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崇祯必须要杀魏忠贤,不杀不行。
当时明朝的党争早已水深火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占据了上风,当时的东林党、楚党等根本不是魏忠贤的对手。
崇祯上台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根基,他是接替哥哥的位置。他大哥在位的时候,国家政治力量都跟他没关系。
由于根基没有政治根基,在他上台的时候,必须要选择一个投靠一个政治阵营作为根基。
当时阉党的实力太强,崇祯如果偏向阉党的话,最终他会成为阉党的傀儡。等阉党把所有的对手除完后,崇祯还算皇帝吗?
所以崇祯聪明的选择了东林党,在选择上是没有错误,和东林党一起合作干掉魏忠贤。
但崇祯错就错在他把阉党给一网打紧,导致后来东林党一家独大,让东林党和皇权的矛盾尖锐,崇祯为了压制东林党采取了极端的方式,以杀人的方式让东林党保持对皇权的敬畏。
很多人对历史都有误解,认为崇祯性格多疑,弑杀,但是当你在那个位置,面对那种情况的时候,这是没办法的事。
魏忠贤肯定得杀的,但崇祯不应该把阉党全部除掉,而是杀了魏忠贤之后收复阉党,让他们依靠自己存活。
这样一起可以起到制衡东林党的作用,你们想想,当时除掉阉党以后,朝堂基本都是东林党的人,你能不多疑吗?
当时的大明不是说不能救,毕竟魏忠贤死后还有十多年的时间,北京城才沦陷。而且大明后期也有很多人才,只不过由于政治失衡,没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如果留下其他阉党成员,崇祯在治理国家上会轻松很多,那时候东林党和阉党和起来平衡作用,崇祯用起人来也会放心很多。
但是魏忠贤一定不能活。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弄清楚为何太监在明朝异军突起,以及明皇重用太监的用意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单就威胁皇权势力而言,其他王朝均来自皇亲和贵族集团,而在明朝由于朱元璋怀柔文人和外放皇亲政策影响,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势力来自于结党营私的士族官僚集团,因此,为平衡官僚集团势力对皇权的威胁,皇帝无奈扶持了在内廷行走的太监与其对冲和抗衡,这是有明一朝太监异军突起的内在原因。太监势力伴随专制皇权而生,与士族官僚集团,特别是东林党影响力而消长、波动。从“大礼仪之争”和“海瑞骂朝”,就足以窥探到皇帝的无奈和无助,特别是士族官僚集团有恃无恐的样子。
第二,大明王朝文官集团有一让皇帝无法忍受的陋习,被打屁股或被罢官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如同立功受奖,并满朝文武同声祝贺。皇帝打大臣屁股,文官说皇帝是昏君,不审而判、无罪而罚,而文官被打又无上光荣,这其中必然包含挑战和侮辱皇权的意味。
第三,太监是寄生于皇权的腐余之人,无自决、自立能力,离开皇帝不仅会失去权利、丢掉利益,甚至或丧失生活保障和生命,因此,从自身利益计,他必须维护皇权,维护国家利益,别无选择。而官僚集团,尤其是文官官僚,就有所不同了,历史上易朝做官,当貮臣的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但几千来没有一个易朝做太监的,两厢一对比,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们的处境,看出他们的观点和立场。
太监身份低贱,但也是一份职业,因为绝了后不被世俗社会所理解,因为是掌握了话语权的文官官僚集团的敌人,所以,不会有好词用到他们身上。唯一一个用词比较客观正面的是与张居正联手执政的大太监冯保,这就是东林党判断是非的标准,细思极恐?!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魏忠贤如果不死,明朝不会亡的那么快,魏忠贤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为明朝做个很大贡献的。
今天司马小绢讲一讲,魏忠贤和明朝存亡的直接关系。
