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色,就是一切的万法,比如山河大地,你我他,树木花草等等,那么这一切的万法,他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就是佛法里说的真真如性,他无形无相,但是可以随缘显现出一切的万法,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能感受到的一切,都是这个无形无相的心显现出来,色即是空,就是这个道理,佛法称之为在相见性,空即是色,就是刚才讲过,无形无相的这个心当下就含藏一切的万法,佛法里称之为真空妙有,也说为,在性见相。不要轻看了这两句话,他是佛教的精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来吧,看看优质军事作者何老师谈佛法。

这句偈说的再直接一点就是: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跟空是一体的。

什么是色呢?宇宙人生全部加在一起就叫色。这个世界上你能感知的所有一切都叫色。

那什么是空呢?这个咱们先放一下。

打个比方:

我们天天玩手机,上面有新闻、评论、视频、音乐、游戏、办公软件、钱包支付......这些咱们给他统称为手机内容。这些就是色。而我们的手机屏幕就叫“空”。

手机内容是依托于手机屏幕而存在的,没有屏幕就没有内容。

心经中还有两句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离不开空,空也离不开色。换到这里就是手机内容离不开手机屏幕,手机屏幕也离不开手机内容。没有屏幕,内容没有载体,就无法显示。没有内容,手机屏幕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我们的宇宙人生是色,我们都是“手机内容”。

咱们再回到上面的问题,“空”是什么?答案就是:不知道,说不出来,解释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手机内容,被困在了屏幕内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就被包含在“空”的里面,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去全面、整体的观察这个空。

我们只能凭智慧去知道:我们的存在,肯定是有个依托,有个载体。就像宇宙,宇宙大爆炸,它是在哪里发生爆炸的?宇宙是在膨胀,但膨胀的外面呢?肯定有东西,对不对?宇宙肯定是在某个东西的里面,或者是表面爆炸,诞生的。这个东西就是空。空,这个东西肯定是存在。但它究竟是啥?不知道。是手机屏幕还是电影屏幕?是方的还是圆的?是黑的还是白的?我们不知道。

道德经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就说了有这么一个东西,在它的基础上,诞生了这个世界。但这个东西究竟是啥,我说不出来,只能暂时、勉强把它称为“道”。道家的这个道,其实就是佛家的“空”。以我目前的修为来看,还是一回事。

道家的道是啥,说不出来。佛家的空是啥,也说不出来。

现在知道信佛的天天叨咕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啥意思了吧?这几句话说的是宇宙人生的结构。

其实说到这就挺有趣了,就是大家意识到没有,佛菩萨为啥叫我们天天叨咕这句话呀?让我们天天念:宇宙外面还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包着宇宙,这个东西就是宇宙,宇宙就是这个东西,手机内容就是手机屏幕,手机屏幕就是手机内容......佛菩萨为啥要我们天天背这个?

因为众生愚痴,我们都是傻子。

咱们现在把自己假设成傻子,一下子就能明白这里面的良苦用心。孩子智力还不够,那咋办?你就先背吧,背会了,给你好吃的。先背个滚瓜烂熟,等啥时候智慧开了,自己就明白了。

心经这几句话是密码,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结构。

我们是色,是手机内容,困在空里,困在手机屏幕里。那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个空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我们为啥能看见手机屏幕?能操作手机内容?因为我们在外面!

只有从手机里跳出来,你才能看清手机。你既不能成为手机内容,也不能成为手机屏幕。

就像前几天有朋友发评论说:金刚经讲的就是一个字,空。这恐怕是不对。我觉得金刚经讲的是“非空非有”,或者说非空非色。

你执着于有,执着于色,当手机内容,这叫法。

你执着于空,当手机屏幕,这叫非法。

法跟非法都叫“有为法”。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法就是色,就是有。非法就是空。非法非非法,就是既不是空也不是有。既不当手机内容也不当手机屏幕,跳出来,当操作手机的人。

不执着于法,不执著于有,不执着于色,也不执着于空,不执着于非法,就是“无为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从“空”到心静

我个人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来自“心经”,历来被视为“经典”。如再深入探究竟,你会发现,“空”与“色”,即世上一切皆是虚幻、虚空。直至四大皆空。

佛学,是以我为中心。即世界万物因我而存在,我说有才有,我说空即空。“空”的思想就是最髙境界,就是不受外界影响,静心修行。“捏槃”就是:修炼到最高层次,即无论外界如何嘈杂和变化,我心静如水,在晨钟暮鼓中,专心致志念经修身。南无阿弥陀佛!

