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这个问题,如果要仔细来讲,那是几天几夜也讲不清楚,那我们就简单地从国际和国内来讲一下吧。
先讲国际吧,众所周知,这几年因为新冠肺炎病毒的发生,导致全世界的日子都不好过,怎么办呢?
这时候各国只有自救,怎么自救?印钞票呗,可是钞票印岀来了,没有相应的东西买,那怎么办?这时候就只有谁岀价高,谁就能买到东西了,于是推高了物价,形成了通货膨胀。
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用手里的军事,金融,话语等霸权,开始全世界买,买,买。
因为美元,欧元是世界通用货币,他们用多印的钱在世界上大买特买,这更加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高涨。
于是我们手里的钱在快速的贬值,以前的一百元,现在只值八十元,不久后也许只值五十元,而这些"功劳",基本上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造成的。
再说说国内,其实国内也只是全世界的一个缩影,还是由国际影响,造成国内同样的通货膨胀,钱财缩水,特别是我们国家的抗疫政策是以人为本,坚持动态清零,在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时,自然在经济上有所收缩。
现在国内,房价涨,菜价涨,药价涨,什么物价都涨,可就是工资不涨,可普通老百姓又有什么办法?
所以现在有工作的,尽量不要跳槽,没有工作的,遇到过得去的也要做了,身上有闲钱的,尽量不要投资,这几年的生意都不好做。
等等看吧,乌云总会吹散,光明会来的。
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1、物价不断上涨,手里的钱不断贬值、购买力下降。
2、贷款买房,每月房贷必须还,结果房价跌了,最要命的是卖不出去。
3、网上支付,不知不觉,钱就花了,都想不起来花在哪了。
4、疫情,导致收入减少,支出却没减少。
5、听说炒股赚钱,盲目进入股市,结果腰斩、膝盖斩,现在都不敢看账户了。
6、家人有一个进医院的,几千、几万就没了。
7、响应号召,生了二胎,结果发现,根本养不起,生活质量整体下降。
8、亲戚、同事、同学,婚丧嫁娶,随礼不断,一年上万块。
9、商品不断更新换代,看什么都想买,互相攀比,钱就没了。
10、结婚,找了个扶贫对象,一个人养一家人,掏空了所有。
11、自己拼命赚钱,最后发现还欠银行不少钱。
12、普通老百姓,不可能太有钱,因为花钱地方太多。
13、太多的人,想要掏我们的钱包,割我们的韭菜,掠夺我们的财富。
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总结起来,我的财富应该是这样慢慢消失的:
一是通胀。物价年年涨,今年特别多。去年2元到3元一斤的富士苹果还能买到,今年几乎没有。去年牛羊肉三十多元一斤,今年将近五十元一斤。去年猪肉不到十五元一斤,今年将近二十元左右一斤。就连大白菜和萝卜也涨了三分之一。
二是工资不涨。连续十多年不涨工资,去年涨了一次,二百多,跟物价的上涨相比杯水车薪。难怪单位留不住年轻人。
三是孩子的教育经费高。随便报个学习班,就得上万元。
四是医疗费用大。治疗一颗牙平平常常就上千。种牙更贵。看个妇科,各种检查治疗,没有几千块钱还真不敢去看病。医疗卡里的钱不到半年就没了,医院的费用太高。
五是房价高。去了房贷,剩下的工资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不得不勒紧腰带过日子。
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我退休时工资1370元,清汤粉可以吃172碗,八年过去了,现在退休工资是2000元,清汤粉可以吃133碗,少了39碗的清汤粉被谁吃了,钱去哪了?我也不知道。
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财富似流水,聚集似蓄水池,流水有流进,亦必有流出,也俗称收入和支出,人的生存,生活就是这样,有一定的收入,也有必要的支出,最好在蓄水池中保持一定水量。亦所谓是积余,积存吧。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俗称,神仙难知家里事,一家是有一家事,只是你知,他知,各人自己知!
你的财富是如何慢慢消失的?
想到前几天跟闺蜜也聊到这个问题,我算了一下,我家我和老公这些年工作至少挣了两百万了,但是现在,我们负债累累。开销大致分为几块:
第一,大头肯定是房子问题了,首付和房贷还有没买房时候的房租,要花掉至少百分之六十的钱了当时租个很小的两室就得五千块,还有水电煤呢。买了房子还有物业费呢。
第二,生育和养育孩子,奶粉纸尿裤,这些看着不多的开销,加起来也是庞大的一笔啊。看孩子是公婆在看,已经给省了一笔请保姆的钱了。不然这个也要直逼第一了。
第三,车子,我们家只是简简单单一二十万的代步车,车子不贵,但是随着油价节节攀升,加油费真的不是小数目,还有停车费,公司一个月四百多,家里三百,这一年下来也不少,车子买了几年了,也几万块了。
第四,就是衣食了,我们家里不太注重这些,大多是优衣库之类的,也会让孩子姑姑帮忙买一些换季衣服,孩子姑姑做服装批发生意。
第五,重中之重吧,工资有三年吧,没涨过了,东西却都在涨价,之前小区边六七毛能买到一个馒头,现在就买不到了,上次公公跑了很多地方,最少也要一块二了。
孩子还小,暂时还没报培训班,接下来还得加培训班的开销。
经过以上几块,我们挣得钱就变成负数了。财富就是这么消失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