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战争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放开实力增长,发动第二次世界战争源于德国人对一战的复仇之心。

德国一战的实力源于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统一后,推动货币、市场、教育上的改革,从而让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凭借着统一后的德国市场以及教育再加上德国人做食的严谨细致的性格,从而让德国在很多领域发展上超越了英、法等国。

统一的德国不断的增加电力基础的建设,在社会进行广泛的电器化,极大的提高了德国社会的生产力,从而实力倍增,尤其在炸药生产化工以及制造军备的钢铁等领域都位列世界前茅,可以说战争基础雄厚。

凭借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德国的国力迅速强大,德国的强大让法国感觉到他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受到挑战,所以在原料上对德国进行封锁。

由于德国统一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没有赶上大航海时代,世界殖民地早已被英、法、西班牙等列强划分,导致德国的殖民地比较少,而法国又对其进行封锁,从而引起两大国家的矛盾。

法国在欧洲大陆霸权地位受到挑战需要打压德国,德国原料供应不足被法国封锁,由此德国需要挑战法国的霸主地位,从而引起了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以德国胜利结束,德国在战争中获得了法国巨额赔偿,在这笔赔偿的作用下让德国的工业再一次腾飞。

德国在崛起之前,英国扶持德国拉法国大腿,但是在德国崛起后英德关系转冷,当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后,英国感觉来自德国的威胁,所以转头过来与老敌人法国进行合作建立协约国阵营,由此欧洲大陆慢慢形成了两个阵营对抗,在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演变成一战。

德国二战实力源于希特勒的军工政策

一战后德国的经济很困难,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口,希勒特上台后对经济进行干预,限制最高薪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军工产业吸收失业人口,提高了德国人的人均购消费力,从而刺激了德国经济的增长。

但是希特勒的这种经济政策完全是一条军事化扩张式的经济政策,这样的经济政策迟早都会对外发动战争,如果不对外发动战争的话这种经济政策是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

当然了,希特勒是一战老兵,他上台也是为了复仇的,所以他在军事建设方面下足功夫,让德国的军队数量不断的膨胀,同时在军备研究方面取得硕果累累的成绩。

可以说,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就是一种战争经济政策,再加上当时德国人对一战战败耿耿于怀,所以与希特勒上下一心,最终让德国变成了一个军事帝国。

一战是欧洲列强相互争斗的结果,二战只不过是一战的延续。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简单的叙事,总要找到一个坏人,然后用坏人解释一切。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的故事思维

故事必有主角,而主角往往是自己,或自己偏好设定的一方。于是,凡是与主角唱反调的,甚至不以主角为中心的,统统都是在挑战立场、都是在做坏人、都是故事中的恶龙。然后,主角才能勇者斗恶龙。

故事中必须有“好人”、有“坏人”,然后坏人无事生非、欺负弱者,而主角则无比善良、特别无辜。于是,“坏人”力量,与“好人”力量,在动作与发动作的情节设定中此消彼长。最后,结局一定是“好人”战胜“坏人”。

故事思维,往往拒绝复杂、亲近简单。简单了,才能拥抱足够的确定性。所以,我们一贯的思维是:以简单解释代替复杂解释。

那什么是简单解释?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就是简单解释。而实际上,简单解释只是我们人类对因果关系的过度追求。

为什么一战爆发了?一定有原因,原因是德国;一定有坏人,德国是坏人;因为坏人德国发动战争,所以一战爆发。同理,二战也是这种简单的解释模式,一切都是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于是,我们自然会问: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这不是德国的问题,而是设问的问题。简单代替复杂、凡事必有因果、坏人解释一切,世界就是一个故事、一场梦。

有些事,的确可以找到好人、坏人。但,前提是本就简单:有既定的共识、有清晰的规则。光天化日之下,张三抢了李四。那么,张三是作恶的坏人,李四是无辜的好人。

但,一战和二战呢?

