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少年闰土十分机灵,为什么成年后变得麻木?为什么闰土和作者长大后,有了隔膜?

前几天下班接孩子,女儿在路上问我:“爸爸,你小时候的梦想是什么?”

我当时一愣,脑子里想了一下,我的梦想是什么?这个问题太遥远了,我记得想当过科学家(80后大多数男孩的梦想)、运动员等等。

我给女儿说:“爸爸小时候想当科学家,和运动员。”

女儿看着我胖胖的身形,欲言又止地说:“但是现在的你。。。”

是啊,人过四十,上有老下有下,为生活奔波,为家人能过得更好一点而努力。再也不是那个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了。

我笑着说:“是啊,童年的梦想已经实现不了了,爸爸现在是一个动物饲养员。”

女儿疑惑地看着我:“怎么是动物饲养员了?”

“我要养好,养大你这条龙啊。”

每一个少年曾经都有五彩的梦想,长大了才知道,这些闪闪发光的梦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是五彩的肥皂泡,一戳就破了。大家就跟小时候的迅哥儿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少年闰土是什么样的?

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给迅哥儿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有丰富的知识和宽阔的眼界。

中年闰土是什么样的?

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这就是中年闰土的样子,他有生活的压力,更有身份等级上的差距。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现在的年代,虽然没有这么明显的等级差距,但是阶层的存在,还是很明显的。

儿时的梦想也早醒了,人到中年,确实要认清太多的现实。

读书的时候,我们学校在当地的区委、地委大院不远,不少这些院子里的二代子女。

当时我也算是班上的风云人物,身高腿长,运动天赋发达。身边聚集了一大帮这样的同学,那个时候可没管谁是什么局长,什么主任的孩子,大家之间好像也没有什么差距。

高中毕业后,阶层的感觉就慢慢出来了,大学毕业后,大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毕业后,开始四处投简历找工作,开始和同学一起合租房子。

当初大院里面的同学,有去当兵的,有继续读大学的,有回地方上入公职的,有的直接开起了房地产公司做开发商的。

我还在为房租能不能少一百的时候,同学已经开起了房地产公司,修房子卖房子。

我还在为了找个工资高点的工作而努力的时候,同学已经开始给别人发工资。

我在公司加班到深夜的时候,有人在抱怨说上班太闲了,一杯茶,一张报纸,摸鱼一天。

理想三旬,一旬败给年少轻狂的理想,二旬败给青涩无知的爱情,三旬败给沧桑寂寥的现实

人到中年,大多数都会为了生活的压力而奔波,老人小孩要养,车子房子要供,口里要食,学费要交,哪里还有那么多风花雪月,阳春白雪。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淡而麻木的,人到无力感是生活中最浓的底色。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在路上的中年人们,无论怎么样,好的坏的都是风景。让我们下一代不再麻木,大家一起努力吧。

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每个少年都有闪闪发光的梦想,每个女孩都认为自己是尊贵无人比的公主,儿时的天空无疑是碧蓝碧蓝的,却不知道自己,抬头只也看见四角高墙的天空。

富家子弟迅哥儿,津津有味的听着,闰土讲那些离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说亮闪闪的钢叉击中了偷瓜的猹,眼睛里闪耀着崇拜的光芒,激励着小闰土讲下去,觉得他将来能成为有本事的大英雄。

谁又不曾做过英雄的梦呢,即便青春渐老,那些小人物纵横天下,从变形金刚,小飞侠换成了鲁宾逊,超人,又变成了OO7或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今又希望猜中五百万的秘码,再无奈读读《凡人修仙记》,看看穿越剧也许回到古代,也能成就一番霸业…

梦总要醒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喧嚣之后都尘归尘土归土。一地鸡毛,人到中年万事休。"深夜,我们的酒杯碰在一起,听到的都是心碎的声音”。

