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妈妈去世了两年,72岁的爸爸没有通知我们就把一个老婆儿带回家了,现在在一起住,爸爸要面子非要我回家看看,可是我怎么想心里都觉得别扭,感觉难受,我还没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她的位置就被别人占据了,我能想象出我回去如果看到他们互相有说有乐的我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可是我不回去他又是我爸,作为一个女儿的我该怎么办?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很多三四十,四五十的人都找不到老婆,你爸72岁还能找到一个女人,作为半个单身汉,真羡慕他有桃花运。

我们村二十几三十岁还没娶老婆的光棍将近百人,看他们长得也不丑,而且还有车,有房,有些人愿娶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都找不到。

一个人的运气非常重要,有的男人很有女人缘,家里有妻子,外面有情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有些人几十岁还没有谈过恋爱,连女人的手都没碰过。

妻子去世,父亲再找,作为他的儿女,要多理解老人的寂寞,其实,只要父亲和她不领证,就不用担心她抢你的家产,你不说别人也明白,你反对父亲再娶,是怕后妈到时父亲死了,把他的财产占为己有。

老年男人再娶,实际上是找一个住家保姆,根本没有什么感情,所以,老年人的婚姻,幸福的很少,很多都走不到最后。

女儿不应该生父亲的气,不想回家更是不孝,父亲养大你并不容易,不能因为父亲找个女人就和他断绝父女关系,这是不对的。

现在流行婚前财产公证,叫你父亲去做一个婚前财产公证就不会担心后妈抢走属于你的财产,现实中,有些女人是冲着男人的财产而嫁,并不是爱这个男人,所以,老年人的婚姻一定要慎之又慎,免得婚后产生矛盾。

爱情不分年龄,只要彼此相爱,七八十岁结婚也会幸福,如今事已至此,估计你反对也没有用,恋爱中的人,除了自己所爱的人,其它人的话通通听不进去。

父亲72岁还有女人喜欢,可能你家的条件不错,如果没有金银财宝,女人是不会喜欢的,你看农村的大爷,老婆去世后很少有人能再娶到女人,在农村,到了五六十岁,不管是离婚还是老婆去世,都基本上成为单身一族。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闺女啊,你什么时候过来一趟?我想跟你谈谈房子的事儿啊,我跟你阿姨打算结婚了,想装修一下房子,布置布置,装修之前有些事儿还是说清楚的好。”

父亲这是第多少次打电话了,小敏已经记不清楚了,每次放下电话,小敏都会偷偷抹眼泪,她想起来自己去世才半年多的母亲。

“我妈尸骨未寒你就带人睡上她的床,又要装修,是想彻底清除我妈的痕迹吗?你们俩这么做是不是太过分了?”

这些话每次接到父亲的电话时都在嘴边上转悠几转,又憋了回去,她怕伤了父女之间那点儿的情份。

“闺女,我伺候你妈三年,我累了,我想找一个人照顾照顾我。你要理解爸爸。你妈走了,我的日子还得过啊。你不能跟小军一样不懂事。”

母亲从患癌症到去世,煎熬了三年,最终还是被病魔带走了。母亲刚刚63岁。

这三年里小敏跟弟弟小军除去工作,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陪伴母亲,他俩知道,母亲正在病痛的折磨下,一点一点的放开他们的手,一步一步的走开。他俩都想握住母亲的手,把母亲的温度攥在手心里,刻在心里,只有母亲的温度才是他们姐弟这辈子最大的温暖。

可是母亲的温度还是在他们俩的手掌心里消失了,那天突然变得冰冷。

最后这一年里,他们一家三口开始排班,周一到周五主要是父亲照顾母亲,周六周日和所有的节假日寒暑假他们姐弟俩轮班,替换父亲,让他放松休息,毕竟父亲也已经64岁了,身体也开始衰老。