属于两场剧烈的相变,整个世界的力量对比和规则秩序,都被颠覆了。然后,你说都是因为德国、是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这种故事思维,不是把德国当成了被斗的恶龙,而是把德国当成了改变世界的上帝。

真实世界是连续的、复杂的。剧烈相变之中,你根本划分不出一个动作与发动作的情节,也无法明确找到谁是祸首、谁更无辜。坏人理论、故事思维、简单解释,只是让我们自己也变得简单了。

所以,我们只能问:谁的责任更大一点儿,谁的责任更小一点儿。而实际上,雪崩之时,没有一片雪花能置身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什么太多的争议,欧洲战争就是德国发动的。

英法各种绥靖、各种安抚,却啥用没有。希特勒一定要发动战争。而且,苏德战争打得就相当诡异。身处局中的斯大林,打破脑袋也没能算到希特勒竟会搞出一个巴巴罗萨计划,而且差点儿掀翻苏联这艘巨轮。

我们说希勒特是恶龙、纳粹是黑龙会,他们都是坏人。但,坏人却是德国人民用选票选上去的。不仅如此,当时的德国人民,还给希特勒和纳粹做了加持,授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否则,纳粹根本不可能在欧洲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工业如何先进、军队如何能彪悍、民族如何团结,等等这些,只是德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或次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的基本盘,不比德国差,却没有挑起世界大战。

所以,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希勒特为什么能上台、纳粹为什么能掌权,他们为什么能够领导整个德意志民族?

1933年纳粹上台,德国结束了魏玛共和国时期,进入第三帝国时期。纳粹攫取政权的效率,高得令人发指。他们只用了12年的时间,就从初创时的几十人,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希特勒和纳粹是被选上去的,干不好还会被选下来。所以,他们没有能力把德国拖入战争深渊。

1933年2月,爆发了国会纵火案。纳粹趁机镇压德国共产党。当时的德国,就在两个极端上徘徊。一伙是极左翼的共产党,一伙是极右翼的纳粹党。如果共产党作为在野党一直存在,那么,纳粹也不能折腾出二战。但,这时候,共产党却被镇压了。

1933年3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案”,即《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法案内容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国会把立法权交给政府;一条是政府在必要时可以违背宪法。这是啥意思?意思是德国从此既无国会也无宪法,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完全主宰德国。此时,纳粹带领德国发动战争,在法理上已经毫无障碍。

但,这只是理论层面可以,而实践层面却未必如此。你是领导不假,但能不能抓住权力,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然而,纳粹一上台,竟创造了经济奇迹。同时,德国的外交也堪称铁腕胜利,把凡华体系冲得七零八落。二战以后,西方记者随机采访了十个德国人,这些人统统怀念发动战争之前的纳粹德国:那时候经济发展好、大家有工作,而且不用担心失业。

这就是人民的支持。纳粹获得了足够的威望,筑牢了执政的人心基础。所以,授权法案之后,纳粹就算把权力抓牢。至于其他的权力斗争,都是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

然而,纳粹的经济奇迹却有问题。

真实世界没有那么多奇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个人力挽狂澜,然后国家骤然复兴、人民立即幸福。这种事,上帝都做不到,希特勒也做不到。奇迹背后的问题,就是巨大的财政透支。

1932年,德国财政略有盈余;1933年,德国财政赤字高达8亿马克。而到了1938年,即二战前一年,德国赤字已经上升到95亿马克。

所谓经济奇迹,实际是一种寅吃卯粮。1937年,德国已经出现了经济破产的迹象。于是,纳粹开始明抢,逼迫国内的犹太人“净身出户”地离开德国。

1938年,发动“水晶之夜”,纳粹的明抢进一步升级。”水晶之夜“后,纳粹没收的犹太人财产就达80亿马克。

但是,犹太人的钱,你只能抢一次。熬过1938年,到了1939年,德国财政继续面临崩溃的危险。但凡财政崩溃、经济破产,纳粹就得下台。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于是,希特勒提前发动了对外战争,大举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德国发动对外战争的时间是1940年,却被财政问题逼得提前了。

但,战争一定要爆发。

直接原因是德国的财政问题。国内抢光了犹太人,所以只能到国外去抢。但这只是时间问题。而根本原因则是纳粹对的自身问题。反犹之后就要彻底废除《凡尔赛和约》,这是纳粹给德国人民的许诺。而废除《凡尔赛和约》,就相当于挑战英法美主导的战后秩序。于是,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

那么,希勒特为什么能上台、纳粹为什么能掌权?

他们抓住了德国人的痛点,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凡尔赛条约。犹太人被认为是民族的杂质,成了一战战败和经济危机的替罪羊。凡尔赛条约,则一直是德国挥之不去的耻辱。德国的民族情绪一直被纳粹的煽动所裹挟。但纳粹只是点火的人,德国本就是一堆干柴。

但是,希特勒和纳粹为什么能够领导整个德意志民族呢?

