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现代人全部朝城里去安家了,农村基本上是老人的天下了,所以想问一下,当这代老人下死后,农村那些传承了几千年的风俗人情还会不会被传承下去?是不是那些风俗人情传统以后都只能成为文化遗产写进历史书中了?

张大爷将蒸得酥烂的肘子用盆装了,搁在堂屋靠墙的大桌子上,又端了一盘水果放上去,将酒杯倒满,摆好碗筷。

他拿了一块干净的毛巾,将墙上先人的照片细细擦干净。点燃香烛,双手拿着,对着祖先,边作揖边念叨:堂上列祖列宗,请享用子孙的供奉,请老祖宗保佑子孙平安富贵……

做完这些,张大爷回头看见窝在炕上的大孙子正在抱着手机打游戏,摇摇头,什么也没有说,踱出了屋子。

张奶奶正在东屋炕上拿着小剪刀,摆弄着一张张红彤彤的纸,她正在剪窗花,一定赶早上把窗花贴上。

儿媳和孙女在厨房蒸年馍,张大爷没进去,但他知道,孙女肯定只是烧烤火,做馍她是不会的。

按照风俗,今天大年三十,是要给先人坟上烧纸的。张大爷喊了儿子一起去,又叫孙子跟上。

叫了几声,孙子都不理。儿子进去打了孙子一巴掌,孙子梗着脖子,就是不去。

张大爷叹息一声,拿着纸钱出了门。

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很多风俗逐渐消失,对年轻人来说,过节就是放假。以前村里边的风俗,过年之前就先杀年猪,大家都去帮忙,杀猪的人家用猪内脏成宴,大伙热热闹闹地吃一顿杀猪宴。

而现在都没有了,年轻人开上车,到集市上直接买肉回来,方便省事。

张大爷忧心忡忡。他是村里第三代社火表演的接班人之一,在家乡社火最辉煌的时候,进了腊月,社火队晚上聚在村大队,每晚练习。

过了破五,从初六开始,邻近的村子里便开始了陆陆续续的庙会。附近村开庙会,其他村子都去参加表演,社火,踩高桥,狮子滚绣球,秧歌,杂耍等,这些民俗表演中有好多民间高手。

张大爷就是其中一个。但他现在年龄大了,弄不动了。儿子在外打工,顾不上。孙子更是没兴趣。

什么是民俗?

我们国地大物博,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民俗习惯。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使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来自于人民,传承于民间。民俗的内容有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婚嫁民俗、节日民俗等。

民俗的内涵可谓是博大精深,每一个优秀的民俗却是一颗珍宝。它深植于民间,人们一代代地传承它。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俗因地域不同,而各有不同,各有特点。过年的时候,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年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1983 年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它致力于调查、搜集、整理、研究我国各地的民俗。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俗,这些民俗爱好者们通过努力,将先人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以接力棒的形式薪火相传。

存在的困难。

现阶段,民俗的可持续性不强。民俗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青年纷纷走出乡村,在城市里扎根发展。

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农村年轻人比例下降,农村空心化的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导致农村生活缺乏活力,更容易引起文化断层,民俗文化后继无人。

农村青年在精神文化方面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村民俗文化不被新一代的年轻人重视。

怎样传承?

1、排除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偏见。

有些人认为民俗文化又土又俗,不洋气。我们经过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在几千年中形成的风俗传统,是经过无数人摸索出来的。

这些传统行为,是最大的公共价值的认同,能保持到今天,是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可的。

2、农村风俗的形成,是祖祖辈辈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通过民俗活动,人们常联系,多走动,是维系亲情友情最好的纽带。

3、改善乡居环境,稳定乡村居住人口,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创业。人多了,才能聚集气氛,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民俗。

4、现在,深入了解民俗的大多是年长的人,让这些拥有优秀民俗文化的老年人不拘一格多收徒弟,只有注入年轻的血液,民俗文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

5、基层组织和中青年文化人在农闲时多举办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和学习民俗文化。

6、城乡联合举办民俗文化节,包括特色饮食和活动,吸引城里人到农村,既能创收,又能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

7、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各种节日与庆典活动中去,如本地特色音乐,特色饮食,以打开知名度。

写在最后:

一个地方、一个民俗,正是有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民俗风景,才组成了我们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对每一种民俗我们都应尊重,应该学习。

民俗中有关于节日,建筑、婚俗、服饰、姓氏、饮食、礼仪等多种多样的内容,在民俗的海洋里,那些五彩斑斓、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在传承的力量下,将会在大地上撒满种子,开花结果!

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农村风俗人情,只要是积极向上好的风俗人情就应该传承下去。歌颂新时代不忘老传统正能量就应该传承下去,丑陋愚昧传统应该去除!

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弃糟粕传精华。风俗人情里有糟粕有精华,传统是要传承的,但不是把所有都传承,而应有选择有扬弃。好的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不好的要敢于舍弃。

有人糟粕精华不分,不是全盘肯定,就是全盘否定,全盘肯定,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才是。发扬传承中有摒弃,摒弃中有发扬传承就对。优胜劣汰是社会进步之必然。在发场传承中要会辨别,会选择,不要弃掉好的而传承坏的。

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农村所谓的风俗传统,其实只在一个小地方流传,可能只是几条村,一两个乡,不是有句话说:“十里不同俗”吗?

随着很多旧乡村只剩下老人,很多传统已渐渐式微。青壮年出去打工,无暇传承,或有些老人跟随子女到城里住了,村里就算过年过节也人不多,而恰恰很多习俗需要一大群人一起做,没多少人根本做不起来,又或者做起来没意思,所以断了传统就很正常了!

不过这很正常,君不见几千年来有多少节日和传统湮没在岁月中?也不用担心,如果是好的习俗和传统,它肯定有自己顽强的生命力,自然会传承下去;如果是陋习,断了就断了吧,没什么好惋惜的!

更不必担心我们的风俗和传统会不断减少,因为一大批新的风俗和节日正渐渐兴起,至于能流行多久,这得看它们能否经得住岁月的考验!

所有的风俗节日传统,都是因天时地利人和而生,也因天时地利人和而灭,一批走,一批来,周而复始!

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过年不但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还有很多好玩的仪式,至今印象深刻。

记得过年时,特别喜欢看老父亲将蒸了一夜的猪头用盆装了,再把一同蒸好的猪尾巴尖放入猪嘴含着,一起搁在位于堂屋中央的大桌子上。前面再置一小桌,上面摆好酒杯、碗筷以及肉食水果等,然后点燃香烛,双手拿着,边作揖边念念有词:刘氏堂上列祖列宗……开始祭拜祖先,向老祖宗祈福,求老祖宗保佑子孙。

现在我们这一代过年时,已经没有这些仪式感了,总感觉过年味差了不少。个人觉得这些农村风俗人情的传统还是应该传承下去。因为这些传统大多代表着中国几千年尊老的儒家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文化之根不能丢。

农村那点风俗人情的传统要不要传承下去?

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风俗人情,更没有永远不变的习惯传统。

你说风俗人情有没有变化?现在到处旅游瞎逛的人多了,哪一个项目是传承下来的?实际上并不多见,多数是根据赚钱的需要后加的或者是后改的。仔细想想看你生活的地方有没有?

就说红白喜事的传统有没有改变?变化太大了,上坟响炮烧纸钱,不变都不行,谈何传承(环境要保护)?大摆喜宴请宾客,不改也不行(铺张浪费)……

总之,万事都是变的,没有改变的风俗传统也难传承下去。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也许这就是在改变中传承,在传承中改变,随着时间你回发现:又不一样了!

清明节到了,记得上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