“我去公园坐坐。”每次小敏小军过来替换父亲,父亲都长出一口气,如释重负一般,他要去公园透透气,一去就是一天,父亲中午不回来,说是到小酒馆跟好友喝两杯,舒缓舒缓。

父亲太累了,他们俩理解也支持,毕竟长期照顾一个病人不容易,他怎么高兴怎么来,不能把父亲再累病了。

小敏和弟弟小军怎么也没有想到,父亲多次去公园坐坐,透透气,居然认识了一个跳广场舞的小他十几岁的女人。

母亲还在缠绵病榻苦苦挣扎,一双儿女心力交瘁泪眼婆娑。父亲已经有了新的情感寄托,计划着未来的新生活。

那个周末小军照顾母亲,突然单位有急事召唤他回去,他去公园找父亲回家,无意中撞破了父亲的秘密,小军怒不可遏,冲上去一把薅起那个女人,挥舞起了拳头,作为母亲的儿子,他有多生气可想而知。

“儿子,爸求你,千万不要让你妈知道,她的身体经受不住了。也不要告诉你姐姐,你姐姐知道了怕是再也不认我这个爸爸了。”

父亲老泪纵横,满头白发在冬日寒冷的阳光下,可怜又可恨。

那天半夜,小军忙完单位的事,拨通了姐姐小敏的电话,号啕大哭,像个孩子。

母亲快不行了,小敏以为弟弟因为母亲即将离开而悲痛不能自已。小军哭够了,什么都没有说,他没有告诉姐姐他为母亲哭更为父亲的“薄情寡义”哭。

小敏比弟弟大五岁,从小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要工作,要照顾两个孩子,顾不过来,更多的时候都是小敏在照顾弟弟,弟弟也很依赖小敏,每天跟屁虫一样追着姐姐。两个人的感情特别好,哪怕是各自结婚成家,弟弟有什么心事儿也还是跟姐姐说。

见弟弟这么哭,小敏心疼的不得了。没有了妈妈,孩子岁数再大,也觉得可怜,傻弟弟,你还有姐姐啊。

小敏不知道这里的原委,只是格外的难过。

小敏父亲是地质工程师,从跟母亲结婚开始,他们夫妻就两地生活了一辈子。父亲的工作在野外,常年在外面跑,工作辛苦而且危险。母亲在家里带着孩子,照顾公婆,还要替父亲提心吊胆。

爷爷奶奶家在农村,有父亲和二叔两个儿子,爷爷奶奶一直跟着二叔一家生活在老家,由二叔二婶照顾。可是没想到二叔英年早逝,才40岁就走了。

二婶还年轻,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不下去,在二叔去世的第二年就往家里招了女婿,顶替了二叔的位置。

这个男人对爷爷奶奶并不好,容不下两位老人,二婶也不好说话。

奶奶给大儿子打电话哭诉他们被嫌弃了。小敏爸爸是一个孝子,就直接把他父母接了过来,放到小敏母亲身边,他又走了。

母亲照顾着小敏姐弟,又要照顾经常生病的爷爷奶奶,单位里的工作也不轻松,她每天忙忙得跟陀螺一样,小敏明显感觉到母亲越来越瘦,她特别心疼母亲。

小敏懂事早,看到母亲辛苦,她就带着弟弟,边学习,边竭尽所能的帮助母亲分担家务,减轻母亲的负担。

爱打篮球爱玩的的弟弟在姐姐的影响下,也一下子长大懂事了很多,跟在姐姐身后忙,更不让母亲为他操心。

小敏跟弟弟在学习上很争气,从初中到高中,从来不让母亲操心。后来小敏考上大学,报志愿也报的本地一所普通大学,离家近,周六周日都回家帮助母亲干活。毕业以后考入编制,成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继续照顾家,照顾母亲。

弟弟小军考上浙江大学,他上大学时,小敏已经参加工作,母亲身边有姐姐照顾,他放心的去外地读书去了。

小敏在这个家里是顶梁柱,话语权份量很重。

父亲55岁退休时,爷爷已经去世,奶奶坐轮椅三年了,有了父亲的照顾,小敏母亲才卸下了肩上的重担。

父亲由于工作的性质,跟母亲聚少离多,对妻子,对两个孩子,特别是对女儿小敏,都有一种亏欠感。他回来以后,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