经济危机以来,德国民意波涛汹涌。于是,纳粹异军突起,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同时崛起的,还有德国共产党。一个是右翼、一个是左翼,中间势力几乎全废。在纳粹和共产党之间,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终于出手了: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了纳粹。

所以说,在当时,德国一定要走极端,平和、妥协统统不允许。一是因为本就病态的民族主义;二是因为凡尔赛条约给德国树立无数可以仇恨的对象。

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必须有个他者,才能被强化、才能更极端。那么,当时的这个他者是谁?英国、法国、捷克、波兰,等等这些一战战胜国,全是德国可以仇恨和一定仇恨的他者。

所以,德国人民可以不要立法的国会、不要共识的宪法,但一定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才会出台《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这个奇葩法案。德国人民授予了纳粹政府可以立法、可以突破宪法的权力。

那么,这一切都是什么导致的?

德国人民为什么集体发烧、集体狂热,把充当减压阀的魏玛政府都给掀了桌子?这一切都要归结到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秩序。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没有打完。一战后的凡华体系,其所解决的问题,比制造的问题还要多。

一战和二战之间,总共隔了20年。但是,在这20年中,仅欧洲就爆发了27次政权更迭,还有数不尽的战争和冲突,400万人死于非命。如果算上俄国内战,那么战后死亡人数比一战的死亡人数还要多。

所以,战后的凡华体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抛出了民族主义这个新故事。但这个新故事却制造了无数的苦难:不同国家的人隔着国境线互相仇恨,不同民族人身处邻里却水火不容。

不管怎么说,我们大体可以认为二战是德国发动的。因为他的责任最大。德国人的不理性和普遍仇恨,把纳粹和希特勒推上了历史的前台。

这是二战,那一战呢?

一战,你根本找不到一个罪魁祸首。说一战是德国发动的,那么,我们可以看一看德国的决策层在当时的态度和观点。

一战爆发时,德国前首相伯恩哈德·冯·比洛,冲进时任首相贝特曼的办公室,质问他:事情怎么变成这个样子。贝特曼“这个可怜的人脸色苍白,两手举向天,尖声叫道,我要是知道就好了”。

首相说话不算,那么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呢?这家伙肯定是个战争贩子吧?

当时,德国将军要求威廉二世签下总动员令,以实施施里芬计划。这位皇帝在被迫签完字后,则说:先生们,将来有一天你们会为现在做的事情后悔的。

德国皇帝和德国首相,都不愿意发动战争。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德国决策层的本意,并非有意制造战争。

那么,奥匈呢?

奥匈这个强权帝国,欺负弱小的塞尔维亚。而且,历史事实就是:奥匈率先向塞尔维亚宣战了。但是,宣战的原因是塞尔维亚的黑手社策划了萨拉热窝事件,刺杀了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

然而,吊诡的是:塞尔维亚刺杀的这个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内部的主和派。他一死,奥匈的主战派立即放开手脚、放飞自我了。

那么,是小国塞尔维亚吗?

塞尔维亚肯定是最不理性的一个。君主立宪了、也有议会了、还有内阁了,但内部却有一个毒瘤,即黑手社。大家听话,你好我好全都好;大家不听话,黑手社挨个儿刺杀。甚至,芝麻小国塞尔维亚竟提出了一个大塞尔维亚的概念:凡有塞尔维亚人的地方就是塞尔维亚。而奥匈吞并的波斯尼亚境内恰有40%的塞尔维亚人。然后,塞尔维亚就和奥匈撞上了。

但是,小国毕竟是小国,充其量也就当个导火索,掀不起世界大战的滔天巨浪。

塞尔维亚背后是斯拉夫人的大哥,即俄国。俄国拼命向巴尔干半岛输出斯拉夫民族主义,而选择的支点就是塞尔维亚。选择塞维尔亚的原因,就是是这家伙最不理性、最爱搞事情,一天到晚都在整军备战。正是因为俄国在背后撑腰,塞尔维亚才会捅了天大的篓子,刺杀奥匈皇储。

但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作为奥匈盟友的德国,却跟没事人一样。德皇,军方以及德国情报部门的长官,还在休假。德国人的想法很简单:这仗打不起来,塞尔维亚肯定认怂,然后还是外交解决。小国塞尔维亚跟奥匈帝国,完全不是一个体量,不认怂还能咋地?

那么,塞尔维亚的背后大哥以及整个斯拉夫人的大哥、沙皇俄国,是啥反应?

都没等俄国有啥反应,德国的世仇法国立即出动了。法国总统普恩加莱出访俄国,会见俄国沙皇和军方高层,开始各种鼓动加煽动。总之就一句话:这一次咱们不能在德国面前认怂。而为了表态不认怂,俄国专门为普恩加莱组织了阅兵式,7万俄国大兵集体踢正步。

接下来,俄国应该不会怂了吧?

