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 ,直到宋末元初,中国才开始大量种植棉花,在棉花没有传入到我国的时候,百姓是如何抵御严寒的?

看问题不能站在现在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 到了冬天,必须穿羽绒服,离开了羽绒服,我们就不知道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了。

前年的冬天,我去威海 那天特别冷,到了海边更冷,我裹紧了羽绒服还是觉得冷,就在这时候,远处走来一个穿着短袖衫的中年人,手里拎着一件恰克衫,在寒风中潇洒的散步,这个人威海人都认识,他经常洗海水澡。

古人也是这样,他们体格强壮,浑身长满了毛发,再冷的冬天,他们也仅仅是披着一块兽皮,或者用用树皮围住下身,晚上,就拥挤在一起,抱团取暖。

我们也许不会相信,这些人竟然能够熬过寒冷的冬天。再来看看我们小时候,那个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年的冬天,我们都会在河面上滑冰,打雪仗,那个时候没有羽绒服,也没有保暖衣 ,更谈不上雪地靴了。

我们穿着淡薄的衣衫,穿着露出脚趾头的破鞋子,在冰面上,一玩就是一天 ,可是我们也没有冻死啊。

古人的体格强壮比我们现在的人强壮,我们尚且可以穿着单薄的衣服度过寒冷的冬天 ,古人为什么不能?

古代没有棉花,但是古人的取暖方法很科学,每年的秋天,他们都会在向阳的地方,挖出一个大洞,然后在洞里塞满柔软的干草,并且储备大量的食物,如果是大雪封山,古人,就会藏在山洞里,并且把洞口封死,这样的居住环境能够让古人安然无恙的度过冬天。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的原产地是在印度和阿拉伯,传入中国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左右,最开始棉花传入中国时,棉花的种植只是局限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之间,直到宋朝以后才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那么在棉花引进我国之前,我国古代的人是用什么抵御寒冷的冬天呢?第一,毡子,用任何动物的毛发制成,例如常用的鸡毛、鸭毛、羊毛、猪毛...等动物的毛发。第二,用牛皮羊皮猪皮做成皮衣皮鞋,里面塞进动物的毛发,非常暖和。第三,用木棉树做成保暖物品,木棉树的纤维短而细软,做成的保暖物品御寒的效果也是蛮好的。第四,平民百姓由于条件有限,会在布套里塞进柳絮、稻草、芦花,做成被子,睡觉时盖在身上御寒,富贵人家,则用貂裘当被子盖,或者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鸭绒,羊绒等保暖。第五,随身携带一个手提小陶器,俗称“手炉”里面烧木炭,用来驱寒保暖。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著名大诗人陆游在《谢朱元晦寄纸被》中写道:“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这首诗是写给友人朱熹,答谢他送“纸被”的恩情。在寒冷的冬天,陆游裹着它看窗外的飞雪,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愉悦之情。古代的冬天有多冷,对于此的描述可见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由此看来,对于这御寒的“纸被”,倒是如雪中送炭一般实在。

这被陆游大力称赞的“纸被”是当时的产物,制作的工序也是严格的。这种被子是以野生的藤条为采,经过后期的加工制造,最后制成一种特殊的纸张。这种被子色泽好,保暖功能强大,一度成为名人之间来往赠送的绝佳之物。即是名人之间赠送物品,百姓自然也是无消费得起的。

既然如此,那古代还有其他什么御寒的物件呢?在宋代墓穴中出土的最早棉被,是一条棉线毯,即作为陪葬,那便是极其珍贵之物,可见一条毯子都如此珍贵,那棉被岂不就是更加稀罕了。宋朝尚且如此,那之前的古人又是以什么地域寒冷的冬季呢?