“儿啊,你媳妇这些年不容易,给你养大了孩子,还照顾我和你爸这么多年,咱们家欠你媳妇的,你可得对她好点,不能做丧良心的事儿。”奶奶临去世前反复叮嘱父亲。

小敏在旁边听着,觉得母亲辛苦这么多年,有奶奶的认可,有父亲的照顾,也算苦尽甘来了吧。

小敏和弟弟都放心了不少。他们俩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一大家子的好日子总算到来了。

奶奶去世以后,父亲带着母亲去了很多地方。父亲年轻的时候到处跑,见识了许多名川大山,眼界开阔,他知道哪里有最美的风景,他要补偿母亲几十年的辛苦。四五年的时间,领着母亲到处旅游,去走他走过的路,去看他看过的风景。

母亲终于活成了一个被人宠爱的小女人,笑容挂在脸上,身体也胖了,就连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清脆。

正在两个人计划着去国外走走的时候,母亲病了。

母亲拉肚子有几年了,催她去医院检查,她总说是肠胃弱,不疼不痒的,注意点不吃凉东西不吃辛辣食物就行了。父亲也粗心,没有重视。

还是小敏的同事也是类似的毛病去做了肠镜,查出来肠息肉。小敏片刻没停就带着母亲去了医院。

检查的结果并不是简单的息肉,而是结肠癌中期。一家人如同晴天霹雳。

放疗化疗,凡是能治疗控制病情的手段药物都用到了,想战胜病魔,留住母亲的生命,让她再过几年好日子。

父亲更是痛苦,少年聚少离多没有长相厮守好好做夫妻,老来又要被癌症分开难做老来伴,父亲不知道哭了多少次。

小敏舍不得母亲,也心疼父亲。母亲身体有一段康复得很好,全家人松了一口气。

两年后多发转移,母亲的生命进入倒计时。

母亲身体越来越虚弱,离不开人了。小敏离的近,平时一下班就过来,跟父亲一起照顾母亲,把孩子把家都扔给了丈夫。陪着母亲艰难的走着最后的路。

母亲走了。

办完母亲的丧事,小敏怕父亲睹物思人太难过,就想接到自己家里来住,人多热闹一点,可以冲淡父亲的悲伤,可她怎么劝,父亲都不来。

直到给母亲烧完七七,弟弟才告诉她:“姐,别劝了,爸外面早就有人了。”

“有什么人?”小敏一时没转过弯来。

“他早就找好了一个女的。”

听完弟弟的介绍,小敏一口气没上来,直接撅了过去。

父亲是一个这样凉薄的人吗?

小敏从小就是一个懂事儿的孩子,事事为父母想,为弟弟想,体谅他们每个人的不容易,她做母亲的主心骨,做弟弟的主心骨,做这个家的顶梁柱。她为这个家付出多少都心甘情愿,识大体,能容忍。可是这件事儿真她真的忍不了,受伤害的是自己可怜的母亲。

当她怒气冲冲再次推开没有了母亲气息的家门时,看到父亲正跟一个女人在吃饭,那个比父亲年轻很多的女人,正坐在母亲的位置上给父亲往碗里夹菜,两个人有说有笑。

见到小敏小军进来,父亲和那个女人都站了起来,有点不知所措。紧接着,女人撂下饭碗,急匆匆的就走了,一句话没有说。

“你们也看到了,我想再婚了,一个人太孤单,请你们俩理解。”

父亲垂下头,还是那副老实憨厚的样子,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

“你再婚我们不反对,可是我妈还活着你就那样了,你对得起她吗?现在我妈去世还不满100天你就把她领回家,你让我们没法接受。”

小雨声嘶力竭痛哭失声。那一刻,她真心为自己的母亲不值。

她转身进屋,打开母亲的衣柜,从里面拎出一个小保险箱,又把母亲的一些东西装了进旅行箱,让小军拿着,离开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家。

