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由于《三国演义》地影响,当我们看三国的历史时,都对蜀汉地英雄抱有无限地同情。我们对关羽的忠义,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都十分敬佩。同时,我们也都希望蜀汉能够统一天下,刘备和他的兄弟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曾经有一位文人,写看本《反三国演义》,在书中替我们虚构了那段历史,让我们在小说里出了口恶气。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刘备和诸葛亮终究没有实现《隆中对》的设想,蜀汉也是在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那么,刘备就没有统一天下的机会了吗?
一、《隆中对》的不合理之处。《隆中对》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战略方案,它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在此后的实践中,刘备的行动一直是按照这个方案进行的。他按照《隆中对》里的“跨有荆益”的意见,先夺取了荆州南部,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然后出兵西川,夺取了益州。这就基本上实现了《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从这个阶段来看,《隆中对》的策划是成功的。
但是,随后因为关羽的败亡,荆州的丢失,《隆中对》遭到了破产。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战略方案,既然失败了,就说明这个方案里有不合理的地方。这种不合理的因素,使得方案和现实脱节,遭到了挫折。那么,这个方案主要是哪里不合理呢?
如果从《隆中对》失败的情况来看,是因为关羽在北伐襄樊的时候,遭到了东吴的背叛,偷袭了荆州。那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刘备和诸葛亮对东吴的认识不足。诸葛亮在《隆中对》里,对东吴做了分析,认为东吴是不能攻打的,应该引为外援。这个认识在当时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时,正是孙刘联盟的缔结,才保证了打败人多势众的曹操。
但是,诸葛亮对孙权集团的野心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孙权也是一个拥有统一天下理想的君主。他在和鲁肃的榻上问策时,就决定采取全据长江,建号帝王,北向争夺中原的策略。这样,孙权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也为了自身的战略安全,就必须拿到上游的荆州。
这样,由于对荆州的争夺,孙权和刘备的联盟是存在隐患的。孙权随时可能从刘备的盟友变成敌人。而且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隐藏的敌人更为危险。关羽失去荆州,就是遭到了孙权的偷袭。如果正大光明的交锋,关羽的荆州也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对东吴可能成为自己的敌人认识不足,是《隆中对》里最大的缺陷,正是它造成了《隆中对》的失败。
同时,因为这个缺陷,《隆中对》犯下了在军事上的错误。那就是分散兵力,四处出击的错误。我们现在都知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军事原则。可是,在诸葛亮那个时代,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于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两路北伐的策略,这个策略被后人认为,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两者相距千里,根本没有战役上的连续,这样作战等于是给了敌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而且更不利的是,由于对东吴的战略动向判断失误,将东吴定义为固定的盟友,这样,荆州的兵力只够北伐宛洛之用,并不能保证既北伐,又守卫荆州后方的要求。这样一来,关羽的荆州军只要出动北伐,就会被东吴偷袭,在前后曹军和东吴的前后夹击下必败无疑。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川的蜀军,则是鞭长莫及。所以说,由于对东吴的误判,《隆中对》两路北伐的战略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荆州是否是合适的定都之地。那么,如何弥补《隆中对》的缺陷,来使得刘备集团能够有统一天下的可能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正视东吴的威胁,在战略上进行调整,同时也要在军事上进行重新布置。
我们首先看看,刘备在实现跨有荆益的情况下,应该把根本的根据地设在哪里。我们知道,刘备在夺取汉中后,就自立为汉中王。他随后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守卫蜀汉的北大门。然后他和手下的群臣驻在成都,并在蜀中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刘备大量征发民夫,修筑道路、桥梁、驿站、馆舍,同时动工的地方有四百多处。当时曹操就评价说,刘备把蜀中的民力用尽了。从这些迹象来看,刘备是将根本的根据地放在了益州。
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将根据地放在益州而不是荆州呢?按理说,荆州也有刘备经营多年的军事重镇公安和江陵,其中公安的得名就来自刘备,而江陵则是当年周瑜围攻一年才拿下的重镇。刘备完全可以选择它们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其实,在刘备夺取益州后,诸葛亮说的一句话,就能够让大家知道刘备在荆州的处境了。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荆州,实际上是处于北方的曹操,东方的孙权夹逼之下的。在那个环境中,缺乏必须的战略纵深,根本就没有安全。
实际上,关羽守荆州,是日夜处于曹军和东吴的窥伺之中的。北方的曹军,多次向关羽发动攻击。由于江陵孤悬长江以北,离曹军控制的襄樊仅仅相距五百里陆路,江陵始终是处在曹军的威胁之中。
而荆州在江南的重镇公安,由于湘水之争后,刘备被迫将湘水以东的地区划给了东吴。这使得刘备控制的荆州南部地区也失去了屏蔽,公安也直接面临着东吴的威胁。事实也是如此,在后来的荆州之战中,东吴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拿下了公安和江陵,关羽的部下竟然连报警的时间都没有。试问荆州的环境如此恶劣,刘备怎么可能将根本的根据地放在这个地区呢?
