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古代的城池大多数都建在交通要道,以及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想要绕开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你根本绕不开。
古代的道路可不像今天这样四通发达,城与城池之间很多时候只有一条道路想通,而城市就是这些官道上的重要据点。
打仗是需要大量军事物资的,而军事物资的运输根本离不开道路,你要知道古代的运输车辆都是各种牛车、马车。
这些车辆一旦离开管道,根本怎么走?
先不说荒山野岭,就算是平原地区,牛车、马车也没办法在田里走啊。
别说古代了,就算现在有坦克、军事越野车,同样都非常的依赖公路,虽然在荒野也能走,但是行动肯定是大大的迟缓的,而且还会增加更大的消耗。
所以古代的军事行动大多数都是顺着官道进行,如果不走官道,恐怕还没遇上对方的军队,自己的一方就已经不行,这仗还怎么打?
三国中,邓艾带人抄小道偷袭阴平灭蜀国的时候,在路上直接减员三分之二,由此你就知道,不走官道对军事的影响有多大。
古代的城池,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交通要道上,目的就是扼守交通要点,物质对方前行的,所以你基本绕不来。
第二、古代城池往往是军政一体,而且集人口与物资,随时可以暴兵。
在古代攻破一座城池最好的方法就是突袭,如果无法突袭就只能采用围三缺一的方式进行强攻迫使对方弃城而逃。
绕开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只要给一座城池充足的时间,那么这座城市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兵营。
因为古代的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物资聚集地,再加上里面有足够多的人口,只要获得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这座城池很快就会产生形成战斗力的军队。
当你绕开他到前方去作战时,这座城池里的军队就会与前方城市的军队对你进行两面夹击,让你腹背受敌。
由此,即使你不打这座城池,那么你依然要分兵防备着这座城池的兵力出城。
如此一来你的兵力就会被分散,失去集中兵力的优势。
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四个城门,每个城门防备的兵力数量还不能少,一旦少了,就给了城里守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由此,越过城池不打是非常不明智的,就算不被腹背受敌,那么粮道与退路也会被中断。
任何战争都不是有百分百必胜把我的,所以再强大的将领问要给自己预留后路,一旦战争不顺还可以撤退嘛,越过城池不但,一旦军事行动失败,匆忙撤退时,越过那种城池的兵力这时候出来冲阵,你怎么办?
这种情况下,和这个城池的军队打,那么会被人家的后面的大部分追上合围绞杀,如果不打,那么这个城池的守军会冲乱撤退军阵,一心要走的军队,这时候军心很容易涣散,然后扔下大量的军事重型装备漫山遍野的逃,同时也被人家漫山遍野的追杀。
那么古代是不是就一定不可以越过一座城池不打呢?
也不是
古代也是可以越过某些大城池不打,而去攻打前面一些防守比较薄弱的城池,不过要讲究两点。
第一点:不以攻城掠地为目标,只是单纯的搞破坏与抢劫。
第二点:要求部队机动能力强,只有机动能力强的部队才干这么做,不然很容易被人家合作。
历史上这样干过的人有陈庆之与满清八旗,当然了,还包括一些农民起义军以及北边的游牧骑兵过来抢劫。
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古代打仗面对攻不下的城池,的确有很多绕开的案例,只是不常见而已。
案例一:朱棣绕过济南城。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路南下,打算先攻占山东,再从徐州进入江苏,从而达成吞并南京的目的。
可是朱棣到了济南城下,发现了一块难啃的骨头。守济南城的铁铉,实在是难缠。朱棣射了劝降信过去,这哥们如法炮制,也射了劝降信过来。
朱棣久攻不下,打算引黄河水淹了济南,结果铁铉却诈降,差点用千斤闸把朱棣给砸死。朱棣打算用大炮轰城墙,结果铁铉又把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放在了济南城头。
所以说朱棣始终没能拿下济南城,下次出征的时候,他索性就绕过了济南城,直接朝着南京去了。等他拿下南京的时候,济南还在铁铉手里,你说气人不?
