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其实雍正留下的两道密旨没有那么玄乎,乾隆后来能稳稳把控江山六十三年,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雍正的确留下过两道密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道密旨被越传越神秘,弄得好像雍正皇帝有计算百年之后大事的仙术似的。其实这两道密旨,就是一个传统的帝王对于一任皇帝的一些该做的责任和提醒罢了。

总结开过两道密旨,其实可以以八个字来说明:

“秘密立储,小心叔叔”

我们知道,清代皇帝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他之所以能够一反我国古代世袭礼法,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而是搞秘密立储,康熙皇帝搞的九子夺嫡给了他很大的决心和提示。雍正第一道密旨,其实就是以前决定立弘历为皇帝,私底下告诉了几个心腹。而这个秘密立春,在雍正还没死的时候是没什么人知道的。

反而是第二道密旨,的确为乾隆在其统治的初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帮助。第二道密旨其实是雍正和乾隆的悄悄话,雍正给乾隆留下四个顾命大臣,这悄悄话的内容就是,教乾隆怎么用这四个人。

不过不管是第一道还是第二道密旨,它们只能说给乾隆开了个头。在乾隆朝,对国内生产的提高,对外征战的胜利,乾隆虽然是站在了爷爷和父亲的统治成果上,但他运用得当,这也说明了乾隆本身的能力是不错的,决定乾隆统治稳固的是他自己,而不是那两道密旨。

那么,下面先说说第一道密旨与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度。

第一道密旨:密旨藏在牌匾后

我们都知道,清故宫的乾清殿的正中央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字。这个牌匾是顺治亲笔所写,放到清代宫廷中人,如皇帝、大臣等人看来,这是大清的门面的象征。

可是对于雍正来讲,他却把这个牌匾玩出了花。

九子夺嫡,这场皇子兄弟之间的战斗持续了十几年,把雍正直接从三十几岁的而立之年活生生明争暗斗到五十几岁的阴谋家。对于最终夺得皇位,雍正自然是高兴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九子夺嫡这种残酷且错误百出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储君选举法。

为了避免以后自己的儿子们也出这样的事情,雍正改良了康熙之前的秘而不宣,到最后一刻才宣布皇储的行为。

雍正直接改为“秘密立储”。

秘密立储,意味着嫡长子也可能不是太子。而雍正的这个秘密立储,其实就是一道遗诏,他提前写好了这份遗诏,放在了一个世界上最明显但也最安全的地方,那就是正大光明这个牌匾的后方。

雍正临终前,就已经提示过四个人,分别是鄂尔泰、张廷玉,还有自己的两个弟弟,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他提示他们,储君他已经确定好是谁了,但是现在还不会说出来,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雍正即将要逝世的时候,找到最适合的一刻去面见雍正,然后雍正再告诉他们遗诏在哪里。

看雍正这个模式,是不是有一种“区块链”的即视感?雍正首先让四个人都知道有“密旨”这么一件事,但又不直接说明密旨的内容,这就保证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四个人都无法篡改内容,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扶持的皇子,绝不会轻举妄动。

而后,这份密旨只能四人同时观看并宣布皇储,这份互相制衡就让他们没时间进行争斗,如此才能让雍正的储君迅速即位。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弥留之际,四位大臣遵循雍正先前的意思,进宫面见雍正,雍正到了最后,才把立储的密旨放置的位置给说出来,就是藏在整个皇宫最高的“光明正大”牌匾之处。这一招,从立储制度的思路再到存放手法,都堪称自古以来立储的最完备手段。

四位大臣在看了密旨之后,立即找到了弘历登基,受先帝之命成为新的满清皇帝。

不得不说,秘密立储让乾隆免于登基前的争斗,登基之路要走得比他父亲雍正更加顺利得多。

第二道密旨:顾命大臣的运用与提防

雍正留下的顾命大臣就是用于互相监督秘密立储密旨,不过张廷玉、鄂尔泰、允礼、允禄四人,他们在雍正朝的时候就是雍正的心腹了。比起李卫这类经济人才,这四个人中,前两者是以忠心,后两者则是以血脉(允礼、允禄是雍正的弟弟)。