相对于荆州,益州的环境就要好得多了。由于刘备夺取了汉中,整个益州的四周就有了安全的保障。在群山环抱的中心,是号称天府之国的富饶的成都平原。这里物产丰富,百姓自给自足。刘备把自己的根据地放在这里,就不必害怕曹操和东吴的威胁了。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刘备也要把根据地放在蜀中,不可能定都在处于敌人的直接威胁之下,连安全都不能保证的荆州。
三、对荆州最佳的使用安排。那么,既然刘备把根据地安置在益州,那对荆州又该做何安排呢?我们看《隆中对》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分散兵力,两路北伐。如果要修改这个方案,集中兵力于一个战场,那么两个战役方向,选择哪一个会更好一些呢?
如果单纯的从军事行动的难度来看,北伐秦川的方案要容易实施一些。因为这个方向上只有刘备和曹军的对决,而不必去考虑东吴的影响。刘备和曹操在汉中进行了对决,他的部下对于山地作战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要北出秦川,胜利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但是,北出秦川也有很大的困难。首先,是关羽的主力无法调到秦川战场。在当时,关羽已经俨然成为了荆州的主人,他踏踏实实地守卫着荆州,就是为了将来实施《隆中对》里的北伐时,率领手下攻打宛洛,去建立功勋。而让他将荆州的主力千里迢迢地带到秦川,这不管是从关羽的心理来说,还是从他的部下的心理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其次,如果将关羽的主力调走,荆州势必无法守住。它不是被曹军攻占,就是落入东吴之手。这是关羽和他的部下,以及刘备政权中那些荆州派的人士不能容忍的。
第三,当时汉中和关中遭到战争的破坏,已经成为一片无人的荒野。再加上秦川天险阻隔,后勤运输困难,作战行动困难很大。就算是夺取了关中,可是与荆州的丢失相比,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将主力集中起来北伐关中,是不可取的。
那么,刘备就只剩下从荆州北伐一条路可走了。如果刘备将蜀中作为根据地,将荆州建设为北伐中原的基地,形势会好得多。
这样,刘备就能够依托蜀中的形势,作为荆州的大后方,同时为自己在荆州的军队做好后勤的保证。蜀中和荆州有长江作为运输通道,顺流而下,运输兵员物资方便快捷。而且如果以蜀中为大后方,荆州的战略方向也就从以江南为后方,正面向北的态势,转为以长江为后方,正面向东北的态势。这样东吴就算是袭击荆州,也不可能一举切断荆州的退路。
刘备将主力放置在荆州,就可以让关羽有足够的兵力对付北部的曹军,而留在后方的兵力也能够威慑东吴,使得它不敢轻易败盟。即便是东吴胆敢败盟,刘备也不可能会遭到关羽败亡那样的惨败。这样,如果天下平静,刘备就可以派手下攻打襄樊,扩大荆州的势力,增强自己的实力。如果天下有变,刘备就可以派一部分兵力防备东吴败盟,而自己率领主力北伐中原。如果刘备的举措得当,统一天下也不是不可能的。
结语:可惜的是,刘备机械地执行《隆中对》的战略,对其中的缺陷视而不见,盲目相信孙刘联盟的稳固性。这样,刘备丧失了对东吴的警惕性,采取了两路北伐的战略。这使得北出秦川的兵力面对一片荒原无用武之地,而荆州的关羽在曹军和东吴的逼迫下,处境威胁。只是依靠关羽的过人的军事能力,才勉强保住荆州不失。
但是,一旦关羽的军队转入进攻,他马上就会遭到失败的命运。在关羽与曹军交手的时候,他的薄弱的后方就成为了东吴囊中之物。仅凭关羽的兵力,是不可能顶住曹军和东吴的两面夹击的。一旦关羽败亡,荆州丢失,《隆中对》也就失败了,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如果按照《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刘备如果想统一天下,唯一的出路就是以益州为根据地,作为战争的大后方。以荆州为前沿阵地,将兵力集中在此。这样,就能够以足够的兵力威慑孙权,逼迫他不敢违背盟约。一旦天下有变,刘备凭借着益州的雄厚兵力、财力,加上关羽等人的军事能力,联合东吴一起北伐。这样,刘备就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从三国的政治格局来看,刘备是不可能把首都定在荆州的。原因有二:
第一:荆州乃四战之地,防御压力大。刘备如果把首都定在荆州,整个蜀汉的兵力配置都会受影响。如此一来,关中还取不取?益州这个大后方的安定怎么保证?
