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一些人觉得民营企业退休养老金领取低,这也是有原因的。
我国的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从1991年国家才全面推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在此之前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实际上是都没有养老保险制度,也没有退休制度的。
比如说,我们看一下1978年国发104号文件规定,《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实施的范围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人。私营和外资企业不是群众团体的,因为当时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经济主体。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以后,人们还需要一个接受的阶段。90年代人们参保率普遍不是很高。即使是现在参保率依然没有实现全覆盖。按照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数量是32859万元,而城镇就业人员数量是46271万元,全国就业人员数量是75064万人。对应的参保率分别是71%和44%。
除此以外,很多民营企业即使给职工参保,往往也并不是按照职工上年度的工资水平来缴费,而是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的社会保险。这种情况单位省钱,而且一些单位还“美其名曰”省下的钱给职工都发工资。
缴费年限短、缴费基数低是影响养老金的最主要两个因素。像国有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都是由国家缴费的,而且本身他们的缴费基数就要高。
养老金退休只领取1000多元,一般都是按照最低基数缴费15~20年领取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如果说我们按照社平缴费基数缴费,缴费年限能达到40年以上的话,计算出来的养老金怎么也有四五千元的。
因此,还是建议年轻人如果想老了以后有一份充足的养老金待遇,还是要尽早参保、足额缴费。
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首先,从用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所采用的缴费档次来看。
民营企业和国企都遵循一个标准,即缴纳养老保险档次不能低于当地社评工资标准的60%。
现在,只有大型国企按社评工资的100%档次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
实际上大型民企也是按100%档次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
只有大部分小型民企和少部分国企按60%档次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
在缴费基数和缴费档次相同的情况下,只有缴费年限大于15年以上,适龄退休人员才能办理退休。
缴费年限越长,个人账户余额就会越高,计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高。
所以,不是从民企退休,很多人退休金只有1000多。
不管在什么所有制企业退休,只要缴费档次低、缴费年限少,退休金都会低的。
因为缴费基数都是按上一年社评工资为基数。按员工实际收入缴纳养老保险,低于社评工资标准的,也必须按社评工资标准为基数缴纳养老保险。只是可以采用不同缴费档次。
在实际操作中,有部分民企不按员工高于社评工资的实际收入缴纳养老保险,实际上是违规行为。一旦被税务部门查出,将予以处罚。
一般来说,按现在社评工资标准,全国中等水平是6000元/月,实际缴费年限超过25年。
基础养老金为:
[6000×(1+60%)÷2]×25×1%=1200元。
个人账户养老金为:
设定个人账户余额为60000元,
50岁女性退休:
60000÷195=307.6923077≈308元;
60岁男性退休:
60000/139=431.6546763≈432元。
50岁女性退休金1200+308=1508元;
60岁男性退休金1200+432=1632元。
这里没有计入过渡性养老金。
所以,只要实际缴费年限大于25年,即使采用缴纳档次60%。
按全国各地社评中等水平,退休金都会超过1500元。实际缴费年限25年,按个人账户余额60000元计算,有很多个人账户余额大于60000元。
如果再计入视同缴费年限,加上过渡性养老金,退休金会更高!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每月的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呢?这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缴费年限、个人账户余额、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来综合计算的,在这些因素中,除了上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不考虑缴费基数的因素之外,其余的每一项因素都有个性化的差别,都会在退休时体现在自己的基本养老金计算之中。
民营企业退休的职工,养老金普遍只有1000多元,产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实际上是从养老保险开始缴纳之时就已经注定了的。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其所有权归出资者所有,作为民营企业更需要认真核算成本与效益的关系。
过去的民营企业,或是早期的民营企业,由于当初各个地方为了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很多民营企业采取了比国有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很多民营企业通过这些优惠政策,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了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之一。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真正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或是国有企业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在民营企业工作。