所以自然而然地,四人也是雍正留给乾隆的一笔政治财富和政治保险。第二道密旨,之所以说是雍正与乾隆的悄悄话,那就是因为这道密旨中交代了雍正对四个人的看法和用法,告诉乾隆怎么运用,才能使政治巩固,也不会导致亲王进行夺权行为。

对于这四个人,雍正让乾隆把张廷玉与鄂尔泰作为最核心的心腹,而对于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则是要防范。

对的,对于外人要重用,对亲人要提防,这就是雍正第二道密旨的核心点。为什么雍正会这样想或者说为什么会这样的安排?

根本原因就是,允礼于允禄都是康熙的儿子,即便当年不是九子夺嫡的候选人之一,但毕竟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愿意是雍正忠心,但不一定愿意对侄子乾隆忠心。毕竟唐代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如此忠心,最后都还是占据着外甥唐高宗李治的权力。

除了这一个核心点,雍正也对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人的作用提出了指导。

鄂尔泰是满族西林觉罗氏,张廷玉则是汉人,两人都是非皇族,因此对乾隆有着足够的忠心的理由。两人是更高于允礼、允禄,是雍正为乾隆指定的心腹中的心腹,这两人又是对乾隆两位叔叔抗衡的重要力量。

到这里,雍正的心思还没完,他还让乾隆将张廷玉设为顶尖心腹,而在这个设置中,张廷玉又是制衡鄂尔泰的重要人物,同样的,鄂尔泰也是制衡张廷玉的重要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张廷玉和鄂尔泰是死对头的原因。

所以四个顾命大臣,雍正的划分大致是这样的:

顾命心腹:张廷玉、鄂尔泰、允禄、允礼

心腹中的心腹:张廷玉、鄂尔泰

顶级心腹:张廷玉

之所以张廷玉是这个顶级心腹,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汉人,比起鄂尔泰更没有背叛的可能性。所以雍正一开始就要求了,要让张廷玉以后就要配享太庙,这等同于将张廷玉抬升到满清朝廷中汉人的至高地位,让张廷玉得以一心一意为清皇帝忠心卖命。

心思缜密的雍正,超常发挥的乾隆

乾隆虽然后来对于雍正的大多数行为都进行了反对,甚至还将父亲的《大义觉迷录》设为禁书。但起码对于雍正提出的第二道密旨,乾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这样去做了,没有叛逆地拒绝。

随着时间推进,乾隆将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调和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之前并没有明确立储,乾隆与四位顾命大臣之间的配合度是不高的,不过即便如此,乾隆也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这样的政治默契。

比起雍正的顾虑,还有雍正的语重心长,乾隆很快让自己进入了皇帝的状态。说起当皇帝的天赋,乾隆并不逊色于雍正,很快把握到了操控臣子的精髓。于是,在权力稳定后,乾隆开始培养自己的政治根基,渐渐把顾命四臣淡化出大清的舞台。

乾隆为了保有自己的权力稳固,在后来对于张廷玉和鄂尔泰进行了很残酷的排斥,还一度声称要废掉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而允礼和允禄先后逝世,除了允禄因为太过跋扈被乾隆后来针对过以外,两位叔叔都算是善终。

反而是最重要的鄂尔泰与张廷玉最后是无奈地死去。

能迅速完成权力过渡,并且快速清除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力,乾隆可谓是能力十分突出了,这比雍正的要求有过之而无不及,想必雍正也没想到。

所以说啊,乾隆这六十三年的江山,可不是靠两道密旨支撑。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时,大清国库仅有800万。而等到乾隆即位时,大清国库高达6000万。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吗?显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于康熙帝连年征战。康熙一生平三藩、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和收复宝岛台湾,可谓千古一帝。也正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九个儿子之间的内耗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当年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状况之惨烈堪称历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后铁腕执政,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库亏空是贪官造成,于是加大力度整顿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样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

