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经济学只是一种建模学说,不同的经济流派由于构建的模式不同,所有理念存在差异化。他们各自独立的时候是没有矛盾,也没有冲突的,但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谓的经济学其实就是探索经济运作的规律,建造经济运动模式,再根据已有的模式来塑造经济,让经济运动变得更加有序化、更加效率。
如果把经济学必须成几乎体,那么不同的经济流派就是不同的几何体。
几何体有什么?
三角型、梯形、长方、菱形等等。
如果一个把一个经济流派当做三角型流派,那么他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三角型的造型上,同种三角很容易按照三角型的外形特点,把一堆三角型进行严密有序的排列。
如果把一个流派当做一种几何图形,那么在都可以把对应的同种几何图形做到有序排列。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任何一种单独的几何图形都可以做到紧密有序的排列,而经济流派就具有这个特点。
但是两个流派的理念放在一起,就会变得不那么和谐。这个就相当于把两种不同的几何图形放在一起排列,得出来的秩序,在紧密性上可能会比单一份几何图形排序要差,中间有可能会留下很多空白的地方。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经济学流派之间都会出现空隙,有的经济学流派之间也是可以严密合缝的,只不过有的经济学流派之间的存在间隙,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理论真空带,而这个真空带就是不可调和的一部分。
不过这个不可调和,只是理论上不可能调和,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两种几何体拼凑在一体都可以组成一个新的几何体。
只不过大家对这个新的几何看起来“不顺眼”,根据原来单一几何体的理念,根本无法解析这个新的几何体,所以经济学派之间就围绕着这个问题争吵。
其实新的几何体需要一种新的理念去解释,用原来单一几何体理念去解释肯定解释不通的!
而中国的经济体就是一个复合经济体,无法用现在某个单一的经济的经济理论来解析,所以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能够解析中的经济现象。
这里的复合经济体,指的并不是单纯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而是不同的经济运行逻辑!
经济运行逻辑和政治、资源特点、人口特点、文化特点以及全球产业配套位置等等都有关系!
(上面这些东西对本题是无用的,我之所以要说,是想让大家对经济学的现状有一点直观的认识。)
言归正传
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共富发展理念”,西方经济强调的是“先富带动后富发展理念”。
两种经济学派就的区别就是在经济发展中先注重谁的问题。政治经济学强调先注重的劳动者,建立在劳动者是价值创造者,也是科技创造者。
西方经济学强调的是先注重资本,建立在资本促进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更高价值产生。
西方经济学虽然没有带上“政治”两个字,但实际上也是政治经济学,偏向于保护私有化而已。
其实两种发展理念都是可以的,只不过科技背景不同,社会面临情况不一样,采用不同的模式会有不同的效果,总得来说受环境影响很大。
一个国家,如果生产力水平无法养活所有人口的时候,无论采用那种模式都会有阵痛。
采用共富模式就是大家都吃不饱,饿着肚子干活,效率低下,直到科技突破提高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存在科研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研究生产力发展上非常缓慢。
采用先富模式,就是让一部分人饿死,让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干活,快速的获得更高生产力。但是这里的前提条件就是先放弃一部分人。
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两种模式的代价,共富模式需要在忍饥挨饿中缓慢发展。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只要很低的一点生产力提升,利用人口优势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当庞大的增产积累。
而先富模式是前面牺牲了人口,人口数量存在劣势,要获得同等的积累需要更高的生产力来弥补。
由于也可以看出,经济的增长,是劳动者和科技相互结合的获得的,但有劳动者没有科技,那么经济会发展不前。但有科技没有足够的劳动者,经济增长也很难突破。
不过最后的结果是当人口固定不变时都依赖科技发展。到这里有人也许会认为先富模式有优势,因为最后都是靠科技,先富模式科技走的快,有这种思想的人往往会忽略科技壁垒!
