋不知道他们是胡惟庸的同党。但实际上,是不是胡惟庸同党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群淮西人仗着自己是皇帝老乡,不把很多人当回事,这就是朱元璋和功臣之间的矛盾根源,很多人觉得自己既是皇帝老乡,又是功臣,可以嚣张跋扈。
穷苦人家出身的朱元璋能忍他们?
我以前自己过得那么苦,凭什么你们过得那么好?
有一点客观的事实是,朱元璋的确很偏袒自己家人,而对外姓官员很刻薄,大明朝公务员的工资堪称低到不行,朱元璋天天骂这群官员贪污,可实际上呢,他给自己的朱家人,一群人啥都不用干,开的俸禄要比这些官员多上七倍,例如藩王的年俸禄是一万石,郡王则是两千石,可是正三品官员的年俸禄仅仅420石,有的人会说,那藩王镇守边疆,拿一万石不过分啊。可是郡王呢?
明朝的郡王可真是不要太闲了。
而三品官员天天跟死了差不多,忙来忙去,因为皇权集中,很多时候高级官员相当于分担了丞相的职务,但问题是,他们不能决策,只有建议权,不然后期的嘉靖帝那么久不上朝,真以为天下太平呢,都是压榨剥削这批官员。
话讲远了,还是回到朱元璋与淮西帮的矛盾上来。
因为多种原因,朱元璋从洪武十三年开始,一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期间一直就没有停过清洗,大的小的,凡是和胡惟庸有关的全部倒霉,本质上是朱元璋觉得适合下手了,该下手了才下手。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等人被曝出包庇胡惟庸,李善长也因此晚节不保,全家被处死,而陆仲亨、唐胜宗、费聚也被查出是胡惟庸同党,全部弄死,这个弄死可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株连,全家到地下领便当,这个事件的反转是很剧烈的,洪武二十三年的李善长案被认为是胡惟庸案的延续,本质上也是对功勋集团、相权的薪火的反扑。
所以《朱元璋》里,刘伯温出殡时有人放鞭炮庆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上至李善长、胡惟庸,下至陆仲亨、唐胜宗、费聚,朱元璋是慢慢收网把他们弄死的,而且还分了两次。在剧中,朱元璋也没有说为了刘伯温私下报仇,也是通过胡惟庸案先后搞死这批人。
总的来说,真实的情况是,这群人的死,本质上都是朱元璋帝王心术的平衡所致。刘伯温很无奈因为当出头鸟被针对,而胡惟庸等人则是在困兽之斗中,把另外一只兽给杀死了,那么没有了安排好的对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猎人亲自下场。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有关于刘伯温的死,历来是迷雾重重。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死的,也有人说是病死的,更有人说是朱元璋的过。生前号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神算子,为何死后沦落到了被别人往棺材盖上扔鞭炮的下场?
往刘伯温棺材盖上扔鞭炮的又是谁?原来是淮西的将领: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他们到底和刘伯温什么矛盾?为何做出这种事?
刘伯温本来闲赋在家,为何重回京城?在讲到刘伯温死之前,我们先讲一下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疑团?先从杨宪说起,当时朱元璋开科考,但是杨宪的外甥作弊,被朱元璋抓个现行。
由于朱元璋不知道是杨宪外甥,所以就交给他去审问。也因此被胡惟庸弹劾,结果就是杨宪身首异处。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刘伯温渐渐被孤立,朱元璋也猜忌刘伯温。
(刘伯温这里面也牵扯了,如果真的说起来就多了,这里不再展开。只要知道刘伯温最后牵扯到了这件事情,被朱元璋所怀疑。)
再加上刘伯温的身体也不好,于是向朱元璋主动请辞。虽然闲赋在家,但是刘伯温内心却闲不住。他让在京城为官的儿子刘琏带了一封奏折,建议在殴、闽处设置一个巡检司,防止此地出现叛乱。
但是他的奏折被胡惟庸抓住把柄,告诉朱元璋刘伯温有帝王之气。由于他在那里想立一块自己的墓地,由于当地百姓不答应,所以便想在这里设置一个巡检司,以此来为难当地百姓。
朱元璋面对这样的弹劾,刚开始并没有发表什么言论。后来这件事情被刘伯温知道之后,亲自跑过来见朱元璋。不过朱元璋装傻什么都不知道,明里暗里的表示自己不管这件事情。所以刘伯温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最后只好住在儿子在京城的家中(为了避嫌)。这个时候朝廷当中也不是一片安宁,朱元璋总是感觉之前的的兄弟开始有了异心,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试探他们。
他准备带着太子朱标前往黄山住一段时间,朝中所有的事务全部交给丞相胡惟庸,看一看这些人的反应。