鲁迅和闰土再见面时,两人的境况大不一样了。如果说少年时,他们还能平行,而今迅哥儿成了"老爷”,闰土则土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生活的苦难艰辛,把机灵的少年,刻画成今日衰老的模样了。

这让人想起电影《孔雀》当中的姐姐卫红,纵是拼尽全力,用尽力气也只能平凡。

小说《繁花》中宋老师说,不要怕失败要勇敢。沪生则说蟋蟀再勇敢,也是要输要死的。

迅哥儿留学归来,天分和阶层不同。除了纯真的童年,还有什么共同?面对木头人样的发小,先生只剩下可怜同情了,把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

就像许多人参加同学会归来,总不免要失意和愤恨。好同学加死党,牢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成功的看见落魄的只有叹息,所谓友情再无利用价值,唯多喝酒多吃菜,把当年的糗事再重翻一遍罢了。

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逃脱冥冥之中后宿命,任何时代逆袭虽然都不是件易事。因为我们都是草根,喜欢那些励志的故事,雷海为因为得了诗词大赛的冠军,终于不用送外卖,有了办公室,余秀华会写诗,出了名也进了作协,大衣哥会唱歌挣了钱,过上好生活…

希望总是有的,正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多亏了和鲁迅的交情,闰土的后人,才能在鲁迅纪念馆谋得一份看门人的差事,继续讲述那个脖子上戴着明晃晃的银项圈,名叫润土的少年故事。

元元,金沙江边的小🐟儿,默默做着大海的梦,期待您的关注,随手点评,手有余香哦。🌸:🌸:🌸

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曾经我是闰土,现在我也是闰土。虽然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陆陆续续的退出书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曾经激励了一大批的80后90后。而在他众多的文章当中,《故乡》是对我影响最大的。

他是月下刺猹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创作故乡这一篇文章,发生的背景是在鲁迅准备把家搬到北京。这个时候距离他阔别老家已经将近20年时间,虽然离家如此之久,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玩伴。

从文章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鲁迅家其实比较有钱,要不然也不可能住这么大的房子,还雇得起佣人。

闰土在历史当中也有原型,名字叫做章闰水,父亲是章福庆。家住在绍兴一处农村,距离城里面差不多十几里的路程。每年到了农忙的时候,章福庆都会来到鲁迅家帮工。有一年鲁迅家大祭祖,30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格外的重视。由于家中事情实在是太多,章福庆就把闰土一起带过来打下手。

这也是鲁迅和闰土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由于两个人年龄比较相符,很快就玩到了一起去。鲁迅在文章当中,细致的描绘了当时第一次见到闰土的情况。

紫色的圆脸,头上带着一个小毡帽,脖子上有一个项圈。据说是父亲怕他死掉,在佛前求回来的,意思是把闰土圈住。

因为年龄比较小,鲁迅和闰土没有任何的高低之分。当时章福庆带闰土过来的时候,还让他叫鲁迅小少爷。由于闰土太害羞,就没有叫出来。随后就被鲁迅领到一边去玩了。

当时的闰土是多么的天真,不停的在给鲁迅描绘乡下的故事。最经典的属月下刺猹,描绘的是那么的细致,甚至让鲁迅在20年之后还能记得起来。

当时的闰土十岁的样子,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性子也是非常的洒脱。一举一动之间都是充满着孩子特有的童真,而我们通过鲁迅的笔尖,似乎都把自己带入了进去。

他是五个孩子的爸爸

画面一转,故乡当中对于闰土的描述,停止在了正月结束,润土不得不跟着爸爸回家。转而开始描述鲁迅家斜对门的豆腐西施,可惜鲁迅在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杨二嫂。

他在鲁迅的记忆当中也是美好的,记忆当中的杨二嫂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偶尔招待一个人进家买豆腐,随后又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

但是鲁迅这次回来之后,看到的却是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的刻薄女人。杨二嫂一句:“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几句话就彻底的粉碎了她在鲁迅心中的地位。鲁迅也把当年的豆腐西施和乡下粗鄙大嫂画等同。