这一举措得到了明显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国库留下6000万两白银。

雍正留给乾隆的可不止这6000万。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深知选立储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给乾隆的第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分为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另一份放于内府,用来核验密旨真假。而在雍正帝去世前,这道密旨被交于了四位大臣手中。他们分别是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不仅是雍正帝的亲信,更是在当年夺嫡之中帮助过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后,众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而这四位大臣也同样宣读了密旨,这才保证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可以说正是雍正帝的先见之明才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

说起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来看看密旨中提到的两个人,他们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他们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为雍正帝顺利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张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十分倚重这二人,并且将他们俩留给了乾隆皇帝,作为辅政大臣。

这第二道密旨是让乾隆帝亲自打开,密旨的内容是让张廷玉和鄂尔泰作为辅政大臣。这份密旨看似平平无奇,不就是老皇帝为新皇帝选了辅佐的大臣吗,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份密旨中雍正将张廷玉写在了鄂尔泰前面,后人认为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张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张廷玉是汉人,雍正帝此举被看成安抚汉人。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毕竟当时虽是满人统治,但汉人毕竟在人数上占优势。拉拢汉人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稳定。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雍正帝的这第二道密旨可以说对乾隆稳固江山有了极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乾隆刚即位时,对于朝政并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带着他一步一步成为成熟的君王。

鄂尔泰和张廷玉正是扮演着这样的领路人。鄂尔泰辅政10年,张廷玉20年,为乾隆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雍正帝的这两道密旨可以说十分关键,甚至严重的讲没有这两道密旨就不会有康乾盛世了。

这第一道密旨确保乾隆顺利登基,不至于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稳固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极大的保存了国力,使得国库充盈。第二道密旨相当于推波助澜,让清王朝走得更远,让乾隆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由此说来,这俩道密旨让乾隆帝坐稳63年江山是不为过的。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幸运”的皇帝之一,而这一切都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此前十三年的改革与勤政密不可分。

在继位的合法性上,乾隆皇帝很早就被雍正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立了其接班人身份,并且帮助其扫除了几乎所有的障碍,使得乾隆皇帝的登基变得是没有任何的“悬念”,帝位从一开始就极为稳固。

在政治上,雍正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革除痹症,成为古代帝王“勤奋”的标杆,而这也为乾隆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保障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机构与制度,以维系了皇权的统治的根基。

而在经济上,雍正实施“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极大的充盈了清朝的国库,一改康熙一朝国库空虚、亏空严重的局面,进而为乾隆皇帝留下了一副殷实的“家底”。

由此可见,乾隆朝时期,特别是乾隆朝初期的“盛世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享受雍正朝改革的成果与红利。

而实际上,雍正为乾隆皇帝留下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雍正晚年关于其后事安排的遗诏,对于乾隆皇帝顺利完成政权交接与过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此后乾隆朝六十多年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重要作用。

雍正留下的遗诏,俨然就是替乾隆皇帝安排好了一切。

其实,雍正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着安排。

在这一年之中,雍正可谓是遭受到了精神上与身体上的双重打击。这年六月,与他关系最为亲密,同时也是他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兄弟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悲痛欲绝,甚至是在祭祀的过程中数次晕阙,足可见雍正的伤心程度。而几乎就是刚刚将胤祥进行了安葬的同时,雍正自己也是大病一场,险些让雍正就此一命呜呼。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认清了自己即将命不久矣的现实,于是,他拖着病体,召集了几位朝中的重臣,开始“面谕遗诏大意”。

“朕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宽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

这是雍正对于自己进行的政治改革的总结,其中也包含了雍正的一些“反省”,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的临朝政策较之此前,有了一些从“严”转“松”的倾向,同时也是对乾隆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雍正遗诏中,另外一个对于对于乾隆皇帝有着重要意义的内容,便是再一次正式确立了乾隆皇帝接班人的资格。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尽管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在确立“秘密立储制度”的时候,同时也确定了乾隆的继位人资格,但本着“秘密立储”的需要,雍正对此一直是避而不谈的。

