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就是因为张咏对这三声万岁的处理方式,我愿称之为两宋“机灵鬼”

(士兵们喊出万岁后,张咏立即朝汴京方向跪下,同样大喊万岁。所以士兵们这三声万岁,就成了都是向官家喊的了)

镇压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公元993年,四川茶贩王小波起义,大喊“我要公平,我要共产主义(原话: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就这番话,北宋早期的苦哈哈百姓们一听,太励志了,立即响应造反。

但是王小波自身不行啊,才拿下了青城、彭山,就因为受伤病重去世了。其身虽陨,但是大业未成,难道大家还要回去继续吃土吗?

这好吗?这不好!

于是大家又选出新的领袖,这个人是王小波的小舅子,名为李顺。

李顺是个聪明人,他不搞短期计划,和黄巢一样乱搞的革命他不稀罕,他要建立政权,而且还要干实事,于是“大蜀”政权就这样诞生了,还有个年号,名为“应运”

大蜀其实都是一群很穷的农民弄起来的,他们对“钱”有很深的执念。和别的政权先搞农业不一样,他们直接搞铸币业,说白了,印钱,制造自己的货币:应运元宝。这看起来就颇有一种,“我们没钱,但是印钱就会有钱了”的感觉。虽然是造反军啊,却朴实得那么可爱。

其实他们一开始铸钱,和他们本身大多数人都是茶农茶商有关,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其实就是北宋初土地商业化改革下的一种反弹。

不过有趣的他们,遇上了更有趣的张咏,随后朝廷派出王继恩(推立宋太宗的二五仔)协助他展开镇压。于是这场起义在公元993年起兵,建立政权并铸币,在公元995年被镇压。

有趣的张咏,北宋初,混乱的巴蜀‬

张咏,他与寇准是同年。

在北宋历史上,他是与赵普、寇准并称北宋初“三大事功最显著”的文人。

可能有人会纳闷,翻开史书,太祖、太宗时代讲赵普,真宗时代讲寇准,可是几乎没有看到过张咏啊,他哪里来的功绩啦?

因为张咏这大半生的精力都用在治蜀之上了,所以对于北宋中央,他出现极少。但说一个东西,大家可能就会对此表示熟悉了,那就是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而他的创造者,正是张咏。

宋代有一句著名的名言,叫做“《霍光传》不可不读”,这句话就是张咏讲给寇准听的,言外之意就是,霍光这哥们后来就是因为不思进取,停止学习才落幕的,他这句话就是暗示寇准:多读书啊!

寇准回家之后对此事哈哈大笑,直呼这个同年有趣极了。

那么张咏在北宋初,面对的巴蜀问题到底有多大呢?

在公元979年,赵光义北伐北汉的时候,卢多逊(当时宰相)就和他说过:

“西蜀险远多虞,若车驾亲征,当先以心腹重臣镇抚之,则无后忧。”‬

巴蜀问题其实已经很严峻了,因为那里的土地兼并极其严重,而人的民风又彪悍,山高地险,很容易形成割据政权。于是在十数年后,张咏入蜀。张咏这人在四川地区还是很出名的,在四川,关于宋代的时候趣事,很多都和张咏有关。

例如士兵们阅兵时无意喊的这三声“万岁”,他的救场方式就十分睿智。

巴蜀的问题很大,当时的人喜欢读书但是却不喜欢当官,说白了,这种文人不受朝廷限制,很容易造成混乱。到了宋真宗咸平年间,巴蜀算上大型的“造反”就已经有四次了,其中一次才是王小波、李顺之乱。

张咏花了很长时间治蜀,当时北宋中央要是问谁去管四川最合适,全员投票都是给张咏。

韩琦是怎么评价张咏的:

“张公以魁奇豪杰之才,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

这评价可是极高了,这也显示出了张咏的功劳,对巴蜀的功绩。

而当时士兵那三声万岁之事传回汴京之后,寇准和韩琦都表示:这张咏也太敏锐了吧,要是换做我来,可能都慌了,绝对不可能反应得这么快。

但说到底,巴蜀就是有趣人多,但是有趣人也乱,以政治乱,这是需要很高很独特的人格魅力才行的。

尚书能安而辑之,威而怀之,盗贼殄灭,善民得职,至今蜀之人称之若神明。

而关于张咏流传下来的经典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钱斩吏”。这体现了这个有趣的灵魂下,一种铁面无私,遵从伟大本心的形象。

那三声万岁,真的会召来杀身之祸吗?‬

要是放在其他时代,或许都不会召开杀身之祸,因为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士兵并不是想拥立张咏,而是为此高兴,但是又没啥词会讲,那就只有两句万岁可以喊一喊了。

不过在北宋时,这个可真的是敏感。要是张咏没处理好,被有心人一挑拨,或许罪不致死,但免不了官场暗淡,前途尽毁。

为什么?

