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这是一个模糊的问题,这个古人,到底是清朝人?明朝人还是汉朝人?你所指的古人是有钱的古人?做官的古人,或者是平民百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把你的问题规范一下,那就是远古人每天吃些什么?以下所回答的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回答。

我住的地方离正棋山很近,我爬过这座山,山上有一个洞,这个洞里能发现海洋生物留下的痕迹,就像海蛎子壳以及其他的一些贝类的壳,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在远古时代,这里是浩瀚的大海,正棋山不过是大海中的一个岛屿,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所居住的地方一定是靠近大海,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海里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食物,而且极容易获得,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出海捕捞的能力,但是退朝以后,留在海滩上的各种贝类,鱼类,也足以让祖先填饱肚子。

海鲜吃多了也腻味,于是古人就盯上了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这里有野果,野兽,以及野生的谷类,在森林里获得食物虽然比大海困难,但是可以改善生活,动物的皮毛还可以用来御寒 ,森林里的野菜,野草还可以治病,这个时期,古人的食物已经不是单一的了,他们的一日三餐,和我们差不多,只是在加工制作中,没有我们这样精细,就像一块肉,我们是煎炒烹炸炖,古人也许就是饮毛茹血了。

总之,我们的祖先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靠的就是智慧,团结,和大无畏的精神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号称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现代,我们犹豫的是选择,只要确定了心思,万里之外的食材就静静躺在楼下的超市,任君采撷。古人就没有这样幸福的烦恼了,他们面对的常常是单选题,更糟的情况则是无法选择的饿肚子。

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尔雅 释天》中称“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又能吃到什么?

图1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一、粮食

作为粟和水稻的原产国,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口粮以由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总称)组成五谷为主,辅以其它特色粮食。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粮食或渐消隐,新的品种时有出现。

汉唐时期,国人食用的尚有一种称作“菰”的水生植物,它在秋天开黄花,结黑色籽,经碾制脱壳成白色的米,称做“雕胡米”,口感顺滑清香,是当时的高级粮食。东汉郑玄将之列入汉代九谷,唐人亦十分推崇,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王维送别友人时也讲“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到了宋代,菰逐渐消退,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产量低、成熟时间不一,更是因为菰结籽前若受菌,则会长成甘甜爽脆的茭白,宋人将菰多用来培植茭白,结籽的反而常被锄去,雕胡饭渐渐成为了传说。

图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稻谷

麦原产两河流域,传入我国很早,备受先民重视。商代已有“月一正,曰食麦”,周人“孟春之月,食麦与羊”,晋景公淹死在厕所之前,想吃的也是一碗新麦做的麦饭。大豆产于我国东北,传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到,故而早期大豆被称为“戎菽”。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还可制成我国传统的酱油,烹调出中国特色美食。

明朝末年,随新航路开辟,美洲作物传入,我国粮食作物加入了不少新成员。正德年间,玉米传入中国,在沿海地区种植,明清两代逐渐推广。白薯的传入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万历时期白薯传入吕宋(菲律宾),中国商人陈振龙见到后想带回国内,吕宋政府禁止薯种出口,陈氏“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回国后,陈氏一族一门六代致力于推广白薯种植,或荐之达官,或推广薯藤于各地,或著书介绍种植方法,为白薯在我国 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薯产量是谷子的十多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粮食问题。玉米、白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人口大爆炸。

图3 古代打稻图(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二、蔬菜

上古时期蔬菜较少,且质量不高。《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可充作蔬菜的仅有二十多种,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国人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过是似睡莲的藻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则是今日的苦菜。《左传》中力推的当时“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上流名菜“蘋、蘩(白蒿)、蕰、藻之菜”,今日看来不过是些水草浮萍。

到了秦汉,情况略有改善。时人常食用的是《素问》中所提到“五菜”:葵、藿(豆类叶子)、薤、葱、韭。其中葵被称为“百菜之主”,汉诗“青青园中葵”指的便是此物,魏晋时《齐民要术》尚有专门篇章讲葵的种植技术。然而葵本身“性太滑利,不益人”,唐代种植逐渐减少,明代已不甚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之列入草部,不再视为蔬菜。这时韭菜食用较普遍,但韭黄甚为稀有,宫中方有条件在温室中培养食用。萝卜、蔓菁(大头菜)也是汉代重要蔬菜,直到唐代仍是冬季的重要补充粮食。大蒜在东汉是传入,取代了国产的低产量独头蒜。