先从魏忠贤小时候说起:明朝万历年间,魏忠贤家在当地也算是一方土财主,就是朝中没有做大官的,族人研究决定送一个聪明点的男孩子到宫里去做太监,能近距离接触皇帝,也许将来能使族人飞黄腾达!选来选去就选中了只有十岁左右的魏忠贤兄弟俩,但哥俩都不愿意去当太监,最终魏忠贤决定和哥哥抽签,谁抽长签谁去,于是魏忠贤用两根一样长的草木捏在手掌里,无论哥哥抽到哪一根,剩下的一根魏忠贤都会把它用手切断一点,哥哥去定了!但这个小动作被族长发现就指定有魏忠贤去做太监,理由是他哥哥太笨,去了也不会有出息,就这样魏忠贤被送入宫里,万历皇帝见到小小的魏忠贤时非常喜欢他,就把他指派到孙子身边,陪孙子读书。
万历年间由于边防战事不断,农民税收过重,时有暴乱出现,万历皇帝想从做生意和开矿的商户征收税费来减少农民税费,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因为做生意和开矿他们的后台就是这些大臣们,从这些地方收税就等于跟这些大臣们要钱。
万历皇帝去世,儿子继位没几天就死了,由孙子熹宗朱由校即位,从那时此东林党的权势庞大无比了,东林党是什么人,他们是有钱有权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更想拥有更多的权力,朝中文武百官的任职基本上由东林党任免,对非东林党人士则大力打压,皇帝朱由校一时也拿东林党没有办法,因此备受排挤的文武官员们希望能有一个像张居正那样的官员为他们住持公道。
魏忠贤为人刚毅,办事果断,心狠手辣,正是皇帝和被排挤官员所需要的领头人物。在政治斗争中没有忠良和奸臣之分,有的只是两党之分,要想有一帮人听你的,你就得培植自己的亲信,在皇帝的暗中保护下魏忠贤开始大量培植的自己的亲信,对于那些不听话和唱反调的人,就要用极端的手段去铲除他,这样一来就是所谓的“残害忠良"一说了,魏忠贤铲除东林党几个大头目后,剩下的这些东林党士大夫们就不敢太张狂了,尤其是魏忠贤开始收这些士大夫们的矿产税,他们内心上一百二十个不愿意,但是没有办法对付魏忠贤,魏忠贤不但想尽一切铁腕手段征收商户税收,他还帮助皇帝减少农民的税收,使得在魏忠贤执政期间老百姓安居乐业!
魏忠贤在收取这些士大夫矿产税时自己肯定会贪了不少钱,但他也填充了国库!
魏忠贤为了巩固个人的权势有残忍歹毒的一面,但又有心系国家的一面,边关告急,他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延弼,果断罢免在宁锦一战中畏缩不岀的袁崇焕,他不绚私情,抛开私人恩怨,违心的推荐一直和自己作对的: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武将!前方所需的一切军响,他从来不在老百姓头上摊派,用他毒辣的手断,从商户头上收取,最终一举平定边关。
熹宗朱由校临终前交代弟弟崇祯朱由检时说:"魏忠贤!格谨忠贞,可计大事",言外之意千万不要杀魏忠贤,遇到大事时候他能帮助大明朝!
崇祯没有听哥哥的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魏忠贤铲除他的余党,重新起用袁崇焕,免征士大夫工商税,增加农民税收,导致以李自成为首的各地农民起义!
崇祯帝这些措施得到了朝中那些士大夫们热烈拥戴,都说他才是千古明君,崇祯帝由此感觉自己真的是真正的明君!
魏忠贤一死,东林党这些士大夫们一手托大,而东林党这些人只会纸上谈兵,都是一些不懂治国的文人儒夫,在李自成快要攻进北京城时,崇祯帝为了十万两军响请救兵都拿不出,自己拿下尊严向大臣们筹钱,都哭穷,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却在这些士大夫家里搜出几千万两银子,如果魏忠贤不死,何愁军费!就在崇祯帝要上吊之前他才后悔不该不听哥哥的话杀了魏忠贤,所以他又下旨给魏忠贤厚葬。
所以说崇祯帝不杀魏忠贤,在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大明朝是不会亡的。司马小绢欢迎大家一起讲历史。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
天启皇帝临死前把皇位传给了弟弟信王朱由俭,并留下了两句遗言“治理朝政,一要依靠张皇后,二要依靠魏忠贤”,刚愎自用的崇祯只听进了第一句,对第二句的深意理解不了,也不愿去想,他希望朝政清明,政令畅通,能有所作为,在即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迅速处死了魏忠贤,铲除了阉党势力,可是十七年后,面对李自成的起义大军兵临城下之时,他后悔了,也理解了哥哥的临终嘱咐,他密令司礼太监曹化淳重新收葬魏忠贤的遗骸予以厚葬,曹化涥无耐地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崇祯感慨万千,但为时己晚,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最后只能自缢于煤山。
