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天津一群中学生因语文期末考试题“攻陷”毕飞宇微博这件事?

因为一道高一语文阅读题,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微博被一群天津中学生给“攻陷”了。微博下面清一色的评论是:毕飞宇老师,您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里?对此,毕飞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也表示,这属于典型的大而无当的设问,指向不明确。黄玉峰称,现在基础语文教育中,最普遍的还是标准化的答案,强迫人家同意你的观点。他表示,这种用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的命题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

又是因一道考试题引发的讨论。天津的一所高中在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上,老师出了一道阅读题,内容是毕飞宇作品《苏北少年唐吉诃德》中《大地》章的一段。

题目是: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

这当然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回题,被问题所虐的学生们便跑到毕飞宇先生的微博下留言:“毕飞宇老师,你的文章《大地》厚重感到底体现在那里?”

对此,毕飞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所谓的厚重感,可能是老师们的阅读感受,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感受能力与老师的差距是巨大的。用成人的感受去考孩子,这里头有失公平。”

上海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也是校长也表示,这属于典型的大而无当的设问,指向不明确。这位老师还说:“现在语文教育中,最普遍的还是标准化答案,强迫人家同意你的观点。这种用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的命题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

这个问题的描述比较长,我也看了些网友的回答,大部分的观点都是对出题老师的批判,认为出这样的题给学生简直是莫名其妙。而描述中作家与特级老师的观点,无疑对许多人起到了提示的作用。比如有人说,这样的题目太搞笑,你出的阅读题目连原作者都不会答。以此来证明老师的荒谬。

我现在想说点不同意见,支持一下这个出题的老师。我们先看看这个题目。对于一群高一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目是难了点。《语文》课应该教授学生阅读欣赏的能力,还有写作能力,基于此,这个题目就不能算“十恶不赦”。这个题也是可以回答的。先说明一下,我没有读过毕飞宇《大地》的。但是,既然以《大地》为题,不论写的是什么内容,本质上,必然是要与大地有可以类比的品质。而大地的最基本的意象是什么呢?在中国文化里,无非就是“厚德载物”。所以,在《大地》为题的文章中,读出厚重的感觉,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当然,读不出来,也有情可原。毕竟学生们还年青,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和文化积淀。可是,这个题的回答,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只要言之成理,老师是都可以给点分的。甚至你可回答:在这一段中,没有很明显的能表现出厚重感的地方。应该也可以,说明你思考了,你思考的结果就是这样。这没什么。

可是,现在学生、老师、作家众口一词的批评这个题目,背后的关注点根本不是关心语文教育的问题,他们关心的孩子的成绩,说白了,就是分数。

我们常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出不了钱钟书这样的人了。《数学》考零分也能上清华北大。原因很简单,一个偏科的天才,他依然是天才。一个全面庸才,即使他的成绩再好,也不过是庸才而已。而现在的教育体制,是对庸才有利,对天才不利的。就像现在这个案例中。在这个学校中,假如有五百个学生中,有四百九十个学生不会回答这个问题,而有十个会回答,一个回答的非常漂亮。那么,这四百九十个学生,可能都是文学批评与欣赏方面的庸才,而这十个人是有文学欣赏与批评的天赋的,而那一个答的漂亮的,可能就是这方面的天才,他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文学批评家。

所以,在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学中,考试的分数,应该是正态分布的,比如有不及格的,有六十的,七十的,八十的,九十的都有,才是正常的现象。而现在教育呢?考一门课程,全班都在九十五分以上。这样的结果和全班都零分有什么分别呢?但是,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家长、老师、学生们共同期盼的。

学生的智力水平,当然是差不多的。但是,人的智力与思维特点,是有差别的。有的语文好一点,数学差一点,有的反之。当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语文数学全部都优秀的时候,这样的考试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回答,从个人的成长上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从应试考试的效果上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所以,尽管争议存在,我们依然不知道该听谁的。

比如,上边作家毕飞宇的言论。站在他的角度上,那样说当然是没问题的。起码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心理诉求。老师出题学生不会,肯定不是学生的问题,是老师出的题变态。可是我们换一角度分析一下。老师在题目中说,毕飞宇的作品是厚重的,这就好像表扬一个酿酒师,酿出的酒是醇厚的,这是对他作品的极大肯定,是表扬。现在学生拿这问题来问作家本人。这就好像问一个道德模范,你的品德真的那么高尚吗?请问本人该怎么回答呢?我估计也只能说:“呵呵,我做的还很不够。”