几个月过去了,她跟弟弟都没有跟父亲联系。

最近,父亲开始给儿子女儿打电话,告诉姐弟俩他要结婚了。小军一听说这个事儿,直接把他拉黑了。

父亲只好给小敏打电话,还约她出来见面,想谈谈房子的问题。

说起这套房子,当初小军要在北京买房结婚,一家人商量把家里位于市中心的大房子卖掉,拿出三分之二的卖房款给他,剩下的钱给父母买一套独单电梯房养老。这套房子父母百年以后就给姐姐小敏。

小敏跟丈夫商量:“既然这房子将来也是咱们的,那就不如买一个大点的,父母住着宽敞,小军他们回来看望父母也有处住。我们再搭点钱首付一套大三居室,贷款我们慢慢还。”

父母能住上120平米的大房子,当然乐意,也就同意把房子直接写在了小敏的名下。

现在父亲要谈房子问题,是那位阿姨对房子有要求吧?小敏猜着是这样的。

“咱爸自己住怎么住都行,他结婚了两个人住在里面也行,但是女方要是惦记上这套房,门儿都没有,你这次如果再去当烂好人,咱们俩也别过了。”丈夫观点明确。

不管怎么样,冷静下来,小敏还是心疼父亲。父亲才60多岁,再婚,她不反对,可是女方真要逼着父亲跟要房子,她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写在最后:

好的婚姻都渴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疾病与意外,夫妻到最后总有一个人会先走,可以相伴到白头已经不错了,不求同年生但求同年死的事情少之又少。

留下的人,势必难免孤独。事实证明,人到老年,如果只剩下老太太,她可以自己孤单走下去,独自美丽到生命尽头。

而留下老头一个,他却更怕孤单,独自生活下去似乎更艰难,再婚找老伴,甚至很快就找的男性居多。

这是为什么呢?

男人比女人更怕孤单。

小敏是我女儿的同学,她父亲的事能很好诠释这个问题。当然,原因也是多方面,这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吧。

对进入老年的父母,一方先走了,留下的人,如果他们自己有找老伴再婚的愿望,做子女的应该体谅和支持,老年人也有情感需求。

只不过一定要处理好大额财产尤其是房产问题,防止父母被骗。

小敏父亲在房子上应该就遇到了老年人再婚最大的问题:有关房子权益的问题。

小敏迟迟不敢面对父亲去谈,也是因为这套房子产权是小敏的,产权清晰。那还去谈什么?如果父亲跟她要产权要过户要加老太太的名字,怎么办?

虽然父亲在母亲的最后阶段就交往了别人,让人气愤无法接受,但是死者已去,小敏还是希望父亲到老有人陪伴,不孤单。

如果这是一段踏踏实实的黄昏恋,小敏祝福他们,也会说服弟弟小军祝福他们。

需要的时候,也愿意给予他们帮助。

可是,小敏总觉得哪里不对头。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王清回家看望父亲时发现家里门锁换了,她急忙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你以后不用回来了,我住到你阿姨家了。随后父亲就挂了电话,再打就关机了。

王清打不通父亲的电话,只好给哥哥王锐打电话,王锐叹了口气说:姐,你先来我家吧,咱爸是铁了心要娶那个女人了。

王清的父亲今年73岁,母亲半年前刚刚去世。

王清父母当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母亲比父亲大三岁,父亲当年并没有看好母亲,父亲长得高大英俊,母亲长得矮胖且黝黑,满脸的麻子,说话瓮声瓮气,和父亲心目中的妻子形象相去甚远。

但是,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4个弟弟,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要养活这5个儿子,王清的爷爷奶奶全靠土里刨食,无论他们多么勤快,全家七口人依然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

王清奶奶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劝他说:这个姑娘不仅不要彩礼,而且身体壮实能干活,家里地里都是一把好手,再说 “女大三抱金砖”,找媳妇光好看有什么用?