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是每个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民营企业也是如此。由于当初五大社会保险的缴费标准都比较高,比如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为28%,其中用人单位要缴纳20%,直到2019年才调整为16%。
在各地每年公布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时,都会公布缴费基数的上限或是下限,虽然各地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社保法等都是要求用人单位和职工要按照职工本人的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只有当本人的实际工资低于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时,才能按照上年度的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
在社保法没有出台之前,很多民企是不愿意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的,部分单位虽然会缴纳,但都是按照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在很多民营企业不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形下,部分民营企业能够按照60%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民营企业要考虑自己的人力资源成本,在这种情形下也算是遵纪守法的了。
社保法实施以后,虽然所有企业都要缴纳社会保险,但企业按照60%来缴纳社保虽然不完全合法,但这种缴纳方式占了全国民营企业的大多数,员工不投诉基本上就不处罚,凡是按照60%作为缴费基数的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普遍都是比较低的,这就是缴费基数在养老金中的影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吃了缴费基数低的大亏。
除了缴费基数以外,还有缴费年限。在民营企业退休的职工,除了以前在国有企业工作,或是从机关事业单位辞职下海以后到民营企业工作的职工,因为以前有一定的缴费年限或是视同缴费年限,加上在民营企业工作的缴费年限,缴费年限比较长以外,一直在民营工作的职工,由于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很多人在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时,养老保险的缴费要达到15年已经非常不错了,还有部分人在达到法定的退休年龄时,根本达不到15年。
综上所述,在民营企业工作的职工退休后,很多人的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两个。一是缴费年限比较短,很多人最多就是15年;二是缴费基数低,几乎都是按照60%的标准缴费。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都是最短的,所以退休后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0多元也就不奇怪了。
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为什么很多从民营企业单位退休,很多人的养老金仅仅只有1000多块钱呢?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民营企业单位本身来讲缴纳社保基数是比较偏低的,很多在2019年之前退休的人群,由于它的这个参保年限比较低,比如说仅仅只有15年左右,甚至平均缴费指数也仅仅只有60%,那么退休以后养老金待遇自然也就是1000块钱左右,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但是在2020年以后逐步改变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社保税改社保税改最明确的要求就是要严格按照自己职工本人的工资收入为标准来建立社保的缴费基数,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真实的平均缴费指数,那么今后退休所获得养老金的待遇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这是没有问题的,但之前退休的很多,同民营企业单位的个人,确实养老金的待遇水平普遍是比较偏低的。
但也有比较高的人群,只是说相对而言民营企业单位退休养老金待遇,偏低的人群比较多一些而已,养老金待遇比较高的人群可能相对少一些而已。对于一个企业单位来讲,尤其是民营企业选择更低的社保缴费基数,有助于他们作为企业主来讲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往往很多私营企业主就会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从而提高他们的经营利润,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很多从民营企业单位退休的职工,养老金待遇普遍是比较偏低的。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很不错了,跟柳传志比也只差5个0,农村没有退休金,要到7,8拾岁有3,2佰高龄补贴。
为什么从民营企业退休,很多人养老金只有1000多?
是这样的,从民营企业退休的人员,养老金整体水平会比较低,跟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单位退休的人员相比,养老金会明显有差距,这是有原因的:
一是民营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一般会比较低,即便是个人的工资可能也不低,但是很多企业只是按照最低社保缴费基数来交的,导致个人的养老保险缴费指数不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不多;
一是民营单位由于工作的不稳定性,企业职工可能会频繁的失业下岗,导致养老保险缴费的中断,最终个人的累计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也不长;
这也就是生活中为什么很多民企单位退休的人员,养老金也就是一两千块钱的原因。而养老金低,还会带来一个不利的因素,那就是在以后的养老金上涨过程中增加的金额也会少一些,而跟养老金高的人,差距也会越拉越大,这就有点陷入恶性的循环里面。
当然, 现在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企业也不能再随意按照最低基数来给职工缴纳社保了,而我们职工个人,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需要主动去维护自己的社保权益,毕竟这会直接影响到退休后的待遇。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