案例二:皇太极攻打宁锦防线。袁崇焕镇守宁远城,用大炮击退了努尔哈赤,当年努尔哈赤就去世了。此后皇太极成为大汗,再次带领八旗人马进攻宁锦防线。
这个时候他先攻打锦州城,结果守将赵率教多次将其击退。皇太极围攻锦州数月有余,实在是扛不住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绕过锦州去攻打宁远。可惜在宁远又被袁崇焕给击退。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古代打仗的确是可以绕过该城池,去攻打下一个城池的。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那么是什么造成的呢?
一、绕过该城,容易被对手前后夹击。你打不下来这座城池,这就证明这座城池的防守很好,兵马肯定不在少数。在摸不清对手兵马有多少的情况下,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尤其是你绕过这座城池以后,就等于是把大后方留给了人家。兵家比较忌讳的一点就是被人家抄了后路。
当年白起和赵括在打长平之战的时候,白起便是派了2.5万人抄了赵括的后路,才将赵括给击败了。你在背后留下这么一座城,等于就是给了人家抄后路的机会。
一旦这座城的人马和你即将面临的人马前后夹击,你觉得你还有生路吗?前面的人马倒还好说,毕竟正面迎敌是有心理准备的。
可是背后的这帮人,是搞突然袭击的,你觉得你吃得消吗?前后夹击之下,一般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二、绕过该城,后勤补给容易被偷袭。现代两个人打架,打的不是力气和技巧,而是腰包。因为你把人家打成什么样,就得花费相应的医药费。所以说后勤补给才是你出门打架的底气。
在古代双方打仗也是一样,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重点讲的就是后勤补给。因为后勤补给的队伍,行军速度都特别慢,需要提前出发才行。
这跟上战场的部队不一样,他们载重量大,粮食、草料运输过程中,最害怕的就是被人家偷袭。一旦中途被偷袭,那后勤补给基本上会全部完蛋。
所以如果你绕过了一座城,去攻打下一座城,你需不需要后勤补给呢?当然是需要的。可是你在补给的过程中,此前绕过的那座城池,会不会出兵偷袭你的粮草辎重呢?我想是个人都会出来偷袭吧?因为太轻松了。
如果后勤补给被人家给偷袭了,那你的大部队肯定会在缺少粮草的情况下发生兵变,就算是人熬得住,马匹也熬不住啊!
三、绕过该城,太影响士气了。你为什么要绕过这座城?难道是因为这座城的风水不好吗?当然不是,还不是因为你打不下来这座城池嘛!
在这里吃了瘪,难道去其他地方就能不吃瘪了吗?当然不是。这就好比作为领导,你指派一个员工加个班,结果人家不理你,难道你就可以换个人吗?当然不行,因为如果你换了人,人家私底下会觉得你吃软怕硬,而且换的人也未必愿意,到最后你这事儿就办不成。
攻城也是这么个道理,打仗的时候最注重士气,如果这座城池稍微尝试了一下,攻不下来就放弃的话,那去下一座城池的时候,依旧还是这么个状况,甚至会造成士气低落,更加不可能战胜对手。
所以说一旦因为你绕过这座城池,就把军队的士气搞差了的话,的确是得不偿失的一个举动。比如说皇太极在攻打锦州城的时候,就遇到了麻烦,他放弃攻打锦州以后,便造成了士气低落,自然也就攻不下宁远了。
四、预算有限,也是无法绕城的重要原因。一支军队出征的时候,不会带太多的粮草,尤其是骑兵部队,他们讲究速战速决,那么他们怎么解决出征途中的粮草问题呢?