图4 藿,豆类作物的叶子

魏晋到唐宋,国人饱受摧残的味蕾终于得到了拯救。原产于印度、泰国的茄子在西晋传入,西汉传入、原产印度、时称“胡瓜”的黄瓜开始普遍种植,菠菜、莴笋也在这时传入推广,受到一致好评,著名吃货苏轼便曾盛情称赞菠菜“雪底菠菱如铁甲”。我国从汉代开始人工培养改良的菘菜(白菜)在这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南北朝时,士大夫便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为蔬菜上品,宋代白菜培养成功后滋味甚是鲜美,苏轼称赞其为“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元代时原产北欧的胡萝卜传入,由云南逐渐向全国推广。辣椒、西红柿于大航海时代传入,辣椒在清初便迅速推广,西红柿先仅用于观赏,晚清才作为蔬菜食用。

图5 嘉峪关魏晋1号墓彩绘砖——进食

三、水果

不同于先民在蔬菜上的不幸,我国的原产水果较为丰富。

先秦时期,樱桃、桃、杏、梨、柰(沙果)、李、枣、栗、山楂、柿子便已经在中原普遍种植。樱桃因“最先百果而熟”,特别受到重视,在仲夏时要用于祭献宗庙。桃、杏、李、柿产于我国,或是仅在我国作为果树栽培,后逐渐传向世界。梨受先民培育较多,两汉时有专营梨园致富的人家,拥有千棵梨树的果园,收入“与千户侯等”;经过特殊培养的梨质量上佳,如真定御梨便被曹丕赞为“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栗子和枣多种在北方,被视为重要的补充粮食,战国时北方的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图6 汉人胡食画像砖

南方果木亦十分繁盛,但限于运输条件,北方少有享用。最知名的南方水果是我国特有的荔枝,汉武帝破南越之后荔枝传入北方,与龙眼一同种植在上林苑,并为此建造了挟荔宫。然而北方温度偏低,荔枝难以成活,盛夏中为能食此美味,汉武帝、汉和帝、唐玄宗均组织过驿马昼夜兼程运送荔枝。龙眼与荔枝产地相类,但相对果小味淡,被南方人称为“荔枝奴”。荔枝难以北移,橘树的北移却相当成功,三国时,被汉人视为“尧舜所不常御”的橘树便“播万里而遥植,列铜雀之园庭”,种在了中原。

历代外来水果亦不在少数。汉代葡萄传入,与我国野葡萄杂交,形成新的品种,广泛种植,南北朝时长安已是“园中户植,接荫连架”。同时传入的还有核桃和石榴。二者在汉末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曹植称“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石榴经过我国先民的培育更是发扬光大,北魏时洛阳白马寺所产“白马甜榴,一实值牛”,极为名贵。

图7 宴饮图,中唐前期

宋金时,契丹破回鹘,得到西瓜瓜种,传入内地,元人食用惊叹其味道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晚明时,美洲水果传入,如菠萝、火龙果、草莓等。晚清时,欧洲苹果传入我国,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柰、林檎果(绵苹果)。

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求的不过是三餐温饱。斗转星移,今日的国人早已不必受困于食材的贫乏,反而多有富贵病缠身。生猛海鲜固然可口,粮食果蔬自有滋味。均衡饮食,调和阴阳,这才是长久之道。

文:清凉山居士

参考文献:《素问》《尔雅 释天》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古人,是从大禹治水开始,还是从云南猿谋人或北京猿人(周口店人)开始。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古人每天吃:有啥吃啥。古代原始社会,人类生存资料主要来源有二个,渔猎和采集。在当时条件下,只能是逮到什么吃什么,采到什么吃什么。家徒四壁,没有的东西只能想想的,想吃也只是个空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是古代人想出来的。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对人类的起源与迁移关注来看,人类吃的总的来说受环境影响最大,具体的就是气温。人类是杂食动物,曾经生活很艰难,什么都吃,从地球人的表现看,全靠出了极小数圣人、伟人的教诲,否则真看不出高贵的地方。

古人每天都吃些什么?

如果人能够回到以前,我的前世是一个掌柜,就是一个老板啊!就是今生也是一个办公室主任啊!办公室主任哪样都没有,就是有吃不完宴席,喝不尽水酒,我的身体就是在这个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被无情的白酒夺去健康,还我的清白,就是这个办公室主任害我失去应有的尊严和好习惯。我曾经想过,古人没有像现在这个社会那样有吃有喝的,这些心脑血管病也是很少的。真的这个人生没有错,但是,这些病都是一个杀手锏,把人统统整成这样,它才能看到人间就是这样的可笑,就是一个人决定你的命运。咋个办?还不是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才出现这个有恃无恐的看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