第二:孙权一直想收回南郡,刘备若是定都荆州,无疑就表明了他不想归还南郡了。这样一来,孙刘联盟极有可能会破裂。如果孙权和刘备闹掰,再和曹操搞在一起,曹孙两家一起攻南郡。那么刘备如论如何也是守不住荆州的。
先说第一点,荆州的地理位置过于突出,并非最佳的立都之地。这一点,从孙权当年把南郡借给刘备就可以看出来了。
赤壁之战后,周瑜、程普、黄盖等一干东吴大将沿长江西进,连克南郡、武陵等郡,把势力范围扩大到了三峡口,大有西取益州之势。只不过就在周瑜想取益州的时时候,他突然病死了。
周瑜死后,孙权压力巨大。一方面曹操在淮南练习水军,大有直攻江东之意;另一方面是周瑜死后,荆州没有大将,而南郡又是个四战之地,只有大将才能守得住。孙权认为既然东吴暂时没有大将,曹操又在江北咄咄逼人,倒不如主动卖个人情,先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替自己分担压力。以后再找机会要回来。
孙权愿意借南郡,刘备是很高兴的。因为他当时没有发展空间,南郡固然不好守,但好歹是一个九省通衢的交通要地。刘备当时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这种交通要地,因为这样一来,他就有发展空间了——比如从南郡沿长江西进,夺取益州。
对此,诸葛亮早年就对刘备说过:荆州只是建立霸业的第一步,益州才是根基。
后来,庞统也对刘备说:荆州在经历赤壁和江陵两战后,现在已经是荒凉不堪,人口流失严重,我们现在东有孙权,北有曹操,孙刘联盟只是暂时的,如果哪天闹掰了,荆州必然会受到攻击。当今之计就是尽快向西发展,夺取益州,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后来刘备按照诸葛亮和庞统的建议,果然夺了益州,紧接着又发动汉中之战,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汉中。
此时刘备的发展方向,已经转到了西北的关中和凉州,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必然也要投到西北方向。而荆州在这时已经沦落为刘备集团向北扩张的一个据点而已了,与汉中和上庸等地的战略价值几乎相当,对蜀汉的重要程度大大降低。
因此,荆州四战之地的劣势,再加上刘备的主力集中在西北,预图谋求西北凉州和关中的大战略的双重限制下。刘备是不可能把首都定在荆州的。如果他这么干了,那么夺取凉州和关中就只能是遥遥无期,永远也拿不下来。并且刘备的主力也会被限制在荆州一带,会得不偿失。
顺带一说,我们现在之所以认为荆州在刘备夺取益州后,仍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年关羽北伐襄阳,水淹于禁七军,打得曹操一度曾想迁都。后来只是因为孙权搞偷袭,破坏了关羽的这一次北伐。因此给人一种如果关羽的优势很大,东吴是老鼠屎的印象。
但是只要仔细想想就能发现,荆州其实是孙权的一根麻筋。刘备的势力在荆州坐大,曹操倒是无所谓的态度,孙权才是那个最不能容忍的人!
虽说我们常说东吴鼠辈是一颗老鼠屎,坏了关羽北伐这一锅好粥。但是如果站在东吴的立场来看,曹魏的势力如果被关羽赶出荆州了,那么孙权届时将会最怕谁?还是死敌曹操吗?并不是!到时候,关羽这个盟友就是孙权最大的劲敌了。
当关羽北据襄阳,南据南郡,据有顺江而下的上游优势后。他到时候再想打孙权,岂不是可以吊着打了?!
