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当然是有的,要比建文帝委婉高效得多!
建文帝削藩背景:朱元璋右武(重视军事和武官),轻视文臣。在朱允炆即位后,他认为祖父打下的天下足够稳固,军事方面已经足够膨胀,不能够再膨胀了,所以建文新政,就是对朝廷文官的一次重新提拔,也是建文帝开始建立自己政治首脑团的行动。在这场行动中,朱允炆因为觉得朱元璋屠戮天下的那种行为并不好,所以开始削弱宦官东厂的势力,而后,当时的兵部尚书齐泰和翰林士黄子澄就开始提议把手伸到藩王手上,削弱藩王的势力!
在考虑削弱藩王势力之前,因为朱棣违抗朱元璋先命,进宫祭奠,让朱允炆感到了挑衅。于是朱允炆便开始削弱藩王势力。其实当时藩王中,威望最高的还是朱棣和朱橚,因为这两位都是朱元璋原配老婆马皇后仅剩的两个儿子。但是建文帝首先对叔叔朱橚(shu)下了手,公元1398年,建文帝联通朱橚的儿子扳倒朱橚,废了朱橚之后,又相继废了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就是著名的“废削五王”。而在这过程中,朱棣一动不动,在如今看来,朱棣就是为了积攒藩王们的怒火,为自己之后的靖难之役有一个好的借口和藩王们的支持!
▪️朱允炆雷霆手段的后果
建文帝的削藩有些直来直去,没有帝王心术的含量。首先朱允炆就认为自己是唯一正统,加上年轻,就有些年少轻狂。而当时新提拔的文官都有股气憋着,提出削弱藩王的手段没有克制,狠辣、精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朱允炆孤立无援。在藩王的心中看来:“让朱棣这个会做人的兄弟做皇上,总好过被这个侄子玩死”。
永乐削藩 一朱棣也削藩,但是并没有朱允炆那么强烈和迫切!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就是“靖国难,清君侧”,这里所谓的清君侧,在我看来,更像是特指朱元璋。朱元璋在当年分封二十六个藩王,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让这些藩王拥有一定的武力守护周边: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朱元璋因此,藩王的作用并不像朱允炆理解的那般单纯。当然,藩王也的的确确地威胁到了皇权,虽然彼此间有辖制,但朱允炆遗传了朱元璋骨子里那种唯我独尊的基因,所以就削藩。但当时架不住藩王多啊,藩王有25个是朱元璋的儿子,一个是孙子,朱允炆一个后辈削藩,皇叔们自然不开心,燕王朱棣当然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打战的口号也是这样说,后来就把齐泰和黄子澄拿下,诛杀以清君侧!
所以朱棣作为藩王之一,他明白要削藩吗?这个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削谁,要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要多久才动手,以及削藩的必要性,这些都是朱棣比朱允炆多考虑的。在朱棣看来,藩王即是国家的隐患,也同样是保卫国家的根本力量,削藩,不能胡来。因此可以看出,作为朱允炆的叔叔,朱棣的确是要考虑到更多的方面!
在朱棣即位后,开创永乐。侄子没死不知道跑哪里去了,正好是一个朱棣的大好机会。因为建文帝的生死未卜,是否会反扑也没人知晓,朱棣和剩下的藩王们都还是一条船上的,朱棣即便是削藩,也不会立即下手。一个国家内部争权的动乱,最忌讳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在当时,有手腕、头脑、正统名号的朱棣,和朱允炆比,并没有太过偏激的削藩要求!
永乐削藩 二朱棣削藩出其不意,挑着刺头偷偷打灭,起到震慑全局的作用!▪️优礼削藩,等量置换!
