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大家好,我是福建泉州小茶女,是一名高级茶艺师。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太平猴魁,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其实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呐。
太平猴魁是六大茶类中的,绿茶!是绿茶🍵!
太平猴魁,是产于安徽省的太平县。 那么太平这两个字的由来就显而易见了。
我再说说猴魁,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猴子,特调皮捣蛋。
自己跑出去浪了,而猴妈妈很着急的找它,在附近怎么也找不到。
猴妈妈就继续找,翻山越岭的找,可是经过三天三夜的寻找,实在是太累了,也虚脱了。
就累倒在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茶农,这茶农叫做王魁成。
王魁成发现猴妈妈的时候,猴妈妈已经断气了。好心的茶农,就把猴妈妈埋在一棵茶树下面。
这猴妈妈为了报答茶农,就让这茶树长得很好,枝蔓都很比别的茶树好。
而茶农见到很开心,为了纪念猴妈妈,就为这茶树取名为,猴魁。《猴妈妈加王魁成,合成猴魁》
是不是很感人呢?
喜欢的,请点右上角关注我哦,我也是宠物达人,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谢谢!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关于猴魁,本文逻辑框架为历史发展、太平猴魁的产区、品种、工艺、感官体验、市场现状等板块来厘清,全文文字较长,请耐心观看。
一、猴魁的历史猴魁作为黄山地区的名茶,产自于黄山市太平县,发源地是猴坑。其实根据历史记载,太平地区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稍微懂一点茶叶历史的应该基本都清楚,中国的唐代主要还是以团饼的形式饮茶,所以目前网络上有些观点所谓太平猴魁自唐代就有未免有些荒唐。虽然坊间关于猴魁的创制时期众说纷纭,但是大体上肯定是清晚期,太平猴魁目前可以考究的前身+现阶段历史大致如下:1、太平猴魁的历史发展是持续性的,前身叫做“魁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虽然网络上还有观点提出猴魁前身尖茶是大约创立在1859年,但笔者认为可信度不高,缺乏史料和文献大量佐证。(并且我查了下相关记录提出这个观点大部分是因为某品牌的软文,百度向来不够严谨可以软文植入)
3、魁尖的大概创立年份到猴魁的成型,大约是在1900-1910年,期间是经过一定的研发和改良的。1987年王奎成、方南山等人响应请·程雨亭整饬皖茶,商定了两叶一芽的制法,冠以“太平猴坑瑞草之魁”,缩减为“太平猴魁”的说法,当然这个时候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界公认的是大约在1900年开始制作出魁尖,大约1909年左右提升标准至太平猴魁。-参考太平猴魁创制人(田雨农,方瑞祥)4、猴魁的创立不是王奎成一个人的功劳,根据《安徽百科全书》记载,太平猴魁是由王奎成、王文志、方南山、方先櫃共同创立。经过更多的史料分析毫无疑问的是王奎成和方南山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创制人,而让太平猴魁名扬世界的,更应该归功于王文志及方南山、方先櫃等茶人5、猴魁真正在全国及世界出名的历史节点应该是在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介会以及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但我记得好像有文献记载过金牌找不到了)。
6、太平猴魁,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苏锡岱,在民国初年被推举为南京商会副会长。清宣统二年(1910)6月至11月,南京举办了轰动国内外的南洋劝业会,经太平茶商刘敬之推荐,将“太平猴魁”送交南洋劝业会展出。一举获得优奖。民国四年(1915),“太平猴魁”再次送美国旧金山展出,获巴拿马万国赛会金牌奖。太平茶叶由此名声大噪。蜚声中外。应该说苏锡岱是太平猴魁芬扬世界的伯乐。
