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他们当然知道了,但是他们就是靠制造这种危机吃饭的,他们怎么可能刻意去避免呢?
以前人类社会的经济危机主要来源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现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危机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出现大大的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金融机构过度盈利也带来了社会经济危机。
金融机构不从事直接社会生产活动,扮演的只是一个社会资金调配的角色,增加社会资金利用率。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讲金融机构扮演的社会角度是积极,但是金融机构始终是一个盈利机构,它就是靠一次次调配资进从中收取“佣金”。
而这个“佣金”通俗来讲就利息,金融机构就是靠一次次为社会调配资金吃饭的,调配的次数越多,他们获得利就越大。
假如社会总财富是不变的,那么他们这群人富起来了,社会上必然会有一批人穷人下。他们人数越少,富裕度越高,那么社会变穷的人就会越多。
社会上的财富慢慢被少数从数金融机构的人控制,那么社会上大部分人就会慢慢变穷,当他们穷到没有消费能力的时候,社会经济肯定会出问题。
当然了,社会总财富不会一程不变的,金融机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财富总量也会增加。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发生经济危机,其实还是金融机构获利太多,他们在为社会分配资金的时候收取的佣金总量,远远大于他们调配出去资金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增加量。
在这种模式下,金融机构获得会越来越多,而社会大部分人同样也会慢慢变穷,最后还会出现经济衰退甚至经济危机。
所以美联储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机构不是不知道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本身就跟他们有关系,所以他们闭口不谈而已。
你想想就知道了,如果让他们这些从事金融的人少赚钱或者不赚钱,那么他们吃什么?重新变为穷人到街上要饭吗?
不过美国的经济问题并不单单是这个问题,美国经济的衰退还与国际贸易竞争有关系。
由于美国人工成本高,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他的经济面临衰退是正常的,目前只能凭借强势美元来购买国际上廉价商品来维持社会上大部分人的购买力来吊命。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任何一种金融政策的实施目的是延缓危机的到来,或者是将危机的影响程度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或者有些国家的经济学界还提倡更多的硬着陆,而不是软着陆,而另一些国家比较喜欢软着陆,通过延长萧条时间来减缓萧条的影响。美联储防范过很多次,华尔街也想避免经济周期的发生。但是这个世界,有些事类似于自然规律,事缓则圆,也可以事急从权。但不可能一点事都没有。就好像有天晴就有下雨,有黑夜就有白天。你不能指望每天阳光明媚。
早期的美国经济周期,也就是“繁荣-衰退”普遍认为起源于美国的金融行业,也就是商业银行。也就是1个半世纪前,美国有很多的银行,这些银行当然前提是民营的,他们大量的吸收储蓄,为什么吸收储蓄?当然是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放贷赚取差价。就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这些银行都出现了活期存款过高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挪走了资金去房贷,金库里面没有足够的钱去兑付所有存款人。由于存款人不会集中来提走资金,所以相安无事。可是,有一天可能是因为经济不好,有可能就是赶巧,一大堆人来到银行门口,说我要提走我的活期存款。这个时候就有银行被挤兑倒闭。而倒闭之后清算债权和债务,可能还无法清偿所有存款人。这种事件多了,就形成了恐慌。很多人一听到哪家银行支付异常,这家银行门口就会排队。而这种行为,加速了更多的银行被挤兑,从而产生连锁反应。
这种周而复始的恐慌,其实就是起源于人的行为偏差。情绪是会蔓延,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为什么很多国家认为金融危机到来第一点:商业银行,大,而不能倒了。如果一家银行倒闭,那么就会影响其他存款人的信心,他们会去自己存款的银行挤兑。
为了应对挤兑,于是就有了地方联储行。这些联储行做法很简单,各家小银行将钱存在联储行,如果发生挤兑,联储行的职员第一时间押运钱币往这家银行敢,那时候的原则就是,所有联储行和其下属商业银行的距离不超过一天的火车。这样一个电话,金币就在路上,银行可以先用盘库等行为拖住储户。
问题解决了吗?没有解决,各地的联储银行突然发现,周期只是被延长了。有时候联储银行一天要应付多个银行的挤兑。这实在是吃不消。这个时候,华尔街开始崭露头角。就是利弗莫尔《大作手回忆录》写的那个年代,美股一个投机倒把,全民炒股的年代。华尔街诞生了原生力量,一个是摩根财团,其整合了爱迪生公司,也就是现在的通用电气,奠定了这家公司百年辉煌的基础,也拥有雄厚的金融业为后盾。另一个是洛克菲勒财团。通过石油贸易,也就是普及汽车和煤油灯的业务,开始迅速壮大,并开始通过并购试图垄断整个石油贸易。