还是因为四川当时太乱了。王小波、李顺、王均,这些人的频繁出现,都意味着四川当时在北宋的威胁不小于党项。

而北宋又是从一个割据混乱的时代而来的,当年太祖灭掉蜀地政权,但是山高皇帝远,这里对北宋的归属感并不强,所以下派官员来到属地,朝廷也挺怕他们顺势造反。

相对来说,张咏作为能人,就更令人忌惮无比了。

不过北宋也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制,即便这件事没处理好,张咏也不会死。但是被流放或者被贬官可能就无法避免了,于是满满的求生欲驱使他:

“我去,这不坑人嘛,我赶紧向都城跪下”

“万岁,万岁,都万岁”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张咏“纸币之父”的称号是世界公认的,人们大多知道电灯是爱迪生发明的,但是知道纸钞是张咏发明的就少之又少了,可惜在那个年代并没有知识产权之说。据说在英格兰银行中央有一颗英国少见的桑树品种,这个品种来自中国,它的种植,就是为了纪念中国人张咏以桑叶制作“交子”的这项发明。

这个故事大致发生在淳化五年,那个时期官逼民反,起义军自处作乱,刚刚调任的张咏是当时的益州知州,疲于奔命,四处救火,镇压暴动,首领王小波被张咏所杀,李顺升任头领,被张咏所败,并一举攻克成都,又擒匪首张余,击败刘旰。

当时的成都,遭受战争洗礼,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张咏为鼓舞士气,振作精神,提出检阅部队,而不知怎地,激动的士兵们口不择言的喊出了“万岁万岁万万岁”。而这种情况在宋朝是非常忌讳的,忌讳的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当初宋祖赵匡胤就靠着“赵光义们”瞎吵吵,半推半就的当上了皇帝,后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不实),现在突然一群士兵喊张咏为万岁,那张咏怕是离死不远了,当时呵斥士兵已于事无补,所以灵机一动,滚鞍下马,跪倒在地,直面开封方向,纳头便拜,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几十年后的韩琦也非常钦佩的说,换做是他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何况这么快的反应。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张咏是北宋名臣之一,张咏,字复之,还乖崖,谥号忠定。

因为张咏手段出众,在治理蜀地的时候,受到了百姓将士们的一致拥戴,因为治蜀,张咏也成为了北宋名臣。

北宋初年,四川之地曾经爆发过一系列的动乱,朝廷为了治理蜀地,也是费了不小的功夫,幸而张咏治理能力一流,在平叛的时候做出过卓著的贡献,当时的张咏任职益州知州,也是因此,张咏的名头在当地算是非常响亮的。

虽然张咏治理能力一流,使得百姓对他一致拥戴,但这也导致了某些有心人对他的嫉妒。一日,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就曾经发生过一件差点让张咏掉脑袋的事情。

检阅部队的时候,张咏坐于马上,忽然之间,将士们突然面向张咏跪下,口中高呼三声“万岁”,虽然张咏并无谋逆之心,但手底下的兵都对他如此恭顺了,那么张咏若是想谋逆,岂不是轻而易举?

手底下的兵,之所以高呼三声万岁,不用想,都是因为有奸人在背后给张咏找麻烦,若是听之任之,不用说,要不了多久,他张咏的首级必会挂在那成都城外。

要知道,北宋可是刚刚经历过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五代十国,有兵才是王道,不管是怎样的将领,但凡是手里头有了兵,就有了谋逆的实力,五代十国时期的许多诸侯国也都是这么出现的。

而恰好,这件事又是发生在宋朝,还是在赵光义任上发生的事情,赵光义可是出了名的不舍得放权的人物,当年北宋数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大辽,大辽又是萧太后暗中掌权,就是因为赵光义不允许领兵的将领私自行动,才导致北宋军队无法灵活应变,最终,这唯一一次的,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机会也烟消云散。

赵光义这种人会允许蜀地张咏,身受属下敬仰吗?当然不会允许,若是张咏不做些什么,怕是真的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

张咏如何做的?