7、其实最后说一点现实的感受,作为黄山一位茶人我的年龄不够大,虽然太平猴魁的名声早就享誉国内外。但实际上早前在太平猴魁没有扩产前,对于普通百姓真的是极少数人才有机会品尝以及购买,问了很多黄山当地老茶商(不谈专业只谈感受),能够较为大范围看到商品以及市场销售都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8、关于第6点说的猴魁为什么会在2000年左右开始市场扩大销售,因为我那时候还没做茶叶,所以查了资料,主要是因为1996年开始,开始将新明,三口,龙门乡等均列入太平猴魁产区。其中目前以新明产区品质为最。
二、猴魁的产区说到茶叶,先谈谈核心产区,猴魁的核心产区一般都是大家提到的猴坑、猴岗、颜家等区域,但是一般来说我们行业内,谈到茶叶都是体积的小山头的概念,比如最顶级的狮形山、凤凰尖、颜家四方块、三门滩、五里培、黄桐坞、九龙等小山场。
因为在1996年产区的扩大,现在新明乡,三口,甚至太平大部分地区也都是太平猴魁的产区,但因为山场、气候、品种等诸多元素影响,这些产区的茶叶品质不一,其中还是猴坑所在地新明乡的品质最高,目前根据黄山区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了解到,新明乡的猴魁产量在2019年已经达到322吨。但猴坑村据说目前一年的产量大约只有三万斤左右,早期、中期、后期的产量大约只有3万斤,基本上比例是2:3:5。所以真正早期的猴坑猴魁非常稀少。此外,关于核心产区我一直想说几点我的看法第一:核心产区因为环境好、品种等综合因素,其茶叶品质确实很好,能够明显体现猴魁茶的韵味(猴韵:我在后面会解释猴韵的个人体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声名远播不可忽视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其历史发源地的传承关系,所以其实我这几年的走访经验来看,猴坑等传统品质也会有层次不齐的情况发生,同样新明乡也有不少地方品质特别出众。
第二:市场猴坑传说认知误区,我今年就碰到一个我们的客户,问我猴坑的茶叶怎么下来,我说我们坐的面包车下山,当时引起了他的极度怀疑。因为坊间传言:“猴坑不通路”,其实猴坑目前是有公路到猴村的,只不过茶季只能乘坐村里的面包车上山,300元/辆。但是确实到部分山头只能靠步行,但很早以前车辆就可以上山了,非茶季的时候,你也可以自己开车上去(前提是你敢开)。第三:猴坑茶不下山,猴坑猴坑下面只有12个村民组,几十户人家,早期的茶叶不仅不下山,几乎也不隔夜,当天做完当天就会被拿走。
猴坑山脚下,这里海拔大部分都在350米以上,如果你有机会身临其境,你就能明白高山云雾茶是怎样的一幅画卷。
三、现行的猴魁标准解读: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 太平猴魁茶太平猴魁茶 Taiping houkui tea在本标准第4章范围内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柿大茶为主要茶树品种的茶树鲜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制成,具有“两叶一芽、扁平挺直、魁伟重实、色泽苍绿、兰香高爽、滋味甘醇”品质特征的茶叶。这一点能成为太平猴魁的前提是柿大叶茶为主,那么外地品种或者非柿大叶茶及其良种的话,基本可以认可不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太平猴魁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原太平县)现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
那么不在此图产区的,基本也可以认为不是太平猴魁附录猴魁等级标准
四、关于猴魁的采摘周期另外,很多一般资料查阅都会说猴魁采摘日期是在4月25日左右,当然每年25日左右都是猴坑猴魁的开园,也有仪式。但是根据我了解,真正猴坑的头采基本上市面上几乎是没有的,4月10日左右开始采摘顶芽,特点是芽头特别大,基本不会在市面流通,全是老顾客订走。
虽然明前几乎不会有茶叶采摘制作,但实际上2018年4月8日我就在猴坑,有一些早芽种就开始采摘制作了。所以很多人听风就是雨,只听到别人说没有明前,但实际上有时候为了赶早,特别2018年茶季清明左右极度高温的情况下,清明没有过多久,猴坑真的开采了。不过猴坑的猴魁大体上也要等到4月15号以后才会能真正采摘,前期大部分都是少量,并且从长度来说也不一定能够达标猴魁的标准。如果是老品种的柿子大叶茶,甚至会更迟。五、外形首先来谈谈猴魁的外形,猴魁是少数以大为美的茶叶,但是这个大一般指的是标准的5-7cm之间。那么在选择太平猴魁的时候,大家往往会看到两种外形的猴魁。