朱棣削藩的手段十分合理,用个化学名词来形容,那就是“等量置换”。何为等量置换,朱棣深知藩王的重要性,越是靠近边疆的藩王,兵力和权柄越重,作用也越高。朱棣不是个昏庸急于求成的人,他反朱允炆,更多地是看不惯,他也迫切地想要巩固父亲打下的江山。所以在永乐登基后,朱棣很聪明地暗示各位皇兄,“靖难之役”是藩王们的胜利,朱棣只是代言人。
要不说为什么朱棣就能当皇帝,因为他们都信了,而且那个刚恢复藩王身份的齐王,陷得最深!朱棣当时的手段是“优礼”藩王,然后召集一些藩王入宫,在这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大将放到藩王领地里,这就起到了置换藩王中心职能的效果了。说柔和,这自然就是最柔和的方法了,而且朱棣不是没头没脑,谁都要削。谁最调皮就打谁,那些蠢蠢欲动但是没有付诸行动的,朱棣就仅仅是震慑一下而已!其中被打击的就是齐王以及宁王、谷王、周王。
朱棣在削藩的事宜上与朱元璋的心态有点不像,朱元璋“雄猜”:认为军臣不可信,要用皇室血脉镇守边疆。
“又况和林以外,金陵遥制特难,于是分树九王,自燕以往,延错万里,优以声灵,顾盼特重,是诚有不得不然者。”——朱元璋。但朱棣就反而觉得皇室血脉更容易出问题,于是就重用功臣和将军去镇守藩王领地,这一步改变,其实是缓和以及一定程度修复了明朝皇帝和军臣们之间的关系的(朱元璋嗜杀,导致人心惶惶)。
▪️藩禁
朱棣的第二大杀手锏,在对付完第一批刺头之后,朱棣就开始进行第二个手段。其实藩王的权力巨增,最大的隐患还是在于藩王们之间的沟通。在朱允炆削弱五王之时,就是各个击破,所以由此来看,中央的实力还是足以压制每一个藩王,只要藩王们不联合在一起,那就不必担心。
朱棣的第二招就是“藩禁”,所谓藩禁,就是禁止藩王们在私下的独自来往,在根源上,朱棣用皇帝律法,就控制了造反和乱世的萌芽!
当时藩王中,最跳脱的还是齐王。齐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朱棣的威严,让朱棣感到烦恼。如果诛杀齐王,那么就会受到反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批处理。公元1405年,齐王被第一个开刀变为庶民,因此朱棣就明白了各个击破的道理,藩禁,就等同于蒙上诸王的眼睛,而朱棣打着太阳灯在黑暗行走,也用这种方法震慑藩王!
在当时,朱棣一顿手段施加之后,起到的作用是斐然有效的:
“昔高皇帝众建诸王,皆拥重兵据要术以为国家屏翰,此固一时也。迨‘靖难’以后,防范滋密,兵权尽解。朝庙无懿亲之迹,府寮无内补之阶。”评价永乐削藩,虽然打灭了皇室叛乱的萌芽,但是也加重了皇帝的负担!建文帝败就败在想要迅速抹去祖父的影子。虽然朱元璋嗜杀,但剩下的人,无疑都是信服朱元璋的。当年提出要削藩的官员,一个个都被朱元璋整死了,建文帝逆行倒施,不仅让当时的武官感到不满,更是得罪了一票叔叔们。所以建文帝的削藩,是失败的,也是导致他提前下台的原因!
到了永乐帝削藩,难度就小了很多。因为以朱棣为代表的“藩王打赢中央”,让这些藩王们有些麻痹了。自以为“能取代朱允炆,就能取代朱棣”。殊不知朱棣通过朱允炆的探路,早就把这些藩王们的性格和作风摸得一清二楚,所以说朱允炆做了永乐帝的垫脚石也不为过。可是说到永乐帝削藩成功,难道就是百分之一百好处,没有劣势的吗?
▪️皇帝负担加重
永乐用自己的心腹替代了藩王们的主将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等同于间接把镇守边疆的责任分担给了自己。藩王们的昙花一现,失去了权利,也失去了高度自主权,朱棣把高度自主权收回来,就是给自己,给子孙后代施加压力。所以后来朱棣疲于北方的军务,但无可奈何,他毕竟不是他爹。朱元璋一顿猛杀,忠臣胆寒,儿子听话。可以说,朱元璋派出去的人,就没有不听话的,毕竟还有个东厂每天都在盯着!
但朱棣终究是成祖,而不是太祖。价值意义就不同。所以有失有得,得到了高度集中的权利,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帝王家的无奈!
结语:削藩是一个永恒的皇权主题。在永乐时代、建文时代,受朱元璋影响,每一个帝王都神经质地想要绝对掌控皇权,放不开,也放不下。这就是家族统治习惯的一种弊病,无可奈何。而且朱元璋的嗜杀,其实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弹,朱棣和朱允炆的各种手段,其实也是为了镇压当时的不安,因此,可以说朱元璋自己设定和造下的果,都需要朱棣和朱允炆去隔绝和磨灭,这对于他的儿子和孙子来说,压力是非常大的!