然而,此后雍正的一系列行为,实际上已是在将这样的想法昭然于世了。

一来,雍正皇帝多次安排乾隆主持国家大型的祭祀仪式,特别是在其刚刚将其“秘密立储”后,就让其代为祭祀康熙皇帝的景陵,可谓是意图明显。

二来,雍正为弘历配备了包括张廷玉、朱轼、徐元梦等当世名士为老师,同时还命人传授其弓马技艺,为的就是要对其进行全面培养,重视程度远超其他皇子。

三来,那就是雍正对于弘时的持续打压,先是压制其生母齐妃李氏的身份,随后又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胤禩,进而将其削宗夺爵、逐出宗室,这些都是在给乾隆皇帝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的继位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而雍正不仅用遗诏的方式加以巩固确认,同时还将康熙与他这两代帝王的喜爱作为了乾隆皇帝的重要“背书”,增加继位的“合法性”,无疑对其皇位的稳固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雍正在将乾隆皇帝扶上皇帝宝座,并且给予他以治国施政的告诫外,还为他精心打造了一套班子,这便是在其临终前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即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以及张廷玉和鄂尔泰。

雍正如此安排,可谓是颇有深意的。

从这四人的出身背景上来看,胤禄与胤礼,是雍正的弟弟,属于宗室成员,而张廷玉和鄂尔泰属于外臣,这样的搭配是典型的“内外平衡”,既照顾了宗室的利益,同时也最大化的安抚了外臣。

而再往具体来说,此时的胤禄已经是过继给了老庄亲王博果铎,进而袭承了皇位,因此他属于旁系宗室;胤礼则依旧是在康熙这一支血脉下,是没有“出三福”的直系宗室;张廷玉,并不像此前的年羹尧、田文镜那样有着汉军旗籍,是正儿八经的南方汉族士大夫的代表,至于鄂尔泰则是满洲官员的代表。这样一来,再一次将这四人所代表着的利益集团进行细化,使得不同阶层人的利益都能顾及的到,并且在势力分布上加以平衡,以此来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形成对于皇权的威胁。

在这其中更加高明的是,雍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还画了一个“大饼”。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其应行仪制,悉遵成典。”

配享太庙,让其享受后世的祭拜,能够享受此荣耀的不是权贵宗室,就是功勋重臣,这无疑是对张廷玉、鄂尔泰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着极力的拉拢,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新君。乾隆皇帝则可通过这二人,实现对于外臣的控制。

而与此同时,雍正皇帝一改“首崇满洲”的传统,将张廷玉的位置放在了鄂尔泰之前,这又是在表明其对于汉族官员的认同与尊重,在加上张廷玉以一介汉臣的身份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这对于所有汉族官员以及广大汉族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雍正这一手绝对堪称非常高超的怀柔之道。

纵观整份遗诏,雍正皇帝从皇位传承、施政纲领以及“顾命大臣”三个方面,为乾隆皇帝留下一份丰厚的“政治遗产”,这其中除了有雍正卓越的政治能力与政治眼光外,更彰显了的是其作为一位帝王父亲的用心良苦。

雍正的这份遗诏,实际上也是为乾隆朝的政局走向,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首先,“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的换血成为了必然。

雍正想着有四位大臣“顾命”辅政,为的就是协助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乾隆皇帝完成权力的交接与政权的顺利过渡,同时也使得自己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得以延续与开展。

但实际的情况确实事与愿违。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四年(1739年),庄亲王胤禄受到“弘晳逆案”的牵连,被逐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去世;此时的朝堂上只有张廷玉有着影响力,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乾隆皇帝开始对于张廷玉的清算与打压,使得其也只能以非常凄凉的结局收场。短短十年时间里,雍正为乾隆设计的政治结构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而在整个过程中,乾隆皇帝自身的政治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其能够在保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组建官僚队伍,执行其想法与政策。此前的四位辅政大臣起到的也就仅仅是政权过渡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侧面来印证乾隆的政治能力,进而提升的是乾隆本人的地位与声望。

