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一个国家如果不公布数据的话,外界根本无法知道该国具体的核弹数量,但是通过一些测算,可以大概评估出一个接近的数量。
第一、根据该国拥有的核原料来评估制造核武器肯定离不开核原料,然而世界上的核原料数量有限,并不能轻易获得,那怕是自己国内有也需要开采。
由此,可以根据该国进口核原料的数量,以及开采的矿石来做一个大概的评估。
如果该国的核原料是进口的话,那么是可以根据进口核原料的浓度以及制造核武器所需的浓度比例关系来算出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能够制造核武器的原料,从而算出来该国拥有可以制造核武器核料的总量。
算出该国拥有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总量后,再根据制造一枚核武器最少需要多少核原料,最后算出该国最多可以制造出多少枚核弹。
如果该国核原料是自己开采的,照样可以算出来,人家只需要根据铀矿的开采难度、使用的开采技术、使用的设备数量、以及开采人员数量来算出你平均每天可以开采多少铀矿石,然后再根据一定的数量比例,就可以算出该国已经拥有多少可以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
这个其实并不困难,比如说炼制一公斤核武器级别的高浓缩铀需要200吨铀矿石,人家一算就知道结果了。
第二、根据拥有的可以发射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数量来计算。核弹是战略武器,主要是用于威慑对手的,所以核弹的攻击目的地就是对手的本土,而要把核弹快速的投送到对手的本土,最快的远载工具就是洲际导弹。
由此,一个国家有多少洲际导弹,那么他核弹头的数量就不会低于洲际导弹可运载的数量。
所以,一个国家核弹头的最低保有量,可以从该国拥有洲际导弹的数量中测算。
想知道对方拥有多少洲际导弹也不难,由于洲际导弹体积比较大,很难隐藏,通过相应的侦查都可以知道一个大概。另外也可以根据制造洲际导弹工厂的规模来算出洲际导弹的大概生产量。
第三、可以根据相关军费开支来测算核弹的数量核弹生产需要钱,核弹的维护也需要钱,而制造核弹的费用都来自军费拨款,而军事拨款中有各种具体的项目开支。
在军费透明的国家,他用于制造以及维护核弹的费用是公开的,人家可以根据他拥有的核技术,来算出他喜欢核武器的大概成本,也可以算出他维护一枚核武器的大概成本,由此可以根据费用推断出他大概拥有多少核武器。
总的来看,一个国家拥有多少核武器,是可以通过一些相关数据来推断的,但是得到的数据肯定不会百分百准确,只能算出一个大概的范围。
当然了,使用推断的数据越多,那么推断出来的结果就越接近真实数据。
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搞对抗,核武器派上了用场。
双方拥有的核武数量,高峰时都能达到上万枚,当然,那时的核导弹落后,没有现在的先进威力大。
那时候双方的用意是,拥有强大的核武库,保证能摧毁对方的大、中城市,还有重工业地区,还有各类军事基地。
这样算下来,最低需要数千枚,再考虑到别的因素,就在这基础上,加一倍数量来准备。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苏联衣钵,目前美国和俄罗斯,拥有核武最多,据说,都各存有6000余枚。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核武维护费用大,又有退役更新要求,旧弹头还能和平改造利用,发电增加经济效益,现在二大国的拥核数量,不过是停在纸面上,真实数量,我觉得应该少很多。
因为,虎老雄威在,没人敢惹,冷战降温,需求减少,能吓到别人就行,自背负累不明智,看看美国和俄罗斯的经济情况,窃以为,美国可能更明智一点。
除美俄以外,世界上还有数个拥核国家,诸国拥有的数量,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有的是自己宣称的,这里面有水分,有的是别人,根据当事国的经济情况,技术原料情况,安全环境情况等方面,推理猜测的,这数据也不会准确。
总之,拥有核武的数量,是拥核国家的绝密,真实数据,只有自己最清楚,一次不可能造很多,要给将来的技术改进留空间,你问他他问你,讳莫如深呢!