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朱棣是因为建文帝削藩,而挑起了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后朱棣把被削的众藩王恢复了爵位,有的还进一步给了赏赐,优礼诸藩,来换取他们的支持,对于众藩王来讲,朱棣是抗削藩而起的,靖难的成功意味着众藩的胜利,于是有些藩王飘飘然起来。
永乐皇帝朱棣画像。在朱棣看来,是否延续建文削藩,取决于众藩是否有威胁自己的皇权,也不再依靠藩王镇守,改用功臣将领,自然不用削藩,但不久就传来各地藩王恣纵不法,虽不威胁皇权但祸害一方,于是朱棣开始对藩王进行严格限制与管教,这也相当于二次削藩开始了。
寥阳殿,蜀王朱椿的香火庙。齐王朱博,谷王朱橞,这两人当年依附燕王自恃有功,复爵后还得了一番赏赐,在封地为非作歹,劣迹昭著,朱棣严厉训斥后给了改过的机会,但两人依然犯错,于是先后被夺爵,废为庶人,两人被关到南京大牢,直到宣德年间才去世。
周王朱橚,朱元璋第5子,因削藩被建文整惨了,朱棣登位后,朱橚复爵加禄,洪熙元年去世。还有一些藩王在封地不约束自己,犯了小错,但问题不大的,朱棣也进行了惩罚,比如代王朱桂、岷王朱楩、辽王朱植、肃王朱楧,在封地不老实,被朱棣削其护卫,减少用度,以示敲打。
代王朱桂,朱元璋第13子,建文削藩被废为庶人,朱棣登位后复爵,因在封地擅役敛财,被朱棣革去藩王护卫,图为代王府琉璃照壁。老老实实过日子的,像楚王朱桢,周王朱橚,蜀王朱椿,在自己封地规行矩步,享受自己的藩王生活,都平安无事。等于说,朱棣对众弟藩王们,是先礼而后兵,藩王们的兵权自建文、朱棣的削废一去不复反,强藩的局面终结,当然没有藩王攘夷,朱棣就变得非常忙,到处征战打仗。
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朱棣继位之后基本上延续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棣这个人从藩王变为皇帝,他是深知藩王政治对于皇权的危害,不过他得感谢建文帝帮助朱棣干掉了一些藩王,才得以让削藩最后成功的延续下去。而且朱棣对于削藩做得更为隐蔽。
明初分封了二十多个藩王,在建文帝削藩的时代已经除掉了很多藩王,周王被废为庶人,意图迁徙到云南,岷王被削夺护卫,湘王自焚,齐王被废为庶人。代王被幽禁废除,宁王被削夺护卫。到了朱棣登基称帝,他虽然把那些建议削藩的人比如齐泰,黄子澄杀害。但是他继续沿用这些政策:
- 势力仅次于燕王的宁王,他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绑架,朱棣之后和他约定平分天下,但是朱棣继位之后,宁王从大宁被迁徙到南昌;
- 谷王从重镇宣府改封到长沙;
- 辽王就藩辽东广宁卫,建文四年(1402年)移国于湖广荆州府,此后一直在荆州。
同时在1403年废了代王的护卫军队;又在1408年,削减岷王的护卫;1412年,辽王的护卫被裁剪,最后在1412年,周王上交了自己的军队。同时对这些藩王做出了补偿,那就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用优厚的待遇来腐蚀他的权利欲望。
按照张岱《石匮书后集》的记载,在明朝之后的岁月里,藩王里面好喝酒和喜欢女色的都可以算作贤王,而很多藩王都跑去研究诗书去了,以此躲避朝廷对于他们的怀疑。在史书的记载比比皆是:周王朱橚好学,此人在建文帝时期有异动,最后被带回南京,想要把他迁徙到云南,在朱棣登基之后,增加俸禄五千石粮食,但是还有有人告他谋反。此后周王陷入诗书,写了一本《救荒本草》,里面记载了四百多种饥荒时候该吃的食物。宁王朱权,被迁徙到南昌之后,经常和文学之士交往,而且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做臞仙。修撰了《通鉴博论》二卷,家训六篇,《宁国仪范》七十四章,汉唐秘史二卷,《史断》一卷,《文谱》八卷,《诗谱》一卷,以及其他注纂数十种。
而且朱棣此后对于各个藩王的权利做出限制,缩小藩王的势力范围,不允许王府干预地方上的事务,插手军队指挥权。违反者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最后明朝的藩王基本上就成为了朝廷的供养的寄食阶级。
