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王阳明没有被高估,但王阳明的学说很难被复制。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在他去世之后,就已经走向没落,不是心学不好,而是心学的要求太高了。

王阳明的学说不是学院派,是实践派,不是靠一个人坐在那里打坐参禅就可以了,他是在社会历练中成长的,可是谁拥有王阳明如此之经历呢?

王阳明出身富贵,父亲王华是明朝的状元。富贵人家出生的王阳明在五岁之前却不能言,这是不是一种磨难。他的童年幸福生活还没有过完,他的母亲就去世,继母对他不好,父亲又远在京城。

别人看其公子哥,锦衣玉食,其中的苦又有谁知道。

他年轻时喜欢射箭,参禅、悟道,试想想看有这样的经历,天下又能有几人?

弄了这么多不务正业之后,他还考中了进士。别的不说,光看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们,谁能这样玩的?能有这样的精力吗?

中了进士有父亲的照顾,平步青云。结果他年少气盛,单挑大太监刘瑾,被投入下狱。又是一个大起大落。

他的肺不好,大冬天的北京狱中是啥感觉,诸位也能想象。

为了救王阳明,其父王华不得不向刘瑾妥协,最终王阳明被发配贵州龙场。

水土不服,仆人跑得跑,死的死,王阳明活下来了,而且还来了个龙场悟道。

刘瑾倒后,王阳明被重新启用,直到他平定宁王之乱,立下不世之功,结果啥封赏也没有,反卷入权争漩涡,换成你啥感觉?

到明世宗时,才受到封赏。

后来病死在任上,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你看看王阳明的一生,有多少次大起大落,有多少磨难,有多少次与死神相聚,有多少次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这么多经历,试想后世有几人能复制?

如果没有这么多大起大落和磨难,怎么能明“心”。

王阳明提知行合一就是说心学不是一门学问,是实践得出来的。

问题是别人没有这么多经历,如何能真正悟得心如明镜之义呢?

当心学成为一门学问,心学就已经不是王阳明的心学,只是“之乎”了。后人悟不得其精华,反说其被高估也是情理之中。

这是在与死神几次相争,与权名起落相争、毁誉相残中悟出来的,普通人谁能有这么多的经历,在经过这么多的经历之后,又有多少人还能保持本心不变?

稍有差池就起不来了。你说有多少人具备学习心学的条件?

那些坐在家中,看着王阳明的学说之人,能真明白吗?那只是知,而不是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定义中,你就算将心学掌握滚瓜烂熟,那也只是不知而不是知。只有当你的行为与心学所说完全契合时,那才叫知。

你想想看普天之下,能有几个王阳明?

这就是阳明心学,你觉得还被高估了吗?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问一问,儒家文化或是传统文化在今天是否还有现实意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今天许多人对王阳明的追捧和赞美就不会过分。传统文化这东西,只要对它产生了兴趣,进入到它的系统中去,就会发现他的博大精深。无论是关注哪一位古代思想家,你都会发现他的高明,进而对他产生崇拜,甚或是高山仰止的感觉。所以,粉丝们对王阳明的推崇,说不上什么高估。

如果某个人说起儒家文化嗤之以鼻,而单单推崇王阳明,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偏颇的。他也未必是真正理解了王阳明。王阳明的思想,是儒家的分支。儒家在唐宋之后,已经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吸收了佛道的精华,对自己的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宋之后,儒家内部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最著名的当然是理学,它做为统治思想,成为了儒家的主流。除了理学之外,而有张载的关学,以及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等等。

王阳明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这些年来,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很热,追捧的也很多。但其中有许多未必是真正了解王阳明,了解心学的。却不很多。我自己就遇到过不少喜欢王阳明的,细谈之下,都是跟风者。

去年我去四S店保养车的时候,一个小伙子跟我谈起王阳明,虽然满嘴说的是王阳明的厉害,什么心外无物啦,龙场悟道啦,讲得头头是道。但我觉得,他只是看过王阳明的传记,听过王阳明的故事,却并不是对心学有多少了解。我在安宁图书馆里,看到王阳明的传记就有好种,但这些传记大都限于讲一些表面的故事。可以让人了解王阳明的传奇经历,却很难从中了解心学的精邃。要了解心学,还是要读王阳明的书。

我问那个小伙子,王阳明龙场悟的是什么道呢?他便给我东拉西扯的讲了半天,我最终也没明白他讲的是什么意思。

儒家修身的最高标准是做圣人,王阳明一生的理想,也是做圣人。做为儒家正统思想的理学,在明清时期,已经走向僵化了。为了使得儒家思想继续发展,王阳明抛开了程朱开创的学术路径,重新走向了陆九渊的学术路径。陆九渊说:“我心即宇宙”。

对儒家学术的重新建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年青时的格竹子开始,王阳明便开始了对人生大道的探索。学术上不能融会贯通的地方太多了,几十年来,王阳明在不断的思考着。在龙场的那个晚上,他终于开悟了,心学的学术脉络被打通了。从此,王阳明迈入圣人行列。