可以说,俄国在远东地区特别硬,不仅不把大清当回事,而且也不把鬼子当回事。随后,日俄战争就被教训了怎么做人。但是,在欧洲方向,俄国一直怂,甚至怂出了传统。俄国一直觊觎巴尔干,自然一直跟奥匈势不两立,所以也就一直想收拾奥匈。但是,奥匈的背后大哥是德国。所以,但凡德国这个轴货一轴到底、摆出开战的架势,俄国就必须认怂。原因是实力不允许,自己真心打不过德国。

但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法国肯定算一个。萨拉热窝事件本来跟法国没啥关系。然而,因为对普法战争耿耿于怀,法国总统竟然亲自出面,去俄国挑事。同时,俄国内部也出了一个家伙。这个人就是俄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哈特维希。

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塞尔维亚终于知道害怕了,甚至准备爬到奥匈皇帝面前跪地认错。如果认错了、认怂了,这个仗也就打不起来了。

实际上,你可以翻看近代历史:战争的根子首先是共识出了问题,两伙人死活也说不到一起去;其次是情绪之争,你瞅啥、瞅你咋地,然后就干起来了。而真正因为利益之争死命干的,并不多。所以,塞尔维亚认怂,奥匈也不会刀兵相向。

同时,我们还需要记住一个前提,那就是奥匈一直是个温柔的帝国,外边几乎没有殖民地。真正的恶狼,没事就想打仗而且往死里打的,多是民族国家。

俄国表面上肯定不能认怂,因为法国背后撑腰了。但实力不允许,所以秉持的基调仍然是能不打就不打。然后,俄国外交部给哈特维希下了劝和的指示,简单说就是尽量别把事情搞大。

但是,哈特维希这个驻塞尔维亚大使,却完全不把外交部当回事,死命鼓动塞尔维亚:不能怂、给我怼。

大哥放话,小弟还怕什么?所以,塞尔维亚不仅没有跪地求饶,反而一硬到底,杀了奥匈的皇储竟拒绝认错。

奥匈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其中的第六条是:在奥匈帝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塞尔维亚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但,对这一条,塞尔维亚拒绝接受,认为这有损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政府和军方说服了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塞尔维亚宣战。到这个时候,战争还只属于奥匈和塞尔维亚,最多也就是在敏感地区发生了一次局部战争。

然而,俄国却举国动员了。

之前德国已经放了狠话,相当于做出了决策:一是奥匈挨欺负了,所以奥匈干啥我们都支持;二是俄国胆敢举国动员,德国立即宣战。所以,俄国这就算宣战,而且举国动员也相当于把枪掏了出来。

然而,即便如此,战争也就局限在德国、俄国、奥匈和塞尔维亚之间,战场大概率还会局限在巴尔干地区。

大国动手牵扯太大,而俄国与德国的实力又相差太大。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俄国举国动员,德国也举国动员;然后,德国把军队开到东线,俄国把军队开到国境;最后,也就是两军对峙,俄国不敢动手。因为俄国打不过德国,这就没有动手的道理。等奥匈在巴尔干揍服塞尔维亚,两边也就撤军了。

然而,德国这个轴货,竟轴得匪夷所思。

德国的确举国动员了,而且也把军队拉出去了。但是,德国往东线只派了一个第八集团军,总共9个师,去对付俄国的19个师(一个德国师是12个营,一个俄国师是16个营)。同时呢?它竟往西线派了7个集团军、78个师,直接对法国开火了。

德国是什么鬼逻辑?

这就是施里芬计划:先打垮法国、再对付俄国。但是,法国毕竟没动手啊,它只是不承诺中立。你德国直接去打俄国不行吗?不行,因为德国总参谋部说我们只有一套作战计划。所以,威廉二世才说:先生们,你们会后悔的。

于是,法国卷入战争。而为了进攻法国,德国则要取道比利时,不是从德法边界进攻法国,而是迂回比利时,在比法边界进攻法国。但是,英国对比利时有条约义务,于是英国卷入战争。

德国一旦执行施里芬计划,那么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非打不可了。

但是,我们能从这些复杂事件中推理德国是罪魁祸首吗?

