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商鞅驭民五术”是什么意思?

《商君书》有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商鞅的确有驭民五术,是帝王学说,一般人是不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都是特殊情况下的强国之法,你听白痴给你讲解的话你永远也是白痴。

驭民五术只是商鞅变法的一个反面,单看驭民五术你会觉的很邪恶,但配合正面变法,你就会知道这是这是一个国家在弱势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战争,战胜对手的需要。

当时的秦国非常穷,和其他诸侯国交战,屡战屡败,除了骨气硬点之外,不怕死之外,什么都没有。

而商鞅变化为什么能让一个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几年之后完全变为高效率的战争机器。这是商鞅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所实现的变法,目的是整合所有秦国的力量,为战争服务。

弱民—

秦国是个穷国,当时的土地兼并严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贵族的手里。在战争时期秦国根本无法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战争。

在这种情况叫民强国弱,所以商鞅要弱民,把资源从国家手中转到国家手里,从而达到国强民弱,为国家有更多的资源来维持战争。

弱民政策也是商鞅后来死的主要原因,他的弱民政策让得罪太多人,尤其是侵害了所有贵族的利益,所以新皇帝上台第一个就是处死商鞅,为那些利益被侵害的贵族出气,收拢他们的人心,巩固统治,但是继续维持变法。

弱民政策不是什么情况都可以用的,这里的民,其实并不是指平民,而指地主和贵族。想实行弱民政策的皇帝很多,但大部分都失败。

失败的原因是王权威信不够,杨广为什么一定要几次征高句丽,就是想夹持大胜归来之势,对门阀下手,但是最终都失败了。

宋朝的变法,其实也是弱民政策,但是没有成功,因为贵族的力量太大。明朝后期根本就不敢动,明朝当时并不穷,但国家大部分土地都在具有免税特权的乡绅手里。国家能收税的土地可能都不到20%,但是这这些土地要负担全部的国家开支,这也是明朝后期税收越来越少的原因。明朝税收巅峰时期是2000多万两,到了崇祯时期,国家税收只有200多万两,连一个江南富强都比不上。

假如当初秦朝不实行弱民政策,最后的结局也和明朝一样。

贫民、疲民

贫民和疲民这个两个是相辅相成,商鞅变法,让土地可以自由流通,让民众贫困,从而更加努力的去开荒,努力的去生产,不让民众偷懒创造更多的资源,其实就是用多劳多得的模式。这里面还配合奖励制度,如果的种的粮食多,织的布匹多是可以免徭役的。

这个的确有点恶毒了,让贫穷趋势你去不断的劳动,让社会的劳动力达到最高效率,然后再用奖励来安慰你,让你看的到希望。其实民众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换种方法激励人而已。

因为徭役是国家国家无偿征用的劳动力,你努力的种田,努力的织布,已经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付出(通过税收),国家就免除你的徭役,不让你多劳少的。

这个制度其实很好的,可以更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适合种田的积极的去种田,适合织布的积极去织布。没有种田、织布、以及其实能发挥你特长的生产劳动,那你就去服徭役。

贫民和疲民看似残酷,但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且能让每个能都能快速的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定位。只不过通过用贫穷来强行驱使,显的不人性罢了。不过当时秦国所面临的情况,没时间考虑人性,这个跟临时战争法案是一样的,商鞅只不过把整个秦国的都搞进临时战争状态,调动全国力量为战争服务。

但是这也是秦国后来灭亡的主要原因,秦国在统一六国后仍然使用这种战争状态的管理办法,是非常愚蠢的,最终激起了无数的民变的。

不知道是商鞅是死的太早,没有交代,还是他看到不这么长远或者没有全盘的说出变法终结的时间点。

辱民

辱民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除了刑法严之外,做其他的事实都没有太大的荣誉感。唯一有荣誉感的东西就军功。

当时的秦国靠军功来封爵,军功是你唯一能够快速晋升的机会,这是变相的鼓励秦国人热衷于战争。历史书上有很多描述秦人对战争渴望,秦国人一听到要打仗了都兴奋的睡不着觉。

在战场上更是用胳膊夹人头去杀敌,没办法的秦国唯独重军功,商鞅这一条就把秦国人完全变成了杀戮的机器,这也是秦国军队强大的原因。

后来历代王朝都采用了这一条,非军功不得封爵。目的就是保持国家的尚武精神,保证国家武力的强大。

愚民

关于愚民这一条要从商鞅“移木立信”这个典故说起。

当时秦国的老百姓根本就不相信秦国政府说的话,商鞅为了加强老百姓对政府的信任所以才有了“移木立信”这一出。

目的是加上政府的权威,让老百姓相信政府,听从于政府的号召,按政府的说的去做。以达到国家政令通畅,行而有效,把整个国家的运作指挥起来犹如臂膀。

很多人理解成商鞅愚民是为了让人民愚笨,其实这是过于偏执的解读。商鞅只是想把国家变成一架机器,政府是中枢系统,全国听从中枢系统的指令进行有序运行。

你也可以把商鞅的愚民方案理解成他要把整个秦国都变成军营。士兵不要有多余的想法,按照军令去执行任务。

当时秦国面临的情况,必须要这样,不这样做的话,秦国不可能赢得每一次的战争胜利。

在战争状态下,有士兵去质疑上级下达的指令,后果是很严重。

————

商鞅的驭民五术,全部都是为战争服务的,是为秦国当时所面临的情况量身打造的,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当然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也让秦国灭亡,说明了一个道理,政治体制这个东西,没有所有所谓的先进性,只有适合性。根据自己所面临的实际国情出发,去量身打造适合自己发展的道理,才真理。死搬硬套一切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最终要承受严重的后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