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王平是三国后期的名将,雄才大略,武艺高强,为人忠义,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才,竟然要跳槽,跳槽也罢了,可是他竟然从大公司离开,跳槽到小微企业,王平到底为什么不伺候曹操了。

王平这个人不会溜须拍马,再加上曹操手下强将云集 所以王平在曹操得军队了 是一个底层军官,而且是代理校尉,这个官职放在今天 就是一个代理团长 ,而且没有实权, 凭王平的本事,做个代理校尉,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你说王平能干吗?

219年,曹操和刘备两个老板在争夺汉中的时候,王平带兵投靠了刘备 被封为牙门将,王平非常满意这个职位,最起码在这里能够领兵打仗。

王平跳槽到刘备这里,最初也没有得到重用,刘备也要考察王平的人品本事,直到公元228 ,王平在街亭之战中 ,彰显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胆略 ,王平领着一千士兵 挡住了张郃的进攻,并且毫发无损地回来了。

从此以后,王平的人生开了挂,诸葛亮封他为讨寇将军,封亭侯。

公元231年,诸葛亮寂寞难耐,再次出兵祁山,王平负责镇守南围,张郃不服,来挑战王平,王平知道自己干不过张郃,于是就坚守不出,张郃无奈只能退兵,临走的时候,张郃怒骂王平乌龟 ,王平笑着说:做人低调不吃亏。

公元248年,为蜀国打拼了半辈子的王平,病死于汉中都督任上,纵观王平的一生,如果他不跳槽,他在曹操的手下,只能默默无闻 ,曹操虽然知人善任,但是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所以,王平的跳槽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此处不留爷 ,爷去投刘备,后来的年轻人纷纷效仿王平的跳槽,可是再也没有几个人因为跳槽而名垂青史。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事实上,三国名将王平之所以会一反常态,选择离开强大的曹魏,去投奔弱小的蜀国,主要是因为他遭遇了极大的不公!不信你看徐晃对他干了啥!

王平

说起三国蜀汉名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关羽张飞,然而事实上,除了这些人,蜀汉还有不少非常厉害的名将,比如王平!

在众人的心目中,魏延被称为五虎之下第一人,军事能力冠绝蜀军,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魏延最终就是败在王平手中的!当时魏延听说诸葛亮去世,权利被交给了杨仪,于是他立即出兵攻打杨仪。魏延本就是当时蜀军中的第一猛将,蜀军中大部分人都不是其对手,就连姜维都没有把握击败魏延,结果王平一出手,直接将魏延击败,令众人大跌眼镜

王平展示了如此强悍的实力,于是他的地位开始节节攀升,并最终成为了蜀汉的汉中统领。后来,王平率军击败十万魏军,再次让他声名大噪。当时魏国的当权者乃是曹爽,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声望,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大部分蜀汉将领都被魏军的举动吓到了,准备固守城池,等待成都方面的援军。但是王平却力排众议,准备拒敌于外,将魏军挡在汉中之外,并最终成功击败魏军,令天下震惊!可以看到,王平确实是难得的猛将,他被很多人所低估了,从他击败魏延,并最终击败十万魏军的操作来看,他绝对是不逊色于关羽张飞等人的名将!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厉害的王平,又为何会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呢?

事实上,王平之所以会有此反常的行为,有许多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他遭到了难以忍耐的压迫,而压迫他的人,则是曹魏名将徐晃!

王平的遭遇

王平本是巴西郡的人,曹操击败汉中张鲁后,派人去巴西郡劝降,王平便跟随着自己的主公投降了曹操。汉中之战时,曹操率军支援,王平由于颇有军事才能,且熟知巴西郡的地理形势,所以被曹操带在了身边。

原文:曹操命徐晃为先锋,前来决战。帐前一人出曰:“某深知地理,愿助徐将军同去破蜀。”操大喜,遂命王平为副先锋,相助徐晃。

曹操在汉水之战中吃了大亏,于是他让徐晃领兵前去和蜀军决战,而王平听闻曹操的决断后,立马主动请战,可见他其实是非常想在曹操这边建功立业的。而从曹操“大喜”的反应来看,其实他对王平也是比较看重的,希望王平和徐晃配合,能够击败蜀军。也就是说,当时的王平对曹操很忠心,而曹操对王平也很器重,按照常理来说,王平是绝对不至于背叛曹操的,这期间必有故事!