其次,乾隆一朝“仁”字的基调,也就此奠定。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为崇拜的并非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爷爷清圣祖康熙皇帝,特别是康熙皇帝的“仁”的谥号,是非常为乾隆皇帝所认可的,并且也得到了他极力的效仿。

于是,雍正的那句“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无疑是在乾隆皇帝摘下了一件“紧箍咒”。纵观乾隆一朝,为多尔衮平反,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平反,为自己的哥哥弘时平反,其中有着乾隆“好大喜功”的心态,更重要的是雍正的安排为乾隆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基础,进而让乾隆皇帝以此实现延揽人心,以及树立“仁德”名号的目的。

再次,“秘密立储制度”同样为乾隆所受用。

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实际上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帝王传承、王朝更迭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康熙朝晚年惨烈的“九子夺嫡”,也让雍正产生了后怕。他不希望只以出身、年龄作为标准,而将国家交到一个不称职的人的手中,也更加不希望为了争夺皇位,皇子之间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局面产生,于是这才有了“秘密建储制度”,而这也成为了其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又一项举措。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位受益者,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可谓是非常的平坦,而在他袭承了这一制度后,也确保了终乾隆一朝,皇子之间关系的和谐与朝局的平衡稳定,避免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再度发生。

只不过乾隆皇帝前两度“立储”,皆因皇子早殇而荒废,但终归还是能够将这一制度进行执行与延续,而这要怪也只能怪他太过于长寿,把自己的儿子们硬生生的都“熬”死了。

纵观雍正的一生,其绝可谓是“克俭勤政”的典范,他不仅革除了康熙朝晚年一系列的痹症,扭转了国势,进而将大清王朝带入了新的“辉煌”,同时,他也更是为他的继任者乾隆皇帝,积蓄下了丰厚而又殷实的“经济遗产”与“政治遗产”,进而使得后者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底气,延续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代“盛世”。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1735年十月五凌晨,大清帝国雍正皇帝召太监急传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军机大臣张廷玉,鄂尔泰到跟前,此时雍正皇帝已口不能言的状态。

太监提醒军机大臣张廷玉宣遗诏,随后张廷玉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以秘密立储的传位方式,拿出传位诏书副本,随后宣读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继位,成为大清帝国第五位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写了三万多首诗,附庸风雅的乾隆皇帝。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当属康乾盛世。而大家也都知道,康熙之后的皇帝是雍正,雍正之后的皇帝才是乾隆。因此,康乾盛世也称为康雍乾盛世。但是现在大家一般的称呼是康乾盛世,也就使得一些不明就里的人认为,夹在中间的雍正没有什么贡献。其实,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

说起雍正,随着近几年影视剧的热播,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过,对于雍正这个人的历史价值,我们还是应该更为客观公正的看待。

康熙三岁登基,六十多岁病逝,当了六十三年的皇帝,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相比较来说,雍正只在位短短的十三年。不过,他在位时间虽短,但是对于康乾盛世的出现却是有极大的作用的。 康熙当政六十多年,但是在其晚期,也许是由于精力不够,也许是由于政局因素,康熙对于政局的把握早不如当初强势,可以说,大清江山在雍正接手前是很有问题的。

因此,雍正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革新,比如摊丁如亩等。史料记载,雍正在皇帝的时候很尽职,常常工作到深夜,而且睡觉时间也不多。在保存的奏折上,常常可以看出雍正记叙的灯下批注的情形。

在雍正在位第十三年的时候,他突然在圆明园不行了,不过,在其撒手人寰之时,雍正接连下了两道密旨,并嘱咐当时守着床前的四位大臣,也即包括张廷玉、鄂尔泰和两位亲王在内四个人。雍正嘱咐,在其故去之后,由四个人一起打开第一道密旨。当新皇登基之后,再打开第二道密旨交于新皇。

这就样,当雍正寿终就寝之后,四人打开第一道密旨,迎接四阿哥弘历成为了皇帝,然后一起将第二道密旨交给了新皇。

后来新皇继位,乾隆帝当众宣读了第二道密旨,那就是将张廷玉和鄂尔泰留给新皇成为辅国之臣。

两道密旨为什么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第一道密旨内容十分简单,就是将清朝皇位传给弘历。