人们谈论历史时,过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折归纳总结,而往往忽视了当时的现实状况,魏忠贤固然是大权独揽,打击异己,狠毒残忍,但他确确实实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发明的工商税就很好地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危机,即解决了当时的边关军饷,又减轻了农民负担,还可以赈济救灾,而他做的那些所谓的坏事,其实和普通百姓根本无关,只与朝中即得利益者有关,比如他自封“九千岁”和百姓有什么关系?只要天启皇帝愿意,你管得着吗?比如拍马屁的给他建“生祠”,那又怎样?皇帝都愿意,甚至还题写匾额,别人何必指东道西,不要以为天启帝只是个喜欢做木匠活的昏庸皇帝,他对朝政的理解要远远高于崇祯,我们只不过在历史上贬低了他,试想,皇帝也是人,也没长三头六臂,不可能所有事都亲力亲为,做皇帝最主要的就是知人善用,他即然用魏忠贤,就要全力维护魏忠贤的权威,这一点做的没错,说的不好听的,魏忠贤对他来说,就是一条看家护院的狗,对皇位根本没有威胁,不想用了,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崇祯帝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这道不是说魏忠贤对他的皇位产生了威胁,而是崇祯想独掌朝政能有一番作为,挽大明于衰败之势,这一点本质上没有错,但错的是根本没有执掌朝政的经验,也不谦虚请教,他以为拿下魏忠贤后就可以呼风唤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后一切顺风顺水了,没想到诸多因素让他心力憔悴也无能为力,不用了阉党,只能去用东林党,结果昏招叠出,取消了工商税更是让大明王朝走向覆灭的直接原来,后来又不得不再启用太监,可这时己为时太晚,根本树立不起阉党的绝对权威了。
没了工商税,只能从农民身上加赋,没了钱,只能缩减行政编制,灾民得不到赈济,成了动乱的祸根,边关没有充足的军饷,难以镇住大清的崛起,解散人员,造成无业人员无以为生,李自成就是被裁减下来的驿站公务人员,结果成了大明王朝直接的掘墓者,看看当时百姓支持李自成起义军的原因仅仅是“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为了不交粮,少交粮,才导致了王朝的终结,当时崇祯穷的连调兵的几百万军饷都拿不出来,如果魏忠贤在,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就是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他也会想出歪招弄出钱的,比如卖官,封爵都可搞到钱,这些对清高的东林党是不屑一顾的,不是说真没有钱了,只是国库没有钱了,李自成进北京后就收刮了合计七千万两白银,钱都“藏富于民”了,说到这里不在多说了,总之,如果不杀魏忠贤,大明王朝不至于在1644年这么早就终结,不知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评论。
谢谢阅读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答案是肯定的。不过由于魏忠贤树敌太多,人人憎恶,崇祯帝为了博得多数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支持,只能将魏忠贤处死。
魏忠贤一生作恶多端,罄竹难书。除了陷害忠良,广植党羽,蒙蔽天子,把持朝政外,他最大的罪行就冒功滥赏和广建生祠,这对明朝末年本就虚弱的边事和急需澄清的朝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魏忠贤自明熹宗继位开始,就不断得到以皇帝名义给予的大量赏赐。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至天启七年,他假借皇帝赏赐的名义,除了霸占大量土地和府第,金钱外,更多的是给自己的亲属搞爵位和官衔。天启五年正月,以庆陵竣工为名,魏忠贤“荫其弟侄,一人锦衣指挥佥事,一人都督同知”。十二月,“荫其甥傅应星左都督”。天启六年二月,有一个叫武长春的在逛妓院的时侯,口出妄言,被东厂擒拿。魏忠贤借机为其侄魏良卿讨得“肃宁伯,赐宅第、庄园,颁铁券”的赏赐。