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十几年前,我在武林的南山挖桔梗,休息的时候,遇到一位健谈的大爷,他领着我看了一处废墟,他告诉我,这里曾经是鬼子的炮楼,而且他很自豪的说:别看那个时候我岁数不大,我也参加过打炮楼,说着就让我坐在了废墟旁边的一块青石上,绘声绘色的为我讲述了一段他难忘的往事。
那是1945的夏天,南山炮楼的鬼子 在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打击之下,已经不敢走出炮楼去烧杀掠夺了,但是这几个鬼子不甘心失败,每当有百姓经过炮楼下面的土路,鬼子都会开枪,有的村民被打伤,甚至还有村民被打死。
每当看到鬼子的暴行,当地百姓义愤填膺,附近的区小队,游击队,和县大队决定拔除这个毒瘤,县大队,区小队,的武器相对简陋,想要拔除炮楼,没有重型的武器是办不到的,而且鬼子的炮楼还建在山顶上,战士们根本靠不上去,打了几次都没成功,无奈只得放弃。
鬼子知道我们的战士奈何他们不得,就更加嚣张,有一天晚上,竟然偷偷的进村,抢粮食,为了尽快的打下炮楼,县大队的领导公开征集打炮楼的办法,没几天,一个教书的先生出了个注意,用火攻。
夏天的时候,这里都是刮南风,鬼子为了通风,就在南边留了一个窗口,那个时候,附近村里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毕,家家户户都有大量的麦秸,区政府动员老百姓,把家里的麦秸捐出来,烧鬼子,百姓一听说烧鬼子,根本就不用动员,没几天炮楼的南边就堆成了一座大草山。
鬼子开始还不知道我们要干什么,过了几天,一部分麦秸就被泼了水,这是为了让麦秸潮湿,发烟,从而让鬼子在炮楼里待不住,只要鬼子跑出乌龟了,那他就小命不保了。
这一天,南风很强,战士们点燃了草垛,不一会的功夫浓烟滚滚,炮楼里的鬼子赶紧把通气口堵住,和这也不是办法啊,夏天外面的温度都已经超过了30度,再加上草垛散发出的热量,而且烟雾遮住了鬼子的视线,战士们利用这难得的时机,不断的把麦秸运送到炮楼的下面,等到下午的两点左右,鬼子实在受不住,打开炮楼的门,夺命而逃。
这时候,埋伏在附近的村民,战士,手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漫山遍野的追赶鬼子,鬼子本来就被熏得晕头转向,再看看,四面八方都是杀鬼子的人群,那还有心思恋战,不一会五个鬼子全部被打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必删)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蛇也有发怒的时侯;一九九六年在渭北,发生了一件怪事:“蛇撵人、人逃跑!”在九六年以前:关中地区几忽是年年秋雨连绵,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它给喜荫蔽、潮湿的蛇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那时好象关中蛇满为患:你出不出门都无所畏,隔三慢五能见到蛇的身影。因为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怕蛇!大街小巷和馬路上人打死或者车碾死的死蛇,血肉模糊、蚊蝇光顾,随处可见。在堡子最西头八十亩地务西瓜的王智青、范无用吃过早饭,又去瓜地劳动。经过一片古坟墓时发现,坟旁盘着一条大黑乌稍蛇在晒太阳。你说他俩没事找事?黑乌稍蛇没挡你的路,又没招你惹你,你干嘛打它?王智青环顾了一下四周,没有什么东西打蛇。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烂鞋,捡起来就向“蛇盘”砸了过去。你说巧不巧?扔出去的烂鞋正好打到蛇身上,把睡梦中的蛇砸了个昏头转向。蛇想:“我有没招你、惹你,你打我干嘛?”蛇也有发怒的时候!它“噌”的一下展开近两米的身体,高抬着头嘴里吐着“芯子”发出嘶、嘶、嘶的叫声,向王智青、范无用发起了进攻!吓的俩人头发都挓了起来!再看王智青、范无用的穿着:脚上托鞋、腿上短裤、上身汉衫,有没代工具,你说他俩能不怕被蛇咬吗?就想在地上捡个土块都没有。(土块经过冬天一冻一消,都酥了)赤手空拳的他俩真无用?被黑乌稍蛇撵的只是逃!逃了二三百米,认为蛇不会再撵他俩?一回头,蛇还是紧追不放。又跑了五六百米的样,一回头,蛇它原路返回。他俩喘着粗气,擦着汗,才松了口气。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手艺人智戏公社社长