除了后勤及时补给以外,攻城略地,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靠抢。清朝创业初期,每打下一座城池,都会把这座城池里的粮草、百姓给抢光,这就是他们战争的源动力。
所以在攻打一座城池的时候,他们只会携带短时间内的口粮,只有打下来以后,才能通过抢掠,获得大量的补给。
可是如果你打不下这座城池,绕道前往下一座城池的话,有没有考虑一个问题,你的军队能坚持到下一座城池嘛?我看未必可以吧?
总结:当然了,死磕一座城未必也是明智之举。虽说不提倡绕城,可是有时候绕城也是一种策略。当年奥斯曼土耳其打算入侵欧洲,发动了著名的维也纳之战。
可是大军在维也纳城下强攻了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打算绕道走。结果活生生把人家的援军给等来了,奥斯曼土耳其因此惨败。其实如果他绕过维也纳,大军横扫欧洲的话,或许就有另外一番景象了。
当初朱棣打不下济南城,还不是绕道而行才夺取了天下嘛!如果当时他跟铁铉在济南死磕到底的话,或许明朝就没有朱棣什么事儿了。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
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古人打仗为何不绕开城池,非要一座座攻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古代城池的功能。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还有一项重要功能——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比较小的地方,这些功能通常被合并在了一座城池之中。比较大的地方,在城池边上或附近往往还设置有专门用来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粮的小城池。
比如宋代的扬州城,再两座较大的城池中间还夹着一座小城池,即现在的“宋夹城遗址体育公园”。“宋夹城”当初是用来干嘛的呢?就是用来屯兵和储存粮草辎重的!
古代绕开城池的情况有没有?有!比如明初“靖难之役”期间,时为燕王的朱棣就曾经绕开了济南城、将兵锋直指南京城下。等到朱橞和李景隆打开南京的金川门、把燕军放进城时,济南城依然没有被燕军攻破……
但这只是特例,原因很简单,济南守将铁铉是奉命死守济南,他并不愿意过多地掺和进皇家的权力斗争。只要守住济南城,他就算是对得起建文帝朱允炆了、也保住了自己“忠臣”的名节。至于跑来了的济南城的朱棣是否打下南京城、是否当皇帝,并不是他所关心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朱棣在绕开济南城南下前后已经基本扫清了济南周边地区,而且济南城周边留下了一定数量的军队。换言之,彼时的济南城已经成了一座孤城!如果铁铉等人出城追击,济南城很可能就会遭到燕军的偷袭,所以铁铉根本不敢弃城追击。那么,古人打仗为何要一座城一座城的攻破,而不是绕开城池进攻下一个目标呢?原因其实不难理解。
容易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前面已经提到,古代的城池不仅仅是百姓居住的地方,更是屯兵和存储粮草辎重之所。换言之,如果攻不下某座城池便绕开它进攻下一座城池,原先那座城池中的兵马、粮草并没有遭到太大损失。等到你进攻下一座城池之时,原来那座城池中的驻军出动,从背后偷袭,很可能会让你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到时候,鹿死谁手恐怕就真的很难说了……
后援补给线容易遭到偷袭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支在前方作战的军队,源源不断的后援补给是必须的!如果连饭都没得吃了,还怎么打仗?可绕开了一座城池去进攻下一座城池,无异于是在自己的后援补给线上留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城中的驻军就会跑出来偷袭你的后院补给线!到时候,前方激战正酣,后援补给线却被切断了,这个仗还怎么打?任你雄狮百万,也敌不过两个字——缺粮!