好在,这两个财团不对付。他们在华尔街明争暗斗很多年。但是华尔街有钱,这是事实,摩根和洛克菲勒富可敌国。于是各地联储行通过合纵连横各种博弈。最终所有的地方联储银行都存钱到纽约联储行。如果商业银行有事,那么地方的联储银行去救命,如果地方的联储银行还有事。那么纽约的联储银行去救命。实际上,这等同于将华尔街和商业银行的利益进行了捆绑。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1907年,又一次集中的紧缩来临,所有的银行发现,市场上资金太少,没有钱给储户,各种挤兑盛行。史称“1907大恐慌”。起因就是一次对铜股票的坐庄行为失败,纽约第三大信托瞬间倒闭,人们担心纽约华尔街可能要流动性危机,而纽约联储行又关系到美国全国的流动性,于是恐慌迅速蔓延,危机持续了三周。
JP摩根也算是一战定乾坤,自掏腰包,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并且开始说服其他财团。并利用自己旗下的美国钢铁公司收购一家濒临倒闭的大型经纪公司,来提振市场信心。
死对头洛克菲勒在这件事上,没有和摩根唱对台戏,洛克菲勒对国家城市银行投入了1000万美元(当时美元值钱),并打电话给美联社经理,告诉他自己会用财富的半壁江山来保护金融业。
这事,就这么了了。但是,习惯养成了。“繁荣-衰退”循环继续,而且摩根和洛克菲勒立马发现,他们虽然可以在商界腾挪自如,但是却不得不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危机一旦来临,他们就要表现出一种兜底状态。金融业贪婪的本性,是一定会伸手要钱,在存亡的时刻。如今,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于是,1914年,这对冤家一起推动了美联储的形成。无非,是将责任推给一个机构。这就是现在美联储的早期形态。一部分权力来自华尔街,另一部分权力来自美国政府。救市不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吗?华尔街推得干干净净,然后,转头又开始大肆投机,扩张信贷。
直到,1929大萧条。当时的错觉是,美国人民已经战胜了周期,当时的真相是,周期永远在,只要你有银行在吸纳资金。你就要承受这个问题。因为你无法遏制金融业对于利润的贪婪,这种贪婪是资本主义本质的特征。你若救了金融行业的银行,他们就扩大规模,更多的投机,如果你不救,他们倒下的时候就会蒸发一大批普通人的存款。
接下来,美国人开始看到了这个本质。但是解决方法寥寥。第一个办法,就是分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家。这样商业银行不会去冒险,老老实实吸收存款保护存款人的安全。投资银行该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这似乎是个好办法。但其实这个办法最终在2000年以后被废止。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让前五大投行都哭出声来。为什么要废止分业?本身就是因为投资银行的风险过于放大,而美国经济,逐渐从银行提供贷款的间接融资为主,变为了股市和债市提供资金的直接融资的模式。也就是说,投资银行从商业银行分出来,结果最终成为了当年商业银行的角色,他们的连锁反应甚至比商业银行还要大。比如次贷危机就是如此。谁也没想到,次级债会如此多层嵌套和包装。所以,商业银行独立规避风险的做法,反而助长了投行的无限扩张,金融业最终还是走上了这条老路。
第二个办法,就是硬着陆。头着地,撞一下又何妨?如果危机必然要来,那么就拉长牛市,缩短熊市,长痛不如短痛,短痛之后继续上路。代表人物就是里根,在1980年代先拉高利率,最高甚至突破20%,这种紧缩做法是毁灭性的,然后再逐步回血。
第三个办法,就是宽松。这个办法属于有毒做法,但是美国相对于日本和欧盟,这方面还略微好一点,不过也好不到哪里去。尼克松宽松,把布雷顿森林体系给毁了,小布什的宽松,最终是次贷危机的源头,格林斯潘前脚演讲“非理性繁荣”,后脚造了2000年科网大泡沫。然后,格林斯潘在退休的时候老老实实的说了句“我错了”。宽松从来没有治愈过美国经济,但是美国经济因此,而延长了牛市,缩短了熊市。
所有的方法,无论是金融分业限制监管,还是宽松和硬着陆,其核心都是认为金融周期无法避免,分业监管,比如奥巴马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比如1933年《银行法》,这是堵,硬着陆和宽松,则是疏。所以你不用指望美国经济周期会消失,他一定会来,但是总体上你现在的感觉是,美国市场熊短牛长。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精英经济分析师,因此美国经济的具体问题,无论是美联储还是金融机构都能够非常清楚的认识到。之所以没有采取问题是因为美联储目前状况非常两难,不能够采取有效手段,而金融机构更希望在波动中谋取更多的利益。
一、美国经济面临了什么问题?第一,实体经济陷入周期性下行。
目前从美国的经济数据来看,经济增长周期已经接近结束,未来经济下行和衰退都有可能出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 I数据都在持续的下滑,制造业PM I数据已经达到了50的荣枯线以下,这是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开始。同时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劳动市场的先行数据,都佐证了这个观点,周期的下行将是经济未来主要的压力。