张咏在士兵们忽然跪下高呼万岁的时候,也是突然跪下,朝着京城的放下高呼了三声万岁,这么一来,相当于所有人都是冲着赵光义喊的万岁了。

此外,在这件事后不久,张咏也是迫不及待的向赵光义提交了辞呈,请求辞去益州知州的职位,后来赵光义也允许将他调离蜀地,前往杭州。

张咏做的这两件事,无一不是为了消除赵光义的猜忌之心,自古以来,最难测的便是那帝王心,张咏若是没有立即反应,怕是九族都要被株连。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我们知道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是怎么得到的吗?五代后期,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不满七岁的儿子柴宗训接继,由柴宗训母亲符太后听政。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属下赵普等人的鼓捣下,欺负人家孤儿寡母,刚继位朝堂不稳,就想篡夺帝位。他们先诈称北国契丹来犯,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领兵出征。大军来到开封北的陈桥驿,军中就传开点检当为天子的传言,而且当时的一天出现了有七日同时显现的天象,经一些人的肆意解读,让士兵们更为相信了传言。于是一场闹剧就此展开,将士们将一件黄袍披在尚未睡醒的赵匡胤身上,纳头便拜,山呼万岁,最后赵匡胤被逼无奈,给将士们提了几点要求,就只好接受。其实哪有什么契丹兵进犯之事呢,完全是流言。于是赵匡胤又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开进开封城,逼着柴宗训母子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宋,赵匡胤也就成了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当了皇帝的宋太祖,心不自安,总觉得自己的皇位来得太容易了,别人如果以后也这样可怎么办啊!赵匡胤知道,唐末以来,梁唐晋汉周相互交替,都是因为武将掌权,君幼臣强,才导致了改朝换代。就是上一朝的后周,周太祖郭威不也是因为掌握着后汉大军,因对朝廷不满,同自己一样,在山呼万岁声中,被手下披了件黄袍,就成了周太祖了。宋太祖觉得这个弊病一定得解决,不然自己建立的大宋也撑不了几年就得改名换姓。在苦思冥想中,宋太祖知道,只有将大将们手中的军权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那样自己的江山才能持久,于是就演绎了历史上有名的一幕“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收回了大将们手中的军权,多赏赐他们良田美宅,让他们安稳地当富家翁去了。因此,以后的宋朝皇帝都很忌讳武将掌权,重文抑武也成了历史上弱宋最为突出的特色。

那么北宋名臣张咏,在镇抚四川的过程中,一次检阅部队,手下士兵突然向他下跪三呼万岁,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北宋统一中原后,就剑指四川,派军队攻入蜀中,蜀主孟昶只好投降,被押往东京,这就是后来花蕊夫人写的“十万男儿齐解甲”。孟昶治蜀有点类似东汉末的刘璋治蜀,虽暗弱荒唐,但对百姓却很不错。据史料记载,当宋朝士兵攻占四川押送孟昶去宋朝都城开封时,沿途百姓哭成一片。相反,宋朝士兵在进攻成都后没少干烧杀抢掠之事,再加上后来四川地方官经常压迫剥削百姓,民不聊生,造成地方起义军层出不穷,刚好张咏在此时被外调益州知州。最先起义的是王小波、李顺,他们攻占州县,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成都,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宋太宗赵光义不得不派太监王继恩做监军,协助张咏平叛。王小波、李顺起义被镇压后,先后又有张余、刘旰起义。张咏有军事才能,又有治理能力,在平定了各个起义后,张咏在恢复人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上,也做了很多事情,因此当时蜀中的人都很信服张咏。北宋军队刚进川时对四川人民的烧杀掠夺,让四川人民记忆犹新,本来四川在五代时就是个独立国家,这就让不少不信服北宋统治者的川人想独立成国。前有车后有辙,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就是很好的榜样,由于张咏在川蜀的威望,他们就想逼着张咏也来个“黄袍加身”的闹剧。当然也有别有用心想陷害张咏的人的成份。据冯梦龙《智囊全集·卷六》记载:“张乖崖(张咏号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就是说,张咏守成都,平定叛乱后,怀着反叛之心的人,一日趁张咏骑马检阅部队,众人齐齐下跪对张咏三呼万岁。如果张咏反应慢的话,处理不当,这一敏感问题,就会让张咏百口莫辩,要么树旗独立,要么押赴朝廷治罪,二者都难躲灭族之祸。当时的张咏脑子反应还是很迅速的,众人跪下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时,他也马上下马向着东京方向也大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样就成了众人向开封方向的宋太宗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情况了。由于这是一个极敏感的事件,张咏为了避嫌,又及时向宋太宗提出辞呈,要求调离四川。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也没追责张咏,就将他调离了成都。后来北宋名相韩琦听说此事,也很佩服张咏的快速反应能力,觉得当时如果换自己,是很难想出会那样做的。