宋朝之前,在《盐铁论》《东观汉记》中记载,尽管的汉朝的“盛世”年间,穷苦百姓还住在木头建的房子中,可想而知,木料薄不保暖,皑皑白雪之时,百姓如何扛得住寒冽的冬季。这冬天究竟有多冷,在唐代诗人们笔下是如此形容的,李白说:“唯有北风怒号天上来”、为此杜甫也表示:“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可见和如此寒冷的冬季,没有被子怎么熬得过去。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记载的布衾,是一种用麻和葛制作的被子,在里面填充芦花柳絮等,这便是穷困人家的保乱之物。在棉花大量传入之前,富人家是用绫罗绸缎织的被子,再往里填充丝绵。有钱人穿兽皮制作的衣服保暖,可以用“汤婆子”等取暖用品,这些都是百姓消费不起的御寒之物,所以谈到御寒。有钱与没钱确实是天壤之别。

烤火也是古代重要的取暖方式,在春秋时期便有精致的暖炉问世,秦朝还有一米高的宫廷壁炉,辽金出现了火坑。但是炭火取暖可不是一般人消费得起的,就连官员也要依靠国家发的“柴薪银”取暖。但唐朝以后,穷人们保暖是用“纸衣”。这可比“纸被”便宜不少。在早先,是将纸张填充进衣服,到南宋后便才有了专门的“纸衣”,政府还会在寒冷的冬天将“纸衣”发放给贫穷百姓,以示“皇恩”浩荡。

到元朝时期,棉花才开始普及,才出现黄道婆这些手工业织棉者,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在此时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明代后,在江南地区大力种植棉花,自此才有“遍布于天下”,“人无穷富皆可得”的局面。这些就是古代的保暖措施,在时代发展中,保暖手段也越来越成熟。时至今日,暖气,空调等御寒措施更是比比皆是。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原产地并不在中国,而是在印度和阿拉伯,虽然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阿拉伯人素有往来,但棉花传入中国可是晚到了宋朝,那没有棉衣棉被,宋以前的冬天人们怎么过冬。

在没有棉花做被子的时候,被子都是丝麻做的,那保暖效果跟棉被肯定没得比。一到冬天,大户人家自然不必担心,手里有钱,买些皮草,驼绒,房间里再摆上取暖的炉子,小日子过的也是挺滋润的。

但是穷人就没有那么多钱买这些取暖工具,但还有一种廉价的取暖物,就是干稻草。把干稻草铺在床上,还是比较松软暖和的。他们还会把做饭剩下的未灭的柴火星铲出来放在火盆里,再放上木炭,烤着炭火喝着茶,也是一件美事。

这么比较还是现代的高科技强大,空调、小太阳、暖气、地暖等等,让冬天的寒冷都远去了。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古代中国人没有棉花,人们怎么过冬天呢?

这个问题得从原始社会讲起。人一开始是不穿衣服的,也没有衣服可穿。到了原始社会,人们才有意识用树枝树皮和动物皮毛遮住主要部位。原始社会人们住在山洞里,过着群居生活。人们靠狩猎和采集野果生存。人们不分高低贵贱,平均分配食物,共同参与劳动和打猎。(老人和小孩除外)。

在一次自然山火中,人们发现火是个好东西,它不光能抵御寒冷,被火烤过的肉还特别香。于是人们靠搜集原始火种来御寒和烧烤食物。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了葛、丝、麻和一些植物的纤维也能作为衣物的填充来御寒。所以人们就用丝麻等做成衣服来抵抗寒冷。

阶级社会出现之后,人们出现了高低贵贱之分。贵族穿的衣服是用糕羊、狐狸裘皮等做成的高档衣服。而老百姓只能穿葛麻等布衣,也有人用羊皮、狗皮等低等动物的皮毛衣服来御寒。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衣服被褥只有木棉、葛、麻等植物纤维和动物的皮毛来填充。

棉花最早开始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南北朝时期,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开始动员人们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通西域故也”。对棉花传入中国途经和种植地域做了详细的介绍。由于棉花在国内的大力发展和种植,逐渐代替葛麻,棉花成为中国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

在没有引进棉花的时候,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其实就是麻做衣服,弄厚一点或者多穿一点而已。此外还有各种皮,平民只能穿羊皮狗皮等。个人觉得还会有一些动物羽毛,就像羽绒服那样的。

此外孔子弟子闵子骞芦花袄的故事,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棉花,个人觉得填充物应该是动物羽毛。但可以看出,芦花似乎也应该作过内衬。总之,古人能想尽一切办法。实在不行就多穿几层衣服也是可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