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幼麟”是民间老百姓给起的,不是历史给他的定论。
民间流传这么一句话:卧龙、凤雏、冢虎、幼麟,这四个人物分别是: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姜维。
姜维才华大吗?
在诸葛亮眼中姜维的才华并不是很大,我们只要看一看诸葛亮对一些人物的评价就知道了:
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这里点出姜维的才能是凉州上士,也就是在凉州地面是一个顶级人物,放眼全国呢?那就未必了。这里的永南指李永南,季常是马良,也就是马谡的兄长,后来死在刘备伐吴时期。
大家对马良的印象不深,对马谡的印象比较深。
诸葛亮对蒋琬的评价: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
前后一比较就知道份量了,蒋琬是安天下之人才,姜维是凉州上佳人物,你觉得姜维的才能怎么样?
《三国演义》是力捧姜维的,给人的错觉是诸葛亮之后就是姜维了。
事实上诸葛亮将蜀汉的天下不是交给姜维而是交给蒋琬。姜维真正掌权是在蒋琬、费祎都去世之后,他才被陈祎提拔掌权的。蒋琬和费祎对姜维进行压制。
姜维有些类似魏延,其才能也差不多这样。人品没问题,才能大致就是能做一个独挡一面的大将军,一代名将,但统筹天下能力还不够。他主持之时,内不能稳黄皓,外不能拓疆土,上得不到刘禅的信任。费祎和蒋琬主政时期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你说姜维的能力如何?
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这个评价很低,说他不是文武双全,而是粗有文武,文不精武也不精,然后一心想立功名,最终送命。说他整个蜀汉都被他折腾光的。
当然陈寿这个观点是不足信的,虽然记载在《三国志》中。姜维实力不怎么差,但也没有差到这个地步。
姜维和钟会谋反,这是大罪,他们反的是司马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你想想看他反叛晋,结果还给出一个好评价,合适吗?这叫美化反叛者,陈寿的脑袋还想要吗?
所以陈寿这一个结论是不怎么可靠的。
再看与他一起选择的钟会对姜维的评价: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钟会对姜维是拉拢,所以评价一定是往上的,陈寿是往下的,诸葛亮的相对公正一些,不管是谁的评价,都没有说姜维是社稷之才,这就是姜维的才能。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使得姜维变得高大,现在的游戏改变往往以《三国演义》会蓝本,经过这些工作人的吹捧,使得很多小朋友以为姜维真的很牛,就给他按上幼麟的称号。
幼麟就是没有成长的麒麟,这个称呼并不合适的,因为姜维真正掌控已经是中年之后,而不是少年之时。
另一个原因是姜维忠于蜀汉,谋求复国,使得后世觉得他这个精神很好,所以对其褒扬,这也是姜维扬名天下的重要原因。所以后世对他很高评价的也有:
范缜:比干之心,七窍列角;伯约之胆,其大若拳,此心器之殊也。
黄宗羲:主上以忠臣之后仗我,我所以栖栖不忍去也;今方寸乱矣,吾不能为姜伯约矣。
等等。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正史姜维11次北伐,大胜2次(第2次,第8次),小胜3次(第3次,第6次,第7次),平手4次(第1次,第4次,第5次,第10次),大败1次(第9次),小败1次(第11次),实际上是胜多败少,然而由于汉魏国力差距太大,姜维未能动摇魏国根本。
才华上:姜维北伐打出了蜀汉北伐以来的最大胜利:洮西大捷(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魏国雍凉一带守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争使魏国一度失去了对陇右的控制(会值洮西之役,官兵失利,刺史王经困于围城之中。当尔之时,二州危惧,陇右懔懔,几非国家之有也。——三国志)
而即使在魏灭汉之战,姜维早就提醒后主要防守阴平(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三国志),只是后主没有听,才导致邓艾成功偷渡阴平)
姜维面对魏国三路伐汉(邓艾,钟会,诸葛续)姜维居然摆脱邓艾,晃过诸葛续,将钟会堵在剑阁,若非邓艾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国这次南伐差点就要以失败告终。
所以说不是姜维独少谋,苍天有意绝炎刘!姜维面对汉魏巨大的国力差距,依然能:降李简、斩徐质、破王经、断陇道,一时挫魏国之威。可见其强大的军事才华。
人品上:可以说完全继承了诸葛亮鞠躬尽瘁,不贪无私的精神(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所以连对手对姜维的评价都很高:
邓艾: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三国志
钟会: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 ——汉晋春秋
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三国志
曹奂:蜀所恃赖,唯维而已。 ——三国志
希望喷子放过姜维也放过我,另外要跟我辩论,请拿出史料,别直接开喷。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姜伯约本事很大,可惜跟错了老师。
姜维文武双全,不仅精通兵书战略,而且武艺超群,绿沉枪有万夫之勇。跟他老师诸葛孔明相比,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惜他完完全全地继承了孔明的衣钵,而不加修正的照做执行,注定了跟孔明一样的失败。
诸葛亮的治国方略其实很简单,就是先军政策。其实蜀国进川的时间并不长,当初也是鸠占鹊巢挤走刘璋才占据蜀地。所以西川的势力非常复杂,而诸葛亮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把西南的势力全部摆平,把他们打服也是口服心不服。那么把各方势力团结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对外作战。实际上诸葛亮一生也是这么做的,这也是蜀国始终穷兵黩武,最后国力耗尽的主要原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国之道。当然,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然后看姜维,他完全就是一个武力加强版的诸葛亮。一切方针战略,军事路线,用人用兵,都是沿袭师傅孔明的既定方案。可以说孔明死后,灵魂附在姜维身上,依然掌控蜀国几十年。可惜,这种军事治国的策略注定是错误的,绝不可能成功。所以,姜维用同样的打法,却没有了关二爷张三爷等五虎上将,连魏延也被孔明带走了,哪怕姜伯约自己再能打,只会比诸葛亮败得更难看!