一战为什么爆发,因为德国发动了战争。但德国发动战争之前,俄国已经兵临东普鲁士。德国在一战中的最大问题就是”轴“:我就一套作战计划,先打法国、再打俄国;俄国出兵打我、我就出兵打法国。

所以,我们怎么也不能说是德国发动了一战。甚至,你都不能说德国的责任更大。如果讨论责任的话,大国里面,俄国的责任最大。

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一战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问题。而制造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德国的处置。

德国,本就在病态的民族主义中,发高烧。凡尔赛条约之后,则从高烧39度升到高烧93度,一直在沸腾的边缘。整个德国疯狂仇恨,从上到下憋足了劲,就是要死命干。战后的魏玛共和国,一直在充当减压阀。而这个减压阀却根本压不住国内的汹汹民意。

首先,它控制不了军队,军队宣布“政治中立”,你魏玛共和国是死是活,跟我没关系。1920年,极右翼势力发动暴动、攻入柏林。而军队竟拒绝镇压,搞得政府赶紧跑路。

其次,它控制不了官僚,德国的文官系统对魏玛政府毫无忠诚可言。1920年极右翼攻入柏林的时候,政府的很多高级文官甚至留下来与暴动分子合作。

第三,它控制不了司法。魏玛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年里,左派搞22起政治暗杀,却只有38人判刑、10人死刑。而右派更疯狂,搞了354起暗杀,却只有24人判刑。

所以,魏玛共和国能活到希特勒上台,已经算是奇迹了。德国人心中有火,这股火是怎么来的?全是凡尔赛条约闹的。

德国是投降了,却不是军队战败,而是国家熬不住了。所以,协约国就不能太过分。但凡尔赛条约一定要过分,赔款200亿金马克,相当于八万吨黄金;海外上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全没了;本土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走了。同时,有600万职业军人复员、250万军工企业的工人失业,超过10%的德国人口成为战败牺牲品。这是多大的仇?

此外,凡尔赛条约还制造了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意大利,因为被赶出巴黎和会,所以迅速法西斯化;一个是日本,因为它成了巴黎和会上的失意人,所以仇视凡华体系。但是,日本这家伙剑走偏锋了,放飞自我之后搞起了全面侵华。

所以,从大的尺度上看,二战爆发,主要是因为一战以及凡华体系。但是,无论怎么因为所以,我们都无法两场世界大战的复杂。

再严密的逻辑推理、再详实的证据史实、再后视之明的洞见,都无法做出一个“谁发动”或“谁能发动”的解释。说全是因为德国,但德国实在承担不起。

所以,一战和二战更像是两场连续发生的雪崩:雪花堆积了足够的势能,登山人一声咳嗽,然后雪崩接连爆发。如果没有登山人的一声咳嗽,雪崩还会发生吗?自然不会。但是,人类需要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共识以及足够有力量的故事,去降低势能、阻止雪崩。然而,当时之世,遍地都是恐惧、仇恨和猜疑。

那么,启蒙时代以来的理性和科学呢?

科学和理性反而让战争更为残酷。机关枪和铁丝网使战争成为绞肉机。科学转化成技术,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战争能力。而理性则让战争丧失了人性。杀敌50万、自损49万9千人。这就算胜利,因为自己少死了一千人。

1900年,法国《费加罗报》的元旦社论指出:

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但是,20世纪却是以两次世界大战走完了前半程,又以冷战走完了大半个后半程。当我们把尺度放大到百年的单位,追问德国为何能发起两次世界大战,还有什么意义?而当我们把尺度缩小到具体的细节,追问德国为什么能的问题,或许也只能让我们收获确定性的假象。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纳粹政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侵略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医院座视德意志帝国被各国瓜分的希特勒就已经积累了很强的复仇心态,魏玛共和国经济危机期间英法等国在鲁尔工业区光明正大的抢劫更是加深了希特勒的复仇心态,这一心态自然而然的被纳粹政府所继承,所以二战时期的纳粹政府比任何时期的德国政府都要更具有侵略性。

图为德国元首希特勒

并且,并未完全战败的德国却接受了如此不公平的凡尔赛条约这一事实非常方便纳粹政府进行炒作。所以不仅仅是纳粹政府,相应的德国平民也有很强的复仇心态。纳粹政府正是利用这一点才迅速的得到了德国人民的民心,并迅速的组建了一支非常强大的军队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图为法国军队进入鲁尔工业区

而且,德国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了世界第二的GDP产值。但是被波兰和法国夹在中间的地理位置使得德国必须主动的向周围的国家发动进攻并且夺得这些国家的土地才可以获得足够的战略纵深,所以德国为了获得在夹缝中的生存空间才一次次的发动了侵略战争,而一战所遗留的公平性问题只是加剧了德国扩张的欲望罢了。