鲁迅又在家呆了三、四天之后,终于等来了心心念念的闰土。也许两人见面之前都在心里预演了无数次的对话,但是见面之后,鲁迅内心所有的活动都化成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

而闰土听完这句话,脸上涌现的是惊喜和凄凉的复杂表情,努了努嘴唇,表情又变得严肃起来,分明的叫到“老爷”。当这两个字蹦出来之后,两人的关系被无限远的拉大。而当年闰土眼中的童真,似乎也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童年时的迅哥儿,如今也化成了老爷。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闰土有这样的改变?

其实如果任何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基本上的经历都和闰土差不多。家里面穷得揭不开锅,好一点的跟一个心地好的地主,差一点的孩子都养不活。不过闰土很幸运,他属于后者。

原来在鲁迅之后没多久,闰土的父亲章福庆年纪大了回了老家,闰土过来替父亲的工作在鲁迅家打工。又过了没几年,闰土结婚生子,送走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撑起了家。

在当时的年代下,越是穷的人越希望多生几个孩子,闰土也是如此。他一下子就生了5个,家庭的重担让他不得不脱去童年的纯真。

让他没有时间去捉鸟,没有时间去刺猹。留给他的只有去一家又一家地主家帮工,老婆孩子都在家等着吃饭,他不工作不行。毕竟捉鸟没人给他钱,刺猹也喂不饱孩子。

从童真到麻木——你、我、他

其实从童真到麻木,基本上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你童真,无论是闰土也好,或者是鲁迅也罢。虽然鲁迅没有麻木,但他也失去了童真。

正如他在故乡当中所写,当他见到闰土说的第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就一时语塞了,他想告诉闰土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的故事,但是不知道被什么挡住了。

这里我告诉他是什么挡了,挡住的是逝去的童真。因为鲁迅看到闰土的情况后,他也清楚这个时候再去说童真有点不现实。而闰土就真的完全失去了童真吗?

确实失去了,但是还记着一点。当鲁迅叫他闰土哥的时候,他的脸上是惊喜和凄凉的复杂内容。惊喜的是鲁迅竟然叫自己闰土哥,凄凉的是自己配这个哥吗?

他自己努了努嘴,似乎也想去回应鲁迅的童真。但是现实告诉他不能,随即脸色又变得严肃起来。“老爷”两个字又把两个人拉回到了现实,只是拉回到了不是同一层次的现实。即使鲁迅家道在没落,他所处的现实层次也远远的高于闰土。而就是这个高度差,让两人失去童真之后,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鲁迅变成了老爷,闰土变成得麻木。

是什么让闰土失去了童真?让闰土变的麻木了?是那一个吃人的社会!曾经我们都是闰土,现在我们也都是闰土。如果不是,说明你还没有听到老爷两个字。

鲁迅与闰土的后续

鲁迅这次搬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绍兴。这也是鲁迅和闰土的最后一次见面,在临走之前,鲁迅送给了闰土一些带不走的东西,还有灶台下面的那一堆灰。

当时闰土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儿子水生,就像章福庆第一次带闰土来鲁迅家的情况一样。

闰土催促着水生叫老爷,随后就被鲁迅的侄子宏儿拉走,两人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想必这就是跨越时空的闰土和鲁迅吧,如今却成为了水生和宏儿。就在鲁迅去世的同一年,闰土因为实在是没钱看病,最后把自己拖死了。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的水生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章贵。

有一年许广平母子前往上海给鲁迅迁坟,回到老家绍兴短暂住了几天,碰到了闰土的孙子章贵,两家人又重新联系在一起,每年也经常有书信来往。

而章贵后来通过自学,成为了鲁迅纪念馆馆长,专职研究鲁迅相关的问题。在退休前的几年,发表了几十万字有关于鲁迅的内容。

据说到现在为止,章家和周家依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家人五代感情也可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内心深处保留下那一个月下刺猹的少年。

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可以说是一段时间以来,头条上答案质量最高、高质量答案最多的了。

我想,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些切身体会吧。不论是觉得自己的角色是“迅哥儿”,还是“闰土”,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他们俩人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而这,也恰恰证明了鲁迅的伟大。

为什么闰土成年后会变得麻木呢?