下乡机会,了解当地的小乡村集市上住有一个70岁手艺人——王补锅匠。主要从事补锅、配钥匙行业。平时,带上他十多岁的儿子王砂锅,(小名)揹起吹火的小风箱走村串寨,为农民补锅、配钥匙。趕场天就在自家里摆摊方便农民。突然有一天,人民公社张社长來他家告知他:現在正在大砍“资本主义尾巴”,你干的这行业属资本主义要砍掉,从明天开始你就去参加田里收谷子劳动。手艺人恳求社长说年岁己高,放我一码吧!左说右说社长还是不同意。第二天手艺人就在自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上联,凭心自愿搞生产,下联,恐怕农民找补锅。横批,身不由己。贴好对联后就去参加收谷子。走到田埂上说明来意,青年男女社员齐声说:你这么大年纪谁要你干活?你在田埂上给我们说点笑话,让我们乐一乐,增加我们干劲,你的活我们帮忙你干了。(他们都知道手艺人爱说笑话)手艺人心里很感动,开口唱了:谷子成熟胀破壳,男女社员忙收割,一颗一粒收干净,不要放它田中落。唱完,正好有人又來找补锅,手艺人看周围无公社的人,带上那人回家补锅去了。真是无巧不成书,第二天张社长妻子干活时不小心把门锁钥匙掉了。这远近百里没有这方面的手艺人配钥匙,左思右想,只好拿起锁厚脸来找手艺人了。手艺人拿着他的锁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然后慢不经心地说:社长,你这锁恐怕是去字加一撇了。社长有点莫名其妙生气说,你不知道我不识几个字呀,去字加一撇什么意思我都不懂。(社长确实没上过学)手艺人一字一句对他说,去字加一撇就是丢字,说你这锁丢求了算了。社长又发火了,你说丢了就行了,还说些带求字丑话。手艺人慢条斯理的说,社长莫生气,我说这求字是好的,比如我们男人,年轻时求个好妻子,中年求个好儿子,老來求口好胡子,我们小生意人求财不求祸。像今天你就来求我帮你配钥匙,你看这求字那点不好。我给你社长实话实说,你这钥匙是能配的,我就怕给你配了,你说是资本主义,把我这碗饭端了,我拿什么求生?社长尴尬的勉强笑了笑说:快给我配钥匙,家里等着急用。当社长拿着配好的钥匙出了门,手艺人目送他老远,才慢条斯理、轻轻的送了他一句:讨厌。
后记:据说手艺人说话风趣、幽默、口次伶俐。解放前就曾考过“秀才”。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惜没人注重收集,他己早逝去。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一些诡异的,奇怪的故事。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小的时候听村里老人讲的一个有关于蛇的故事。
有一个人,经常拿个蛇皮袋到处逮蛇,有时候他自己吃,有时候也把逮来的蛇给卖到饭店里,挣些零花钱。
日积月累,他逮过的蛇是越来越多,有人告诉他,别在逮蛇了,蛇逮多了不好,蛇都是有灵性的。
他不相信,还是照逮不误,有一天,他被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
那条大蛇仰起头,吐着蛇芯儿,不让他走,他不但不跑,还想把那条大蛇逮住,卖到饭店里去好换些钱花。
可是无论他怎么做都逮不到那条蛇,后来那条蛇就把他缠上了,死死的缠在他的身上。
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挣脱,赶紧跑回家,谁知那条大蛇追着它不放。