进入经济增长周期末端,关键原因来自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经济增长强势时,美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分配更多倾向于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因此,普通劳动参与者获得的薪资上涨空间逐渐下降,带来对消费市场支撑的乏力,引发了经济增速的放缓。
第二,金融市场的风险。
2018年开始,美国股市的风险逐渐上升,根本原因是在经济增长动力逐渐衰退的情况下,股市却因为得到了借贷回购的支撑继续增长,导致市值与经济实体背离。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的上涨,美股中积累了较多的投机资金,这些资金会在美股转跌,盈利预期下降时,集中撤出,引发美股更大幅度的波动。
另一方面,由于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大幅度的资产购买注入流动性,美国借贷成本较低,导致公司大量发债,积累了较多的企业债。这些企业债在近些年国际宽松环境带来的资金流入,支持下继续走高,引发了近期的银行间流动性短缺问题。预计企业债可能在2020年集中到期,引发更为严重的债务危机隐患。
二、美联储的两难处境。第一,助长借贷回购,推高泡沫的风险。
如果简单的降息就能化解危机,那么美联储自然可以很容易决定利率决议,而不是现在这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正如美联储理事的发言,降息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并且对于经济的支撑作用没有那么明显。降息主要是通过流动性增加降低融资成本,来对实体经济进行支撑,但是这对周期性的经济下行作用没有那么大,相反还有一定的隐患。
在目前的情况下降息,会导致企业发债借贷的行为更为容易,所以对股市的回购行为仍然持续,虽然能够维持住股市和债务问题暂时不爆发,但是杠杆会逐渐的积累,使风险进一步增加。未来经济衰退出现时,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加大,这是2000年和2007年都有过的经验教训。
第二,小幅持续的降息是无奈之举。
既然降息无法缓解面临的风险,那么就没有必要大幅度的采取宽松扩张,带来没必要的泡沫堆积。从历史经验来看,小规模的降息比大规模的降息,更能够对股市有益。在经济下行尚未明显流动性缺口,不确定的情况下,大范围的降息带来的资产价格走高,可能拉高泡沫,对股市带来更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从美联储的角度看,降息能够对股市债务风险起到的作用,只能仅仅限于延缓危机到来的时间,那么尽可能的延长降息周期,将降息的预期缓慢释放,持续维持市值,就是更可行的办法了。在这段期间内,如果财政部能够有有效的财政开支刺激,或者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爆发,那么也许衰退还可以避免。也就是说美联储所做的就是在尽可能的争取时间。
三、金融机构倾向于在危机中博取利润。第一,推高泡沫和最后一波利润。
在每一次的泡沫狂欢当中,金融机构既是最终泡沫破裂的受害人,又是泡沫推高过程中的最大受益人。在经济下行的过程当中我们看到金融机构并没有做出释放泡沫,到行为反而不断的推高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从而让市值继续拉升,以求能够在股市的最后一波狂欢中尽可能的获取利润。只要股市还能够有上涨的空间,金融机构就不会撤离。
在债务问题上,人性的缺点就进一步展现了。我们看到一些高管已经卖出了股票套现,但是作为公司的运营者,他们还在持续的推高公司债务,让股市的市值能够继续上涨。正如2007年之前的情况一样,只要股票价格能够维持,高管们的薪资分红就能够维持,哪会管之后泡沫破裂,谁来接盘呢?
第二,危机带来的炒作机遇。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了银行市场,让金融机构蒙受了较大损失,但随后随着财政部的救济到位,这些金融机构迅速东山再起,并且在金融危机中赚的盆满钵满。危机总是危险和机遇并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买涨和卖空,同样能够获益,在危机中从金融市场的抄底和卖空中能够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生存空间,所以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并不担心危机到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金融机构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的准备并不是帮助整个经济体和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而是准备在危机当中大赚一笔的。比如摩根大通的巨量白银储备就是如此,在通常情况下,这样多的白银储备,并不能为摩根大通获取多少利润,但在危机来临后,随着贵金属价格的走高,这些储备就会带来巨量的利润。可以想象,各金融机构都已经在摩拳擦掌等待这样的机会了,所以贪婪的资本家们怎么会去防范危机到来呢?
