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我家里现在有三位90岁老人,一个是我母亲,另外两个是我公公婆婆,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躺着
我母亲今年91岁,每天躺在床上起码有20个钟头。
母亲在72岁那年,左眼被受伤,导致左眼失明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过了几年之后,母亲右眼患了青光眼,治疗花去了不少的钱,但还是看不见了。
双目失明对母亲打击非常大,母亲 整日郁郁寡欢,总是跟我们说活着没有意思。
那时候我父亲还活着,为了防止母亲想不开了寻短见,父亲没少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在父亲多次开导之下,母亲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他每天牵着母亲的手在家里四处走走,让母亲熟悉家里的环境。
在父亲的悉心照顾之下,母亲开始变得开朗起来,慢慢地就打消了寻短见的念头。
母亲牙齿不好,她不喜欢吃瘦肉,她喜欢吃炖得软烂的肥肉,特别喜欢吃鸡皮、鸭皮。
父亲在世的时候,两老是在我哥哥家生活的,我哥哥家很大,房子占地面积400多个平米,家门前有一个600多平米的院子。
没事做的时候,父亲就会拿两个凳子在院子里面和母亲晒太阳、拉家常。两老睡得很早,晚上八点钟就上床睡觉了,到第二天7点多才起床。
我父亲在2015年过世,享年88岁。
父亲过世之后,母亲就搬去跟弟弟一起生活了。弟弟的家比较窄,也没有院子。弟弟有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压力非常大。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弟弟和弟媳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做工了。
他们每天能够保证一日三餐煮给母亲吃已经很不错了,哪有多余的时间陪母亲聊天?
邻居们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做工,也没有谁有空陪母亲聊天。
母亲眼睛看不见,也没办法出门溜达,整天都是在床上躺着,累了才下床走走,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
自从父亲过世之后,母亲每天只吃两餐而已,就是早餐和晚餐。母亲胃口还不错,一餐饭可以吃一大碗饭菜。
我公公婆婆在城里跟我们一起生活了十几年时间,到了2014年才回老家养老。
公公婆婆那份田地已经被小叔子跟大伯哥抢着种完了。
公公就在家旁边开荒种菜,但不是很多。老家虽然还有小叔子、大伯哥、大姑姐在那里生活,但公公婆婆两个人自己住在我们的房子。
两老所有的开支都是由我们来承担,每隔半个月我们都会从城里买东西去公公婆婆,如果他们身体不舒服,我们就开车去接他们出来看病,两老在老家过得非常安逸。
白天没事做,公公婆婆就躺在客厅的懒人椅上看电视,看累了就四处走走。
公公婆婆睡得很早,每天天一黑就睡觉了,睡到第二天七点多钟才起床,天天如此。
公公婆婆也跟我母亲一样,一天吃两餐,喜欢吃肥肉,他们的胃口都很好,一餐可以吃一大碗饭菜,公公每餐都要喝半斤米酒。
公公婆婆身体都很好,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特别是公公,身体还非常硬朗,扛着几十斤的柴火走在山路上还平稳得很,让我们自叹不如。
这就是我家里三位90岁老人的生活状况,他们长寿是不是跟整天躺着有关,我不得而知。
“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我大伯活了94岁,他60年习惯性躺平。在躺平这个词还没出现之前,他就躺平了!他经常说,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他就是特别喜欢躺着、好静不运动!
走进我大伯家里,最深的印象是床大,躺椅多,大伯和大妈不睡在一起,但是他也用一个2米宽的床,说是这样躺着舒服!而躺椅他一共有四个,一个厚布做的、一个藤编的、一个钓鱼专用的和一个毛竹的。
大伯两个女儿,他在南京工厂上班,36岁时他就强烈要求到了厂里门卫传达室工作,据他说工作非常舒服,收入也不比一线工人低。传达室里总是放一个很大的躺椅,大部分时间大伯总是躺在躺椅上看报纸。
休息日他总是每周五就回到农村老家、周一才回单位,说是调休。大伯特别喜欢钓鱼,但是钓鱼时他不像其他人总是站在那里或者坐在那里手握钓鱼竿,他有一个设备可以把鱼竿固定在水库池塘岸边,而自己就躺在特制的轻便小躺椅上观察鱼符的动静。
大伯还创下了老家村里三项第一。他家第一个买了收音机,第一个买的沙发,第一个用上煤气包。
大伯说,烧大灶太麻烦了,要始终有人在那里递柴烧火。用上煤气就方便多了,锅上炖着肉,自己还可以躺在沙发上,收音机里听相声!