王清父亲看看自己家家徒四壁的样子,再看看为了他们弟兄五个操碎了心的爷爷奶奶,点头同意了这门亲事。

婚后,王清母亲确实能干,王清姥姥家条件比爷爷家条件好,母亲经常回娘家拿点吃食补贴婆婆家,王清母亲泼辣能干,家里地里的忙活,对公婆又孝顺。

王清姥爷是村里的木匠,婚后姥爷带着父亲开始做木工活,父亲脑子灵活又肯干,生活越来越好。

只是婚后3年多他们一直没有孩子,王清奶奶的脸色就不好看了,虽然王清母亲给自己家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作为大儿媳妇却一直没有孩子,还是让王清奶奶很不满意。

老太太经常在家摔摔打打、指桑骂槐的嫌弃王清母亲,直到母亲30岁那年生了哥哥王锐后,奶奶才消停了下来,又过了一年有了王清。

这时候,王清父亲的木匠手艺越来越好,开始招了几个学徒扩大了规模,后来慢慢的发展成了家具小工厂,王清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从王清记事起,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就是那种“相敬如宾”的感觉,或许是因为父亲做生意的缘故,为人处世越来越精明和圆滑,本来就长得高大帅气的父亲,因为生意场上的历练,更是显得儒雅而又有气质。

母亲对父亲的爱意从来都是不加掩饰的,对于父亲的言听计从,从不反驳父亲的决定,对父亲的生活起居照顾的无微不至,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母亲就能明白父亲的意思,父亲也很享受母亲的这种照顾。

后来哥哥王锐后来接手了父亲的家具公司,父亲慢慢地退出了公司的管理。

王清和哥哥结婚后,母亲又帮他们兄妹带孩子,父亲却从不搭把手,母亲既要照顾孙子又要伺候父亲非常辛苦,王清让母亲请个保姆分担下家务,母亲却说不习惯家里有个外人,自己一个人能忙的过来。

母亲73岁那年,因为脑梗导致了偏瘫,家里的生活顿时一地鸡毛。

结婚几十年一直都是王清母亲照顾父亲,母亲突然病倒父亲的生活彻底的凌乱了。

面对不能自理的母亲,70岁的父亲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她,也不知道为何打理他自己的生活。

王清把孩子送到婆家,请了假在医院照顾母亲,哥哥公司的业务又不能脱开身,兄妹俩商量着请了个陪护全天照顾母亲,父亲白天去医院陪护母亲。王清每天回家给父亲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

母亲在医院康复了半年后出院回家,王清请了保姆照顾父母,母亲的语言能力退化了很多,只能简单地说词语或者短句子,略微复杂一点的句子母亲就不能说清楚了。

原本性情温和的母亲因为病情变得易怒、暴躁,虽然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遇到不顺自己心意的事就口齿不清的大喊大叫,用能动的左手捞起身边的物件就打人。

母亲晚上睡眠很浅,虽然用着助眠的药物但也经常夜里不睡的折腾,保姆每个月5400块钱的价位,依然干不了几天就要走人。

不仅仅是母亲病情能折腾人,而且父亲还对保姆挑三拣四,即使能遇到能适应母亲病情的,但是父亲却各种挑剔,嫌弃保姆不会聊天、土气、口音重。

无奈之下,王清只好让父亲去选保姆,后来父亲选了一个45、6岁的保姆刘翠,刘翠的丈夫去世了,女儿在这个城市读大二,刘翠在女儿读大学后就出来找了份保姆的工作。

父亲对这个刘翠很满意,王清却不满意,觉得她太年轻又打扮的花枝招展,不像个能伺候人样子,但无奈父亲坚持说先试用,王清也就随了父亲的意思。

刘翠到家后倒也是手脚勤快,笑眯眯的哄着母亲,王清和哥哥看到父亲对刘翠很满意,母亲也没有抗拒的意思,就认可了刘翠,毕竟是照顾父母的人,只要父母接受他们自然是没意见。