为了保险起见,他采用了“一式两份”的方法。先是将其中的一份交给自己信任的满清大臣保管,为此,他找来了张廷玉、鄂尔泰、以及其余两位亲王,告诉了他们一定要保管好这份圣旨。

同时也是为了他们四人在拿到圣旨后能够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至于另外一份,他将其藏在了朝廷大堂上写有“正大光明”四字的牌匾后面。这是清朝的传统,就是为了能够等弘历即位的那一天,与四位大臣手中的那份相核对,看内容是否相同,以免有人矫诏。

第二道密旨,内容就复杂一点了,目的是为了让弘历在即位后能够好好的管理清朝,同时包含了雍正对于清朝今后朝局的隐忧。

大致内容就是讲了两位优秀的臣子,分别是张廷玉和鄂尔泰,张廷玉可主朝中之事,忠心耿耿且办事能力强,值得信赖;鄂尔泰是当世名臣,有体察民众之心,同时能够镇守边疆,防范外敌。

雍正的意思很明确了,就是告诉乾隆,这两位大臣可堪大用。不过,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雍正在去世前是招了四位大臣的,但这份密旨却仅仅提到了其中的两位。其实,这里面也包含着他的一个小心思。因为张廷玉和鄂尔泰跟清朝皇家没有任何联系,至于另外那两位,都是亲王,实力雄厚。

目的就是怕他们在自己去世后,因为乾隆年幼而趁机篡夺皇位,故而利用张廷玉和鄂尔泰二人予以限制。同时,张廷玉是汉人,鄂尔泰是满族人,双方又代表着不同的民族,况且一管内、一管外,又恰好可以相互限制。

由此可见,雍正的心思是相当缜密了,正因为他后事安排的妥当,才为乾隆能统治大清整整60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正是清朝皇位继位方式的优势所在。

总结:乾隆在位60年,完成了康雍乾盛世,是与乾隆本人的努力分不开的。乾隆晚年做的不够好,使经济下滑,给他的儿子嘉庆留下了隐患。但他的前期和中期,做的是相当不错的。这是他稳做60年皇帝的主要原因。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雍正皇帝是清朝最容易被低估的皇帝,很多人都认为“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各占一个,没有雍正什么事,而近些年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雍正皇帝不光在康乾盛世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为清朝续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当时的国库存银就知道,康熙给雍正留下了800万两白银,而雍正给乾隆留下了6000千万两白银,所以乾隆基本上是捡的现成的,屡次对外战争,开疆扩土,如果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成就乾隆的“十全武功”?

雍正皇帝还是清朝皇帝中最为勤勉的皇帝,据说雍正一天只休息四小时,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个勤勉的君王。一生光批复奏折就写了一千多万个字,基本上生孩子的空都没有,所以雍正的子女也比较少。所以到了雍正晚年就三个儿子可以传位,即弘历和弘昼还有弘曕。

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弘历继位,因为毕竟康熙在世的时候,都很喜欢小弘历,说他是个大富大贵之人。基本上就是隔辈指定继承人了,雍正能当上皇帝多少有点弘历的功劳。再说弘历也确实很优秀,善于权谋,很适合当皇帝。

但是即使这样雍正皇帝死前也不放心,留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皇帝稳坐63年江山。那么究竟是哪两个密旨呢?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的圆明园突然暴病,在快要去世的时候,把四位朝廷重臣请到了身边。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对他们四人说,自己一共留下了两封密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你们四人要一起打开第一道密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再把另一封密诏交给新皇帝。

第一道,当然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传位于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当然这份密旨雍正早就写好了,并且还有一份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雍正皇帝死后,四位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宣读了密旨。并且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另一份密旨,相互对照,以示公允。这就是雍正皇帝创造的秘密立褚制度。乾隆是第一个受益者,这一道密旨很重要,指名了乾隆的合法性,不像父亲雍正当年倍受怀疑。