综上,虽然美国各界的分析师都能够准确的理解目前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隐患,但是美联储对于现在的形势处于两难的境地,政策决议空间较小,不能有效应对;而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没有足够的动力去防范金融危机,反而会去推波助澜,以求在危机中获得更多利润。因此,现在虽然危机是大家所公认,但却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危机。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帝国主义时,其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放缓,由于无序竞争造成资源的短缺,浪费,商品过剩,以及人们对所需物资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财富的过度集中,社会矛盾的加剧。更重要的是庞大的军费开支,日积月累,必然是入不付出,财政赤字不断刷新等等,都是造成经济问题的关键!对此,美国的精英门是心知肚明,任何的措施也只是起到延缓,减少,转稼的目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衰退,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也阻止不了,除非是制度体系上的根本转变!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美国的经济问题,不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所能够控制的。美国失去了闻名世界的制造业,让大量的中低层人是失去工作,而还要从其他国家生活必需品,给美国的经济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负担,给美国人民增添了更多的负担。
而现在的美国 ,主要是以金融为中心的经济发展体,以及以高科技和军工产业为主体的比较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可以称之为“空心化”,或者被称之为“空中楼阁”经济发展模式。
而这些都是美国的政治力量所能够制定的政策,导致的结果。美国人认为将大量的低附加值产品和底利润产品转嫁给其他国家,而自己坐拥高科技产品和赚轻松赚钱的金融产品,从而使美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现在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的呼吁制造业回归,而实际上美国美国已经丧失了普通制造业的动能和(产业链)体系,之所以出现经济问题,就是因为美国过分的依赖于高科技和金融业,以及军事工业,从而导致美国经济出现空心化的状况非常的严重。而过分的依赖于高科技和金融业,以及军事工业,而最终导致中低层人事失去就业机会,制造业的缺失,耗费大量的资金从国外购买生活用品等等,消费到美国的实际国力。
而这些并不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所能够控制的,而是因为美国长期的错误政策所导致的。可以说美国的金融机构,虽然知道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核心点在哪里,但是,他们也是爱莫能助。所以,不管是美国的美联储,还是其他的金融机构 ,面对美国的经济问题时,都是束手无策的。因为,这些都是美国的政府制定的政策,才导致了现在的恶果,而不是金融界所能够调整的。
个人观点,切勿上心,谢谢阅读,欢迎评论。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吧,他们没办法避免吗?
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都是心知肚明的,或者说就是他们一手制造出来为自己某福利的,至于美国经济问题他们才不会操心,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不认同,其实我们分析下美联储的构成就明白了。
美联储的内部构造
美联储的决议一共有19名议员组成,包括12名美联储分区的银行主席和7名政府指定的成员。这12家银行都是纯私人性质的银行,政府指定的7名成员是总统认命的,每两年可以指定一名,意思是一界政府只能指定2名美联储的议员。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为什么总是喷美联储,因为他在美联储根本就没有发言权,这19名议员的权利对等,有什么决议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换言之,只要12家私人银行主席的意见一致,政府对美联储的决议根本没有影响,更不用刚上任的总统的,在美联储议息会议上更是没有发言权。
如果了解美联储由来的读者就会知道,这些私人银行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利益一致,可以这样认为,这些私人银行背后的大财阀才是美联储背后最大的股东,也是美联储决策的制定者。美联储利率变动,他们比美国政府都会先知道,因为他们才是美联储政策的制定者,议息会议的投票不过是对外的一场游戏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大摩在90年代做利率衍生产品时的杠杆敢于用到626:1,可以说当时的摩根大通是所有对冲利率走高风险公司的对家,当大多数人认为利率会暴涨时,大摩敢于向所有人保证利率不会暴涨。因为摩根大通本身就是美联储纽约银行最大的股东之一,而且与其它的美联储分行保持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比所有人都会提前知道美联储利率变化的消息,因为他就是利率政策的制定者。
美国经济问题美国经济问题,美联储或者大摩等机构会想办法避免吗?
如上面描述的一样,美联储是私人性质的银行,利益高于一切,不像国家企业一样,为了更大的国家利益可以牺牲自己,比如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不少国工业基础企业根本不盈利,但国家走工业化道路又少不了,这种没利益的事民企是不会做的,只有国企来做。但美联储不同,它属于私企,利益至上。
银行的利润和市场与利率差挂钩,美元是世界货币,这个市场有多大可以想想一下了,当利率发生变动时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不可估量,能提前知道利率变动的信息,这消息蕴藏的利润有多大更是不可估量的。
美联储背后的财团,如大摩等在加息前把财富提前埋伏在美元资产中,因为加息的消息一出,世界财富就会因为避险的需求回流美元资产,从而抬高美元资产,提前埋伏在美元资产中的美联储背后的财团可以在高位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前的一刻兑现;而大量财富从世界各国撤出,不少国家就会陷入美元荒,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大量优质资产破发,这时美联储背后的大财阀再出手在低位捡便宜,等美元政策转向时,他们已经把大量最优质的资产把握在自己手里,随后经济复苏时,优质资产快速增值,但是最赚钱的是背后的美联储背后的大财团。如果盈利的模式下,美联储会在意美国经济吗,或者说,当美国经济和美联储背后的财团发生矛盾时,美联储的政策会偏向谁不用多说了吧。
总结:美联储是私人性质的银行,第一服务目标是背后的财团,不是美国经济,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的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