小童这么说,肯定有人不高兴。——不过,这是事实,这是蜀国的定数,没办法。
书说简短,休要饶舌,欢迎指正。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坚决抵制这些貌似高阔的舶来品称谓。所有我国的三国书籍从来没有称呼姜维为“幼麟”,类似的还有司马懿的“冢虎”、贾诩的“毒士”,而这类外号最早就是从日本的三国类小说、游戏、漫画中舶来。这就是文化入侵。
姜维真正被褒比的是“凤”。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姜维:我不出击,你来战斗?与其蜗居蜀中,不如放手一搏!
要说姜维姜伯约有多大才能,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人对他的评价,首先是姜维的师傅诸葛亮!
诸葛亮:“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须先教 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诸葛亮从姜维的忠诚、智商、擅长领域等几个角度进行了评价,还拿人跟他对比,对他评价可谓是颇高!有人会说,诸葛亮要用姜维,当然对他评价应该有水分!
配图-1
们再来看看钟会对姜维的评价:
“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
作为姜维的对手,钟会能这样评价自己,可见姜维确实有真才实学,否则就钟会这样的名门世家,在当时来说不可能瞧得起他,三国雄才,多如牛毛,为何要对姜维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这都是正面评价,历史上也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其中诟病他最多的就是说他劳民伤财,损耗国力,导致蜀汉贫弱亡国!比如比较有名的是廖化以及写三国历史的陈寿!
廖化:“‘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配图-2
化的大概意思是姜维有穷兵黩武之嫌疑,既然自己国力,兵力,谋略都不如曹魏,为什么偏偏就要死了心眼跟他们硬钢呢?为什么就不能灵活一点进退收缩呢?为什么就不能暂时服软蓄积力量等待时机呢?从某种角度来说,廖化的思考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评价的,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陈寿:“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者犹烹小鲜’况于区区蕞尔,而可屡扰乎哉。”
陈寿作为三国史的权威专家,那么他的观点应该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了吧!
在陈寿笔下,姜维并没有得到像诸葛亮这样的吹捧,字里行间陈寿对姜维的评价总体是负面的!
陈寿说姜维“粗有文武”,也就是说陈寿眼中,姜维也只是一般般,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才略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之处!
配图-3
而在手段和谋略上,也是非常的平庸,甚至是有点辩势不清,劳民黩旅,最终是有劳无功!
陈寿还指出,姜维并没有治国之才,他只是诸葛亮选中的一个幸运儿,并非因为才能出众而冒头被重用的!然说姜维之败,非他一人之过,却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个人观点是,姜维称为“幼麟”之才,可两看这个观点,其一是姜维确有麒麟之才的雏形,却没有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姜维,主要还是看到了他身上的亮点,这里的亮点主要是军事才能,在诸葛亮准备收降姜维之时,他就细心的观察了姜维的用兵,颇有非同寻常的手段!
其次为何姜维至死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志向,还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大的欠缺,比如在治国之策上,他并没有那些老臣的手段,比起师傅诸葛亮自然比不了,但是如费炜这样的他也比不上的!
配图-4
至于说大家诟病他穷兵黩武,也不能说全是他的错,在三国时期,你不出击,并不代表你就能安享太平!
蜀汉虽处益州盆地,四周都有险要据守!但要说万无一失高枕无忧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姜维不过是诸葛亮意志的延续,他知道如果自己蜗居蜀中,必然不能实现蜀汉的梦想,还有可能被刘禅搁置淹没!
所以姜维是个人才,却非经天纬地之大才,在人才等级排名来说,只能算是第三等级!
姜维在正史上究竟有多大的才华能被称为“幼麟”?
目力所及,姜维应被称为“幼麒”,不是“幼麟”。
是在根据一篇宋元板话流传的评书中,才有“幼麒“的说法,系因为姜维12岁从军,屡立战功,在甘谷一带,被称为“天水麒麟儿”,因年少,故称“幼麒”(麒是雄性将领,麟是雌性将领)。
而且,“幼麒”起先写作“幼骐”。
其实除了姜维,还有另外四个牛人,组成一支三国梦之队:他们五个人全称是“卧龙凤雏幼麒冢虎冰镜”,也就是鬼谷学派的三国五瑞:
卧龙 东青龙诸葛亮 【龙】 出道时失去天时
凤雏 南朱雀庞统 【凤】 出道时失去地利
幼麒 中玉麒姜维 【麒】 出道时失去人和
冢虎 西白虎司马懿 【虎】 出道时天地人占全
冰镜 北玄武司马徽 【龟】 出道时天地人全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