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大家好,我是农村来的坐家!欢迎大家来围观,今天的话题是农村的一句俗语,俗语说“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首先,这句俗语出自于农村的,主要是指某个时间段的天气,对农民伯伯耕耘的农作物的影响。而三月很容易理解了,就是指12月份的3月份,怕就是害怕,不喜欢,三七则指月份里的某三个日子,就是初七,17,27这个三个有带7字的日子。

而后半句就是,4月同里。两个这的初一初七等三个日子,都是指农历的,三四月份也是指农历的,农村人都习惯说农历,尤其上一辈的老人,基本不会说新历,也不记新历。

接着,我们说说前半句的讲究到底是啥。农历的三月到了,就是农民开始耕耘的大好时光,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农作物的耕耘,则需要雨水的灌溉哦!

意思就是,农历三月的时候,要是初七不下雨,农民会有些不悦,到了17还是不下雨,农民就开始紧张不安了,再到最后的27还不下雨,农民是要害怕死了。因为,没有雨,种下去的的农作物就不能得到雨水的灌溉,种出来的农作物就不会有好收成了。可见,这时的,春雨是农作物里最可贵的宝贝呐!

然后,后半句的讲究就是,农历四月到了,这个时候则是农作物的成长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阳光的照射,作物需要光合作用。而要是四月初一,是雨天,下大雨,农民就会害怕。总是雨,没有光,农作物也是不能得到好收成的。就像我们人所需的营养一样,也不能总是只吃一样东西,不然就会营养不良,长不高。要是四月初一下得是大雨,更是让农民害怕,那样也许后面几天会持续一直下雨,雨下多了,就不是给农作物灌溉了,而且淹没,摧毁了。所以,非常的不利。

最后,大家对此怎么看待呢?你们还耕耘吗?我已经好几年没做过农作物了,锄头都拿不起来了。嘿嘿, 在此,感谢大家来围观,期待大家去扩散和关注一下我!谢啦!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在以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的年代,人们都是通过观测天气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在以前还没有现在先进的天气预报设备,因此在长期的劳动中,人们总结了很多的生活生产经验,并通过俗语的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很好表达了在当时的农村农业生产当中,农民的思想以及对于气候观测所带来的影响。

三月怕三七

在三月份的时候,大部分农民都开始进行新的一年的耕种了。而三月份是粮食春播的关键时节,人们普遍认为在三月份当中,如果在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个带有“七”的日子里都不下雨的话,那么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春播中种子的发芽,最终影响今年的收成。而初七、十七、二十七其实就是代表整个三月份的时间短。人们都说春雨贵如油,每年的三月也是农忙时节,如果能在期间下一场雨那将是对农作物帮助更大,也是农民更愿意看到的。

四月怕初一

在进入四月份的时候,一般也是雨季高发期。这时候人们不会担心没有下雨,而且恰恰相反,如果在四月初一就下大雨的话,根据以往农民对于气候观测的经验判断,那么这整个四月将会持续阴雨绵绵,甚至大暴雨。这对于粮食、庄稼影响很大,甚至会造成粮食颗粒无收,这对于农民来说无疑将是沉重的打击。因此才有了“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这也说明了四月雨水多对于小麦生长影响很大。

这是一句农谚,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在农业生产当中要做好提前应对天气的思想准备。随着现在科技的进步,天气预报也越来越发达的年代,但是这样的农村谚语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只能说这些谚语都是农村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总结,唉,现在看来,人人是值得学习的。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

这是农村流传的这句老话的全句,只看前两句很难知道农民想要表达的意思,但只要一整段看,种过麦子的农民,心里可能就有数了,接下来咱们一句句来领会一下古人的智慧和善于总结的能力。

三月怕三七

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三月,三七指的是农历的三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赶巧了,今天正好是农历的三月初七。

农历三月农民怕什么?结合当下正是春耕的关键期,最怕的自然是没有雨,老话说的好,春雨贵如油,指的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再者说“三月不忙活,秋收喝西风”,眼下正是农民地里忙的热火朝天的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一场雨。

这和“三七”有啥关系呢?一来“三七”几乎涵盖了整个三月,可以理解成三月无大雨,二来也是经验的总结,农民在千百年的耕地生活中,发现农历的三月“三七”不下雨,那基本上这个月就没啥雨了,这对春耕作物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四月怕初一

也有的地方说成四月怕逢一,也就是说的农历四月的初一,十一,二十一,这天倒不是怕干旱了,和三月相反,怕水涝。

老话的意思,如果四月初一下雨,那么一整个月可能都会下雨,属于该下的时候天晴,天晴的时候下雨,不是好年成。

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

前半句的意思就是三月初七不下雨,四月初一下小雨,这都还不是最糟糕的时候,最糟糕的是四月十二下大雨,如果这天下雨,那么很可能未来都会持续阴雨。

持续阴雨到什么程度?“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也有的说成“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雨大的会把乌鸦的毛都给弄湿,下雨会持续到麦收时节。

有人会说,下雨就下雨,大不了多买几件小内裤,准备个烘干机,生活依然无忧。你是无忧了,可对于种麦子的农民来说,四月往后连阴雨,正是遇上麦子授粉、灌浆、成熟的关键时期,肯定会影响麦子的收成,看着减产,能不闹心?