左边的是一种叫布尖的猴魁,机器重压,基本上会把猴魁的茶汁压出,而且工艺不到位还会有一股青草气。右边的捏尖的猴魁,手工捏尖,如果茶青质量好,工艺到位,捏尖的口感是毛尖完全不可比的茶叶。所以各位在选购的时候,请一定选择捏尖猴魁。另外,还有一种接近古法制作的工艺,跟捏尖外形稍有不同,不进行摊平滚压,杀青理条后,直接用竹篾进行烘干。如下图
此外,在这几年还出现一种通过机器理条,但没有重压的猴魁,这种可以称之为半手工的猴魁,其实外形更好看平直,口感喝起来也不差,整体我觉得品质不差。
四、品种猴魁传统的品种:柿子大叶茶,该品种持嫩性好,在一芽三叶初展的时候,不仅具备高端绿茶的鲜爽,同时因为内质丰厚也能带来足够的厚度,茶汤不苦涩。所以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猴魁才会让人追捧。另外,关于猴魁的土种,一般鲜叶个头杆粗细明显小一号,特别是杆极细的,大多是土种。
其实传统的柿大叶茶是群体种,在原产地猴坑也早已经有着各种性状分化,长势、颜色、抗逆性、发芽时间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所以各位如果有机会去猴坑茶园,可以仔细看看,很多真正的土种茶树长势不一。所以土种的魅力并非在于产量、外形,而是这种分化带来的层次感。
此外市场还有常见的人工选育良种,在经过十多轮的选育,目前被推广的有新魁1号、2号、3号、6号、23号五个新品种,通过无性繁殖方法,用新育成的茶树品种,在猴魁产区茶园中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其中2号就是我们常说的香种,香种外形显芽,芽心粗壮,我喝过感觉香气不错,口感也有一定的厚度,但略涩,回甘稍弱。1号和6号香气不错,但口感滋味略显平淡。23号我个人没有喝过,具体说整体表现不错。
此外还有前几年流行的黄种,坊间传言香气好(但本人没喝出来),本人品尝过觉得黄种的口感香气滋味都一般,但是黄种采摘时间略早,对于茶农朋友而言更受欢迎。高桥早:曾经市场较受欢迎的外来品种之一,这两年已少见,最主要是高桥早有着明显的兰花香,更主要是采摘时期能够比老品种早十几天,但是缺点是滋味单薄并且带有涩感,已经逐渐被市场淘汰。其实在这些常见的品种外,还有迎霜、舒茶早,黄芽早等等诸多品种,这些我之前有查到过一篇很好的文献资料,贴出来给大家参考。
这里关于柿大叶茶的选育新品种我个人还有点新的看法,不必一味地抵制,也可以给这些新品种的茶园一点时间,因为推广年份不长,所以茶树的根系还不够发达,对养分的汲取跟那些老品种的茶树香比肯定有差距。那么合理推广种植良种,不仅可以错峰生产,也可以给茶农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还有最根本的一点,良种也是在传统品种选育的,所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本事同根深,相煎何太急”那么也请大家具备一些科学的观点,给新品种一些时间和包容,暂且再看吧。关于品种特征:红丝线这里还有一点我曾经多次提到的,红丝线并不是猴魁的品种特征,猴魁的鲜叶在茶树上几乎没有红丝线存在,其根本原因我在很多地方也多次提及,主要是工艺普遍缺陷特征,因为猴魁杆肥叶长,所以杀青有时候有可能杀不透,还保留一定的氧化酶活性,导致红梗红叶红叶的情况出现,这才是红丝线的本质。这一点在采摘制作过程中确实难以避免。五、工艺关于工艺上的流程,这个百度上也有很多资料,我觉得没必要再次赘述,采摘,摊放拣尖,杀青,捏尖理条、滚压、烘干。摊放
杀青
捏尖理条
滚压
烘干
此外我想说的一点是猴魁工艺上口感的好坏,最关键的是摊放拣尖、杀青和干燥。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因为摊放最重要一点是让茶叶中的水分走好,包括茶叶的软化。猴魁嫩杆含水量本来就较一般茶高,选种还专挑大粗杆,嫩叶本身没成熟蒸腾水分又慢,还带角质层。一旦走不掉足够的水,成品茶必然带青涩,清香花香也不足。此外,走水充分能够保证杀青时候能够充分。还能够让茶叶一些低沸点的青草味去除,留下来芳香的口感。第二个很重要的工艺是杀青,猴魁叶子较一般茶叶大,特别都是带着茶杆采摘,有一些粗大的杆径,比较难在保证杀青足够的同时,嫩叶杀青不焦不过。所以杀青是非常考验一个制作工艺的。最后,很重要的工艺就是烘干,很多人总认为烘干就是把茶叶烘干就行了,可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烘干到位,茶叶香气入水。