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核武是拥核国家的最高机密,除了国家主要领导人,其他人是永远都不可能知道的。核武有布置在地底的,有布置在海下的,还有藏身于大山之中的……拥有核武,在世界上就会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各个拥核国家都会有意无意的公布一定的核武数量,但那仅仅只是一种模糊的表象,谁也不能当真,更无法搞清楚其真实数据。
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据我的观察:
一、外界搜集情报是多手段多方位的历史上,由于我们科技水平与美苏势力差距很大,人家飞机可以在我们的一定高度的空中畅行,可以拍到航片供他们的有关人员解读。
基本上到八九十年代后就不可能了。
现在谈一谈主要国家搜集这方面情报的手段:
(一)、卫象资料的普查作用1、现在近地球空中活跃的卫星多了,主要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及英法德等等国家的。基本上都是地球全覆盖了。
主要国家都有专门机构负责解读卫象(卫星资料图片等)的。解读的主要内容是很庞杂的。
解读核武器是根据核武器的一些外部特征进行的。
2、卫星的技术含量也是越来越高,高到可以鉴别一米直径以内的东西,甚至于更小。
(二)、对媒体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1、现在的媒体多了,网络上是很庞杂的,各个公私媒体平台,微信聊天,再加上专业杂志等等等等。都是他们利用的资料。
2、有专门机构在中间捕捉有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包括互相印证的过程。
(三)、人工补充关键的东西。1、间谍特工的作用是就近尽量取得一定的资料。尤其是红头文件。
2、曾经一度存在着我们的军工等机要单位到那里,有些外资企业就跟到那里。而且,建一些更高的建筑。明摆着是就近侦察的。
现在的高倍望远镜多了,还有各种监听手段。
3、间谍分专业的,也有业余的。有个别国家国民几乎是全员业余间谍。
也有从出国人员的话语等方面进行捕捉和分析的。
4、为什么美国侦察机总想越靠近我们飞行。就是为了补充一些详细情报的。
那都是声音监听和摄影等并行的。
(四)、其他手段1、司若登所说的电话监听,实际上是技术和能力能达到的国家都采用和想采用的。
应该是美国在这方面更早,更多,或许更先进而己。
2、卫星跟踪和定位问题。
搞得拉登不敢用现代通讯工具和看网络上的东西等等。
有美国的GpS定位,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北斗?
俄罗斯为什么下决心与美欧网络断绝联系?
为什么美国一直在妖魔化我们的5G技术?
二、不少国家有反侦察手段无论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主要国家都存在着侦察与反侦察。
据我所知,一些国家搞了一些反侦察手段:
1、将许多东西移进大山洞,或者是地下进行。
就有人怀疑日本应对美国的监督的办法是将核试验在海底进行。
2、气球方法。
3、烟雾弹使其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三、国人还是必须注意保密的有人说,要使人不知,除非是已未为。认为国家的保密实际上只是对平民百姓的保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1、就是一些国家的情报手段再多,再高明,再厉害。他们知道的再清楚。他也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达到的。
也就是说,他得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消耗。
一旦大家不注意保密,起码是节省了人家的财力。
2、必须时时处处注意保密,尤其是涉密人员,尤其是网络上,更应该注意啰。
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这是今年4月6美国国务院公布俄美战略核弹头数据,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3月,俄罗斯拥有517枚陆基洲际导弹、海基洲际导弹和轰炸机使用的空射型战略巡航导弹,数量比2020年的510枚增加了7枚;美国“三位一体”的战略核武器数量要比俄罗斯多,为651枚比去年9月的675枚,减少了24枚。
而从战略核弹头数量来看:美国到今年4月有1357个,去年9月份为1457个,半年内减少100个;俄罗斯现有1456个,去年9月份为1447个增加了9枚 ,另外俄罗斯还有封存的弹道/巡航战略导弹发射装置767具(个)比去年增加3个、美国为800具(个)数量保持不变。
那么,战略核武器这样的国之重器美俄为啥要明确公布呢?这是因为冷战期间双方的核军备竞赛都研制了巨量的核武器,高峰时期都超过了4万枚核弹头,其中战略核弹头(万吨级别)都接近了1万枚,当冷战结束之后,核大战的风险降到了低级别,这时美俄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核武器的严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的储存也同样如此!
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双方通过谈判签署《美俄削减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规定美俄同时削减进攻性核武器,要公布彼此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和存储地点,并向对方派出观察员,监督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工作,所以世界看到了美俄战略核武器的数量。
法国M51型海基洲际导弹,核潜艇数量乘以每艘搭载的导弹数量,再乘以每枚核弹头数量,就大概测算出法国战略核弹头的数量了。
但是,与美俄相比安理会其他三个国家中英法没有公布核弹头的确切数量,因为这三个国家核弹头数量与美俄相比完全是“九牛一毛”!
根据国际权威军事研究给出的数据,这三国的战略导弹数量都低于400枚,并且英法的数量更好测算,因为他们两国没有陆基洲际导弹和远程巡航导弹,只有战略核潜艇和海基核导弹维持国家安全核基石,比如说:英国有四艘“前卫级战略核潜艇”,每艘载16枚“三叉戟Ⅱ”海基洲际弹道导弹,每一枚可以安装6个W88型核弹头,4×16×6=384枚,这就是英国战略核弹头的数量了,就是想隐瞒也瞒不住的,当然也没必要隐瞒,向外界透露数量自己反而更加的安全,只要有一艘战略核潜艇在核大战当中存活,就能核打击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96枚当量40万吨核弹头至少消灭48个人口百万的大城市,基本算是亡国了…数量虽远不及美俄多,但对于英法这俩国家来说这足够保证国家安全。
总之,核武器(核弹头)目前已经成为了政治性的武器,已经形成了战略平衡,先发制人与后发反击没有区别,所以谁都没有挑起核战争的勇气。
核武器数量是国家机密外界是如何知道的?
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现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知道另外任何国家核武器的准确数量。动态中的“核武”,时刻都在变化中。根据某些原因推算出来的数字是不可能准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