说到这里,就可以引出第二点了:真正在荆州对刘备有威胁的人,不是曹操,而是孙权!东吴对刘备的威胁,远比曹操大。
对于荆州,曹操的态度是等待时机,坐视孙刘火拼再伺机而动。主动打南郡的关羽,或是攻打江夏的鲁肃,曹操都是不会干的。因为只要曹操一动,关羽和鲁肃必然联合,一起联合抗拒曹操。而只要曹操不动,等孙刘两家自己火拼,那就有谋求荆州的机会了。
后来刘备夺汉中,关羽北伐襄阳,果然就触到了孙权的痛点。孙权是绝对不能容忍刘备在荆州拥有战略优势的!
孙权对荆州的底线是曹、刘、孙三家形成势均力敌,曹操和刘备都不能坐大。如果一家坐大了,孙权必然要攻。
因此,如果刘备把都城设在荆州,这无疑是一步险棋。抛开耽误了刘备夺取西北的大战略不提,定都荆州还会引发孙、刘两家的矛盾,主动给曹操一个可乘之机。如果孙、刘真的闹掰了,孙权再跟曹操联合揍刘备。到时候刘备别说是守荆州了,他能不能保益州都难说。
总结: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意义很重要,刘备帐下的大量谋士、武将都来自荆州。如果荆州丢了必然会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失,同时也会导致失去荆州大量的兵源。因此,荆州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不能丢的地方。
但是,刘备的实力弱,基本盘最小。以他的实力来说,是不可能两面兼顾,既想吃西瓜而又不想丢芝麻的。
纵然说刘备有夺取天下之志,不可能甘心于割据一方。但我们还是要实事求是的说,理想也是要有实力做基础的。刘备他想依靠汉中、上庸、南郡作为北伐的据点,一旦失去荆州,北伐成功率就会很低。但是孙权不可能让刘备在荆州坐大!这是一个让刘备在荆州非常难堪的现实制约。
刘备夺取益州后,把发展方向定在西北,其中其实也有不刺激孙权,继续维护孙刘联盟的初衷。只不过关羽的动作搞的有点大,并且还经常骂孙权是鼠辈,这就让孙权无法再忍,刺痛了他的痛点,宁可冒着被刘备、曹操围殴的风险也要打荆州。
所以说,刘备把国都定在成都,把发展方向定在西北,在荆州只是采取守势,这个部署其实是没有问题的。既保证了发展,也维护了孙刘联盟。如果定都荆州,不仅保不住荆州,反而还会提前让孙刘联盟破裂。这无疑是得不偿失的选择。
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这样的话,估计刘备连皇帝都当不上就要交差了。
我们看刘备的三个大基地,益州、汉中以及荆州。在诸葛亮的隆中对里写的很明白,益州才是大本营,汉中跟荆州是两个通道,等天下有变,也就是老曹家不行的时候,我们兵分两路,挥师中原。
放下汉中那一路不说,先表一下荆州,荆州这个地方重要,但不合适做大本营,为什么呢?因为荆州是四战之地,是交通要道,是进攻型的据点,而不是一个防守型的大本营据点。
我们看荆州,他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北上的襄阳。襄阳这个地方,是三国出现率最高的地方,后面也经常在历史上露面,因为这个地方就是南北的一个关口,北边的要下来,南方要北上,往往都会经过这个口子。这个口子对北方的威胁之大,在关羽拿下襄阳之后,曹操吓得要迁都就可见一斑。
另一个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可以轻易控制长江一线,也就是控制东吴一线。这是东吴最不放心的,荆州在别人手里,等于自己的命脉就握在别人的手里,这也是孙权宁肯背盟,也要夺回荆州的原因。
另外一出口就是往上经三峡到四川,这个通道是逆流,而且是峡谷,所以不好通过,对益州来说,是很容易把守的地方。
从这个也可以看出,关羽为什么死了,关羽在荆州一败,北上是曹操地盘,南下是孙权地盘,往老家跑吧,交通最不方便。
所以大家也看出来了,如果以荆州为大本营,一是对孙权的挑衅意味太大,东吴不会对他放心。
另外,离曹操阵营也太近,人家一个冲击就过来了,荆州也没什么险要。要是背腹受敌,必败无疑,而且往后方基地益州跑吧,交通不便,根本就逃不远。
所以,刘备是绝不会以荆州为大本营,荆州在他的计划里,只是一个进攻路线。失去了这个路线,固然可惜,但不至于失去根本,这也是诸葛亮执政后,宁愿荆州不要,也要跟东吴谈和的原因。
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刘备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题主所言,看起来貌似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刘备、诸葛亮高明很多,其定都成都的决策是没有问题的。