好像是一心要报仇,后来他没办法了,就跑到一座寺庙里,那庙里有一口大钟,他钻到大钟下面躲了起来。
那条大蛇就缠在那钟上缠了三天三夜,后来那条蛇就走了,他被闷死在那钟里面了。
故事的真假咱不知道,但是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说,有灵性的东西不要打,不要逮,否则会要遭报应的。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1948年夏天一个晚上,我们庄上的人在打麦场上乘凉,此时星光闪烁月色朦胧,一些老人聚在一起津津有味的讲古。忽然两匹白马疾驰而来,到了场头,二人下了马,其中一个背着驳壳枪的人跳下马,把缰绳交给另一个人,向人群走过来,他向人群说:乡亲们都在这乘凉呢?众人看见他,吓得魂飞魄散,有人喊:二娃鬼魂来了,听他一喊,众人撒开脚丫子向家里跑。
二娃莫名其妙,就向另一个人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到家里去看看。说着,就大踏步向家中走去。他来到家门口,敲了几下门喊:妈,二娃回来了,你开门。
喊了好一会,屋里也没有人答话,他就继续喊。又等了一会,就听见母亲哽咽着说:二娃,妈知道你死的冤,给你下葬时,连一件新衣服也没给你穿。我们娘两在家够苦的了,你走吧,明天我给你送衣服去。
二娃哭笑不得地说:妈,你瞎说什么,我这不是好好的吗?他愈解释,母亲愈哀求,他还听到屋内妻子的呜咽声。他急了,说:妈,你快开门,我是路过这里,请假回来看你的,马上还要回部队,我把手从门缝伸进去你摸摸,看看我是不是鬼。说着,他把手从门底空隙中伸进去。
母亲颤抖着去摸,果然手上热乎乎的,又用牙轻轻咬了一下,二娃快速抽回手说:妈,你干嘛咬我?听了他的话,母亲才打开门,抱住儿子说:二娃,果真是你?
原来,1946年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那时二娃是区小队队长,在一次转移中,由于叛徒出卖,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区小队一些战士牺牲,尸体被抛在乱坟岗里。第二天,一个邻居路过那里,看见一具尸体很像二娃,就偷偷告诉了他母亲。那天夜里,他母亲找了一个亲戚,趁夜摸到乱坟岗,只见尸体血肉模糊,也分辨不出是不是儿子,只觉得身材很像,加上天黑,又怕被人发现,就用芦席卷了尸体,草草埋葬了。从此,家里和庄上人都以为二娃死了,所以场上乘凉的人,看见他骑马回来,都以为是鬼魂,吓得四处逃散。
妻子点上灯,二娃看见她们褴褛的衣裳和憔悴的面容,眼睛湿润了。他说:妈,国民党快要完蛋了,等打完仗,我再回来看你们。
母子三人说了几句话,二娃说:妈,你多保重,我该归队了。妻子把他送到村口,他嘱咐妻子照顾好母亲,等他回来。然后依依不舍地上了马。
不久,淮海战役打响,二娃在战斗中受了重伤,支前的民工用担架把他抬下战场,在路上,遇到敌人的飞机扫射,抬担架的民工一下子扑在他身上,他得救了,那位民工却牺牲了。
他伤好之后,转业到地方工作,首先协助地方政府把牺牲的战友重新安葬,然后就寻找那位救他民工的家属。由于不知道姓名,找起来十分困难,他到民政局查找当年支前民工伤亡名单,一个一个排查。最后他在资料上,找到某区某乡一个民兵队长,在淮海战役中,他带领担架队去前方运送伤员,因救伤员而壮烈牺牲。他核对了地址和时间,正是救他的民工。
他带上礼物去看望烈士的母亲,跪在这位母亲面前,抱住老人的腿说:妈,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
自那之后,逢年过节,他总是先到义母家中陪老人过节,然后再回自己家中,老人去世时,他带着妻子和孩子,去为老人送葬。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庄上老人提起这件事,还说二娃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农村老人,一肚子故事,你听过什么农村发生的稀罕故事?