果不其然,朱元璋出走之后,胡惟庸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就差点没有坐在龙椅上面了,完全就是第二个皇帝。
而且处理政务飞速,堆积半年的政务,被他用半个多月就已经处理结束。但是胡惟庸在朝中的所作所为,都被朱元璋的锦衣卫看的紧紧,每天都会有人把奏折呈递到黄山。
离开京城半年之久的朱元璋,看胡惟庸越来越不顺眼,于是让朱标草拟了一份文件,升任刘伯温为督查使,想让刘伯温给胡惟庸一点压力,看他到时候怎么应变。
已经在家闲赋多年的刘伯温,此时接到圣旨不仅没有开心,反而满面愁云。原来此时的他都已经得了绝症,而且从儿子刘琏口中听说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早已经断定他命不久矣。
得了绝症的刘伯温,本来想称病在家,但是朱元璋听说之后,又从黄山加送过来一封圣旨。让胡惟庸带太医,去看望一下刘伯温,并且还带了汤药。然而就在刘伯温喝下后,当天晚上腹如绞痛,凌晨就死了。
淮西将领为何要放鞭炮庆祝?刘伯温去世之后,整个京城流言不已,有人说是自杀的,有人说是病死的,有人说是胡惟庸杀掉的,也有人说是朱元璋指使他杀掉的。那么和湘西将领里有什么关系?
我们先说下为何是胡惟庸杀刘伯温, 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是想借助刘伯温之手,来整治胡惟庸,只是他并不知道刘伯温的病情这么严重。而且在胡惟庸看来,刘伯温也是装的。
然而他为了以防万一,还是选择赶尽杀绝。于是借助朱元璋之手,来给刘伯温送药的时候,往药中投了毒结束了刘伯温的命。那么这和湘西将领什么关系?
因为在胡惟庸主政的半年时间里面,整个朝中都是以胡惟庸为首是瞻。朱元璋看到送到皇上的奏折,曾经这样评价道:胡惟庸他已经越过徐达、李善长、汤和等人,直接成了这些武将的头。
原来当时朱元璋走的时候,征北大军马上就要回来了。按照通常的情况来说,如果朱元璋在的情况下,会在武英殿当中犒赏大军。但是朱元璋不在,虽说该犒赏的犒赏,但是胡惟庸千不该万不该,把这场宴会开在了武英殿。这已经是越俎代庖了,本来是皇帝用来招待别人的,丞相这么做什么意思?而这些武将看到胡惟庸的权利这么大,自然是极力的维护他。而且胡惟庸不顾法纪,额外给了这些人很多的赏赐,又是一大罪过。
而这边刘伯温去世之后,只有两个朝中老臣敢出来送行,外加有马皇后的一炷香。原来其他人都是怕胡惟庸的权势,毕竟当时外界一直谣传,是胡惟庸害死刘伯温。
这些人不仅没有送行,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等人,还往刘伯温的车顶上扔鞭炮。不仅是在讽刺刘伯温,同时也是在向胡惟庸表示衷心。
后来朱元璋从黄山回来之后,立刻开始整顿朝政。并且还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借口,直接把胡惟庸打入大牢。看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满朝的文武在第2天之后立刻上奏折,全部都是在弹劾胡惟庸。朱元璋也终于借助这个机会,一举端掉胡惟庸一伙,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往刘伯温车顶扔鞭炮的侯爵。整个过程牵扯到3000多个人,也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胡惟庸案。
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刘伯温虽然没有后世传的那么神,但他对大明江山的建立绝对是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老朱为了给皇孙铺平道路,很多有功之臣都没能善终。
刘伯温此人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太祖要责惩丞相李善长,刘伯温劝说,他虽有过失,但功劳大,威望高,能调和诸将。太祖说,他三番两次想加害你,你还替他着想?我想让你当丞相。刘伯温婉言拒绝。
后来老朱想让杨宪当丞相,刘伯温认为能力不够,极力反对。他就是这么的对事不对人,可是不懂得圆润,就会树敌很多。
那么刘伯温出殡,为何有人往他的棺材上扔鞭炮嘲笑?究竟是何人所为?这些人最后结局怎样?听我接着往下说。
朱元璋这个人地域观念很强,起初以他为首的淮西人抱团很紧。比如李善长,郭兴,郭英,徐达,常遇春等,可以这么说,没有他的这些淮西老乡跟他南征北战,就没有大明的建立。
明朝建立后,有些淮西人自视功劳巨大,再说皇帝都是自己人,就开始骄横起来。殊不知,整个天下都是老朱的,他不可能只为淮西代言,可是很多淮西人并不这么认为。
于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极聚壮大,老朱不会坐视不管,他要找一个人来牵制淮西集团,那么最好的人选就是刘伯温,他有这个实力且是外乡人。