烘干过足,那么茶叶就会出现板栗香,那么绿茶难能可贵的清花香可能就没有了。关于一些做老火的猴魁那么说工艺对口感香气的影响,太平猴魁,很多中后期的茶都会打足老火,这么做基本上会让茶香气更足,但是我个人总是不太认可火打得太老的茶,这样的茶喝起来基本上会有一股板栗香或者是火香。这是因为中后期的茶兰花香不够足,所以靠老火来打足茶叶的香气。但是老火会把清香和花香打掉基本上我感觉香气闻上去都差不多,口感上甜味会有,但是不像早期带来的很爽滑的清甜和回甘。六、感官体验说到猴魁,离不开猴韵。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茶韵不是玄学,每个不同品种的茶叶,如果足够优秀,都会有一些特殊的韵味。当然猴韵跟“猴子”没有任何关系,我见过最扯的大神解释猴韵是一种什么猴子灵巧的气息,这个我觉得就太扯了。这种大师的茶韵哲学,基本上都是玄学无疑。猴韵:持久的兰花香+醇厚和鲜爽同时存在的“违和感”+持久的回甘。(看似在任何一款茶都具备,但这三种感觉同时存在一起确实是猴魁独有的,特别是这种醇厚中的不苦涩十分难得)
整体感官体验:干茶:扁直有立体感,表面有网格纹茶汤:嫩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持久叶底:嫩黄软亮,肥壮太平猴魁,如果从百度上看,很多人都会说兰花香,竹香。这些都没错,但作为负责任的回答,猴魁的香气跟品种以及工艺,产区都有关系。品种跟香气的关系品种前面我列举了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整体上来说,老的土种滋味更加厚重,并且有着饱满厚实的兰花香,土种特点主要在于滋味厚实层次感好。选育的良种一般越早能够采摘的滋味会越淡,香气大体还能保留一定的兰花香,当然也有些经验丰富的老饕,能够感受到那种香气的区别。至于其他非柿大叶种的品种做出来的,品质层次不齐,确实太多品种本人没有全部喝全过,整体上根据产区不同的茶农反馈品质不如本地品种。太平猴魁现状1、名称之乱布尖、捏尖、排尖、魁尖、单枝、双枝、古法等等各种名称繁复,这里不一一解释了,感兴趣的可以留言,我为你们解答。2、品种之多实际上市场上的“猴魁”,不仅仅是太平的原料,歙县、徽州区等各个地方的原料都有可能被加工成猴魁,此外现在福建、贵州、广西等地,也有大量仿冒猴魁。粗制滥造的基本上我们能看出来,但是一些把原料送到太平加工后出来的成品干茶,有时候不喝我们也无法判断。3、“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各位容我稍微调侃下,虽然太平猴魁现在市场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鱼龙混杂,但是如果能喝到品质较高的猴魁,真的还是品质非常不错的。打个不太恰当的举例:(真要把黄山的茶叶拿出去比,在烘青的绿茶里面,猴魁还真不怕事),所以这个当年名扬四海、拿下无数奖项,被国家层面多次作为国礼的“老大爷”,还真的是有点底气。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1. 为什么叫太平猴魁?
我第一次听到这四个字就觉得与众不同,肯定是一款奇特的好茶。于是乎开始了对此茶的研究和学习。
太平猴魁是中国著名绿茶,产自安徽黄山太平县(现在改名为黄山区),此为太平。
原太平县最好的产茶地是猴岗和猴坑,此为猴。
这里的茶叶品质奇佳,可谓为魁首,此为魁。也有一说是茶叶创制人名为魁成,因而得名。
2. 为什么叶子那么大?
作为最有识别性的一款绿茶,它的特色之一就是叶大。因为是茶树品种为柿大树,属于大叶种茶,茶形丰满优美。
3. 为什么有兰花香?
兰花香是众多茶友对太平猴魁盛赞的一个特点。因为茶树种、地理环境以及加工方式等原因,共同形成了这个香气。有人说,是因为产地遍种兰花,茶叶融合了兰花的香气,因此才会有这种独特的兰花香,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
4. 如何制作而成?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太平猴魁传统的加工方式。这也是我亲自制作的第一款茶叶。2014年亲自登上猴岗茶村,体验了传统的制茶工艺。杀青摊凉之后,会有一个捏尖的工序,主要是揉捻和定型,之后压制成型。人工捏尖能将香气和营养物质锁住,口感更佳。
最后的一个焙火,也是形成太平猴魁香气和口感的重要步骤。很多人会说绿茶有些寡淡,而太平猴魁则要醇厚很多,主要也是因为这个焙火,花香掺入火香,回味更加浓烈。
4. 为什么这么贵?
