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坐标5线小城市。

所有生意的信息都是不对称。

生意的信息并不单单是进货成本、还包括物流成本、库存成本、损耗率、销售成本、资金积压成本、固定支出效率成本、以及尾货处理的折损率。

很多以为知道别人的进货价,就觉的生意信息对称了,其实不然,因为商品的进货价只是基本成本,这个成本很多人都是知道。

但是其他成本外人很难知道。

比如说物流成本,通过各种模式的操作,是可以很大降低物流成本的,不过这属于商家的秘密,并不会告诉你。

其他成本就更难参透了。

库存成本的话,找不同的低端作为仓库,签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在价格上会有区别。另外的话,根据物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陈列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会相对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降低损耗率等等。

销售成本就更难说了,不同的销售渠道,销售方法会影响每一件商品的销售成本。

资金积压成本,指的货物的周转期太长,而由于货物占据大量的资金,如果货款有借贷关系的会产生利息的,长期时间无法回流资金会加高利息,从而降低商品利润。

时间成本,指的是由于货物的周转期太长,导致固定成本效率低下,从而降低了投资的回报率。

至于处理尾货的折损率,这个大家都应该明白,并不是每一批商品都可以百分百按正常价格卖出,总会有尾货需要低于进货价处理的。

现实中

做生意,并不是商品的零售价远高于进货价就一定赚钱,也并不是商品的零售低于进货价而不赚钱。

也许有人会很疑惑,商品价格明明高于进货价,并且高于你估算的成本价,商家竟然不赚,这不可能。

你认为不可能,那是因为你没有做过生意。

最简单的例子。

假如你进一批货,按照原本的估算是一个月全部卖完。但是最后竟然买了一年才买完,在这种情况你说你能赚钱,鬼都不信,毕竟产生了十二个店面租金与各种支出,你还有钱赚吗?

由此做生意并不是价格买的高就赚钱的,还要看货物的周转期,如果货物的周转期远远低于逾期的话,你肯定会亏本。

除此之外,也并不说商品的价格低没有钱赚,或者说产品的价格低于进货价没有钱赚。

其实产品的出售价格低于进货价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但是这种情况商家赚的钱并不是在这件商品身上,他只是用这件商品的低价吸引人流量,从而带动其他商品的销量,从其他商品身上把钱赚回来。

由此,生意的信息都是不对称的,没有任何生意的信息是对称。

商家有时候会告诉顾客,卖这件商品给你不赚你钱,很多人也许不信,但是很多时候商家说的话并不假。

因为当一批商品长期积压,他急需要回流资金的时候,会亏本出售,当一些商品成为尾货的时候,需要及时处理,他也会低价出售。

由此在这种情况下,他不赚你钱不是很正常吗?

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程序员一枚,没事喜欢混迹在各大网站平台,豆瓣,知乎,头条等。

1,有一天在刷豆瓣,收到一封豆油,大概意思就是我的账号比较优质(注册时间比较久远),问能不能帮他给某部电影打个4星,有红包相送。 纳尼,我这是遇到了传说中的水军了吗?一个评论截图大概5元的样子,然后我就组建了一个20人的小团队,有任务的时候2块钱放给他们,前后大概赚过几百块吧。

2,之前一个兄弟让我把他微信解封,一个解封给我30元,我还屁颠屁颠帮人家干活,后来才知道,行情价是我这个的好几倍。本想组织一个小团队,无奈操作麻烦,只好作罢。

3,前段时间有人发朋友圈,说有门路开抖音60s权限,我问了下报价,对方要价120一个。 我这么节俭人怎么可能花冤枉钱,然后我花了350买了一个平台,发现平台上成本价才20元一个。 昨天把按成本价给一个妹子开了一个60s权限。

4,抖音上有一个橱窗功能,粉丝够一定量的时候才能开,我问了一个哥们,他报价200元,我随手联系了一个客户,360给他搞定了。

5,朋友想开流量主,发现几个平台报价450-500不等,最后找个一个圈内的哥们,350搞定。

6,前几天报了一个知乎的学习课程,才知道大v点赞也是收费的,好像只要粉丝过万就会有人找上门,于是乎我找到一个知乎粉丝3w的大v,问了问价格,小姑娘报价200,我想这个信息不对称也可以获利。

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1.班主任:明天交校服费120块

我:妈,学校要交校服费180块

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78年买的用了几十年,最近才知道这是一个一次性用品。

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劳务派遣,懂的人请点赞

有哪些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

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生意,保险绝对算是最得到大家认可的一种,因为很多人买卖保险都是靠的一大堆编好的半真半假的话术,买保险的客户则大多不愿意去细究这个保险的具体内容,甚至保单来了因为字多都不愿意看一眼,问好了返佣多少拿算盘一算感觉划算了就下手购买,买了之后也不知道买了啥。

别的销售行业可能有骗子,大部分是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就在法律边缘试探,保险销售则不然,很多代理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迷迷糊糊被“收入高、空闲多、开早会就给钱”来勾引到保险公司入职,被公司早会的几句的“大爱”、“停售”、“方案”一顿神操作,再加几句口号和感人视频,就开始拿刀子开始割韭菜,先割自己,再割亲戚,割的差不多了,没地方下刀子了,就离开这个行业了。

遇见过一个阿姨,买了四五份保险,都是在同一个人手里买的,什么公司就不说了,反正是公司实力大,又背景又强势各种厉害,年交保费十来万,买的时候说有意外或者生病住院什么的全都保,交了七八年,结果因为意外去住院,做检查发现有癌症,断断续续治疗了四五年,保险公司一毛钱也没赔,家人大骂保险公司是骗子,大闹一顿然后退保,拿回来的不到交的保费的一半,阿姨过了不多久去世了,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保险公司就是骗子集团?还真不是,业务员卖给阿姨的基本都是理财险,然后以个人名义送了一张一年期的卡单,卡单上有意外医疗和疾病的住院医疗,但是只管一年,阿姨自己不懂家人也不过问,那卡单早已经过期好几年,业务员早已离职还管那些?

处在这个行业,随手一翻,全是这种要么夸大收益要么忽悠同行的骗局,最可怕的是转发这些消息的人,很多人并没有认真的去研究过自己发的东西到底真实性有多少,这才是最可怕的。

是非颠倒,胡编乱造,避重就轻,忽悠造谣,保险行业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其实要学简单条款并不难,建议所以买保险的客官,不厌其烦的多百度一下学学,毕竟买了这个保单很可能以后是你全家的保护伞,而你面前的这个业务人员,也许只是一个刚入行啥也不懂就来割你肉的蠢蛋,保险销售的洗脑是非常厉害的,但知识储备不足就容易露出马脚,有问题多问,对方解答之后还可以打客服电话再问一次,看能不能对上,千万别嫌烦,你懂的越多,上当的机会就越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