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其实,这件事情很好理解。因为月收入过万的总爱说自己收入过万,而收入不过万的不愿意说自己收入,因此我们就总能听到人们收入过万了。

除此以外,自己的说辞总有一些吹牛的成分。毕竟月入过万算是一条线,很多人月入七八千,也愿意说自己是月入过万。反正吹牛也不用上税。

另外,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存在的。东部地区,尤其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入水平很高,月入过万人的比例也确实不低。

根据某鹅发布的《2019国人收入报告》,调查显示月薪过万的人群在上海、北京、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最高。上海、北京的有关比例分别达到了35.09%和35.07%。如果我们居住的地方是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经常听到人们说收入过万也是正常。

实际上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指出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元到5000元的群体,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到1万元的群体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群体。

这一次调查中,调查的对象约4.8万人,其中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为18663人,占38%,2000-5000元22305人,占46%,5000元-1万元6289人,占13%,1万元以上1323人,占3%

总体来说,有关调查数据都是有其局限性的。

大家的真正收入水平依据,2020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情况,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月收入为8114.9元,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为4810.58元。这个调查覆盖了所有的城镇非私营单位,还会抽查数以百万计的私营单位,数据较准。

不过,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国家统计的工资,实际上是包含了年终奖、加班费、社保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的全部待遇。跟每月到手工资也是有出入的。

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在我们身边,好像月薪不到一万都不好意思开口跟人说话。

月入过万,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常态,成为了工薪阶层之间的比较基准。更有甚者,有相当一部分人把月入过万当成了新的起点。

我就想问,你们怎么这么天真,

钱,没有那么好赚,

你,也没有那么值钱。

你不服,非要跟我杠:不对啊,我身边的人都是一个月一万多的,一年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啊。

好,那我们就来扒一扒,看看真相是什么。

我相信,你们都听到过这么两则新闻:

《北京煎饼摊大妈表示:我月入3万,怎么可能少你一个鸡蛋》、《武汉手机贴膜小伙赵周桥:3年赚2套房,最多一月挣3万》,没听过也没关系,这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但真实存在。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科普一下: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账补贴)/家庭人口。

所以,就全国范围而言,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是32189/12=2862元,城镇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是3652元,农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是1427元。这三个数字,当然是城镇人口的最高,但距离1W,实在太遥远了。

有人又要说了,不对啊,国家在统计可支配收入的时候,可是把没有创收能力的老人和小孩都算进去了的,这部分人平均掉了很多收入。

这个笔者没有找到详实的数据,只能评估一下。65岁以上老人1.9亿,16岁以下2.5亿。(不要跟我说什么十八九岁的还在上学,十五六岁的也有打工的,我不是搞严谨统计的,只是估个大概)。也就是说,有将近1/3的人充当了“平均”这个可支配收入的角色。那我们就在可支配收入的基础上加上1/3(这个也不严谨,勿喷)。

我们就用城镇居民的收入来说吧,这个最高,等于3652*1.33=4857。

所以,即便加上30%,距离一万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总理没有骗我们: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

要知道,你若真的能够月入过万,那么,你已经超越了全国95%的人,妥妥的高收入群体。即便月入5000,你也是那前50%的人。

2020年网民月收入结构图

好了,那我们来说说第二个问题,到底有没有那么多月入过万的人?

有,肯定有,但并没有那么多。

再来看一组数据吧,2020年,北京工资的中位数是6906元,上海是6378元,杭州5385元,深圳是5199元,广州4811元,南京4620元。注意,我说的是中位数,而不是平均工资。也不要拿平均工资说事儿,我跟马云平均一下,月入好几个亿

中位数才是反映一个城市收入的真实数据,别相信很多人胡吹,什么月入过万。就算在一线城市,只要你的工资超过6000块,就可以轻松超过一半的人

那么,为什么月入五六千的你,却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呢

在我看来,大概有如下几方面因素吧。

1、自媒体起哄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各种自媒体,让普通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繁华。但是对于99%的人而言,他们并没有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不管他愿不愿意承认),只是舆论、消息的参与者,而不是控制者、影响者。而能够控制、影响舆论的人,是那些大V、网红。