不久,“再叙功”,被封为都督同知及世袭锦衣卫指挥使。当年冬,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完工,魏忠贤揽为己功,借机加封其侄魏良卿为宁国公(不久前刚封为肃宁侯)。不久,喜峰隘口、山海城、南京孝陵和“甘镇奏捷”相继完成,魏忠贤死党上奏明熹宗,称赞魏忠贤“区划方略”,从而使其又得到大量封赏。天启七年,魏忠贤又冒汪烧饼、擒阿班罗列銕等人的军功,将其族孙魏希孔、魏希孟、魏希尧、魏希舜、魏鹏程,姻戚董芳名、王选、杨六奇、杨祚昌赐官都督及都督同知、佥事等官。袁崇焕宁远大捷后,魏忠贤又借机揽功,奏封其从孙魏鹏翼为安平伯,从子良栋为东安侯,加魏良卿为太师,魏鹏翼为少师,良栋为太子太保。可笑的是,魏鹏翼和良栋当时只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如此冒功滥赏,胡作非为,人神共怒,人神共诛。
广建生祠始于浙江巡抚潘汝桢,建造于杭州西湖,并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六月上疏天子,赐名“普德”。从此,凡属于魏忠贤阉党之人,皆争相效仿,颂德立祠。据《明史》记载,除了潘汝桢建于西湖的生祠外,阉党各地的官员纷纷在南京、宣府、大同、虎丘、昌平、通州、房山、五台山、蕃育署、卢沟桥、宣武门、延绥、顺天、崇文门、药王庙、五军营大教场、蓬莱阁、宁海院、河间、天津、开封、良牧署、嘉蔬署、林衡署、都督府、锦衣卫、淮安、济宁、武昌、承天、均州、固原太白山、高观山、河东等四十余处。
广建生祠,除了使明朝末年的政治更加黑暗,而且耗费大量金钱器物。生祠内魏忠贤的塑像都是用沉香木所做,塑像体内全部用金银珠宝填满。“每一祠一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河南巡抚郭增光和巡按鲍奇谟为了建造生祠,毁坏民间二千余间,“创宫殿九楹,仪如帝者”。在建造生祠的过程中,有的人竟然称颂魏忠贤是“尧天帝德,至圣至神”,监生陆万龄竟然将魏忠贤与孔子相提并论,建议把魏忠贤的塑像与孔子的塑像摆在一起,一同接受供奉。生祠建成后,凡路遇生祠之官员,须下马敬拜,把自己仕途之顺皆归功于魏忠贤的扶植和提拔。
生祠的大量建造激起了广大正直官员的强烈反对和不满。工部郎中叶宪祖对建于内城东街的生祠表示不满,他说:“此天子幸辟雍道也,土偶(魏忠贤塑像)起立乎?”魏忠贤听后立即将叶宪祖“即削其籍”。遵化道耿如杞入祠不拜,蓟州参议胡士容“不具建祠文”,皆被魏忠贤“下狱论死”。有的官员并不反对建造生祠, 只是态度不够积极,比如御史刘会藁,被魏忠贤罢官。
魏忠贤妄图以广建生祠树立自己在官员和民间的威望,以达到其长期把持权位的目的。然而,随着明熹宗的驾崩,他立即落了个名败身死的下场。
相比于汉唐,明朝的宦官虽然也可以权力熏天,把持朝政,但很难剥夺皇权。因为在明朝是高度发展的君主专制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内阁、宦官、皇帝构成国家的权力中枢,皇帝可以驾驭、指挥内阁和官宦,但内阁和宦官却不能脱离皇帝而单独行事。即使二者合一,没有皇帝的同意,事情仍然无法决断。因此,明朝的太监只能借机向皇帝讨封,却不能任意为之。一旦皇帝不肯再赋予权力,太监必然会立即失势。上述魏忠贤为子孙、亲戚讨封,都属于皇帝的恩赐,并不是魏忠贤独自所为。
明熹宗死后,魏忠贤曾与党羽兵部尚书崔呈秀密谋自篡,遭到崔呈秀的阻拦,遂作罢。崇祯实继位之初,需要稳定的朝局,因此并没有立即对魏忠贤动手。魏忠贤乞辞东厂之职,崇祯帝没有批准;魏忠贤又“乞止建祠”,崇祯帝也只是好言宽慰,并赏赐大量财物。崇祯帝和魏忠贤都是虚意掩饰,只是在试探对方。很快,阉党内部发生分裂,很多人产生了自危,为了个人前程,他们相互倾轧。接着,海盐贡生钱嘉征上疏攻击魏忠贤十大罪状: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伤民财;十,亵名器。崇祯帝命人当面将钱嘉征的奏疏读给他听。魏忠贤听后“震恐伤魄”,立即找他的亲信太监徐应元商讨对策。徐应元劝他辞去爵位,或许可以保富贵。第二天,魏忠贤请辞,得到皇帝允准。不久,魏忠贤被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出京的时侯,魏忠贤不知收敛,竟然带着随从卫兵千余人,四十余辆大车。此举立即激起了崇祯帝的不满,下旨将魏忠贤缉拿回京。魏忠贤在阜城得到被逮捕的圣旨后,“知必不免”,自缢而死。其尸被磔,“悬首河间”。
如果崇祯不杀魏忠贤,明朝能够避免亡国的命运吗?你怎么看?
