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地球是可以无限容纳人口的,这一点根本不用担心,人们担心人口一旦无限增加地球承受不住的问题是多余的。

第一、人口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人类会为适应人口增加而自我进化。

如果以当前人类的体型与身体结构去看待人口不断增加的话,那么地球是无法承受人口无限增加的。

但是不要忽略了,人体是能够进化的,当人类的人口无限增加的时候,资源供给肯定会紧张,到时候人类别无选择的缩衣减食。

一旦人类开始缩衣减食的时候,那么人的体格就会出现成长“不达标”的情况,也就是自我矮化和瘦化。

随着人类体型的不断矮化和瘦化,单一人口需要的生存资源就会变的原来小少,所以即使在地球资源不变的情况人,人类可以不断通过自我缩小化还养活更多的人口。

你们可以想一个,当一个人只有蚂蚁那么小的时候,他每天需要的食物会减少多少倍?他的住房面积会减少多少倍?他需要的布料会减少多少倍?

所以根本就不用担心,地球资源无法承受人口不断增加的问题,人类可以通过自我矮化来养活更多的人口。

第二、人类体型矮化也许是走出地球的唯一出路。

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火箭,人体的体重越大,那么消耗的燃料就越多。

人类航天之所以越来走的更远,完全是因为火箭一次性携带的燃料有限。

由于燃料有限,所以宇宙飞船中无法携带太多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这严重的制约了人类在太空中远行。

假如把人类的体积缩小到蚂蚁大小,那么人体每天需要的生存物质就会大大的减少,如此一来以当前人类的航天技术也可以支撑载人飞船在太空中航行更远的距离。

大家千万不要觉的生物的体型越大越好,体型越大的生物,就越没有理会离开地球,相反的那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他们更可能通过依附在人体或者一些物品的身上跟顺人类离开地球。

用控制人口数量的方法是无法维持人类长远发展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大分工的级别将会越来越多,如果人类限制人口增长,那么总有一天因为缺乏人口而无法将社会大分工继续细分下去。

一旦人口数量无法支持社会大分工继续细分,人类的科技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人类的文明发展就将会出现停滞状态。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那么总有一天由于科技越来突破,人类无法依靠科技寻找到新的“避难所”,那么人类最终的命运就是随着地球的寿命耗尽而消失在宇宙中。

地球是有寿命的,太阳也是有寿命的,任何天体都是有寿命的,包括银河系,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银河系会被别的系统吞噬掉。

通过限制人口增长来维持自然供应平衡,从让人类繁衍下去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地球不是永恒存在,人类要永恒的繁衍下去就必须要走出地球、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乃至走出宇宙。

说真的,目前人类并不知道宇宙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它的寿命几许,但是人类如果不想灭亡,就必须要走出宇宙。

宇宙总有一天也会死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活着的意义在于远行,人类只有不断的远行,才能逃避陨灭。

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谢邀请!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我认为地球能承受得了。但因物资不足而造成人类互相争斗,并引起人类内部战争。

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如果世界人口持续增加,地球本身没什么问题,但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资源也许会变得紧张,但先于资源浩劫前,不断增长的人口也许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崩塌!

咱们先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地球是个岩石行星,质量约为5.96×10^24千克,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质量,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的质量约为5.45×10^14千克,人类仅占生物中质量的0.01%,与地球总质量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到可以忽略。所以,无论人类怎么折腾,对地球本身是不会造成什么影响的,也就不存在地球能不能承受的住的问题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只限于地表层面上,更多的是对其他生命的影响!毕竟,自从从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已经毁灭了83%已知的野生动物和一般的植物。

而放任世界人口的增长,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该更大一些,至于有什么影响,1968年7月,美国生态学家卡尔洪(John B. Calhoun)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资助下,在马里兰郊区的一幢研究所里进行了一场针对小白鼠的无限繁殖实验,以此来研究和推导人类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

为什么要用老鼠作为实验对象?因为老鼠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和人类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比较重要的几点是:

1、人类与老鼠同为哺乳动物;

2、人类与老鼠都是群居性的动物;

3、人类社会与老鼠社会内部都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简单了解一下实验内容,研究人员用金属栅栏制作了一个边长2.7米、高1.4米的方形空间系统,内部墙壁上配有投食和喂水装置,也有数量众多的隧道、洞穴和充足的筑窝材料,并且保证空间内气温适宜,卫生清洁,并且没有天敌,这样的环境对老鼠来说真的可以算是乌托邦了,从而可以从这接近完美生态系统中研究种群密度的演化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系统内的巢穴能够容纳3840只老鼠在其中进行正常活动。这个实验从1968年7月9日开始,历时1588天,1972年11月13日结束,根据观察结果,实验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A为实验启动,放入4对精心挑选的,没有携带致命病菌的小白鼠,进入到阶段B;