图为凡尔赛合约的签订现场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德国一样面临着战略纵深严重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日本相对来说不受待见的美军在德国的部署明显要更受到德国政府以及民众的欢迎,因为即使是欧洲11个拥有坦克的国家将坦克集中起来,也未必就是日落西山的俄罗斯装甲部队的对手,所以具有危机意识的欧洲人向来并不厌恶美国军队在当地的驻守。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侃古聊今说历史有幸回答您的问题,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先说主题德国为何有实力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实,这个题目是比较大的,需要结合当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德国国内情况等多重方面因素考虑,因为涉及范围较广,笔者就以国际和德国国内两条主线,简要论述一番,欢迎广大读者一起探讨!

我们先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因后果!

首先,准确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发动的,并不是由德国直接引起的,充分数据证明奥匈帝国才是一战的主要责任国,其目的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塞尔维亚。在高中历史课上,相信广大读者都背过,奥匈皇储裴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随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爆发。

大家可以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颇具有戏剧性的,由于一个热血青年的暗杀行动,导致了整个世界长达4年之久的旷世大战,人员财产损害无数。

其实研究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战真正原因,还是由于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各国本身矛盾重重,日益兴盛的德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反倒是落后于英法等老牌强国。也最终由于,德国为寻求与自身实力所匹配的国际地位,而开展的以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世界性大战!

我们看一下一战前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德国国内情况,就能明白德国一方发动一战的的必然性!

首先,从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看,在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几个国家相互之间就已经矛盾重重,战争时有发生。在一战前,主要由三组矛盾影响着当时的世界局势!

第一组矛盾是法国和德国的矛盾!

法德主要矛盾还是由于之前普法战争法国的失败,导致了国土被德国抢占,法国失去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都抱有一雪前耻的复仇心态。德国对此也高度警惕,为防止法国报复也一直在扩充军备。

第二组矛盾是俄国和奥匈帝国的矛盾!

俄国和奥匈帝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多次大打出手,巴尔干半岛是世界著名的火药桶,多年来,俄罗斯帝国借着建立大斯拉夫的名义,向巴尔干半岛上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进行扩张,而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两个帝国就国土已多次进行过战争。这也促成了,奥匈向塞尔维亚宣传后,俄罗斯已塞尔维亚保护国名义马上介入战争的重要原因!

第三组矛盾是英国和德国的矛盾!

按照一战历史学家分析,英德对抗把人类拖入了巨大灾难之中,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对抗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对抗”。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是新兴工业强国。二十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已超过英国,但当时世界的殖民地早已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堂堂德意志帝国竟然还不如意大利殖民地多,这对于心高气傲的德皇威廉二世来讲是万不能接受的。因此,武力破局成为了德国及其盟友的必经之路!

再次,从一战前德国国内实力来看,其工业水平已超过法国,综合国力从当时世界来看仅落后于英国!

一、从经济方面看:

一战前的德国经济体量已经占世界的14.8%,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1913年,德国占世界贸易比重的13%,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次于英国。1914年,德国对外资本输出达到440亿,世界第一。在钢铁的产能上,德国占世界轧机总产量的44%。医药化学品出口份额占世界28%。

二、从科研实力看:

德国在一战前共计获得过18个诺贝尔奖,是美国的五倍,远超其他欧洲国家。无论是在工业领域、军事领域,德国都有很多发明产出。

三、从军力上看:

陆军世界第一,赢得了对欧洲霸主法国的战斗。海军世界第二,连年追赶英国,从吨位、舰艇数上仅次于英国。

综上可知,如此实力的德国怎甘心屈于人下,因此,一战由德国一方发起是必然的,这也是作为新兴强国,打破当前世界格局的必然选择!

如对一战感兴趣推荐两本参考书籍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是 [德] 弗尔克·贝克汉恩,主要以德国视角写一战的,对当时德国国内情况有很详细介绍,适合一战入门者

《大英帝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作者是[英]戴维·雷诺兹,以英国视角写一战的,两相比较很有意思!