我粗略的读过《传习录》,也能熟读王阳明心学四句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但是,却始终无法进入到王阳明的心学系统中去。相反,对于理学的系统,却觉得很好理解。王阳明自己从格竹子,到四句诀终于完成了思想的飞跃,创立了知行合一的系统。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差别,与佛学禅宗南北宗关系相似。理学类于北宗,讲究的渐修: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而心学好比南宗讲的是顿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术的不同,是与性格和资质相联系的。北宗的神秀与理学的二程朱子,在性格上有相似点,他们未必很聪明,但都是行为端方,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的人。而王阳明与南禅的惠能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绝顶聪明之人。清末的曾国藩是理学名臣,他也是资质平平,行为端方的人。与王阳明的绝顶聪明决不相同。

王阳明的心学,绝对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包含人生的大智慧,怎么评价都不算高估。我上面所谈是想说明,文化做为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一样,要根据各人的胃口。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假如自己是绝顶聪明之人,读读王阳明,会获得大智慧。他的学问,更多是靠悟。如果资质平平,学学理学也不错 。我个人,就是对理学更感兴趣一点。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王阳明被高估了?我看是被低估了。

王阳明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三句话又有几个人能真明白其中的内涵和要义?那些把王阳明思想归为道家或佛家的人,并没有搞清楚王阳明到底在说什么?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之差一个王阳明。我觉得很有道理。王阳明自己对自己思想的认识也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贵阳龙场悟道时,先悟出了第一步,心即理。

这句话看似简单,实质内涵丰富,要真正理解,光靠别人解说还不行,心即理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我的心中已经存在一个宇宙,一个世界,什么都不缺,日月星辰,刀光剑影,爱恨情仇,酸甜苦辣,等等,什么都有。这样说,其实还是很多人不理解。

第二步,知行合一。

这是建立在心即理基础上的,你其实什么都知道,这种知是与生俱来的,但首先是潜在的知,需要行动去激活这个知。没有激活的知,只是潜在的知,这个知如果不用行去激活,没有意义。比如喝啤酒,喝了你才知道啤酒真正的味道,喝啤酒的过程是行动的过程,也是知的过程。所以说,知行合一,不知不行,不行不知。

第三步,致良知。

这是建立在前两步基础上的,人有知,但知分善恶,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激发良知,遏制恶。同时,王阳明认为,良知和恶知之间本身有斗争,良知总体上能战胜恶知。但是要不断唤醒良知,用实际行动激发良知。

说了这么多,你可能还没有看明白,哪有那么容易明白?我都学了二十年了,才懂个大概,好东西,需要慢慢品。总体上来说,王阳明为人类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同时激励人们做好人,做正能量的人,做勇攀高峰的人。

他的伟大,只有你读懂了他,才能深刻领略的到!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谢谢邀请,王阳明被世人高估这个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是研究哲学,主要是南方哲学,进行冥想修行课程的讲座。自然对王阳明有深入的了解。首先:王阳明被世人称为近500年两个半圣人之一。另一个是老子,那半个是曾国藩。

他的“心学”理论在现代的社会,更应该是非常发挥非常卓越的贡献的。

原因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物的理论,其实和我们南方哲学佛法的道德经代表的东方哲学,及西方哲学等圣典里的理论是一个意思。

都是在讲一件事:一切要向内求。这也是我们目前社会上正在逐渐兴盛,并渐渐普及了的:心灵成长的基础理论。

因此现代社会的人们,非常有必要以及一定要——去学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因此。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在生活里面的实际应用,我们社会里面充斥着比比皆是的“巨婴”,“成人儿童”才会越来越少。

所以它对我们非常的重要!他的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不可少。是我们人类精神文明领域发展的根基,所以研究东方哲学,研究王阳明哲学,势在必行,非常非常之重要。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不是高估了,而是低看了。不说他作为军事家好比诸葛亮,政治家好比名丞帝师,也不说他一生传奇人生,立下不世之功,人称真“三不朽”,仅凭王阳明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就足以彪炳史册,影响万年。王阳明以儒家思想为宗,传承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创造性的提出“智慧天然,不假外求”,发展明朝新儒学思想,而王阳明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学,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创造性地诠释“心学”,他的人生哲学主体是“心本体论”,也就是说,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脑子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并且用其一生阐明“知行合一”“心外无物”。王阳明在历经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中,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实践“知行合一”,使其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学主旨是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实事求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把这种思想文化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源泉,于己于社会都是正能量。

王阳明是不是被今人高估了?

一: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

二: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哲学史上重要的知行方法论

三:孔孟儒学到宋之理学大大偏离了原始儒学之朴素,王阳明心学有所回归。

四:王阳明心学楺合了释家、道家之精华,为中华文化史上一棵璀璨明珠。

五:做学问,宜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不宜突出一点,不计其余。

六:古语说“德才全尽是为圣人”,王阳明当之无愧是中华圣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