刘伯温虽然能掐会算,但他没料到的事也有很多,一是他太聪明,很多事比老朱都看的准,老朱一面用他一面防他。二他是外乡人,老朱对淮西人还是有私心的。老朱只想让刘伯温把水搅混,他好借机行事,说白了,刘伯温就是一棋子。
所以刘伯温与淮西集团一碰撞,他便败下阵来。事情还要从他杀了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说起,这已经挑战了李善长的底线,他给老朱参了一本。李善长在老朱心里比刘伯温的地位高的多,从李善长的爵位和俸禄可见一斑。
虽然就此事老朱并未对刘伯温说什么,但刘伯温连这么点眼力见都没有,那就不是刘伯温了。所以他请辞告老还乡了。
李善长很老到,他明白枪打出头鸟,所以逐渐把胡惟庸推到台前。这个人狂妄嚣张,老朱通过试探早都对他不满了。
后来刘伯温的死与他脱不了关系,(当然刘伯温的死说法很多,在此不讨论)。
终于理清关系了。那么扔鞭炮的何人?他们是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这几人都是淮西勋贵。他们这么做两个目的,一刘伯温是淮西集团的死对头,整的他们日子不好过,心怀憎恨,二就是给胡惟庸表忠心,胡惟庸当时势头正劲。
这几人结局如何呢?紧跟胡惟庸后,过起了嚣张跋扈的日子。老朱一看,戏也该结束了,便把他们全除掉了。胡惟庸案牵扯人数众多,老朱还借机取消丞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电视剧《朱元璋》中,刘伯温去世于南京,当刘伯温的儿子将刘伯温的棺材拉回老家青田的时候,淮西将领蓝玉带头往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意思很简单,庆祝刘伯温死亡。刘伯温与蓝玉一样,身为明朝的开国大臣,蓝玉为什么要往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呢?朱元璋对于此事后来又是怎么样处理的呢?
党派之争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淮西,从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都是出自于淮西就可以看出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大多是淮西人。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同样是淮西人的开国文臣武将在朝廷中自然而然扭成一股绳。按道理来说,以淮西集团庞大的体量,无人敢惹才对,可是却偏偏有一个人直接硬刚,这个人就是浙东集团的代表刘伯温。
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乍一看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存在,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有开国六公爵,而浙东集团的代表人物只有刘伯温与杨宪,别说公爵,两人连个侯爵都算不上,只是个伯爵。两个集团之间的争斗,起源于一个叫李彬的人。
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因为贪污受贿被刘伯温彻查。身为李善长的亲信,李彬贪污的数量肯定不会在于少数,这一彻查就直接被刘伯温定了死刑。
李善长眼看着自己的亲信就要走上黄泉路,急急忙忙派人找到刘伯温说情,但是刘伯温的态度很坚决,不但不撤除死刑,而且将李彬的罪行送到朱元璋的手中。朱元璋向来最恨贪官,洪武年间有无数的贪官被朱元璋扒皮充草,李彬的运气算是好的,朱元璋并没有命令扒他的皮,只是命令立刻处死。
事情闹到朱元璋那,也就闹大了,李善长无奈,只能亲自找到刘伯温说情,但是刘伯温不知天高地厚,当着李善长的面,竟然敢语言激烈的拒绝,明显不给李善长面子,事情越闹越大。
李善长身为淮西集团的头号人物,你刘伯温不给李善长面子,不就代表着不给淮西集团面子吗?淮西集团成员集体上书弹劾刘伯温,刘伯温明白朝廷他是待不下去了,如果继续待下去极有可能发生不测。经过深思熟虑,刘伯温决定退隐,回到青田老家,一切事物交由浙东集团的二把手杨宪处理。
杨宪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说得通俗点就是御史的老大,而在明朝御史就相当于喷子,每天的工作就是骂皇帝,骂大臣。
杨宪命令手下的御史到处查找李善长的把柄,不断的向朱元璋打小报告。如果说是别的臣子打李善长的小报告,可能朱元璋会直接扔到垃圾桶里,因为这不是你该管的事情,但是御史那就不一样了,这就是御史管的事情。
随着打小报告的频率越来越高,数量也越来越多,经过朱元璋的调查,小报告基本上都是真的,进而对李善长的印象越来越差,说话的时候一句比一句锋利。李善长逐渐明白,刘伯温当初为什么要退隐了,也学着刘伯温退隐。
人虽然退隐了,但是恶气必须得出。为了不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李善长找了一个不起眼的人来代替他(只是代替他,并不是代替他的职位,丞相的位置不是李家的,而是朱家的,朱元璋想叫谁当,就叫谁当,而不是李善长想叫谁当,就叫谁当),充当淮西集团的老大,这个人就是后来的胡惟庸案主角胡惟庸。
