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按照当时的格局来说,其实洪承畴和祖大寿归降清朝,对在飘摇之中的明朝政府其实也不痛不痒了。因为洪承畴和祖大寿当时面临的情况下兵临城下,屡次劝降,不然则死矣!
1642年,祖大寿和洪承畴投降后,并没有在崇祯帝还在世的时候帮助清军攻打明朝,洪承畴只是在1644年李自成攻陷紫禁城后,才给清军出策略,该如何兵不血刃地占领和控制地方。而祖大寿呢,自归降以来,都没有得到过清政府的重用,或者说他本人的价值就是“吴三桂舅舅”的身份,所以才被皇太极所注重。
因此,结合历史来说,两者归降清政府,虽然在当时中国汉人的圈子中,在后世的评价中是耻辱,是叛徒。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两者在1642年的归降中,实际上没有对清朝造成“局势的积极性增长”,因为他们在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皇太极和顺治根本不敢用他们,除此之外,他们也同样没有对明朝造成“局势的消极性反攻”,因为他们当时除了投降之外,就是死,除了他们本人死之外,家人朋友还有城池的百姓也要陪葬。从客观角度来说,两人的归降,真的没对明朝造成什么实质影响!
“生死”抉择实则两亡(择命义亡,择义命陨)
1642年,洪承畴战败被俘。明末的战事频频失利,在面对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双重压迫下,昔日著名将领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从曹文诏再到卢象升,洪承畴成为了后来孙传庭阵亡前的明朝将领最后一场厄难!
这个时候被软禁的洪承畴的结果很简单,一是降清,二是带着忠义骨节被处死。那么当时崇祯帝在得知洪承畴战败之后,第一反应就是认为洪承畴已经死亡了,还写下了悼词。那么在当时的民族大义前,大家的统一价值观都是,认为洪承畴就是要死亡才是对的!
不知当时洪承畴是如何想。生死问题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问题,洪承畴的挣扎大约是:究竟是为了大义,而为那个不断猜忌屠戮臣子的崇祯帝去死,还是归降清朝,苟且偷生呢?
但不论洪承畴如何想。他的抉择对于崇祯的末路是没有影响的。
战败城破被包围:
承畴师十三万,死五万有奇,诸将溃遁,惟变蛟、廷臣以残兵万馀从。——《清史稿》突围失败:
九月,上还盛京,命贝勒多铎等留护诸军。承畴悉众突围,攻镶黄旗摆牙喇阿礼哈超哈,战败,不能出。——《清史稿》被送到盛京软禁: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清史稿》归降对内战毫无影响
连番的折腾,洪承畴于是就降了,因为到了盛京,洪承畴即便是长了翅膀,也跑不回北京了。而清太宗这个人,他对于明朝将领都是喜欢用攻心计的。先是设计杀了袁崇焕,再到收割洪承畴以及祖大寿,并且还想着通过祖大寿劝降吴三桂。诛心之策,兵不血刃。洪承畴归降,还没等清朝清朝人看不起,明朝国内就骂声一片。
那么若非要说有一定性质意义的影响,那就是洪承畴的投降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当时明朝将领的积极性,所以在后来对抗清军的进程中,显得有些妥协演戏的成分在其中。但当然,这种情况随着皇太极翘辫子后,就没有了,因为到了顺治年间,对付明朝已经不用暗计了,明攻即可!
其实当时洪承畴被辱骂到极致,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民族问题上站错队。说到亡明若是罪名(不包括南明),那么李自成才是那个终结明朝的罪人。那么洪承畴有帮助皇太极倒戈攻打明朝吗,计杀崇祯帝吗?一开始,的的确确是没有的,所以不论如何,明朝的倒台是必然结果,洪承畴是在松山做一具尸体,还是在盛京做一个官员,对崇祯帝自缢这件事情都不会造成根本性改变!
而且洪承畴阻止不了李自成北上,也阻止不了孙传庭死亡,更阻止不了崇祯帝在皇宫内求饶失败,最重要的是,洪承畴阻止不了那个已经腐朽了的明朝社会!
南明之祸那么李自成走入皇宫,掠夺财富,这一刻的明朝是属于灭亡状态了。于是皇太极此时就敢用洪承畴了。而洪承畴的“不光彩”历史,也正是从顺治元年开始的!所以合理地说,洪承畴真正造成影响的政权是南明。
顺治引之伐汉
顺治元年四月,睿亲王多尔衮帅师伐明,承畴从。既定京师,命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同内院官佐理机务。——《明史》四月的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山海关之战。当时多尔衮作为摄政王,手上的权利实际要比顺治大一些。山海关破后南下,洪承畴站在清朝阵营后,第一场要面对的敌人就是李自成!
其实从理性角度来说,洪承畴讨伐李自成是没有错的。唯一不同的是,他站在了不同的阵营,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去对抗自己的“族内敌人”。所以洪承畴对于这场针对北京闯王的战争并没有吝啬自己的计谋,于是闯王受惊败走,清军正式入关,入主北京!