第二道密旨的内容就是为乾隆皇帝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心为乾隆,为大清王朝效力。乾隆登基后,亲自宣读了这份密旨。但是雍正在密旨中故意将汉臣张廷玉放在鄂尔泰的前面,就是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目的很简单,就是害怕满人鄂尔泰一支独大,不利于新皇帝控制,这样做有利于满汉大臣相互制衡。

所以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啊,雍正留下的两位重臣对乾隆继位之初的帮助很大,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而雍正的两道密旨成就了乾隆皇帝的63年稳定统治。

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于圆明园。

在雍正去世时,张廷玉心急火燎地问太监找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并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么,张廷玉究竟要找什么密旨呢?他为什么那么着急呢?

(雍正剧照)

说起来,雍正继位时,清王朝早已弊病丛生,吏治腐败,国库亏空非常严重。

接手这样一个烂摊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来治理。

雍正是个“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继位后,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时间全扑在治国安邦的大业上了。

雍正为了抓廉政建设,对贪腐采取了高压手段,对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讲情面。同时,他又对廉政干部以“廉银”的形式,加以奖励。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极大的转变,财力也跟着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顿吏治在雍正看来还只是基础,随后他又在全国进行查亏空,并要求造成亏空的官员,3年必须补齐所缺的金额,否则以重罪治处。这样一来既惩治了贪官,又让国库得到了充盈。

雍正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藉等。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横征暴敛,减轻了百姓负担,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雍正为了削弱议政王大臣们的权力,同时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设立了军机处。这样一来,议政王们的权力就形同虚设。他在下达命令时,只需通过军机处。就完全可以实现。

雍正对“九子夺嫡”感触很深,为了避免再发生皇子争储的悲剧,他还制定了“秘密立储法”。

(乾隆剧照)

雍正元年,雍正将乾隆的名字写在传位密诏上,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另一份带在身边。这道密诏要等到雍正去世后,再由宣诏大臣等人共同拆启,然后确立新君。

雍正去世后,大家准备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布乾隆继位。不过,大学士张廷玉却说,还有一道密旨,让太监也找出来。当时鄂尔泰也这么说。他们说:“大行皇帝因传位大事亲书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无有知者。此旨收藏宫中,应急请出以正大统。”

不过,雍正身边的总管太监表示,不知道雍正身边还藏着这样一道密旨。最后,还是在张廷玉的描述下,反复查找,才找到了这道密旨。

那么,张廷玉为何一定要找到这道密旨呢?上面写的是什么呢?

原来,在这道密旨上,雍正不仅确立了传位人选,同时还分别提到了4个人。

一是庄亲王允禄。密旨上写道:“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

二是果亲王允礼。密旨上写道:“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气体清弱,不耐劳瘁,倘遇大事,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若因此而损贤王之精神,不能为国家办理政务,则甚为可惜。”

三是大学士张廷玉。密旨上写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学士鄂尔泰。密旨上写道:“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夸赞了一番张廷玉和鄂尔泰后,还特别为他二人做保,称“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并遗命“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张廷玉剧照)

那么,这道密旨是在什么时候写的呢?

《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记载,公元1730年,雍正继位第8个年头,他害了一场大病,病情凶险。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务,交给张廷玉和马尔赛等人处理。在弥留之际,雍正考虑到乾隆才20岁,且对政务不熟。为了稳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这4位朝臣,大有让他们4人做辅政大臣之意。

不过,那会儿,经过御医的精心治疗,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并渐渐好转。所以这道密旨就没有宣读,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边。

而且,雍正为了笼络张廷玉和鄂尔泰,曾拿出来给他二人过目,所以他们俩都知道这道密旨的存在。

张廷玉宣读这道密旨后,继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遗旨,任命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张廷玉和鄂尔泰为辅政大臣。

当然了,张廷玉和鄂尔泰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继位不久,就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不知道张廷玉在经受这一切后,会不会后悔当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给乾隆看。

(参考史料:《世宗宪皇帝实录》《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