王清每天都要回父母家看看父母的情况,每次回去时候看见刘翠把母亲放到轮椅上推到客厅里看电视,刘翠和父亲坐在沙发上有说有笑;有时候刘翠推着母亲和父亲在小区里散步,

父亲在旁边给母亲擦着流出来的口水。

3个月后父亲说:清,小刘照顾我们挺好的,我想给她涨工资。

王清看着被刘翠打理的干干净净的母亲和乐呵呵的父亲,说:只要她能照顾好你和我妈,涨工资就涨工资吧。

刘翠的工资涨到了每月6000块钱,逢年过节的时候王清还会给刘翠发红包。

半年后,父亲说:清,你不用每天都回家了,小刘照顾我和你妈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

王清觉得能找个让父亲满意的保姆不容易,她也听过了父亲的话每天给父亲打个电话,一周回家两天,觉得也轻松了些,精神上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崩的紧紧的了。

这天周末,王清回家时候发现刘翠在客厅了陪着一个姑娘聊天,刘翠态度亲昵地给小姑娘喂车厘子,餐桌上摆着4个菜,父亲在厨房忙活着,母亲却不在客厅。

看到王清,刘翠表情明显的有点紧张,她站起来解释说:这是我女儿,今天正好路过这里过来看看我。

父亲从厨房出来看见是王清,就说:小刘的孩子给她打电话说放假想来看她,我就让她过来了。

小女孩也赶紧站起来,叫了声:阿姨。

王清点了点头,就进卧室了,看见母亲没有睡觉就掀起被子看看母亲尿了没有,却发现母亲电的尿布已经湿透了,她皱了皱眉头,把刘翠叫进来给母亲换尿布。

王清一边换尿布一边解释说是母亲刚尿了,王清还没开口,父亲却走过来说:你妈尿了,你给换个尿布也不行?还非得让小刘换?她闺女也难得来一次。

王清听了这话眉头皱了下,说:我没说不能聊天,但是我妈这一看就尿了好长时间了,容易把我妈淹了。

父亲还要说话,刘翠却说:王叔,这事是我的错,是我没注意阿姨尿了。

父亲听过了不说话了,随后父亲又问王清:你在不在家吃饭?王清看了一眼刘翠母女,说:吃,正好我也没吃饭。

父亲听了这话竟然有点不高兴的样子,说:你以后回家提前说话,这也没准备你的饭。

王清很意外,说:爸,你这做了4个菜,够咱们吃的啊。

吃饭时,父亲对王清说:你去喂你妈吃饭吧。刘翠却赶紧说:王叔,我去喂阿姨吃饭,你和小清先吃。

父亲却坚持让王清为母亲吃饭,说刘翠女儿难得来一次,让刘翠陪女儿吃顿饭。

王清听了父亲的话有点乖乖的,可是觉得自己为母亲吃饭也应该,就对刘翠说:你吃吧,我为我妈也一样的。

王清把这事和哥哥说了,哥哥说让她别想多了,只要父亲高兴就行,毕竟母亲已经这样了,父亲的健康也很重要,只要父亲心情好,有父亲陪着母亲也是好事一件。

但是凭着女人的直觉,王清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可是又说不上来。

这期间母亲的病情又反复了几次,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差,甚至连自己王清和哥哥都不认得,但是唯一认得的人就是父亲,只要看不见父亲在眼前,母亲就会呜呜的哭还会咿咿呀呀的比划着找父亲。

两年后,母亲在睡梦中离开了他们,王清和哥哥给母亲办完后事后,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住,免得父亲住在老房子里睹物思人。

父亲却拒绝了儿女的建议,说自己愿意住在老房子里,父亲说让刘翠继续照顾自己,王清和哥哥觉得刘翠照顾父母这么多年也熟悉了照顾的也不错,同意了父亲的要求。

半个月后,父亲让哥哥给他重新装修房子,王清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母亲刚刚去世父亲就装修房子,想要把母亲生活的痕迹抹去,她坚决反对。