事实上,这里面的故事,就源于徐晃!徐晃率军到达汉水之后,立马命令前军渡河,想要摆开阵势和蜀军好好干一场,但王平却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王平认为,在军情不明的情况下,不宜立马下令渡河,万一被蜀军半渡而击,岂不是会伤亡惨重?而且即便曹军渡河成功,也没办法立马占据有利地形,一旦蜀军直接压上来,曹军将退无可退,最终被逼入绝境!

王平的看法其实非常有道理,但是徐晃却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王平不过是一个牙门将,提的建议不足采纳,甚至还搬出韩信背水一战的例子来教训王平!

原文: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徐晃认为,当年韩信背水一战,激发了军队的最强作战勇气,现在他命令手下渡河,就是在效仿韩信。不过在王平看来,徐晃的操作还是过于冒险,韩信的背水一战,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韩信的对手比较愚蠢。但现在徐晃的对手可是赵云和黄忠,这两人可是天下闻名的猛将,他们怎么可能愚蠢地让徐晃的军队平安度过汉水,铺展开来?遗憾的是,徐晃仍然不愿意听从王平的建议,他仍然一意孤行,最终遭到惨败!

当徐晃引兵渡河之后,赵云和黄忠并没有立即与其交战,而是任由曹军挑战,都坚守不出,直到天色已晚,曹军都疲惫了,赵云和黄忠才发动突袭,将曹军打得大败!仓促之间,曹军根本不是蜀军的对手,而曹军背后又是汉水,退无可退,最终损失惨重,徐晃拼死力战才得以生还。

徐晃此次出战,损失惨重,就这么冒失地回去,他必定会遭到曹操的责罚,为了躲避责罚,徐晃决定开始甩锅,而他甩锅的对象,便是王平!

徐晃率领败军回营后,立马找到王平,责备王平见死不救,导致曹军大败。很明显徐晃这是要将此次战败的责任推给王平,不过王平也不傻,这种锅怎么敢背?于是他立马出言反驳,说他之所以不出兵相救,就是害怕挡不住败军的颓势,到时候会连本寨都保不了。很明显,王平的这番话,就是在解释他不出兵的理由,而且在给出这个理由之后,王平立马又补了这么一句!

原文:平曰:“我若来救,此寨亦不能保。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败。”

王平的这句“我曾谏公休去,公不肯所,以致此败”,直接戳破了徐晃的阴谋,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徐晃,此次战败的锅他不背,真正应该背锅之人,乃是徐晃,因为正是徐晃不听建言,质疑出战,才导致了此次大败。听闻王平这话,徐晃顿时怒了,想要诛杀王平,把王平给吓了一跳。

原文:晃大怒,欲杀王平。平当夜引本部军就营中放起火来,曹兵大乱,徐晃弃营而走。

回到营地后,王平越想越害怕,因为相比于徐晃的地位,他在曹操面前人微言轻,一旦徐晃在曹操面前胡说,王平很可能连辩解机会都没有,就会被处死,于是他当夜就出兵进攻了徐晃大营,想要趁乱投奔刘备。而这一切,其实也完全是徐晃的计谋!

曹操虽然弑杀,有屠城的劣迹,但曹操并不傻,相反他还非常聪明,面对徐晃的大败,他肯定不会只听一面之词,而会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来判断,所以说,王平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一方面,徐晃虽然想要诛杀王平,但他肯定不敢当着众人的面如此行事,因为当众诛杀大将,是需要给曹操一个交代的,而且王平手中也有兵马,他们不会坐视主将被杀。另一方面,只要王平跟徐晃回到曹操身边对质,那么被处罚的一方,必定是徐晃,王平不仅不会得到处罚,甚至还有可能因此高升!