长途行军,军队疲惫、不利作战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破,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攻下城池之后,攻城的军队可以就地休整并补充给养,在“吃饱喝足”之后,再去进攻下一座城池。如果绕开攻不下的城池,继续去进攻下一座城池,势必要经历缺德休整和补充给养的长途行军。等你抵达下一座城池时,军队早已疲惫不堪,而那座城池的守军却是以逸待劳,这还不包括你在进攻上一座城池时所遭受的重创!一个劳师远征、一个以逸待劳,这场大战的结局如何,恐怕谁也无法确定。就拿明成祖朱棣来说,如果不是朱橞和李景隆打开了金川门,燕军与南京守军陷入长期对耗,最后鹿死谁手,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
攻城不克,严重影响士气一座城池攻不下就绕开,这对于士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无论将领还是士兵,头顶上都如同悬着一把利剑,不知道什么时候,没有攻下的那座城池就会从背后插自己一刀!在这样一种心态下作战,与毫无后顾之忧的拼杀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是吗?这就好比你在跟别人打架,后面有个对手的朋友正拿着板砖跟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拍你脑袋上了!你能不瞻前顾后吗?这一架你真的能放手一搏吗?
综上所述,古人打仗为何要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攻破,而不是绕开城池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并不是古人傻,而是不得已!谁也不愿意自己脑袋上悬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利剑吧?更何况,在自家的后援补给线上留着一颗“定时炸弹”,保不齐哪天连饭都吃不上了,还打个什么仗?而且,缺乏必要的休整和补充给养便继续劳师远征,即便是抵达了下一个目标,军队的战斗力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到时候,鹿死谁手恐怕还真不好说……
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显然,题主根本没有思考古代人打仗的目的。
古代人人打仗,一为生存,二为扩大势力。
先说生存。例如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战争,就是为了求生存。北方苦寒,不适合生存,那就尽量向中原靠近,没有粟与丝绸,那就尽量向中原索取。所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的战争,可以永远的持续。中原强大了,把少数民族赶到更远的地方,北方强大了,就会入主中原。至于期间的谈判与和解,核心永远都是“物的赔偿”与“交流”。
第二,就是为扩大势力。其实,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扩大势力,还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至于莫非王土之类,其实就是生存的更高存在形式。
知道了古人打仗的目的,不绕开城池,攻城略地就是打仗的目的。成熟的城市,本身就是政治中心,是人口,财富集中所在,只要占领了城市,人口有了,财富有了,己方实力必然增长,就为占领更多的城市提供了兵员,军饷,所以占领城市就是打仗的目的。
当然,占领城市之后,也许会有屠城、毁城的恶性结果发生。但这屠城和毁城,其实更是一种预先的恐吓,就是为了使再进攻的城市不敢抵抗,选择束手投降罢了。
打仗不是要尽快达到某地去。打仗真要绕过某一城市时,那就是要出奇兵,真取“黄龙”了,这又是战术了,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快的占领所有城市。
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攻城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在“攻城战”中,虽然攻城方占据着战略主动,但往往付出的伤亡代价也要远远高于守城方,于是便有人会奇怪,为何非要攻城不可,难道不能绕城而过吗?
古代城池的重要性,历朝建城并非无的放矢与西方领主修建城堡不同,城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的典型建筑,而城池作为我国古代特殊的统治模式、经济模式、人文思想的产物,其虽然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作用,但却不仅仅只具有军事作用。
1、城池代表着朝廷对该地的统治。与西方长期存在的领主式统治不同,我国自秦朝以后便开始进入集权统治,世卿世禄制彻底被官僚制所取代,卿大夫贵族则由朝廷派遣的流官所取代。如此,城池作为某地治所的存在,便一定程度代表了朝廷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如同首都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一般,城池也是各个地区的政治中心,如此一来,城池存亡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城池本身,而是辐射式的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存亡得失。