张咏(946年-1015年),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少时任性使气,不拘小节,从不妄自菲薄。家贫好学,无书,借到手之后再抄下来苦读。他读书十分勤奋,没有书桌,就在院子里背靠着大树的树干读,一篇文章读不完,决不进屋歇息。张咏写的《劝学》诗中有这样两句:“玄门非有闭,苦学当自开”,可以说是他青年时代刻苦攻读的写照。据说,张咏少年时,到华山拜见陈抟,想在华山隐居。陈抟说:“如果你真要在华山隐居,我便将华山分一半给你但你将来要做大官,不能做隐士。好比失火的人家正急于等你去救火,怎能袖手不理?”于是送了一首诗给他,诗云:“征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也须多谢鬓边疮。”当时张咏不明诗意,其后他知益州、知杭州,又知益州,头上生恶疮,久治不愈,改知金陵,均如诗言。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累擢枢密直学士,真宗时官至礼部尚书,诗文俱佳,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尤以治蜀著称。在蜀地为发展繁荣经济,他以桑树叶为样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本人也被誉为“纸币之父”。至今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种着一棵在英国少见的中国桑树,正是为了纪念张咏发明的“交子”。张咏治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使他无愧成为历史上北宋名臣。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明代文学史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讲到了一件事:“张乖崖守成都,兵火之余,人怀反侧。一日大阅,始出,众遂嵩呼者三……”

这里的张乖崖,就是宋朝开国初期的大臣张咏。

(张咏剧照)

宋朝建国以后,四川很不平定,爆发了多场动乱。规模最大的莫过于王小波、李顺起义了。这场起义席卷了四川的多个州府。朝廷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终于平定下来。在平定这一连串的动乱中,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当时担任益州(四川成都府)知州的张咏。

冯梦龙记载的,就是张咏在四川成都平乱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一天,张咏真在成都检阅部队。突然,士兵们都齐齐跪在地上,对着张咏不断磕头,三呼“万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宋朝建国之前,四川的政权是后蜀。后蜀主孟昶虽然有些行事荒唐,但他对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由于他很少发动对外战争,因此在他的治理下,四川的老百姓能够做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当宋朝军队打到成都,俘获孟昶,并把孟昶押送到宋朝都城开封的时候,史料记载,沿途老百姓痛哭成一片。再加上宋军在打四川的时候,干过许多烧杀抢劫的事情。因此,四川的老百姓,当时对宋朝其实是非常不满的。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四川连续不断发生了多起农民起义。先是王小波起义。王小波被张咏统帅的官兵杀掉以后,众人又推李顺为首领发动起义。李顺起义声势浩大,占领成都。宋太宗不得不派亲信太监王继恩率军协助张咏,终于击败李顺,攻克成都。此后,张余又率军起义。张余被官兵俘虏后,刘旰又率众起义。

(孟昶剧照)

这连续不断的多起起义,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的老百姓确实不服从宋朝的统治。同时,也是起义领袖个人威信不足,力量不强,因此才会被相继剿灭。如果能够找到一位能征善战又非常有威信的人来统冶四川,四川就能够实现独立。

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四川的士兵们认为,张咏是一个非常恰当的人选。所以才合计好,在张咏检阅部队的时候,纷纷跪下来,三呼万岁。

士兵们做的这件事情,其用心是非常深的。为什么说士兵们的用心很深呢?

我们知道,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当年本身是后周的大将。他就是在一众士兵们发生哗变,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并跪在地上对他三呼万岁,然后他被拥戴起来的。

赵匡胤建国以后,对这种事情非常忌惮,非常害怕军队里的士兵,也像拥戴他一样,把其他大将拥戴起来当皇帝。所以他做出了“杯酒释兵权”的举动,送给那些有兵权的大将们很多金银珠宝和土地,让他们回去当富家翁,从而把他们手中的兵权换出来。

赵匡胤这样做,对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因为从此以后,将领在军队里就没有了足够的威信。将领没有威信,打仗就非常困难。

就算是这样,赵匡胤依然要做“杯酒释兵权”的事情。由此可见,赵匡胤对将领被拥戴这事,有多么的忌惮。

(宋太宗剧照)

四川的士兵们,正是掌握了宋朝皇帝的这种心理,所以才有样学样地把张咏推上风口浪尖。他们就是想要让张咏骑虎难下,不得不答应。

那么,张咏当时是怎么做的呢?