再到后来,洪承畴帮助清朝办事是越来越得心应手,在1645年,洪承畴又被派去跟着多铎劝降江南地区的旧朝官员,那么本该是兵不血刃,挽救垂危的汉人命运,洪承畴背负骂名去劝降,那倒也还算合理:
承畴至官,招抚江南宁国、徽州,江西南昌、南康、九江、瑞州、抚州、饶州、临江、吉安、广信、建昌、袁州诸府。——《清史稿》可是到了后来,有人不愿意屈服,洪承畴的手段就让人感到不满了,因为他把屠刀指向了昔日同僚:
十二月,进破道周於婺源,声、道周见获,皆不屈,送江宁杀之;总兵李成栋破崇明,本彻走入海,杀其将李守库、徐君美。三年二月,遣总兵马得功、卜从善等击破司空寨,斩守寨石应琏、应璧等五人,获常阘。——《清史稿》洪承畴杀了这些人,对于已经破灭的明朝实际上没有影响。但却对当时的汉人高层代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们是汉人,更是前朝官员,对于后来的南明政权来说,也能算是人才储备的一个预备役!
再者,劝降这些高官,实则是要为清朝所用,那么这样一来,此消彼长,南明与清朝的实力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倒置,为汉族南明复辟增加了难度!
再到后来洪承畴劝降郑芝龙,实际上就是在彻底熄灭南明的复生火种,因为郑芝龙所代表的是另一个维度的军事力量和栖息地,可最后郑芝龙也归顺了清朝,这其中不得不说就是有着洪承畴的功劳!
客观灾难!所谓客观,便是不偏不倚。
洪承畴于1642年归降,于1665年逝世。而在1642到1644年四月时,洪承畴并没有受到重用,处于软禁监禁状态!
但皇太极在劝降洪承畴成功后,就迅速把消息传回明国,那么此举就导致了洪承畴这类高官在明朝士族、百姓心里造成了一种消极阴影。虽然在面对李自成的同族抗争中,这种心态不会造成影响,但在后来面对清朝军队时,其实不论是百姓还是军队,都有着一定的天然恐惧感,这便是皇太极的诛心之计,一顿操作,让清朝看起来神秘,令人不禁敬畏!
而后崇祯自缢,洪承畴已为清员,为主谋事,或求得荣华富贵,或保住性命,个中思维,难以得知。
洪承畴带领清军、多铎理治江南,实则是有一定性的好处,那便是可以避免汉族百姓的生灵涂炭,血流成河。但在这件事情上,洪承畴的做法,同样也是在扼杀汉族人民的民族感和复辟情绪,加快了汉民当时的奴化,这件事情的后果可是一直影响到如今的。
所以洪承畴响应皇太极的“汉人汉制”,实际上是用奴性来换取性命。在此事上而言,过大于功,连续影响大于实时效应!
再到后来,洪承畴亲自下场,参与灭南明之战。三次南明,两次都有洪承畴刽子手的身影。不论南明之员与洪承畴是否旧识,但洪承畴此番扼杀前朝萌芽的行为,就说明当时的洪承畴已经奴化了。这个时候的洪承畴也不再是当初那个被围困几乎要饿死都不愿意松口归降之人!
所以洪承畴对后世的影响,是有一定性的。但说再多,也并不是全都是他的责任。洪承畴的才能大于祖大寿,所以不可能被清朝闲置,人一旦惜命,便会上瘾,该怪的应该是统治阶级的无情和态度倾倒,洪承畴一直都是时代的棋子,身不由己!
参考史料:《清史稿》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谢邀:加速的大明皇朝的土崩瓦解的进程,增强了大清(后金)逐鹿中原的实力,天灾人祸的大明朝与农民起义军消耗了彼此实力,后来再加上吴三桂的降清,起了大清推翻明朝,一统中原河山决定性作用。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明朝末期,可以说是多事之秋!真正的处于风雨飘零之中!特别是冤杀了袁崇祯后,大明的气数已是江河日下了!作为蓟辽总督的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后被俘降清,更加连根拯救大明的稻草都没有了!这样一来,让那些原本继续抗清的大明臣民,几乎没有信心和看不到希望了!从而泄气了!这样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自从袁崇焕被冤杀后,威望最高的数洪承畴了!
公元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为了阻止清兵入关,与吴三桂等人屯兵锦州!
第二年冬,清兵主攻锦州,大战爆发!
公元1641年,大明军队集结锦州一带,清兵从盛京调来重兵与大明军决一死战!
由于围困太久,援军未到,粮尽的松山城在副将夏承德的带领下主动投降了,洪承畴被俘!不久,锦州守将祖大寿也降清!!
初时,洪承畴以绝食表示不降清的决心!
后来,洪承畴最终为清朝所用!