浙东集团全线溃败明朝开国文臣中的代表无非就是李善长与刘伯温,李善长退隐了,朱元璋总得找个人来替代李善长,而这个人这人就是刘伯温。
当时的刘伯温已经从青田老家回到朝廷中,而丞相的位置自从李善长退隐就一直空着,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朱元璋亲自找到刘伯温,向刘伯温提了三个丞相人选,这三个人分别是杨宪、汪广洋、胡惟庸。
刘伯温对于这三个人的态度都一样,三人都不适合担任丞相之位。既然三人都不适合担任丞相之位,那么丞相之位非你刘伯温莫属。刘伯温确有丞相之才,他自己也承认,但是他却对于朱元璋的认可表示拒绝,他觉得他疾恶如仇,不适合担任丞相之位。
刘伯温不知道是老糊涂了还是怎么的,竟然敢说出疾恶如仇这句话。疾恶如仇的这个“恶”要么指的是皇帝朱元璋,要么指的是满朝文武,在朱元璋看来,这么恶指他自己,也指满朝文武。刘伯温,我一定要治一治你的傲气。
朱元璋对刘伯温刻意的说了一句话:“先生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干嘛还在朝廷工作?赶紧回老家养老吧!”刘伯温非常的知趣,他明白这是朱元璋在赶他,所以头也不回的再次回到青田。
淮西集团的嗅觉是很敏感的,立刻意识到身为浙东集团的老大刘伯温已经失宠,必须趁热打铁,彻底铲除浙东集团在朝廷中的势力。淮西集团成员不断的上书打浙东集团的各种小报告,很快杨宪就被打入监狱,处以死刑。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残酷的,失败也就等同于死亡,刘伯温虽然远在青田,但是淮西集团可从来没有打算放过他。
刘伯温的死以及胡惟庸、蓝玉的结局随着浙东集团的消失,淮西集团立刻对浙东集团昔日的老大刘伯温展开清算,上书朱元璋指责刘伯温在当地老百姓的手上抢了一块有王气的墓地。
所谓有王气的墓地很明显是淮西集团的欲加之罪,王气这种东西看不着,摸不见,你说有就有,我怎么辩解。
朱元璋是一个很敏感的人,从他在位期间大肆屠杀官员,兴“文字狱”就可以看出来。对于刘伯温抢王气墓地这件事情耿耿于怀,念刘伯温劳苦功高,并没有杀掉刘伯温,只是取消刘伯温的伯爵俸禄。
刘伯温意识到,如果他再在青田呆下去,很有可能不得善终,因为朱元璋已经对他产生了疑心。
为了能够顺利的过完这一辈子,刘伯温从青田再次回到南京,目的很简单,我在青田离南京这么远,你朱元璋看不到我,所以对我有疑心,现在我已经待在了你的眼皮子底下,你总不能再对我起疑心吧,这正是刘伯温的聪明之处,但正是这聪明之处要了他的命。
洪武八年,刘伯温卧病在床,朱元璋决定派一个人从宫廷中带一位医生去看他,恰好这个人是胡惟庸。
随着胡惟庸一同到刘伯温家中的宫廷医生给了刘伯温几副药,刘伯温吃了药之后,肚子里好像是出现了一个拳头大的东西,病情越来越重,刘伯温自知时日无多,在南京是死,回到青田也是死,倒不如回到青田,落叶归根。
洪武八年五月十六日,青田先生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后来经过彻查,那位跟随胡惟庸到刘伯温家中的宫廷医生收取了胡惟庸的贿赂,在刘伯温的药中动了手脚,将原本治病的药变成了致命的药。
正史中刘伯温是被毒死的,电视剧《朱元璋》中刘伯温也是被毒死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刘伯温去世的地点,正史是在青田,电视剧《朱元璋》则是在南京。
在电视剧《朱元璋》中,刘伯温的儿子携带刘伯温棺材离开南京的时候,淮西将领蓝玉率领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在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这个举动无非是有两点目的,第一点目的是庆祝刘伯温去世,第二点目的是向胡惟庸献忠心,淮西集团在胡惟庸的带领下斗倒刘伯温,胡惟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望。
此时的胡惟庸与蓝玉根本没有预料到他们的下场远比刘伯温的要惨。
随着胡惟庸在淮西集团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目中无人,私自杀人,私自扣押奏折,到处安插党羽,朱元璋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的皇帝,胡惟庸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被朱元璋处死,诛连三族。电视剧《朱元璋》中,胡惟庸是被蚊子活活咬死的。
蓝玉相比于胡惟庸下场更惨。
蓝玉也与胡惟庸一样不知天高地厚,胡惟庸是在朝廷中安插党羽,而他呢?竟然敢在军队中安插党羽,军队可是维护皇权的主要力量,如果一旦出现问题,皇权有极大的可能被颠覆,对此朱元璋怎么可能忍得了。蓝玉的结局是扒皮,诛连三族。电视剧《朱元璋》中蓝玉的结局比胡惟庸的要好上许多,仅仅是斩首。