如果刘备真把国都定在荆州,会更加被动,恐怕连历史上成就的格局也没有。搞不好在刘备时代,蜀汉就会灭亡。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难以支撑蜀汉庞大的官僚机构及军费支出裴松之注《三国志·庞统传》引《九州春秋》记载:
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抗汉中张鲁,刘备犹豫不决。
军师庞统跟刘备说得非常清楚明白,“荆州荒残,人物殚尽”,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而且东面有孙权,北面有曹操,都对荆州虎视眈眈,诸葛亮那个鼎足之计,仅仅依靠荆州根本不行哦。
现在益州国富民强,户口有百万,兵员、军费都不用求助于外面,以此完全能成就大事。
豹眼认为,庞统此言非常中肯,此局面基本确定了荆州不可以作为核心根据地,也就是不可以作为国都。
《三国志·张飞传》记载: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其余颁赐各有差。
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大赏有功将士,从张飞传就看出封赏的情况。这是一等功臣的封赏,像赵云、魏延、黄忠等将士,赏赐是少一些,但人人在份,各有差别而已。
【《零陵先贤传》: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在围困成都之前,为了鼓舞士气,下达了命令:如果攻占了成都,府库所有财物,我一分不取,都是你们的。
等到攻下成都,将士们也毫不客气,直接奔赴府库,抢了个一干二净。
这事也没啥不可以,毕竟提着脑袋打仗,不就为得这个吗?
但是,府库干净了,刘备拿啥来维持官僚、军队的日常费用呢?
刘巴就对刘备说:“这事简单的很哦,铸一百的大钱就行了,老百姓不干,就派遣官吏把他们处理了。”
刘备采纳了这个建议,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对这件事,在这里我们不做评价,只说如果刘备、诸葛亮等人把益州洗劫一空,然后撤回荆州,把荆州作为国都,将会如何?
以荆州为国都,刘备难以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以荆州为国都,那么蜀汉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就要转移到荆州来。
(王隐蜀记曰:禅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
据王隐《蜀记》提供的史料,刘禅投降时,蜀国人口九十四万,官吏四万,甲士十万二千。
这个资料不能说明刘备取得益州之后时的情况,但可以作为参考,大体比较一下。
刘备取得益州,当时荆州还在,关羽有三万精兵,荆州人口在刘表时期不下百万。赤壁之战后,孙权占据江夏郡江南部分,曹操占据了襄阳地区。就算折半,刘备控制的南四郡及借来的南郡,起码有五十万人口以上。
除了关羽的精锐,其他郡县也有驻军以及大量的官吏。
但此时,刘备并没有得到汉中。汉中与荆州相比,实力差了不少。
这就是说,如果刘备以荆州为国都的话,其兵力、官吏要远远超过刘禅投降时。
如此庞大的官僚、军队开支,如何解决呢?
就以官僚队伍来说,蜀汉一直存在荆州派、东州派、蜀土派系,而且矛盾很尖锐。
如果刘备仅把荆州派官吏带回荆州,那么他根本无法控制东州派及蜀土派;如果把东州派及蜀土派官吏大部分带去荆州,这个费用荆州如何承受得了?
或许有人说,可以在蜀土征税。
但刘备的核心集团离开了益州,单单把诸葛亮留在那里,他能解决后勤保障问题吗?
诸葛亮手再大也遮不住天,豹眼认为,诸葛亮办不了这事。而且,刘备还需要诸葛亮在荆州为他打理这一切。
刘备集团在荆州混下去恐怕都困难,但别的事就更难说了。
据《三国志蜀书·杨洪传》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交战,战事十分吃紧,刘备写信给诸葛亮命发兵救援。
诸葛亮询问杨洪,杨洪说:“汉中是益州咽喉之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就无蜀地。现在应该男兵女运,这还犹豫啥呢?”