他们说现在月薪不到一万的人都没资格谈恋爱,月薪不到一万都不配买车,月薪不到一万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那么,这样的言论看得多了,你自然而然地就相信了,整个社会都是月入过万的人,月收入不到一万的人实在是太差劲了。

然而事实呢,他们确实月入过万,并且他们的圈子、资源中的人都是高收入群体,而你只不过是被他们收割的一点“流量”而已。

2、能够发声的人太少了

美团的王兴,曾经公布了一个数据:“全中国有多少人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答案肯定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不到4%。”我们把这个数字放大一些,放大到专科,姑且算到10%。

这里,我不是说文化程度就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财力,研究生、博士人生轨迹很普通的人大有人在。但不得不承认,真正能够在我们的互联网上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也就是那 4%、或者10%的人。概率上来说,他们更容易成为这个社会上挣得到钱、还能说会道的人。

知乎这个平台的用户,可能在各类网站中算是文化程度非常高的了。正在看文章的你,可能就觉得月入过万很正常,即便不过万,可能你也不会说出来。

然而,那些即便在一二三线城市,月收入却是四五千的低学历蓝领、产业工人,对于网络上的信息,更多的是看一看、赞一赞,回家之后吐槽一句:挣钱真难,什么时候是个头。

3、浮躁的社会,攀比心太重

每逢过年,你回到家之后最害怕的是什么?

无疑是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谈对象了没、媳妇怀了没、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你跟他说,一个月5000,她们会说,怎么搞的,这么几年了才这么点工资,那谁谁谁的儿子一个月都一万多,你只能哑口无言。下一次,她们再问的时候,你会说,我也一万多了。

有人问你爸,你儿子一个月挣多少啊?

你爸想了想,那谁谁家的孩子一个月都一万多了,我不能说我儿子一个月只拿5000,我也说一万多吧,不然怎么好意思。

就这样,你们那一片几个村的人都是月入过万的好儿郎,而真实情况是,全村就那么三两个月入过万的人。

而实际上,你们该挤地铁还挤地铁,该租老破小还是租老破小。

不光是农村,在城市里面,也是一样的情况。一群朋友在一起聊天,A说,这年头一个月不挣个万把块都没法生活。B只能说,确实啊。C……,实际上,A可能真的月收入一万多,也可能是被网络上、周围的声音裹挟了而已。

毕竟,一个摆摊卖煎饼、贴手机膜的都月入3W,我堂堂一个大学生、办公楼白领月入6000,这好像说不过去吧。

时间久了,你会相信,周围的人都是月入过万的人。而你,可能会变得更加奋进,也可能会变得更加压抑自卑。

我身边有形形色色的人,大企业高管、技术工程师、程序员、销售人员、蓝领工人、农民工、自由职业者……他们的收入状况真的是天差地别。对于大企业高管来说,不说月入过万了,月入十万都是正常的,并且他们的圈子都是这样的人。

对于很多的技术员、程序员来说,月薪1W可能是一道坎,也是从菜鸟到高手蜕变的坎。而对于产业工人来说,很多还是漂流不定的状态,今天在这个厂,明天在那个厂,月薪一万,又从何谈起呢?

渴望财富,无可厚非。

跟优秀的人去“攀比”,学习他提升自己的方式和渠道,这也绝对是正确的。

收入低,就提升自己的技能,哪怕多打一份工。

盲目地从心里放大自己的“惨”,被浮躁的社会所裹挟,这是病,得治。

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四舍五入就变成上万了

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那是你没生活在偏远山区

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这个主要看咱接触的是什么样的人,普通的也没几个过万的

为什么周边的人好多人都说月收入过万,但是国家统计才有百分之三?

我觉得吧,你周边的群体确实都是,因为你在意那些,平时告诉你月收入几千的你都没在意,没留在脑海里。你仔细调查或者随机调查吧。你就知道多少月收入过万的多不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