2、城池是该地区的经济人口中心。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百姓的流动性普遍较低,而为了便于朝廷统治,各地的财富往往汇聚于各个城池,然后再一级级向上传递,进而集中于都城。因此作为该地区政治中心的城池,往往也是各地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再加上城池相对安全的防护,战争年代大量人口的涌入,也使得城池能够凝聚大量人口。
3、军事重镇的重要战略意义。除了代表的朝廷统治的传统城池之外,朝廷往往也会在一些交通要道、险峻之地修建军事重镇,与传统城池更为重要的政治意义不同,这些城池往往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军事作用,它们的存亡则起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一个重要关隘和城池的丢失,往往会导致大量城池陷入险地,甚至直接威胁到国家的存亡,例如襄阳之于南宋。
如上,城池在古代不仅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军事意义,同样具有着极强的政治意义。因此,围绕城池的大量攻防战,有时候是为了夺取进一步的战略要地,有时候则是为了夺取该地区的控制权,有时候则是为了完成军队补给。
攻打城池虽然重要,但并非每座城池都要攻打既然城池如此重要,那么是否每座城池都要攻打呢?实际上并非如此,毕竟攻城战对于进攻方的损耗实在太大了,如果每座城池都要攻打,任何军队都损耗不起。翻阅古代战役记载,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攻城战,更多都是围绕重要城池和位于战略要地的城池而展开的争夺。
古代战争,无论其为了达到何种目的,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围绕那些小城做文章。一来,小城战略地位一般情况下相对较低,占之对战争全局影响不大。二来小城影响力实在有限,辐射范围也不会太大,难以发挥战略作用。
当然,凡事皆有例外,如果是为了抢夺粮草,或者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倒是经常会选择小城下手,毕竟小城无论是守军数量,还是城市防御能力,都无法与那些大城相比,反而更容易得手,反而不太愿意攻打那些重兵防守的大城。
如上,古代战争中,战略目的不同,往往也决定了战争方式的不同,但无论是哪种战争,都是有选择性的进攻城池,而不会大小不分的全部攻打。
绕城而过并非不行,只是危险系数实在太高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那么在古代战争中,可不可以绕城而过,而不攻打城池呢?实际上并非不行,只是这么做的条件非常苛刻,而且危险系数实在太高。历史上,绕城而过取得胜利的,最为典型的两个战例,便是邓艾和朱棣。
先说邓艾,在曹魏灭蜀的战争中,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绕过蜀汉的险关峻隘而直抵成都,最终成功灭亡蜀汉。然而,邓艾的战略之所以能够成功,一来是有钟会率军牵制住了蜀汉主力,二来是涪城守将马邈和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
如果蜀汉坚守不降,或者魏军主力被击退,又或者姜维姜维拼死率军回援,那么邓艾这支军队将会完全被切断后勤补给,变成一支孤军。虽然情形并未向最坏处发展,可邓艾这支军队由于缺少补给,偷渡阴平之时也是极度危险,史载“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
再说朱棣,“靖难之役”中,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巨大,朱棣的势力范围始终被限制在河北、山东一带,难以有所发展。而其最终之所以取得成功,便在于绕城而过,直接率军南下,直扑京城南京,最终才登上了帝位。
朱棣此战同样极度危险,先有驸马梅殷率领四十万朝廷大军驻守淮安,却对朱棣南下视而不见,再有都督佥事陈瑄率舟师投降,燕军这才得以顺利渡过长江,再加上负责南京金川门防务的朱橞和李景隆开门投降,朱棣才得以攻破南京。
朱棣虽然最终取得成功,但这一路南下同样极度危险,一旦攻击受阻,或渡江失败,或者梅殷率军自后方追击,朱棣前功尽弃且不说,同样会陷入孤军深入的境地,极可能就此战败。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的战争之中,后勤补给都是重中之重,由于古代粮草运输大多依靠陆运,如果无法彻底平定后方,那么将随时可能被切断补给,使得大军陷入不利。强如项羽,不也因后勤补给线经常被彭越等率军袭击,而最终被迫与刘邦议和退军么。
更何况,如果无法平定后方,很容易被后方军队切断退路,从而导致己方陷入腹背受敌、孤军深入的境地,到时不说取胜,恐怕撤退都成了问题。
古代打仗为何非要攻占城池?绕开它不可以吗?
绕开的话,敌人就出现在后方,腹背受敌,谁受得了。
而且粮食补给线也被切断了,会活活的被饿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