说白了,综合整件事情来看,其实一切都是徐晃的计谋!徐晃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出战,结果遭到大败,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一个背锅之人了,而王平则是徐晃选定之人。徐晃先是用言语恐吓王平,想要让王平背锅,结果发现王平异常聪明,根本不上套,于是徐晃又用武力恐吓王平,逼迫王平为自保而出兵,最终王平果然中计,出兵进攻了徐晃的大营,叛逃到了刘备那边。而王平的离去,正好满足了徐晃的需求,自此徐晃可以随便甩锅王平了,反正王平也不可能出来当面对质!

原文:却说徐晃逃回见操,说:“王平叛去降刘备矣!”操大怒,亲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名将王平之所以会选择离开强大的曹魏,而去投奔弱小的蜀国,主要是因为他遭遇了极大的不公,而这个不公便来自于徐晃!为了推卸战败的责任,徐晃想方设法的逼迫王平背锅,最终以死亡威胁,成功迫使王平转投蜀汉阵营。至此,原本在曹营大有作为的王平,离开了曹魏,开始为蜀汉效力,幸亏蜀汉没有徐晃这种坑货,使得王平得以大展才华,扬名天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王平,三国蜀汉后期名将。宋末大儒郝经曾言王平“有大将之略”。

王平曾为曹操帐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但因曹操麾下人才济济,王平出头的机会并不多,在曹操麾下效力四年,依然只是一位底层军官。于是在219年,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时,王平投靠了刘备。随后被刘备任命牙门将、裨将军。

其实王平会离开曹魏,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得重用。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即然曹魏不用他,他又何苦待在那里呢?还不如出去搏一搏。曹魏再强有何用,自己出不了头,再强也枉然。

当然在刘备的麾下,王平前几年也并没有得到多少的重视。直到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王平在街亭一战表现突出(马谡军惨遭大败时,只有他率领的千余名将士挡住了张郃的进攻,并平安归来),得以被诸葛亮看重,被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自此开启了名将的一生。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时,王平负责镇守南围。此时张郃来袭,王平坚守不出,张郃无功而返。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此时魏延应与长史杨仪不和,发动叛乱。王平被杨仪命令前往抵御魏延,在阵前王平对着魏延的先头部队大骂道“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就是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安敢造反。

而先头部队听到王平搬出诸葛亮,也觉得自己有错在先,于是纷纷弃魏延而走。就这样,魏延叛乱被平定。同年,王平因平定叛乱有功,被晋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并兼任汉中太守,与车骑将军吴懿一起驻守汉中。

公元237年,车骑将军吴懿去世,王平接任汉中都督一职,负责镇守汉中,并晋升为安汉侯。公元238年,蜀汉大司马蒋琬开府治事,同年曹魏讨伐辽东公孙渊,为防备曹魏的突然袭击,及等待合适的进攻时机,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王平进入大司马府,被蒋琬任命为任前护军。

公元243年,蒋琬病重,王平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继续总揽汉中一切军政事务。次年,王平经历了人生中最后一场大战。这一年,曹魏大将军曹爽为了赚取军功,率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此战蜀汉与曹魏之间兵力可谓悬殊,蜀汉兵力不满三万,因此蜀汉的将领都要求王平放弃汉中所有关隘城池,将全部兵力集中在汉、乐二城,后等待援军的到来。

但王平认为此举不可,他认为若放弃所有关隘,只会让曹魏有机可乘,到那时仅剩二城的蜀汉军队只会陷入重重包围之中,后患无穷。他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他自己领数千兵马在外游走,其余兵马全部据城而守,曹魏攻哪里,他就骚扰到哪里,这样就能拖住曹魏,等待援军的到来。

而后,王平的这条计策被采纳,最终蜀汉战胜了曹魏数十万大军。 此战让他赢得了“虎卧北境,键闭剑门”的盛誉,并与彭乡侯马忠、阳武亭侯邓芝二人被蜀汉百姓尊号为“平安三侯”。

公元248年,为蜀汉鞍前马后,忠心耿耿的王平病逝于汉中都督任上。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你从后世上了上帝视角知道当时的曹魏很强大,蜀汉很弱小,可是王平知道吗?