一九四九年农历三月底,结婚不到一年,正在麻城县贩卖桐油的刘朝庆莫名失踪,时值战乱,又一直得不到音讯,一年后,悲痛欲绝的父母为他置了一个衣冠冢。
不久妻子王叶产下“遗腹子”,取名小根,三代单传的刘家终于续上香火,算是有了“根”。从此,老两口守着儿媳和孙子艰难度日,但儿媳毕竟年轻,时年刚满二十岁,让她一生守寡显然不现实。于是老两口合计,将邻村一个家庭贫寒,叫张九的后生招进家门,算是半个上门女婿。张九虽说家贫,但为人勤快老实,懂得孝顺为人,很快,这个特殊的家庭又恢复了昔日的温馨。唯一让老两口愧疚的是,王叶从此不再生育,觉得让人家一个好后生“绝后”,心中颇为不安。但张九似乎并不在意,直把小根当作自己的儿子,小根更是乖巧,牙牙学语时便爹长爹短地依偎左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九五六年夏,在地里采芝麻叶的妻子中暑身亡,此时,小根刚满六岁,全家又一次跌入黑暗,妻子的死,彻底割断了张九与这个家庭的纽带,大家知道,傻子也不会再呆下去!老两口也难以面对这份尴尬,甚至主动“撵”起张九来。恰在此时,张九的父母正为儿子张罗亲事,毕竟儿子才二十七八岁呀!据说对像是一个地主的女儿,由于“成份”高,人家不嫌弃张九,但也明确表示,必须和刘家断了关系!张九听说后,一言不发地走了,并且两年都没有回过家门,他觉得,小根才是自己的亲人,还有小根的爷爷和奶奶!
此时的爷爷奶奶年事渐高,小根依旧年幼,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倔强而又善良的汉子是怎样撑起这个家庭,是怎样带着他们走过“三年困难时期”的。一九六六年,小根的爷爷去世,张九执孝子礼;一九七0年小根的奶奶去世,张九同样披麻戴孝!一九七三年,省吃俭用的张九又为“儿子”娶回了媳妇,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心愿!可是,时年不到五十岁的张九,看起来比他七十多岁的父亲都要苍老,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中,明里暗里也给了他不少的帮衬,谁让自己生了这么一个“傻儿子”呢!
日子慢慢地熬着,好在一年强似一年。一九八二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正在田地收割水稻的张九被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招呼着放下镰刀,原来,县“侨办”陪着一个归国华侨来了,这个华侨居然是小根的亲爹,当年失踪,己“埋”进衣冠冢的刘朝庆!
当年,刘朝庆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溃兵拉夫,先是过江去了南京,然后是上海,最后稀里糊涂地上了去台湾的轮船,并编入国民党军队。好在一位姓李,来自固始县的营长,因为是老乡,李营长一直把刘朝庆带在身边,一九六一年,己经是师长的老乡转业,他带着一笔退伍金,和刘朝庆一同去了新加坡,那里有他当年的战友,都混得风生水起。果然,刘朝庆是做生意的好手,从小打小闹开始,几年后两个老乡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也算富甲一方了。此前,刘朝庆在台湾己经结婚,育有两个女儿,并将她们一同接到了新加坡。但刘朝庆一直惦念着故土,思念着亲人,可惜一水之隔,却生死两茫茫!
一九八二来了,刘朝庆终于踏上了故土,在稻田边见到了为自己父亲送终,抚养自己儿子的张九!不屑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他知道该怎样对待恩人,很多时候,不是钱能回报的!当他得知儿子叫“刘根”时,执意改名“张根”,并婉拒了儿子要随自己去新加坡的请求,而让他留在张九的身边。
一九八五年,在刘朝庆的资金支持与运作下,张九和“儿子”成立了一家制衣厂,产品经浙江出口南亚,以刘朝庆子公司的名议经营,拿张九当年的一句玩笑话来说,他的公司除了名子和空气,其余的都是刘朝庆的,但利润人家没拿走一分。就是这样,在刘朝庆看来,也没有报答万一!
好人有好报呀,张九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网络图片,侵权立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