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大捷”,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乌克兰取得这次大捷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军事案例,可以进入军事教材。因为这不但是一次复杂性很高的军事行动,还是一次精彩的连环计式军事反攻实例。

第一、乌克兰在哈尔科夫地区部署重兵,这些兵力并未因为其他地方的军事斗争紧张而撤离。

原因有两点:

1、由于哈尔科夫地区是乌克兰的工业重镇,对乌克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乌克兰无法放弃。

2、哈尔科夫离俄罗斯的边境非常近,是一个可以威胁到俄罗斯本土的前进堡垒,必要时乌克兰可以从哈尔科夫直接插俄罗斯复地威胁莫斯科。

介于以上两点,乌克兰从一开始就打算死守哈尔科夫,并且伺机而动,这就为这次大捷埋下了胜利的因素。

第二、乌克兰与西方国家一直对俄罗斯进行舆论战,严重地打击了俄罗斯的士兵。

从战争没有开始之前,美国就提前宣扬俄罗斯将会入侵乌克兰,直接把俄罗斯定位成入侵者,导致俄罗斯倍受舆论压力。

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是在国际舆论对他非常利的状态下进行的,由此导致俄军的士兵普遍存在士气不高的情况。

由于俄罗斯士兵的士气不高,所以导致俄罗斯的进行没有力度,从而与乌克兰形成了拉锯战。长期的拉锯战更让俄罗斯的士气陷入低迷,为此俄罗斯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军事行动后,不得不安排军队进行轮休。

也正由于俄罗斯必须安排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士兵进行回国轮休,直接导致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兵力出现空虚的状态,这给了乌克兰反击制造了条件。

第三、乌克兰采用多线作战的方式,迫使俄罗斯军队分散。

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投入的军队并不多,正规军、车臣武装、瓦格纳雇佣军、东乌民兵加起来大概也就30万这样子。乌克兰通过一系列国防动员后,如今他的兵力已经达到60万。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在战场上乌克兰相对于俄罗斯具有兵力上的优势,所以乌克兰根据这个特点充分发挥了他兵力比俄罗斯多的优势,采用了多线作战的方式迫使俄罗斯的兵力分散在漫长的战线上。

俄罗斯的兵力本来就处于劣势,再被乌克兰这个战术一分,直接导致他的兵力捉襟见肘,这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寸步难进的主要原因。

第四、为了提高大捷的成功率,乌克兰设计了一套连环计。

在此先说明了一下,乌克兰筹划这次反击,只是为了争取一次胜利。这次胜利可以在整条战线的任何一个点上,因此胜利的地点并不是固定的。

乌克兰的连环计如下:

1、先攻击赫尔松

赫尔松的俄军比较少,如果俄罗斯不支援的话,乌克兰是有把握拿下赫尔松的。

我们可以看到,赫尔松在乌克兰的猛攻下俄罗斯不得从顿巴斯抽调兵力去支援。

2、攻击哈尔科夫的俄军占领区

乌克兰看到了俄军支援赫尔松,立刻就在哈尔科夫动手。

主要原因是俄罗斯在哈尔科夫的兵力并不多,再加上能够快速哈尔科夫顿巴斯兵力,已经抽调一部分去支援赫尔松。

此时乌军对哈尔科夫的俄军动手,顿巴斯地区的俄军就难以抽太多的兵力去支援哈尔科夫的俄军。

3、在顿巴斯地区进行反攻。

如果乌克兰军队在进攻哈尔科夫的时候,顿巴斯的俄罗斯前往前去支援,那么必然会导致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兵力出现空虚。到时候乌克兰必然会对顿巴斯地区发动反攻。

以上就是乌克兰设计此次反攻的连环计,目标分别是赫尔松、哈尔科夫、顿巴斯三个,在这次反攻中他并非要同时在三个点上大家取得胜利,他只是争取在一个点上取得反攻胜利。

结果很明显,乌克兰在哈尔科夫地区取得了胜利,也就是连环计中的第二环就获得了成功,连第三环并没有发动。

原因是在顿巴斯的俄军在乌克兰大力进攻哈尔科夫俄军时并没有采取大规模支援行动。

如果在乌克兰对哈尔科夫俄军发动攻击的时候,顿巴斯的俄军大力支援哈尔科夫地区的俄罗斯,那么顿巴斯兵力必然空虚,到时候在顿巴斯的乌军必然会趁机反扑。

结语:

乌克兰根据俄罗斯兵力不足的特点,乌克兰分别选择了赫尔松、哈尔科夫、顿巴斯三个点上进行反攻。

可以说乌克兰制定的这次反攻计划的成功率是接近100%的。因为俄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面对乌克兰的反攻,他迟早要选择放弃一个地方,不是赫尔松就是哈尔科夫,又或者是顿巴斯,总之无法进行全面固守。

最后我们也看到,俄军选择了放弃战略价值最小的哈尔科夫地区。

(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