王平是巴西郡宕渠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的渠县人,宕渠这个地方在今天汉中的南边,重庆的北边,南充的东边,奉节的西边,当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是古代巴族的一支中的板楯蛮聚集地。

王平不是汉人,是板楯蛮,也称之为賨(cóng)人,是当今土家族的祖先,而且王平自小丧父,在外祖父何氏家中长大,当时就算是汉族,除了富家子弟和士家大族外,普通家庭的子弟很少读过书,更别说少数民族子弟了。

王平自小没有读过书,长大后连字也不会写,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来自个人经历与口口相传,我估计他年轻没出过门前,甚至不知道当时的天下十三州有多大?曹魏有多少个州,蜀汉有多少个州,估计都不知道。他怎么会知道谁强谁弱?

王平第一次走出家乡,是在公元215年的9月,当时王平随当地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率领当地大部分巴夷民及賨民投靠曹操。

当时巴西郡的七大姓是:鄂、罗、朴、昝、度、夕、龚,没有王姓,想来王平不是当地大姓,之所以投靠曹操,只是因为当地首领的决定,与王平无关。

在当时的三国时期,除非迫不得及的原因,比如天灾、战争、瘟疫等,一般人是不会轻易离开自已的家乡的,背井离乡是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住房、耕地、家具及家里的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全没了,包括祖坟、宗庙更是无法带走,王平也是这样,在当地首领做出决定后,迫于形势,王平只能跟随。

王平投降曹操后,被任命为代理校尉,说是代理校尉,其实就是替补,什么时候有空位出来了,代理校尉就有可能补充上去,但是代理校尉并非王平一人,而是有着和王平一样身为代理校尉的成百上千人。

王平既没有背景,也没有显赫家世,既没有名声,也没有赏识渊博,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在人才济济的曹操手下,估计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校尉,而且还是代理的。

王平作为一名代理校尉,随曹操参加了汉中之战,曹操是在公元219年3月进入汉中的,5月就放弃汉中离开了,只与刘备对峙了2个月,为什么曹操会离开呢?

因为曹操干了一件非常劳民伤财的事,就是大规模迁移汉中人口,而且就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内要求必须全部迁完。

迁移人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知道老百姓不是军队,有严格的纪律,老百姓搬家都是拖儿带口,只要是家里能带得了的东西全部带上,当年刘备带着十几万百姓从樊城撤退时,一天只能走十几里,现在曹操带着几十万汉中人口顺着天下第一难走的蜀道,还要翻越八百里的秦川天险,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这在当时就是一个灾难,大批的汉中百姓杂乱无章被魏军士兵强行赶往关中,一路上病死的,饿死的,掉下悬崖摔死的,不计其数,简直是人道主义灾难,以致后来的居民只要一听到曹操迁移百姓,立马逃走,甚至逃到曹操的敌人那里,也不跟曹操走。

当时整个曹操身后是一片混乱,在曹操本人要撤军时,老百姓都没有全部撤退完,曹军士兵与百姓乱成一片,而在前线,曹操又没有占到刘备的任何便宜,反而自已的粮道被刘备断了几次,粮道一断,曹操手下的士兵就军心大乱,每天都有逃兵,这其中就有王平。

王平目睹了这一切,目睹了曹操的迁移百姓,目睹了由此产生大量的百姓死散,目睹了曹操在汉中的失败与无奈,于是选择投降了刘备。

也许曹操在我们眼中很强大,也许王平也对曹操的强大略知一二,但在当时的情景下,王平投降刘备,也有自已的原因:

1、王平思念家乡了。王平就是巴西郡宕渠人,如果再跟着曹操离开汉中,这辈子估计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了,强烈的乡土情怀让王平选择背叛曹操投降刘备,这是王平个人的选择。