在讲完一战前世界格局和德国实力后,对于战争的经过因篇幅所限,笔者就不多加赘述了,跳过此部分,我们再接着讲一下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是如何在短短20余年时间就有实力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首先,还是从国际政治环境上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场大洗牌,沙俄覆灭,苏维埃政府建立。奥匈帝国被拆分。英国国内情况战后损失很大,殖民体系也受到较大冲击,世界第一实力逐渐被美国所替代。美国工业发展飞速,也日益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一战后,世界各国留下的矛盾没有解决反倒是更加加深,因此,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

同时,英法的“绥靖政策”也极大的加剧了希特勒政府的野心。英、法、美等国为了祸水东引,开始由限制转为扶植战败的德国、并在远东地区坐看日本对中国等国入侵,以达到遏制苏联、镇压国内革命的目的。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就有明显表现,之后随着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在慕尼黑协定中,将绥靖政策推向了高潮!英法的放任,可以说极大助涨了希特勒政府的扩张意愿,也给战后的德国一个较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因此从国际政治环境看,二战德国具备了发到战争的机会!

最后,在从德国国内情况来看!

首先,从政治上看

一战后,魏玛政府丧权辱国,德国割让了东部领土给波兰而失去了重要的铁与煤矿产地。同时,普法战争赢得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也重新归还给法国,导致德国矿石开采量急剧萎缩,较战前减少70%。此外,德国还需要对战胜国依据《凡尔赛条约》支付大量的赔款,由于赔款数量巨大,魏玛政府不得已开始大量印钞,由此引发了全国性的通货膨胀。1923年,法国就德国未按时赔款,而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另一个工业重镇,鲁尔地区。导致德国国内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加剧国内民众对一战前的德意志帝国强国国民身份的怀念。

在此背景下,宣扬民族主义、大复仇主义的希特勒纳粹政府的上台,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德国从上至下,都怀着一雪前耻,报复法国的思想,从当时德国国内情况看,重新发动战争就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接着,在从德国国内经济环境看!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但是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及德国复原兵重新回归生产。德国的工业水平追赶的还是比较快的,同时,由于大量复员兵参加工作,致使德国的劳动成本极大下降,可以与英法打价格战,以相对低廉价格倾销商品到海外,躲过了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

从结果看,1927年德,国经济水平已初步恢复到一战前水准。

另外,从科技进步上,一战结束到二战前,德国又获得了24个诺贝尔奖,在科技上仍然碾压世界。

最后,从笔者读过二战相关研究文献资料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也是具备很强的偶然性,一开始德国的胃口没有那么大,没成想“闪电战”太过先进,法国也过于水了,真是我“我还没发力,你就倒下了”,由此助长了希特勒的气焰。大家,到后期都打出了真火,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难以控制,最终才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面!每每回顾二战历史,笔者还是为我们能生在强大的中国而感到自豪,愿世界减少战争!

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多多关注,让我们一同学习共同成长!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大家知道,20世纪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改变了世界格局。

1、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

(1)一战背景

“法德矛盾”,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积极扩展军备。

“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英德矛盾”,英国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2)一战发生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导火索,奥匈帝国在1914年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为战争开始标志。到7月30日,俄国开始全国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紧接着,德国开始登场了,德国紧接着向俄国宣战,向法国宣战,随着时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两个阵营,协约国与同盟国。大战历时4年,有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洪流,造成3000万人的伤亡。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是由于在战争中出现了机枪,坦克,飞机,潜艇等新式武器,带来了科技上的进步。

(3)一战的结果

《凡尔赛条约》的制定,战胜国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德国,对德国实行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土地和12%的人口,解除了武装,德国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能拥有空军,引发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复仇主义情绪。虽然德国战败,但是德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笔。

2、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1)二战背景

日本侵华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打破一战后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对意大利冲击严重,墨索里尼认为对外领土扩张可以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最终,埃塞俄比亚沦陷。

西班牙内战

西班牙内(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了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

慕尼黑阴谋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战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开始,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结束,二战有两个阵营:轴心国,同盟国,战争造成全球2亿人的伤亡,是人类有史以来破坏最强的一次世界大战,随着战争的结束,成立了联合国。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破坏(图片来源网络)

为何德国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和二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战争,德国在其中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德国为何能够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便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德国为何要发动两次世界大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格局”,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为了打破旧有格局。

为打破旧有世界格局,崛起较晚的德国挑起一战

作为欧洲列强之一,德国比起英法等老牌帝国,无疑算是起步较晚的一个,等到德国完成崛起,并开始准备掠夺殖民地和资源之时,却发现世界各地的殖民地早已落入老牌帝国之手。为了持续发展,德国必须打破原有的世界格局,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与此同时,欧洲各大强国之间也存在着极为激烈的矛盾,例如因普法战争而成为世仇的德国和法国,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于是,德国先是与奥匈签署了带有明显反俄性质的“同盟条约”,之后又拉拢与法国争夺尼斯失败的意大利,从而于1882年建立了德、奥、意“三国同盟”。