跟随蓝玉在刘伯温棺材上放鞭炮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无一例外,要么卷入胡惟庸案被杀死,要么卷入蓝玉案被杀死。
结语
无论是正史还是电视剧《朱元璋》,朱元璋杀胡惟庸与蓝玉都跟刘伯温没有一丁点的关系,都是因为胡惟庸与蓝玉侵犯到了皇权,所以才痛下杀手。严格一点来说,刘伯温不是死于胡惟庸之手,而是死于朱元璋之手,因为朱元璋知道刘伯温与胡惟庸是死敌,偏偏叫胡维庸去送药,这不就是明摆着借刀杀人吗?不得不佩服朱元璋。
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此处的情景出自于电视剧《刘伯温》,说的是刘伯温死后不久,刘伯温的儿子拉着装有刘伯温棺材的车返回青田故里,在途中遭到了一群人的嬉笑打闹,更过份的是,这些人还放鞭炮点燃后扔到刘伯温的棺材上以示庆祝。那么这些放鞭炮的人都是谁?他们为什么对刘伯温如此痛恨?
这些放鞭炮的人都是淮西勋贵淮西勋贵又称淮西政治集团、淮西功臣集等。淮西勋贵地位显赫,是朱元璋在长达十余年的创业过程中,一起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一群人,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淮西官集团首领就是李善长,李善长位极人臣,官至左丞相,权柄通天。在明朝建立以后,这些淮西勋贵居功自傲、拉帮结派,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违法犯政,让朱元璋大感头疼。
于是朱元璋问刘伯温,刘基认为:“宋、元两朝都是前车之鉴,制度过于宽松而失天下,所以应该肃整朝纲,但凡大臣宦官不论官阶大小、多大功劳,一旦犯错都应该依法处治。御史也应该毫无顾忌的检举弹劾,赏罚分明”。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刚巧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而被治罪,而李杉正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善长请求刘伯温对李彬从轻发落,可是妒恶如仇的刘伯温没有答应,并派人上奏给朱元璋,得到批准后,刘伯温便将李彬斩首。因为这件事,刘基与李善长结下了不解之仇。
刘伯温之死公元1375年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服食了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一直到了农历四月十六,刘伯温终于撑不过他的大限,在自己的家乡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葬于乡中夏中之原。由于生前刚直不阿,刘伯温得罪了很多人,当然也包括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这些人也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只是由于有朱元障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得逞。听说刘伯温死了,这些淮西勋贵可高兴坏了,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往刘伯温的棺木上燃放鞭炮以示喜闻乐见,泄愤庆祝。
朱元璋怎么处理放鞭炮这些人的?朱元障根本就没有处理这些人,因为正史上没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刘伯温在死之前已经告老还乡,是在家里逝世的,下葬出嫔时哪些淮西勋贵根本不知情,又从何扔鞭炮呢!电视上的剧情只是社撰硬加上去的,当不得真。
电视中扔鞭炮的人是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当时扔了鞭炮后并没有被处罚。到了公元1390年,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包括李善长,费聚,唐胜宗,陆仲亨在内的一干淮西勋贵以“与胡惟庸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捕下狱,才最终被诛杀。
刘基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辅助朱元璋一统天下,明朝建立后又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一心为了朱元璋的江山利益着想,为了治国安邦而一直和淮西勋贵作斗争。其实按照他的功勋来看,按理应该坐上左丞相之位的,只是按照朱元璋的秉性来看,位极人臣也未必是个好事。像刘伯温这样能老来病死在家乡,已纪是一种福气了。
放鞭炮嘲笑刘伯温出殡的人后来朱元璋怎么处理的?