父亲却铁了心要装修,说房子是他住他就有决定权,还说王清不孝顺不体谅他。

王清没能拧过父亲的执拗,装修后父亲把母亲的照片和家里的合影都收起来,把王清买的素色沙发和床上用具都换成了喜庆的颜色。

王清看着那喜庆的颜色觉得刺眼,她让父亲把母亲照片和全家的合影摆出来,把用品换成素色的等到母亲一周年以后再换成亮色。

父亲却说自己不能一直活在母亲去世的阴影了,照片王清想摆就拿回她自己家摆。

这天,父亲打电话把她和哥哥叫回家吃饭,等他们回家后餐桌上已经摆好了饭菜,饭桌上,父亲提出来要和刘翠结婚,王清当时就愣住了,那时候母亲去世还不到一百天。

王锐直接就摔了筷子,说:爸,您和我们这几十年的夫妻,我妈刚去世不到100天,尸骨未寒你就要再娶?你考虑我们的感受么?

父亲也把摔了筷子说:你们只考虑你们的感受,你妈病了接近3年,都是我在家照顾,你们谁回家陪我?你妈不在了,我就不能做几天好日子?

父亲和哥哥针锋相对的吵了起来,最终父子来掀了桌子,王清说刘翠说: 我现在就给你结清工钱,你走吧。

父亲却把刘翠扯到身后,指着门口说:你们俩给我滚,这个家我说了算,你们以后不要再进这个家门。

从那天后,王清和哥哥给父亲打电话,父亲也不接,回家看父亲父亲门都不让进,进门也是让她们同意和刘翠的婚事。

就这样僵持了3个月,这天王清回父亲家却打不开房门了,给父亲打电话,父亲说他已经换了门锁跟着刘翠回了老家,随后就挂了电话并关了机。

王清不知道这该怎么办了,她和哥哥都不知道刘翠老家在哪里,她和哥哥都不放心70多岁的老父亲独自一个人去到人生地不熟地方生活。

可是,母亲刚去世半年父亲就要再娶他们兄妹俩又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

回答题主问题:

所有的夫妻都希望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生活中却因为疾病或者意外,总会有一个人先于另一半离开人世。

先走的那个人或许是幸福的,留下的另一个人难免孤单和寂寞,尤其是一直被妻子照顾的老头,他需要被人照顾,需要身边有人陪伴。

女人比男人更能耐住寂寞和孤单,丧偶后女人比男人再婚的概率要小,毕竟女人的家庭角色让她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和照顾家庭成员的任务。

与其再婚后照顾别人不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得清闲自在,这就是女人丧偶后不再婚的重要原因。

而男人却需要别人的照顾,尤其是像王清父亲那样,一直由老伴照顾饮食起居的老头,一旦妻子去世更是很迫切需要一个人照料他的生活。

儿女很难接受母亲去世不久父亲就再婚的选择,但是换位思考,父亲独自生活的清冷和对生命的敬畏是他们选择迅速再婚的理由。

70多岁失去伴侣的日子或许真的冷清而寂寞,这个年龄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作为子女虽然很难接受父亲再婚,但是也要从父亲角度考虑到老人心中的感受。

对于题主的问题,个人看法:父亲生命进入倒计时,逝者已矣还是要顾及再世一方老人的感情。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72岁且只身独居的父亲找个老伴,无非是为了暮年的人生路上有个知心人做伴牵手而行;寂寞时身边好有个人说说话,身体不适时身边能有个人端茶倒水相互照应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这事只要父亲自己愿意,其实也无可厚非呀,而且还可大大减少女儿的后顾之忧,少给女儿家添乱!你做女儿的为啥如此强烈抗拒呢?

按理说呢,父亲找老伴应该和你这做女儿的商量一下最好,但你父亲深知女儿肯定是坚决不同意的!因为你的理由是母亲才去世了两年,你还没有从失去母亲的悲痛中走出来

在你们父女俩意见相左的情况下,父亲自己做主找了老伴,即使不够妥当但也算不得原则性错误。做女儿的连这都不能谅解么?