汉中如此紧急,难道诸葛亮不清楚吗?发兵发粮就凭一张嘴吗?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徙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於州,为蜀部从事。
杨洪,是蜀地人,有人出头,这事就好办了。当时法正跟随刘备在前线,诸葛亮就上表杨洪代理蜀郡太守。
意思很明白,你杨洪就去筹办兵员的粮草吧,办好了就给你转正。
杨洪也不含糊,把交代的所有事都干得很利索,刘备回来以后,就给杨洪摘掉了代理的帽子。
想想看,蜀郡太守是多么重要的官职,是完全可以卖一个好价钱的。如果诸葛亮不是遇到了困难,还会轻易让杨洪捡到这个漏吗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刘备外出征战,诸葛亮坐镇成都,足食足兵。但这也不是诸葛亮一句话的事,还需要蜀地一些官吏出面张罗。
如果刘备把国都设在荆州,汉中之战这个情况,刘备还能顶得住吗?
汉中失守,益州危在旦夕如果不是诸葛亮坐镇成都,筹办兵员和粮草,汉中之战,刘备不可能战胜曹操。
如果曹操占据汉中,而刘备主要兵员、官吏在荆州的话,益州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将大打折扣,曹操取得益州就容易很多。
刘备之后,诸葛亮历次北伐都是从汉中发起。如果汉中在曹魏手里,诸葛亮想出剑阁北伐,也很困难。
最大的问题在于粮草的供应,诸葛亮屡屡北伐失利,就是粮草用尽而退兵。
从诸葛亮北伐的情况来看,如果以荆州为国都,汉中不在蜀汉手中,诸葛亮如何去运作北伐之事。
许多评论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转移国内的矛盾,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需问题。
诸葛亮传: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蜀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南中,所有的军资都是从当地解决,蜀国得以富饶。
七擒孟获,平定南中是一大成就,但最大的成就是诸葛亮发现了打仗是可以发财的。
这叫做“以战养战”,看到了这个好处,诸葛亮才决定大力北伐,从敌人那里获取军队的给养。
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
《晋书·晋宣帝纪》记载:
“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率大军北伐,听说司马懿率领大军到来,就发动军士把上邽的小麦割尽,随即撤军走了。
真说不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为的啥,不跟司马懿决战,而是来收缴粮草。
如果得不到以战养战,诸葛亮北伐完全依靠益州提供军需的话,益州内部矛盾也无法安抚。
由此看来,如果刘备把荆州作为国都,益州失去了中心地位,恐怕很容易被曹魏攻破。蜀汉不仅不能够扩展,就是防御也很困难。
不至于出现襄樊惨败,但荆州将会成为孤州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汉中,张鲁投降。司马懿建议曹操立即夺取益州,但曹操犹豫不决。
等到曹操反应过来,刘备已经与孙权达成了湘水划界,撤军回到成都。失掉了时机,曹操就从汉中班师。
之后,刘备发动了汉中之战,夺取了汉中。
如果刘备要以荆州为国都,必然加剧与东面孙权的矛盾。刘备恐怕先要稳定荆州的局势,不会急于发动汉中之战。
刘备、诸葛亮坐镇荆州,自然不会让关羽率性而为,也就不会有襄樊之战的发生,关羽不会被杀,荆州的精锐就能得以保全。
但刘备在益州的实力就会减弱,很可能被曹操吃掉。
如此一来,荆州就成为了孤立的一州,而且处在曹操与孙权夹击之下。
赤壁之战后,孙权 之所以否掉了周瑜的建议,坚持把南郡借给刘备,是因为孙权还没有缓过劲来,独自对抗曹操还没有把握,需要借助于刘备的力量对付曹操,把矛盾引到刘备身上。
但刘备长期占据荆州,而且把荆州作为国都,这是孙权所不能容忍的。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再次征讨荆州,也是想看到孙刘自相残杀,欲坐收渔人之利。
如果是这样的局面出现,很可能在刘备时代,就会被曹操和孙权联手做掉。刘备恐怕等不来称帝的那一天。
因此,豹眼认为,刘备如果以荆州作为国都,与孙权的矛盾会更深;在益州、汉中方面的防御力量就会大大减弱,给曹操以可乘之机。
关键是蜀地是刘备兵员、军需的最主要补充来源,刘备、诸葛亮不坐镇成都亲自操办,益州士族、百姓绝不会心甘情愿的援助他们,刘备也就失去了与孙权、曹操对抗的资本。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天地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选首都,同样适用这个道理,不过定都荆州也并非不可。
一般情况下,在战乱时期,首都首选地势险要、无后顾之忧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偏向于防守,如成都、长安。而在和平时期,首都首选交通方便,可四通八达之地,如荆州、洛阳。
当然那个时候的蜀汉,可是三国纷争时期,是战乱时期,但定都荆州也未尝不可,地利不足,人和来补,至少刘备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和拥立他的百姓。
刘备在夺取益州前,在荆州待了近十年,赤壁之战前七年,刘备虽然没有地盘,但是他对笼络人心一刻也没有闲着,这期间还得到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谋士徐庶和诸葛亮。
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南逃,就有数十万士人百姓跟着刘备逃亡,这些人宁愿跟着刘备逃,也不肯归顺曹操,可见刘备在荆州的确是很得人心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夺取荆州四郡,人生中第一次拥有自已稳定的地盘,后来又向孙权借来了南郡,一度占据荆州五郡之地,刘表手下很多文臣武将,皆来自荆州,刘备集团中所谓的“荆州派”占据了绝对的骨干,并且荆州派是属于统治阶层的。
刘备夺取益州后,可以把益州做为大后方,汉中还是由魏延来镇守,可以将荆州的公安定为首都,为什么是公安?