冯梦龙接着是这样介绍的:“乖崖亦下马,东北望而三呼,复揽辔而行。众不敢讙。”

也就是说,张咏当时的脑袋转得非常快,他也跟着下马来,跪在地上,对着东北方向三呼万岁。东北方向是哪里呢?也就是开封,宋朝的首都。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咏有很大的灵活性。当他做了这件事以后,那些士兵们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那么是不是因为张咏做了这件事以后,宋太宗就不再怀疑他了呢。张咏当然知道是不可能的。因此平定了四川后,他就请求外调,脱离四川这个环境。

而宋太宗也非常高兴,把他调到杭州,接着一路高升,调到了中央。

(参考资料:《宋史》《智囊全集》)

宋朝名臣张咏检阅部队时,士兵们却向他三呼万岁,张咏是如何免于杀身之祸的?

当时,也不知道是有人故意使坏,还是士兵们一激动嘴秃噜了,竟然对着张咏三呼万岁,这也直接把张咏懵了,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张咏瞬间就想到了解决办法。

只见擅长抖机灵的张咏顺势下马,对着宋朝都城开封方向就开始三拜九叩,跟士兵一样嘴里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算是暂时把这件事给糊弄过去了。

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士兵们对他三呼万岁呢?其实,张咏虽然没有谋反之心,但这件事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还是怨张咏自己。

提到宋朝名臣张咏,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如果要提到纸币“交子”,或许一些人会有印象,没错,纸币“交子”就是张咏发明的。

因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所以张咏又被世人称为“世界纸币之父”,直到今天,在英格兰银行的天井里,还种着一颗中国品种的桑树,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张咏用桑叶制造纸币的壮举。

可以说纸币的出现,绝对是时代的进步,而张咏在发明纸币时,已经60岁了,在古代能活到60岁还这么有创意,绝对是凤毛麟角的,关键是他还曾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题主的问题,具体说一下张咏机智躲避那次杀身之祸的故事,那是公元994年(淳化五年),张咏已经49岁了,他刚刚担任益州知州。

益州是我国古代九州之一,其面积非常广阔,包含了今天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在三国时期,刘备就曾经占领那里,建立了一个蜀汉政权。

根据三国时期,刘备攻占益州,以及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地的情况非常复杂,民风也非常彪悍,所以益州那里并不好治理。

这不,在张咏到达益州上任的前一年,那里就发生了农民起义,那是公元993年(淳化四年),由于当时四川的地方官员不断压榨剥削百姓,使得当地百姓过得非常艰难。

这时候,一个叫王小波的茶贩子,因为受不了这种剥削和压迫,他就站出来振臂高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啥意思啊?王小波告诉当地老百姓,宋朝压迫咱们,使得他们贫富差距显著,所以他要率领大家起义,只要大家跟他混,他就让大家实现共同富裕!

王小波的这个提法,在当时的宋朝可以说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当地的老百姓哪听说过这么高大上的理由,也不管到底能不能实现,就放下手中的农具,跟随王小波一起造反。

你还别说,在王小波这种共同富裕的超前理念激励下,这些平时耕地的老百姓,还真拿出了气势,他们很快就攻打下来当地的青城、彭山两县,并成功将彭山知县齐元振给杀了。

就在王小波率领的农民起义队伍如火如荼的攻城略地时,朝廷一看不行啊!于是时任皇帝赵光义,就把张咏派到了益州进行平乱。

张咏到达益州后,深知自己属于“救火队长”的角色,必须干出点成绩来,否则赵光义绝对饶不了他,于是他东奔西跑的,不断收拾王小波的队伍。

你还别说,张咏的运气真的很不错,来到益州不久,就顺利围剿了落单的王小波,并把王小波给斩首示众了,但是王小波的队伍却还在,本来正常来讲,没了领头的,这些老百姓应该重拾农具回家种地了。

可是,或许王小波当初给大家画的大饼太好了,这些老百姓舍不得放弃那个美好的愿景,于是,大家就又推选出了一个新的首领来替代王小波。

这个新的首领就是王小波的小舅子李顺,要说这个李顺也不简单,不知道是得到了姐夫生前的真传,还是王小波之前的理念就是他教的。

反正李顺上位后,除了坚持王小波的方针外,又搞了一个更狠的,那就是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说干就干,一个名为“大蜀”的政权就诞生了。

