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美国请十六个国家向伊朗求情”,这个消息来自德黑兰时报。

对于德黑兰时报这种说法,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地方在于,美国是一个强国,不可能向伊朗求情。但是对于伊朗媒体采用这种说法,是事出有因的。

至于什么原因,请看下面分析:

一、从瑞士转交的信件来分析伊朗对信息输出的非正常状态。

在伊朗发动军事报复前,瑞士代美国转交了一封信,对于这封信的内容,外界并没有公布。而伊朗的外长扎里夫用两个词语,分别是:“大胆信件”与“来自美国的愚蠢信息”。

  • 从扎里夫的反应来看,美国这封信的内容,必然是充满威胁和警告之意,而且还是触及到伊朗底线,可能会引起伊朗全国同仇敌忾的信息。

除此之外伊朗革命卫队少将,在接受伊朗电视台时候,还透露了一个信件中蕴含的消息,据那位少将的说法是:“美方说,如果伊朗要报复,那么行动应该与美国行动相称。”

伊朗这位少将的说法,明显是极怒状态下,嘲讽性的套用美国逻辑,表达不满。

  • 为此,美国真正的说法应该是:“美国杀死苏莱曼尼,是为了报复苏莱曼尼在中东给美国造成的损失,美国行动给伊朗造成的损失,与苏莱曼尼给美国造成的损失是同等的,美国只是进行同等报复。”
  • 因此我可以全面推断美国这封信中的大概内容,美国在信中先表明了,美方杀死苏莱曼尼采取的只是同等报复行动,没有对伊朗开战以及进一步采用军事打击的意思。并明确说明,如果伊朗对美国为此事对美国采取报复,那么美国将继续对伊朗采取同等的报复。

只有这样的信件内容结构才是符合美国身份与立场的,也才是符合美国应有的态度。

从这里可以看出,伊朗在引述信息的时候调换了“主”、“宾关系

简单的说,不是按照原有信件的“主”、“宾”关系去引述的,在调换了“主”、“宾”位置后传达给媒体,由此造成了,美国由“主”变成了“宾”,为此强势的一方,变成了弱势的一方。

伊朗在处理美国信件中信息的时候,刻意颠倒“主”、“宾”,使用了“同理心”的方式,来反击与嘲讽美国的说辞。

二、伊朗方面媒体方面宣传的“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这个信息与在“瑞士转交信件”事情中的信息输出,有些类似。

美国请了十六国家代他向伊朗求情肯定不是真的,但是在信息上却不完全是假的,只不过伊朗方面在采用信息的时候,带有非常不满的情绪。

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有十六个与美国关系不错的国家,在这件事情上对伊朗发表了一些相关的立场。其实就是劝导伊朗不要升级中东局势,避难波斯湾陷入战争,那样对谁都没有好处。

但是这些国家绝对不会说:“美国说,他知道错了,让你不要打他。”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逻辑的。

大部分国家为了波斯湾稳定性,要求伊朗做出“牺牲”

其实全球大部分国家,都不想波斯湾开战,从而影响波斯湾对全球石油的供应。而美国杀死苏莱曼尼,则给波斯湾稳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美国杀死苏莱曼尼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情,未来波斯湾局势是否会走向更恶劣,这时候主动权是抓在伊朗手里,伊朗对美国的报复行动就成为了是否引爆中东大战的关键。

为了波斯湾不会出现战争,由此有国家去劝伊朗是很正常的。

只不过让伊朗不要升级局势,避免波斯湾发生战争,本质就是不要对美国进行报复行动。对于作为受到损失的一方而言,伊朗对于这些国家要求他“顾全大局”而不要对美国进行报复的行动,当然很气愤。

在这种极大的怨气之下,伊朗媒体,毫不客气的对这些国家进行嘲讽,把它们当做了美国请来的说客,在代美国向伊朗求情,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因此,属于事出有因,导致在处理信息上带有一定情绪性与嘲讽性,从而导致了大家,如果不深入分析信息的背景,单纯对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会产生误解。

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我因为美国求助中国是真的

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也不可能出现。美国总统早以表态"绝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这是美国的底线。况且美国的军事力量远远强大于伊朗,只有伊朗答应不拥核。美国才会放弃对伊的打击与制裁。

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不符合逻辑吧?最起码我不认同!实在抹不下这个脸?要是有求于我中国还说得过去,比如苹果手机、苹果平板,是我国公民用(需求)量最高的奢饰品!

美国请十六国向伊朗求情是真的吗?还是造谣的?

谢谢。

在美国很野蛮的用无人机在伊拉克杀掉伊朗高级将领苏莱曼尼以后,世界顿感震惊、舆论一片哗然,当然也引起了伊朗从高层到民间的极大愤怒。舆论基本一致认为:在极不稳定的中东地区,美国用极其卑劣的恐怖主义手段,在第三国杀掉了对于伊朗来说举足轻重而又家喻户晓的一位军队将领,等于是在中东地区的火药桶上加了一把火,很有可能会引起伊朗方面剧烈的报复行动,由此引发一场中东战争一点也不为过。事件发生以后,怒火中烧的伊朗,自然是从国家到社会、从政府到军队一片的喊打喊杀之声。集中一点,就是要让美国同样付出血的代价。而作为“肇事”的一方美国,自然也是强硬应对,除历数苏莱曼尼的“罪大恶极”以外,也狠狠的警告伊朗,不要报复美国,美国已经瞄准了伊朗的52处重要目标,一旦伊朗超越底线,美国将对伊朗境内的52处目标实施打击。在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舆论大战中,尽管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但人们确实从双方的只言片语当中,都刻意的避免矛盾升级为战争。尤其是美国方面,警告伊朗的报复不要超越底线等,那什么是底线呢?大概就是美国方面所流露出的“对等”的意思。从这方面看,作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尽管拥有着独步世界的军事力量,但却没有与伊朗开展一场全面战争的计划与准备(究竟为什么美国不与伊朗全面开展另文分析)。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对伊朗作出一些暗示,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或其他与美国友好的国家传递一些避免事态升级的信息,是绝对有可能的。比如,事件发生后,美国通过瑞士驻伊朗大使馆转交给伊朗方面的信件,至今未披露详情;再比如有不少的欧洲国家呼吁伊朗保持克制等等。

为什么舆论上会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求情呢?晚秋认为,主要还是舆论需要。伊朗可以说是“吃了大亏”,如果直面美国流氓霸道的恐怖手段,尽管伊朗在中东地区是个军事强国,但与美国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为免国破家亡,伊朗方面,在舆论上、在道德上争取一些有利的东西来稳定社会也是一种策略,无可厚非。

目前事态的发展也说明了以上分析,双方都不想打一场全面的战争,耍流氓的耍了,报复的报复了,当然要争取世界舆论上的有利情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