公安原名叫孱陵。当年刘备领荆州牧,立营油江口,取左公刘备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公安县由此而得名。
公安这个地方很好,北边有长江天险,南边是洞庭湖,西边是油水,东边是湘水,水网纵横,背靠江汉平原,鱼米之乡,完全可以解决粮食问题,而且四面环水,在那个朝代,水就是天险,如果再修建防御设施,不仅曹魏攻不进来,孙权也很难打进来。
如果刘备定都公安,那么刘备必然会在荆州屯积重兵把守,将首都定在靠近前线的地方,历史上有不少朝代这样做过,如明朝定都北京,为了防范北方蒙古。至少刘备定都公安,荆州不会丢,荆州不丢,再依靠益州和汉中,刘备北伐的底气就足的多。
荆州虽为四战之地,但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有荆州,刘备要想夺取天下,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先夺取襄阳和樊城,再稳定襄阳和樊城后,打通长江和汉水。汉水从汉中流经襄阳,长江从益州流经荆州,这是刘备的两大战略通道,如果能占据,对刘备统一天下有很大的帮助。
待天下有变时,刘备可兵分两路北伐,一路从襄阳北伐,一路从汉中北伐,刘备为主帅,坐镇荆州,率关羽、张飞、黄忠等从襄阳北伐,诸葛亮坐镇益州,率魏延、赵云等从汉中出祁山北伐,如此刘备大事可成,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如果蜀汉把首都定在荆州,汉中由大将守,四川盆地作为大后方能统一南北吗?你怎么看?
我看还不如建都成都。原因有以下几点。
1、建都荆州不便于政权统治。蜀汉全盛时期,控制着荆州北部,西川(四川),东川(汉中)。这三个地区不是呈L型排开。西川居中,东川在北,荆州在东。如果刘备建都荆州,西川先不论,对东川发号施令就必须经过西川再入东川。西川还是东川有一地发生叛乱,都会让刘备鞭长莫及。
2、荆州的地理位置不适合作首都。荆州地处扬州、益州之间。北边是曹操的地盘。在当时荆州为三家所分。荆南四郡在孙吴手中(诸葛亮张飞奉命入川增援的时候,为了保证荆州的安全将四郡给了孙吴)。汉江以北从樊城到宛城土地由曹仁管辖。东边则是孙吴的扬州。也就是说刘备实际控制的荆州只有汉江到长江之间的一小块地方而且三面为敌,唯一的西面还是山险阻隔。完全没有战略纵深,一旦战败真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3、益州的处理方式。益州这个地方确实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即使是承平之时尚且担忧有人割据造反。刘备起于草莽,这样的人不会放心交给任何人治理。必然是只有自己管理才能放心。就怕出个孟知祥。
4、刘备坐镇荆州就一定强过关羽吗?当时的刘备率领主力坐镇汉中,牵制了曹操大量兵力。没有刘备谁能牵制曹操。而关羽将曹仁围困在樊城,击败了于禁、庞德,一度威胁许都,曹操甚至想迁都以避。可以说关羽完全做到了诸葛亮对于荆州的战略要求。
5、战略布署要求。刘备的一切军事政治活动都是遵照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进行。以荆州取两川,修其甲兵。待北方有变,主力出汉中取关中。再遣一上将军督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夺取两京统一天下。按照隆中对的战略荆州本就是一支偏师。荆州其实无险可守,若败则可能一溃千里。而益州则可进可退,更适合刘备率领的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不能建都荆州。对于刘备而言益州才是其根基,荆州只处于次要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