emmmm,这种问题我和一干小伙伴已经回答过很多次了,但还是有人不厌其烦的问,那我们也只好在普及一次了。
如果不杀魏忠贤,明朝会灭亡的更快,因为他根本就是一个蛀虫无赖,和他的党人一起在不断的榨取着大明的血肉。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掀起了一股给魏忠贤洗白的风波,这些文章里面认为魏忠贤征收商税,减免农业税,而且帮助皇帝控制了文臣,遏制了党争的势头,保证了王朝的稳定,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功臣。
鬼扯,都是鬼扯,问题是大多数没看过相关书籍的人还就都信了,这才是最可悲的。那现在我们就一条一条的戳穿这些谎言。
第一点,减收农业税,增收商税。的确,魏忠贤增收了商业税,但是大多也是进了自己的腰包。至于减免农业税,这是无中生有,其实魏忠贤任职期间,恰恰是天启年间农民过得最辛苦的三年。根据《明史》和《明实录》诸多卷宗的记载,明天启五年,也就是魏忠贤正式把控朝政的第一年开始,北方就已经开始出现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富豪剥削,抗击官吏索征,以求生路的局面。天启七年,陕西爆发饥荒,已经出现了“草木尽、人相食”的情况。而此时的官员并没有收敛贪腐、发粮赈灾,而是变本加厉的敲诈农民,最后搞得天怒人怨,爆发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第一枪——王二起义。
而关于商税,明代的商税一直很重,只是大家根本不去好好了解而是看到网络上说啥就信啥了。明政府为了敲诈商人,在各地交界处,河流港口,海港设置了各种钞关,而在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明代尽钞关就已经占据了总税收的10%。这还不包括货税和竹木税(政府建材征用),如果明代商税低,东南也就不至于出现这么多东林党了,因为他们原本代表的,就是城市中产阶级的利益,而明政府对城市中产阶级是继压制又敲诈。
还有就是不要说明亡在不收商税上,是明朝压根不会收商税。首先作为一个农业帝国,土地税永远是最大的份额,商业税只能是大比重的辅助。而真正限制了明朝农业税收总额的恰恰是大明自己的藩王,而藩王确实没人敢触及的红线,因为这些家伙巨有钱,一旦惹火了,几个大藩王一包团,随便就能招募起一支大军,这就会威胁王朝安全。再回到商业税上,明朝总是从流转税入手,而这在明朝腐败的官场上就会造成财政资源流失,这种税收法会在商人出行之前,提前收取所要征收的税额,而这些税收基本上地方给国家的。但中间商人的生意情况多半会出现临时变动,比如货物被劫后购买其他物品、路径变化等等,而在这些变更的道路上都会有钞关,这些额外征收的税款继增加了商人的负担,还使得国家得不到这些临时变动的钱。相比之下,宋王朝就要做的很好,流转税只占很小的比重,增值税和所得税才是重头。
第二就是这个遏制党争。事实上,在魏忠贤上台之前,大明的党争已经基本结束了,东林党已经获得了胜利,并开始按照城市中产阶级的要求规划国家建设,并同贵族大地主们不断做着斗争。在税务方面,东林党减免了辽饷和矿税,减轻了全国人民的负担,整个国家的生产发展上有了回温的势头。然后魏忠贤来了,他为了一己之私,将东林的清流官员全部打压下去,并且带头贪污,那股稍稍的清廉之风就这样消失了。除了经济上多对人民不断剥削,精神上还搞白色恐怖,自凡是说他坏话的人,都会被厂卫抓住弄死。而且也是从魏忠贤开始,西北军的大部分军饷被分配到辽东,结果就是喂饱了辽东军却饿急了西北军。天启后三年,西北的军事哗变也是很频繁。
所以这就是你们热爱的魏公公,醒醒吧,愚昧的人,多看看书不好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