小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包括生活的巨大压力,穷困潦倒的生活等等。但是,总而言之,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生活,而是在于:等级。

闰土变得麻木,根本的原因不是生活压垮了他,而是他全盘接受了自己作为社会底层的卑微命运。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当成年后的闰土在别离多年后,对成年后的迅哥儿吐出的那两个字:

“老爷。”

这两个字,浓缩了两个人半辈子的命运,也浓缩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再艰苦的生活,再穷困的境遇,再多舛的命运,都不一定能够压垮一个人,也不一定让一个少年从天真烂漫变得辛苦麻木。自古以来,兵荒马乱的时代常常有,反而会涌现出各类英雄豪杰。唯独社会等级的森严,却会导致底层的人不得不出卖尊严,奴颜婢膝。

因此,是阶层和阶级的压迫,才促使了闰土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才使得闰土意识不到自己和所谓的“老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最终推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最普通的底层人士。

这个链条是这样的:

阶层压迫——底层失去尊严——失去独立人格——辛苦麻木

因此,我与其他答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承认生活的压力一定会令人变得麻木,只有不平等的阶层压迫,才是导致一部分人变得麻木,沦为“奴仆”的根源。

这,也恰恰是鲁迅的毒辣之处,他不是简单的哀叹一个人的命运,也不是泛泛的发一些“人到中年,大家都好辛苦”之类的感慨,而是直接揭露根源和本质:中国人的个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缺乏尊严的。

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我们的记忆中都有个叫“闰土”的少年,或者我们自己也曾是“闰土”。

1 闰土是谁?

鲁迅1921年写的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

“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与他初见时,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会雪天捕鸟,夏天海边捡贝壳,西瓜地里叉偷瓜的猹...

二十多年后,“我”再次回故乡,闰土全然变了样,

“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从认识到离开再到重逢,三十年光阴,纯真直率朴实活泼的“少年英雄”,已完全成了贫困麻木衰老腐朽的奴仆。

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笔下另一个人物——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模样周正,安分耐劳”,短短几年,沦为乞丐“一副死相,目光呆滞”,绝望而死。

恰如鲁迅说近代中国只有两类人,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祥林嫂)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闰土)

2 谁是凶手?

封闭的故乡,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像“我”一样,读书出走,一是像闰土,留下坚守,

闰土是没有条件读书的,只能靠辛苦刨食,

他自己说,“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艰难生活,或勉强生存,是改变闰土的直接原因!

他没有改变生活的意识,只有从祖辈那儿学来的妥协,越压榨越妥协,越耐苦!

他只有懂“规矩”的意识,也正在有意识地将这规矩传输给儿子,见到“老爷”要磕头。

潜意识里的规矩支配了他的言行!

为何要守规矩?以前的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守规矩才有饭吃。

比谋生更悲哀的是人性,封建阶级等级、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使得闰土完全奴颜,这才是令“我”悲凉的根本原因。

生存的困境足以让一个人妥协,而理所当然甚至欣欣然地接受不合理与不公平,则是无药可救的愚昧。

祥林嫂要死要活都不改嫁,拼命攒钱要去庙里捐门槛,惦记死后一家人可以见面...生活的折磨固然可恨,然而自己的不自知不觉醒更为悲哀。

这不是闰土与祥林嫂的错,这是那个特定的时代所造成的,鲁迅要批判的是一个封建时代的落后与愚民!