总的来说,这句老话,甭管三七还是十二,都是古人经验之谈,没有什么理论依据,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于准不准,大家不妨记录一下今天的天气,往后对比一下。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古代流传下来很多关于日常生活和实践生产劳动中创造出的通俗简练的语句。世代民间百姓口口相传,就形成了俗语。

古代人们以农业为主,所以特别注重天气的预报,因为天气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一年的收成。俗语虽然语句非常简练,但是表达的含义却很丰富,就像这句“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就是一句关于天气预测和雨水影响庄稼生长的农谚俗语。

三月怕三七:是指三月里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三天,这句俗语的起源是在淮河流域,所以这个地区的3月份,农民正是忙着春播的季节,这个季节农民是不希望下雨的,因为此时候下雨常常会造成气温较低,影响刚种下的种子生根发芽。

为什么是怕三七这三天呢?一方面是用这三天来代表整个三月份,还有就是古人认为初七是龙王出巡的日子,带七的日子容易下雨。所以古代的求雨过程也采用“七女祭祀求雨”的仪式,很多求雨水的习俗都和七这个数字有关。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怕三月份雨水过多影响庄稼种子的出芽。

四月怕初一,是说明如果在4月份的初一要是下雨的话,那么整个月份都会阴雨连绵,连续的阴雨天气会影响庄稼的生产。

所以两句俗语都是说明了庄家刚种植生长的季节,农民怕雨水过多,而耽误了庄稼的生长。其实后面还有两句话,连起来就更能说明这个道理,那就是“初一初七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水里捞”。

大家怎么理解“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这两句话,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么?欢迎留言,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中国农村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时令节气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村对于一年气候轮回变化的总结,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都知道,旧时农村是没有天气预报一说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完全靠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推算。

虽然不能说很准,但是也八九不离十,那么“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要先弄清楚什么是三七?三七指的就是进入三月份以后(指的是阴历三月,非阳历三月)的三个日子。

这三个日子分别是三月初七、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三天,如果这三天不下雨,那么农村人最害怕的事情就发生了,春旱来临了。因为在这三个日子的前面一个节气是清明,后面一个节气是谷雨,这正好是春回大地,抢播抢种的时候。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雨水,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收成都要受到影响。有人会问,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年代里,中国农民是如何精准判断出这样的日子的呢?答案是两个字:经验。中国农民数百年来反复不断地观察,最终有了这么精准的判断。

“四月怕初一”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说三月的三个日子,农民们盼下雨的话,那么四月初一就是渴望不要下雨。因为如果四月初一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整个春天都将会是无尽的雨季,对于春耕来说,简直就是无尽的灾难。

种子播下去,既不能没有水,但是也不能水太多,在看天吃饭的旧时农村,水多水少都成了农民们的心头大患。但是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过去农村一旦有什么气候变化,农民们可以说一点办法都没有。

当然不比现在,我们现在在农村普遍修建了水库,雨季来临时储水,旱季来临时放水,从而改变了过去中国农民完全靠天吃饭的习惯。特别是像三峡这样的超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改变的已经不是一县一村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而为保证江南粮仓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没有了饭吃,如何才能搞得好经济建设呢?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的时代实际上已经过去了,现代化的农业结构正在出现。

过去农民往往会害怕一些特定的日子,这也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够判断出气候是否出现了异常。但是现在他们不用怕了,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更为精准的天气预报,可以为农业生产及农村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我们都希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这在过去,往往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需要看老天爷的脸色。

但是我们现在不怕了,完全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来应对任何不利天气的影响。所以说,农村谚语中很多关于时令节气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有些过时了,它代表的只是旧农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是一种崭新的新农村生活。

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说的是啥意思?这几天有啥讲究?

农村俗语“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的,是农村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时候,觉得农谚老话很神奇,短短的几句话、几个字,却可以精准地预测几个月的天气、知晓一年的收成。题目中的这句话完整的应该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类似的还有“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四月初一雨,农家要受苦”,表达的意思就是三月要下雨,四月要天晴。

三月为什么怕三七?

句子的表面意思是,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个月干旱的可能性就较大,这三天恰巧将农历三月分成四个部分,深刻含义就是农历三月怕干旱,要适当下雨才能保证收成。农谚“三月初一下一阵,多半黄篾打谷囤”也是表达的这个意思,三月初一下点小雨,那么这一年的粮食收成就会很好,要提前置办秋收的谷仓。由此可见,三月下雨还是蛮重要的。

为什么三月要下雨呢?根据农作物生长的特性,谷雨前后正是庄稼茁壮成长之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如果在快速成长的关键期缺水,那么可能影响其出苗和长大,导致收获时粮食减产,影响一年的收成。与三月相关的就是谷雨了,农谚也有相关的说法,“谷雨不下雨,农人要受苦”、“谷雨若无雨,粮仓里无谷”、“谷雨洒一点,叫花捧大碗”。

四月为什么怕初一?

这句谚语的字面含义就是,如果农历四月初一下雨的话,那么一整个月都处于连绵阴雨之中。如果初一下雨都不怕的话,就怕四月十二下雨。那么为什么,四月那么怕下雨呢?因为正是小麦抽穗、授粉的时节,也正是需要天气晴朗,四月十二淋鸦毛,大小二麦水里捞,如果这段时间经常下雨的话,那么可能导致小麦不能完全授粉成功,而且会导致小麦倒伏,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对于以前将庄稼看成是生存之本的年代,粮食的收成直接关乎今年一家是否会挨饿,家人是否能活下来,所以预测天气还是非常重要的。

农谚中的天气预测,虽然并非科学制定,而是经验的总结,各个地方也有所差异,但是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可靠性还是非常高的,虽然现在技术发达了,有天气预报了,也有灌溉技术了,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为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就是指尖三农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欢迎发表你的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