为了对“三国同盟”进行反制,1892年法国和俄罗斯也达成了军事协议,此后随着英德矛盾的逐渐尖锐,英国也先后于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于是“三国协约”也就此达成。

随着欧洲两大集团的形成,双方均开始整军备战,此时的欧洲简直就像个火药桶,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遇刺,“萨拉热窝事件”最终点燃了这个火药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紧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不过奇葩的是,原本属于同盟国的意大利,竟然最终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一战历时四年,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此战最终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不过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虽然取胜,但实力也被大幅度削弱。

一战后德国经济复苏的同时,世界经济却迅速陷入大萧条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可谓损失惨重,背负巨额战争赔款的德国,虽然工业体系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科研领域仍然极为强大,但德国却根本没有足够的货币重启经济。于是,旨在帮助德国恢复经济和稳定金融的道威斯计划于1924年得以出台。

△道威斯计划签订现场

所谓道威斯计划,便是指由英法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并帮助德国推行货币改革,从而保证德国的经济得到恢复,从而确保德国能够履行战争赔款。于是,从1924年至1929年,德国虽然先后支付了战争赔款110亿金马克,但所获得的各种外来贷款却高达210亿金马克。

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再加上复原士兵重新融入工业制造,在得到充足贷款的情况下,德国的经济开始迅速复苏,到1927年时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便再度恢复到了1913年的水平。

一战后,世界经济虽然迅速进入大繁荣时期,但这种繁荣却是一种不平衡的繁荣。英法等国的钱,通过贷款的方式流入德国,又通过战争赔款的方式流回英法等战胜国,而英法等国又需要向美国偿还一战期间的贷款,这导致大量热钱开始迅速涌入美国,美国的黄金贮藏量在1913年至1924年从19.24亿美元增加到44.99亿美元,占到了世界黄金总贮藏量的一半。

最初,美国通过对外大规模的贷款和投资,一定程度抵消了这种不平衡,却也使这种不平衡得以进一步加剧。1929年,随着华尔街股市暴跌,美国开始从欧洲大量抽回资金,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开始了。

同年,德国以经济大萧条为借口,宣布无力偿还贷款,最终导致道威斯计划,以及之后取而代之的扬格计划全部破产,德国此后再也没有偿还过贷款,而在纳粹党上台以后,更是不再承认任何赔款。

为打破萧条下的经济格局,德国不得不挑起二战

随着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动荡,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自保,开始纷纷推行不兑现的纸币制度,这使得各国货币之间的比价开始变得剧烈波动。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和投资场所,同时为了对抗其他货币,货币经济区开始形成。

△英联邦成员国

1931年9月,英国联合英联邦各成员国(加拿大除外),以及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埃及、伊拉克、阿根廷、巴西等国家组成英镑集团。法国则联合布基纳法索、喀麦隆、象牙海岸(科特迪瓦)、尼日尔、新喀里多尼亚及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国组成法郎集团。美国联合加拿大、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亚、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利比里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国建立美元集团。

此时世界经济格局,被老牌帝国的货币区强行分割了开来,而货币经济区本就对其他货币具有强烈的排斥性,德意日等新兴经济体的货币由于在国际上毫无优势,黄金本位制的崩溃使得他们根本无法保证经济运转。

此时,德国经济虽然实现了一定复苏,但由于重启经济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外国贷款,再加上经济大萧条的来临,德国因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倾销福利,也随着老牌帝国为自保纷纷成立货币经济区而丧失销路,德国的经济可以说再度处在了崩溃边缘。

到1933年,德国失业人数高达600万,经济的剧烈动荡,导致德国国内矛盾迅速激化,最终促使了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而希特勒上台之后,迅速投入到了经济自救之中,而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压力,美国开始大量向德国输出技术、装备和石油,英国则向其提供金属、合金和生铁,依靠着原有的工业体系,德国从此开始走上发展快车道。

从1932年至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而到了1938年,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了1.3%,不仅低于美国的1.89%,更要远低于英国的8.1%,比利时的8.7%,荷兰的9.9%。

那么,既然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再度被瓜分,德国又是凭借什么迅速恢复经济和消灭失业的呢?其实希特勒的方式极为简单,那就是军事工业,然而德国虽然凭借以军事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迅速崛起,却也助长了对外扩张的法西斯主义。

因此,不论是军事工业膨胀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还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德国都必须打破目前的经济格局,从而获取工业原料产地和销路,而正是这一点促使德国不得不对外扩张,最终挑起了二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