无论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就是我之外的万物都是虚幻、虚空,空与色皆然。修炼到这境界,你能不心静如水吗?!

世间真能四大皆空的,有几个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用现代的科学去解释,就就空间的量子涨落,是空间和物质之间的转化,气聚为物,物散为气。

在道德经早就有正确的引力理论了,“气冲以为和”,气在中国的古代指的是空间,和“以太”类似。气聚为物,物散为气,空间和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万物皆有灵性,万有引力来源于物质吞噬空间而成长,造成物质周围的空间缺失,引起物质周围的空间缩收,空间向物质中心方向运动,形成万有引力现象。

在道德经中四大基本力是统一的,都是空间运动产生的。相邻的两物体,同向运动物体之间的空间缺失产生万有引力现象,逆向运动的两物体之间的空间叠加产生万有斥力现象 。磁力、万有引力、强弱核力都是空间运动产生的。物体同向运动或者逆向运动时,物体两侧受到的引力或者斥力不平衡,产生自转现象;自转的物体在空间流体环境中运动,受到一个自转偏向力的作用,产生公转现象。

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中的引力常数G应该改为变量,计算出来天体运动引力才能符合天文学观测到的星系运动情况。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如果要说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佛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六尘,就是色(眼所见的一切光、影、形状)、声、香(气味)、味、触、法(泛指对一切事物的认知、思想等等),对应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识、思想能够升起的地方,也是第七识)等六根,六根与六尘就统称十二处,当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就产生了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就是有情众生接触认识世界的方式。

佛教的唯识中还有讲到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第七识的作用就像一个中转站,把前六识不断的收纳贮藏在第八识中,同时又恒持(不间断的保持)第八识见相二分,内以见分外以六识为“我”。

第七识的主要几个功能叫做“遍计执”、“依他起”、“圆成识”。“遍计执”就是我们所说的“概念”,当我们听到或者想象一个东西、一件事物的时候,就是想象它们的名字、形象等等,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虚妄相,有情众生对世界的颠倒认知就是由此而来。“依他起”,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依靠前六识和第八识的见相二分而建立的,正确的、颠倒的认知都是依赖与这些识而建立的。“圆成识”就是清净自性。

第八识中有“见”、“相”二分,“见分”就是能见的功能,“相分”就是所见的相,都是第八识,只是因为第七识的“遍计执”,才会有内在“我”的概念、外在“世界”的概念,这就是“根身器界”,有情众生就在这里颠倒轮回。

说到这里“色即是空”就是指,依他起的“根身器界”是没有一个实体的,“空即是色”就是在遍计执虚妄建立了这个“根身器界”是不存在的。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就是所有的“根身器界”都清净自性因缘显现,所有的内外(“我”、“世界”)二相也不过是清净自性罢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所以,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去掉这个“遍计执”,以第六识的力量,不断的扭转第七识的这个错误的执着,“打七”就是这个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该如何理解?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经》乃至佛教的重要教义,是一个总纲,理解了这两句话才能真正理解佛教。

首先色是指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一切物质,一切有相无相、有形无形的存在,都可称之为色。

空字面意思是指空无,空虚,空洞等,但佛教讲的空不是这个意思。

佛佗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都不是独立的、孤立的存在的,都处于一种变化、运动当中,也就是没有自性,事物的这种特性称作“空”。

“色即是空”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一种事物、现象、或物质都必然具有空这一特性,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是恒常不变的,都不是独立的、孤立的存在,都是因缘合和而成,处于无常变化当中的。

而“空即是色”就不太好解释了。

空是色的必然属性,所以空与色就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开单独讲。

空是一切色的一种必然属性,是宇宙万有普遍真理,所以空也就是一种必然现象了,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色了。

所以“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说空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

还有2句,空不异色,色不异空,意思空与色是一体的,是无法割裂的,空离不开色,色也离不开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