2、王平目睹了曹操的残暴。曹操迁移汉中数十万百姓,造成多大的伤害,这种伤害在王平心中也同样存在,他也是受害人之一,他不再愿意跟着曹操了,他选择了曹操的敌人去反抗曹操。

3、王平目睹了曹操的失败。也许王平对曹操的强大略知一二,可是在汉中之战,在与刘备的战争中,强大的曹操不是仍然输掉了战争吗?强大只是暂时的,谁能笑到最后并不一定,王平选择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者刘备。

4、王平在曹操处几乎没有发展前途。这是王平背叛曹操的原因之一,曹操那里人才济济,从王平215年随众投靠曹操,到219年随曹操参加汉中之战,近四年来,王平仍然是一名光荣的代理校尉,这样下去,有何前途可言?不如投靠刘备,又能离家乡近,竞争也不激烈,说不定换下地方有前途呢?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曹操生平两大爱好,夺人妻子和夺人臣子。曹操因强占张绣之婶而被已投降的张绣反戈一击,差点丢掉性命。曹操在挖墙脚这一块也是不遗余力,他为逼徐庶进曹营,甚至挟持其母。除此之外,他对关羽也极尽讨好,企图将他收入自己麾下。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如此看重人才,他麾下的王平却弃魏投蜀,这是为何呢?他最终下场如何?

魏蜀吴看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实质上这种稳定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在赤壁之战后勉强形成的。魏国的实力要胜于蜀吴两国,王平抛弃曹操投奔刘备似乎是弃暗投明,可是王平的选择是正确的吗?

首先,王平本是賨人,这个民族虽然如今已鲜为人知,但在历史上却曾盛极一时。他们勇猛彪悍,对周朝和汉朝的建立都功不可没,賨人在巴西郡一带活动,恰是蜀的地盘。由于王平的出身,他对巴蜀一带地形极为熟悉。在敌我双方对峙过程中,哪方率先对复杂的地形了解透彻,哪方就已取得先机。因此如果王平投降蜀国,绝对会得到重用。相较之下,王平在魏并不受重用,最初仅是代理校尉。在魏国一众能征善战的大将对比下,他可谓是资质平平。由此可见,在蜀国的前途似乎更加光明。

事实并不止这样,在曹爽大举伐蜀时,就是王平为蜀国出谋划策的。王平提出凭险据守,让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最终魏国大军伤亡惨重,王平也就得以一举成名。

其次,王平的投降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王平作为谋士跟随曹操攻打汉中之地,期间他多次给曹操提出作战方针,但是此战中曹操不仅失去夏侯渊这一员大将,还惨遭失败。王平若不投降刘备,便只有死路一条,即使他能侥幸回到魏国,也可能会被曹操秋后算账。刘备素有仁义之名,投降后至少性命无忧,何况在当时,时局混乱,大将投降敌方之事时有发生,像吕布就曾三易其主。虽然备受诟病,但这也是由于次数太多导致。赵云也曾先后追随过公孙瓒和刘备,却丝毫无损于他的名声。所以说王平此举也算是情有可原。

王平投降后,便被刘备升官三级,成为牙门将、裨将军。在默默无闻九年后,跟随诸葛亮北伐,在守街亭之时,王平曾力劝马谡舍水上山等举动,后来街亭失守,也是王平率千余士兵平安归还。因为此事,诸葛亮对王平刮目相看,其后诸葛亮围抄祁山时,曾派遣王平在南围镇守,司马懿让张郃攻打王平,但是却无功而返,王平此举为诸葛亮争取了时间。曹爽进攻汉中时,王平亦是功不可没。

王平虽然在魏国时声名不显,但在蜀国却着实可以称得上一员虎将,尤其是在后期为蜀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被封为安汉侯,在他死后,他的子孙承袭了他的爵位。王平最后可谓是得以善终了。

王平为什么离开强大的曹魏,投奔弱小的蜀国?