这是电视剧《朱元璋》的情节,不过这个情节称得上寒酸,刘伯温死后,只有他一人儿子拉着一口薄皮棺材,一个人栖栖遑遑的走在南京城的大街上,几个身着便装的军人在棺材车后面欢呼,有人还把点着的鞭炮扔到棺材上。
刘伯温当时被封为诚意伯,家里混的再穷也有工资吧,混的再不济也有几个家丁吧,咋一死就他儿子一人拉着他的棺材往家走呢,连个牛车都不雇,我查了一下南京到他的老家浙江温州也有五百多公里的路程,刘大公子这是打算一步一步走回老家去吗?
这段剧情为了矛盾而枉顾现实,编的很随心所欲,看了一下编剧,原来编剧是朱苏进老师,我也就释然了,他笔下的历史剧一直如此的,脑洞大开,随心所欲,高兴就好。
他编的《康熙王朝》,为了让剧情好看,让康熙皇帝和台湾郑家真的打起来了,为了让剧情更好看,把死了的郑经从坟里拉出来,表演了一回横剑自杀的戏码。
大约郑克塽看了都得崩溃:朱老师,我呢,您把我写丢了,您让我怎么和阿珂处对象呢?
最近朱苏进老师编剧的《封神演义》更是彻底放飞起来,除了电视剧中的人名取材自许仲琳的原著,整个剧就和封神原著没有多大关系。有人猜测朱苏进大约没看过封神原著甚至连《哪吒传奇》都没看过,就开始编了。
所以破天荒的我们第一次看到杨戬和妲己谈恋爱,打材的樵夫武吉变成了姬发。
以朱苏进对历史一贯漫不经心的态度,这部《朱元璋》开出啥脑洞来也不新奇。
电视剧中当然是刘伯温和这几位将军有矛盾,他们才在他死后干这种事,电视剧中朱元璋像个腹黑的小人,躲出京城半年,让胡惟庸和刘伯温互相斗,刘伯温一死他就打算回京城收拾残局。
扔鞭炮的这几位吉安侯陆仲亨、曹国公唐胜宗 平凉侯费聚后来都因为胡惟庸案受到株连,让他们出场表演一下对胡惟庸的忠诚,大约朱苏进觉得挺好。选择这三人一个是他们都受到胡惟庸案的牵连,另外一个大约是在《明史》这三个人的传记和刘伯温挨得很近,朱编剧就抓了他们的壮丁。
历史上刘伯温死于明洪武八年,在明史中说他是被胡惟庸下药毒死的,但是不是死于南京。
大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就很聪明的高老回家了,隐居起来,他想象张良一样不问世事。
在老家刘伯温很低调,青田县当地的官员知道刘大人在家隐居,很想拜望,但是刘伯温都托词不见,后来知县老爷化妆成百姓终于见到了刘伯温,一番畅谈后知县亮明身份,刘伯温起身就拜,完全把自己降低成当地的一个百姓。
在老家朱元璋有时候会给他写信问一些问题,刘伯温也会写一些表章给朱元璋汇报自己的所见所思,他的这些书信表章是绕过中书省直接呈现给皇帝的,这就惹的一个人不高兴了,这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当时是左丞相掌管中书省,看到刘伯温绕过自己自己找皇帝陛下汇报工作,他很生气。
胡惟庸让御史攻击刘伯温有谋反之心。朱元璋没说什么,但是刘伯温吓的够呛,从老家回到到京城一直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呆着,直到洪武八年他病重。
这年三月,朱元璋亲自写了表彰刘基的表文,然后派卫队送他回老家:
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刘伯温去世时六十五岁,在古人也算高寿,他和朱元璋到死都没有闹翻过,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的结局比,刘伯温已经是善终了。
因为和朱元璋关系不错,所以即使淮西旧将对他有怨言,大约也不敢违逆老大朱元璋的面子,给刘伯温的棺材上扔鞭炮吧,而刘伯温身后也不像电视剧那样寒酸,要儿子亲自拉着棺材回青田县,人家是病重时皇帝亲自派人护送回家的,在老家去世的。
所以,有的电视剧看看就得了,当不得真。
==================================
文:薛白袍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