让原本淳朴善良的民众变得如此冷漠与麻木,是一个社会的悲哀,鲁迅先生是痛心疾首的!3 为何对闰土如此深爱?

闰土,于“我”,意义非同寻常。

故乡是无可替代的,有百草园,三味书屋,阿长说山海经,还有闰土。

“我”的离乡是一个读书人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与追求,

在外兜转几十年,不过是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无限凄凉,

回乡便成了疗伤!

儿时记忆里美好的故乡,便成了抚慰与疗伤最好的地方,“少年闰土”便是记忆中美好的故乡的仅有的存在。

中年闰土的麻木,故乡的荒芜,人性的扭曲,又让“我”的梦彻底破灭,乡土情怀的落空与痛苦,是难言的。

《呐喊·自序》里有个故事,

鲁迅:“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人总要有希望的,“正如地上本没有路,走

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改变任重而道远,这是促使鲁迅再次出走与奋笔疾呼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读书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先生本名)。那个时候是真怕,那种半文言、半白话的文字读来总不那么顺畅,理解起来就更是相当的费力,而且几乎是每篇文章学完老师都要让我们这些面面相觑的“顽童”写“读后感”,至今想来也还是“心有余悸”。多年以后,读懂了大先生些许,爱不释手了,却已人到中年。

网上说,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明明白白的鲁迅,可是,活着活着就变成了糊里糊涂的闰土。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批判;第二还是批判;第三也是批判。杂文如此,散文如此,小说亦是如此。可在《故乡》里,我们看到,批判之余却带有深深的同情,那种同情读来让人心痛。

1:少年的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一轮明月把鲁迅先生带回到二十多年以前,彼时的闰土健康朴实、机灵活泼、勇敢果断,是个不折不扣的小英雄。

他们之间单纯的像一张白纸,一个是深宅大院里的小少爷,一个是海边西瓜地里的野孩子。小少爷向往院子里“四角天空”以外的绚烂世界,而野孩子则好奇深宅大院里的富足与奢华。

野孩子闰土和小少爷迅哥同龄,身上又有守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的精彩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无不都像像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着小少爷迅哥,所以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慢慢的无话不谈,亲密无间,最后成了莫逆的儿时玩伴。

他们的交好时常让我想起金庸先生《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和康熙。身份的尊卑在幼年的闰土和迅哥眼里是那么的遥远,他们不懂阶级,地主家的孩子和短工家的孩子之间只有纯洁无猜的友谊,而那种纯洁融入到鲁迅的文字里瞬间就变得无比鲜活起来。

2:中年的闰土

二十多年以后,一句“老爷……”让成年的鲁迅先生打了一个寒噤,回到了现实里,以前儿时是称兄道弟的迅哥,而今却变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爷,隔膜由此而始。接着,“水生,给老爷磕头”,彻底的让鲁迅先生悲哀了起来。让鲁迅先生明白了阶级观念在分别的二十多年间已经默默融入到了闰土的骨子里了,根深蒂固,如影随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却苦得他像个木偶人了”这句尤为重要,点出了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多子,负担加重;饥荒,收成变薄;苛税,级级盘剥;兵匪官绅,层层掠夺……各种苦难交织之下,闰土变老了,身体老了,心也老了,几亩薄田,再怎么努力似乎在乱世里都不可能有任何的起色,于是眉目低垂,手掌干裂……生活走向了赤贫。心灰意冷之下,终于明白老爷还是老爷,短工还是短工。“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来……”

人有病,好医;社会有病,难治。闰土在病态的社会里病态的生存着,无力反抗,只有一次次的妥协再妥协。阶级吃人,阶级害人,闰土也随波逐流的一天天麻木着,并最终走向了死亡。

但鲁迅先生却始终没有麻木,文章的最后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吗?”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后记:章闰水,鲁迅先生笔下闰土的原型,死于1934年的大旱,年57;两年后的1936年,鲁迅先生病逝,年55。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