太平猴魁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是因为其产量确实有限,核心产区就在猴坑、猴岗等地。每斤2000-3000左右,好一些的5000-8000。这和西湖龙井是同样道理,原产地产量低,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现在太平周边的地方也在种植猴魁,价格在500-1000不等,口感也不错。
5. 在绿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说到绿茶,大家想到最多的是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等,这和其产量大、市场推广力度强以及价格区间较广有关系。猴魁则是价格起步相对就高,因为捏尖是纯手工,种植规模相对不大,加上猴魁宣传较少,因此了解和认识它的人也不多,但这不妨碍它是绿茶中一种奇特的存在。
在我看来,它是最有特点的一款绿茶,从其名字到其外形,从其工艺到其香气,样样与众不同。它可以说是一款小众绿茶,喜欢和熟知的人不多,但是只要喜欢的基本都是死忠粉,多少年不离不弃。我一直觉得就像演员俞飞鸿,一直低调,但是她永远是粉丝心里面最美丽的“惊鸿仙子”。
6. 如何品用?
猴魁因为叶大形美,最好使用高玻璃杯,将5-8支竖放在杯内,白色端在下,95度水冲泡,就可以喝到一杯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好茶了。
想喝到地道猴魁好茶,可以选择老字号或是大品牌,少买一点尝尝鲜。谢裕大、猴坑、猴岗、六百里等,都是品质保证。
那么,Tea Up,咱们喝茶吧!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太平猴魁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安徽太平。是一款烘炒型绿茶。
前期高温杀青,后期低火慢烘。
而太平猴魁在市面上常分为用机器直接压制的伪品“布尖”。品种不是柿大叶种,太平当地并不会做这种浪费茶青的茶。
另外就是当地的工艺,分为炒锅杀青,机器杀青,理条即杀青后做型,分为机器做型与手工做型。之后用网状布直接压制烘干。所以干茶一般都带有网状。还有一种是纯手工杀青,手工理条,直接慢火烘干的古法工艺。这种因为耗时长,烘焙慢,渐渐消失,偶尔会有当地人做。
猴魁一般是选用两叶一心做成二围一,品种是柿大叶种,也有一直改良的茶园。大叶种的茶,茶梗肥嫩。口感清香。
明火手工杀青的香气更浓。但是也不如机器好掌握,容易有糊边。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太平,属于绿茶中的尖茶。算是安徽茶中高端茶的代表,也是很多送给重要客户的首选 茶礼
市场上面的太平猴魁有两种,一种是机制猴魁也叫布尖,但我们一般说正宗的太平猴魁是手工茶,手工捏尖。现在核心产区的茶都是做成了手茶,而且机制茶的茶种和手工茶也不一样。
太平猴魁最知名的最核心的产区是猴坑,猴岗以及颜家,这是大猴坑的产区。所以很多人在买茶的时候会问,我要猴坑的猴魁,但其实有很多产区的茶也是具备这个品质,只是猴坑更为有名。
从价格上面来说,不管什么茶都明低中高的,有几百元一斤的,也有上万一斤,就看个人的选择了。一般相对 好一点的都是要在1000多一斤,如果是最核心产区的,中上等的价格都是在2000以上。
太平猴魁是什么茶?