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还会让藩王养虎成患吗?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棣让二儿子汉王朱高煦去云南封地,朱高煦死活不愿意去。为什么呢?一是地方偏远,二是在藩国没什么人马和权利,三是就此远离京城和政治中心,没有皇帝允许是不能进京的。在朱高煦看来,他为朱棣打天下劳苦功高,去云南藩国,就如同被流放一样,远没有在京城自在,去了就难回来,也难有出头之日了。这就是朱棣治下藩王的待遇,生活方面的条件是优厚的,但其他方面就别想了,想造反根本没有条件。
朱棣当皇帝后,以自己为戒,首先对镇守边关的几位实力藩王下手,收回他们的军权,把他们调往内地。宁王朱权原来坐镇北方,手下有勇猛善战的蒙古朵颜三卫,曾为朱棣征战。朱棣怕朱权做大,不惜撤掉了朱权的指挥机关和军队,让朵颜三卫在那发展。朱权后来被改封到南昌,在琴棋书画中度过了余生。
对其他藩王,只要稍有错误,朱棣就温水煮青蛙地收拾他们,既不一下子废掉他们,把他们激怒,又一步步地蚕食这些藩王,让他们没有军权,没有行政权,只有少数护卫和仆人,都圈在了封地里。藩王们明白了皇帝的意图,都以保命为主,整天吃喝玩乐,生儿育女成了主业。到明朝后期,王室成员繁衍到几十万,更成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他是打着削藩旗号起兵夺取的皇位,他做皇帝后把各个藩王的行政权力兵权都削弱了很多不能对他的皇位构成危胁了——所以没有必要削藩了?
朱棣因建文削藩而反,那朱棣称帝后自己有没有削藩呢?
削藩无论是对于建文帝而言,还是对于朱棣而言,都是势在不行的,就像是历朝历代的兔死狗烹,削藩也是历朝历代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朱允炆是因为削藩时手段过于强硬才引起了藩王的不满,间接的遭受到了各大藩王的抵制,最终在朱棣的引导下,兵强马壮的朱允炆依旧吃了败仗,失了皇权,甚至失去了生命。
朱允炆的失败,朱棣的成功,简单来说就是中央政权在与地方藩王的斗争中失利,而藩王作为获胜者掌控天下。
朱棣胜利了,是不是意味着以后藩王势力可以大行其道,无人可管,也不会再出现什么削藩?自然不可能,朱允炆削藩不是因为他是朱允炆,而是因为他是皇帝,换言之,朱棣成为了皇帝,削藩也是必然的,只是执行时机以及削藩手段是否强硬之间的区别而已。
相较于年纪轻轻的朱允炆,朱棣的手段不可谓不高明。朱允炆的失败,不是因为削藩这件事是错的,削藩势在必行,在全国范围内老牌功臣已经被朱元璋团灭的情况下,能够对皇权产生威胁的也只剩下了那些在边境地区手握重兵的藩王们,朱允炆之下推行削藩政策的官员也不在少数,削藩势在必行,但朱允炆的手段是在太过强硬,引起了藩王的强烈不满。
建文帝的削藩之举大行其道,无论藩王功过如何,建文帝会为藩王强行安置罪名,被建文帝削去藩王之位的藩王,许多会被幽禁,贬为平民,抑或是被逼自杀,这也是为何朱棣要装疯卖傻的原因。
而朱棣在削藩时,明显学到了汉朝时期汉景帝行晁错之治行削藩之事的缺点,朱棣的削藩政策相较而言就平和了很多,朱棣上台后,实行类似于推恩令的政策,如此一来,藩王势力逐代削弱,未久,藩王势力将不复朱允炆时期的强大。
同时,朱棣将驻守边疆的藩王调回内地,改用朝中重臣,如此一来,实力雄厚藩王的势力会被进一步压缩。
朱棣实行的削藩政策,远没有朱允炆时期来的强硬,朱允炆在实行削藩之时,动不动就将自己的亲叔叔贬为平民,或是直接逼死,藩王的下场惨不忍睹,不得已之下才选择了起兵谋反。
相较于朱允炆不成熟的削藩政策,朱棣的削藩无异于对这些藩王的宽恕,削藩之前,为了稳住各大藩王,朱棣甚至对某些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藩王大肆奖赏,而后才开始大刀阔斧的开始削藩。
尽管在削藩之时仍旧遭受某些藩王的不满,但朱棣的削藩仍旧较为平滑,遭遇削藩的藩王,有些失去了兵权,有些失去了爵位,总之在朱棣这一代,藩王之祸基本上已经平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