因为越高级的科技就越依赖庞大的研究体系,人口少的模式在构建研究体系上就会出现劣势,他构建的研究体系绝对没有人口多的模式所构建的庞大,或者说更完善。
一旦这种发展程度的时候,人口多的模式在科技发展上又会比人口少的模式有优势。但是当人口全部分配完的时候,每个都要研究一个科研项目,但是依然有很多科技项目分不出人口去研究的时候,科技发展也会停止。
而这种情况往往就是要合作,两种模式将会出现分工合并,一旦发展到这种程度其实也是集体共富模式。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说,要说不可调和,那也就是现在科技水平低的阶段而已,到达科技水平高的阶级,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大家都得一样干活,也许那个时候钱已经没有意义,经济应该也会消失,变成了全人类一起探索宇宙,人类又回到了一个新的“原始时代”。
等人类走出了这个新的原始时代后,然后又会出现钱,出现经济。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是的,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必然取向;而西方经济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资本主义的经济是扭曲异化的、掠夺腐朽的,不能代表人类社会未来方向。西方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才是最先进、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回答中前面那位9527先生已经很隐晦地说出了问题所在,可以说现在的西方经济学确实与政治经济学是敌对关系,其实他俩曾经也是忠诚的盟友。
我们要看到,任何理论都建立在利益之上,这些经济学也就是建立在阶级立场的利益出发点。
如今的西方经济学是以古典自由主义为出发点,是为金融资产阶级服务,核心观点是边际效用理论。说到底就是谁稀有谁最有价值,最值得起到社会支配地位。毫无疑问在资本家眼中资本是最稀有的,应该占据社会支配地位。
这个学说占主导是因为目前支配世界的是欧美为主的金融资本,他们自然要寻找符合自身阶级利益的理论支撑。
政治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是马克的学说,其理论出发点是无产阶级的利益,自然与西方经济学是敌对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劳动价值论,也就是说起到社会支配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是劳动,而不是资本。
从这里就能看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深刻的阶级矛盾,各自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也就是绝对不可调和的。
政治经济学就是教育无产阶级和自诩为中产阶级的无产阶级们,明白自己被资产阶级剥削,要反抗剥削,完成阶级觉醒。
西方经济学就是让资产阶级剥削的心安理得,洗脑无产阶级,让他们安于被剥削,适当松点锁链让部分无产阶级获取较好的福利待遇。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自辩空讲的东西会越走越窄,马克思的资本论盖括了资本的范畴。由其新世纪世界的走势中国以进科学发展层境不会再走闭关锁国的行为,越对立越狭隘,越狭隘会产茫然一茫然则一事无成。实际二个字即可冲出这扇自封自锁坚固无比的大门:交易即可代表这门悟人悟己巧皇之学的一切论辩。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说明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以及基于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理论基础为看不见的手。也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但是西欧北美现在却全面经济增长缓慢。
政治经济学(英语:Politicaleconomics),广义地说,是研究一个社会生产、资本、流通、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第一个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语的人是法国的安托万·德·蒙克莱田,他于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亚当·斯密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产生和分配”的科学,目前国际普遍用宏观经济学这个词来代替。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以客观经济规律为依据的坚实的基础上,使政治经济学成为真正的科学。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当时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规定的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趋于瓦解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弊病,并从趋于瓦解的资本主义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从研究对象看基本无太大区别,从研究出发点看西方经济学是以私有为前提的侧重于为资本增值服务。也就是说其本质是在私有的前提下为资本扩张服务的。而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不止局限于西方经济学研究范畴,也不以私有为前提。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更是为了揭示矛盾和弊病。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其实就是半部社会经济学。
所以说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不同的地方是研究的目的不同,而且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有局限性。
至于矛盾也就显而易见,西方经济学为了资本扩张,政治经济学为了经济均衡以达到政治治理,经济均衡发展了就不可能实现资本快速扩张,而资本快速扩张只会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再说说个人对经济学的一些认知。经济学的本质使命个人认为应该是经世济民,而不是无边际资本扩张,但是没利益驱动又不能带动经济活力,所以顶层设计上应该坚持使经济治理体系有利于利益分配均衡化保障公平以维护消费潜力,微观经济领域适度放开允许局部经济可控的稍微不均衡以带动经济活力。(事实上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而定价权并不在政府管控下,其利润肯定高于平均利润而带来不均衡)。总之经济学本质是如何最有效组织生产并且在利益分配环节做到让最大多数人消费。而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一切为了利益的生产。社会经济治理体系应该是调平,而不是一味利益最大化。
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否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者根本就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科,就是劳动过程人与人的关系,更接近哲学;西方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有效利用的学科,就是经济活动生产作业本身如何优化,更接近自然科学!前者研究道,后者研究术!看不出二者如何冲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