毕飞宇不知道他的作品是不是厚重,一点不奇怪。因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本来就不是一回事,一个好的文学创作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评论家,一个好的文学批评家,也不一定会写小说,比如金圣叹和曹雪芹。一个是一流评论家,一个是一流的小说家。但他们在对方的领域里,未必就能做出什么像样的贡献来。

巴金是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家》写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对爱情的扼杀。当有人问他,你知道自己小说的意义吗?这里指的评论家所说的,反封建,反压迫等。巴金说,我也不知道原来它还有这么大的意义。这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领域里,是很正常的。作者只不过写自己的体验。而评论家离开了作家的环境,远远看去,反而能看出事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再说说特级老师的话。我觉得,他更多的是站在一校长的立场上讲那些话的。而不是做为一个老师讲的。做为一个校长来说,学校能够生产出大批高分数的庸才,远远比开拓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要重要的多,也省事的多。毕竟分数和升学率才是被社会被家长被学生们共同看重的。一切不能转化成分数,不能为升学产生实际效用的题目,都应在被抛弃之列。这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明白了上面这些,就可以正确理解校长的话了。在这个题目中,校长批了标准答案式教育,并断言此例为“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这道题中恰恰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类。如果因为老师提出了“厚重”一词,就断言,强迫人家。也是太武断了。这就好像读一篇写母亲的文章,应该都会读出慈爱一样。如果你一定读出了“恶毒”,只要言之成理,也未必就是错。在这个题中,老师是不是专制,看的不是题目出了啥?而是判卷的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应该掌握在出题老师手里。而不是掌握在观众和看客的手里。而这个标准应该真实的反应出学生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能力。既便是只有少数人答的有点谱,但对真正的《语文》教育来说,是有益无害的。

现在的学生,真的很累。因为他们要面面俱到的学好多门课程。即使是有某些方面的天才,比如文学方面的,数学方面的,物理方面的等等。也都无法发挥,为什么?不就是面面俱到的现代教育方式造成的吗?可是,现在起码我看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改变。

看过一个名数学家的故事。他有数学天赋。老师每天单独给他出一个难题。有一天,他发现老师给他出的题是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正十七边形。他熬了一夜的功夫做出来了。第二天交给老师的时候,才知老师弄错了。把一个老师都没解决的数学难题交给了他。而他也就在阴差阳错中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题。按我们现在的教育风尚。如果老师单独给一个尖子生开小灶,还不被其它家长吃了?而真正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给尖子生开小灶。而上边的那个考试题,恰恰好比是给尖子生开的小灶。不会答的,也无所谓,反正高考的时候,老师也不敢出这种会引起万千人反感的“变态”题目。

如何看待天津一群中学生因语文期末考试题“攻陷”毕飞宇微博这件事?

说的不能再对。看到儿子的语文期末试卷,我只有迷茫二字。基础部分老师早就放话了,一道都不许错,照着课本死记硬背,一个字都不能差,老师就古诗文出了一份测试题,在班级里考了两遍,直到都考95以上。结果,期末卷子上,一道诫子书的解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儿子把无以解释为不可以,全错一分没给,我问怎么错了,他说是不能。还有现代文阅读理解,有一道是让根据文章结合自身体验,说自己的理解,也是一分没得。我的天,让写自己的感受莫非还得都一样,学生学下来都不能有自己的思想,这还学的什么劲!这种阅卷制度我真的难以理解,历史地理生物已经是死记硬背,数学英语有标准答案都电脑阅卷了,就语文,能发挥一下,还都是红叉叉,这样学完了,孩子自己的脑袋里是一点思想火花都没有了,我感到痛心!本来进入重点初中,对儿子充满信心,相信凭儿子的头脑,我辅助一下,一定信心满满的,现在我不敢再按照学校老师的意旨去指导儿子,我觉得那是扼杀,所以,这样的错误我轻描淡写,对排名成绩,也少了企盼,学着看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