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是不是古前的老人都没人养了还是没有多少老人的。

并不是说民国以前没有退休金制度,只不过当时的退休金只限定于很少的一些官员才能够享受,或者说一些高龄老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史无前例的为普通工人和职员建立了相应的退休养老机制。

1951年我国颁布并实施了《劳动保险条例》,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的工人和职员,也可以享受养老待遇了。按照当时的规定,主要是根据本企业工龄发放退休前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一般是50%~70%。后来,有关比例有所提高。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也是有相应的退休养老待遇,待遇水平还会略高一些。在1957年,国家将有关养老待遇统一规定《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才算实现了全部统一。

其实,我国的退休制度从古代开始慢慢演变发展而来的,最初主要是针对官僚。在古代的退休一般称之为“致仕”。汉唐时代,一般是“七十致仕”。最初的退休,实际上没有皇帝的特别恩典,是没有俸禄或者退休金的。“唐致仕官,非有特敕,例不给俸”,不过却可以得到一定田地养老。

等到了明朝,中央官员只要60岁就需要退休,退休后享受半俸。

清朝时,一般官员的退休年龄也是60岁,发半俸。但对那些有特殊功绩的官员,如打仗负伤者,则全数发给。

等到了民国,尽管当时非常混乱,但是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还是不断颁布并完善了相应的退休制度条例。比如说《文官恤金令》(1914年)、《官吏恤金条例》(1927年)、《公务员恤金条例》(1934年)、《公务员退休法》(1943年)。

所以说,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退休制度就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覆盖人群越来越广。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又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将所有适龄人群都纳入到了养老保险制度中(个人不愿意参保的除外),覆盖人数达到了99865万人,真的是今非昔比了。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养儿防老吧·没儿没女就讨饭呗·饿死街头田野有的是·富人就例外了自己养老···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养儿防老,儿子是最大的资本。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老皇历了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养老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养儿防老》就是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对养老的最精准的描述.直到现在农村的很多家庭还是把养儿防老挂在嘴边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家里的财产都留给儿子.老了生病了.找闺女和儿子一块分担生病的费用和生活的支出.这在我们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儿女应一事同仁享受父母的财产.但养儿防老的观念制约了他们的思维.许多老年人到老了得到财产的不给你养老.没得到财产的更不会给你养老.古人养儿防老是根深蒂固的.你不孝不养老众人会齿笑.让你在街坊麟居面前抬不起头.不思悔改的还会被告上衙门.判你不赡养父母要做牢的.村规民约制约了一些不孝子女的行为.大多子女还是很孝顺父母的.从小在父母的怀抱里长大.跟父母有割舍不了的情感.成人后能不孝顺父母吗?古人是养儿防老天经地义.现在的养老五花八门.怎样舒适就怎样养老.相信现代人应比古人更会养老吧!

民国以前自古没有退休金制度,古人是怎么养老的?

靠自己的田产和积蓄,还有儿孙后代。以我爷爷家为例,我老太公那一辈有三兄弟,三兄弟都不分家。大太公是族长,名下有不少祖产,除开田地,还有商铺,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意。大太婆管家。太大公有一子。二太公是我的老太公,名下有一子,就是我爷爷。三太公在广西某地当官,生有一女,但我爷爷从小跟着他长大。至于为什么,我也不清楚,只晓得我爷爷精通两湖两广的话。辛亥革命后,我三太公便辞官返乡了。我爷爷因此经商,在两湖两广做葯材生意,生意很大。几个太公都由我伯爷和我爷爷赡养。后来我爸爸出来工作,离开老家,我奶奶由我大哥(伯爷的孙子)一家养老送终。那时我老爸还未退休,只得了一个月的探亲假回去办丧事。我那时还在学校读书,都未曾参加丧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