李顺还给这个政权起了个年号,名叫“应运”,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李顺的意思,是不是“应运而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李顺在最开始确实对得起“大蜀”这个响亮的名字,不但大肆攻略州县,还在打仗的间隙,顺道搞起了铸币业,很快一种名为“应运元宝”的货币就产生了。

李顺的口号喊得也很响亮,他对手下说,虽然我们没有钱,但是我们会铸钱,只要多铸“应运元宝”,我们就有钱了。这个理论我也醉了,估计他给手下发的军饷都是这个。

可以说,李顺绝对继承了他姐夫王小波那种茶贩的天赋,因为不是做生意出身的百姓,根本想不到铸钱这个办法,更想不到这么忽悠手下。

那可以说呀,在李顺的激励下,这些农民起义部队的声势确实越来越大,益州地区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不但占领了成都,还有快速向外蔓延的趋势。

这时候赵光义坐不住了,他不但给张咏派兵发钱,还派来了太监王继恩来协助张咏,说是协助其实就是监督,因为赵光义觉得,事态之所以越来越严重,应该是张咏不作为造成的。

其实,张咏一直非常努力,但是奈何无论是之前的王小波还是后来的李顺都太会搞事情了,把张咏搞得很被动,不过随着赵光义所派大军的到来,李顺终于扛不住了。

公元995年(至道元年),张咏不但率军成功夺回了成都,彻底击败了李顺,还先后击败了其它的农民起义部队,将张余、刘旰等诸多匪首剿灭。

一时之间,益州区域彻底平定了,那平定了叛乱,张咏自然得到了赵光义的嘉奖,也正因为如此他突然有点飘了,不过飘的时间很短,他很快就被吓出一身冷汗,重新开始夹着尾巴做人。

当时,张咏为了鼓舞士气,不知道怎么想的,竟然搞了一个检阅部队的仪式,按理说搞这个虽然不违背律法,但也很少有臣子这么干。

毕竟已经打胜仗了,还搞什么鼓舞士气的事?张咏应该低调才是,可他不知道是被人忽悠了,还是真的心胸坦荡,最终还是搞了这个仪式。

而就在张咏骑着大马,得意洋洋地检阅部队的时候,这些将士也不知怎么了,突然对着张咏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句话喊出后,张咏只觉得心跳急速加快,一股热流涌遍全身直冲云霄,仿佛真有了那种当皇帝的感觉,但不到一秒钟后,他就反应了过来,心想:“我滴个亲娘嘞!这不是要了我的小命嘛!”

这种三呼万岁在古代任何时候,对于大臣来讲都是死罪,特别是宋朝,因为当初赵匡胤能够建立宋朝夺得天下,就是靠赵光义他们在陈桥那里三呼万岁,并给赵匡胤黄袍加身的。

所以说,赵光义深知他们宋朝的天下是怎么来的,而一切可能威胁到宋朝政权的臣子,肯定会被清除掉,当然了张咏也深知这一点。

不过,将士们已经喊出来了,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只能想办法解决,此时就考验张咏随机应变的能力了,张咏不愧为“机灵鬼”。

他瞬间就想到了破解之法,还没等将士们三呼万岁的声音消失,他就快速从马背上滚了下来,顺势朝着开封方向跪拜,再次三呼万岁。

这个举动很重要,他告诉所有人,包括赵光义派来监视他的人,将士们三呼万岁不是对张咏说的,而是对远在开封的赵光义说的。

就这样,本来一个必死的局,就被“机灵鬼”张咏给巧妙化解了,当然了张咏也知道,这件事情还是会被人传到赵光义耳中。

张咏为了彻底打消赵光义的猜忌,连忙给赵光义写了一个辞呈,说自己不适合在益州继续工作,请求赵光义给他调转工作。

其实,对于赵光义来讲,不管有没有这个三呼万岁的事情,他都不希望任何臣子长时间手握重兵,所以赵光义顺势就同意了张咏的请求,把他调往杭州担任知州。

而张咏也因为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小心谨慎,获得了善终,否则这一个三呼万岁的事情,就足够灭他九族的了。

那士兵们真的是因为一激动嘴秃噜了,才喊了万岁吗?我认为绝对是有人故意使坏,而这个人很有可能是赵光义,因为他想试探一下张咏的反应,也或许是他早就对张咏不满意了,想借此除掉他。

虽然,从张咏的生平履历来看,他绝对没有谋反之心,更没有谋反的能力,但帝王心术谁又能猜得透呢?大家觉得是赵光义背后使坏吗?

如果当时是你在检阅部队,你能像张咏反应得那么快吗?或者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化解当时的那个死局?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