二,洪承畴降清,让其他还在抗清的大明臣民心寒!自从袁崇焕被杀,大臣中数洪承畴威望最高了!
被俘后的洪承畴誓死不屈让祟祯非常的感动还特意下旨表彰!也鼓舞了还在继续抗清的大明将士兵们!
没有想到,洪承畴还是降清了!而且还作为随行指挥官,很有针对性的攻击明军,势如破竹!
这样一来,那些原本继续抗清的大明将士几乎没有信心和看不到希望了!也彻彻底底的心寒了!
因为像洪承畴这样的重臣都降清了!这对于其他的大明将士是一个很严重的打击!
三,如果洪承畴誓死不屈,慷慨赴义,那么清兵能不能顺利南下是一个未知数!如果洪承畴选择誓死不屈,那么清兵就会被动很多!
1.明朝将士同仇敌忔与清兵死战!
2.没有洪承畴做“向导”,想顺利南下很难!
3.大明将士的持久战,让清兵骑虎难下!
由此可见:洪承畴的降清,对大明来说影响非常大的!因为非常时期,牵一发而动全身!【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崇祯皇帝执政时期,正值大明王朝因为积重难返,而处于风雨飘摇之时!在那个混乱时代里,因为明朝上下人心难安,所以导致了内忧外患迭起。
在关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摇根挖墙,外有清军鲸吞蚕食东北,且又频频扣关之际,处于两线作战的明朝,呈现出各类危机大爆发的危急局面!
而对明朝那摇摇欲坠的大厦,给予了致命反噬的是:洪承畴和吴三桂!至于祖大寿虽然是迫于无奈而降清,但却并没有为清军入关吞食中原出力。因此祖大寿与洪承畴和吴三桂,还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如果从清军入关前后,明朝降将对中原的危害程度来看,其前期主要是洪承畴,而后期则主要是吴三桂!洪承畴在松锦大战失败后被俘,而后经不住清朝的利诱而投降,并利用他对明朝时局与朝廷内外政局的熟悉,为清军入主中原出谋划策,极尽其汉奸之能事,为了清朝能够统治中原而“殚精竭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危害,加速了明朝崩溃的速度!
至于崇祯皇帝死后,吴三桂开关迎清军入关,并为其充当扫荡中原的急先锋,从而将各支抗清力量逐步消灭之事,就是人所共知的了!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因为洪晨筹提高了清朝的水平,从而进入中原,这对中国是有好处的。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的影响很大吗?为什么?
明朝灭亡的原因其实很明显就是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横扫,关外有强大的八旗军牵制,最终因国力消耗殆尽被起义军消灭。洪承畴和祖大寿作为清朝取代明朝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者,极大的影响到了明朝的命运。
洪承畴和祖大寿在关外的地位举足轻重1639年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想干好这个差事不容易,是因为干不好基本就是被杀掉,此前有袁崇焕袁督师就是因为没干好被崇祯帝处死。
洪承畴在关中与孙传庭、卢象升一起将高迎祥、李自成等农民军围剿的没脾气而名声大噪,其中李自成不得不躲到陕西商洛的大山深处蛰伏。
崇祯帝为了挽救日益严峻的关外只好启用洪承畴出任蓟辽总督,此时的关外形势已经非常不乐观,皇太极继位后不仅建立了清朝还迁都沈阳,清朝为入关多次绕道山海关袭击北京和河北。
1639年的关外明军只剩下了宁远城和松山等几个据点,其他地区都被八旗军圈占,1640年八旗军围困锦州,此时的锦州守将就是祖大寿,祖大寿是身经百战的明军老将,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应付着八旗军的攻击。
但是此时的关外形势已经非常的紧张,为了解救锦州在洪承畴聚集起十三万大军援救锦州,此时八旗军也集结的10余万军队,双方在松山对垒。洪承畴主张步步为营徐徐推进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否决,在速战速决的错误决策下明军最终惨败。
投降后明朝灭亡几成定局松山兵败后洪承畴成为俘虏,祖大寿主动投降,明朝在关外苦心经营的宁远城最终被放弃。此役失败后明朝失去了和清朝继续周旋的能力,山海关仅仅剩下吴三桂残部五万人和清军继续相持。
由于失去了剿匪能手洪承畴,李自成在河南潼关击杀孙传庭部队实力扩展到几十万人,而此时的明军已经丢掉了原来的血性成为了起义军随意打击的对象。
洪承畴祖大寿的投降让明军没有了对抗起义军的实力,明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崇祯帝在北京城破后选择自杀,让本来可以周旋的局势变成了死棋,这也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结果。
总结清朝入关是实力的体现,即使没有李自成农民军明朝也很难打败八旗军。松山兵败是明朝灭亡的前奏,而这场战役的总指挥洪承畴和重要参与者祖大寿的投降也让明朝本就无力的局势变得希望更加渺茫,最终被李自成消灭也是历史的命数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