说起来是一工一农、赛过富农,但是,这些年,老家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平房改建楼房,有的人家都搞过两轮了,但是伯父家的房子依然是小瓦房三小间,仍然还是土墙。他从来没有考虑过翻建,后来,左右邻居都在原地翻建了楼房,都抬高了地基,水往低处流,一到下雨天大伯家里地面就非常潮湿,同时造成了地面下沉,房子差不多要倒了!
一次大暴雨过后,大队对房屋进行了普查,将大伯家的房子列为危房,大队长说,如果建房困难,可以向大队申请补助¥800,就这样大伯还是不想推倒重建,只是将墙边又多增加了几根粗木头继续顶住。
因为大伯回家时总是躺平,什么事都不干,大妈太辛苦了,除了下地干农活,在菜地种菜,还要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其实大妈很想翻建楼房,但是作为农村老人,整天劳作,但只有每月¥300的老年补贴,而大伯每月有¥4000的退休金,所以大妈在家里没有多少话语权,做不了主,每当跟大伯提出建新房的事儿,大伯总是冲她说,这个家是你做主还是我做主?
大妈后来干脆也不提了,但大妈转过来老是在两个女儿面前诉说,有几次边说边哭了,说想着那样破旧快要倒塌的房子,他们百年之后将是何等的凄凉!说周围的邻居不知怎么笑话他们呢!后来没办法,两个女儿就跟自己的老公商量,每人出资¥90,000,将原来的旧房子推倒,在原宅基地上,重建了两上两下的楼房,还装修了一下。建房子在农村是最大的投入了,可大伯一分钱也没出,说自己没有什么积蓄。
其实在农村盖房子是最需要出大力的事,不仅劳力还劳心,所以老家人常说,盖一次新房,人要苍老五岁!少活三年!
村里有人说,大伯应该有20万的积蓄,他就是不肯掏出来建房子,他留着养老。但听他的女儿说,那倒不是,相信她爸这些年确实没存下来钱,因为他不注意存钱,家里的家用电器常换常新,自己的老人车,买了一辆又一辆,一年四季的衣服买了一件又一件,他还喜欢钓鱼,各种钓具一应俱全。
还有,看看他买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的保温杯吧,市场上出了什么新式的,他马上买回来,他大女儿开玩笑说,十几个杯子并排而立,放在老父亲卧室的大桌上,亭亭玉立、银光闪闪,简直就像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
大伯经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那简直就是瞎说!他总是举例说国外的哪几名著名运动员,说他们50岁都没活到。说乌龟整天一动不动能活到几千年!大伯相信生命在于静止,并且作为健康指南,活到了94岁,活成了目前村里蕞长寿的人!
“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我婆婆六十多岁开始就是一吃一躺看电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好甜的肥的煎的炸的,饭来张口的人活了整一百。
“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于运动和静止是否有利于长寿的问题而争论不休。坚持运动,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多余脂肪的燃烧,消耗多余的热量,在很大程度上能帮你控制体重,预防肥胖,进而就能规避掉一系列的健康隐患。特别是增强心肺功能,心脏可以输出更多的血液,供血能力会更强,你的呼吸也会更加轻松。对于一个坚持爬山十几年的我来说,我对这方面的体会最深。在一口气爬梯的过程中对于锻炼人的心肺非常有好处。为了验证,我还曾经找来了本地的跑团成员,和他们做了一次比赛,在同样的运动量下,让双方都感受运动过后心肺功能的激烈程度和恢复情况,登山运动确实在锻炼心肺方面有很好的帮助,当然这个必须科学循序渐进才行,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
什么样的方式都会有利有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吧,找到适合自己锻炼的方式才是最关键所在。对于我来说,爬山就是我喜欢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效果不是一天两天能出的,而是一年365天,每天不论风雨,从来不找借口,一心只为了锻炼身体。动静相辅相成,找到平衡点,加上饮食调节,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这样你的人生才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长寿主要是靠长寿基因,无论好静还是好动,只要基因好,加上本人的自律,都可能长寿
“躺累了,我才下地走一走”,特别好静不好动的人也能长寿吗?
我姥姥就很喜静,姥爷在世时,姥爷照顾她。姥爷80岁去世以后跟舅舅住,找了个保姆照顾她,她每天基本上都是坐着躺着,唯一的运动就是下楼遛弯。85岁以后开始,连下楼都不下了,一直到90岁去世。
我老公的姥姥,也喜静,不大爱动,好在她住农村,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活动量,活到95。
我婆婆爱动,每天除了忙活菜园,里里外外打扫卫生,晚上还要约老姐妹一起出去走步,现在马上80了,身体特别好,看样子也会很长寿。
所以,遗传基因很重要,没有重大疾病也很重要。运动则是保障健康前提下适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