今天我来说说这事。

说到三国时期的将领王平,可能许多读者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刻,他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在马谡镇守街亭,舍弃水源,在山顶扎营时,他曾多次劝谏,可惜未被采纳。后期他更是镇守汉中,击退魏国十万大军。

可是,他最开始其实是曹魏的将军,那么,他为何后来却投降了刘备呢? 王平,字子均,是巴西宕渠人。这个“巴西”当然不是那个南美国家,而是巴地的西部,三国时在益州境内,而宕渠到了今天,改名叫了“渠县”。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巴西郡的“七姓夷王”朴胡和賨邑侯杜濩带着本地人民投靠曹操。他“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到了洛阳,无亲无故的王平当上了校尉。

建安二十二年(217),汉中争夺战爆发,他“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在曹、刘汉中争夺战中,他选择投降了刘备,于是他立刻被作为降将的典范,封牙门将军、裨将军,虽然只是最底层的杂号将军,但总比校尉来得高。 建兴六年(228),诸葛亮兴师北伐,王平被任命为参军马谡的帐下前锋。到了驻扎地街亭,马谡执意要在山顶扎营,王平则认为山顶扎营,远离水源,如果被敌人在山下围困,那么必然九死一生。

因此,他“连规谏谡”可惜“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 马谡军队大多四散而逃,“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合疑其伏兵,不往逼也。”败军之际,只有王平带领的千人部队,还在坚守阵地,并鸣金、擂鼓,一副要和魏军大战的样子。魏军的将领张合(即张郃)见王平军如此沉着冷静,害怕有伏兵,于是不敢靠近。最终,“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虽然街亭战败,但王平这个意外之喜稍稍可以慰藉诸葛亮,在发现了王平的用兵才能后,诸葛亮赏他:“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可见在诸葛亮心中,王平的地位水涨船高,同时册封多职,也体现了对他的赏识和倚重。

三年后,诸葛亮围困祁山,备受重视的王平被派去率领另一只军队驻守要地南围,司马懿派出大将张郃进攻王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再过了三年,诸葛亮去世,魏延不满杨仪撤军的命令,二者爆发矛盾。王平立刻率军讨伐魏延,魏延本想迎战,岂料王平凭借在军中的威望遣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导致魏延的兵败。 于是《三国志》记载:“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这之后王平继续升迁,先是“迁后典军、安汉将军……领汉中太守。”再三年后的建兴十五年(237),“进封安汉侯,代壹督汉中。” 延熙元年(238),“平更为前护军,署琬府事。” 延熙六年,“拜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

此时,王平的官爵和地位都达到了顶峰,可以说,是蜀汉后期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了。 综合他的发展轨迹,很明显他在魏时岌岌无名,到了蜀汉则飞上枝头变凤凰,摇身一变成为了被倚重的大将。

故而笔者认为,王平投降刘备的首要原因是寻求发展的机会。魏国地大物博,能力出众者不可胜数。举例来说,徐庶在刘备帐下得到重用,而到了魏国却被赋予闲职。王平很可能也是看中蜀汉缺乏将领这一点,才奋不顾身从强大的魏转投弱小的蜀汉。

其次,如上文所述,王平本就是益州人士,彼时迁徙洛阳,毕竟是身不由己,如今刘备占领益州、汉中,正是还乡的好机会,于是他便趁着曹军战败的机会回到故土。毕竟洛阳再繁华,也抵不住对故乡的思念,在刘备军,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对于王平这样的游子,或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被刘备的个人魅力吸引。或许王平在北方,久闻刘备的大名,非常倾心,便趁机投靠了刘备军,为敬仰的君主效力。亦或者,他本人是汉室的坚决拥护派。眼见曹魏目无汉帝,觉得跟随汉室宗亲的刘备才能兴复汉室,不过这种假设就纯属猜测了。 王平放弃曹魏,投靠刘备,

笔者觉得想在缺乏优秀将领的蜀汉施展抱负、想要回到家乡这两个原因是最有可能的。至于真实的理由,在史书记载不详的情况下,可能注定没有答案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