父亲找老伴并没有要求做女儿的帮什么忙,他只希望你回家去看看他们,父亲的面子上也好好看些!其实这何尝不是父亲希望得到女儿的祝福呢

恕我直言,在父亲找老伴的问题上既然木已成舟,做女儿的千不念万不念,也要念在父亲风烛残年之偌大年纪,孤身一人过日子之艰难。不要再纠结,不要再和父亲较劲“掰手腕”!

按着父亲的要求去看看父亲,主动给父亲送去一份祝福,同时也能让父亲放下那颗惴惴不安的心!在你父亲看来这必是女儿的一份天大的孝顺了

图片源自免费图库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你说的这个情况跟我嫂子家的情况一样,我嫂子的母亲是因为心脏病去世的,而且走得特别突然,年30那天刚吃过饭,一会儿人就没了。谁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妈妈走得这么的快,大家都非常的伤心。

过了有两个多月,嫂子的父亲对嫂子和哥哥说我要找一个老伴,嫂子说,我不同意。嫂子的弟弟也不同意。嫂子的父亲说,那你们天天给我做饭吧,天天来照顾我,我就不找老伴了,可是嫂子她们哪里有时间?天天给老父亲做饭呀,谁都要上班?要照顾小孩。没别的办法,她的父亲就找了一个老伴,两个人就这样过起了日子。算是相互照应吧!

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母亲刚刚去世没多久,父亲就要找老伴,如果是自己也可能是接受不了,但是现实生活是,活着的人,还要生活,还要继续往前走,他不可能留在以前的记忆当中,人不可能停留在昨天。女人是感性的,非常的重感情而男人就不一样,男人他是理性的。他并不是不爱你的母亲,他也是很爱。男人到了这个岁数,再找老伴也并不是多恩爱,而就是生活上找一个伴侣,生活上找一个能帮他做饭的,跟他聊聊天的,跟他说说话的。

父亲找个老伴,当儿女的,也就不用过多的担心她在家里过得怎么样。你们也就可以放心地在外面工作。不用天天惦记着父亲。在婚前两家就说好,等百年之后,这个后老伴怎么办?房产分配之类的都讲清楚。在我们这边,要是找一个后老伴,这个后老伴去世之后,她家的儿女就过来接她,把她安葬到和他的前老伴儿一个坟墓那儿去。也就是说,两个老人去世了,儿女各管各的老人。两个人只是在一起搭伙过日子没有别的经济纠纷。

从古至今,还有现代社会,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多的,老伴去世了之后,没过多久再找一个人很正常啊!还是要接受现实,父亲还是父亲。他对你们的疼爱一点都没有少,但是他也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常回家看看吧!

母亲去世两年,父亲找了个老伴,我心里别扭不想回家,父亲不高兴怎么办?

作为女儿,你不应该被这不正确的认识所困扰,你应该为你父亲而感到高兴和幸福,并且也因此感到自己有所减负。

如果72岁的父亲自己独居生活,老伴又走了,你的父亲在生活上缺少了朝夕相伴的助手,做女儿的你想过没有,你的生活是不是又多了一份挂牵,从一日三餐到春季换季,你能不惦记一个人生活的父亲吗?既然父亲找到了老伴,身边有了日夜陪伴的人,这也许是父亲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才不得己而为之的代价。

父亲找了老伴,以忘不了母爱为理由,不愿去父亲身边尽责孝道。你想过没有,你的父亲难道是见异思迁的人吗?他就不思念自己的老伴吗?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72岁的老人,怎么会把陪伴了自己半个世纪的老伴说忘就忘了呢?做儿女的我们要理解支持老人再婚或者找伴搭伙过日子的方式,老人到了老年,最怕的是孤独寂寞,儿孙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身边,真正有个头痛脑热大病小灾的,身边有个老伴是最好的生活。

当然,既然72岁能找个老伴,说明老人的身体和生活基础有保障。做儿女的把老人的财产在脑海中清零,往往儿女们反对老人再婚主要问题就是,怕老人的肥水流入外人的田地里。所以,我劝你不要有任何想法,不但要去,要常去,这样才是对老人的最真正的关心和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