阶段B:开拓期,白鼠的数量呈指数爆发式增长,其数量每55天翻一倍,到第315天时数量已经达到了620只。

阶段C:滞涨期,白鼠的增速明显放缓,数量翻倍延长到约145天,到了第560天,白鼠数量达到了峰值,为2200只。

阶段D:消亡期,白鼠数量断崖式下跌,从560天之后,数量开始不断下降;到了第600天,最后一只小白鼠出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新的白鼠出生;到了实验的第1588天,实验结束,整个鼠群只剩下了27只白鼠,包括23只雌鼠和4只雄鼠。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3840只白鼠是该实验系统理论上最多能容纳的数量,但最佳数量约为150只,所以,鼠群的数量很快就超出了系统最佳容量,但白鼠数量的变化还是耐人寻味的,在资源充沛的情况下,为何白鼠的数量无法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在后期数量骤减导致种群几乎消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令人惊诧,“白鼠种群快速繁殖,空间是有限的,将诱发一系列异常的社会行为。当这些异常行为成为常态,就会使社会生态恶化,最终导致种群的消亡。”

实验观察到的内容很多,特别是在阶段C和阶段D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行为畸变,简单的概况一下,在度过阶段B进入阶段C后,那些在空间竞争中失败的雄鼠被迫聚集在场地中央,它们停止了对于领地与配偶的竞争,时而发怒并互相伤害,但这些老鼠在被攻击时也不怎么反抗,行为表现消极,没有社交,这些老鼠被称为“池中鼠(pooled withdrawn mice)”。同时,那些在竞争中失败的雌鼠也停止了交配行为,但这些雌鼠没有像“池中鼠”那样聚集,而是躲在了一些偏僻的巢穴和角落。

另一方面,占统治地位的雄鼠也不好过,随着领地竞争的愈发激烈,这些雄鼠无法再保全领土和雌性,于是部分雌鼠取代雄鼠,生育减少,并且变得更加暴力,雌鼠的攻击行为泛化,开始驱逐并伤害幼崽。

在这个阶段,整个鼠群社会秩序日趋混乱,社会体系慢慢开始崩溃,连自然性别都出现了混乱,泛性,同性性行为逐渐增多。

在第560天,鼠群数量达到了巅峰——2200只,实验进入了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消亡期是因为整个鼠群的繁衍行为基本中止了,雄鼠停止了一切暴力和求偶行为,雌鼠停止生育行为,与雄鼠几乎没有区别,整个鼠群没有社交,只有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因此这个阶段也被叫做“美丽鼠(beautiful ones)”,这个阶段,老鼠的社会关系被打乱,社会行为丧失了意义。同时,很多幼鼠还未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又耳濡目染了竞争的残酷性,早早地丧失了复杂社会行为能力,整个鼠群走向崩溃和灭绝。

但在自然界中,老鼠种群是不会崩溃的,因为自然界中食物不会那么充足,还存在着数量种类都不少的天敌和疾病,老鼠的社会时刻都面临着外界的冲击,不可能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算遇到合适的环境,鼠群数量膨胀,竞争失败的老鼠还可以迁徙出走,重新寻找另一个聚集地,从而缓解鼠群的内部竞争压力!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在鼠群中的现象与人类社会人口发展是存在某种对应关系的,也可以从一个角度去大致描述人口发展中,人类社会的变化与资源,空间的关系。并且,鼠群中的一些现象已经在人类社会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出现了宅男、蛰居族、啃老族等新的“种族”,这类人的共同点就是:惧怕社交,失去了与人互动的能力,他们可以几周甚至是几个月都不出门,只有电脑和手机在陪伴他们。并且,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不断下降。但总体来看,人类社会现在还是处于第二个阶段,人口还是在不断增长的,也许不会到达第三个阶段。当然,使用动物模型来对人类社会进行预测肯定有欠缺的地方,毕竟动物社会和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等同,并且,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经济和科技水平是相关的。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地球本身不会造成影响,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它需要人类用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不要说人口,就是一个大肠杆菌如果不限制,几天后会繁衍到地球本身的重量。但这种事情从未发生,因为资源从来都在限制种群发展。

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地球肯定没问题,难以承受的是人类自己。

撇开阴谋论不说,世界人口不限制的发展下去,地球能承受吗?

地球生物能够供养多少人数且不说,就说地球能够承受多少人的问题请题主别操这份心,就算我们的地球再加上一个地球质量的人,只要不发生撞击而平稳地合并为一体也能够承受得了。因为,太空只存在引力,而不存在重力。谢谢悟空的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