感谢官方邀请,我是赫赫有茗,一个科学茶知分享家。
“太平猴魁”属绿茶类尖茶,是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曾经入选“十大名茶”系列。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黄山市北麓的黄山区(原太平县)新明、龙门、三口乡一带。主产区位于新明乡三门村的猴坑、猴岗、颜家。尤以猴坑高山茶园所采制的尖茶品质最优。
太平猴魁
一、茶名由来“太平猴魁”与南京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南京叶长春茶庄到太平县三门村猴坑一带收购茶叶。他们派人从成茶中挑拣出幼嫩茶叶单独包装。运回南京后,以“奎尖”茶名高价销售,获利甚丰。家住猴坑的茶农王魁成(外号王老二)从中受到启发。他从源头做起,改为在鲜叶采摘时就选出一芽二叶进行加工,提高了茶叶品质。并以“王老二奎尖”茶名投入南京市场,深受茶客欢迎。
“奎尖”在南京热销,引起了太平县三门茶人刘敬之的注意,他立即收购了数斤。经品尝,此茶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确是绿茶中的精品。
1910年,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南京举办。刘敬之即请挚友苏锡岱帮忙,将此茶放到会上展出。苏锡岱提出,为区别其他尖茶,用产地猴坑的“猴”字,取茶农王魁成名中的“魁”字,定名为“太平猴魁”,此茶在南洋劝业会上一举获得优等奖。
二、自然环境“太平猴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产地自然环境优越,鲜叶质地良好。茶区常年平均气温15℃,1月份平均气温2.1℃,7月份平均气温28.2℃,春秋气温凉爽温和,4月和10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5.4℃、16.7℃。年日照时数为2000~223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80%,干燥度0.8以下。茶园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多为黑沙壤土,富含有机质。云雾笼罩,低温多湿,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500~700米的山岭上,由于林壑幽深,地势险要,所以民间有猴子采茶之传说。
猴坑村
三、采制工艺(一)采摘特点
太平猴魁原料必须采制自柿大茶品种,或从柿大茶茶树品种中选育出来的茶树品种。采摘时节在谷雨至立夏,茶叶长出一芽三叶或四叶时开园,立夏前停采。采摘时间较短,每年只有15~20天时间。分批采摘开面为一芽三、四叶,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坐北朝南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上茶叶;二拣生长旺盛的茶棵采摘;三拣粗壮、挺直的嫩枝采摘;四拣肥大多毫的鲜叶。将所采的一芽三、四叶,从第二叶茎部折断,一芽二叶,俗称“尖头”,为制猴魁的上好原料。采摘天气一般选择在晴天或阴天午前,午后拣尖。
(二)制作特点
传统加工技术:分为拣尖、摊放、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六道工序。
拣尖
摊放
杀青
散热
理条、做形
炭火
上盘
上架
碾压
取叶
毛烘
足烘
复焙
拣杂
成品
创新加工技术:主要对理条做形与烘干工序进行改进。
手工理条
四、品质特征(一)品牌等级
太平猴魁主要品牌有猴坑、六百里、新明、奇松、松谷、双猴。
其品质按传统分法: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等传统尖茶。
目前太平猴魁不分品类,根据《地理标志产品 太平猴魁》(GB/T 19698-2008)规定,只按品质分为五个级别: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二)品质独特
“太平猴魁”在尖茶中独树一帜。外形两叶抱一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不散、不翘、不曲;全身披白毫,含而不露;叶面色泽苍绿匀润,叶背浅绿,叶脉绿中藏红,俗称“红丝线”;入杯冲泡,芽叶成朵,或悬或沉,悬在明澈嫩绿的茶汁之中,似乎有好些小猴子在杯中对你伸头缩尾,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的特色。其香气高爽持久,汤色清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滋味鲜醇甘甜,有一种独特的“猴韵”。
太平猴魁
其特征是:
①外形:魁伟重实,个头较大,两叶一芽,叶片长达5~7厘米,这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使鲜叶持嫩性较好的结果,这是太平猴魁独一无二的特征,其他茶叶很难鱼目混珠。冲泡后,芽叶成朵肥壮,好似含苞欲放的白兰花;
②色泽:苍绿匀润,阴暗处看绿得发乌,阳光下绿得好看,绝无微黄的现象。冲泡之后,叶底嫩绿明亮;
③香气:高爽持久,更耐冲泡;
④滋味:滋味鲜爽醇厚,回味甘甜,泡茶时即使放茶过量,也不苦不涩。
(三)冲泡方法
下投法
为了能更加直观地欣赏绿茶在水中曼妙的姿态,推荐使用200ml的玻璃杯。另外,准备热水壶,选取山泉水或矿泉水,3克茶叶7分满(茶水比1:50),如果是150ml杯子,则为2克茶。
太平猴魁叶片较成熟,水温高一些有利于茶香的激发。首先,向杯中投入3g茶叶,再直接注入80℃-90℃开水至七分满,待茶叶完全舒展后即可饮用。
第二泡开始,在茶汤剩1/3时就可加水,水温可以到100℃。
(四)声名显赫
1915年在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展出的“太平猴魁”茶获得金质奖章和证书,20世纪30年代曾在玻利维亚等国展销;1979年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博得五大洲客商好评。多次获得省优、部优和全国金质奖、金牌奖。2002年5月,荣获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并以500克7万元价格拍卖成功。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得“绿茶茶王”称号,并以50克6.1万元的价格成交。2005年,在中国黄山(上海)茶交会获特等金奖,在拍卖会上100克太平猴魁创下15.9万元竞拍天价,轰动茶界。
以上就是关于太平猴魁的介绍,不知道你对太平猴魁还了解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关注我学习更多茶叶知识,随时向我提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